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防火体系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 文档编号:10429431
- 上传时间:2023-02-11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31.38KB
草原防火体系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草原防火体系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草原防火体系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草原防火体系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草原防火体系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概况
1.1.1项目名称:
xx地区草原防火体系建设项目
1.1.2建设规模:
构建xx地区草原防火指挥体系、草原防火监测预报体系和草原火灾扑救体系,主要建设内容:
1、基础设施建设:
建防火隔离带440公里,打防火专用井5眼,建防火检查站33座,了望塔7座;2、购进防火机械:
消防车8辆,拖拉机4台,风力灭火机1210台,阻热服490件,其它防火设备2150套;3、购置交通工具:
巡逻车9辆,三轮摩托车44辆;4、相应配套通讯设备、办公设施及网络建设。
1.1.3建设期限:
2003年—2005年
1.1.4建设地点:
xx地区库鲁斯台、白杨河、甘家湖、蘑菇湖、博尔呼都克等重点草原防火区域。
1.1.5项目总投资:
1823.05万元,其中:
国家投资1301万元,自治区投资300万元,地方自筹222.05万元。
1.1.6建设单位:
xx地区草原防火指挥部办公室
1.1.7项目第一责任人:
1.2项目背景
xx地区作为新疆农牧业资源大区,畜牧业是地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区共有天然草场10550.77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8580.58万亩。
全区草场面积大且分布广,战线长,草原防火工作历来任务重,难度大,是自治区防火重点地区。
搞好草原防火工作在我区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对于我区经济建设的发展,对于稳定社会、稳定大局,实现草地永续利用,持续发展,维护生态环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为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地区把畜牧业确定为“十五”期间地区五大支柱产业之首,作为拉动地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为充分挖掘畜牧业资源潜力,进一步加速畜牧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确保畜牧业增草增畜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
地区决定调整畜牧产业结构,加强天然草场及人工草场的改良保护建设,但是由于xx地区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干旱、干热风等灾害性天气频繁,时常导致草原火灾的发生,不仅使国家和人民财产蒙受重大损失,而且直接影响到地区畜牧产业结构调整和草原畜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经济迅猛发展,生态保护和人类生存发展两大问题倍受世人关注。
党中央和国务院为顺应时代要求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期望,做出了保护生态环境,再造祖国秀美山川,开发大西北的重要决策。
农业部畜牧草原处制定了全国草地生态建设工程计划,为使地区草原防火体系更适应这一工程的建设要求,切实把《草原防火条例》落到实处,形成全区草原防火高效、全能的预防和扑救体系,确保畜牧业的健康发展,结合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实际,特编制本报告。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1.1实施草原防火体系建设项目,是适应新形势下草原防火工作的需要
