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贯当儿童习作皈依真实的生命表达.docx
- 文档编号:10477718
- 上传时间:2023-02-13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1.47KB
周一贯当儿童习作皈依真实的生命表达.docx
《周一贯当儿童习作皈依真实的生命表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周一贯当儿童习作皈依真实的生命表达.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周一贯当儿童习作皈依真实的生命表达
周一贯:
当儿童习作皈依真实的“生命表达”
小学语文名师于茫茫书海中,为你寻找更适合自己成长的有效资源和那些锲入心灵的文字。
与高人交心,轻松学习,把时间留给更重要的人更重要的事。
精彩就点击右上角分享出去,赠人玫瑰手染余香。
周一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育专家。
曾任小学、初中语文教师区中心小学教导主任、副校长、绍兴县教委教研室副主任、全国语文教学研究会板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省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小学语文科编委会副主编,省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绍兴市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长,浙江省教育学院《教学月刊》兼职编辑等。
周一贯:
当儿童习作皈依真实的“生命表达”中国作文教学源远流长,虽有诸多精华流传,但也饱受无数弊端的压抑,特别是在科举以八股文取仕的长期影响下,难以摆脱其历史阴影。
如“应题”(据题行文)的束缚;“应体”(文体)的拘泥;“应命”(教师指令)的违心;“应法”(写作方法)的尴尬;“应套”(套路)的就范;“应试”的无奈……随着语文课改的不断深入,作文教学也就有了更多关注学生自由表达的意向。
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当下就常听到一些老师的感叹:
比之以往,儿童习作虽有不少变化,但梦幻多了,真实少了;抒情多了,记叙少了;“小资”多了,童心少了;矫揉多了,平实少了;虚构多了,现实少了;排比多了,思辨少了;阴柔多了,阳刚少了;上帝多了,自己少了……总起来是一句话,儿童习作或被单一地认为是一项课堂作业,一门章法之学,一种考试手段,一种言语技巧,还没有皈依其本体:
真实的生命表达和交流。
人之所以成为人,有别于其他动物而称颂为万物之灵,就在于人类有思想,有心灵。
诚如冯骥才先生所言:
“心灵渴望表白”,“受不住永远的封闭,永远的自知、自解、自我安慰。
它要撞开围栏,把这个‘真实的本质的自己’袒露给世界……”(《表白的快意》)儿童习作教学的意义,一样应当以儿童的生命真实表达为本,它虽然会比较幼稚,但一样应该是宣泄,是倾诉,是絮语,是呼喊,是快意的创造。
这说起来似乎很简单,但却很难实现,原因还是在于人们(不只是教师)对习作教学缺失了生命真实表达的路径自信和价值自信,因此在一些基本问题上,我们还需要有深入的思辨。
如——01一、写作内容从“供给”为主到“需求”为主的思辨儿童写作教学中的一个根本问题是“写什么”,也就是写作的内容问题。
在传统作文教学中,“写什么”往往是有教师规定的,然后再教学生“怎样写”。
于是,在这样的教学链条中,教师不仅供给学生题目、立意,而且还有主要内容的提示,基本结构的示范,甚至有所谓的“好词好句”的提供。
于是,学生只能是被动、无奈地应命提笔,亦步亦趋地唯教师的马首是瞻。
长此以往,学生就不会去关注自己的思想,去感受自己想要表达的独特心灵和宣泄的个体情感。
这就违背了写作的基本规律:
写作应当是作者自由表达的生命活动。
现在,当儿童习作皈依生命表达之后,我们在写作内容上就应当有从教师“供给”为主到以学生“需求”为主的改变。
对此,经济领域的“供给侧改革”理念给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即应当改革写作教学中“写什么”完全有教师“供给”的路向,而更多去关注学生个体表达的“需求”,然后按“需求”去改变教师“供给”的内容,模式和方法。
教师应当供给的是如何更多地激发学生的表达需求,帮助和鼓励学生自由表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供给”更好地适应“需求”的期盼。
近日,在《绍兴晚报》上发表了一位诸暨医生8岁儿子的习作,一句“连狗都讨厌爸爸”爆红网络。
习作是这样写的:
我的爸爸是一名外科医生,外科医生很少有休息的时候,经常要加班。
每天回家都是无精打采的样子,妈妈很不高兴。
爸爸很爱睡懒觉,我不喜欢这样,我希望爸爸不要睡懒觉,不要经常去加班。
我希望他和我们一起的时候要开心还要有精神,要多陪陪我们。
爸爸好像并不明白我们的心思,还是每天早出晚归,一个电话又被叫走了,休息天就一直想着睡懒觉,连狗都讨厌他。
我要怎样才能让他明白,他是我的爸爸而不是那些病人的爸爸。
对这样一篇习作,连“新华视点”也刊发了评论:
儿子一篇童言无忌的作文,让工作11年的外科医生哭笑不得。
在儿子笔下,爸爸“早出晚归”、“爱睡懒觉”、“一个电话就被叫走”……又爱又恨的文字里,让无数医护工作者和家人感同身受,一句“连狗都讨厌他”充满了无奈地心酸。
我们不必计较一个孩子看问题有失偏颇,但可以肯定的一点,这是他真正想诉说的话,想宣泄的情,是可贵的生命的真实倾诉。
