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届中考语文考点复习 考点跟踪突破 古诗词赏析.docx
- 文档编号:10435300
- 上传时间:2023-02-11
- 格式:DOCX
- 页数:33
- 大小:52.04KB
山西省太原届中考语文考点复习 考点跟踪突破 古诗词赏析.docx
《山西省太原届中考语文考点复习 考点跟踪突破 古诗词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太原届中考语文考点复习 考点跟踪突破 古诗词赏析.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西省太原届中考语文考点复习考点跟踪突破古诗词赏析
考点跟踪突破11 古诗词赏析
(一)
课标40首古诗词赏析
一 关雎
《诗经》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本诗所表现的是什么内容?
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爱情引起的相思之苦;比兴手法。
2.结合你平常所学,谈谈你对文中“君子”“淑女”的理解。
品行端正有修养的人;__美丽善良纯洁的女子。
3.诗中被后人常引用的名句是: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二 蒹葭
《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又起到什么作用?
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
衬托人物内心的空虚惆怅之情。
2.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
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
(意对即可)_
3.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三 十五从军征
《乐府诗集》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
“家中有阿谁?
”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1.“十五”“八十”是夸张的手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揭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极端不合理。
2.主人公归家后,看到家中凄凉破败的景象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3.此诗抒发了老翁怎样的心情?
通过哪句诗体现出来的?
抒发了老翁孤独凄凉的心情。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
4.用诗中的句子回答:
主人公的家现在怎样?
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四 观沧海
[东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这首诗以“观”字总领,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或博大胸怀。
2.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示例:
(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3.在这些山水景物的描绘中,你感觉出这是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
表现了一位胸怀宽广、踌躇满志、建功立业、抱负远大的诗人形象。
4.简要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一句。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一句,互文见义,是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写出了观海时的感受。
这吞吐宇宙的大海,正是诗人博大胸襟的象征,表达了诗人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五 饮酒(其五)
[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悠然”写出了诗人那种恬淡、闲适的心境。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好,为什么?
“见”字写出了诗人采摘菊花无意中看到南山时的欣喜之情,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
(意思表达清楚即可)
3.既然“结庐在人境”为何没有“车马喧”,请用诗中句子作答。
心远地自偏
4.你从“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读出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淡泊名利。
(意思表达清楚即可)
六 木兰诗
《乐府诗集》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由选文最后一段演变而来的成语是什么?
其含义是什么?
扑朔迷离__原指分辨不清雄雌男女,后用来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识别。
2.品味“开”“坐”“脱”“著”“理”“帖”这六个动词的表达作用。
这一连串的动作表达了木兰归家的喜悦和对故物的亲切。
_
3.分析“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这两句诗的表达作用。
不仅写出了伙伴的惊讶情态,还从侧面写出了木兰的英雄气概。
4.对第三段中的“不闻……但闻……”分析正确的一项是(C)
A.采用对比手法,反映战争紧迫。
B.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切怀念。
C.采用对比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切思念,极大地丰富了女英雄的形象。
D.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与亲人分离极其悲痛的心理。
5.对“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C)
A.写征程的遥远和军情的急迫。
B.写战争到来的悲凉气氛。
C.以宿营地空旷寂凉,烘托木兰离家思亲的情怀。
D.写行军旅途的欢快。
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与友人的惜别之情;②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首联中的“辅”或“望”字。
“辅”示例:
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象雄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
“望”示例:
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八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个画面。
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2.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
诗人通过书写登楼远眺的感慨,抒发了凭今吊古,怀才不遇(理想
破灭,孤寂沉郁)的思想感情。
3.“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
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4.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不能实现远大政治理想的悲凉感、压抑感和孤独感。
九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1.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
“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2.请描述诗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在你脑海中的画面。
(不超过40字)
潮水涌涨起来,两岸距离更显宽阔,风正好吹在高高悬挂着的船帆之上。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思乡
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现了怎样的自然理趣?
是如何表现的?
