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普通高中届高三毕业班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 文档编号:10469022
- 上传时间:2023-02-13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2.35MB
河北省石家庄市普通高中届高三毕业班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河北省石家庄市普通高中届高三毕业班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石家庄市普通高中届高三毕业班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北省石家庄市普通高中届高三毕业班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绝密★启用前
河北省石家庄市普通高中
2022届高三毕业班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考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
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影像史学”,是美国历史学家海登·怀特首创的概念。
他认为,影像史学是以视觉影像和影片的方式来传达历史以及对历史的见解。
台湾学者周樑楷将海登·怀特的观点引入中国后,译为“影视史学”,并将影像史学的外延进一步扩大。
他认为,凡是视觉影像,静态平面的照相和图画,立体造型的雕塑、建筑、图像等,从远古的岩画,到近代的摄影、电影、电视和数字化多媒体,都属于影视史学研究的范畴。
复旦大学张广智先后发表《影视史学:
历史学的新领域》《重现历史:
再谈影视史学》影视史学与书写史学之异同》3篇讨论影视史学的文章,对影视史学展开系统研究。
他指出,“一切视觉影像材料,倘能传达某种历史理念,在我看来,从宽泛的意义上而言,当是影视史学的题中之义”。
姜萌则提出:
“影视史学,主要由历史纪录片和历史专题片组成……至于充斥荧屏的‘历史剧’,并不是‘影视史学’的组成部分。
”
(摘编自王丹林《影像史学的新实践》)
材料二:
国内学界对影像史料的整理与研究,实际受到西方有关影像史学及图像研究理论的双重影响。
二者虽然有相通之处,但所涉领域并非完全重合。
影像史学所指视觉材料,主要还是历史影像,即历史纪录片和历史照片。
而西方图像研究,特别是视觉文化研究所指的视觉材料,范围却广泛得多,不仅包括传统艺术史研究中的绘画、雕塑等艺术品,也包括摄影、电视、服饰、广告、景观等一切当代社会的视觉产品,涉及当代文化的各个领域。
这些视觉产品又可通过摄影等技术手段转化为供学术研究的影像。
受西方图像研究理论的影响,体现在影像史料整理研究中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和趋向,是史料边界的不断拓展和扩大。
它不仅体现在影像本身对于传统史料边界的拓展和扩大,在影像领域内部,其边界也不断延伸,而不同发展阶段又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自20世纪80年代影像研究兴起,近40年来,国内学术界与出版界对影像史料进行了广泛的发掘,出版的影像资料可谓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涵盖面广。
此外,网络媒体也公布了大量的影像资料,极大地拓展了史料的范围。
但也存在不少问题,综观目前出版的影像史料,张冠李戴、解读错误的问题较为突出,粗制滥造、重复出版不在少数。
这一方面反映出相关整理者的学术功力欠缺,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在影像史料搜集整理中缺乏严谨求实的态度,缺乏学术目的,为图像而图像,甚至于单纯追求商业利益的现象普遍存在。
另外,大量影像史料的出版虽然为学术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史料基础,但目前真正将影像资料引入历史研究的学者并不多,影像出版呈现火爆之势的背后,凸显的是学术研究的贫乏,影像的学术价值并没有得到真正发挥。
究其原因,除了对影像的意义认识不足,更主要的是尚未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方法和操作原则,面对作为异质的影像史料,无论是解读还是书写,历史研究者尚无法像对待文献材料那样游刃有余。
而目前被国内学者引入的西方图像学理论,一个重要的特点是跨学科性,其核心是要打破传统学科的界限,其理论难免庞杂,历史学所具有的学科特性,又使得历史学者在面对这些理论时往往显得无从下手。
(摘编自刘萍《中国影像史学研究任重道远》)
材料三:
运用影像呈现历史的方式,为史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文献形式,但在利用影像呈现和研究历史的过程中,如果忽视影像史学在“求真”方面的局限性,也会影响历史研究的科学性。
