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docx
- 文档编号:10455150
- 上传时间:2023-02-11
- 格式:DOCX
- 页数:58
- 大小:66.88KB
最新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docx
《最新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
最新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
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
1.阅读古诗文,回答问题。
【甲】
仲淹为将,号令明白,爱抚士卒,诸羌①来者,推心接之不疑,故贼亦不敢辄犯其境。
元昊请和,召拜枢密副使②。
王举正③懦默④不任事,谏官欧阳修等言仲淹有相材,请罢举正用仲淹,遂改参知政事。
仲淹曰:
“执政可由谏官而得乎?
”固辞不拜,愿与韩琦出行边。
命为陕西宣抚使未行复除参知政事。
会王伦寇淮南,州县官有不能守者,朝廷欲按诛之。
仲淹曰:
“平时讳言武备⑤,寇至而专责守臣死事,可乎?
”守令皆得不诛。
(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乙】
渔家傲·秋思
(北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①羌:
中国古代西部游牧民族泛称。
②枢密副使:
官职名。
③王举正:
北宋人,时任参知政事。
④懦默:
懦弱,不出声。
⑤讳言武备:
不提养兵蓄锐的事。
(1)解释下列划线字在文中的意思。
①召拜枢密副使________
②谏官欧阳修等言仲淹有相材________
③守令皆得不诛________
④人不寐________
(2)下列选项中划线文言虚词的用法与例句形同的一项是( )
例句:
朝廷欲按诛之
A. 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B. 何陋之有(《陋室铭》)
C. 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
D.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3)用“/”划出下面句子的停顿。
(限断两处)
命为陕西宣抚使未行复除参知政事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执政可由谏官而得乎?
②平时讳言武备,寇至而专责守臣死事,可乎?
(5)【乙】是范仲淹的一首词,词的上片重在写景,描写一幅________图;词的下片重在抒情,集中抒发了身处边塞的________之情。
(6)请结合【甲】文,分析【乙】词中“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句词的表达效果。
【答案】
(1)授给官职;同“才”,才能;全,都;睡着
(2)D
(3)命为陕西宣抚使/未行/复除参知政事
(4)①执政大臣(的职位)可以有谏官的几句话就能得到吗?
②平时不听养兵蓄锐的事,敌人来了却专门责令州县官吏以死殉职,这样做合适吗?
(5)塞下秋景;征人思乡
(6)夜已深将军和征夫都难以入睡,表达了他们的思乡之情,“将军白发征夫泪”使用了互文的修辞,白发既指将军,也指士兵,“燕然未勒归无计”表达了他们有家难归,功业难成的哀伤之情。
结合【甲】文中,范仲淹感慨“平时讳言武备”,还可以看出作者对朝廷不修五倍、不重边功的无奈悲愤之情。
【解析】【分析】
(1)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语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拜”这里是授给官职的意思,“材”是通假字,通“才”,才能。
(2)“朝廷欲按诛之”中的“之”属于代词,A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B宾语前置的标志;C助词;D代词。
(3)这句话的意思是:
后被任命为陕西宣抚使,没有成行,又被除去参知政事一职。
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为:
命为陕西宣抚使/未行/复除参知政事。
(4)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执政:
这里是执政大臣的意思;谏官:
这里指谏官的话。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执政大臣(的职位)可以有谏官的几句话就能得到吗?
② 武备:
指养兵蓄锐的事;死事:
以死殉职。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平时不听养兵蓄锐的事,敌人来了却专门责令州县官吏以死殉职,这样做合适吗?
(5)结合上片所描写的景物分析概括,上片写的季节是“秋景”从“毫无留意的大雁”“边声”“号角”“连绵的群山”可以看出写的是边塞的秋景,据此可知上片描绘的是一幅塞下秋景图,从“浊酒一杯家万里”及“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可以体会出词的下片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思乡之情。
(6)结合这两句词的内容和词的主旨分析,“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意思是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难以入睡,无论将军还是士兵都白了鬓发,泪满衣襟。
因此这里使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思乡之情。
结合【甲】文内容分析,
故答案为:
⑴授给官职;同“才”,才能;全,都;睡着
⑵D
⑶命为陕西宣抚使/未行/复除参知政事
⑷①执政大臣(的职位)可以有谏官的几句话就能得到吗?
②平时不听养兵蓄锐的事,敌人来了却专门责令州县官吏以死殉职,这样做合适吗?
