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科版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全册.docx
- 文档编号:10476101
- 上传时间:2023-02-13
- 格式:DOCX
- 页数:156
- 大小:3.33MB
最新苏科版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全册.docx
《最新苏科版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全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苏科版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全册.docx(15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苏科版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全册
第1课信息与信息技术
【教材分析】
本课是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开篇大作,它既是整个单元的基础,也是整套教材的基础。
“信息”和“信息技术”这两个词涵盖了本学科的精华,所以需要先了解有关信息及信息技术的知识,进而了解这门学科。
我们在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能遇到“信息”和“信息技术”这两个专有名词,大家的生活经历及直观经验比较多,甚至还会不自觉地使用这两个词,但实际上很多人对于信息及信息技术的定义并不是很清晰。
基于对生活的实际情况及对教材内容的分析,本课的教学设计立足于“了解”的认知层次,以感知和感受信息与信息技术为本课主要的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
学生刚从小学的低年龄段进入中年龄段,三年级课程与二年级课程相比,多了很多学科,特别是信息技术课,学生基本上都知道需要到一个新的环境里去学习,所以对学习充满了新鲜感和好奇心。
三年级学生对信息和信息技术了解不多,但是在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这两个词,有很多的直观经验,只是他们并不知道这些就是信息和信息技术。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感受生活中的信息现象,认识到信息是普遍存在的。
2.在实例中感受信息的传递、加工等过程,了解生活中的信息技术,了解信息技术促进人类发展的积极意义。
3.在思考信息的有用性、真假性等活动中,增强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信息及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
了解信息,认识到信息是普遍存在的。
【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采用教师引导、学生体验学习、游戏学习等教学方法,通过学生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活动。
【课时安排】
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
相关图片、课件、猜词游戏。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同学们,我们处于一个信息社会里,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信息。
我们先来感受一下丰富的信息。
(出示课题:
信息与信息技术)
从现实生活入手,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授
1.丰富的信息。
(依次出现图片)
问:
从这些图片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呢?
(再次出现一组图片)
问:
通过观看以上图片,你能得到什么信息呢?
问:
你还能说出其他的信息吗?
总结:
我们生活中有大量丰富的信息,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都离不开信息。
(1)信息的获取。
问:
那么信息是如何获取的呢?
(出示课件图片)
问:
有些信息我们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是无法获取的,比如说,我想看清对面大楼上停着一只什么鸟,怎么办呢?
其实很多工具都能帮助我们获取更多的信息,你还知道哪些工具吗?
试着在小组内交流。
(2)信息的传递。
获取信息后,我们要将它传递给更多的人,可以通过一些方式来传递信息。
科技的发展让信息的传递有了更多的方式,但并不意味着原始的方式就此淘汰了。
问:
你还知道哪些信息传递的方式吗?
(3)信息的处理。
人类获取、传递信息后,要对信息进行处理,这样会产生更有价值的信息。
计算机发明后,人们就把信息处理的大量工作交给计算机来完成。
计算机也叫信息处理机。
问:
你还知道哪些计算机信息处理方面的事呢?
2.信息技术。
在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等过程中涉及的技术称为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与我们的生活、学习密切相关。
问:
你们还知道哪些地方使用到信息技术吗?