第一,影像的制作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影像是摄影者通过摄影机、取景框架拍摄的产物,截取了外部世界的一部分,并不能完全代表整体的真实。
更为重要的是,摄影者是带着主观情感去记录和创作的,不自觉地加入了个人的成见、观念、理解和价值观。
对影像素材的选择、拍摄手法的设定、故事结构的方式等方面,无一不渗透着影像制作者的主观意识。
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与轴心国都拍摄了不同的战争影像,用来证明自己在战争过程中的“正义性”。
这类影像素材拍摄的是同一场战争的情形,但被不同阵营因为不同的目的加以制作之后,所呈现出来的往往反映了不同的主题思想。
第二,20世纪后半叶,数字技术在历史真实与影像真实之间建立了沟通的桥梁,合成的影像开始进入物质生活和精神领域。
数码相机的诞生,以及数字化图像处理技术和传输技术的应用,使摄影技术摆脱了过去严格的操作程序,不再需要暗室冲洗,而是将照片电子化,从相机的显示屏上就可以马上看到所拍摄的照片效果。
通过数字化的图像处理技术进行加工、处理,图片和影像都能做到“移花接木”“以假乱真”。
利用现代数字技术,“伪造”历史并不是一件难事,影像史料记载的“历史”可以通过后期处理改写。
第三,与传统的史学著作不同,影像史学的传播速度更快,受众也更为广泛,这就决定了其局限性可能会带来更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创作出现了繁荣景象,成为长盛不衰的热点。
虽然其中不乏优秀之作,对探求历史真相有所启发,但个别影视作品为追求收视率而“戏说”历史,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掺杂在一起,误导了观众的历史认知。
(摘编自郭蔚然《影像史学与传统史学相辅相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指出我国学者关于影像史学的言论不一致,就影像史料的范围而言,周樑楷的最大,其次张广智,再其次姜萌。
B.因为西方影像史学和图像研究理论所涉领域不完全重合,所以国内影像史学的研究范围就不断拓展和扩大。
C.国内搜集整理的影像史料存在不少问题,需整理者提升学术功力,秉持严谨求实的态度,不追求商业利益。
D.目前国内出版的大量影像史料的史学价值没有得到真正发挥,因为真正将影像资料引入历史研究的学者并不多。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内有人认为影像史料既有平面的又有立体的,既包括远古的岩画又包括近代的摄影、电影、电视和数字化多媒体。
B.材料一作者列举海登·怀特及我国学者关于影像史学的言论,主要是想让读者认识到中外对影像史学认识的分歧所在。
C.制作者的主观意识渗人影像素材的选择、拍摄手法的设定、故事结构的方式等方面,影像的制作就有主观性。
D.材料三的作者认为伪造历史、“戏说”历史都是影像史学可能出现的弊端,这是其在“求真”方面局限性的表现。
3.下列说法能作为论据来阐述影像史学在“求真”方面存在局限性的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公共视频监控的视域在空间上是有限的,该视频通常只能提供一个局部的或片段式的影像记录,而不太可能提供事件的完整影像。
B.不同于传统史学基于档案文本的史料选取方式,影像史学的史料来源主要是近现代拍摄的影像资料、历史照片等。
C.以影像为载体来呈现历史,可以激发大众对历史的兴趣,使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影像化历史学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D.影像史料往往未经后人加工,在利用过程中剔除了文献加工时参与者的主观性,更容易反映历史事件的本来面貌。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影像史学下一个简要定义。
(4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海棠依旧最西府宋一川
据说海棠本是舶来品,根据唐朝李德裕的《平泉花木记》所言,大凡名字带海字的花木,都是自海外而来的。
但无论来自何方,到了中土汉唐自然免不了“中国化”嫁接改造,可见我们的先人们早就懂得“转基因”技术了。
明代《群芳谱》言:
海棠有四品,一般认为是贴梗海棠、垂丝海棠、木瓜海棠、西府海棠。
据说西晋时期,西府一带有人将海棠与梨树嫁接,发现不仅大美,而且香艳,西府海棠就此闪亮登场,实现了从美人向绝代佳人“惊险的一跳”。
后来,人们的嫁接栽培越来越多,海棠品种自然也就越来越多了,以致在植物学分类中,因为海棠品种极其庞杂,只好暂以“西府海棠”一名以蔽之。
海棠之美之艳,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无不为之惊叹。
相传唐明皇曾将沉睡的杨贵妃比作海棠。
据说唐明皇登香亭召贵妃,但贵妃直到卯时仍大醉未醒,唐明皇遂发出“岂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的感慨,留下了“海棠春睡”的典故,这也许就是“花贵妃”的由来。
