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读素材文言文段落.docx
- 文档编号:10457800
- 上传时间:2023-02-11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33.92KB
早读素材文言文段落.docx
《早读素材文言文段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早读素材文言文段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早读素材文言文段落
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幼年死去父亲或父母双亡〕,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吃〕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封建时代特指官吏降职,调往边外地方〕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
“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
译文:
参考译文: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
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
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
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
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
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
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
“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2郑人游于乡校〔地方上的学校,它既是学习场所,又是游乐、议政的场所。
除了"乡校"一词,还有学府、太学、国子监、庠、私塾、书院等古代用来表示学校的词语〕。
以论执政〔指掌握政权的人〕。
然明谓子产曰:
“毁乡校,何如?
”子产曰;“何为?
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
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
是吾师也,假设之何毁之?
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岂不遽〔遽(jù):
很快,迅速〕止?
然犹防川也:
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同“导”,疏通,引导〕,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然明曰:
“蔑〔蔑:
指郑大夫,然明,姓鬷(zōng),名蔑,字然明〕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
小人〔自己的谦称〕实不才。
假设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
”仲尼闻是语也,曰:
“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
译文:
参考译文:
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
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
“把乡校毁了,怎么样?
”子产说:
“为什么毁掉?
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
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
这是我们的老师。
为什么要毁掉它呢?
我听说为人忠善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靠摆威风来防止怨恨。
用摆威风来防止怨恨难道不能立刻制止众人的议论?
但是这就像堵住河水一样危险:
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
”然明说:
“我从现在起才知道您确实可以成大事。
小人确实没有才能。
如果真的这样做,恐怕郑国真的就有了依靠,岂止是有利于我们这些臣子!
”孔子听到了这番话后说:
“照这些话看来,人们说子产不行仁政,我是不相信的。
”
3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执政;主持国事的人〕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缓解,解除〕祸。
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暗中观察〕北,归而求救国之策。
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译文:
【译文】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我受任右丞相兼枢密使,统率全国各路兵马。
当时元兵已经逼近都城北门外,交战、防守、转移都来不及做了。
满朝大小官员会集在左丞相吴坚家里,都不知道该怎么办。
正当双方使者的车辆往来频繁,元军邀约宋朝主持国事的人前去相见,大家认为我去一趟就可以解除祸患。
国事到了这种地步,我不能爱惜自己了;料想元方也还可以用言词打动的。
当初,使者奉命往来,并没有被扣留在北方的,我就更想观察一下元方的虚实,回来谋求救国的计策。
于是,辞去右丞相职位,第二天,以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前往
4王冕僧寺夜读《宋学士文集》
【原文】
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偷偷〕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父怒挞〔鞭打〕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
“儿痴如此,曷〔为什么〕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安静,安然〕假设不知。
译文:
【译文】王冕是诸暨县人。
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
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
黄昏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
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
过后,他仍是这样。
他的母亲说:
“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
”王冕由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
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
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似没有看见似的。
5师旷论学
【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
“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晚〕矣。
”师旷曰:
“何不炳烛乎?
”
平公曰:
“安有为人臣而戏〔戏弄〕其君乎?
”
师旷曰:
“盲臣〔师旷是盲人,故自称是"盲臣"〕安敢戏其君?
臣闻之: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在黑暗中行走〕乎?
”
平公曰:
“善哉!
”
译文:
【译文】
晋平公问师旷,说:
“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主,但是恐怕已经晚了。
”
师旷答复说:
“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
”
平公说:
“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
”
师旷说:
“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
我曾听说:
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点蜡烛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
”
平公说:
“讲得好啊!
”
〔一一〕
6凿壁借光《西京杂记》
【原文】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
“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慨,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译文:
【译文】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
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
“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
”主人听了,深为感慨,就把书借给他读。
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7学弈
【原文】
弈秋,通国之善弈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假设之矣。
为是其智弗假设与?
