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环境与沉积相.docx
- 文档编号:10463225
- 上传时间:2023-02-13
- 格式:DOCX
- 页数:40
- 大小:3.81MB
沉积环境与沉积相.docx
《沉积环境与沉积相.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沉积环境与沉积相.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沉积环境与沉积相
吉林大学
教学读书报告
学院:
地球科学学院
专业:
资源勘查工程
班级:
地科七班
学号:
61110706
姓名:
吴厚林
2013年12月
沉积环境与沉积相读书报告
一.沉积环境与沉积相的概念
沉积环境:
物质沉积时的自然地理环境称为沉积环境。
沉积相:
沉积相是指沉积环境以又在该环境中所形的沉积岩(物)特征综合。
完整的、准确的沉积相概念,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反映沉积岩的特征,二是揭示沉积环境。
沉积环境包括岩石在沉积和成岩过程中所处的自然地理条件、气侯状况、生物发育情况、沉积介质的物理化学条件等。
沉积岩(物)特征包括岩性特征(岩石成分、颜色、结构等)、古生物特征(古生物种属和生态)。
自然地理环境可分为大陆环境、海洋环境与海陆过渡环境。
大陆环境又可分为沙漠、河流、湖泊、冰川、沼泽等;海洋环境又可分为滨海、浅海、半深海、深海;海陆过渡环境可分为三角洲、泻湖等。
同理,沉积相也将可分陆相、海相和海陆过渡相这三大类型。
二.沉积环境与沉积相的相标志
1.沉积构造标志
(1)沉积构造的概念及分类
沉积环境(相)分析:
对指示环境的标志进行分析,与沉积环境模式进行比较,从而恢复古代沉积环境的方法。
成因标志:
指具有成因意义,能反映其形成环境条件的各种特征。
包括沉积岩的颜色、成分、结构、构造、化石、古生态、接触关系、沉积序列(剖面)以及沉积岩体的形态分布等,但概括起来可归属为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三方面标志。
沉积构造:
由沉积物的颜色、成分、结构的不均一性而形成的岩石宏观特征。
其规模一般较大,多在野外露头上及岩芯中可直接进行观察和测量。
根据其形成时间划分为:
原生沉积构造和次生沉积构造。
根据沉积构造的成因性质可分为三类:
物理成因的沉积构造
化学成因的沉积构造
生物成因的沉积构造
原生沉积构造:
沉积物沉积时、沉积后不久、固结前形成的构造。
能反映沉积时的沉积介质类型和能量条件。
是判别沉积相(沉积环境)的重要标志。
次生沉积构造:
在沉积物压实或成岩过程中生成的沉积构造,它反映成岩环境。
物理成因的沉积构造:
在流体流动、重力等物理因素作用下而产生的沉积构造(原生)。
化学成因的沉积构造:
由结晶、溶解、沉淀等化学作用形成的沉积构造,其中,大多数是在沉积物压实和成岩过程中生成的,属于次生沉积构造。
生物成因的沉积构造:
生物活动或生长而形成的构造(原生)。
(2)、物理成因的沉积构造
(一)流动构造
(1)层面构造
1.波痕
2.细流痕
3.剥离线理
4.冲刷痕
5.压刻痕
(2)层理构造
1.层理构造的术语
2.层理构造的类型
(3)再作用面构造
(二)准同生变形构造
(三)暴露构造
(一)流动构造
是沉积物在搬运和沉积过程中,由于介质的流动而在沉积物表面或内部形成的构造。
流动构造是最重要和最常见的沉积构造。
(1)层面构造
在沉积岩的顶面或底面上形成的构造。
如:
波痕、细流痕、剥离线理、冲刷痕、压刻痕。
1.波痕
由水流、波浪或风的作用,在沉积物表面形成的波状起伏痕迹。