⑸塞下秋景 征人思乡
⑹夜已深将军和征夫都难以入睡,表达了他们的思乡之情,“将军白发征夫泪”使用了互文的修辞,白发既指将军,也指士兵,“燕然未勒归无计”表达了他们有家难归,功业难成的哀伤之情。
结合【甲】文分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原因,这篇文章中范仲淹感慨“平时讳言武备”,还可以看出作者对朝廷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无奈悲愤之情。
【点评】⑴此题考查解释文言实词的能力。
文言实词的解释要求准确并符合语言环境,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时要注意积累、背诵,尤其注意课下注释中出现的词语,必须重点记忆,答题时可按记忆回答。
课下注释中没有的词语可以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还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特殊现象。
⑵本题考查对文言词“之”的积累。
“之”在文言文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词语,既作实词用,也做虚词用。
它的用法和意义有:
A代词;B助词,的;C动词,往,到......去;D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E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F调整音节,无实义;G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H代词,这,此。
复习时一定要加强记忆,答题时要结合语境判断其用法和意义。
⑶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掌握文言断句的一般方法:
从特殊标志词切入:
1.句首标志词:
①发语词或叹词:
夫、盖、若夫、嗟夫等;②时间词:
是时、昔者、既而等;③谦词:
下官、窃、寡人等;④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
吾、余、予、尔等;⑤疑问词:
何、孰、安、胡等;⑥复音虚词:
然则、是故等。
2.句中标志词:
以、于、为、而、则等连词。
3.句尾标志词:
①语气词:
者、也、矣、哉、耳、乎等;②复音虚词:
而已、奈何、也夫、矣哉等。
4.对话标志词:
曰、云、语等。
⑷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⑸本题考查理解古诗内容及思想感情的能力。
理解诗句内容,首先要抓住诗句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把这些内容综合起来考虑。
而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⑹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作者情感和重点语句的分析能力。
熟读原诗,结合写作背景,把握诗歌主要内容,揣摩作者情感。
【参考译文】
范仲淹做将军时,赏罚分明,爱护部属。
羌人各部有来归降的,都能推心置腹的接待,所以金人不敢轻易扰乱边境。
西夏元昊请求与宋朝交好后,范仲淹被升为枢密副使。
王安石怯懦不能成事,谏官欧阳修等便进言说范仲淹有将相之才,请求罢免王安石任用范仲淹,于是任命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副宰相)。
范仲淹说:
怎能因为谏官的言论就做宰相呢?
于是坚决推辞,表示愿意与韩琦同去戍边。
后被任命为陕西宣抚使,没有成行,又被除去参知政事一职。
赶上王伦在淮南造反,州县官吏不能坚守城池的朝廷就要处死他们。
范仲淹说:
无人造反的时候不提养兵蓄锐的事,有人造反了又要杀守城之臣,能这样做吗?
于是州县官吏才保全了性命。
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蜀侯迎金牛
蜀侯性贪,秦惠王闻而欲伐之。
山涧峻险,兵路不通,乃琢石为生多与金日置生后号牛粪,言以遗蜀侯。
蜀侯贪之,乃堑山填谷,使五丁力士以迎石牛,秦人帅师随后而至,灭国亡身,为天下所笑。
(选自北齐·刘昼《刘子·贪爱》)
(1)下列各项中加下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秦惠王闻而欲伐之/伐竹取道
B. 言以遗蜀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C. 使五丁力士以迎石牛/不使学
D. 灭国亡身/河曲之叟亡以应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乃琢石为牛多与金日置牛后号牛粪
(3)根据上文,请概括蜀侯“为天下所笑”的原因和启示。
【答案】
(1)B
(2)乃琢石为牛/多与金/日置牛后/号牛粪
(3)原因:
蜀侯个性贪婪而又愚蠢,为迎石牛“堑山填谷”,做到了敌人想做而不能做的事,最终自取灭亡,“为天下所笑”。
启示:
贪婪之心不可有,贪图小利,必然不能顾全大局,可能最终会无所有。
【解析】【分析】
(1)A攻打;砍伐。
B遗(wèi):
给予。
C派;让。
D死亡;通无,没有。
(2)这句话的意思是:
于是,(秦惠王叫人)用石头雕凿成一头牛,每天把许多金子放在石牛的后面,说是(石牛拉的)“牛粪”。
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
乃琢石为牛/多与金/日置牛后/号牛粪。
(3)这篇短文一开头就是蜀国国君性格贪婪,秦惠文王就是利用其贪婪的特点就编造牛会拉金粪的事,但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蜀国国君竟然相信,为了得到这头牛,他竟然让人去挖平山路填平谷地(开设道路),结果秦国就走这条路把蜀国灭了,由此看出蜀国国君的愚蠢。
蜀国国君为了自己的贪婪付出了亡国的代价,告诉我们贪婪之心不可有,贪图小利,必然不能顾全大局,可能最终会无所有。
故答案为:
⑴ B
⑵乃琢石为牛/多与金/日置牛后/号牛粪
⑶原因:
蜀侯个性贪婪而又愚蠢,为迎石牛“堑山填谷”,做到了敌人想做而不能做的事,最终自取灭亡,“为天下所笑”。
启示:
贪婪之心不可有,贪图小利,必然不能顾全大局,可能最终会无所有。
【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一词多义。
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根据句意解释词语含义。
⑵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诵读语句,通过诵读,力求对语句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及给人启示的能力。
