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月考语文试题.docx
- 文档编号:10483955
- 上传时间:2023-02-13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9.28KB
九年级月考语文试题.docx
《九年级月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月考语文试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月考语文试题
2019-2020年九年级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阅读(60分)
(一)名句积累与运用(15分)
1.蒹葭凄凄,□□□□。
(《诗经》
2.□□□□□□□,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
(李白《行路难》)
3.子夏曰:
“□□□□□,□□□□□,仁在其中矣。
”(《论语》)
4.□□□□□□□?
曹刘。
□□□□□□□。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5.在《满江红·小住京华》中,作者借用典故,比喻自己终于冲破了封建家庭的牢笼获得自由,同时又对故乡对亲人充满怀念的句子是□□□□□□□,□□□□□□□。
6.在庄子的《逍遥游》中,他引用《齐谐》一书的描写,表现出庞大得“不知其几千里”的巨鹏在起飞之时“□□□□□,□□□□□□□□□”的神异之态,想象奇特,令人神往。
7.选于《礼记》的《虽有佳肴》一文,阐述了“教学相长”的学习理论,其中“学”与“教”的直接收益是得知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与缺失,表明这一含义的句子是:
是故□□□□□□,□□□□□。
8.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借对莲花的赞美寄托了自己的人生主张,就是要像莲花那样虽生长在污浊的世间,却要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文中集中表现这一精神内含的句子是□□□□□□,□□□□□□。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0分)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
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曰恕己,曰奉壹。
9.本文作者柳宗元,字,唐代文学家,是著名的“"之一。
(1分)
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分)
①隔篁竹( ) ②往来翕忽( )
③其岸势犬牙差互( ) ④隶而从者( )
11.作者一行人发现小石潭十分偶然,从先闻水声到伐竹取道,写出小石潭什么特点?
从全文看其作用是什么?
(2分)
12.古人诗文最讲用词炼句之妙,有时不着一字境界全出。
本文作者也是炼句高手,仅第二段对潭中鱼儿的描写就足见其功底,请结合具体的语句说说作者描写之巧妙在何处。
(2分)
13.“一切景语皆情语”,此说于此文再恰切不过。
小潭还是这个小潭,竹树还是那些竹树,而在作者眼中它们却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请结合文章说说小石潭的景色先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对这样的变化你怎样理解?
(3分)
(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5分)
王罴俭率
王罴①字熊罴,京兆霸城人。
罴性俭率,不事边幅。
尝有台使②至,罴为设食,使乃裂去薄饼缘。
罴曰:
“耕种收获,其功已深,舂爨③造成,用力不少,乃尔选择,当是未饥。
”命左右撤去之。
使者愕然大惭。
又客与罴食瓜,客削瓜皮,侵肉稍厚,罴意嫌之。
及瓜皮落地,乃引手就地取而食之。
客甚愧色。
性又严急,尝有吏挟私陈事者④,罴不暇命捶扑⑤,乃手自取靴履,持以击之。
每至享会,自秤量酒肉,分给将士。
时人尚其均平,举动率情,不为巧诈。
凡所经处,虽无当时功迹,去时人皆思之。
【注释】①王罴(pí):
北周大将。
②台使:
中央最高行政机构尚书省派出的使者。
③舂爨(cuàn):
用杵捣去谷物的皮壳或捣碎,生火做饭。
④挟私陈事者:
挟私愤报告事情。
⑤捶扑:
拷打。
1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分)
①使者愕然大惭()②持以击之()
15.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2分)
及瓜皮落地,乃引手就地取而食之。
16.本文作者塑造了王罴这一人物,结尾“凡所经处,虽无当时功迹,去时人皆思之。
”对塑造人物有怎样的作用?
从选文中可见王罴是怎样的人?
(2分)
(三)现代文阅读(25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
王剑冰
刚下过一场雨,蒙自的老街湿漉漉的,有人把伞折叠起来,有人还在打着。
一线阳光就在这时划过来,南湖上又是一片光鲜。
如果没有穿梭往来的汽车,会让人想起多少年前的5月,同现在差不多的天气,南湖边霎时出现了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男的衣衫整洁,女的裙裾飘摇。
一下子涌来这么多文化人,让人有一种震惊和欣喜,来的是西南联大的学生啊。
一个享誉世界的文化讲堂在这里开启——陈寅恪、闻一多、冯友兰、金岳霖、朱自清、沈从文、钱穆、吴宓、刘文典……
1938年,在北中国已经放不下一张书桌的情况下,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南迁昆明,组建了西南联大,由于昆明校舍不敷,边城蒙自便暂时接纳了联大的文、法学院。
当时跟着父亲冯友兰的小女孩宗璞回忆:
“园中林木幽深,植物品种繁多,都长得极茂盛而热烈,使我们这些北方孩子瞠目结舌。
记得有一段路全为蔷薇花遮蔽,大学生坐在花丛里看书。
”
这样,西南联大师生的生活就与美丽的南湖融在了一起。
每天,师生上下课经过南湖东堤,课余在湖边读书、唱歌、诵诗,在湖里畅游,在亭上探讨,青春的气息弥漫水中。
水里鱼翔浅底,鸟儿扑飞,莲叶田田拨弄着微风。
南湖,一时成了联大师生感情的依托、诗情的沃土。
想起那首感情淋漓的诗,淋漓得让人涌泪: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园花。
你问我的家吗?