吾曰:
非然也。
译文:
【译文】
弈秋是僵最会下棋的人。
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
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
我说:
不是这样的。
8李生论善学者
【原文】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
其友李生问之曰:
“或谓君不善学,信乎?
”王生不说,曰:
“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
”李生说之曰: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心谓之善学也?
”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
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
“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者所应有邪?
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
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
”王生惊觉,谢曰:
“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
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
译文:
【译文】
王生爱好学习而不得法。
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
“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
”王生不高兴,说:
“但凡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它,这不也是善于学习吗?
”李生劝他说:
“孔子说过‘学习,但是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学习贵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但不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根据什么说你善于学习呢?
”王生更恼恨,不理睬李生,转身就跑。
过了五天,李生特地找到王生,告诉他说:
“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最好的人,跟随他,希望听到真理啊!
我的话还没说完,你就变了脸色离支,几乎要拒绝人千里之外,哪里是善于学习的人所应该具有的〔态度〕呢?
学习的人最大的忌讳,没有超过自己满足,你为什么不改正呢?
如不改正,等年纪大了,贻误了岁月,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来不及了!
”王生听完他的话,感到震惊,醒悟过来,抱歉说:
“我真不聪明,今天才知道你说得对。
我把你的话当作座右铭,用来展示明显的警戒。
”
9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
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假设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
“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
【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
“您现在担任要职,不可以不学习!
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借口推辞了。
孙权说:
“我难道要您研究经典成为博士吗?
只要您广泛阅读,见识从前的事情罢了。
您说事务繁多,哪里比得上我呢?
我常常读书,自己觉得有很大的收获。
”于是吕蒙开始学习。
到了鲁肃经过寻阳,跟吕蒙一道议论军事,非常惊讶地说:
“您现在的才干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地的阿蒙!
”吕蒙说:
“读书人离别三日,就应该重新别眼相看。
大多数哥为什么这么迟才改变看法呢!
”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辞别。
10邴原泣学《初潭集》
【原文】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
师曰:
“童子何泣?
”原曰:
“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
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
”师恻然曰:
“欲书可耳!
”原曰:
“无钱资。
”师曰:
“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于是遂就书。
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译文:
【译文】
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听见书声琅琅〕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
“小孩子为啥哭泣?
”邴原答道:
“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
那些读书的,但凡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
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
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
老师怜悯屿地说:
“你想读书就来吧!
”邴原进了学堂,学习异常努力。
一个冬天,就读熟了《孝经》和《论语》。
11.颜渊季路侍。
子曰:
“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
“愿车马衣轻①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
“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
“愿闻子之志。
”子曰: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②之。
” 〔《论语·公冶长》〕
注:
①“轻”可能是多出的字。
②怀:
归依。
译文:
【文段参考译文】颜渊、季路两人陪侍着孔子。
孔子说:
“何不各人说说自己的志向。
”子路说:
“我愿意把我的车马衣服同朋友共同使用,坏了也没有什么不满。
”颜渊道:
“愿意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表白自己的功绩。
”子路问孔子道:
“希望听听老师您的志向。
”孔子说:
“我的志向是,对老年人,使他们安逸;对平辈的朋友,使他们信任我;对少年人,使他们归依思念我。
”
12.厉王虐,国人谤王。
邵公告王曰:
“民不堪命矣。
”王怒。
得卫巫,使监谤者。
以告,则杀之。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邵公曰:
“吾得弭谤矣,乃不敢言!
”邵公曰:
“是障之也。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
胡可壅也?
假设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不听。
于是国人莫敢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国语·周语》〕
译文:
【文段参考译文】周厉王暴虐,京城里的人指责厉王。
邵公告诉厉王说:
“老百姓不能忍受政令了。
”厉王大怒。
找来一个卫国的巫人,叫他监视批评的人。
只要把批评的人揭发,就杀掉他们。
京城里的人都不敢说话了,路上碰到,互相使个眼色。
厉王高兴了,告诉邵公说:
“我能消除批评了,京城里的人竟不敢说话了。
”邵公说:
“这是堵塞住它啊!
