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 课本内容总结.docx
- 文档编号:10452362
- 上传时间:2023-02-11
- 格式:DOCX
- 页数:87
- 大小:2.04MB
管理学 课本内容总结.docx
《管理学 课本内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学 课本内容总结.docx(8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管理学课本内容总结
管理学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本章主要内容
◆管理的产生、概念、属性、职能与作用;
◆管理学的概念、特性、研究对象与内容;
◆管理环境的构成与作用;
◆管理者的层次、角色和技能;
1.1管理活动
一、管理的产生与概念
管理是协作劳动和社会组织的产物;
管理是为了解决有限的资源与互相竞争的多种目标之间的矛盾而产生的。
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管理的定义有以下内涵
管理的载体是组织(即群体);管理的本质是协调;管理的对象是组织内各种资源;管理由一系列管理职能(即管理工作)组成;管理有既定目标。
管理的组成
管理主体(管理者);管理客体(被管理者);管理活动(管理职能);管理目标(预期目标);
二、管理者
1、管理者的含义及分类
(1)管理者(managers):
是对全部或部分从事管理活动的人的总称,即是指负责对组织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人员。
(2)类型
按其所处的组织层次,分为高层、中层和基层管理者;
按其所从事的工作领域,分为综合管理者和专业管理者;
按职权关系划分,分为直线管理人员和参谋人员;
2、管理者的角色(彼得·德鲁克)
(1)管理一个组织(managingabusiness);
(2)管理管理者(managingmanager);
(3)管理工人和工作(managingworkers&work);
2、管理者的角色(亨利·明茨伯格)
3、管理者的技能(罗伯特·卡茨)
(1)技术技能(TechnicalSkills)——解决自己分管范围内各种问题的技术和方法;
(2)人际技能(HumanSkills)——处理和协调上下左右的关系;
(3)概念技能(ConceptualSkills)——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管理职能
指管理的职责和功能,即管理者通过什么工作来实现管理目标,表现为管理活动。
1、不同的人对管理职能的不同认识:
法约尔(五职能论):
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西蒙(七职能论):
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教育激励
徐国华:
计划、组织、领导、激励、控制
杨文士:
计划工作、组织工作、人员配备工作、指导与领导工作、控制工作
周三多:
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2、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对管理职能的认识不同;
3、处于组织不同层次的管理者每种职能的时间分布
1.2管理学的特性与研究对象
一、管理学的特性
1、管理学:
是一门系统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2、管理学的特性
管理学是一门边缘学科,具有综合性;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是一门软科学。
二、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从理论上概括讲,涉及到三个方面:
有关生产力方面,如何合理组织生产力;
有关生产关系方面,如何维持并发展一定的生产关系;
有关上层建筑方面。
1.3管理的环境
一、管理环境的构成
1、一般环境(社会环境):
经济因素(环境);政治因素(环境);社会文化因素(环境);技术因素(环境);
2、任务环境(具体环境):
供应者;顾客;竞争者;政府机构;利益集团;
二、环境对管理的影响
对管理职能的发挥具有重要影响;对管理者有选择作用;管理活动对环境有反作用。
思考
1.什么是管理的二重性原理?
2.管理学有什么特点?
3.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4.管理者履行的共同职能是什么?
请简要说明。
5.管理环境包括哪些因素,对管理有何影响?
