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关键字.docx
- 文档编号:10459148
- 上传时间:2023-02-11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22.25KB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关键字.docx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关键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关键字.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关键字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参阅文档:
大学书目大纲.mmap
原文为思维导图,由于XX文库不支持该文件,所以导出为Word。
1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
=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
(1)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2)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如果没有外来势力干扰,中国最终也会向西方大国那样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3)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4)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1.1.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
经济: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处主导地位。
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
(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
利:
曾经有利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
弊:
束缚和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对新的生产方式具有较强的排除力与抵抗力。
严重的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
政治:
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利:
巩固了封建统治,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弊:
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机与活力。
)
社会结构:
族权和政权相互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利:
在封建社会前期、中期,曾起过稳定和规范封建社会秩序的作用。
弊:
但在后期,其保守性日益增强,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
文化思想: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儒家与佛家、道家思想互相吸收,共同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
统治者同时吸收法家思想,严刑峻法,实行专制。
通过各种方法,笼络和控制知识分子,并采取镇压异端、兴文字狱等手段,实行文化专制主义。
1.1.2鸦片战争前的世界
1.2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中国社会的演变
1.2.1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军事
1840英鸦片战争-南京条约
1856英法第二鸦片战争-天津条约
1894日甲午战-马关条约
1900八国联军-辛丑条约
不平等条约;屠杀;侵占领土;赔款;劫掠财富、文物
政治控制
控制中国内政
操纵外交
享有领事裁判权
把持海关
勾结清政压迫人民
扶植买办代理人
经济侵略
控制中国通商口岸
剥夺中国关税自主权
对华倾销商品
对华资本输出
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工业
迫清政举债
设立银行
控制近代交通
文化侵略
宗教渗透和侵略
制造奴化和虚假舆论
宣扬种族优劣论
1.2.2近代中国成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首先,外国资本主义列强打开了中国的门户,把中国纳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世界市场。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外国商品的倾销,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遂渐分离
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破坏了城市手工业和农村家庭手工业;
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客观条件。
但是,西方列强不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所以它们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在中国请倾销商品,经营轻重工业,对中国民族工业进行直接的经济压迫。
在中国资本主义经济中,外资及依附于它的官僚资本居于主导地位。
在中国农村中,封建生关系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仍然处于支配地位。
1.2.3两对主要矛盾和两大历史任务
矛盾
地主和农民
中华民族与帝国
任务
反封建
反帝国
1.3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1.3.1防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1.3.2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1.3.3反侵略斗争的失败民族意识的觉醒
2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2.1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2.1.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2.1.2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意义
打击封建、清政
不同于以往的农民运动
打击儒家
世界意义:
时间长;规模大
原因
缺乏先进人物领导
缺乏先进思想领导
缺乏理性认识
内部不团结
乌托邦式纲领
2.2地主阶级统治集团的自救活动的兴衰
2.2.1洋务运动的兴起
=二次鸦片战
措施
近代企业[军工]
新式海军
新式学堂、留学生
2.2.2洋务运动的意义和局限
作用
粗促进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
近代教育
传播新知识
失败原因
本身的封建性
对列强的依靠
管理腐朽
2.3维新运动的进行和夭折
=甲午战后
2.3.1戊戌维新运动的兴起
论战
变法与否
民权、议院、君主立宪
废八股,革新教育
措施
改组行政
兴商业
改革军队
教育改良
2.3.2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意义
爱国救亡
资产阶级性质
思想启蒙
社会风气影响
失败原因
不敢否定封建
对帝国存有幻想
脱离群众
3幸亥革命
3.1举起近代民主革命的旗帜
3.1.1爆发的历史条件
民族危机
社会矛盾
=同封建、帝国
清末新政失败
资产阶级兴起
3.1.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兴中会-同盟会
=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
1895.10广州起义
革命军-邹容
警世钟;猛回头-陈天华
民报
3.1.3三民主义学说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未针对封建阶级
创立民国
=未明确人民地位
平均地权
=未触及封建统治,达到农民要求
3.1.4革命与改良的论战
推翻清政
实行共和
社会革命
积极意义
划清改良与革命的界限
传播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三民思想
局限
为认清帝国主义
对民主的形式理解
为解决农民问题
3.2幸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
3.2.1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覆灭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保路运动
1911.10.10武昌起义
后13省及上海独立
1912.2.12清退位
1912.1.1成立
1912.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第一步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局限
=软弱性;妥协性
让权封建或立宪派
被夺权
旧权改面
新权蜕变
试图承认不平等条约
未解决农民问题
3.2.2幸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
意义
倒清,打击国内外反动势力
民国建立,封建专制结束
思想解放运动
推动社会风气和经济发展
打击帝国在华势力,世界意义
局限
反封建发帝国
未充分发挥人民力量和依靠民众
没有坚强的政党
3.2.3北洋军阀的统治和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1913.7二次革命
1914.7东京-中华革命党
1915.12.25护国运动
1917.7第一次护法运动
1919.10改组为中国国民党
1920.11第二次护法运动
4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4.1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
