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乡土地理.docx
- 文档编号:10480174
- 上传时间:2023-02-13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268.72KB
广东乡土地理.docx
《广东乡土地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乡土地理.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乡土地理
一、广东自然地理特征
1.位置:
广东简称粤,位于我国大陆的最南部,位于东经109°45′~117°20′和北纬20°09′~25°31′之间。
北依南岭,南濒南海,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相望,临近香港、澳门和东南亚;北回归线从其中部横穿,是我国海岸线最长的省份,管辖东沙群岛。
2.自然特征
(1)气候:
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常有台风登陆,冬春少雨。
气象灾害繁多,主要有寒潮、龙卷风、暴雨洪涝和热带气旋等。
(2)地形:
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北高南低;中南部是比较平坦的珠江三角洲;北部多丹霞地貌,南部沿海多海蚀地貌。
外力作用主要是流水的侵蚀和搬运作用。
(3)水文:
珠江是本省流程最长的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约5~10月为汛期,航运量仅次于长江居第二位,其支流上游红水河水能丰富。
(4)植被:
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
(5)土壤:
多红壤,酸性强,有机质含量低,土质黏重,需加熟石灰、种植绿肥、掺沙子等措施进行改良;珠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
(6)自然资源:
有“稀有金属和有色金属之乡”的称号,珠江口外海域和北部湾海域油气资源丰富;水资源丰富;生物资源繁盛;滩涂广布、大陆架宽广,海洋资源丰富;土地资源比较匮乏。
二、广东人文地理特征
1.人口、城市:
密度大,人口稠密地区主要在潮汕平原、珠江三角洲及西南沿海地区;稀疏地区主要在粤北山区。
城市化水平高,但明显滞后于工业化,是我国著名的侨乡,外来人口多,深圳为移民城市。
2.文化:
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和创新性。
3.建筑:
骑楼、客家围屋等特色鲜明。
4.旅游:
海陆景观兼备,四季皆宜,可进入性强,接近消费市场,地区接待能力强,发展潜力大。
5.交通:
广州自古是我国的南大门,有京广、京九南北向铁路,海陆空交通便利。
6.农业:
有水稻种植业、城郊农业、热带园艺业、水产业等农业地域类型,尤以基塘农业最具特色。
7.工业:
珠江三角洲是我国著名的轻工业基地,经历了两次产业转移,现已发展成为我国南方最大的微电子工业中心。
8.珠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位于广东南部沿海,是西江、北江共同冲积形成的大三角洲和东江形成的小三角洲的总称,呈倒置三角形状,地面起伏较大,多低丘和洼地。
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终年温暖湿润,河流密布,土壤肥沃,是广东省重要的农业区,是岭南的粮仓、水果基地、蔬菜基地和花卉基地。
经济地理的珠三角,包括广州、深圳两个副省级城市,佛山、珠海、江门、东莞、中山五个地级城市,及惠州和肇庆的部分地区。
考点一 广东自然地理特征
1.广东被称为祖国的“南大门”
广东处于祖国的南部,也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区,面向东南亚,凭借沿海优势,海运便利,是中国对外交流的平台。
2.广东地形分区
全省地势北高南低,山地、平原、丘陵、台地纵横交错。
山地、丘陵面积广。
可分为四个地形区:
粤东平行山地和粤东南沿海丘陵区;粤北山地区(全省最高峰石坑崆,海拔1902米;珠江三角洲地区,由西江、北江、东江冲积而成,河网密集;粤西山地与沿海台地区(包括雷州半岛)。
3.广东自然地理特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有利条件:
广东的气候类型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雨热同期),冬季温和少雨;水源和热量充足,土壤深厚肥沃。
(2)不利条件:
降水集中,常出现洪涝灾害;水利工程量大,投资多,成本高。
(3)广东河流的水文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广东河流流量大、含沙量小、汛期长、终年不冻、水力资源丰富,支流众多,河网密布,汛期多集中在夏季;原因:
广东西北部主要以低山丘陵为主,中南部为低地平原地形,年降水量大,且集中在夏季。
龙眼是典型的亚热带果树,气温高低直接决定其生长发育的适宜程度,因此可以用温度适宜度表示龙眼生长发育的风险状况。
龙眼的温度适宜度随气温升高而增长,到达某一适宜值后,适宜度随气温升高迅速下降。
读“我国南方某些地区龙眼温度风险分区”及“各月龙眼温度适宜度变化图”,完成1~2题。
1.图中龙眼风险温度分区反映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
A.以水分为基础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以地形为基础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以热量为基础的地域分异规律
2.Ⅲ地区成为龙眼温度高风险区的原因可能是( )
①春季气温偏高 ②夏季气温偏低 ③秋季气温偏低 ④冬季气温偏高
A.①④B.②③C.①②D.③④
答案1.