这样的“需求”不可能在教师全盘“供给”的习作教学氛围中产生。
孩子的认识偏颇可以在谈心中慢慢纠正,但真情表白却是难能可贵,那可是生命的存在和表现。
02二、写作方式从“模仿”为主到“内生”为主的思辨不适当地强调习作教学的“模仿”,让儿童写出成人心目中合乎章法的“像样”作文,从根本上说是有违“生命真实表达”这一习作原点的。
这是因为“生命真实表达”的本质在于儿童真实的思想、真切的生活,而这是“内生”的,无须模仿的。
思想表达不同于书法练习,对书法练习来说,在初始临帖阶段,当然是模仿得越像越好;可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自然不能与别人的想法也“越像越好”,否则,就成了抄袭。
一篇好的习作,首先必然是“内生”于儿童的心灵,而不可能是因为“模仿”了别人的想法。
习作过度地偏重于模仿,说到底还是有着漫长的封建社会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历史阴影。
八股文极度崇尚以儒家前贤某一句话为主旨,固守“八股”的僵化章法,集中反映了封建统治者以“治文”的手段束缚文人思想的良苦用心。
之后应试教育的考试命题作文,不讲写真而偏重模仿,显然有着对旧传统一味沿袭的严重痕迹。
这不仅带来了儿童习作惯用假话、套话、空话、大话而衍生出大量的“雷同文”,而且也催生了考场作文中的宿构、套写、组装和抄袭等不良文风。
这就难怪青年作家韩寒会有这样的感慨:
人们说谎话多是从小学作文开始的。
习作应当“内生”于儿童的真实思想,这比什么都重要。
笔者记得小时用的“写话本”,有四个印好的项目:
“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和“做到的”,学生只要分栏填入就行。
别以为这种形式是否太过简单,其实它明显具有记实写真的优势。
有人以为“内生”太难,“模仿”会比较简单。
事实并非如此,所谓“内生”就是让孩子写自己真实的看到、听到、做到和想到,而不是要让儿童“内生”出什么深刻的意义。
一位二年级小朋友写的《中山陵》,被老师判了“不及格”:
“昨天我到中山陵去玩,看到三个孙中山。
下面的一个站着,是铜的。
爬到上面,房子里有一个坐着,是白色的。
屋子里还有一个是睡着的。
”写得如此天真、实在,为什么不及格,当然是“没写出意义”。
我们习惯于把“意义”定位在远离孩子真实生活的那些地方,用成人的“有意义”标准给锁定。
那孩子达不到这样的要求怎么办?
自然只好“模仿”成人的话语入手了。
所以,强调“内生”的真实重于简单地“模仿”,应当是儿童习作在皈依生命表达中人们应有的共识。
它与在章法上、技巧上适度、合理、乃至有创意的模仿应当是两回事。
03三、写作主题从“命题”为主到“自拟题目”的思辨《“课标”》中关于写作的“教学建议”中有这样一段话:
“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
”这说明了提倡学生自主拟题正是“自主写作”的必要保证,而由“教师命题”则容易形成对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表达”的“束缚”。
追溯命题作文的源头,显然也与考试的八股文有涉。
当时应试(主要是乡试与会试)的文章是以《四书》中择取的片言只语为题目,并对行文的章法有严格规定,必须按照破题、承题、起题、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八部分组成。
八股文的应题而作,为圣贤立言,导致当时的学塾、书院的作文训练都必须为科举考试做准备,学写命题八股。
以后,科举考试虽然废除了,但命题作文这种训练方式依然长盛不衰,并逐渐形成了以命题写作为中心的作文教学体系。
如从“教”的角度看,就有教师命题、作前指导(理解题意、正确立意、安排结构等)、批改讲评(是否“切题”是中心)等;从“学”的角度看则有审题、构思、行文、修改等步骤,而审题、切题、展题、点题成了重要的写作要诀。
作文教学的这种传统命题方式有三个特点:
一是大多一行题,不加副题、引题或题解、提示等,容易使题意不明;二是题目短小,多以词语短句为题,要审清题意,对口发挥实属不易;三是命题范围狭窄,学生不一定有话可写,还容易落套。
如《记一件有意义的事》、《暑假里的一天》、《一个我最敬爱的人》之类,几乎是爷爷辈写过,爸爸辈写,爸爸辈写过姐姐辈写……加上还有众多的《优秀作文选》之类的参照,容易形成思维定势。
学生据题作文,审题、解题、点题,成了写好作文的重要目标,哪里还有顾及自身真实思想的表达交流。
一篇题为《发生在我家里的一件事》的考场作文,因为小作者写的是家门口一条全村出入的路坏了,一家人如何去把它补好的事,却被判为“离题”。
就因为这事发生在“家”门外,而游离了题意“发生在我家里的一件事”。
于此可见学生写命题作文必须提心吊胆去紧扣题意,严防“文不对题”、“离题万里”、“题旨不明”等等可能带来的前功尽弃。
这又怎么能让儿童习作真正成为思想的真实表达和自由交流呢。
04四、写作篇幅从“规定字数”到“不计长短”的思辨如果真的让儿童习作皈依于生命的真实表达,那么篇幅的长短就不算是一件事了。
常言道,“有话即长,无话即短”,不正是“真实表达”的一种状态。
王智慧老师发表在《中国教育报》2015年7月19日的那篇文章《一个暑假让孩子爱上写作》颇能发人深省。
作者希望儿子能用一个暑假的时间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可好多措施都未能奏效。
不料,一个巧合的机会,利用QQ上面的“说说”功能,却发生了奇效。
一天,儿子帮妈妈剥毛豆,特发奇想地有了自己的感悟,就很兴奋地发表了一篇简短的“说说”,不料得到了一些朋友的称赞。
儿子十分开心,妈妈上去看了,不仅点赞,还写了句评语:
“儿子真长大了!