6.管理者应具备哪些技能、扮演哪些角色?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2.1概述
一、管理实践、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三者之间的关系:
1、管理实践是管理思想的根基,管理思想来自管理实践中的经验;
2、管理理论是管理思想的概括与提炼,管理理论本身是管理思想只不过是较成熟、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但并非所有管理思想都是管理理论;
3、管理理论对管理实践有指导意义,同时又接受管理实践的检验;
4、三者关系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普遍规律。
三、早期管理实践和管理理论的萌芽
(一)中国古代的管理实践与思想
1、实践:
长城的修建、丁谓修皇城、田忌赛马
2、思想:
内圣外王,仁者爱人——孔子(儒家):
无为而治——老子(道家);法制天下——韩非子(法家);兵法经营——孙武(兵家)。
著作:
孙子兵法、周礼、墨子、老子、齐民要术、天工开物等。
3、古代管理思想的要点:
顺“道”、求实、重人、对策、人和、节俭、守信、法制、利器。
(二)西方早期的管理实践与思想
1、西方文化起源于希腊、埃及、巴比伦等文明古国。
2、古罗马帝国得益于有效的组织,集权和分权很好地结合。
益于有效的组织;集权和分权。
3、威尼斯兵工厂(1436年),雇工一、两千人,在组织机构、部件储存、装配线生产、部件标准化、会计控制、存货控制、成本控制、人事管理等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
体现的管理思想:
流水生产,会计核算,人事管理。
4、尼古拉·马基雅维利(1469—1527,意大利),著《君主论》,论述了管理四原则:
(1)群众认可,
(2)内聚力,(3)领导方法,(4)生存意志;
四、管理理论产生的萌芽状态
背景:
欧洲在14、15世纪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经过18、19世纪工业革命,建立了资本主义。
1、亚当·斯密(1723—1790)英国经济学家,著《国富论》,提出劳动分工论和劳动价值论。
2、查尔斯·巴贝奇(1792-1871)著《论机器和制造业的经济》英国数学家和机械学家发展了斯密的观点,分工后不同的劳动支付不同的工资。
高薪岗位的劳动力供大于求。
3、罗伯特·欧文(1732-1792)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
提出在企业中应重视人,“现代人事管理之父”。
4、亨利·汤:
美国耶鲁-汤尼制造公司总经理。
由利润分享——收益分享制度;提成导致了商业贿赂。
5、哈尔西的奖金方案
(1)员工每天有“保证工资”,即基本工资;
(2)以每个员工的过去业绩为基础发放奖金,超额者发放约正常工资率1/3的奖金(既对员工有奖金激励,又使企业主获益而不再削减工资率);
管理运动是指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所经历的重视和研究管理并对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历史过程。
核心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主要内容是科学管理。
2.2古典管理理论
管理理论比较系统地建立是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
这个阶段所形成的管理理论称为“古典管理理论”或“科学管理理论”。
主要有: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过程管理理论:
韦伯的组织理论。
古典管理理论:
一、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之父
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美国人,著作有:
《计件工资制》(1895),《工厂管理》(1903),《科学管理原理》(1911),《在美国国会听证会上的证词》(1912)
泰罗的主要管理理论:
1.工作定额2.标准化3.能力与工作相适应4.差别计件工资制5.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管理人员从工人中独立出来
对泰罗制的评价:
(1)主要思想:
重视工作研究,提高劳动生产率。
(2)列宁认为,泰罗制——也同资本主义其他一切竟不的东西一样,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资产阶级剥削的最巧妙的残酷手段,另一方面是一系列最丰富的科学成就。
(3)泰罗的思想和理论偏重与基层管理,且视工人为“经济人”。
对科学管理作出贡献的其他人物:
1.吉尔布莱斯夫妇贡献:
动作研究,时间研究(用影片记录工人动作并研究之)。
2.亨利·甘特贡献:
科学选用工人,奖励计件工资制,“甘特图”,工人培训。
3.亨利·福特贡献:
时间测定,创建流水线,标准化和专业化(产品、零件、工厂、工具、作业),利润分享。
二、法约尔的过程管理理论
亨利·法约尔著有《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1916)。
被誉为“管理过程理论的鼻祖”、“一般管理的先驱”、“现代经营之父”。
主要观点:
1、①企业的六种基本活动:
技术商业管理财务核算安全。
教材:
P15-16
②管理的五项职能:
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计划:
预测未来并制订方案;组织:
建立企业的结构(物质结构和社会结构);
指挥:
使企业成员发挥作用;协调:
使企业成员团结一致,使所以活动和努力统一和谐;
控制:
保证一切活动按计划和指令进行;
2、管理的十四原则(教材P16)
(1)分工
(2)权利与责任(3)纪律(4)统一指挥(5)统一领(6)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7)报酬合理(8)集权与分权(9)等级链与跳板(10)秩序(11)公平(12)人员稳定(13)首创精神(14)集体精神
3、管理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三、马克斯·韦伯(1864-1920)
德国人,著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般经济史》、《社会和经济组织的理论》等,被誉为“组织理论之父”。
1、一切社会组织的基础——等级、权威、行政制
2、理想组织体系的基础——理性-合法权威
3、理想的行政组织体具有高度结构化、正式的、非人格化等特点。
权威:
1、个人崇拜式:
2、传统式:
孩子对家长的敬畏;3、理性-合法:
2.3行为科学理论
一、梅奥和霍桑试验
1.背景:
20-30年代,劳资矛盾加剧,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受到很大限制;
2.霍桑试验:
1924-1932年,美国国家委员会与美国西方电气公司合作,在其所属的霍桑工厂进行的工作条件、社会因素与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的试验。
一、梅奥和霍桑试验结论:
(1)社会人——除了经济,还有精神;(3)士气——共同的态度;
(2)非正式组织——基于共同点;
人际关系学说—1949年行为科学理论—60年代组织行为学
管理心理学
1、社会人:
比如大学生刚毕业,更关注经济回报,而之后更关注精神和事业成就;美国硅谷的中国人,之所以喜欢在那里工作,一是因为专业,二是因为可以穿牛仔裤、运动鞋上班;
2、非正式组织:
2007-12-11-大河报:
小学生自发组成班级群,而且拒绝老师和家长进入,形成自己的空间;
3、士气:
生产率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
(1)石油公司金香蕉奖;
(2)火灾之后,仍然发工资;
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1949年
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1、当下一级需求满足后,人就会追求更高的需求;2、管理者只有用未被满足的需求,才能起到激励作用;3、当有同时有几种需求时,应先满足最紧迫的。
“自我实现要求”完成后有什么?