波痕形态要素
脊点(C,D):
最高点
谷点(A,B):
最低点
向流面:
面向流动方向的缓倾斜面
背流面:
背向流动方向的陡倾斜面
波长(L):
相邻的两个脊点之间的水平距离
波高(H):
波痕的脊点与谷点之间的垂直距离
波痕指数(RI):
波长与波高之比(L/H)
对称指数(RSI):
向流面水平投影长度与背流面水平投影长度之比(L1/L2)
波痕的内部构造及形成机理及实例
前积纹层形态及其控制因素
随介质能量的减弱和悬浮载荷的增加,前积纹层形态:
直线型→切线型→凹型→S型
波痕的类型:
波痕的大小、形态、对称性、介质类型各有不同。
按介质类型分为:
A.水流波痕;
B.波浪波痕;
C.干涉波痕和改造波痕;
D.弧立波痕;
E.风成波痕
A.水流波痕(由单向水流产生)
按大小,分4类:
小型水流波痕、大型水流波痕、巨型水流波痕、逆行砂丘。
按波脊形态,分为5-6类:
随水深减小和流速增大,直线形→波曲形→链形→舌形→新月形→菱形。
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水流波痕按大小分为:
大型水流波痕:
波长60~30cm,波高为6~1.5m,波痕指数大于15。
主要产生于中、粗粒床沙中。
巨型水流波痕:
波长大于30m,波高可达数米,波痕指数大于30。
波脊以直线形为主,多分布在较深的浅海和大型河流中。
逆行砂丘:
浅水急流(Fr>1),其水面波形与底形波痕一致(属同相波),与一般波痕形成作用相反,背流面一侧侵蚀,向流面一侧进行堆积。
所以实际上它是向上游方向移动的,故称为逆行沙丘。
它多见于海滩、潮坪、河流环境。
B、波浪波痕是由波浪作用于床沙表面而产生的波痕,据其对称程度可分为:
对称波浪波痕和不对称波浪波痕。
对称波浪波痕:
是由水体振荡运动形成、流体质点在表面呈园形轨道,向下变为来回运动,反复作用结果形成“人”字形内部构造和对称形态。
不对称波浪波痕:
是由水体运动时往复速度不同而造成的。
在滨岸地区,由于水体运动受海底摩擦作用的影响,波浪向陆的速度大于向海运动的速度,故波痕形成方式和单向水流的波痕相似,内部只有一个方向的前积层。
可以按直线形流水波痕的描述方法进行。
不对称浪成波痕和水流波痕的区别:
①浪成波痕的波脊多出现分叉与会合的特点,水流波痕波脊则多中断并被别的脊代替;
②浪成波痕的波长多小于4.5cm,波痕指数(RI)<15,而水流波痕的RI>15,浪成波痕的对称指数RSI<3.8,而水流波痕的RSI>3.8;
③浪成波痕的前积纹层往往表现为成束的分枝状,并且通过波谷延伸到相邻波痕的翼部上。
C.干涉波痕和改造波痕
干涉波痕:
浅水区不同方向的波浪或水流,同时或基本同时地联合作用形成干涉波痕。
由于作用强度、方向、先后不同,形成格子状、梯状、网格状状等干涉波痕。
改造波痕:
在水流及浪基面变化的情况下,先生成的波痕受到改造而形成改造波痕,如双脊波痕,削顶波痕。
干涉波痕和改造波痕常出现于前滨或潮间带。
D.孤立波痕:
在泥质物表面上由于沙供应不足而形成的不连续底形,弧立波痕与正常波痕相似,但它们发育不全,波高较低,因此波痕指数较大,构成透镜状层理。
E.风成波痕:
有直、长而平行的脊,形态不对称。
L=2.5-25cm,H=0.5-1cm,RI=10-70。
其内部构造和水流波痕相似,但内部构造不清楚(砂为主),粗颗粒分布在波脊。
发育于沙漠、海岸、干旱—半干旱气候下的河流等环境。
2.细流痕
由细小水流的刻蚀作用所形成的表面侵蚀痕迹。
当沉积物表面暴露时,水便从沉积物中溢出,形成细水流,侵蚀而形成细流痕。
细流痕具有不同的形状,如树枝状、网状。
指示沉积物表面间歇短期暴露。
常见于潮间带、海滩、湖滨、泛滥平原。
3.剥离线理
彼此平行的线状浅沟和低脊或颗粒弱定向排列而成。