(1)D
(2)A
解析根据图示分析图中龙眼风险温度分区南北差异分布,反映的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地域分异规律。
Ⅲ地区成为龙眼温度高风险区的原因可能是春季气温偏高,冬季气温偏高。
考点二 广东人文地理特征
广东人口稠密,城市化水平较高,是我国著名侨乡,外来人口多,外来文化与广东本土文化融合,使广东文化更具活力、开放性和创新性。
随着广州亚运会和深圳大运会的举办,又一次为广东的经济、文化发展带来巨大的契机。
广东名胜古迹众多,广州、潮州、佛山为历史文化名城,孙中山先生的故居、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黄埔军校旧址、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等不胜枚举。
1.广东的工业与旅游
广东是我国石油、电子电器、服装、玩具、牙雕、玉雕、陶瓷等的重要生产基地之一,尤其是珠江三角洲是我国以轻工业为主的工业基地。
其经济发展主要得益于:
①地理优势:
毗邻港澳,有天然海道良港,对外贸易方便。
②人缘优势:
是全国著名侨乡,有利于招商引资。
③互补优势: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之一,资本、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丰富,但劳动力成本过高,市场容量小;澳门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但发展空间狭小;珠江三角洲的自然、人力资源丰富,其经济的快速发展又吸引了内地大量廉价劳动力和技术人员,加上其经济的辐射作用,从而形成了巨大的消费市场。
④人才和技术优势:
高速发展和较高的待遇,吸引了内地大批各式各样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利于高新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⑤政策优势:
率先改革开放和经济特区的设立等。
广东是我国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广州自古是我国“南大门”,海、陆、空交通运输网四通八达。
有京广、京九、粤海、广茂、广九、黎湛等铁路连通省内,洛湛线也进展顺利。
广州、湛江、深圳、汕头、珠海为重要港口。
广东旅游活动形式多样,旅游资源丰富,海陆景观兼备,热带风情与红色旅游资源俱佳,地域组合好,可进入性强,经济发达,接近消费市场,地区接待能力强,气候温暖,全年可开展旅游。
2.广东的特色农业——基塘农业
集中分布在珠江三角洲顺德、南海等市,是利用当地优越的水、土、气等自然资源创造的一种良性的生态农业生产模式。
其原理是利用陆基和水面,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宜的种植业和养殖业项目,使之形成相互衔接、良性循环的几个生态链条,使系统内部的物质和能量得以传输,从而成为一种良性生态系统。
它既突破了传统农业的局限性,又保持了其精耕细作、施用有机肥、间作套种等优良传统,是合理利用水土等自然资源发展农业生产的有效途径。
①土地利用过程:
低洼处挖成池塘-池泥砌成塘基-成为耕地-池塘养鱼——集约农业。
②生态循环的过程:
桑、蚕、鱼三者结合,可节省饲料及肥料费用。
基堤以塘泥为肥料种植作物,作物又可作为饲料,如此塘基互养,形成良性“水陆互养”。
有俗谚称:
桑茂,蚕壮,鱼肥大;塘肥,基好,蚕茧多。
③分类:
以基塘栽种的作物不同而分:
桑基鱼塘、蔗基鱼塘及果基鱼塘。
以市场需求为主,选择当时市场利润较高的作物替换。
④特色优势:
将动植物间及水陆间的物质和能量结合成完整的生态链,使农田得以维持地力,可以不断生产蚕丝、甘蔗、水果、花卉、鱼虾,灵活应对市场,且用于加工,增加农民收入,创造就业机会。
⑤没落原因:
工商发展,劳动力转移;市场对鱼的需求扩大,塘面扩大,而塘基作物逐渐废耕。
⑥景观变迁:
因经济特区的设立,工业、城镇的发展,许多鱼塘已填土作为工厂及住宅,土地利用正在转型中。
