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
- 文档编号:10443882
- 上传时间:2023-02-11
- 格式:DOCX
- 页数:82
- 大小:62.08KB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8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电教学设计
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电荷在电路中能够流动起来并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活动中,能根据巳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学生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准备
为每组同学准备:
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
教师准备:
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教学策略
学生的科学概念的发展:
体现教学的科学性: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
体验静电现象
引入:
出示充满气的气球
教师谈话: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个漂亮的气球小朋友,可是,它有一些烦恼,因为他觉得自己没有头发,太难看了。
老师想请一位同学来帮助它长出漂亮的头发。
演示:
用气球与学生的头发相摩擦,然后吸引小纸条
教师谈话:
哈!
真不错啊,小气球变得真漂亮!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注意对学生的想法进行追问,深入了解学生的原有认识,并抓住学生的回答,适当引出“静电”一词。
(用气球和头发摩擦去吸引小纸条,经过几次试教,四年级的学生认识到这是一种静电现象是没有问题的。
提问学生,并深入追问学生: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对静电现象的初始认识。
)
教师谈话:
你还见到过哪些类似的现象呢?
利用身边的物品(如:
文具、书本、衣服、头发、桌椅等)通过摩擦等方式体验静电现象。
学生演示交流自己找到的静电现象,并试着对这些现象进行解释。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试着对自己找到的静电现象进行解释:
你用了哪些材料?
你是怎么做的?
你怎么知道它带上了静电?
为什么会带上静电?
小结:
通过摩擦的方法可以使一些物体带上静电,其实生活中还有一些也是静电现象,但它们不一定是通过摩擦的方法(介绍其他几种静电现象)这些也都是静电现象,静电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切物质之中,当然也包括我们人类自身在内。
(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到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能举一些例子就行),并试着让他们做出解释,使学生感受到静电现象并不稀奇,它随时随地在我们身边,同时也进一步了解到学生对静电现象的了解)
第二部分,认识电荷及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1.认识电荷
教师谈话:
我们找到、也看到了这么多静电现象,同学们不觉得奇怪么?
既然静电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
出示课件:
正电荷和负电荷
讲解:
物质同时带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由于正负电荷数量相等,相互抵消,所以一般情况下我们感觉不到物体带电。
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比如摩擦)时,就容易使一个物体上的电荷转移到另外一个物体上,物体表面的正负电荷数量不一样了,物体就显示出了电性。
(出示课件:
用塑料木梳梳头发)讲解:
当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时,梳子和头发摩擦,头发上的电荷发生了转移,跑到梳子上,梳子有了多余的电荷,就显负电;头发因缺少电荷而显正电。
(此部分是采用资料和形象的课件的方法,向学生对静电现象做出了科学的解释。
完成了学生从初始认识向科学认识的发展,当然这个发展对学生来是还不是很深入的,但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只能认识到这个程度
T)
2.认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实验了解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不同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活动一:
用充气气球摩擦头发后,再用这个气球的摩擦面靠近头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教师出示气球和头发的示意图,结合学生对第一个实验现象的观察帮助学生来进行整理和分析:
如果气球和头发摩擦后,气球带负电,头发应该带什么电?
当气球再去接触头发时,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同时完成示意图。
活动二:
让两个都用头发摩擦过的充气气球相互靠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让学生做上面实验,观察了上面的实验后,运用图形记录结果,组织学生对上面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整理和分析。
整理和分析的步骤如下:
两个都和头发摩擦后的气球带什么电?
当它们相互靠近后,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结合示意图对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
教学反思:
2、点亮小灯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只有电流流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
2.利用电来点亮一只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
3.一个完整的电路可以使用相同的材料,而用不止一种方法建立起来。
4.电池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在一起,就会发生短路。
过程与方法:
1.连接简单电路。
2.观察、描述和记录点亮小灯泡的实验现象。
3.根据实验现象对电流的流向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对周围事物进行有日的、细致地观察的乐趣。
2.敢于根据现象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3.激发进一步探究电的兴趣。
教学重点
正确连接电路。
教学难点
认识小灯泡的结构,正确连接小灯泡。
教学准备
小灯泡、1.5V的干电池、导线、实验记录单、小灯泡的剖面图或剖开的大灯泡的实物、电池和小灯泡的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当我们闭合家里的开关,电灯就会亮起来。
电灯为什么会亮呢?
考虑过这样的问题吗?
让我们先来研究一下小灯泡吧!
二、认识小灯泡等的结构
1.小灯泡的构造
(1)小灯泡大家都看到过吧?
你能画一画印象中的小灯泡吗?