与平行层理伴生出现,即分布在平行层理的层面上,是急流环境的良好标志。
分布于海滨、湖滨、三角洲平原和浊流沉积中。
4.冲刷痕
水流在泥质沉积物表面冲蚀出来的痕迹称为冲刷痕,风化露头上,在其上覆砂岩层的底面以凸起的铸型保留下来。
包括槽铸型(槽痕)、纵向脊(沟铸型)。
槽铸型:
由舌状突起体组成,突起的上游一端呈浑圆状,突起稍高,向下游端变宽和变缓。
大量发育于浊流环境中,是良好的古流向标志。
纵向脊(沟铸型):
由一系列平行水流方向的紧密排列的连续低脊。
5.压刻痕
水流携带的物体在松软的沉积物表面运动时所刻蚀出来的痕迹(工具痕)。
可分为:
沟痕(铸型)、V型痕(铸型)、戳痕(铸型)、弹跳痕(铸型)。
最常见的是沟痕,它是物体在沉积物表面连续刻划而形成的沟,在上覆砂岩底面保存铸型。
压刻痕主要见于河流环境。
(2)层理构造
层理构造定义:
垂直于层面方向,由沉积物的成分、颜色、粒度等显示出来的纹理特征。
1.层理构造的术语
组成层理构造的单位包括:
纹层(细层)、层系(单层)、层系组(层组)
纹层:
最小单元,其上、下被纹层面所限,一个纹层有比较均一的成分和结构,厚度1mm到数毫米,纹层断面有直线形、切线形、凹形、S形,纹层与层面的关系可以是平行的,也可是斜交的。
层系:
基本单元,由形状相似的纹层组合而成。
层系内成分和结构也较一致或具粒序。
相邻的层系被层理面(或层面)分开。
层理面代表最小级别的沉积间断面。
层理面可以是平行的或倾斜的,层系厚度数毫米到数米,它们是在物理条件大致不变的情形下形成的。
层系组:
由2个或2个以上的层系组成,相邻层组以层系组面(岩层面)为界,代表比层理面间断面时间稍长的间断面。
测量地层产状的面,分层面。
2.层理的分类
按成分层和结构,分为简单层理和复合层理
简单层理:
由2个或2个以上成份相似的层系(层理)叠置而成。
如交错层理。
复合层理:
由2个或2个以上成份不同,但成因上有联系的层系(层理)组成。
如脉状、波状、透镜状层理。
按综合因素,分为:
1)交错层理 2)爬升波痕层理 3)递变层理 4)平行层理 5)水平层理 6)均匀层理 7)脉状、波状、透镜状层理 8)砂泥互层水平层理 9)韵律层理
1)层理的分类·交错层理
由一系列与层理面斜交的纹层组成的沉积单元,主要见于碎屑岩和颗粒碳酸盐岩中,是高能的产物。
交错层理的分类:
根据交错层理单位大小(即层系厚度)分为:
小型交错层理:
层系厚度小于5cm
大型交错层理:
层系厚度5cm-1m
根据交错层理单位的界面分为:
板状、楔状、槽状、波状交错层理。
板状交错层理:
层系间界面呈平面,相互平行,层系内纹层倾向相同,大致反映单向水流,垂直水流方向剖面上,似“水平层理”(粒度、能量)。
(右图a)
楔状交错层理:
层系间界面呈平面,但其界面之间互不平行,使层系呈楔形。
平行水流方向,纹层与界面斜交,垂直于水流方向,与界面大致平行或斜交。
(右图b)
槽状交错层理:
层系界面为曲面,上下界面之间相互平行或斜交,层理本身为一槽状,纹层平行于层系面(弯曲)。
平行水流方向,纹层呈较缓弧形,倾向一致,垂直水流方向上纹层呈槽状。
(右图c) 波状交错层理:
层系界面呈波状,层系内的纹层可与界面相交,也可与底面大致平行的波状面。
属小型交错层理。
确定交错层理的类型,要在三度空间进行观察和描述,因同一类型的交错层理在不同断面上反映的形态是不同的。
(下图)
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2)层理的分类·爬升波痕层理
由向上相互叠覆的波痕组成。
条件是悬浮沉积物丰富,使波痕向前迁移,并向上相互叠覆。
分为:
同相位爬升波痕层理和迁移爬升波痕层理。
同相位的爬升层理:
纵向上叠置(像叠层石),表明迁移不明显。