历史上无数文人墨客写过海棠,尤以文化鼎盛著称的宋代为甚,最牵肠挂肚的莫过于从西府开始仕途生涯的苏东坡。
西府海棠之美艳,让东坡居士为之倾倒,即便离开凤翔,仍对西府海棠念念不忘。
被贬黄州时,看到窗外的海棠,触景生情,写下了“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的名句。
按照宋代僧人惠洪的说法,正是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海棠故事,启发了东坡居士的海棠诗。
南宋不少气吞山河的大诗人也对海棠赞不绝口。
陆游夸西府海棠“虽艳无俗姿,太皇真富贵”。
范成大的“迟日温风护海棠,十分颜色醉春妆”,描写了西府海棠让人如痴如醉之大美。
让人耳熟能详的还是婉约派词人李清照的“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堪称海棠词的不朽名篇。
近现代的人们对海棠的兴趣依旧浓厚,尤以西府海棠为甚。
梁实秋在《群芳小记》中用最长的篇幅赞美西府海棠:
“一排排西府海棠,高及丈许,而绿鬓朱颜,正在风情万种、春色撩人的阶段,令人有忽逢绝艳之感。
”特别是“海棠花苞最艳,开放之后花瓣的正面是粉红色,背面仍是深红,俯仰错落,浓淡有致。
海棠的叶子也陪衬得好,嫩绿光亮而细致,给人整个的印象是娇小艳丽”,把西府海棠独特的美艳惟妙惟肖地展现了出来。
即便在花花草草被视为“资本主义尾巴”的年代,也没能挡住人们对海棠的热爱。
不少无产阶级革命家也对海棠情有独钟,据说宋庆龄就十分喜爱西府海棠,周总理对海棠花的钟爱更是广为人知。
相传周总理生前特别喜欢中南海西花厅的那棵海棠树,邓颖超睹花思人的《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一文就是佐证。
西花厅的海棠正是西府海棠。
总括起来,历朝历代对西府海棠的赞美无外乎几个方面,一是花香,二是色艳,三是型美,四是神气。
西府海棠是诸品海棠中唯一散发淡淡香味的,不仅香艳,颜色还随时间变幻不定。
西府海棠花瓣形状小巧,点点红艳,在满目春光中甚是耀眼,许多人看了都会满心喜欢、流连忘返,难怪海棠花又被称为相思花、断肠花。
西府海棠的树形,常常被比作亭亭玉立的少女,但我觉得用茅盾《白杨礼赞》中的话来形容也十分恰切,伟岸、正直、质朴、严肃,参天耸立,在西北的寒风中保持着力争上游的精气神,恰如深深渗透在中华民族血脉与骨子之中的老秦人性格。
在崇尚清流风骨的西晋一代,西府海棠之所以在众多海棠中脱颖而出,被誉为上品,除了既香且艳,恐怕与此也不无关系。
近年来,国外的海棠慢慢走进我们的视线。
过去西府海棠被称为小果海棠,见了欧洲海棠,才发现西府海棠其实只是大果中的小果,真正的小果海棠非欧洲海棠莫属,叶子小,果子也小,简直是小巧玲珑。
前两天,北京的天突然降温了,萧瑟秋风今又是,红红黄黄的海棠果子纷纷在风中飘摇。
举目寻找了半天,没有发现一丝棠开两三度的迹象,只好若有所失地往回走。
“快看,这不是海棠开花了!
”随着同事一声呼喊看去,发现路边的一棵西府海棠开满了一树的花儿,在午后的骄阳中显得分外的亮丽。
白杨树一般地挺拔耸立,不会是别的,正是西府海棠,在深秋再次开放了,也许是二度,也许是三度。
不管花开几度,开出的不是一枝两枝花儿,而是满满的一树海棠压秋风。
这就是西府海棠,总是不忘初心、不改初衷,不论早来还是迟到,依旧艳香美神、正直刚毅,散发出满满的正能量,在雍容华彩之中洋溢着积极上进、意气风发,渗透出中华文化历经千年磨炼而成的独特气质与成熟之美。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介绍海棠的由来及种类,有助于读者建立对西府海棠的知性认识,同时也为下文写对西府海棠的感悟做铺垫。
B.文章引用了“海棠春睡”的典故,将杨贵妃比作海棠,不仅侧面烘托出海棠之美,而且增加了趣味性,使文章更具可读性。
C.西府海棠最早是西晋时期西府一带的人将海棠与梨树嫁接而成的,逐渐受到了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的喜爱。
D.作者将西府海棠树类比为白杨树,不仅因为海棠花既香且艳,更因为其树形具有伟岸、正直、质朴、严肃的特点,保持着力争上游的精气神。
7.下列关于文章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按时间顺序以苏东坡、陆游及近代的梁实秋之例论述历史上文人墨客写过海棠。
B.在《群芳小记》中,梁实秋主要从色、形、情等角度对海棠进行了描写,为我们描绘了西府海棠独特的美。
C.文章运用相当篇幅介绍了文人墨客对海棠的钟爱,这是为下文叙写“我”在萧瑟秋风中探寻海棠花开一事蓄势。
D.周总理对海棠花钟爱有加,花如其人,因为海棠花具有正直刚毅的独特气质与成熟之美。
8.结合文本,谈谈在当今社会,西府海棠又被赋予了怎样的时代内涵。
(4分)
9.文章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叙写海棠之美?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初,魏人范雎从中大夫须贾使于齐,齐襄王闻其辩口,私赐之金及牛酒。
须贾以为雎以国阴事告齐也,归而告其相魏齐,魏齐怒,笞击范雎,折胁折齿。
秦谒者王稽使于魏,范雎夜见王稽,稽潜载与俱归,荐之于王。
王见之于离宫,睢佯为不知永巷[注]而入其中。
王来而宦者怒,逐之,曰:
“王至!