随着农业发展,基上作物日益多样化,养殖日益科学化,产品更加多样,质量逐步提高,更具有进入港澳和国际市场的能力。
3.对外开放的窗口——经济特区
(1)设立条件:
交通便利、众多廉价的劳动力、著名的侨乡。
(2)我国经济开放对本区的影响:
带动珠江三角洲农业更趋专业化;乡镇工业蓬勃发展;巿镇群集,都市化程度高。
(3)主要特区
①深圳:
地处南部沿海,东临大鹏湾,西连珠江口,南与香港新界接壤,是中国最早和发展最好的特区城市。
1979年成立经济特区,特区的政策优势、毗邻港澳的地理和经济优势,加上全国的大力支援,深圳已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工业城市,经济以轻型出口加工业和旅游业为主,电子、纺织、服装、食品、医药、建材等工业发达。
高速公路和准高速铁路连接广州,京九铁路直达内地城市。
深圳机场是全国四大繁忙航空港之一。
“新加坡的城市环境,香港的城市效率”是深圳的城市建设目标,2000年已成为联合国认可的国际“花园城市”,2004年又被CCTV评为中国最具活力的十大城市之一。
②汕头:
粤东地区中心城市,广东距离台湾最近的城市,背靠经济发达的潮汕平原、濒临南海,毗临港澳,是粤东、赣南、闽西南的进出口岸和商品集散地,历史上就是中国对外经济交往的重要港口,水陆空交通十分发达,有着重要的经济和战略地位。
1981年设立经济特区,是以工业为主,工贸结合,农牧渔和旅游、交通运输、商业、房地产业等全面发展的综合性外向型经济特区。
③珠海:
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南部,东隔伶仃洋与香港相望,南接澳门,由于岛屿众多,被誉为“百岛之市”。
1980年成立特区,已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口岸和外贸基地,是一座新兴的花园式海滨城市,被联合国评为人类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城市,也是我国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以“市容游览、环岛观光、休闲度假、旅游购物、体育竞赛”为特色的旅游业发展很快。
两年一次的“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和每年一次的国际房车赛珠海站的赛事以及一级方程式赛车赛事,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是珠海著名的旅游项目。
2.被载入世界环保史册的基塘农业为珠江三角洲农民完成了原始的资金积累之后,目前已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
20世纪90年代以来,桑基、蔗基鱼塘大量减少,果(蕉)基鱼塘稳定,而花基鱼塘面积明显增加,并且随着盆花的大量外销,花基鱼塘已需要向其它鱼塘取泥。
据此回答
(1)~(3)题。
(1)导致珠江三角洲地区基塘农业生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①当地水热条件的变化 ②农产品市场条件的变化 ③当地进行了农业结构调整
④技术条件的提高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2)在稳定的果基鱼塘系统中,果树对于鱼塘的环境价值主要体现为( )
①果树美观,吸引游客 ②冬季防寒,夏季减弱台风的袭击 ③防止基泥崩塌 ④塘泥使香蕉、大蕉生长茂盛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3)花基鱼塘在发展过程中要注意避免的问题是( )
①鱼塘内的塘泥逐年减少 ②当地工业企业对鱼塘的污染 ③调整劳动力的投入
④布局向粤西地区的转移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①④
答案
(1)B
(2)B (3)D
解析第
(1)题,导致珠江三角洲地区基塘农业生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当地进行了农业结构调整,以适应农产品市场条件变化的需要。