迁移的爬升波痕层理:
纵向上斜列(叠瓦状),表明迁移不明显。
3)层理的分类·递变层理
也叫粒序层理。
以粒度递变为特征。
一组递变层的厚度几厘米-几十厘米。
可分为正向递变层理和反向递变层理。
正向递变层理:
下粗上细,常见于浊流、河流、海滩、三角洲环境。
又细分为两种:
粒序递变层理(A)和粗尾递变层理(C)。
1)交错层理
2)爬升波痕层理
3)递变层理
4)平行层理
5)水平层理
6)均匀层理
7)潮汐层理(脉状、波状、透镜状层理)
8)砂泥互层水平层理
9)韵律层理
粒序递变层理(下部不含细粒基质,牵引流成因)
粗尾递变层理,(普遍含细粒基,浊流成因)
浊积岩中递变层理
洪积物(泥石流)中的递变层理(上)和风暴沉积的粒序层理(口袋状构造)(下)
4)层理的分类·平行层理
强水流条件,相互平行的、水平的、由中粗砂、砾石组成的层理。
识别标志:
纹层平行、颗粒粗、伴生剥离线理,与大型交错层理共生。
见于河流、海滩、浊流环境。
平行层理实例
1)交错层理
2)爬升波痕层理
3)递变层理
4)平行层理
5)水平层理
6)均匀层理
7)潮汐层理(脉状、波状、透镜状层理)
8)砂泥互层水平层理
9)韵律层理
5)层理的分类·水平层理
细粒沉积物的层理类型,纹层(1-2mm)彼此平行,呈水平状。
是低能或静水环境的标志之一。
见于湖泊、河滩、潮坪、泻湖、浅海、半深海、浊流等环境。
6)层理的分类·均匀层理
也称块状层理,用“肉眼甚至借助仪器”也辨认不出纹理的沉积物,在砂砾岩和泥质岩中都有分布。
不同的成因解释有3种:
①快速堆积无分选的沉积,如由洪水、浊流、液化沉积物流沉积形成;
②安静环境中沉积,如深海泥岩;
③生物扰动,使原始层理被破坏。
7)层理的分类·脉状、波状、透镜状层理
属于复合层理,也成为潮汐层理。
这三种层理常共生在一起,是在潮汐环境中,泥、砂都有供应。
在湖滨、三角洲前缘、河流等环境中也可见到。
强动能时沉积具有前积纹层的砂层,强动能时沉积了悬浮的泥层。
依据砂、泥层的比例和分布的连续性,分为:
脉状层理、波状层理、透镜状层理三种。
脉状层理:
水动力强,砂充分,泥少,泥呈脉状分布于砂的波谷中,“砂包泥”。
波状层理:
介于脉状与透镜状层理之间的过渡类型,是在泥砂都有供应,是砂层与泥层呈交替的波状连续层。
透镜状层理:
与脉状层理相反,水动力较弱,砂不足,泥多,砂质透镜体被包围在泥岩之中,“泥包砂”。
脉状、波状、透镜状层理实例
8)层理的分类·砂泥互层水平层理
水平的砂质层和泥质层相间出现,单层厚度数毫米至数厘米,可以等厚也可不等厚,形成动力条件比波状层理弱,见于潮汐、三角洲、湖泊等。
9)层理的分类·韵律层理
砂泥互层的水平层理中,单层厚度小于4-5mm时,则为纹层状互层,称为韵律层理。
可由潮汐变化,季节性变化或基它原因(气候变化、冰川纹层)等形成。
灰岩与泥灰岩韵律(L-M韵律)
韵律层理实例
最小的旋回:
季候纹泥层对,为(美国)康涅狄格州冰期湖泊沉积,每一层对代表一年,浅色为夏季,深色为冬季
(3)再作用面构造
指交错层理中某些层组内的一个冲蚀成因的倾斜面。
在此面的上、下相邻的前积纹层具有相同的倾向。
再作用面的倾向与前积纹层相同,但倾角较小,而且一般较平滑。
常见于潮汐和河流环境中。
再作用面的形成示意图
A-由水位变化造成的再作用面;B-与潮流的时间-速度不对称性有关的再作用面
三.海相,陆相,过渡相特征
1大陆环境中沉积相类型及其识别标志
1.1冲积扇相
冲积扇相是大陆沉积体系中颗粒最粗、分选最差的近源沉积物,以砾岩、砂砾岩和砂岩为主,夹粉砂岩和泥岩。
包括河道沉积、漫流沉积、筛积物及泥石流沉积。
其识别标志可从以下五个方面描述。
(1)岩性特征:
以砂砾岩为主,含碳酸盐、硫酸盐等矿物。
(2)结构标志:
成熟度低,粒度粗;扇根到扇缘分选和磨圆逐渐变好;粒度逐渐变细。