”范雎谬曰:
“秦安得王?
秦独有太后、穰侯耳!
”王微闻其言,乃屏左右,跽而请曰:
“先生何以幸教寡人?
”对曰:
“唯唯。
”如是者三。
王曰:
“先生卒不幸教寡人邪?
”范雎曰:
“非敢然也!
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之事,处人骨肉之间,愿效愚忠而未知王之心也,此所以王三问而不敢对者也。
臣知今日言之于前,明日伏诛于后,然臣不敢避也。
且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苟可以少有补于秦而死此臣之所大愿也独恐臣死之后天下杜口裹足莫肯乡秦耳。
”王跽曰:
“先生是何言也!
今者寡人得见先生,是天以寡人溷先生,而存先王之宗庙也。
事无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
”范雎拜,王亦拜。
范雎曰:
“以秦国之大,士卒之勇,以治诸侯,譬若走韩卢而搏蹇兔也。
而闭关十五年,不敢窥兵于山东者,是穰侯为秦谋不忠,而大王之计亦有所失也。
”王跽曰:
“寡人愿闻失计。
”因进曰:
“夫穰侯越韩、魏而攻齐刚、寿,非计也。
齐湣王南攻楚,破军杀将,再辟地千里,而齐尺寸之地无得焉者,岂不欲得地哉?
形势不能有也。
诸侯见齐之罢敝,起兵而伐齐,大破之,齐几于亡,以其伐楚而肥韩、魏也。
今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则王之尺也。
今夫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王若欲霸,必亲中国以为天下枢,以威楚、赵。
楚强则附赵,赵强则附楚,楚、赵皆附,齐必惧矣。
齐附则韩、魏因可虏也。
”王曰:
“善。
”乃以范雎为客卿,与谋兵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
[注]永巷,官中长巷。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且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苟可以少有补/于秦而死/此臣之所大愿也/独恐臣死之后/天下杜口裹足/莫肯乡秦耳
B.且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苟可以少有补/于秦而死/此臣之所大愿也/独恐臣死/之后天下杜口裹足/莫肯乡秦耳.
C.且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苟可以少有补于秦而死/此臣之所大愿也/独恐臣死之后/天下杜口裹足/莫肯乡秦耳
D.且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苟可以少有补于秦而死/此臣之所大愿也/独恐臣死/之后天下杜口裹足/莫肯乡秦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离宫,皇帝正式宫殿之外的临时居室,供皇帝隐藏休息之用。
B.宦者,古代侍奉皇帝、宰相及其家属的人员,由阉割后的男子充任。
C.太后,后世一般专用为帝母之称,亦称为“皇太后”。
D.宗庙,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先的场所,宗庙祭祀时需遵守礼仪制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范雎把国家大事泄露给齐国,在魏国受到了严刑拷打;王稽出使魏国时将范雎藏在车里偷偷地运回了秦国,并把他推荐给秦王。
B.范雎认为凭着秦国的强大完全可以称霸,但是因为穰侯没有尽心为秦国谋划以及秦王的计谋有所失误才造成了现在的这种局面。
C.范雎来到秦国后,得到了秦王的信任,秦王不仅虚心听取了范雎的治国谋略,还任命范雎为客卿,与他共同谋划军事。
D.范雎建议秦王采取近攻远交的策略,与中原各国结交,并把它作为控制天下的枢纽,先去攻打楚国、赵国,然后再兼并天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王微闻其言,乃屏左右,跽而请曰:
“先生何以幸教寡人?
”(4分)
(2)而齐尺寸之地无得焉者,岂不欲得地哉?