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时序交替(时间变化、季节交替、新旧更迭)示例一:
通过描写景物,在残夜未退红日已出、旧年未尽新春已到的画面中表现了自然理趣。
示例二:
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入”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理趣。
十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C.诗中的“圆”字与“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D.“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之远。
【解析】“雄奇壮美”而非“明媚秀丽”。
2.颔联用“征蓬、归雁”比喻诗人自己,表达了诗人孤独、思乡的感情。
3.苏轼评价王维诗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一幅美妙的图画。
请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1)这幅图画具有构图美。
(2)美的具体表现:
画面空间阔大,层次非常丰富:
从上到下有天边的“落日”、空中的烽烟、地上的“长河”;从近到远有烽烟、夕阳、无边的“大漠”。
示例二:
(1)图画的线条美。
(2)线条简约,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
广阔的大漠上,纵的是烽烟,横的是黄河,圆的是落日。
示例三:
(1)图画的色彩美。
(2)色彩艳丽、丰富:
黄色的“大漠”、浑黄的“长河”、白色的烽烟、红色的“落日”,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示例四:
(1)图画的意境美。
(2)诗句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壮丽、奇特、别致的塞外风光,动静结合,意境雄浑。
“大漠”背景下,有缓缓升起的烽烟,有波澜不惊的“长河”,有即将西下的“落日”。
4.用自己的话,描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千古壮观”。
黄沙莽莽,无边无际,草木不见,行旅断绝。
极目远眺,一缕孤烟劲拔坚韧、刚直有力地升腾在天的尽头,俯首远瞰,横贯浩瀚沙漠的黄河边,苍茫地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十一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诗人通过哪些景物表达离别伤感的愁绪?
杨花、子规、明月、风(两个即可)
2.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一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
示例一:
拟人修辞,把明月当作使者,表达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
__示例二:
奇特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象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
__示例三:
情景交融(或以景传情、借景抒情),把明月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
十二 行路难(其一)
[唐]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
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本诗表达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
(或“表达了他面对人生坎坷,仍盼望施展自己远大抱负的志向。
”)
2.“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写得好,请简要分析。
运用典故,以“垂钓”自比姜尚,以“梦日”自比伊尹,表达了诗人期望有朝一日能得到明主赏识,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的强烈愿望。
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为后人称道,试简要分析。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突出表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豪迈的气概和乐观的精神。
十三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1.李白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来评价该诗,难道这首诗仅在写景方面有独到之处吗?
请说说你的看法。
该诗不仅写景,还有抒情。
前四句抒写了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后四句描绘了登楼所见,烘托思乡之情。
2.诗歌中有两个“空”字,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
第一个“空”有“只,只有”的意思,表达了好友已离去,只剩下空空的黄鹤楼和诗人自己,重在写景,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第二个“空”有“空空的”“空荡荡”之意,表达的是因友人的离去和自己漂泊在外,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和惆怅,重在抒情。
3.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所展现的景象。
明丽的阳光下,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绿树掩映,看上去清晰在目;鹦鹉洲上芳草葱茏茂盛,生机盎然。
4.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
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愁”字。
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
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表现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十四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全诗是围绕着“望(或:
看、观、岳、山)”字来写的。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明了诗人什么决心?
示例:
①表明了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也要攀登人生顶峰的决心。
②表明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决心。
3.本诗前三联运用设问、对偶和比喻、夸张、拟人(任答一种即可)等修辞手法,热情赞美了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高大雄伟(意近即可)的气势。
4.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着怎样的生活哲理?
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
5.在诗中,作者是怎样表现泰山之高的?
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回答。
一是“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泰山苍翠的山色掩映着齐鲁大平原,借齐鲁两地烘托泰山参天耸立的形象;二是“阴阳割昏晓”,写泰山横空出世,遮天蔽日,山北山南,一阴一阳,一昏一晓,实写泰山雄伟高矗;三是“荡胸生曾云”,写细望泰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凸显泰山的高峻;四是“一览众山小”,想象自己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一个个都显得那么矮小,虚写泰山之高。
十五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D)
A.诗的开篇一个“破”字,一个“深”字点明了都城景物的特点。
B.颔联写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动惊心。
C.颈联写尽了离乱之苦,表达了诗人期盼亲人音讯的强烈感情。
D.诗人“白头搔更短”只源于亲人离散之伤痛。
2.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首联实写景物,虚写情感,融情于景,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B.诗中运用了对偶、拟人、反衬等表现手法。
C.“望”字统领前四句的内容,诗人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
D.这首诗的语言风格与作者的《望岳》《石壕吏》等作品一致。
3.按要求回答问题。
(1)诗歌首联写诗人春望之所见,其中“破”字写出了怵目惊心之景,“深”字写出了满目凄然之景。
(2)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示例: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
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
诗句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十六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诗歌前五句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无奈和伤感。
2.就主题思想而言,读了这首诗歌后,我们会自然联想到哪些人物的感人事迹或经典名言?