小结:
通过大家的讨论,我们都认为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也就说明信息技术是非常重要的。
各抒己见。
生回答:
会引起感觉的变化,会联想……
生回答。
阅读附文相关内容。
生答。
阅读《李世民击鼓鸣金退敌兵》的故事。
小组讨论,完成“讨论坊”,并汇报结果。
学习信息处理的过程。
生回答。
完成“讨论坊”。
小组讨论,汇报。
从学生身边的信息谈起,通过大量的生活图片,让学生辨析,从而了解信息,了解信息的获取、传递及处理的过程。
通过讨论、小组交流汇报的形式,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促进了学生对信息及信息技术的广泛了解。
总结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有关信息和信息技术的知识,在生活中,信息和信息技术是无处不在的,我们在生活中要学会分辨真假信息。
【教学反思】
通过课前的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确定了让学生感知信息及信息技术的学习目标,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使用了大量的图片,通过让学生看图片、说感受,师生再共同揭示——这些就是信息和信息技术。
课堂上不仅仅有视觉的感知学习,还有活动的体验学习。
猜词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参与游戏,体验信息的表达、传递及发布等过程,虽然第一节课并没有在机房上课,但在传统教室里的课堂效果也很好。
第2课认识计算机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教材中的基础模块,与第1课不同的地方在于,本课的内容是计算机的基础。
认识计算机首先要从外观上观察并知道各个部件的名称,也就是计算机硬件。
一般来说,计算机结构都是根据冯·诺依曼理论来划分的,所以本课教学内容的设计也是围绕冯·诺依曼结构来介绍计算机硬件知识的。
【学情分析】
经过前面一课的学习,学生对信息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信息世界里,计算机是一种重要的信息处理机,当然需要重点了解。
在生活中,他们接触计算机的机会很多,特别是家庭计算机的普及,家里有计算机的学生占90%以上,所以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非常浓厚。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潜移默化地接受了很多计算机的知识,但是缺少系统的学习,他们也渴望系统地学习计算机知识。
【教学目标与要求】
1.了解计算机的硬件组成,能说出各组成部件的名称。
2.能够说出常用的输入、输出设备。
3.能够对现在的计算机科技发展有所了解。
4.通过接触硬件,加深对各部件的认识。
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小组合作能力,培养细致、耐心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了解计算机各组成部件的名称。
2.了解常见的计算机输入、输出设备。
3.认识主机箱里的主要部件。
难点:
1.认识常见的计算机输入、输出设备。
2.打开主机箱,认识CPU、硬盘、内存条等电脑部件。
【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采用教师引导、学生体验学习、游戏学习等教学方法,通过学生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形式开展学习活动。
【课时安排】
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
相关图片、课件、打开的主机箱若干。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内容,老师想考一考大家,看看大家学得怎么样?
人们将处理信息的大量工作交给()来完成。
通过()帮助我们收集、存储、加工、传递各种信息,既快又好,因此,()也叫信息处理机。
(出示课题:
认识计算机)
回答:
计算机。
复习导入法,有助于学生巩固知识。
深入了解计算机在信息处理方面的强大作用,引出本课。
新授
1.计算机各部分名称。
(出示图片)
这是一台计算机,你能说出它各部分的名称吗?
(纠正错误)
还有一些部件你们认识吗?
(出示计算机的其他部件)
从功能上,它们可以分成两类:
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
输入设备:
用来向计算机传递信息的设备。
输出设备:
计算机向外界传递信息的设备。
分类游戏:
出示图片,问:
它们属于哪种设备?
随着科技的发展,触摸屏集成了输入和输出设备的特点,既是输入设备,又是输出设备。
(出示触摸屏的图片)
问:
你还知道哪些计算机上的设备?
2.主机箱里的秘密。
打开一个主机箱,出示CPU、内存条、硬盘等。
介绍各部分的名称及作用。
宣布探究活动要求。
课件出示图片,找一找相应的部件。
回答并指出各部分名称。
回答,指出各部分名称。
尝试分类,认识计算机相关部件。
分类游戏。
阅读辅文,了解3D打印机的信息。
小组讨论,汇报。
小组合作,打开主机箱,找到CPU、内存条、硬盘等部件。
因为计算机的普及率比较高,一般来讲,学生很早就已经接触到计算机了,所以,这部分的内容可以让学生来完成。
教师只是做纠错和巩固的工作。
利用课件中的分类游戏来加深对计算机输入和输出设备相关知识的印象。
动手实践可以使学生从中直接获取知识且印象深刻。
同时,加强了学生小组协作学习的能力。
总结
(出示课件)
我们认识了一些计算机的部件,让我们再来复习一下,看看你还能不能记得它们的名字。
大家学得都不错,下一节课我们将打开计算机电源,看看计算机里的世界。
回答。
利用课件,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
【教学反思】
本课跟第1课相比,都属于基础模块。
不同的是,第1课是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基础,而本课是计算机的基础。
计算机的组成基本上都是按冯·诺依曼结构来划分的,但是冯·诺依曼结构中的有些内容不容易被三年级学生所理解,所以设计本课时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年龄和理解能力,将教学目标定位在“了解”及“感知”上。
通过大量的图片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组成,再通过打开的机箱使学生体验实物,丰富了学生的感知。