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
我走得有点累,让我枕着湖水睡一睡。
让湖风吹散我的梦,让落花堆满我的胸,让梦里听一声故国的钟。
武庙街的颐楼,是蒙自十分有特色的民居。
楼高势险,古榕成荫,向南而望,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十分幽雅闲静,被作为了联大女生的宿舍。
入夜,山风刮来,呜呜嘘嘘,如怨如诉,女生们总是长久不能成眠。
家乡、亲人、故都,无不随风而来,于是,她们将颐楼叫成了听风楼。
听风楼,听的是“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吗?
听的是“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吗?
因为南湖,有了一个文学团体,叫南湖诗社。
刚才那首诗就是周定一《南湖短歌》中的一段。
西南联大还有个现代派诗歌的引路人,就是外教燕卜荪。
燕教授经常在夜晚一个人坐在南湖东岸的咖啡馆里,边饮酒边写作,而后自说着走回海关大院。
深夜大门关了,他就翻门进去。
燕教授落拓不羁的个性让人喜爱,他后来成为英国现代派诗歌的代表。
现在,我正在一面弧形的标识墙前驻足,上面镌刻着西南联大的校训:
“刚毅坚卓”。
我慢慢进到楼内,走上楼梯,放轻脚步。
那间教室,学生们还在上课吧。
想起汪曾祺说的,金岳霖先生上逻辑课的情景:
金先生一上讲台就说,今天穿红毛衣的女同学回答问题。
阴丹士林蓝旗袍外套一件红毛衣在当时很流行,那些女同学听了又紧张又兴奋,下面的课自然不敢掉以轻心。
逻辑是门新学,男同学也想听听女同学说的对不对,也会专心听讲。
轻轻推开一扇门,竟然是闻一多先生的宿舍,闻一多把蒙自比作了“一个世外桃源”,他在这里能够静心读书,以至于除吃饭、上课外,长时间不见他下楼活动。
历史教授郑天挺见他如此“怒读救国”,恐对身体不好,就劝他说:
“一多啊,你何妨一下楼呢?
”于是闻先生便得了“何妨一下楼主人”的雅号。
现在那个楼门上方,就挂着一幅“一下楼”的匾牌。
走进不大的卧室,一股书香仿佛立时灌了满怀,先生,久仰了!
屋内摆设依旧,只是先生擎着《红烛》下楼远去了。
漫步湖边,前面走着的是陈寅恪教授吗?
他边走边感慨:
“风物居然似旧京,荷花海子忆升平;桥边鬓影还明灭,楼外歌声杂醉酲……”钱穆教授则每天都会来到湖上的茶亭中,伴着一壶茶,沉思久坐。
朱自清教授在这里同样看到了荷塘月色,为此他又有了散文新作,新作里说,“一站到堤上就禁不住想到北平的什刹海”,那心里,不仅是对景物的赞美,还有对故国的怀想。
蒙自是哈尼族彝族聚居区,火把节期间,人们在家门口燃起一堆堆的火载歌载舞,朱自清也融入这热烈之中:
“这火是光,是热,是力量,是青年。
在这抗战时期,需要鼓舞精神的时期,它的意义更是深厚。
”
不少教授是带着家眷来的,后来成为作家的宗璞依然有着深刻的记忆:
“南湖的水颇丰满,柳岸河堤,可以一观;有时父母亲携我们到湖边散步。
那时父亲是四十三岁,半部黑髯,一袭长衫,飘然而行。
……在抗战八年艰苦的日子里,蒙自数月如激流中一段平静温柔的流水,想起来,总觉得这小城亲切又充满诗意。
”
蒙自分校,虽然只有短短几个月的时光,却是西南联大这支现代乐曲中一段优雅的乐章,南湖的音符在其间跳荡。
“当小火车缓慢地从蒙自站驶出时,我们对于这所谓‘边陲小邑’大有依依不舍的情绪。
”这是陈岱孙先生的心声,也代表了蒙自分校师生的心情。
他们坐着窄窄的小火车来,又乘着窄窄的小火车走了,留下长长的铁轨长长的思念。
多少年后,有人毕业直接回来这里工作,有人情意绵绵故地重游。
又多少年后,北大、清华、南开的后生们循着先贤的脚步来,来看这一湖波光潋滟的水。
我仍然沿着湖走,湖边生长着一些茂盛的树,叶子上缀着一穗穗红色的小花,小花像女孩子扎的红头绳,问了人才知道是合欢。
而环绕着南湖和洋楼的,还有各种各样的花草藤蔓,婆婆娑娑延续了不知多少岁月。
17.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2分)
(1)霎时()
(2)弥漫()(3)镌刻()(4)潋滟()
18.文章开篇部分写到:
一个享誉世界的文化讲堂在这里开启——陈寅恪、闻一多、冯友兰、金岳霖、朱自清、沈从文、钱穆、吴宓、刘文典……作者在此列举众多的文化大师,其用意是什么?