1.信仰2.社会责任
2.4西方现代管理理论
背景:
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和平与民主的呼声,科学技术的发展,三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出现,行为科学等各门学科的发展,管理理论出现学派林立的局面。
美国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把管理理论的各个流派称之为“管理理论丛林”。
一、管理过程理论学派
主要观点:
1)管理是一个过程,是让别人与自己一道去实现目标的过程;2)管理过程的职能有五个:
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挥和控制;3)管理职能具有普遍性;4)管理应具有灵活性。
法约尔是这个学派的最早的代表人物,《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为最早的代表作。
孔茨和奥唐奈合著的《管理学》是战后的代表作。
二、管理科学学派
又称为数量管理学派、数学学派或运筹学派,以伯法、丘奇曼、里奇蒙等为代表。
主要观点:
重视定量分析,运用数学模型解决管理中的实际问题。
“管理科学理论”的主要内容:
1、运筹学;
2、系统分析:
1949年美国兰德公司提出。
把系统的概念引人管理的方法之中,认为事物是极其复杂的系统,运用科学和数学的方法对系统中的事件进行研究和分析;
3、决策科学化:
事实、逻辑、数据、分析、计算、程序。
三、社会合作系统学派
以美国的巴纳德(著有《经理的职能》)为代表,该学派从社会学角度来研究管理,提出了“组织结合力”的概念。
主要观点:
一个组织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有意识地加以协调的活动或效力的系统”。
作为一个组织,必须具备三个要素:
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成员间的信息沟通。
组织的继续生存取决于能否使成员顺利地达到个人目的,取决于组织对环境的适应程度;经理人员是组织成员协作活动相互联系的中心。
四、系统管理学派
以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合著有《组织与管理:
系统与权变的方法》)为代表,该学派用系统论和控制论的观点来研究企业的管理问题。
主要观点:
组织是一个系统,应以系统的观点来研究管理。
五、经验主义(或案例)学派
代表人物:
哈佛大学教授德鲁克主张通过分析经验或案例来研究管理问题。
六、决策理论学派
代表人物:
赫伯特·西蒙,《管理决策新科学》
认为:
决策是管理人员的主要任务,因而应集中研究决策问题,以此为核心形成管理理论。
七、权变理论学派
代表人物:
英国伍德沃德(著有《工业组织:
理论与实践》)、伯恩斯、劳伦斯、洛希等;
认为:
管理中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部条件随机应变,没有什么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八、20世纪80年代后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1、全面质量管理:
由顾客需求和期望驱动企业持续不断改善的管理理念
(1)关注顾客
(2)注重持续改善(3)关注流程
(4)精确测量(5)授权于员工
2、准时制(JIT,justintime)
(1)基本思想:
可概括为“只在需要的时候,按需要的量生产所需的产品”,认为:
为了获利,降低成本,为此必须“彻底消除浪费。
”
(2)JIT的基本手段(三个子目标):
适时、适量生产、弹性配置作业人数、质量保证。
(3)实现JIT生产的重要手段——看板管理。
精益生产(LP,LeanProduction)
1995年麻雀理工学院的DanielRoos教授等将大量生产于丰田生产方式进行比较分析,出版了《改变世界的机器》一书,把丰田生产方式称为“精益生产”;精益生产的主要特征为:
对外以用户为“上帝”,对内以“人”为中心,在组织机构上以“精简”为手段,在工作方法上采用“TeamWork”和“并行设计”,在供货方式上采用“JIT”方式,在最终目标方面为“零缺陷”。
3、学习型组织(LearningOrganization)
(1)什么是学习型组织(彼得·圣吉)
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
这种组织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具有高于个人绩效总和的综合绩效。
(2)学习型组织具有五个特征
有一个人人赞同的共同构想;在解决和工作中,抛弃旧的思维方式和常规程序;作为相互关系系统的一部分,成员对所有的组织过程、活动、功能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进行思考;人们之间坦率的相互沟通;人们抛弃个人利益和部门利益、为实现组织的共同构想一起工作。