要求划出小灯泡的内部构造观察小灯泡。
(2)每组一个灯泡,观察小灯泡的各部分结构。
(3)交流观察结果,并对自己画的小灯泡作出修正。
(4)猜猜电流是怎么从小灯泡内部通过的?
用手指画一画。
2.观察导线、电池,说说导线和电池的结构
三、让小灯泡发光
3.点亮小灯泡
(1)小组活动-一连接这些实验器材,想办法使小灯泡亮起来,用手比划说说电流是怎么流动的?
并做好记录,用箭头画出流动的方向。
(2)组织学生汇报:
连接好的小组上台展示,并说说电是怎么流动的?
它的方向是怎样的?
没有连接好的也上台展示,与全班同学一起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渗透短路、断路等知识。
4.尝试用多种方法点亮小灯泡
(1)还能用哪些方法点亮小灯泡,用实物图画下来哦。
(2)画出每一种连接方法的电路中电流的流动路径,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3)把连接图贴在黑板上,在全班交流
(4)分析接亮的共同点
5.出示实物图,分析哪个灯泡会亮,哪个灯泡不会亮。
四、安全教育
我们在课堂上使用的都是电池,电压较小,不伤及到生命,而发电厂发出的,通过导线送到各家各户的电是220V交流电,这是足以引发触电事故的、致人死亡的点,所以我们不能直接用家里、学校里插座中的电做实验。
在使用的过程中也尤其要注意。
教学后记:
3、简单电路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一个简单电路需要一个能持续提供电能的装置一电池。
2.电从电池的一端经过导线和用电器返回到电池的另一端,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电路。
3.使用相同的材料,电路可以有不同的连接方法。
过程与方法:
1.用更多的方法和材料点亮更多的小灯泡。
2.观察、描述和记录有关的实验现象。
3.用简易符号表示一个电路的不同部分。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对电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能使用灯座让小电灯亮起来。
2.使用相同的材料,电路可以有不同的连接方法。
3.用筒易符号表示一个电路的不同部分。
难点:
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
教学准备
小组观察:
小灯座、电池盒;
活动材料:
小灯泡2个、小灯座2个、电池盒、干电池一个、电线4根。
记录纸若干,记录笔1支。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
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怎样使小灯泡亮起来,并且电流在小灯泡里怎样流的。
(1)请一学生到前面来,用1根导线、1个电池,点亮小灯泡。
(2)发现问题:
一个人操作很难。
(3)有没有办法把自己的手解放出来。
(4)出示电池盒、小灯座。
想想它们是干什么的?
(二)探究过程
1.学习使用灯座的小电灯。
(1)观察材料。
观察电池盒的结构特点。
观察小灯座的结构特点。
(2)连接电路。
请一生演示电池盒和小灯座的安装,教师可以做如下提示:
①安装电池的时候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②小灯泡是怎么装到小灯座上的?
③导线怎么连?
(指出弹簧接线头的最佳连接方法)
在电池盒两端的弹簧夹上接电线并把电池安装到电池盒里。
把小灯泡连接在小灯座上。
用电池盒与小灯座组建一个电路。
并且说说电是怎样流的?
(3)画简单的电路图。
能不能更简单的方法表示电路。
把简单的电路图画在科学文件夹上。
2.点亮更多的灯泡。
提供材料:
小灯泡2个、小灯座2个、电池盒、干电池1个、电线4根。
小组讨论:
我们能用这些材料做什么事呢?
可以开展哪些研究?
要让两个灯泡亮起来怎么研究?
制定一个研究计划。
开展研究活动。
实验结束,小组汇报,互动交流。
(交流要点:
小灯泡亮了吗?
用了几种连接方法?
哪种方法更好?
为什么?
为什么不同的方法都能使小灯泡同时发光?
指出电在电路中是怎样流动的。
)
(三)小结
(四)拓展研究
在能不能使1()个小灯泡同时发亮?
为什么?
教学反思:
4、电路出故障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利用电来点亮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通道)。
2.电路出故障了,电流就会中断。
过程与方法:
1.制作一个电路检测器。
2.应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并排除电路中的故障。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精神。
教学重点
用一种新的方法来检测电路——做一个“电路检测器”,体验科学的检测手段将使我们更为迅速地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应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并排除电路中的故障。
教学准备
每组2-3个小灯泡、导线若干、电池、电池盒、小灯座、坏的小灯泡、没有剥皮的导线、废电池、形成断路的电池盒、一套做电路检测器的材料、一张电路检测器的挂图。
教学过程
一、观察导入:
1.出示一个能使小灯泡发光的串联电路,让学生画出简单的电路图,并说一说电流是怎样流动的。
2.说明:
小灯泡发光是因为在这个电路中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回路。
(板书:
回路)
3.提供一个出了故障的电路,并提出问题:
小灯泡为什么不亮了?