(4分)
19.来到蒙自分校的学生们将“颐楼”叫成了“听风楼”,联系上下文内容说说这里的“风”有哪些含义?
(4分)
20.作者对西南联大的教授们的描写正是通过一些具有奇闻逸趣的传说表现出来,透过下面这些描写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当时的场景,还可以洞悉金岳霖先生和闻一多先生各自什么特点?
(4分)
(1)金先生一上讲台就说,今天穿红毛衣的女同学回答问题。
阴丹士林蓝旗袍外套一件红毛衣在当时很流行,那些女同学听了又紧张又兴奋,下面的课自然不敢掉以轻心。
(2)历史教授郑天挺见他如此“怒读救国”,恐对身体不好,就劝他说:
“一多啊,你何妨一下楼呢?
”于是闻先生便得了“何妨一下楼主人”的雅号。
2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十二段中作者分别抓住了三位学者教授生活中的哪三个细节片段进行描写,表现他们的拳拳之心,赤诚之情?
(3分)
22.文中“在抗战八年艰苦的日子里,蒙自数月如激流中一段平静温柔的流水,想起来,总觉得这小城亲切又充满诗意。
”一句文采飞扬,耐人寻味,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对此句进行评析。
(4分)
23.多少北方孩子初次面对蒙自分校都瞠目结舌,“我远来是为的这一园花……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细读文章,初到的北方孩子印象中蒙自校区景色优美,远离战争,令人难忘;高明的作者常常在引用的同时翻陈出新,题目“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还有哪些深意?
(4分)
(四)名著阅读(5分)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
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
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
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傍若无人,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
次子司马昭曰:
“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
父亲何故便退兵?
”懿曰:
“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
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
我兵若进,中其计也。
汝辈岂知?
宜速退。
”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
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
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
“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
”孔明曰:
“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
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
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
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
”众皆惊服曰:
“丞相之机,神鬼莫测。
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
”孔明曰:
“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
”
24.选文出自中国古典名著《》,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说家(人名)。
(1分)
25.司马懿是“每与大谋,辄有奇策”之人,而此次两军交锋他却中了诸葛亮之计。
根据选文内容,从司马懿角度分析其中计的原因。
(2分)
26.诸葛亮在兵临城下的危急时刻能够以空城退敌,令人叹服。
这一情节体现了诸葛亮怎样的形象特点?
(2分)
二、综合实践与作文(60分)
(一)综合实践(10分)
27.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语言表达。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于10月5日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xx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表彰她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对于屠呦呦的研究成果,评审委员会委员汉斯·福斯贝里如此评价:
“她的发现在过去十年间显著降低了疟疾死亡率。
”另一名委员扬·安德森的评价说,得益于屠呦呦的研究,过去十年全球疟疾死亡率下降了50%,感染率降低了40%。
在190次失败之后,1971年,屠呦呦课题组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
1972年,该成果得到重视,研究人员从这一提取物中提炼出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
为了证明药物效果,屠呦呦曾在自己身上进行试验。
对于获得诺奖一事,屠呦呦表示,“没有特别的感觉,有一些意外,但也不是很意外。
”她解释,“因为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是中国全体科学家的荣誉,大家一起研究了几十年,能够获奖不意外。
”目前85岁的屠呦呦依旧在一线从事研究工作。
继莫言获得诺奖之后,药学家屠呦呦再获此殊荣!