圣吉提出了建立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模型
(1)自我超越:
能够不断理清个人的真实愿望、集中精力、培养耐心、实现自我超越;
(2)改善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是看待旧事物形成的特定的思维定势。
在知识经济时代,这会影响对待新事物的观点;
(3)建立共同愿景:
就是组织中人们所共同持有的意象或愿望,简单的说,就是我们想要创造什么;
(4)团队学习:
是发展成员整体搭配与实现共同目标能力的过程;
(5)系统思考:
要求人们用系统的观点对待组织的发展。
4、企业再造理论(业务流程再造、业务流程重组)BPR,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
《再造公司》(1993年)——迈克尔·哈默和詹姆斯·钱皮
BPR——对企业经营流程彻底进行再思考和再设计,以便在业绩衡量标准(如成本、质量、服务和数度等)上取得重大突破,使得企业能最大限度地适应以顾客(Customer)、竞争(Competition)、变化(Change)为特征的现代企业经营环境。
再造中最关键的是在公司核心竞争力和经验的基础上确定它应该做什么,然后确定它如何去做。
5、核心能力理论
《公司核心能力》1990年,《哈佛商业评论》
——普拉哈拉德和哈默
核心能力是组织内的集体知识和集体学习,尤其是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整合多种多样技术流的能力。
核心能力的五个条件:
不是单一的技术或技能,而是一簇相关的技术和技能的整合;不是物理性资产;必须能创造顾客看重的关键价值;与对手相比,竞争上具有独特性;超越特定的产品或部门范畴从而为企业提供通向新市场的通道。
核心能力理论研究趋势是把企业看作是一个整体,由整体来研究竞争,它代表了战略管理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的最新进展。
[思考]
1.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2.简述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主要内容。
3.什么是霍桑试验,其结论主要有哪些?
4.简述管理实践、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三者间的关系。
5.什么是管理运动?
6.管理科学理论(数量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有哪几方面?
7.经验学派、系统管理学派、决策理论学派和权变管理学派的主要观点和代表人物分别是什么?
第三章预测与决策
本章主要内容:
理解决策的含义、特征、原则和类型,集体决策的优缺点,预测的作用,德尔菲法;掌握决策的方法;初步掌握预测的方法;知道解决策的作用、决策的过程,预测的分类和步骤;了解决策理论和决策的影响因素及其他内容。
3.1预测概述
一、预测的含义与作用
1、预测的含义:
是对未来环境所作出的估计。
它是根据过去和现在的已知因素,运用人们的知识、经验和科学方法,对未来进行预先估计,并推测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的活动过程。
2、预测的作用
(1)预测是计划工作的基础工作、前提条件;
(2)它使管理具有预见性;(3)有助于使管理者向前看,为将来做好准备;
(4)有助于发现问题,从而集中力量加以解决;(5)预测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组织活动的成败。
二、预测的分类
三、预测的步骤:
确定预测目标→调查、收集和整理资料→选择预测方法,建立预测模型→进行预测→评价预测结果→写出预测报告,交付决策
3.2预测方法
一、定性预测方法:
1、专家会议法2、德尔菲法3、销售人员意见法4、管理人员判断预测法5、群众评议法
二、定量预测方法:
1、趋势预测法2、因果预测法3、其他预测方法
一、定性预测方法(德尔菲法)
1、目的:
利用专家的经验和智慧,对未来重要问题作出预测或决策。
2、做法:
①确定决策或预测题目;②选取专家;③拟订意见征询表,不记名地投寄征询意见;④组织者收集、分析整理专家意见;⑤将归纳结果与相关信息再反馈给个专家决,进行第二轮意见征询;⑥如此反复多次,最终形成较统一的意见或看法,作出决策或预测。
3、特点:
匿名性、反馈性、统一性。
4、适用于经营环境变化比较大的预测,以及新产品、新市场开发等项目的预测。
二、定量预测方法
1、趋势预测法:
是指自变量为时间,因变量为时间的函数的模式,具体又包括:
趋势平均法、指数平滑法、直线趋势法、非直线趋势法。
2.因果预测法:
不是从一个指标本身的变动孤立起来进行预测,而是依据所掌握的历史资料,找出所要预测的变量和与它相关联的变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建立相应的因果预测模式。