请任意举出一例(古今的例子均可)。
如:
①孔繁森为了阿里地区的藏族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感人事迹。
__②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
3.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对“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一句的理解。
诗人希望眼前能突现这样的房屋,来温暖天下寒士,他宁可独居茅屋,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表达了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十七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题目中的“歌或白雪歌”表明了这首诗的体裁。
2.一位同学在作文中写道:
“春天来了!
梨花、杏花、桃花全部盛开了,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位同学引用岑参的诗句是否恰当?
为什么?
请说明理由。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学生给出判断,理由陈述合理即可。
答案示例:
不恰当。
学生引用岑参诗句后,整个句子就构成这样一种比喻关系:
“梨花、杏花、桃花全部盛开”像“很多树开满了梨花”,不合比喻要求;“春天来了”已是事实,后面又说“忽如一夜春风来”,前后矛盾(违背逻辑)。
此外,“梨花、杏花、桃花”与诗句中单一的“梨花”照应不周。
3.下面哪一项与“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在写法和表达的情感上最为接近(A)
A.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
C.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D.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忽”字好在哪里?
整句有什么妙处?
“忽”字不仅显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而且传出诗人赏雪时
非常惊喜的心声。
__以春花喻冬雪,联想奇特美妙,比喻新颖贴切动人。
一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变幻成一片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明丽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欣喜、暖意和生机。
充分展示了作者乐观、开朗的情怀。
十八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在诗中,刘禹锡没有直接倾诉自己无罪而长期遭贬的辛酸与愤懑,而是通过“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的渲染,让读者自己感受。
2.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
“尾联看似平淡,实乃点睛之笔,不能忽略。
”请赏析尾联中的“长精神”三字。
“长精神”即“振作精神”,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信念)和乐观的精神。
(或“意志不衰,坚忍不拔的气概”;或“此三字表明作者态度,不消极气馁,要
抖擞精神,积极进取,重新投入生活。
”)
3.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为人所称赞。
试从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蕴含的哲理两个角度,说一说你的理解。
(1)思想感情:
此联表现了诗人身经危难,仍保持坚定的意志和积极乐观的精神。
(或“虽身经危难却不消极气馁,而是保持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和百折不回的坚强毅力”)(意思对即可)。
(2)哲理:
告诉人们:
旧事物必将消逝,新事物必将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
(如回答“包含着新陈代谢的规律”亦可)。
4.诗的颔联中借用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闻笛赋:
怀念故友。
(2)烂柯人:
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十九 卖炭翁
[唐]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
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
A.“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以外貌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辛酸劳作。
B.“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以心理描写反映了卖炭翁悲惨的生活境遇。
C.“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以神态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勇敢反抗。
D.“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以动作描写揭露了宫使凶残掠夺的面目。
2.下列对诗歌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
A.这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
诗的主题在于揭露唐朝宫市的公开掠夺性。
B.白居易是宋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与唐代的李白、杜甫一样都是著名诗人。
C.全诗完整地记述了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的经过,刻画了卖炭翁受压榨受欺凌但敢于反抗的人物形象。
D.“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运用叙述,“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则运用说明,全诗笔法简洁,富有表现力。
【解析】B选项白居易是唐朝的;C选项卖炭翁不敢反抗;D选项“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是运用描写。
3.全诗反映了封建社会怎样的情况?
反映了封建统治者的横暴掠夺,反映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
4.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诗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宫市的揭露抨击。
二十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对颔联内容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D)
A.具有画面感。
构图的背景是“暖树”和“春泥”,主体是“早莺”和“新燕”。
B.具有动态感。
一个“争”字,一个“啄”字,把飞鸟的灵动与欢快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C.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
“几处”?
“谁家”?
妙在说不清,让读者放飞想象。
D.给人丰富的生活知识。
拓展了读者的视野,了解了“早莺”和“新燕”的生活习性。
2.对这首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C)
A.这首诗的兴趣不在于集中介绍某一景物,而是从总体着眼,描绘湖上的春意。
B.“渐欲”“才能”两个词语,动态地表达着“乱花”和“浅草”的勃勃生机。
C.这首诗观察点不在某一处,而是边行走,边观察,多角度描写钱塘湖春景。
D.这首诗处处紧扣季节特征,把春天的钱塘湖描绘得生机盎然,十分迷人。
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诗中的“争”字和“啄”字生动有趣地写出了早春给自然界带来的生机和活力。
4.诗中哪些景物体现了早春的特点?
诗人描绘这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诗中的初平之水、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西省太原届中考语文考点复习 考点跟踪突破 古诗词赏析 山西省 太原 中考 语文 考点 复习 跟踪 突破 古诗词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