价值尺度.docx
- 文档编号:10484495
- 上传时间:2023-02-13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2.89KB
价值尺度.docx
《价值尺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价值尺度.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价值尺度
1价值尺度——货币的基本职能之一。
是指货币在表现和衡量一切商品价值时所发挥的职能。
2流通手段——货币的基本职能之一。
即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充当交换的媒介。
3支付手段——当货币不是用作交换的媒介,而是作为价值的独立运动形式进行单方面转移时,执行支付手段职能。
4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作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来的职能。
5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供应过多,引起货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货币现象。
6无限法偿——有限法偿的对称。
是指本位货币具有无限的支付能力,既法律上赋予它流通的权力,不论每次支付的金额多大,受款人均不得拒绝收受。
7有限法偿——无限法偿的对称。
是指辅币具有有限的支付能力,即每次支付超过一定的限额,对方有权拒绝收受。
8商业信用——工商企业之间在买卖商品时,以商品形式提供的信用。
9银行信用——是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
10原始存款—一般是指商业银行(或专业银行)接受的客户现金和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
它是商业银行从事资产业务的基础。
11派生存款——又称衍生存款,是指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办理贴现或投资业务等引申而来的存款。
它是相对于原始存款的一个范畴。
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实质,是以非现金形式为社会提供货币供应量。
12直接融资——间接融资的对称。
是指资金供求双方通过一定的金融工具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的融资形式。
13间接融资——直接融资的对称。
是指资金供求双方通过金融中介机构间接实现资金融通的活动。
14直接标价法——间接标价法的对称,又称应付标价法。
是指用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为标准,来计算应付若干单位的本国货币的汇率表示方法。
15间接标价法——直接标价法的对称,又称应收标价法。
是指用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来计算应收若干单位的外国货币的汇率表示方法。
16基础货币——是指处于流通界为社会公众所持有的通货及商业银行存于中央银行的准备金的总和。
17国家信用——是指以国家为一方的借贷活动,即国家作为债权人或债务人的信用。
18货币乘数——是指在货币供给过程中,中央银行的初始货币提供量与社会货币最终形成量之间的扩张倍数。
19金融工具——是在信用活动中产生的、能够证明债权债务或所有权关系并据以进行货币资金交易的合法凭证。
20经济货币化——指一国国民经济中用货币购买的商品和劳务占全部产出的比重及其变化过程。
21格雷欣法则——在双本位制下,虽然金银之间规定了法定比价,但市场价格高于法定价格的金属货币就会从流通中退出来进入贮藏或输出国外;而实际价值较低的金属货币则继续留在流通中执行货币职能,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统称“格雷欣法则”。
22实际货币需求——实际货币需求是指名义货币需求在扣除了通货膨胀因素之后的实际货币购买力,它等于名义需求除以物价水平,即Md/P。
23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次来调节市场货币量的政策行为。
当中央银行认为应该增加市场货币供给量时,就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主要是政府债券),而将货币投放出去,否则反之。
24货币制度——货币制度是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简称币制。
25提现率——现金漏损与存款总额之比称为现金漏损率,也称提现率。
26金融资产——指单位或个人拥有的以价值形态存在的资产,是一种索取实物资产的权利。
27跨国中央银行制度——是指由参加某一货币联盟的所有成员国联合组成的中央银行制度。
28准中央银行制度——是指在一些国家或地区,并无通常意义上的中央银行制度,只是由政府授权某个或某几个商业银行,或设置类似中央银行的机构,部分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体制。
29金融创新——是指金融业内部通过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所创造或引进的新事物。
金融创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是利弊皆存,利大于弊。
30利息——是借贷关系中由借入方支付给贷出方的报酬。
利息伴随着信用关系的发展而产生,并构成信用的基础。