xx地区草原火灾易灾区域点多面广,现有的防火指挥、监测、扑救体系还很不完善,在防火工作中难以全面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积极消灭、防灭结合,强化管理、落实责任、以法治火”的方针,草原防灭火综合能力较弱。
突出表现在:
防火通讯指挥设备陈旧,缺乏联系快捷,携带方便,辐射功率大的卫星电话、车载台等通讯设备,不能及时监测反映火情动态和积极做好组织扑救工作;扑救火设备落后,主要是在扑救火过程中缺乏大型机具开设防火隔离带,难以及时有效的控制火情;防火监测工作设施条件差:
现有防火监测站建设简陋,监测设备不配套,防火巡视员缺乏必要的交通工具,防火监控面局限性较大。
本项目通过强化草原防火监测站、防火隔离带等基础设施建设;配备先进的指挥通讯、监测设备;购置相应的交通工具,将最大限度的发挥草原防火体系预警、扑火能力,适应新形势下草原防火工作的需要,减少草原火灾的损失,保障畜牧业的安全生产。
2.1.2项目建设是有效防治草原火灾、减免国家遭受重大草原火灾损失的根本途径。
xx地区1992—2002年草原火灾分布及经济损失情况
地区合计
库鲁斯台草原防火区域
莫湖台、白杨河防火区域
甘家湖防火区域
蘑菇湖防火区域
其它区域
火灾次数
经济损失
火灾次数
经济损失
火灾次数
经济损失
火灾次数
经济损失
火灾次数
经济损失
火灾次数
经济损失
163
8801万元
85
4600万元
25
1200万元
21
1258万元
11
587万元
21
1156万元
草地是维持大自然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协调我区自然系统的必要条件。
从近几年我区各县(市)发生的草原火灾情况可以看出,草原火灾给我区带来无法挽回的经济损失,并使生态环境遭受重大破坏,土壤沙化程度日趋严重,充分说明了我区草原火灾已经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
我区各防火区域都是较优良的天然牧场和天然打草场,是所在县(市)主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不仅有茂密的牧草资源还有天然林镶嵌其中,这些地区气温高,降雨量少,风大且多,河流经流量不断减少,而蒸发量不断加大。
加之随着牧区交通的不断发达,流动人员逐渐增多,如果火源管理稍有不慎,很容易引起草原火灾,造成重大损失。
因此及时建立草原防火体系,加强草原防火基础设施建设是有效防治草原火灾、减免国家遭受重大草原火灾损失的根本途径。
2.1.3加强草原防火体系建设是发展我区草地畜牧业的需要。
草地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屏障,是发展畜牧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和自然资源,如果利用得当,经营合理,可依靠自然更新能力,达到重复利用、永续不衰的目的。
草地畜牧业是食草、节粮型牧业,成本低,效益高,符合我区实际,也是当前我区毛、绒、皮张、肉食的主要来源,可为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丰富的原料。
因此,加强草原防火体系建设对加强草地资源的保护,合理利用天然草地资源优势,发展草地畜牧业,促进我区的经济发展,市场繁荣,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有重大作用。
2.1.4加强草原防火体系建设是保护草场资源的需要。
我区草场资源丰富,草原药用植物种类多,分布广。
近年来,部分单位和农牧民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为牟取暴利,在草原火灾易发区,非法采挖中草药材,收割芦苇,野外用火频繁,此外,我区边境线长,邻国火灾时常侵入境内。
而我区防火体系基础设施极不完善,力量非常薄弱,交通、通讯条件极差,给防火工作带来诸多不便。
因此加强草原防火体系建设,对加大草地资源的保护力度显得十分必要。
2.1.5加强草原防火体系建设是民族团结和边防巩固的需要。
xx地区位于祖国西北边陲,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并与多个国家接壤,边境线长486公里,边境地带都是草地牧区,边境草原一旦失火很容易失控蔓延,势必影响边境地区的安全。