4.1.1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4.1.2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民主科学
白话文
批判封建礼教
意义
打击封建
传播民主科学
为接受马克思作准备
局限
没有揭示封建本质,把资产阶级革命失败归结为思想
脱离群众
绝对化
4.1.3新文化运动:
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1919.1.18巴黎和会、山东、日本
条件
无产阶级时代背景
工人阶级和资产积极的壮大
新文化运动的基础作用
特点意义
彻底反帝反封
群众性
促进马克思思想的传播
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4.2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4.2.1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特点
注重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基本理论学习
注重从中国实际出发
提出联系人民群众
4.2.2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与历史特点
创立的工作
研究和宣传马克思
到工人中宣传
建党讨论和实际组织工作
1921.7.23一大召开上海法租界-浙江嘉兴南湖
特点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与共产国际划清界线
意义
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
有了科学指导
加强了与世界的联系
4.2.3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的制定和工农运动的发动
=二大1922.7
纲领
最低:
独立、共和国
最高: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路线:
群众
4.3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4.3.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与国民革命的兴起
条件
中共二大提出:
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
1932.6三大确立合作,全体加入
新三民
明确反帝反封建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4.3.2北伐战争的顺利进展
4.3.3国共合作的破裂与国民革命的失败
原因
客观:
帝国主义和封建按主义势力的强大
战线内部强烈分化
主观:
陈独秀等右倾错误,放弃武装斗争的领导权
意义
沉重打击帝国、封建势力
扩大党的影响力,洗礼,经验
5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5.1国民党在中国的统治和中间党派的政治主张
5.1.1国民党全国全国政权的建立及其独裁统治
5.1.2中间党派的活动及其政治主张
5.2中国共产党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5.2.1地主革命战争的兴起和人民军队的创建
5.2.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开辟
5.3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
5.3.1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5.3.2遵义会议与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5.3.3红军三大主力部队胜利完成长征
意义
粉碎围剿,转危为安
大本营迁西北,为抗日做了准备
磨练了骨干力量
播撒了革命种子
长征精神:
团结、勇敢等。
6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6.1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6.1.1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
大陆政策;摆脱经济危机
6.1.2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国民族的深重灾难
开始:
1931.9.18
大屠杀、三光、细菌战
掠夺资源和财富
奴化教育
6.2从局面抗战到全国抗战
6.2.1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瓦窑堡会议为抗日做了理论和思想准备
6.2.2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的行动
1935.12.9北平抗日游行
6.2.3国共的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1936.12张学良、杨虎城兵谏
共产党的保证:
停止武力推翻民国改苏维埃政府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国民革命军特区实行民主停止没收地主政策
1937.7.8卢沟桥事变第二日,共发:
联合抗战申明
9.23蒋承认共产党合法,民族统一战线拉开
6.3国民党的正面战场与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
6.3.1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1937.9.25平型关大捷
1938.3李宗仁台儿庄战役
6.3.2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站面
6.3.3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及其抗日文化工作
报刊
新华日报
群众
意义:
激发爱国民主意识坚持国共团结共同抗战支援抗战前线积蓄革命力量
6.4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6.4.1全面战场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1938.5-6《论持久战》演讲
6.4.2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
作用
阻碍进攻
减轻正面战压力
弱化日军
6.4.3击退国民的反共摩擦,巩固和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皖南事变
6.4.4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三三制
无产阶级
非党的左派先进分子
中间派
民族资产阶级
开明绅士
地方实力派
精兵简政
=针对民国封锁政策
大生产自给自足
文化事业,培养抗日骨干
6.4.5延安整风运动和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新民主主义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分析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属性和主要矛盾
明确新民主主义阶段的纲领
政:
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
经:
国营经济、土地农民所有,合作农业
文:
大众文化、科学文化
三个基本问题
统一战线
武装斗争
党的建设
整风
反主观整学风
反宗派整党风
反八股整文风
6.5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6.5.1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基本经验
意义
领土完整,主权
促进民族觉醒
促进民族大团结
鼓舞世界人民
原因
共产党
民族觉醒、团结、英勇
世界反法西斯斗争
国民党
经验
团结
爱国
热爱和平
=?
经验
6.5.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东方主战场,中方有150/287日军
=联合国常任理事国
7为创建中国而奋斗
7.1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战后,蒋介石在积极备战的同时,又表示愿意与中共和谈的原因或目的:
=一、以此敷衍国内外的舆论,掩盖其正在进行的内战准备;
=二、诱使中共交出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以期不战而控制权中国;
=三、如果谈判不成,即放手发动内战,并把战争责任嫁祸给中共。
7.1.1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际格局和国内形势
世界
帝国势力减弱,世界民主运动不断
欧洲中心变两极格局
国内
人民觉悟提高,共军扩大
国民党不改根本
三种建国方案与两个中国的命运
地主买办资产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农民、小资产阶级
7.1.2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团结的斗争
7.1.3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7.2国民党政府出于全民包围中
7.2.1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7.2.2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1946.5.4《五四指示》
=耕者有其田
1947.7-9《中国土地法大纲》
意义
农民的拥护巩固政权
农民解放,生产力提高
青年农民参军提高战斗力量
7.2.3国民党统治的政治经济危机和第二战场的开辟
经济危机时人民对国民党的期望破灭
违背人民意愿而内战
学生运动高涨
7.2.4人民民主运动的发展
国统区人民反抗
台湾及少数民族的反抗
7.2.5各民主党派的反蒋爱国民主运动
7.3人民共和国:
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
7.3.1历史性的战略决战
7.3.2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7.3.3人民政协的召开与中国共产党全国执政地位的确立
7.3.4中国革命胜利的主要原因和经验
原因
中国共产党
群众的反抗
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
经验
统一战线
武装斗争
党内建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关键字 中国 近现代史 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