扇体与平原的过渡地带以粘土为主。
粒度曲线跳跃总体发育差或整体呈略向上拱弯弧状。
(3)沉积构造标志:
泥石流沉积—块状、递变层理;河道沉积—砾石叠瓦状排列;筛状沉积—块状构造;漫流沉积—平行、交错、块状、水平层理、变形构造及暴露构造。
常见冲刷—充填构造。
(4)颜色标识:
泥质沉积物多带有红、黄、棕红等氧化色。
(5)生物化石标志:
几乎不含化石,很少含有机质。
1.2曲河流相
1.2.1河床亚相
(1)河床滞留沉积
沉积物以粗粒为主,多为砾石,时有垮塌或冲刷泥砾;发育明显的冲刷—充填构造,可有叠瓦状构造;横向上河床滞留沉积呈透镜状、席状;垂向上其位于河流沉积的最底部。
(2)边滩沉积
沉积物以砂为主,成分成熟度较低;分选中等,跳跃组分为主;发育大中型槽状、板状交错层理,平行层理;沉积物垂向上向上粒度变细,层理规模变小;横向上呈板状、透镜状而平面上呈带状。
1.2.2堤岸亚相
(1)天然堤
沉积物为粉砂、泥的薄互层,向河道方向可有细砂,一般单旋回厚几厘米至几十厘米;发育小型波状、槽状、攀升层理、水平层理,顶部可有水平层理、暴露构造;天然堤位于边滩沉积之上,剖面呈楔形而平面呈豆荚状。
(2)决口扇
沉积物以细砂、粉砂为主,较天然堤粗;发育中小型交错、波状层理,冲刷—充填构造;垂向上上下均为河漫泥质沉积,单旋回厚十几厘米—几米;剖面上呈透镜状;平面上呈舌形或扇形;垂向上为正粒序。
1.2.3河漫亚相
(1)河漫滩
沉积物以粉砂、粘土为主;发育水平层理、波状层理、各种暴露构造(干裂和雨痕、不对称波痕);垂向上:
垂向加积产物,位于河流相旋回的上部;化石稀少,见植物碎片。
(2)河漫湖泊
沉积物以粘土、粉砂为主,是河流相中最细部分;洪水期沉积层理不发育,湖泊沉积中具水平层理。
(3)河漫沼泽
沉积物与河漫湖泊多相似,特别的是其具有泥炭沉积;构造上以块状为主,粘土岩中有时可见水平层理
1.2.4牛轭湖亚相
沉积物以粉砂、粘土为主;发育交错层理、水平/块状层理。
1.3辫状河相
辫状河沉积以心滩为主,心滩是在多次洪泛事件不断向下游移动过程中,垂向加积而成。
沉积物以砂砾为主,少有泥质加积;分选中等—差,滚动组分为主;发育大型板状交错层理为主,不同时期沉积层间有冲刷面;平面上:
上游沉积物较粗,遭受侵蚀,下游沉积物较细,发生沉积;垂向上:
不明显的向上变细粒序;横向上:
单个透镜状,多彼此冲刷相连,形成“砂包泥”。
1.4网状河相
1.4.1河道沉积
沉积物以砂为主;结构:
跳跃组分;发育槽状交错层理;平面上呈带状、网状;剖面上砂体厚、窄,呈多层叠置的透镜状;垂向上:
垂向叠加为主,少有侧向加积。
1.4.2湿地沉积
沉积物为富含泥炭的粉砂、粘土;横向上呈现“泥包砂”。
1.5湖泊相
1.5.1滨湖亚相
沉积物以杂色砂岩、粉砂岩为主,有时具砾岩或生物介壳;成熟度较高;下部发育交错层理、浪成波痕,上部发育暴露构造;有生物化石碎片及植物根等。
1.5.2浅湖亚相
沉积物为浅灰、灰绿色粘土岩、粉砂岩,可夹颗粒灰岩薄层或透镜体;结构成熟度较高;发育波状层理、水平层理、透镜状层理、浪成波痕;底栖生物化石丰富,多破碎,磨蚀。
1.5.3半深湖亚相
沉积物为灰.、灰黑色粘土,有时含粉砂、碳酸盐薄层;发育水平层理;生物化石多为浮游生物。
1.5.4深湖亚相
沉积物为暗色粘土岩,有机质含量高;发育水平层理;生物化石为浮游、游泳生物,保存较好;横向上分布稳定。
2海陆过渡环境中沉积相类型及其识别标志
2.1三角洲相
2.1.1三角洲平原亚相
(1)分流河道
以砂为主,向上变细,为正韵律;层理构造:
槽状或板状和波状交错层理;形态特征:
砂体剖面透镜状;曲流砂坝不稳定。
化石及沉积特点:
泥砾、植物干茎等残留沉积物。
(2)天然堤
以粉砂和粉砂质黏土为主,由河道向两侧变细和变薄;沉积构造:
水平纹理和波状交错层理发育,水流波痕发育,有时可见雨痕和干裂等暴露成因构造。
化石:
植屑、植茎、植根和潜穴等较常见。
发育着钙质和碳酸盐结核。
(3)决口扇
以细砂和粉砂为主,比天然堤粗,稳定性差,发育块状层理和小型交错层理。
(4)沼泽
沉积物为暗色有机质泥岩、泥炭或褐煤沉积,常夹薄层粉砂岩,均匀层理和水平纹理。
化石:
含植屑、炭屑、植根、介形虫和腹足类以及菱铁矿等。
(5)分流间湾
岩性为泥岩,中夹少量透镜状的粉砂岩和细沙岩。
岩石中水平纹理发育,生物扰动作用强烈,偶见海相化石。
2.1.2三角洲前缘亚相
(1)水下分流河道
多层小韵律砂岩叠合在水下形成砂体,周围则是滨浅湖/海相泥岩;垂直流向剖面上呈透镜状,侧向变为细粒沉积物。
(2)水下天然堤
沉积物为极细的砂和粉砂。
流水形成的波状层理为主,局部出现流水的与波浪共同作用形成的复杂交错层理。
有时可见植物碎片。
(3)水下分流间湾
以黏土沉积为主,含少量粉砂和细砂,具水平、水平波状、块状层理。
具水平层理和透镜状层理,可见浪成波痕。
生物介壳和植物残体等,虫孔及生物搅动构造发育。
(4)分流河口坝
沉积物为砂及粉砂,分选好;发育楔形交错层理或“S”形前积纹理和水平纹理;化石稀少,存在部分介壳;平面长轴方向与河流方向相同,横剖面为透镜状。
(5)远砂坝
沉积物为粉砂和少量黏土,垂向为反韵律。
沉积构造:
波状交错层理和脉状-波状-透镜状复合层理。
沿层面有植屑和碳屑,生物扰动构造和潜穴发育,贝壳零星分布。
(6)前缘席状砂
以砂为主;发育平行纹理和水流线理;长形三角洲:
不易形成大面积砂体;朵状三角洲:
易形成三角洲。
2.1.3前三角洲亚相
岩性:
暗灰色黏土和粉砂质黏土组成,仅含少量河流带来的细砂;沉积构造:
不发育,主要为水平纹理和块状层理,偶见透镜状层理。
生物特征:
存在生物扰动构造和潜穴,含广盐性的化石种属。
2.2扇三角洲相
沉积物多砂砾混杂,泥质含量高,分选性和磨圆度较差,成熟度也较低。
沉积物粒度粗也是扇三角洲沉积的重要特点和标志。
(1)扇三角洲平原为近源的砾质辫状河沉积,以牵引流和重力流的粗粒沉积物为特征,没有曲流河段。
岩性是砂和砾互层,砾石层具不明显的平行层理或交错层理,分选差,具砂质基质。
(2)扇三角洲前缘(过渡带)具较陡前积相,牵引流构造很发育,见大中型交错层理。
(3)前扇三角洲(水下扇三角洲),为不规则分布的泥、砂和砾石的透镜状层。
沉积物为泥质支撑。
2.3辫状河三角洲相
2.3.1平原亚相
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主要由辫状河道和冲积平原组成。
辫状河道沉积以色杂、粒粗、分选较差、不稳定矿物含量高、底部发育冲刷充填构造为特征。
冲积平原由辫状河道的迁移摆动形成,一般范围较宽,以砂砾质沉积为主。
2.3.2前缘亚相
(1)水下分流河道
沉积物粒度较细,整体上向上粒度变细,单砂体厚度减薄。
(2)河口坝
主要为砂岩,也可见含砾砂岩和粉砂岩,在垂向上一般呈下细上粗的反韵律,砂体中可见平行层理和交错层理。
(3)远砂坝
砂体厚度较薄,岩性较细,为细砂岩和粉砂岩。
(4)席状砂
砂体一般为粒度较细的砂岩、粉砂岩与泥岩互层,颗粒分选性和磨圆度较好,垂向上呈反韵律或均质韵律。
(5)水下分流河道间沉积
岩性一般为暗色泥岩,含粉砂泥岩及含泥粉砂岩,见水平层理及小型砂纹层理。
河道间泥岩中常夹一些漫溢成因的孤立砂体,其岩性变化较大,可从含砾砂岩至粉砂岩,结构成熟度较低。
2.3.3前三角洲亚相
沉积物主要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沉积环境 沉积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