第
(2)题,这是果树(森林)的环境作用的具体体现。
第(3)题,为维持花基鱼塘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保护山区生态环境,应避免鱼塘内的塘泥逐年减少、布局向粤西地区转移的趋势。
考点三 自然资源、自然灾害、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广东气候资源、海洋资源、农业资源、旅游资源等条件优越,北部山区有色金属、水能比较丰富,珠江口油气资源也极具开发前景。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日益表现出用地紧张、“油荒、电荒”,甚至“水荒、民工荒”等问题。
广东背陆靠海,干旱、洪涝、暴雨、台风等气象灾害,海啸、风暴潮等海洋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震等地质灾害均有发生。
土地污染、地下水污染、海洋污染(沿海经济活动频繁,石油进口量大,油轮泄漏等)、大气污染(酸雨)、城市环境问题突出。
赤潮、咸潮多发,海平面上升、海岸生态破坏、渔业资源枯竭等生态问题严峻。
3.读“我国珠江流域某河流流经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图1)和“该河段降水资料图”(图2),完成下列问题。
(1)分析图1中该河段的水系特征。
(2)请根据该地的降水资料分析该气候对图中河流水文特征有何影响?
(3)洪涝灾害是该河段突出的自然灾害。
图1中A、B、C、D标注出的河段中,洪涝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是哪一段,并分析原因。
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减少该河段的洪涝灾害?
答案
(1)①流向自西向东;②支流多,南北对称分布;③流域面积较大;④流经平原地区的河道弯曲明显。
(2)该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雨季较长,年降水量较大。
这种气候特征导致河流流量较大,水位变化较大,汛期长。
(3)D段。
原因:
①D处为平原区,地势低洼,易涝;②河道弯曲,泄洪不畅;③平原区一般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洪涝灾害时损失更大。
措施:
D处上游建水库,加固D河段的堤坝,D河段裁弯取直等。
解析 该题主要考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其影响。
第
(1)题,河流水系特征主要从流向、支流的多少和分布特点、流域面积的大小、河道的弯曲状况等方面进行描述。
第
(2)题,该河流主要受雨水补给,该地区的降水特点决定着河流的水文特征。
第(3)题,该小题主要结合河流的水系特点及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说明该区洪涝灾害严重的原因;并制定出相应措施。
读“某区域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示地区存在水资源短缺的现象,主要原因是( )
①人口、城市集中,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 ②季风气候区,降水量不足 ③污染浪费严重 ④沙质土壤,水分渗漏严重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①③
2.该河口段冬季容易发生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暴雪B.沙尘暴
C.咸潮D.赤潮
答案1.D 2.C
解析第1题,图示地区为我国的珠江口地区,该地区人口、城市集中,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再加上水资源的污染浪费严重,导致存在水资源短缺的现象。