封闭人的嘴,比阻挡洪水更危险。
河水堵塞而使河堤决口,伤害百姓一定很多,人们的嘴被封闭也象这样。
因此,治理河水的挖开河道使它畅通,治理人民的引导他们让他们说话。
……老百姓在心里考虑而在嘴里说出来,考虑成熟了而自然地流露,怎么可以堵塞它呢?
如果堵塞他们的嘴,那帮助你的人能有多少呢?
”周厉王不听从。
于是京城里的人不敢说话了。
三年以后,就把厉王驱逐到彘地去了。
13.季文子相宣成①,无衣帛之妾②,无食粟之马。
仲孙它谏曰:
“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
”文子曰:
“吾亦愿之。
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
”人之父兄食粗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
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
〔《国语·鲁语》〕注:
①宣成:
指春秋时期鲁宣公和鲁成公。
②妾:
指婢女。
译文:
【文段参考译文:
】季文子任鲁宣公和鲁成公相国,没有一个穿丝绸衣服的婢女,没有一匹吃粮食的马。
仲孙它劝谏他说:
“您担任鲁国的上卿,辅佐了两代国君,婢女不穿绸衣,马不吃粮食,人们或许会认为您是吝啬的,况且这样又使国家不光荣啊!
”文子说:
“我也愿意那样。
然而我看到国家的百姓,那些父老兄长吃着粗粮又穿着破衣的很多啊,我因此不敢不节俭。
人们的父老兄长吃粗粮穿破衣,而我让婢女和马匹穿好的吃好的,恐怕不是辅助君主的人该做的事吧?
况且我听说凭借道德显荣才可以为国争光,没有听说因为婢女穿得好和马匹吃得好可以为国争光。
”
.14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
谓魏王曰:
“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王曰:
“否。
”“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王曰:
“寡人疑之矣。
”“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王曰:
“寡人信之矣。
”宠葱曰:
“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也。
”王曰:
“寡人自为知。
”于是辞行。
而谗言先至。
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译文:
【文段参考译文】庞葱跟太子到邯郸去当人质。
庞葱对魏王说:
“如果有一个人说集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这话吗?
”魏王说:
“不相信。
”“有两人说集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这话吗?
”魏王说:
“我疑心这说法了。
”“三个人说集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这话吗?
”魏王说:
“我相信它了。
”庞葱说:
“集市上没有老虎,是清楚的,然而三个人一说而成为有虎了。
现在邯郸离大梁,比到市场远得多;而且议论我的人,将超过三个人了,希望大王能够明察他人的议论。
”魏王说:
“我自己能够识别的。
”于是辞别而去。
而毁谤庞葱的话早就到了。
后来太子不再作人质回国,庞葱果真不能再见到魏王。
15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译文:
【文段参考译文】要使国家小而且人民少。
使百姓有效率十倍百倍的器械都不使用,使老百姓爱惜生命而不远离家乡。
即使有船和车子,也没有地方要乘坐它,即使有铠甲和兵器,也没有什么地方要陈放它。
让人们再用结绳记事的方法。
人们以他们所吃的食物为甘美,以他们所穿的衣服为美好,以他们所住的房子为安适,以他们的风俗为快乐。
邻国之间相互可以望见,鸡犬之声相互可以听见,而邻国之间的老百姓到老到死也不相互来往。
16齐宣王问曰:
“文王之囿注方七十里,有诸?
”孟子对曰:
“于传有之。
”曰:
“假设是其大乎?
”曰:
“民犹以为小也。
”曰:
“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
”曰: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
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
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孟子·梁惠王下》〕
注:
“囿”,天子诸侯养禽兽的地方。
译文:
【文段参考译文】齐宣王问孟子道:
“周文王的狩猎场,方圆有七十里,有这回事吗?