引出下面的探究活动。
(建议:
教师可准备多个好的和坏了的小灯泡,有电的和没电的电池等材料。
)
二、什么地方出故障了?
1.首先可以引导学生检查连接的方法,结合前面的学习,排除连接方法上的问题。
2.引出新的问题:
为什么连接方法正确而小灯泡却不亮呢?
引导学生来整理造成小灯泡不亮的各种原因。
造成小灯泡不亮的原因
L小灯泡坏了;
3.灯座松了,没有连上;
3.
4.
(说明:
这是发掘学生巳有知识和经验的过程。
要给他们一定的时间,尽可能多地分析电路出故障的可能,并做好记录。
)
三、做个电路检测器:
1.讨论,用什么办法来检测有故障的电路?
一般有下面几种方法:
①检查法:
检查电路中的连接是否完好。
(电池盒两端弹簧夹上的导线有没有夹紧;电池是否放好了;小灯泡拧紧了吗……)
②替换法:
用另外的灯泡、电池、导线等来替换电路中的材料,看看小灯泡是否能亮。
2.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按教科书中的提示做一个电路检测器。
(电路检测器做法:
把上节课连接过的简单电路中的小灯座上的一根导线头拆下来,另外再连上一根导线,这就是我们的电路检测器。
)
3.做好电路检测器后,试试灵不灵。
4.根据教材10面的插图讲解检测电路和检测电路中各个部分(小灯泡、导线)的方法。
(把故障电路的某一部分电路或某一个元件连到电路检测器的两个导线头之间,如果小灯泡亮了,就说明这部分电路或这个元件是畅通的、没有故障的,否则就证明这部分电路或这个元件不畅通、有故障。
)
5.检测器检测电路故障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在检测电路时,应先把故障电路中的电池从电池盒中取出;
(2)检测故障电路中的电池是否有电,应采用取出电路检测器的电池盒中的电池,将故障电路中的电池放在电路检测器的电池盒里,看着小灯泡会不会亮。
6.制定检测计划。
提醒学生用电路检测器查找故障产生的原因,要边检查边做记录;最后数一数电路中一共有几个地方出故障了。
7.利用排除法进行测试,找出故障的原因,要让学生再试一次,使小灯泡重新亮起来。
分组汇报。
8.强调安全事项。
电路检测器只能在实验室里检测简单电路,不能用来检测220V的电路。
9.拓展:
还有其他方法查找电路中的故障吗?
教学反思:
5、导体和绝缘体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有的物质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导体;有的物质不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绝缘体
2.导电性是材料的基本属性之一。
过程与方法:
1.根据任务要求制定一个小组的研究计划,并完成设想的计划。
2.实施有关检测的必要步骤,并整理实验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会与人合作。
2.培养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
3.认识到井然有序的实验操作习惯和形成安全用电的意识是很重要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什么是绝缘体什么是导体。
难点:
教室电器设备的绝缘体材料和安全用电事项。
教学准备
为每组学生准备:
木片、塑料片、陶瓷、纸板、橡皮、布、丝绸、皮毛、钢管、玻璃、铅笔、铜丝、铅丝、铝丝(易拉罐)、铁丝、卷笔刀、硬币、导线、插座、20种待检测的物体,一个电路检测器。
一份科学检测记录表。
教师:
演示用的电路装置“电流放大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观察导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1.观察简单的电路连接,说说电流在电路中是怎么流的。
2.讨论如果我们将电路中的导线剪断,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
3.想办法重新接亮小灯泡,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电路检测器的两个金属头接在一起,小灯泡会亮,而把外面的塑料皮接触在一起或把金属头和塑料皮接触在一起,小灯泡就不会亮。
电线里面的铜丝可以让电流通过。
4.讨论:
为什么电路检测器的两个金属头接在一起,小灯泡会亮,而把外面的塑料皮接触在一起或把金属头和塑料皮接触在一起,小灯泡就不会亮。
5.讲授:
像铜丝那样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质叫做导体;像塑料那样不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质,叫做绝缘体。
(板书:
导体、绝缘体)
(二)检测橡皮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1.提问:
怎样检测一块橡皮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呢?