第2题,冬季,珠江注入南海水量少,海水容易倒灌,形成咸潮。
3.广东常说的“回南天”是一种天气返潮现象,对该现象发生时间及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春季——冷空气北撤,暖湿空气迅速反攻,遇到较冷物体而水汽凝结
B.夏季——气温高,空气对流上升而水汽凝结
C.夏秋季——台风过境,湿润气流辐合上升而水汽凝结
D.冬季——冷空气南侵,暖湿气流被迫抬升而水汽凝结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回南天”是一种天气返潮现象,由此推断春季时冷空气北撤,暖湿空气迅速反攻,遇到较冷物体而水汽凝结会产生“回南天”现象。
(2009·广东文综)台风是广东省主要的气象灾害。
读图结合相关知识,回答4~5题。
4.下列选项中,台风风暴潮灾害严重的岸段位于( )
A.惠州南部、汕尾南部、揭阳东南部
B.阳江南部、广州南部、珠海东南部
C.湛江东部、中山东部、汕头东南部
D.茂名南部、东莞西部、潮州东南部
5.台风过境前后,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台风来临前搬走窗口等处的花盆
B.大风雨就近在临时建筑物旁躲避
C.台风来临前准备好必要的应急物品
D.台风中心刚过,仍需留在安全地带
答案C 5.B
解析本组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应对灾害能力及对地理信息技术原理的理解。
直接依据图示信息得第4题选择C。
台风过境,一般会带来狂风暴雨,直接损毁不牢固的建筑物,故第5题选择B。
广东省肇庆市美丽的七星岩仙女湖畔,有一座长达1000多米的天然石山酷似一尊卧佛。
卧佛头北脚南,头部的眼睛、眉毛、鼻子、嘴巴、下巴、螺髻清晰可见。
每年都有几天在太阳下山时,可见到太阳徐徐从卧佛口中落下,形成“卧佛含丹”的地理奇观。
该地主管部门将每年的10月3日定为“卧佛含丹”节。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6~8题。
6.下列时段当中,也可以观赏到“卧佛含丹”景观的是( )
A.元旦前后B.“五一”黄金周
C.教师节前后D.植树节前后
7.观测者看到“卧佛含丹”景观,应该在该山的什么方位( )
A.西北B.东南
C.东北D.西南
8.观测者要想看到“卧佛含丹”景观时,其周围的树影方向是( )
A.正东B.正西
C.东北D.西南
答案6.D 7.C 8.A
绿道指沿河滨、溪谷、山脊线等延伸的自然走廊,或沿废弃铁路线、沟渠、风景道路等人工建立的线型空间。
绿道连接公园、自然保护地、名胜区、历史古迹,以及其他高密度聚居区。
下图示意珠三角绿道网珠海段,读图完成9~10题。
9.关于珠海绿道建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1号线突出“山水环抱,田城相依”的特色
B.4号线尽显“海上云天,天下珠海”的城市特色
C.1号线建设应设置独立的慢行道和综合服务点
D.4号线建设应大力引进优美观赏树种,退田还林
10.珠海绿道的修建可以( )
A.改善生态环境,避免城市热岛效应的产生
B.充分利用文化遗产,促进文化遗产保护
C.降低城市人口密度,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D.促进旅游业发展,将自身打造成国际旅游城市
答案9.C 10.B
解析根据图示分析可知,珠海绿道建设1号线建设应设置独立的慢行道和综合服务点,进行如此规划建设可以充分利用文化遗产,促进文化遗产保护。
11.阅读下面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下,充分利用自身的条件,从实际出发,大力引进外资,创造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珠三角模式。
材料二 随着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实力的不断增加,其产业结构也不断发生变化。
(1)改革开放早期,珠江三角洲地区为外来投资商提供了哪些有利的工业区位条件?
