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授课制的利弊分析及改进策略.docx
- 文档编号:10462572
- 上传时间:2023-02-13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1.66KB
班级授课制的利弊分析及改进策略.docx
《班级授课制的利弊分析及改进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班级授课制的利弊分析及改进策略.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班级授课制的利弊分析及改进策略
班级授课制的利弊分析及改进策略
*******************************
学号:
班级授课制的利弊分析及改进策略
【摘要】班级授课制的缺点与优点具有共生性质,面对班级授课制的缺点很多人产生了疑惑。
近年来,针对班级授课制缺点所进行的改革,走过了头,也就丧失了它的优势。
班级组织在提高教学效率、促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共同生活”方面发了很大的作用。
故而对班级授课制的改革应该贯彻“先立后破”准则,在不取消班级组织的前提下作必要的改进,而不宜采取激进的态度。
【关键词】班级授课制优越性局限性改进
一、班级授课制概述
(一)概念
班级授课制又称课堂教学,是把一定数量学生按年龄特征和学习特征编成班组,使每一班组有固定的学生和课程,由教师根据固定的授课时间和授课顺序(课程表),根据教学目的和任务,对全班学生进行连续上课的教学制度。
(二)由来及发展
在古代教育中,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即使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仍然是通过个别教学进行教育的,学生在原有学习程度、学习内容、学习进度上各不相同,没有一致的要求和规定。
工业革命后,社会提出了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教育的规模和效率都必须扩大、提高,个别教学因此无法满足这样的需求,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于是班级授课制应运而生、迅速发展起来,并且很快成为世界范围内最重要、最通行的教学组织形式。
大体说,班级授课制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夸美纽斯为代表的教育家从理论上加以总结和论证,使它基本确立下来。
第二阶段,以赫尔巴特为代表,提出教学过程的形式阶段的理论,给夸美纽斯的理论以重要补充和发展。
第三阶段,以苏联教育学为代表,提出课的类型和结构,使班级授课制更趋成熟。
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班级授课制从理论到实践基本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三)基本特点
班级授课制的特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班、课、时。
1、以“班”为人员单位,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别编成固定的班级,即同一个教学班学生的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大致相同,并且人数固定。
教师同时对整个班集体进行同样内容的教学。
2、把教学内容以及实现这种内容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展开的教学活动,按学科和学年分成许多小的部分,分量不大,大致平衡,彼此连续而又相对完整,这每一小部分内容和教学活动,就叫做一“课”,一课接着一课地进行教学。
3、把每一“课”规定在驻而固定的单位时间内进行,这单位时间称为“课时”,它可以50/45/30/25/20/15分钟,但都是统一的和固定的。
课与课之间有一定的间歇和休息,从各学科总体而言,可能是单科独进,也可以是多科并进,轮流交替。
二、班级授课制利弊
(一)优越性
可以说,没有班级授课制,就会影响义务教育的普及。
正因为它具有以下优越性,才能被人们普遍接受,至今在世界范围内仍然是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它才能经历一个多世纪的怀疑、非难甚至猛烈抨击而仍然站得住脚。
1、教师教学
(1)它可以大规模地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一位教师能同时教许多学生,在我实习的学校里,就数学来说,一位教师一般至少都带两个班级的数学课,这样扩大了单位教师的教学能量,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而且使全体学生共同前进。
(2)固定的班级人数和统一的时间单位,有利于学校合理安排各科教学的内容和进度并加强教学管理,从而赢得教学的高速度。
教师设计、组织并上“课”,以教师的系统讲授为主,兼用其它方法,能保证教师在最大限度上发挥作用。
(3)它以“课”为教学活动单元,能保证学习活动循序渐进,并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扎实而又完整。
2、学生学习
(1)在班集体中学习,学生彼此之间由于共同目的和共同活动集结在一起,可以互相观摩、启发、切磋;学生也可与教师及同学进行多向交流,互相影响,从而增加信息来源。
比如说,某个学生对这道题有独特的解法,就可以让他向同学们讲解,和其他同学交流思想,这样一个学生的思想就可以转变为全班同学的思想。
(2)
(2)它在实现教学任务上比较全面,从而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它不仅能比较全面地保证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同时也能保证对学生经常的思想政治影响,启发学生思维、想象能力及学习热情等。
(3)班级授课制变分散的个别学习为学习共同体、生活共同体,后者蕴藏巨大的群体智慧潜能以及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学生由于共同的目的和共同活动结集在一起,相互观摩、激励,学业成绩和社会性得以发展。
教师在钻研教学、优化学习指导方面相互启发、切磋,有计划的学科教学与研讨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师生在积极有效的对话与交往中,共同创造和开发课程,教学相长,两代人共同成长起来。
与个别教学相比较,班级授课制被视为最经济的教学制度
(二)局限性
班级授课制的缺点与优点具有共生性质,它既然具有以上的优越性,那么也相应地具有以下局限性:
1、教师教学
(1)教学活动多由教师做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课堂上一般以老师的讲授为主,学生有什么想法也就不能及时有效地反映出来了。