2.预测橡皮能否通过电流使小灯泡发光,并做好记录。
3.使“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相互接触,检验小灯泡是否发光。
4.用两个检测头接触橡皮的两端,观察小灯泡是否发光。
5.重复检测一次,并将检测时小灯泡“亮”或“不亮”的情况记录下来。
6.得出结论:
橡皮是绝缘体。
(三)检测25种物体的导电性
1.在材料盘中为学生提供18种供检测的材料,一张“我们的检测记录”表。
学生探究任务:
检测18种物体和自找7种物体,进行区分,预测这些物体是会不会导电?
2.在检测前,要求学生对每一种物体是否可以使小灯泡发亮做出预测,然后进行尝试实验,并做好检测记录。
3.待所有的检测都完成后,各组整理分析检测的结果。
4.表达与交流:
哪些物体能使小灯泡发亮,哪些物体不能使小灯泡发亮。
找出容易导电和不容易导电的物体的区别。
5.在观察的基础上对25种物体进行分类,并从分类中发现一定的规律,由学生对导体和绝缘体做出自己的描述。
(说明:
对插头、卷笔刀等复杂物体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识别,知道许多物体构成复杂,有的部分能使小灯
泡发光,有的部分不能使小灯泡发光。
我们常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
不需要的地方。
)
通过检测25种物体,让孩子有足够的经验认识生活中的导体和绝缘体,在这里教师没有提供全部的25种物体,留一些“空白”给学生,期望学生能走出教室,走向生活,体会到身边处处有科学。
(四)指导探究人体、水的导电性
引导学生认识人体和水是导体的意义有三:
一是这两种物体都是非金属,避免孩子误认为导体都是金属;
二是学生生活中的安全用电常识与这两种物体关系密切
三是这两种物体与学生“心理距离“很近,孩子对它们有着较强的探究欲望。
(五)讨论教室电器设备的绝缘措施和进行安全用电教育
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哪些设施是绝缘体做的,哪些是导体做的。
2.描述绝缘材料的用处,理解各种材料的作用。
提醒学生要好好保护电器设备上的绝缘体部分,注意安全用电。
3.概括:
我们利用导体把电送到人们需要的地方。
我们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需要的地方。
板书设计:
导体与绝缘体
导体导电性
绝缘体安全用电
教学反思:
6、做个小开关
教学目标:
1、体会开关在电路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经历设计和制作小开关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2、经历一个设计装置红绿灯的活动过程,激发学生对电路进行探究的兴趣,并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探究的无限魅力。
3、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设计和制作一个小开关。
教学难点:
设计一个开关来控制红绿灯装置。
教学准备:
1、课件。
2、简单电路演示板、红绿黄灯装置。
3、实验材料:
手电筒、干电池、小灯泡、小灯座、电池盒、导线、回形针、小木板、图钉、红灯、绿灯、黄灯、其他导体和绝缘体。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出示一个漂亮的手电筒,谈话:
老师想知道手电筒里面究竟是怎么
连接的呢?
2、学生观察手电筒的组成材料和构造。
3、(教师板书:
手电筒线路图)提问:
这个开关有什么用吗?
4、游戏,用手电筒相互发信号。
5、出示电路演示板,请学生上台连接电路。
6、谈话:
开关起到的就是连接作用。
同学们无论哪种电器为什么一定要有开关呢?
””这节课老师想让同学们自己制作一个小开关,你们能做到吗?
(师板书:
我来做个小开关)
(二)、观察研究:
1、选择材料:
(1)用什么材料来制作小开关更合适呢!
(小组讨论)
(2)汇报小结:
正如大家所说,在这个断开的电路上连接一个导体,电路就会通了,而这个导体就是开关。
2、制作开关:
(1)小组合作。
(2)汇报:
同学们,能把你制作的小开关到前面给大家演示一下吗?
(3)再利用回形针,将一头翘起,一头固定,做一个按压式开关。
(三)、制作红绿灯活动:
1、师:
老师想让你们利用刚才发明的小开关制作一组红绿灯,你们能做到吗?
2、要求:
只用一个红灯,一个绿灯,两节电池制作。
而且完成后红绿灯能交替变亮。
3、活动:
制作红绿灯。
(师一边巡视一边指导。
)
4、汇报:
小组同学到前面展示。
5、小结:
同学们的电路图虽然做的都各不相同,但是都能把电池、
电线、灯泡按一定顺序连接起来,说明你们都认真思考了。
不过同学们你们想过没有,现实生活中的交通岗中的红绿灯是什么样的?
那它们又是怎样变化的呢?
(四)、拓展延伸:
1、师:
今天大家当了一回小电工,收获大吗?
能说一说吗?