(2)早期的珠三角模式中,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工业生产中主要完成的生产环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二,简述1980~2002年间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并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预测珠江三角洲地区未来的产业结构发展的趋势。
(4)工业化也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和人口特点的变化。
试说明珠江三角洲地区在改革开放后城市化和人口的变化特点。
(5)有一位深圳网民在网上发表了一篇《谁抛弃了深圳》的文章,文中提到一些跨国公司将驻华总部从深圳迁往了上海。
请分析其原因。
(6)就如何实现珠三角地区产业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
(1)主要提供:
政策、土地、劳动力、厂房、基础设施、配套服务等。
(2)加工、组装环节
(3)1980~2002年间:
第一产业比重逐渐降低,第二产业比重先增后降,第三产业比重逐渐增加。
趋势:
第一、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将超过第二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居第一位。
(4)城市化特点:
城市数目增多、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出现城市群;城市人口比重上升。
人口变化特点:
外来人口增多;人口素质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
(5)深圳的政策优势减弱或丧失;上海经济腹地比深圳广,产业基础比深圳好,科技力量比深圳雄厚,大城市依托比深圳密集等。
(6)建议:
①充分发挥珠三角地区经济基础好、产业集聚程度高的优势,积极推进产业优化升级;②调整产业结构,增加高新技术产业比重;③加快推进城市规划和管理;④加强环境保护,改善生态环境;⑤促进区域内及区域间的合作,加强优势互补;⑥提高劳动力素质。
解析 第
(1)题,改革开放早期,珠江三角洲地区主要为外来投资商提供了优惠的政策及廉价的土地、劳动力、厂房、基础设施和优质服务等。
第
(2)题,由于早期珠江三角洲地区比较落后,在工业生产中主要完成加工和组装等生产环节。
第(3)题,根据材料二可以看出1980~2002年间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可知第一、二产业比重将下降,而第三产业比重提高。
第(4)题,本题考查基本知识,结合所学知识较容易回答。
第(5)题,伴随着改革开放,珠江三角洲的政策优势逐渐丧失,而在腹地大小、科技实力和产业基础等方面珠三角与长三角相比处于劣势。
第(6)题,为保证珠三角地区的持续发展,该地区应在充分发挥本区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区域合作与联系、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保护环境、提高劳动力素质。
12.近年来,湖南省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与广东省的经济联系日趋紧密。
根据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湖南省、广东省简图
材料二 广东省各地级市城市化水平差异情况
材料三 2009年广东省内四个区域的三次产业构成图
(1)甲河流域的地势特征是______________:
影响该流域的气象灾害主要是寒潮、旱涝和______________等。
(2)乙河流域是该省最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该流域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为____________;近年来,该流域的粮食生产地位不断下降,其原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湖南省发挥矿产资源优势,发展的特色工业是________;但在资源开发利用中容易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等。
(4)材料三四个区域中经济发展水平位居二、三位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全省城市化水平最大差距是__________;珠江口西岸三个城市城市化水平最低的是__________。
(5)根据给出的材料,从地理角度分析湖南和广东两省在发展经济过程中,扬长避短、加强合作,实现共同发展的途径。
答案
(1)北高南低 台风
(2)季风水田农业(水稻种植业) 工业化和城市水平提高,非农业用地面积增加,耕地面积减少 市场需求的改变,导致农业生产结构改变,粮食种植减少
(3)有色冶金工业 酸雨(大气污染);水体污染;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地面塌陷;资源枯竭
(4)东翼 山区 65%(60~70%) 江门
(5)湖南省:
为广东提供矿产原料、能源、劳动力和农副产品等;接受广东转出的企业,促进本区域经济发展;利用广东临海、毗邻港澳的位置优势,与海外加强联系。
广东省:
为湖南提供资金、技术和市场;把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向湖南转移。
13.根据图文材料(图1为珠江三角洲示意图,图2为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规划图),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广东省将深圳市划为优化开发区域,将汕尾市和英德市划为重点开发区域。
深圳市计划转出化学、造纸等行业的部分企业,汕尾市和英德市为承接深圳市转出企业的备选地。
材料三 2012年7月3日,国务院公布《关于支持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开发开放有关政策的批复》。
主要承担现代服务业体制机制创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集聚区、香港与内地紧密合作先导区、珠三角地区产业升级引领区等四个方面的功能,重点发展金融业、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和其他专业服务等四大产业领域,沿前海湾形成特色鲜明、有机联系的商务中心片区、保税港片区、综合发展片区、滨海休闲带的“三片一带”产业布局。
(1)珠三角地区河网密布,春末夏初,主要的水文灾害是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从环境承载力和运输条件角度考虑,判断深圳市转出企业应转至____________市更合理,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广东 乡土 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