本课有体验活动,学生会比较兴奋,机箱内的部件有的比较尖锐,偶尔有学生受伤,下次上课还需加强安全和纪律教育。
第3课操作计算机
【教材分析】
本课是《小学信息技术(3年级)》信息技术与计算机基础单元的第3课,与前两课单纯的视、听感受不同,本课通过启动和关闭计算机、鼠标器的五种基本操作实现信息技术课上学生与计算机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本课呈现的内容是基础中的基础,贯穿于整个信息技术的学习过程,除去知识的讲解与技能的训练,良好的操作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
【学情分析】
在经过前面两节课基础理论的学习后,学生盼来了动手的机会,他们的心情非常激动,这样的心理状态给顺利开展教学创造了良好的契机。
不过,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还需要关注一些问题。
首先,三年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尚处发展阶段,他们喜欢动手,却不擅长思考,完成五种操作不难,但将操作与名称关联的意识不强;其次,虽同处于本学科的起始年级,但因生活环境的不同,学生之间的水平差距较大,零基础和不同能力的学生同时存在;再次,学生刚开始以学科的形式接触计算机,一切容易随性,行为习惯的养成意识不够成熟。
【教学目标与要求】
1.学会启动和关闭计算机。
2.认识桌面和桌面上的图标、任务栏、“开始”按钮、鼠标指针。
3.认识鼠标器,掌握鼠标器的操作方法,能较熟练地操作鼠标。
4.正确使用计算机设备,培养爱护设备的意识与习惯。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认识鼠标器,掌握鼠标器的操作方法。
难点:
正确完成双击和拖动操作。
【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启发式、观察式、探究式、互动式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形式开展学习活动。
【课时安排】
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
打开单号计算机显示器电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计算机,了解了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其实我们看到的只是计算机的硬件,想让这些硬件为我们服务,需要一个必不可少的东西——软件。
计算机中装有许多软件,今天我们就打开计算机,看看什么是软件,并学习操作计算机系统。
由硬件导入软件,使学生明确硬件和软件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新授
1.启动计算机。
观察显示器电源灯,看看哪些是亮的?
哪些不亮?
想想电源灯亮说明什么?
电源灯不亮说明什么?
电源灯亮说明显示器开关已经打开,电源灯不亮说明显示器开关没有打开。
请同学们找找主机的电源按钮,看看在什么位置。
开机应先打开显示器按钮,再打开主机按钮。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机器目前的状态,打开按钮,启动机器。
当计算机显示“蓝天、白云、绿草地”的画面时,表示开机工作基本结束。
我们这时所看到的内容为Windows的桌面,Windows是一种常用的系统软件,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接触到各种类型的应用软件。
2.认识桌面。
请同学们观察自己的桌面,看看桌面上包含哪些项目?
并对照教材认识各部分名称。
游戏“我藏了什么”。
3.操作鼠标器。
刚才在桌面上我们认识了“鼠标指针”,鼠标器是计算机最常用的输入设备,只有熟练地使用鼠标器才能更好地驾驭计算机。
介绍鼠标器左、右键及滚轮,并演示握鼠标器的正确方法。
(讲解)
指向、单击、右击操作。
小结:
示范正确操作效果。
演示操作,同步讲解:
双击、拖动。
师生同做:
双击“回收站”,指向“回收站”标题栏,拖动、移动“回收站”窗口到右下角,单击右上角“关闭”按钮。
4.关闭计算机系统。
用完计算机,需要正确关闭机器,非正常关闭可能会导致计算机系统的损坏。
如果主机按钮的灯熄灭了,说明我们成功地关闭了计算机系统,如果主机按钮的灯没有熄灭,再耐心等上1分钟,如果还是不熄,则需按住主机按钮不松待灯熄灭后再松开,进行强行关机。
接下来,就可以关闭显示器开关了。
学生观察,阐述自己的想法。
找出主机电源按钮,并用手指出位置。
阅读辅文知识,了解其他操作系统。
学生自学。
两人一组,一个学生用手或手臂依次盖住桌面上某个组成部件,另一个学生说出它们对应的名称,然后交换分工,再做一次。
阅读关于鼠标器的辅文知识。
尝试握鼠标器,教师个别指导,并请姿势正确的同学协助指导。
练习:
1.指向“我的电脑”,单击,在桌面空白处单击。
2.右击“回收站”,在桌面空白处单击。
练习:
1.“实践园”:
使用鼠标器对“我的电脑”图标做不同操作,说说图标的变化。
2.“探究屋”:
启动“七巧板”程序,试着玩一玩,说一说在玩游戏的过程中用到了哪些鼠标器的操作。
关闭计算机,教师个别指导。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明辨机器状态,合理操作,正确开机。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的能力,并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巩固深化,识记新知。
突出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通过讲解、演示、辅导等方法教会学生正确操作鼠标。
鼓励学生互相帮助。
介绍关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状况,引导学生灵活处理。
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总结。
梳理本课知识点。
【教学反思】
认识计算机系统是带领学生动手实践,探索计算机奥妙的开始。
在这之前,学生有的接触过计算机,会一些简单操作,有的则完全没有基础,什么都不会,水平参差不齐。
怎样在照顾学生差异的前提下上好课,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
本课开始时,我没有按常规直接教学生开机,而是设计了一个问题:
“单号机显示器灯是亮的,双号机显示器灯不亮”,引导学生思考“灯亮与不亮说明什么?