最常用的因果预测模式有简单线性回归模式、多元线性回归模式和非线性回归模式。
3.其他:
计量经济学模型、投入产出法、替代效应模型等。
(不要求)
趋势平均法:
以最近若干时期的平均值为基础,来计算预测期预期值。
(1)简单平均法是将预测对象各时期的实际值相加后平均,以平均值作为预测值。
此法忽视了近期数据的作用,不能很好地反映事物变化趋势。
只适用于没有明显波动的事物的预测。
(2)移动平均法是在确定的移动跨期(移动步长)下进行不断的移动,对n个数据进行平均。
又分为一次移动平均法、二次移动平均法和多移动平均法。
用于具有明显的先行变化趋势的时间序列数据的预测。
指数平滑法:
以一个指标本身过去变化的趋势作为预测未来的依据,所不同的是,同时考虑实际值和预测值的影响;
a的取值由经验决定:
一般近期数据对预测值影响大就越大,反之越小;数据波动大越大,反之越小;
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直线趋势法)
一元线性回归法的基本公式:
Y=a+bX
式中:
X——自变量;Y——因变量;a,b——回归系数;
为了简化计算,取∑X=0,则:
3.3决策概述
一、决策的含义与特征
1、决策的含义:
决策是指为实现某一目标,从若干可以相互替代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合理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以及利用机会的过程。
2、决策的特征:
(1)决策要有明确的目标;
(2)决策要以适量的信息为基础(依据);
(3)决策要有两个以上备选方案;
(4)其结果是选择一个合理(满意)方案;(注意:
不是最优!
)
(5)决策是一个分析判断过程。
二、决策的类型
三、决策的理论
(一)古典决策理论(ClassicalDecisionTheory)
也叫规范决策理论,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以前,经济人(完全理性)
(1)全面掌握信息;
(2)充分了解备选方案;
(3)执行体系;
(4)决策的目的在于使组织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1)
(2)最优化标准。
决策者是理性的、能按最优化的原则作选择。
经济因素是影响决策的重要因素
(二)行为决策理论
20世纪50年代,赫伯特.A.西蒙的《管理行为》,社会人(有限理性和满意度)
(1)人的理性介于完全理性和非理性之间;
(2)以满意标准代替古典的最优化标准;
(3)决策者厌恶风险;
(4)重视决策者的作用,以身作则、全局观念、权威不是强迫、培养下级主动承担责任。
(三)当代决策理论
(1)决策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决策程序就是整个管理过程;
(2)是古典决策理论与行为决策理论的综合;
(3)广泛应用数学、系统论、计算机科学、行为科学的有关理论。
决策理论的比较
四、科学决策的原则:
满意原则信息原则系统原则可行原则集体决策与个人决策相结合的原则
群体决策与个体决策的比较:
群体(集体)决策:
优点:
信息量更大;备选方案多;有较高的可接受性和合法性;缺点:
易产生从众现象;费时费钱;责任不清;在最小共同点上的妥协;
个体(个人)决策:
优点:
决策速度快;责任明确;缺点:
信息和方案不够多;易产生专制;易出现决策失误。
五、科学决策的程序
六、影响决策过程的因素
1、环境因素:
环境的稳定性、市场结构、买卖双方在市场中的地位等;
2、组织自身的因素:
组织文化、组织的信息化程度、组织对环境的应变模式;
3、决策问题的性质:
问题的紧迫性、重要性等;
4、决策主体的因素:
决策者的风险观、能力、决策群体的关系等;
5、决策体制:
比如公司制企业决策的程序、制度等;
3.4决策方法
一、经验决策法(定性决策方法)
集体决策方法:
头脑风暴法;名义小组法;德尔菲法(专家意见法);
有关活动方向的决策方法:
波士顿矩阵;壳牌公司的九宫图;SWOT分析
二、科学决策法(定量决策方法)
确定型决策:
线性规划法、量本利分析法;
风险型决策:
决策树法;
不确定型决策(有多种决策原则);
四、经验决策法(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
一、经验决策法(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
英国心理学家奥斯本提出:
将对解决某一问题有兴趣的人集合在一起,在完全不受约束的条件下,敞开思路,畅所欲言。
四条原则:
(1)对别人的建议或方案不做评论;
(2)建议或方案越多越好;
(3)独立思考,不重复别人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管理学 课本内容总结 课本 内容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