。
要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需要在文章各个部分寻找关键的词语,提取关键的信息来组织表达。
【参考译文】
蜀国的国君性格贪婪,秦惠王听说后准备讨伐他。
蜀国山高水险,军队没有道路可以过去。
于是,(秦惠王叫人)用石头雕凿成一头牛,每天把许多金子放在石牛的后面,说是(石牛拉的)“牛粪”,并说要把它呈送给蜀国的国君。
蜀国国君贪图这个可拉金粪的石牛,于是派人挖平山路填平谷地(开设道路),又派遣五名身强力壮的大汉去迎接石牛。
(道路通达),秦国大将带着大军(跟着石牛)随后就攻到了蜀国,一举灭亡蜀国,杀死了蜀国的国君,(蜀亡国,死了君主这件事,)被天下人耻笑。
3.解释下列句子加下划线的词。
①至若春和景明________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________
③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________ ④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_
【答案】日光;通“嘱”嘱托;以……为快乐;还
【解析】【分析】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属”属于通假字,“乐”属于词类活用,“景”“更”属于古今异义。
故答案为:
日光;通“嘱”嘱托;以……为快乐;还
【点评】此题考查解释文言实词的能力。
文言实词的解释要求准确并符合语言环境,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时要注意积累、背诵,尤其注意课下注释中出现的词语,必须重点记忆,答题时可按记忆回答。
课下注释中没有的词语可以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还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特殊现象。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
及其稍长而无家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以致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下列加下划线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及其稍长/及郡下
B. 太夫人以荻画地/不以物喜
C. 或因而抄录/或王命急宣
D. 教以书字/即书诗四句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及其稍长而无家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3)你怎样看待欧阳修母亲画荻教子这种做法?
【答案】
(1)B
(2)及其稍长/而无家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3)欧阳修的母亲善于教育,严格要求,在家境贫困的情况下,教孩子识字,使孩子不致因贫穷而放弃学习,使儿子体会到即使条件再差,只要不畏艰难,刻苦学习,还是可以学好知识的。
【解析】【分析】
(1)A.都解释为“等到”。
B.用/因为。
C.都解释为“有时”。
D.都解释为“写”。
故选B。
(2)这里可以参考句子的意思来断句。
这句话的意思是:
到他年龄大些了,可是家里已没有书可读,他便到街坊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
因此其正确的断句是: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3)通读全文,明确文意,可从母亲的角度说,也可从欧阳修成长的角度说。
结合文段说出看法:
欧阳修母亲在家境贫困的情况下,画荻教子,使孩子不致因贫穷而放弃学习。
使儿子体会到即使条件再差,只要不畏艰难刻苦学习还是可以学好知识的。
欧阳修的成才,除了自身的发奋努力之外,与其母亲注意对他的启蒙教育有很大的关系。
可见,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子女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
故答案为:
⑴B;
⑵及其稍长/而无家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⑶欧阳修的母亲善于教育,严格要求,在家境贫困的情况下,教孩子识字,使孩子不致因贫穷而放弃学习,使儿子体会到即使条件再差,只要不畏艰难,刻苦学习,还是可以学好知识的。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⑵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
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
既可作答。
【参考译文】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5.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乙】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甲】文选自《________》,【乙】段文字作者是________。
(2)解释划线的词语。
①余拏一小舟________
②雾凇沆砀________
③欣然规往________
④相与步与中庭________
(3)把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乙】文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美景,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
B. 【甲】文“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
C. 【乙】文第二,三句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
D. 【甲】、【乙】两文都是作者被贬后所写的借景抒情的文章,【甲】文写金陵人饮酒的场面,是为了突出雪景的迷人。
(5)古文游记大多数比较简洁,通常开篇直接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环境,中间写景,篇末感怀。
【甲】、【乙】两文亦是如此,【甲】文强调“痴”,【乙】文着重“闲”,你是如何理解这“痴”与“闲”的?