”又动员孩子的爸爸也写点评。
想不到的是儿子很受鼓舞,接下来几乎天天发表“说说”。
于是,妈妈、爸爸又有意邀朋友、亲戚去看儿子的“说说”,不仅点赞,还加评论,提出讨论问题。
为了能给大家一个惊喜,儿子每天都特别留意观察,一个人、一件事、一个场面、一个感想……都会成为儿子“说说”的内容。
每篇“说说”他都会用心地去遣词造句,为了用好一个词,有时会琢磨上半天。
正如他妈妈所认为:
尽管儿子的“说说”文字有长有短,也说不上多么有价值,但对孩子来说收获是巨大的:
他明白了写作很有意思,就是表达自己的思想,一点也也不神秘。
他不仅开始对表达和交流感兴趣,而且养成了观察、思考、反复修改的习惯。
……写作就是这样,它只是思想的表达,心里有话就写出来,与长短无关。
习作规定字数是很败孩子“胃口”的,笔下已经无语,但还得勉强凑数,很让孩子无趣。
一位老师让小朋友写周记,要达到百字以上。
万般无奈,一个孩子是怎样凑足一百字的:
“老师要我们写一篇周记,要满一百字以上。
翻开作业本,我真的想不出写什么好。
一数字数,我只要再写70个字就成了。
现在,只要再写60个字就够了。
努力吧,再写50个就好了。
如果我再写40个字就达到了。
好啊,再写30个字。
快了,再写20个字就差不多了。
再写10个字。
我终于完成了。
”这确实也是一篇周记,而且算得上是实话实说,是皈依生命的真实表达。
只是令那些为学生规定习作字数的老师或家长,不能不深为尴尬,引发很多内省:
对儿童习作只是发指令并且规定字数合理吗?
05五、写作形式从“单一”状态到“多样”状态的思辨传统的作文教学,顾名思义作的是“文”,也就是必须是一篇立意清晰、主旨明确、结构完整、首尾呼应的文章。
然而,当我们将儿童习作皈依于生命的真实表达时,形式就不应是凝固不化的一种固定的章法了。
只要有利于真实表达作者的思想,形式可以不拘一格。
前文说到的那个在网上写“说说”的孩子,不就是一种可以充分激发小作者写作兴趣的成功形式吗?
著名特级教师管建刚的“作文教学革命”,是把作文训练融合在编一份班报中间,作文就是在为班报写稿,轮流编稿、改稿、出报、读报、议报的系统活动之中。
笔者工作室里的一位优秀青年教师,从城里的一所名校去乡村一所小学支教。
她借两地来去奔走之利,开展了“两地书”的写作活动,让她教过的城市那个班的孩子与新教的乡下那个班的孩子结对成友,不断通信。
写信成了习作的主体。
这不仅让写作沟通了现实生活中的交际,有不尽的话可说,而且客观上也推动着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引起各方面的关注和好评。
著名特级教师张祖庆以“微电影”作为儿童创意写作的新范本,拓展了一种儿童习作的新样态。
其实,这种“微电影”既可以是电影长片中的一个片断,也可以是现成的或自己制作的一个视频。
于是更多贴近儿童生活、儿童思维的“微电影”与创意写作的“联姻”,极大地丰富了儿童习作的内容……所有这些新状态的习作形式,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习作的单一形式,使写作更贴近时代,更贴近儿童,孩子因喜闻乐见而激发了写作兴趣,从根本上改变了儿童被动、消极的习作心态。
让习作真正皈依于儿童生命的真实表达和自由交流,决不是一种简单的教学方式的选择,而在于必须从根本上确立教育的生命观与时代的写作观。
本文所涉及的五个方面的思辨,仅仅只是沧海一粟。
确切地说,我们应当不遗余力地去探讨、研究一门有别于传统作文教学的新型习作教学学科,在习作本体论、习作的发生发展论、习作教学的实践论、方法论诸方面进行系统的探索和研究,为提高儿童习作学科的核心素养,做出基础性的贡献。
编辑:
泡泡糖本号为学术研究和传播,不涉及商业,如有侵权请告知本文选自《语文教学通讯C》,2016.7-8文本由平台重新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周一 儿童 习作 皈依 真实 生命 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