”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让学生分析、判断,明辨机器状态,最终选择合理的操作方法,正确开机。
这样,有效避免了会的同学跃跃欲试不听指挥,不会的同学糊里糊涂手忙脚乱,同时明确指示开机的时候要先看再按。
认识桌面部分设计了一个小游戏“我藏了什么”,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识记相对单调枯燥的页面。
在实际操作中,会有一些学生钻小空子,教师要加强课堂监督,确保该环节的实效性。
另外,在备课时间允许的前提下,可以设计一些类似的小游戏课件进行替换。
鼠标器操作是基础性内容,姿势和方法尤为重要,如果教师逐个辅导、逐个检查,显然教学时间是不允许的,这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学生资源,选择姿势正确、操作熟练的同学参与辅导,既实现了同学间的互帮互助,又提高了教学效率。
教学关闭计算机,内容相对简单,但教师有必要说明关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状况,让不是经常接触计算机的同学遇到问题时不至于手足无措。
第4课认识“我的电脑”
【教材分析】
“我的电脑”是计算机的系统管理员,本课内容的呈现为学生正式展开计算机探究之旅拉开了序幕。
从认识“我的电脑”窗口到窗口的基本操作,再到文件与文件夹的展现,让学生在动手与动脑的过程中全面了解系统管理员的特点,同时配合“辅文”和“实践园”,带领学生深入实践,拓展理论知识,训练操作技能,提高学业水平。
【学情分析】
贯穿于本课的探究与实践活动较多,学生有着浓厚的兴趣和高涨的热情,愿意参与其中,但美中不足的是大多数学生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遇到困难容易退缩、放弃。
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
基于这一特点,教师在处理文件这部分的教学内容时不能操之过急,应先由直观教学入手,再逐步引导过渡,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与要求】
1.了解“我的电脑”窗口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名称。
2.掌握窗口的基本操作。
3.知道计算机以文件的形式存放信息,认识常见的文件、文件夹图标。
4.在窗口操作、了解文件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捕捉问题能力。
尝试使用多样方法实现同一目的,体验计算机操作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窗口的基本操作,常见文件和文件夹类型的识别。
难点:
移动窗口位置,调整窗口大小。
【教学方法与手段】
灵活运用启发式、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提倡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鼓励学习方法的多样性。
【课时安排】
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
各种类型的素材文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在我们的计算机里有一位“大管家”,它将计算机里存放的“东西”管理得井井有条,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它到底是谁?
揭示课题:
认识“我的电脑”。
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探究兴趣。
新授
1.“我的电脑”窗口组成。
讲解:
标题栏、菜单栏、工具栏、地址栏。
2.窗口的基本操作。
(1)最小化、最大化(或向下还原)、关闭窗口。
演示:
最小化、最大化、关闭窗口。
问:
最小化窗口和关闭窗口有什么区别?