(2)它的时间、内容和进程都固定化、形式化,不能够容纳和适应更多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一堂课的时间有限,老师想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就不太可能。
(3)它以“课”为活动单元,而“课”又有时间限制,因而往往将某些完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人为地分割以适应“课”的要求。
2、学生学习
(1)学生主要接受现成的知识成果,其探索性、创造性不易发挥。
学生动手机会较少,教学的实践性不强,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教材统一,要求统一,进度统一,强调的是统一,齐步走,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难以做到因材施教。
这也是导致班上学生“贫富差距”的原因之一。
也正是因为班级授课制有以上局限性,人们才屡屡对它提出批评,不断对其进行改革与探索,而所出现的新的教学组织形式还不能从根本上取代班级授课制的地位,只能作为其补充或辅助形式,也就是试图在保持班级授课制优越性的同时能够有效地克服它的局限性,而不是对班级授课制彻底的否定。
三、班级授课制的改进策略
班级授课制的缺点与优点具有共生性质,所以针对班级授课制缺点所进行的改革,走过了头,也就丧失了它的优势,进而从根本上取消了班级授课制度。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网上教室的开辟,使交互式、个别化的教学成为可能,一种从未有过的个性化学习,个人自主择校、择师、择课、择时、择地,将逐渐渗透至中小学。
学校传播知识的职能将被网络技术取代或部分地取代,但这并非意味着学校与班级授课制的消解,而是意味着它在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促进社会性发展方面的功能将进一步强化。
班级组织应该在促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共同生活”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故而对班级授课制的改革应该贯彻“先立后破”准则,在不取消班级组织的前提下作必要的改进,而不宜采取激进的态度。
(一)适当缩小班级规模,使教学单位趋向合理化
班级授课制至今仍是世界各国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而要最大限度地发挥班级授课的优越性,尽可能地弥补难以因材施教的缺陷,班级规模的合理性是一个重要的条件。
班级规模的大小是影响课堂教学及其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而言,小班制的教学要比大班制教学有效。
心理学研究证明,过大的班级规模,限制了师生交往和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阻碍了课堂教学的个别化,有可能导致较多的纪律问题,从而间接地影响学习成绩。
美国各州的小学每个班由20一30人组成,而美国教育部在1998年制定了7条政府优先考虑事项,其中就有一条提出通过提供专款资金,帮助学校缩小1—3年级班级规模,在全国范围内把每班人数控制为18人。
而法国改革班级授课形式的目标是,每班学生不得超过25人。
目前,我国中小学班级规模普遍较大,特别是重点中小学班级规模更大,远远超过我国学校管理规程中规定的每班45人的标准,而且有上升的趋势。
显然,这不利于教师对全班的课堂控制,也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情感交流,影响教学气氛。
同时,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太差,平均交往较少。
小班教学是社会和义务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为了满足社会成员对于教育公平性、公正性的进一步要求,以及获得高质量教育的需要。
将班级人数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可以减少班级人数,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增加师生交往的频率,营造和谐的课堂环境和气氛,提高课堂效率。
(二)实现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运用
一切教学组织形式都各有利弊,不可能存在某种万能的模式,所以要求对各种教学组织形式合理结合和综合使用。
班级授课与个别教学、分层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现场教学相结合,传统的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已经成为目前发达国家教学组织形式的新特点。
这样既保留了班级授课的优点,又能弥补其弊端。
个别教学是在课堂情境中进行符合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主要由学生个人与适合个别学习的教学材料发生接触,并辅以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直接互动。
它不同于古代的个别教学那么拘泥于师生一对一的教与学,而是通过教学各因素的优化配置来提高学习效果。
比如语言实验室里语言学习的教学,学生单独进行学习,各自坐在规定的个人座位上,或是各带自己的录音机和自己的课本。
他们以耳机或是间壁同其余同学隔开。
教师逐个地介入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给予检查,修正错误和评价。
学生每两个组成“伙伴学习”时,教师功能的一部分由学生承担。
课外教学是指进行活动课程教学的组织形式,是学校教学工作中日益重要的组织形式,是教学组织形式现代发展的产物。
课外教学的具体形式主要有:
小组活动、班级活动、年级活动、校级活动。
与课堂教学相比,课外教学有两大突出特征。
第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外教学注重学生的自我组织和互相启发,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
学生可参与从活动设计到评价的全过程,既是学习者也是活动的组织者。
第二,体现主体活动的多样性。
它能超越传统的学科教学的局限,提供给学生广泛吸收新知识、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甚至影响到学生未来爱好与职业的选择。
现场教学是教师组织学生到生产现场或其他现场(纪念馆、博物馆、山川、河谷等等)进行教学。
这种教学组织形式能把书本知识中说明的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运动变化的本来面目显示给学生,并使学生置身于自然、社会环境中,置身于生产、现实生活之中,在活生生的情境中学习。
如物理课讲传动装置,可把学生带到工厂车间实地观察,化学课的有些课题可组织学生参观化工厂、冶炼厂。
现场教学是正确处理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关系的必要手段,是促使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途径。