形势不能有也。
(4分)
14.请概括说明范雎开始不敢回答秦王问话的原因。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西塞山泊渔家皮日休
白纶巾下发如丝,静倚枫根坐钓矶。
中妇桑村挑叶去,小儿沙市买蓑归。
雨来莼菜流船滑,春后鲈鱼坠钓肥。
西塞山前终日客,隔波相羡尽依依。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一、二句摹写渔家头戴纶巾,银发丝丝,静静倚坐在树下垂钓,这是渔人日常。
B.诗歌三、四句介绍渔家生活,男女各有其事,“挑叶去”和“买蓑归”对仗工整。
C.诗歌五、六句写西塞山风物,这里莼菜可采,鱼儿肥美,渔家生活幸福滋润。
D.诗歌最后两句写诗人看到很多游人来西塞山作客,对渔人的生活充满羡慕。
16.这首诗融描写、叙事和抒情于一炉,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描写高耸的建筑不计其数的一句是“”,提醒晚唐统治者,对于强秦盛极而亡的历史,如果后代人只是一味哀叹而不以史为鉴,那么就会“”。
(2)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除春花秋月之外,“”也是勾起作者故国之思的自然景象;“”一句描绘了词人在月光下深切怀念故国的情景。
(3)《孟子·鱼我所欲也》中,“”一句表明了一个人不会做“苟且偷生之事”的原因,“”一句表明了一个人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原因。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时代不同,中国青年所展现的形象和风采、所承担的使命和任务也有所不同,但有些精神品质却是的,尤其是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责任担当,心系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家国情怀。
今天,中国青年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既面临时代机遇,又面对重重挑战。
如何引导他们参与到的社会实践之中,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呢?
在传统的媒介手段之外,互联网创造了为我们走进青年心灵钥匙开启青年精神世界的全新载体。
随着媒体传播手段发生从“铅与火”到“光与电”再到“数与网”的变革,微信、微博、短视频直播等手段,“青年大学习”等聚焦青年的新媒体栏目也不断涌现,以鲜明的时代感、强烈的互动性、突出的贴近性,吸引了众多青年。
无论时代如何改变、媒介手段怎样变迁,都有着一个不变的精神内核——堪当大任的中国青年,始终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已任,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
这种精神犹如火把,在百余年间的青年群体中,并以璀璨夺目的光辉,继续引领新时代青年笃定前行、矢志奋斗。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一以贯之风起云涌一日千里薪火相传
B.一以贯之波澜壮阔日新月异薪火相传
C.有始有终波澜壮阔一日千里衣钵相传
D.有始有终风起云涌日新月异衣钵相传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在传统的媒介手段之外,互联网为我们开启青年心灵钥匙、走进青年精神世界的全新载体。
B.在传统的媒介手段之外,互联网是我们创造了走进青年心灵钥匙、开启青年精神世界的全新载体。
C.在传统的媒介手段之外,互联网为我们创造了开启青年心灵钥匙、走进青年精神世界的全新载体。
D.在传统的媒介手段之外,互联网为我们创造了走进青年心灵钥匙、开启青年精神世界的全新载体。
20.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浮萍是目前已知①。
在基因测序技术的帮助下,科学家破解了其“快速生长之谜”。
由于大多数植物的生长②,且大部分生长发生在早晨,所以,研究人员在光暗周期下对浮萍进行研究,以确定浮萍哪些基因在一天里哪些时间是活跃的。
结果发现,与其他植物相比,(),这可能就是它生长如此之快的原因。
而且,浮萍没有与植物生长其他要素相关的基因,如防御机制和根的生长。
这意味着浮萍已经摆脱大部分与快速生长无关的基因。
③,也许未来可以开发出能够养活更多人口的食物。
21.下列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浮萍只有一半的基因受光暗周期的调节B.受光暗周期的调节的只有一半的浮萍
C.只有一半的浮萍受光暗周期调节D.只有一半的基因受光暗周期的调节的是浮萍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你会发现,老年人的手机里全是养生推送,中年大叔的手机里大多是当日财经,网瘾少年则都是游戏攻略……这,其实是一些网络系统通过大数据设下的信息陷阱。
这些系统能根据用户浏览的习惯,分析用户的喜好,将同类信息源源不断地输送给用户,从而获得更高的人气和利益。
换言之,可能这些大数据比你更了解你自己。
这样的结果是人们往往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视野反而狭窄了。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
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绝密★启用前
河北省石家庄市普通高中
2022届高三毕业班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考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解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北省 石家庄市 普通高中 届高三 毕业班 上学 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答案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