31利息率——简称利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利息额同贷出资本的比率。
32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的对称。
是指以一年以内的票据和有价证券为交易工具进行短期资金融通的市场。
33资本市场——货币市场的对称。
是指以期限在一年以上的有价证券为交易工具进行长期资金交易的市场。
34商业票据——是指由企业签发的以商品交易为基础的短期无担保债务凭证。
35股票——是股份公司发给出资者作为投资入股的证书和索取股息红利的凭证。
股票代表的是所有权而非债权。
36证券行市——是指在二级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的实际交易价格。
有价证券的行市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
一是有价证券的收益;二是当时的市场利率。
37股票价格指数——即反映股票行市变动的价格平均数。
38证券收益率——是指购买证券所能带来的收益额同本金之间的比率。
39汇率——又称汇价,外汇牌价或外汇行市,即两种货币的兑换比率、买卖的价格。
它是两国货币的相对比价。
40货币均衡——是指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基本相适应的货币流通状态。
若以Md表示货币需求量,以Ms表示货币供给量,货币均衡则可表示为:
Md=Ms41、基础货币:
是指处于流通界为社会公众所持有的通货及商业银行存于中央银行的准备金的总和。
42、金融全球化:
是指世界各国和地区放松金融管制、开放金融业务、放开资本项目管制,使资本在全球各地区、各国家的金融市场自由流动,最终形成全球统一的金融市场、统一货币体系的趋势。
43有限法偿——无限法偿的对称。
是指辅币具有有限的支付能力,既法律上虽赋予它流通的权力,但当每次支付超过一定限额时,对方有权拒绝收受。
44外生变量——内生变量的对称。
是指在经济机制中受外部因素影响,而由非经济体系内部因素所决定的变量。
由于这种变量通常可为政策控制,被用来作为政府实现其政策目标的变量,因而被称为政策变量。
45价值尺度——货币的基本职能之一。
是指货币在表现和衡量一切商品价值时所发挥的职能。
46金融创新——是指金融业内部通过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所创造或引进的新事物。
金融创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是利弊皆存,利大于弊。
47信用货币——信用货币是以信用活动为基础产生的、能够发挥货币作用的信用工具。
它的形式主要有商业票据、银行券和存款货币。
48银行中间业务:
商业银行在资产负债表以外,还开展了一些提供服务、旨在收取手续费的业务,因这类业务既不属于负债业务也不属于资产业务,所以称为中间业务。
49实际货币需求:
实际货币需求是指名义货币需求在扣除了通货膨胀因素之后的实际货币购买力,它等于名义货币需求除以物价水平,即Md/P。
50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市场货币量的政策行为。
当中央银行认为应该增加市场货币供给量时,就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主要是政府债券),而将货币投放出去,否则反之。
51信用:
是指一种借贷行为,它是一种以偿还和支付利息为条件的借贷活动。
52货币政策时滞:
是指从货币政策制定到最终影响各经济变量,实现政策目标所经过的时间,即是货币政策传导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53金融市场:
是资金供求双方借助金融工具进行各种货币资金交易活动的市场。
54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
55银行信用——信用的基本形式之一。
是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
56金融压制——是指由于政府对金融业过分干预和管制政策,人为压低利率和汇率并强行配给信贷,造成金融业的落后和缺乏效率,从而制约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呆滞反过来又制约了金融业的发展时,金融和经济发展之间就会陷入一种相互掣肘和双双落后的恶性循环状态,这种状态称为金融压制。
57证券行市——是指在二级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的实际交易价格。
证券行市是证券收益的资本化。
58利率——是一定时期内利息额同贷出资本额之间的比率。
59货币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行为。
60无限法偿——有限法偿的对称。
是指本位货币具有无限的支付能力,即法律上赋予它流通的权力,不论每次支付的金额多大,受款人均不得拒绝收受。
61内生变量:
外生变量的对称,是指由经济体系内部纯粹经济因素所决定,通常不为政策所左右的经济变量。
62信用货币——是指以信用活动为基础产生的、能够发挥货币作用的信用工具。
(2分)信用货币的形式主要有商业票据、银行券和存款货币。
63外生变量——内生变量的对称。
是指在经济机制中受外部因素影响,而由非经济体系内部因素所决定的变量。
由于这种变量通常可为政策控制,被用来作为政府实现其政策目标的变量,因而被称为政策变量。
64商业信用——工商企业之间在买卖商品时,以商品形式提供的信用。
65银行信用——信用的基本形式之一。
是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
66金融压制——是指由于政府对金融业过分干预和管制政策,人为压低利率和汇率并强行配给信贷,造成?