(2)移动窗口。
(3)调整窗口大小。
3.文件和文件夹。
打开“我的电脑”窗口中的“本地磁盘”,向学生展示不同的文件和文件夹。
阅读教材该部分内容:
1.打开“我的电脑”窗口。
2.认识标题栏、菜单栏、工具栏、地址栏,识记它们的位置。
3.认识最小化按钮、最大化按钮、关闭按钮,识记它们的位置。
识记练习:
1.指位置。
2.连一连。
阅读操作方法。
练习:
打开“我的电脑”窗口,尝试最小化窗口、还原窗口、最大化窗口、还原窗口、关闭窗口。
(学有余力的同学尝试使用不同的方法完成窗口操作)
阅读操作方法,试操作:
打开“我的电脑”窗口,移到屏幕右下角,再移回屏幕中间。
练习:
教材中“实践园”。
通过阅读教材,从文字描述中获取知识信息,从界面截图中获得具体操作方法,开展扎实有效的自主学习。
归纳、总结教材内容,捕捉知识点,建构知识体系。
认识文件与文件夹。
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我的电脑”,学习了窗口的基本操作,识别了文件和文件夹,在今后的学习中会经常遇到这些知识,希望大家用心识记、熟练掌握。
总结本课内容,明确知识的基础性与延续性。
【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教材有着信息技术学科独有的特点:
图文并茂,有明确、具体、可行的操作步骤。
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图文,不仅能从文字中获取信息,还能从界面截图中了解具体的操作方法。
《认识“我的电脑”》一课教学内容难度不大,可操作性强,是非常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课例。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给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的机会,在时间上舍得投入,让学生亲历学习的过程。
当然,自主学习并不是“看书学、照本练”,教师的指导必不可少。
例如,最小化、最大化、关闭窗口以及移动窗口、调整窗口大小等操作,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学生思维,运用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具体化、系统化等思维活动,把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属性推广到同类事物上,继而运用到实际操作中,让学生在各种类型的实践中把学到的方法内化,并在理论与实践的碰撞中产生新思考,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想法,尝试新探索。
当然,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教师不能操之过急,学生会学习,会主动地学习不是天生的,要有逐步提升的机会、思考的机会、实践的机会。
这个机会来自于教师的宽容,教师的细心,教师的智慧。
今后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应考虑到要让不同层次、不同潜能的学生都有学习的机会,发展的机会,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让他们既掌握知识,又获得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5课设置个性桌面
【教材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设置显示属性中的设置桌面主题、设置桌面的背景和设置屏幕保护程序,主要通过让学生操作鼠标器,完成对计算机显示属性的设置,不仅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使用鼠标器的技巧,而且让桌面变得更加个性化。
【学情分析】
刚升入到三年级的学生,思维还处于形象思维发展阶段,学生比较活泼好动,更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更愿意接受挑战,喜欢与老师合作。
根据学生这样的年龄特点,教师可以更多的放手,让孩子去探究、去尝试、去经历、去收获。
【教学目标与要求】
1.学会在显示属性标签项中设置桌面主题、背景和屏幕保护程序,能对屏幕保护程序的设置进行操作,初步了解显示属性。
2.通过设置个性化的桌面主题、背景和屏幕保护程序,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协作能力、动手能力及想象能力。
3.能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合理运用,进行个性的桌面设置。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设置桌面主题、屏幕保护程序。
难点:
屏幕保护程序的具体设置。
【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任务驱动法,也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它一般用于一种新软件或新技能的第一课时。
它是通过展示作品,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并能有效地吸引指导学生向更高更广阔的领域迈进。
课前准备范例作品、课件等资源。
【课时安排】
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范例,揭示课题
1.范例导入。
师:
同学们,漂亮的桌面让我们赏心悦目,让我们一起欣赏,心动不如行动。
2.揭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如何让我们的桌面变得更加漂亮,我的计算机我做主。
3.板书课题。
第5课设置个性桌面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范例作品,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又给学生一个可及的目标。
二、任务驱动,自主学习
任务1:
设置桌面主题
师:
如何设置出经典的桌面主题,请带着问题自主尝试操作。
1.自主尝试。
2.组内讨论。
3.交流反馈。
4.演示操作。
5.欣赏作品。
【设计意图】儿童通过自主探索认识世界,这种探索性是与生俱来的,因此我们的教育要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尝试中寻求获得知识的途径,从而学会学习。
师:
同学们已经掌握了设置桌面主题的方法,能不能再设置出自己喜欢的桌面背景呢?
请带着问题进入。
任务2:
设置桌面的背景
师:
如何设置出桌面的背景?
请带着问题自主尝试操作。
1.自主尝试。
2.组内讨论。
3.交流反馈。
4.演示操作。
5.欣赏作品。
【设计意图】通过方法的迁移,让学生学会学习。
任务3:
设置屏幕保护程序
1.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在欣赏自己桌面背景时,屏幕上出现屏幕保护程序。
屏幕上出现了什么?
你希望了解“屏幕保护程序”的哪些知识?
同桌间讨论。
(作用、如何启动、如何结束、如何设置)
【设计意图】让学生设定学习目标,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便于学生有目的、主动地学习。
2.板书课题。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加以整理,进行板书。
3.屏幕保护程序作用。
作用:
避免屏幕长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 苏科版 小学 信息技术 三年级 上册 教学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