(三)多样化的座位排列,加强课堂教学的交往互动
座位编排方式和学生座位位置的不同,制约着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往范围和人际互动,直接影响着教学信息交流的方式和交流的范围。
传统的课堂座位排列形式是秧田型,即一排排课桌面向教师讲台,学生与学生前额对后脑,左肩邻右肩。
传统座位模式的优点是:
所有学生都面向教师,教师易于观察与控制全班学生的课堂行为,容易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师生之间的课堂交往比较容易,也易于教师向全体学生进行系统的知识讲授。
传统座位模式的缺点是:
只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客观上造成师生地位的不平等,学生之间基本上没有什么交往活动,不利于培养协同合作的精神和社会化成长,不利于开展小组或全班讨论。
传统课堂座位模式之外的座位编排方式,它能使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产生更多的交流,是突出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最好的环境。
非正式座位编排模式一般有圆形、会议式、马蹄形和小组式及其变式,它们分别适用于不同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1、圆形排列法
圆形排列法就是学生围坐成一个或几个圆圈,教师则处于教室前方。
这种座位排列法中,大大增加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言语和非言语交流的机会,有利于消除师生座位的主次之分,有利于师生之间平等融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较适用于课堂讨论和互相学习。
有时,班级人数超过25人,则可采用双圆形的编排方式,在这种排列中,可以将教师的位置设定在圆圈外面,也可以将教师的位置设定在圆圈中心。
2、会议式排列法
会议式排列法类似一般会议室的布置,学生与学生相视而坐,教师仍处于学生座位的前方。
这种排列法的优点与圆形排列法相似,特别适用于课堂讨论和学生间的交流。
这种座位模式以不超过25人的班级为好。
若超过25人,可以将课桌椅排成四列。
3、马蹄形排列法
马蹄形排列法就是将课桌椅排列成马蹄的形状,教师则处于马蹄的开口处(即U形),这种排列法是一种双向型的信息交流结构,兼有班级集体教学和分组教学的功能,既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同时又可以突出教师对课堂的控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当教师面向全班讲课时,学生面向讲台;当分组讨论、交流时,学生在小组中活动,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合作关系。
缺点是不适合人数较多的班级。
有时,班级人数超过25人,则可采用双马蹄形排列法(即W形)。
4、小组式排列法
小组式排列法是将课桌椅分成若干组,每组由4—6张桌椅构成。
这种座位模式的优点是比较适合于讨论、作业课,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加强学生之间的关系,促进小组活动。
增加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给予学生较多的参与不同学习活动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以及合作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
5、开放式编排方式
以上几种座位编排方式适用于班级教学和小组教学,但显然不适用于个别教学。
为了做到将班级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国外又开发出了开放式的座位编排方式。
这种编排方式将座位、书架、现代化的教学媒体、黑板、实验设备等均引入到教室中,学生的课桌可根据需要移动,教室被分成若干学区,如阅读区、教学区、实验区、个别学习区等,每个学生都有专门的主题或课程,有一至二名专职教师负责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选择小组学习或个别化学习。
在这种编排方式中,学生不按年级分组,几个年级可同处于一个学区进行学习,增加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给予学生较多的参与不同学习活动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以及合作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
在座位安排形式的选择和设计时,一方面教师应考虑具体的教学及其目标,座位必须与活动的性质和需要相适应。
教师可以选择一种适合本学科大多数教学情景的半永久性安排,为了满足个别需要及避免单调,还可灵活地转换。
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学生的特点和教师控制课堂的能力。
教师应根据班级规模的大小和各种教学的需要采取多样化的座位排列方式。
只有通过经验和时间,教师才能知道某一安排是否适合于自己的教学和自己学生的需要。
四、结语
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是相辅相成共存的,我们不应该因为其缺点就摒弃这种制度。
一方面,班级授课制的优点是任何一种教学组织方式都无法替代的;另一方面,班级授课制所表现出来的缺点是可调控的。
或者说,班级授课制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有些方面已经渐渐驶离原有的轨迹。
其实,任何一种教学组织形式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我们切不可盲目推崇,也不可因噎废食。
我们应该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组织形式,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特色道路。
参考文献:
[1]黄济:
《教学组织形式》,《小学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陈玉云:
《分层走班制──推进素质教育的新模式》.
[3]吴登良:
《建立课堂教学中师生合作的新机制》,《教育导报》.
[4]李春蓉:
《实施分组分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育导报》.
[5]秦晓慧:
《分层教学因人施教》,《山西教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班级 授课 利弊 分析 改进 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