而且草地是牧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草原火灾的发生,必将给他们的财产和生命安全造成威胁,扰乱其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从而影响社会稳定和边防巩固,因此加强草原防火建设,建立有效的草原资源保护体系,对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增强民族团结,巩固祖国边防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2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2.2.1项目建设符合国家、自治区生态保护规划思路,政策扶持有保障。
自1987年春大兴安岭北部林区发生特大火灾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对防火工作都给予了极大的重视和关注,使得我国的森林草原防火工作有了突破性的进展,草原防火体系建设也逐渐被引起重视并提上建设日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水土及草场资源丰富,是发展畜牧业的潜力和优势所在,自治区党委和政府非常重视畜牧业的发展,制定了畜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把加强草地生态保护建设列为畜牧各项工作的首位。
为本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政策和资金保证。
2.2.2项目建设区积累了一定的草原火灾防治经验。
项目建设区域内xx地区草原监理所下设草原消防中队现有专业消防队员20人,消防车3辆,建有消防物资储备库一座,是地区专职草原防火队伍,防火人员训练有素,在以往的草原林木火灾发挥了积极作用并积累和摸索出了一套成功的防火经验;库鲁斯台、甘家湖两个草原易灾区分别建有新疆野巴丹杏、国家级梭梭林两个自然保护区,各保护区及白杨河林场、蘑菇湖草原易灾区内均配有部分防火设施和专职防火人员,防火制度基本健全。
2.2.3项目建设区人民参与支持积极性高
项目区各族群众主要从事畜牧业,草地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基本生活资料,草地兴衰直接影响他们的经济收入,自1992年至2002年项目区累计发生火灾163次,给项目区农牧民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801万元,草原火灾的发生,使项目区人民的财产和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扰乱了他们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建立防火体系,控制火灾的发生是项目区人民多年来的愿望,本项目建设深受项目区农牧民欢迎,群众参与积极性高。
第三章自然经济概况
3.1自然概况
3.1.1地理位置
xx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地理坐标东经82°16'~87°21',北纬43°25'~47°15',横跨准噶尔盆地西北地带及准噶尔西部山区,东西宽394公里,南北纵向长423公里。
3.1.2地形地貌
xx地区就地形组合结构看,大体可分为三部分,即准噶尔西部山地,北天山及山前地带,准噶尔盆地西北西南部边缘地带。
准噶尔西部山地北部塔尔巴哈台、萨吾尔山呈东西走向,横卧在中哈边界上,延伸230多公里,中部有巴尔鲁克、乌日可夏亦、玛依尔、加依尔等山脉,其走向大致分为北东、西南向。
北天山及山前地带是天山山体结构较完整地段。
高山地带遍布现代冰川,冰蚀地形到处可见,中山带河谷深切,流水侵蚀地形到处皆是。
准噶尔盆地西北西南边缘地带在地质构造上是一个古老的陆台,盆地平均海拔约500米,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
xx地区地处亚洲内陆干燥区,沙漠和干燥剥蚀平原分布很广,约占盆地面积的2/3左右,广大的洪积平原主要分布在盆地南部。
3.1.3水文、气象
xx地区处于中纬度内陆,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多年平均气温5.00-8.60℃,无霜期130-190天,年太阳辐射总量为572233.04J/cm2,年日照时数为2831.90-2950.40h,≥10℃积温在2066.80-4130.10℃之间。
全区多年平均降水量142.30-291.60mm,多年平均蒸发量1604.90-2046mm,主要灾害性天气有干旱、干热风、寒潮、霜冻、冰雹等。
全地区从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情况看,地表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山区、中低山和丘陵区几乎集中了全部水资源,主要分布在xx盆地和天山北坡山区。