他们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
请从上面的文字中,找寻你的收获或感动,用不少于120字的语段写下来。
(二)作文(50分)
28.以下作文,任选其一。
作文
(1)题目:
一言一行总关情
作文
(2)阅读下面的材料,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南非总统曼德拉在荒凉的大西洋罗宾岛度过了将近27年监禁生活,出狱后,曼德拉当选南非总统。
他在就职典礼上的一个举动震惊了世界,被人们尊称为“神迹”。
在总统就职仪式上,曼德拉不但邀请了各国政要,还邀请了当初在罗宾岛监狱看守他的3名狱警。
年迈的曼德拉缓缓站起,恭敬地向3个曾虐待他的看守致敬,在场的所有来宾以至整个世界,都静下来了。
后来,他心情平静地说:
“当我迈过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在狱中。
”
其实,宽容别人的同时,也解脱了自己。
在生活的磨难中逐渐学会宽容,才能让自己更加平和与快乐。
作文要求:
①选择你最擅长的文体,结合你最熟悉的生活,抒发你最真挚的情感;
②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
③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
④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1.白露未晞
2.停杯投箸不能食将登太行雪满山
3.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4.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
5.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6.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7.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8.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9.子厚唐宋八大家
10.
丛生的竹子
迅速
像狗牙那样
跟随
11.
(1)不易被发现、人迹罕至、隐秘荒僻幽静
(2)微纤维环境的凄清和作者的孤凄悲凉的心境埋下伏笔,(做铺垫)。
(2分)
12.古人诗文最讲用词炼句之妙,有时不着一字境界全出。
本文作者也是炼句高手,仅第二段对潭中鱼儿的描写就足见其功底,请结合具体的语句说说作者描写之巧妙在何处。
(2分)
13.“一切景语皆情语”,此说于此文再恰切不过。
小潭还是这个小潭,竹树还是那些竹树,而在作者眼中它们却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请结合文章说说你怎样理解这些变化?
(3分)
14.①惊讶的样子②拿、拿着、
15.等到瓜皮落到地上,王罴就从地上拣起来吃。
16.侧面烘托节俭率真深受人们爱戴等任何一点即可。
(2分)
【参考译文】王罴字熊罴,是京兆霸城人。
王罴为人俭朴直率,不修边幅。
有一次,朝廷派来一位使者,王罴为他设下饭肴。
使者竟然把薄饼的边缘撕去。
王罴说:
“耕种收获,已经不易,去壳加火,费力不少,你这种做法,恐怕是不饿。
”命令随从将饭肴撤走。
使者大惊,十分惭愧。
又一次,一位客人与王罴吃瓜,客人把瓜皮削得很厚,王罴不高兴。
等到瓜皮落到地上,王罴就从地上拣起来吃。
客人神色很惭愧。
他为人又严厉急躁,曾经有一名小吏挟私愤报告事情,王罴来不及下令拷打,竟拿起自己的靴子去打他。
每次宴会,王罴都亲自称量酒肉,分给将士。
当时的人推崇他为人平均,嘲笑他为事琐碎。
王罴的举止出自真情,不做巧诈之事,凡是他所任过职的地方,虽然在当时没有什么功迹,在他离任后却都思念他。
17.shàmíjuānliàn
18.内容上,列举众多大师,表现出他们在民族危亡时期,在文化传承上起到的重要作用,表达对他们赞美、仰慕、怀念之情。
结构上,引出下文回忆西南联大的学者教授们的生活片段。
(或者为下文……作铺垫)
19.风是自然的风,如怨如诉;风是思念的风,是带着家乡、亲人的风,让人牵挂;风是故国的风,是忧虑祖国未来,满怀报国热情的风。
20.
(1)洞悉金岳霖先生的率性、随意、教学方法奇特,充满个性。
(2)洞悉闻一多先生的全身心读书,心无旁骛,“怒读救国”。
21.陈寅恪漫步湖边感慨吟诗;钱穆饮茶沉思;朱自清观荷塘月色怀旧。
22.比喻,将在蒙自的数月经历比喻成平静温柔的流水,表现了在外界都动荡不安的时代,在蒙自这段时光岁月的和平、安定、美好。
给人以精神的给养和慰藉,流露着经历者对那段时光的珍视、留恋、喜爱、难忘之情。
23.蒙自的和平安定美好,平静、安详、和谐,远离硝烟战争;充满诗意的生活;追忆西南联大师生当时充满奇闻趣谈的美好生活;师生们心忧祖国的爱国情怀。
24.三国演义罗贯中
25.司马懿生性多疑,从不冒险,看到城内一切无恙,认为必有埋伏,所以选择退兵。
26.可见诸葛亮临危不惧、处变不惊、沉着冷静、知己知彼、足智多谋、神机妙算。
(两点即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九年级 月考 语文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