金融业的落后和缺乏效率,从而制约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呆滞反过来又制约了金融业的发展时,金融和经济发展之间就会陷入一种相互掣肘和双双落后的恶性循环状态,这种状态称为金融压制。
67证券行市——是指在二级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的实际交易价格。
证券行市是证券收益的资本化。
68利率——是一定时期内利息额同贷出资本额之间的比率。
69货币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行为。
71信用货币——是以信用活动为基础产生的,能够发挥货币作用的信用工具。
72实际利率——指扣除通货膨胀因素的,实际购买力不变的利率。
73货币需求——是指社会各部门在既定的收入或财富范围内能够而且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的数量。
74通货紧缩——指的是社会价格总水平即商品和劳务价格持续下降,货币不断升值的过程。
75证券收益率——是指购买证券所能带来的收益额与本金之间的比率。
76金融结构:
是指构成金融总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分布、存在、相对规模、相互关系与配合的状态。
77金融资产:
指单位或个人拥有的以价值形态存在的资产,是一种索取实物资产的权利。
78经济金融化:
指全部经济活动总量中使用金融工具的比重及其变化过程。
79名义货币需求:
指社会各经济部门所持有的货币单位的数量,通常用Md表示。
《中央银行学》作业题——名词解释
发布人:
发布日期:
2010-06-2117:
37共
258人浏览[][][]
1.一元式中央银行与二元式中央银行:
答:
(1)一元式中央银行是指一国由独家中央银行及其众多的分支机构来执行中央银行的职能;二元式中央银行是指在一国内建立中央和地方两级相对独立的中央银行机构。
(2)两者均属于单一型中央银行制度,但前者具有权力集中、职能齐全、分支机构众多的特点,而后者的中央级机构是最高权力和管理机构,地方级机构受其监督管理,但在各自的辖区内,其操作具有较大的独立性。
2.扩张性货币政策与紧缩性货币政策:
答:
(1)扩张性货币政策是通过增加货币供应来刺激总需求的增长,影响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对比变化,以达到充分就业或经济增长等目的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是通过减少货币供应来降低总需求水平,影响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对比变化,以达到稳定物价、平衡国际收支的目的。
(2)两者均通过调节货币供给影响总需求,从而实现各政策目标;但在前一种政策下,取得信贷较为容易,利率水平低,其适用于生产要素利用不足、潜在市场很大、货币容纳量弹性较大等情况,而后者则反之。
3.贴现业务与再贴现业务:
答:
(1)贴现业务是指商业票据的持票人在需要资金时,将其持有的未到期商业票据转让该银行,银行扣除贴息后将余款支付给持票人的票据行为;再贴现是指商业银行将通过贴现业务所持有的尚未到期的商业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转让,中央银行据此以贴现方式向商业银行融通资金的业务。
(2)两者均为经济主体之间的票据转让行为,但前者是持票人与商业银行之间的票据转让行为,而后者则发生在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之间。
贴现业务是再贴现业务的基础,贴现业务的规模和结构决定和影响再贴现业务的规模和结构。
再贴现业务融出的资金是基础货币,是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基础。
4.法定存款准备金与超额准备金:
答:
(1)法定存款准备金是根据法律规定,商业银行必须按某一比例转存中央银行的准备金;超额准备金是在中央银行存款中超过法定准备金的部分。
(2)两者都是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的组成部分,但前者具有强制性,而后者则由商业银行根据自身需要调整其额度。
5. 内部时滞与外部时滞:
答:
(1)内部时滞是指作为货币政策操作主体的中央银行从制定政策到采取行动所耗费的时间;外部时滞是指从中央银行实际执行某一货币政策到这一政策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产生相应效应之间所耗费的时间。
(2)前者由认识时滞和决策时滞两个阶段构成;而后者由操作时滞和市场时滞两个阶段构成,其时滞的长短主要取决于货币政策的操作力度和金融部门、企业部门对货币政策工具的弹性大小。
6. 现场检查与非现场检查:
答:
(1)现场检查即由稽核人员通过亲临现场对金融机构的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现金、物资财产和文字资料进行检查、分析、鉴别,直接对有关人和事进行查访,掌握第一手真实资料;非现场检查是对被稽核单位按要求报送的有关经营活动的资料,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标准进行整理、分析和计算,对金融机构经营现状及发展趋势作出判断的一种检查监督形式。
(2)两者均为中央银行直接监管的形式,但前者具有对具体的监管对象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及时发现某些隐蔽性问题的特点,而后者则具有全面、连续性监控的特性,也可对有效地确定现场检查的范围提供帮助,增加其针对性。
7. 集中监管体制与分业监管体制:
答:
(1)集中监管体制是指把金融业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统一进行监管的体制,又称为“一元化”监管体制;分业监管体制是根据金融业内不同的机构主体及其业务范围的划分而分别进行监管的体制,又称为“多元化”监管体制。
(2)两者是按监管机构的监管范围来划分的,前者一般由一个金融监管机构承担监管的职责,绝大多数国家是由中央银行来承担;而后者一般由多个金融监管机构共同承担监管职责。
8. 中介指标与操作指标:
答:
(1)中介指标处于最终目标和操作指标之间,是中央银行在一定时期内和某种特定的经济状况下,能够以一定的精度达到的目标;操作指标与货币政策工具紧密联系,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能够有效准确实现的直接政策变量。
(2)两者都是货币政策目标体系的组成部分,前者主要包括货币供给量和利率等内容;而后者则包括存款准备金、基础货币等金融变量。
9. 贴现率与再贴现率:
答:
(1)贴现率是指商业银行办理票据贴现业务时,按一定的利率计算利息,这种利率即为贴现率,它是票据贴现者获得资金的价格。
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购进资产——票据的价格,也是商业银行获得临时可用资金的价格。
(2)商业银行的贴现率,又称市场贴现率,它取决于短期资金的供求状况和再贴现率的高低这两个因素。
在大多数国家,再贴现率是一种基准利率,其他各种利率依据再贴现率的变动而调整,如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将会使贴现率上升。
10. 现场稽核与非现场稽核:
答:
(1)现场稽核即由稽核人员通过亲临现场对金融机构的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现金、物资财产和文字资料进行检查、分析、鉴别,直接对有关人和事进行查访,掌握第一手真实资料;非现场稽核是对被稽核单位按要求报送的有关经营活动的资料,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标准进行整理、分析和计算,对金融机构经营现状及发展趋势作出判断的一种检查监督形式。
(2)两者均为中央银行直接监管的形式,但前者具有对具体的监管对象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及时发现某些隐蔽性问题的特点,而后者则具有全面、连续性监控的特性,也可对有效地确定现场检查的范围提供帮助,增加其针对性。
11. 现金准备与证券准备:
答:
(1)现金准备是指中央银行以黄金外汇资产作为发行货币的准备,使货币发行量与黄金外汇的数量间建立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证券准备是指中央银行以金融市场上交易、流通的证券作为发行的准备。
(2)现金准备包括黄金外汇等具有现时流动性的资产,使发行的货币具有现实的价值基础,有利于稳定货币;证券准备包括短期商业票据、财政短期库券、政府公债等,这些证券必须是在金融市场上交易、流通的证券,证券准备使货币发行具有适应经济运行的弹性,但控制难度较大。
12. 差额清算系统与全额清算系统:
答:
(1)差额清算系统是指清算系统将在一定时点(通常为营业日结束时)上收到的各金融机构的转账金额总数减去发出的转账金额总数,得出净余额(贷方或借方),即净结算头寸。
支付系统对金融机构的净结算头寸通过中央银行或清算银行进行划转,从而实现清算。
(2)全额清算系统是指支付系统对金融机构的每笔转账业务进行一一对应清算,而不是在指定时点进行总的借、贷方差额清算。
按清算发生的时间不同可分为定时清算和实时清算两种。
13. 单一监管体制与多元监管体制:
答:
(1)单一监管体制是指由中央银行独家行使金融监管职责;多元监管体制是指由中央银行及其他金融监管机构共同承担金融监管职责。
(2)两者均按监管机构的设立来划分,一国具体实行怎样的监管体制,由该国政治、经济制度、货币信用发展水平、金融体制、民族传统、法律习惯等因素决定。
14. 经济发行与财政发行:
答:
(1)经济发行是指中央银行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增加货币供应,是通过正常的信贷渠道投放的;财政发行是指为了弥补财政赤字而进行的货币发行,是政府通过强制的力量,采取直接发行货币、向银行借款或发行公债的方式,迫使银行额外增加货币发行。