【答案】
(1)陶庵梦忆;苏轼
(2)撑(船);白汽弥漫的样子;高兴的样子;共同,一起
(3)①寒气弥漫,白茫茫一片,只见天和云、和山、和水,上下全是白色。
②庭院地面如积水一般清澈透明,那水中藻荇交织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4)D
(5)苏轼的一个“闲”字,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乐观豁达的感情,都包含期中,意味深长;而张岱的“痴”表现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充分彰显了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
【解析】【分析】【甲】选自《陶庵梦忆》,作者:
张岱,年代:
清。
【乙】选自《东坡志林》,作者:
苏东坡,年代:
北宋。
(1)【甲】文选自张岱的《陶庵梦忆》,【乙】文选自苏轼的《东坡志林》。
(2)文言词语应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
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其中“沆砀”意思是白汽弥漫的样子。
(3)本题翻译需注意,沆砀:
白汽弥漫的样子;空明:
清澈透明。
(4)D项,表述错误。
【甲】文写金陵人饮酒的场面,是为了突出突遇知音的惊喜。
故选D。
(5)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一个“闲”字,把作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感情都包含其中,感情微妙复杂,意味深长;而张岱的“痴”则表现他痴迷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山水之乐,表现他寄情山水、淡泊名利、特立独行的个性。
故答案为:
⑴陶庵梦忆;苏轼;
⑵撑(船);白汽弥漫的样子;高兴的样子;共同,一起;
⑶①寒气弥漫,白茫茫一片,只见天和云、和山、和水,上下全是白色。
②庭院地面如积水一般清澈透明,那水中藻荇交织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⑷D;
⑸苏轼的一个“闲”字,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乐观豁达的感情,都包含期中,意味深长;而张岱的“痴”表现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充分彰显了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
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⑵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⑶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⑷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
既可作答;
⑸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即可作答。
【附参考译文】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
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
“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
”(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
“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
(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6.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安禄山将三道兵①六万以讨契丹,以奚②骑二千为向导。
过平卢千余里,至土护真水③,遇雨。
禄山引兵昼夜兼行三百余里至契丹牙帐契丹大骇时久雨弓驽筋胶皆弛④。
大将何思德言于禄山曰:
“吾兵虽多,远来疲敝,实不可用,不如按甲息兵以临之,不过三日,虏必降。
”禄山怒,欲斩之,思德请前驱效死。
思德貌类禄山,虏争击,杀之,以为已得禄山,勇气增倍。
奚反叛,与契丹合,夹击唐兵,杀伤殆尽。
射禄山,中鞍,折冠簪,失履,独与麾下二十骑走;会夜,追骑解,得入师州。
归罪于左贤王哥解、河东兵马使鱼承仙而斩之。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解)①三道兵:
指范阳、河东、平卢三镇兵马。
②奚:
即奚族,中国北方古民族。
③土护真水:
古水名,即今内蒙古老哈河。
④弓驽筋胶皆弛:
弓弦松弛箭头脱落不可用。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安禄山将三道兵六万以讨契丹 (将:
率领)
B. 独与麾下二十骑走 (独:
仅)
C. 会夜,追骑解,得入师州 (会:
正赶上、适逢)
D. 吾兵虽多 (虽:
即使)
(2)对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禄山引兵昼夜兼行/三百余里至契丹牙帐/契丹大骇/时久雨/弓驽筋胶皆弛
B. 禄山引兵昼夜兼行三百余里/至契丹牙帐/契丹大骇/时久雨/弓驽筋胶皆弛
C. 禄山引兵昼夜兼行三百余里/至契丹牙帐/契丹大骇时/久雨/弓驽筋胶皆弛
D. 禄山引兵昼夜兼行/三百余里至契丹牙帐/契丹大骇时/久雨/弓驽筋胶皆弛
(3)安禄山率兵六万征讨契丹,战斗以失败告终,其根本原因是( )
A. 行军途中遇雨,导致兵器不可用。
B. 安禄山麾下无贤才良将可用。
C. 奚族骑兵临阵倒戈。
D. 安禄山急躁冒进,不听谏言,在战机不利的情况下发起进攻。
(4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 中考 文言文 阅读 专项 练习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