孟子答复说:
“在史籍上有这样的记载。
”宣王说:
“象这样狩猎场大吗?
”孟子说:
“老百姓还认为小呢。
”宣王说:
“我的狩猎场,方圆只有四十里,老百姓还认为大了,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
“文王的狩猎场方圆七十里,割草打柴的去那里,猎取野鸡和兔子的人去那里,与老百姓共同享用它,老百姓认为小,不也是很合情理的吗?
我刚到齐国边界的时候,打听了齐国的重大禁令,这以后才敢进入。
我听说齐国国都郊外的地方,有一方圆四十里的狩猎场,杀了那里的麋鹿就象犯了杀人罪。
那么这方圆四十里的地面,就是在国内设置了一个陷阱。
老百姓认为太大了,不也应该吗?
”
17孟子谓戴不胜曰:
“子欲子之王善与?
我明告子。
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
使楚人傅诸?
”曰:
“使齐人傅之。
”曰:
“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①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
引而置之庄岳之间②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
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
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
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
译文:
【文段参考译文】孟子对戴不胜说:
“你希望你的君王贤明吗?
我明白告诉你。
这里有位楚国官员,希望他的儿子会说齐国话,那么,找齐国人来教呢,还是找楚国人来教呢?
”载不胜答复道:
“找齐国人来教。
”孟子说:
“一个齐国人来教他,很多楚国人干扰他,即使每天鞭打他要他说齐国话,也是不可能的。
假设带他在庄、岳闹市区住上几年,即使每天鞭打他要他说楚国话,也是不可能的。
你说薛居州是个很好的人,让他住在王宫中。
如果在王宫里,年龄大的、年龄小的、地位低的、地位高的都是如薛居州那样的好人,那么君王同谁做不好的事呢?
如果在王宫里,年龄大的、年龄小的、地位低的、地位高的都不是象薛居州那样的好人,那么君王同谁去做好事呢?
一个薛居州,又能把宋王怎么样呢?
”
18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
监河侯曰:
“诺。
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庄周忿然作色曰:
“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
周问之曰:
‘鲋鱼,来!
子何为者邪?
’对曰:
‘我,东海之波臣也。
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周曰:
‘诺。
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
’鲋鱼忿然作色曰:
‘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
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庄子·杂篇》〕
译文:
【文段参考译文】庄周家中贫穷,所以去向河监侯借粮。
河监侯答应说:
“行。
我将得到封邑内的租税,得到后借给您三百金,好吗?
”庄周听了后气愤得变了脸色,说:
“我昨天来,道路中有呼喊的声音,我回头一看,是车辙中有一条鲋鱼在那里。
我问他说:
‘鲋鱼,来吧!
你是干什么的?
’答复说:
‘我是东海波浪里的鱼。
您能有一斗一升的水使我活吗?
’我说:
‘行。
我将到南方去游说吴、越的国王,引发西江的水来迎接你,好吗?