(2)两者均按货币发行的性质划分,但前者是为了支持和促进经济发展,防止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发生;而后者纯粹是为了弥补财政赤字,容易造成货币贬值、通货膨胀、影响货币、金融秩序的正常运行。
15. 货币供给是内生变量与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
答:
(1)货币供给是内生变量:
是指货币供给主要由经济体系中的收入、储蓄、投资、消费等实际经济变量和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决定,而不是由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决定的;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
是指货币供给主要不是由经济体系中的实际变量和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决定的,而是由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决定的。
(2)前者认为中央银行不能有效控制货币供给,而后者认为中央银行能有效控制货币供给。
16. 币值稳定与物价稳定:
答:
(1)物价稳定是指物价总水平在短期内不发生显着或剧烈波动,呈现基本稳定状态,其包含3层含义:
①物价稳定是由币值稳定演变而来的;②物价稳定是指一般物价水平的基本稳定;③物价稳定的实质是既要控制通货膨胀,又要防止通货紧缩。
(2)币值稳定是以单位货币购买商品的能力在短期内不发生显着或剧烈波动,呈现基本稳定状态,它只是物价稳定的一层含义,包括在物价稳定范围之内。
17. 认识时滞:
认识时滞是指自经济形势发生变化确有实行某种货币政策的需要,到货币当局认识到存在这种需要所耗费的时间。
其原因有二,一是收集各种信息资料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二是对各种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综合性分析,作出客观的、符合实际的判断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
18. 决策时滞:
决策时滞是指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的时滞,即从认识到确有需要改变政策,到提出一种新的政策所耗费的时间。
这部分时滞的长短,取决于中央银行对作为决策依据的各种信息资料的占有程度和对经济、金融形势的分析、判断能力,体现着中央银行决策水平的高低和对金融调控能力的强弱。
19. 存款准备金政策:
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在法律所赋予的权力范围内,通过规定或调整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缴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的比率,以改变货币乘数量,控制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信用创造能力,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的政策措施。
20. 再贴现政策:
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制定或调整再贴现利率的办法,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及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从中央银行获得的再贴现贷款和超额准备,达到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量,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
21. 公开市场政策:
所谓公开市场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来改变商业银行的准备金,调控信用规模和货币供给量,从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
根据中央银行实施公开市场业务的目的不同,公开市场业务可分为被动的公开市场业务和主动的公开市场业务两种模式。
22.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了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采取的调控信用量和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调控运行的各种方针和措施的总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价值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