北部五县(市)河道来水靠中低山区融雪和降雨补给,年际变化不稳定。
年内60%的水量集中在4~6月,因无终年积雪和冰川调节,多数河流为季节性河流,春季有水,夏季断流,造成夏秋季干旱少水。
南部乌苏市、沙湾县境内主要河流靠天山冰雪融水补给,山区降水量较为集中,年际调节明显,80%的水量集中在6-9月,春旱频繁发生。
3.2社会经济现状
xx地区隶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辖有xx市、额敏县、裕民县、托里县、乌苏市、沙湾县、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五县二市,其中建制镇8个,乡47个,农场12个,牧场23个,矿山6座,良种场7个,园艺场2个。
其中,托里县为国家级贫困县,和丰县、裕民县为自治区级贫困县,xx、额敏、乌苏、沙湾等县(市)的33个村被自治区定为重点贫困村,全区总人口84.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7.2万人,农村人口37.2万人。
全区共有31个民族,人口的民族构成是汉族53.25%,哈萨克族28.03%,维吾尔族5.50%,蒙古族4.24%,回族6.90%,其他民族2.08%。
xx地区是以农为主,农牧结合的边境地区。
发展农业的优势较为突出,传统农业正在逐步向现代化农业转变。
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现价)76.59亿元,其中:
第一产业增加值26.5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1.8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8.24亿元,一、二、三产业构成为34.6:
28.5:
36.9;农业总产值(现价)为44.36亿元,牲畜年末存栏为457.25万头(只);地方财政收入为3.57亿元,支出为11.9亿元,农牧民人均收入3605元。
3.3火灾易发区现状
3.3.1库鲁斯台草原火灾易发区:
库鲁斯台草原位于xx盆地腹中,海拔高度一般在400-600米之间,额敏河由东向西贯通草原中央,这里夏季酷热,最高气温达41℃,冬季严寒而漫长,最低气温-45.7℃。
平均气温约6.5℃,年降雨量260-280mm,由于受老风口的影响刮风天气较多,以东风和西风多见,每年大于8级风的天气约58天,最多可达88天。
南湖特殊的水土热及气候环境形成了这里复杂的植被类型,其中自然次生林约1.75万亩,天然打草场45万亩,高大芦苇17万亩其它放牧场325.25万亩。
库鲁斯台草原区历来是xx、额敏、裕民、托里和地区种牛场的优良打草场和冬春放牧场。
项目区现有农牧民约11.36万人,其中牧业人口约6.09万人。
放牧各类牲畜约30万头(只)。
库鲁斯台草原是我区最大的平原草场之一,也是主要的草原火灾易发区,多年来,几乎每年都要发生不同程度的草原火灾。
据不完全统计,从1992年-2002年,该区共发生各类草原火灾85起,受害草场面积共125000余亩,直接经济损失近4600万元,其中2001年哈萨克斯坦国越境火灾,烧毁“活化石”野巴丹杏林2万多亩,损失无法弥补。
3.3.2甘家湖草原火灾易发区:
该区位于乌苏市境内,地处县城西北部,是国家自然保护区之一。
这里地势较低,平均海拔270米,年均气温5℃-10℃,绝对最高、最低气温达±40℃,年降雨量约150mm,年平均风速2-3米/秒,最大风力可达7级。
这里以林草镶嵌草场为主,主要生长植物有胡杨、沙枣、红柳、大芸、大黄、琵琶以及禾本科牧草等。
该区易火区有两处,一是科克伦,一是甘家湖林场,防火区面积共1000多万亩,其中打草场面积1.5万亩。
防火区内共有牧民170户,约1500人,放养各类牲畜约3万头(只),据不完全统计,该区1992年-2002年,共发生草原火灾21起,受害草场面积共25000余亩,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近1258万元。
3.3.3白杨河、莫合台草原火灾易发区:
白杨河草原火灾易发区位于白杨河中游,主要是托里、和丰和地区种牛场的冬牧场,总面积约100万亩,现有牧民200户,牧业人口1000余人,各类存栏牲畜30万头(只)。
1992年此区一冬牧场着火,引起地下泥炭燃烧,连扑三天,最后用消防车灌水彻底熄灭,造成经济损失约3万元;莫合台草原火灾易发区与白杨河草原火灾易发区毗邻,位于白杨河西部,主要是额敏和地区种牛场的冬牧场,总面积约176万亩,现有牧民340户,牧业人口1800余人,各类存栏牲畜60万头(只)。
1992-2002年,这两个区域共发生草原火灾25次,累计烧毁草场面积16500亩,灌木林250亩,经济损失达1200万元。