’鲋鱼气愤得变了脸色,说:
‘我失去了平常的环境,我没有生存的地方,我只要能有一斗一升的水就能活下去。
你竟说这样的话,还不如早早到卖干鱼的市场里去找我。
’”
19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
“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而杀之。
妻止之曰:
“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
“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译文:
【文段参考译文】曾子的妻子到集市去,她的儿子哭着要跟她去。
孩子的母亲说:
“你回去,我返回来后给你杀猪。
”妻子到集市后回来了,曾子想要捉猪杀猪。
妻子阻拦他说:
“只是与孩子开玩笑罢了。
”曾子说:
“孩子不是好跟她开玩笑的。
孩子是没有知识的,是跟父母学的人,听取父母的教育。
现在你欺骗他,这是在教孩子欺骗。
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信任他的母亲,不是用这种方式能教育成的。
”于是就杀掉而且烧熟了那只猪。
20.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
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今乃弃黔首①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②盗粮者也。
〔《史记·李斯列传》〕
注:
①黔首:
秦称百姓为黔首。
②赍〔jī〕:
送东西给别人。
译文:
【文段参考译文】我听说土地广的粮食多,国家大的人口众,军队强盛的士卒勇敢。
因此泰山不排斥细小的泥土,才能成就它的高大,河海不拣择细流,才能成就它的深广;统一天下的君王不抛弃小民,才能显扬盛德。
因此地方不分东西南北,百姓不分本国的外国的,一年四季都充满着美好,鬼神就会赐福给你:
这就是五帝三王无敌于天下的原因。
现在大王却要抛弃百姓来帮助敌国,拒绝宾客来使其他诸侯成就功业,从而使天下有见识的智士退缩不敢西来,止住脚步不再踏入秦国的国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借兵器给敌人、送粮食给盗贼啊。
21二人并走
(前秦符融为冀州牧)有者姥逼劫于路,喝贼,路人为逐擒之。
①贼反诬路人,时已昏黑,莫知其孰是,乃俱送之。
融见而笑曰:
“此易知耳,可二人并走,先出凤阳门者非贼。
”既而还入、融正色谓后出者曰:
“汝真贼也,何诬人乎?
”贼遂服罪。
②盖以贼假设善走,必不被捻,故知不善走者贼也。
(《晋书。
符融传》)
译文:
[译文]前秦符融做冀州牧的时候,有个老婆在路上被抢劫,她就拉长声高喊“捉强盗呀!
”有个过路的人闻声追赶,替她把强盗捉住了。
谁知强盗反咬一口,诬赖这个过路的人是强盗。
当时天色已经合黑,谁也分不清他们之中哪个是强盗,于是便一起被捉送到言府那里去。
符融看见他们就笑着说:
“这事容易搞清楚嘛,可这两个人赛跑,先出风阳门的就不是强盗。
”他们跑完又回到州衙门里来,符融就严肃地对那个后跑出风阳门的人说:
“你才真正是强盗啊,为什么要诬赖别人呢?
”强盗遂认罪。
原来那个强盗假设跑得快的话,就决不会被过路的人追上捉住,所以知道跑得不快的人是强盗。
22卧薪尝胆
勾践之围会稽也,嚼然叹曰:
“各终于此乎?
”种曰:
“汤系夏台,文王囚麦里,晋重斗奔翟,齐小白奔苦,其卒王霸。
①由是观之,何速不为福乎?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
“②女志会稽之耻邪?
”身白操作,夫人自织,③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宾客,赃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译文:
[译文]越王勾践被围困在会稽山中,他长叹道:
“我在这里完了吗?
”文种说:
“商场曾被关押在夏台,周文王曾被囚禁在是里,晋文公重斗(曾遭搀言)出奔翟国,齐桓公小白避乱到苔国,他们最终建立了霸业,由此看来,(忧患)为什么就不能转化为福呢?
”天王赦免越王后,越王勾践返回国土,于是亲身经历痛苦,深深地反思,把苦胆放在座位旁,坐处卧处抬头就看到苦胆,吃饭也尝苦胆,常自语:
“你忘了会稽失败的耻辱了吗?
”他亲自去耕种,他夫人亲自织布,吃饭不放肉,不穿有两种以上文彩的衣服,放下身架礼待贤士,厚待宾客,救济贫穷的人家,慰问死者的家人,与百姓一样劳苦
23小时了了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扎有盛名,为司隶校尉。
①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
文举至门,谓吏曰:
“我是李府君亲。
”既通,前坐。
元扎问曰:
“君与仆有何亲?
”对曰:
“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弃世为通好也。
”元扎及宾客莫不奇之。
大中大夫陈题后至,人以其言语之,起曰:
“②小时了了,大未必住。
”
文举曰:
“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
译文:
[译文]孔文举十岁时,跟随父亲到了洛阳。
当时李元礼很有名望,担任司隶校尉。
登门拜访的,都是当时才智出众,有声誉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素材 文言文 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