2、展示红绿黄灯装置,请学生思考一个开关如何控制这个装置。
3、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的实验是通过1、5V的干电池来进行的,但对于家中的220V的电器来说,我们只能去画,然后用我们手中的电池来做,否则会有触电的危险,切记一定要安全用电啊。
教学后记:
7、不一样的电路连接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如果电能从一点流到另一点,两点之间一定有导体连接,这两点之间就构成一个电的通路,否则就是断路。
2、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是两种用不同连接方法组成的电路。
过程与方法:
1、用电路检测器检验接线盒内电路的连接情况。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连接电路,并在反复观察和实验中发现不同连接方式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勇于挑战、缤密推断的态度。
2、乐于交流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
用电路检测器检验接线盒内电路的连接情况。
教学难点
能运用串联和并联两种用不同连接方法组成电路。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
一个电路检测器、两个四个接线头的盒子(其中一个只有一组通路,另一个有三组通路)、实验记录单;一节电池(配电池盒)、一个小灯泡(带灯座)、导线几根。
教学过程
一、里面是怎样连接的:
活动一:
关于第一个接线盒的研究
1、发给每组一个接线盒,观察接线盒外面的四个接线头及对应的数字标号。
2、打开盒盖,看到1号和3号接线头在盒子的里面是用导线连接在一起的。
3、盖上盒盖,讨论:
如何用电路检测器检验出哪两个接线头之间是通路?
哪两个接线头之间是断路?
4、用电路检测器实际检测,看看检测结果是不是和前面观察到的一样。
活动二:
检测、推测第二个接线盒内导线的连接情况
1、发给每组另外一个接线盒,说明盒子上面的四个接线头在盒子里面是有导线连接的。
不打开盒子,直接用电路检测器来检验,能知道哪两个接线头之间是通路吗?
2、学生先讨论检测顺序,然后再开始检验,并把检验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3、检验完后,根据检验结果推测接线盒内的连接情况,把推测结果画在记录纸上。
4、各小组汇报推测结果,并讨论哪种推测是合理的。
5、打开接线盒,让学生看看里面到底是怎样连接的。
二、比较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
活动一:
电池的两种不同连接方法
1、发给每组两节电池、两个电池盒、一个小灯泡、一个灯座和四根导线,要求学生用这些材料组装不同的电路,让小灯泡亮起来,看看有几种不同的方法。
2、启发思考:
在不同的两种方法中,你有什么发现。
3、学生汇报后,教师作适当讲解。
(串联和并联:
一节电池的电压是1.5V,两节电池串联起来的电压是3V,所以小灯泡会特别亮。
两节电池并联起来,电压还是1.5V,所以小灯泡不太亮。
)
活动二:
小灯泡的两种不同连接方法
1、发给学生两个小灯泡、两个小灯座、一节电池、一个电池盒和四根导线,要求学生用这些材料组装不同的电路,让小灯泡都亮起来。
看看能有几种方法。
2、启发思考:
在不同的连接方法中,你有什么发现?
3、学生汇报后,教师作适当讲解。
(说明:
“比较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这一活动,在教学中还可以采用让学生直接用教师提供的材料,按照教科书上的电路连接方式连接电路,重点放在让学生观察两种连接方法有什么不同,观察小灯泡的亮度有什么不同上。
这样做更有利于让学生发现并联电路和串联电路的本质不同。
)
三、拓展活动:
看谁的设计最有特色
提供学生若干材料,以小组为单位自由设计电路,比一比谁的设计最有特色、最实用。
板书设计:
7、不一样的电路连接
通路断路
里面是怎样连接的(电路检测器)
比较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串联电路并联电路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新的生命教学设计
1、油菜花开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绿色开花植物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构成。
它们能
够帮助植物满足自身的需要。
2、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植物的花在形成果实的过程中要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
1、解剖油菜花并观察油菜花的各部分的特征。
2、观察一株油菜上花的变化过程并用画图的方式记录油菜花变成油菜荚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获得亲近自然的情感体验,产生探究各种各样的花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
学习使用解剖的方法观察油菜花的各部分特征。
教学难点
花到形成果实的变化过程。
教学准备
演示:
油菜花变化过程的图片,课件。
分组:
开花的油菜植株,银子、放大镜、胶带、剪刀,白纸、观察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单元概述:
从今天开始,我们进入非常有趣的《新的生命》单元。
本单元共有7课,我们要一起来研究植物和动物是怎样繁殖后代的。
请一位同学朗读单元导语:
“春天……”
出示开花的油菜植株。
这是什么植物?
同学们平时认真地观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科版 四年级 下册 科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