3.3.4蘑菇湖草原火灾易发区:
该区位于沙湾县东北部,约30公里处,是上户乡、乌拉乌苏乡、曹家坡牧场的主要草场,年均气温9.54℃,年降雨量205.9mm。
火灾易发区总面积5.2万亩,其中打草场0.5万亩,放牧场3.64万亩,芦苇1万亩,灌木林600亩,当地总人口8100人,各类牲畜2.8万头(只),每年打贮草约2000吨。
自1992-2002十年期间,此地共发生草原火灾11次,烧毁草场面积10500亩,灌木林350亩,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587万元。
第四章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防火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国家生态建设规划》
3、《新疆加快草地综合开发,发展边远牧区经济总体规划》
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新疆畜牧业若干问题的决定”》
5、《xx地区发展现代畜牧业规划暨实施意见》
6、《库鲁斯台草原保护与利用建设规划》
7、《xx地区牧民定居草地综合开发规划》
第五章项目建设指导思想和建设原则
5.1项目建设指导思想及目标
5.1.1指导思想:
以最大限度发挥草原防火体系预警、扑火能力,减少草原火灾损失为根本出发点,以科技为先导,把防火体系建设工程与草地生态建设、区域牧业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处理好长远与当前,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建管并重,确保防火体系建设工程发挥长期防火效应,促进各重点草原防火区域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5.1.2建设目标: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利用一切有利条件,用3年的时间,构建全区草原防火高效、全能的预防和扑救体系。
一是以各级政府为主,政府与草原防火机构相结合的现代化草原防火指挥体系;二是以先进科技手段为主,科技手段与传统手段相结合的立体化监测预报体系;三是以专业草原防火队为主,专业化与群众性相结合的草原火灾扑救体系。
达到指挥有力、信息畅通、传递及时、反应灵敏、行动迅速、运转有序、扑救有力的目的。
5.2项目建设原则
1、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实际出发,突出重点,讲究效益的原则。
防火体系建设项目投资集中用于防火基础设施建设、防火预警设备购置,充分贯彻“以防为主,防消结合”的草原防火方针。
2、坚持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相结合的原则,防、扑火设备,应打破行政区域界线,统一调配使用。
3、坚持防火设施与草地围栏、草地自然保护区、天然草地恢复与保护建设项目统一规划,同步实施的原则,确保体系建设符合实际,发挥防火高效益。
4、要广开门路,多方筹集资金,增加对草原防火工作的投入。
采取国家投入一部分,地方配套一部分,自己筹集一部分的方法,逐步改善装备条件。
5、把草原防火工作列入到保护草地生态平衡建设当中去,确保草原防火经费有一个稳定的资金渠道。
6、坚持依法治火的原则,强化监督,加强草原相关法规的宣传工作,规范执法程序、制度,把草原防火工作纳入到法制化管理轨道。
第六章项目建设规模及实施方案
6.1项目总体布局
按照突出重点,便于项目体系建设实施,便于运行管理,能够最大限度防治xx地区草原火灾发生和迅即扑救的原则,xx地区防火体系建设重点放在库鲁斯台、白扬河、甘家湖、蘑菇湖等四大草原区域;项目建设主要包括:
草原防火指挥体系建设、草原防火监测预报体系建设和草原火灾扑救体系建设。
6.2草原防火指挥体系建设
根据xx地区草原防火指挥系统建设现状,项目防火指挥体系建设主要是地、县草原防火指挥中心(办公室)建设,本着先急后缓的原则,首先把信息运转系统建立起来,逐年配套完善,主要建设内容为:
信息显示系统,通讯指挥系统,值班调度系统,火场卫星传输系统,地理信息软件、微机联网系统等。
建设规模:
新建草原防火中心站7座,购置微机7台、传真机7台、摄像机7架、GPS15个、求积仪8个。
分区建设规模:
库鲁斯台区域:
新建草原防火中心站4座,购置微机4台、传真机4台、摄像机4架、GPS10个,求积仪4个。
白杨河、莫湖台区域:
新建草原防火中心站1座,购置微机1台、传真机1台、摄像机1架、GPS2个、求积仪2个。
甘家湖区域:
新建草原防火中心站1座,购置微机1台、传真机1台、摄像机1架、GPS2个,求积仪1个。
蘑菇湖区域:
新建草原防火中心站1座,购置微机1台、传真机1台、摄像机1架、GPS1个,求积仪1个。
县(市)防火中心建设:
砖混结构,每座400平方米,配套桌椅及其他办公设备。
火场卫星传输系统,地理信息软件、微机联网系统建设:
火场卫星传输系统建设:
以地区草原防火中心设备、人员技术力量为基础,与自治区防火办传输系统挂接,通过卫星传输,监控火情。
地理信息软件应用:
使用Viewgis作为地理信息系统基础平台,对地区草原基本图、地形图等图形数字化,建立了基本图形库。
同时对各重点防火区域设立的了望台进行可视域分析,找出了望盲区,以指导巡护员地面巡护,及时准确发现火情。
利用GPS对火场进行定位,为指挥扑火提供基础信息,提高扑火指挥效率。
微机联网系统建设:
利用各中心站配备的微机等设备,通过xx地区牧业信息网,传输和发布信息。
6.3草原防火监测预报体系
草原防火监测预报体系建设的重点是监测了望系统和无线通讯系统等建设。
主要建设内容包括:
防火检查站、警示牌、了望塔、电台、卫星电话及望远镜配套建设等。
建设规模:
在重点防火区域建设防火检查站33座,警示牌53个、了望塔7座,配备固定电台19部,对讲机74部,卫星电话7部,车载台7部、望远镜30架。
分区建设规模:
库鲁斯台区域:
建设防火检查站16座,警示牌30、了望塔4座,配备固定电台16部,对讲机60部,卫星电话4部,车载7.1台4部、望远镜18架。
白杨河、莫湖台区域:
建设防火检查站9座,警示牌10个、了望塔3座,配备固定电台1部,对讲机6部,卫星电话1部,车载台1部、望远镜10架。
甘家湖区域:
建设防火检查站7座,警示牌10个、配备固定电台1部,对讲机4部,卫星电话1部,车载台1部、望远镜4架。
蘑菇湖区域:
在重点防火区域建设防火检查站1座,警示牌3个、配备固定电台1部,对讲机4部,卫星电话1部,车载台1部。
防火检查站、了望塔建设布局:
防火检查站为砖混结构,每座80平方米,外设路障栏。
根据防火需要,16座防火检查站主要建设在:
库鲁斯台区域:
xx市设在乌宗阿尕什、也克苏、哈拉齐勒克、阿克苏、莫音塔;裕民县设在毕提库勒、确雪克塔勒、井灌区、巴什拜大桥、吉也克;托里县设在生态工程区、阿合别斗;额敏县设在阿克苏、萨而巴斯、二道桥、冲帕孜。
莫湖台、白杨河区域:
额敏县辖区内设在色特尔克、枪达苏、木克斯套、阿克特克斯套;托里县设在白杨河水库以南、西湖、吐孜托浪格;种牛场设在白杨队;和布克赛尔县设在白杨河水库以北。
甘家湖区域:
乌苏市设在古尔图沙尔音草场、莫音库木、阔阔林草场、125团以西铁架子等处;托里县设在126团以西、阔克巴斯陶、萨尔哈木斯等处。
了望塔为铁架结构,高约15—20米。
具体建设地点:
库鲁斯台区域:
建设在xx市阿克苏、哈拉齐勒克、乌宗阿尕什和额敏县二道桥等处。
莫湖台、白杨河区域:
建设在额敏县新生牧场、托里县西湖、和布克赛尔县白杨河水库以北。
6.4草原火灾扑救体系建设
重点县(市)各建设一支由草原工作人员组成的应急专业草原防火队伍,每支队伍40人左右,装备必需的交通运输、通讯联络和防火扑火设备,确保发现火情能早出动、早扑灭、最大限度地减少草原火灾损失.
主要建设内容:
消防车、风力灭火机、拖拉机、巡逻车、三轮摩托车、阻热服等。
建设规模:
配备消防车8辆、灭火拖拉机4台、风力灭火机65台、巡逻车9辆、三轮摩托车44辆、阻热服150件、其他灭火设备300件。
分区建设规模:
库鲁斯台区域:
配备消防车4辆、灭火拖拉机4台、风力灭火机800台、巡逻车6辆、三轮摩托车32辆、阻热服100件、其他灭火设备1500件。
白杨河、莫湖台区域:
配备消防车2辆、风力灭火机200台、巡逻车1辆、三轮摩托车4辆、阻热服120件、其他灭火设备250件。
甘家湖区域:
配备消防车1辆、风力灭火机150台、巡逻车1辆、三轮摩托车4辆、阻热服120件、其他灭火设备250件。
蘑菇湖区域:
配备消防车1辆、风力灭火机60台、巡逻车1辆、三轮摩托车4辆、阻热服50件、其他灭火设备150件。
配备各设备型号如下:
拖拉机:
约翰迪尔7810型180马力
配套割草机725
搂草机702(8轮)
打捆机338T
消防车:
成都消防机械总厂SXF260GXFSG100P10吨水罐
巡逻车:
江铃越野皮卡
6.5草原防火隔离带、防火专用井建设
草原防火隔离带建设:
因地制宜建设工程防火阻隔带,使之与牧业道路、河泉等自然隔离带有效结合,与邻国接壤的边境地区防火阻隔宽度为100米,边境隔离带每公里建设投资如下:
防火隔离带每公里建设平均费用
内容
人工费
油料费
机械维修
推土整地费
干草运输费
管理人员费用
小计
投资
320元
2000元
1000元
800元
400元
80元
4600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草原 防火 体系 建设 可行性研究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