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地理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三节.docx
- 文档编号:10427010
- 上传时间:2023-02-11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118.25KB
学年高中地理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三节.docx
《学年高中地理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三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地理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三节.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三节
第三节 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
学习目标
明目标、知重点
理解环境观的概念、主要功能及传统环境观与新环境观的区别。
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基本内容和基本思想。
一、一种新的环境观
1.环境观
(1)概念:
也称为自然观,或人地关系论,它是人类对其与赖以生存的环境相互关系的基本认识。
(2)功能:
环境观决定了人类对环境的态度,并制约着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行为。
2.两种环境观的比较
(1)传统的环境观:
人地对立的观点,人类试图征服自然。
(2)新的环境观:
“天人合一”或“人地归一”。
它的含义是人类只有保持同自然界的平衡与协调,才能生存与发展。
二、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
1.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思想
3.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与科教兴国是我国的两大发展战略。
一、判断题
1.传统的环境观是一种人地对立的环境观。
( )
2.解决人类与环境矛盾行之有效的措施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 )
3.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
( )
4.竭泽而渔,焚薮而田符合可持续发展思路。
( )
5.“天人合一”和“人地归一”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观。
( )
答案:
1.√ 2.√ 3.√ 4.× 5.×
二、选择题
6.下列观点符合新的环境观的是( )
A.技术进步能解决人类面临的所有问题
B.人类的发展来自对自然的征服
C.人类活动都会给生物体带来灾难
D.人类对自然的保护就是对自身的保护
解析:
选D。
新的环境观认为人类与环境应和谐相处,人类要合理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实现天人合一。
面对人口的急剧膨胀,资源短缺以及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人类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据此完成7~8题。
7.人类提出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下原因正确的是( )
①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处于空前紧张的状态
②人类反思了传统发展模式所带来的种种弊端
③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地协调的必由之路
④人类已面临多个严重的全球性问题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8.下列观点和活动方式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是( )
A.天人合一B.人定胜天
C.竭泽而渔D.围湖造田
解析:
第7题,在人口压力下,传统的发展观使得人地关系恶化,环境问题频发,甚至形成了很多全球性问题,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而新的发展观即可持续发展观就应运而生。
第8题,天人合一的思想符合人地和谐的思想,B、C、D均为传统的发展观。
答案:
7.D 8.A
传统的环境观和新的环境观
[合作探究]
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 全球商业性捕鱼“简史”图(见教材P10图1.9)。
(1)该图展示了什么问题?
(2)该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3)这两幅图反映的环境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人类怎样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提示:
(1)本图形象地展示了海洋中渔业资源锐减的严峻现状。
(2)由于人类渔船数量的增多,渔具、捕鱼技术的进步,海洋捕捞范围的扩展,捕鱼量大增,超过了渔业资源再生的速度,造成了海洋渔业资源数量锐减,质量下降,也使部分物种濒临灭绝。
(3)人类没有正确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使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短期经济利益与长期的环境效益之间的矛盾加剧。
(4)转变人类的环境观。
[核心归纳]
传统的环境观和新的环境观
环境观
核心思想
行为表现
行为后果
传统
的环
境观
征服论环境观。
是一种人地对立的环境观,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界的主宰和征服者
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从环境中获得的资源和能源越来越多,并向环境排放大量的废弃物,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新的
环境观
“天人合一”或“人地归一”的环境观。
认识到人类不是自然界的主宰,人类只能保持与自然界(环境)的平衡与协调
人们正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尊重环境发展的客观规律,认真研究、谨慎而合理地利用资源,保护资源
人类与环境关系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跟踪训练]
人类在与环境的长期共存和斗争中逐渐认识了环境。
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环境观的认识正确的是( )
A.人类对生存环境的认识就是环境观
B.环境观是科学世界观的一部分
C.环境观只决定人类对环境的态度
D.环境观决定人类对环境的态度并制约人类活动的行为
2.传统的环境观认为( )
A.人与环境之间应协调发展
B.人类应征服自然
C.人类不是自然界的主人
D.天人合一思想贯穿始终
解析:
第1题,环境观是人类对与其生存环境相互关系的基本认识;正确的环境观才是科学世界观的一部分;环境观不仅决定人类对环境的态度,而且制约着人类生产和生活的行为。
第2题,传统的环境观是一种人地对立的观点。
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环境的客观规律,尤其是工业社会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干预日趋强烈,出现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答案:
1.D 2.B
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
[合作探究]
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作了明确的定义:
可持续发展是这样的发展,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材料二 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以成草木之长,川泽不入网罟(捕鱼的网)以成鱼鳖之长。
——《逸周书·大禹篇》
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长水草的沼泽),不可以立为天下王。
——《管子》
(1)材料二说明我国古人具有什么思想?
(2)评价下列活动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并说明理由。
①为获取粮食多施化肥。
②渤海湾实行伏季休渔政策。
③天津放飞500万只园林害虫的天敌周氏啮小蜂,除害效果明显。
④建立自然保护区。
⑤大力发展私家车。
(3)可持续发展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提示:
(1)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2)①不符合。
过多施用化肥易造成土壤板结。
②符合。
伏季休渔可促进鱼类繁殖和生长。
③符合。
生物治虫无污染,利于生态平衡。
④符合。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
⑤不符合。
易导致环境污染和交通拥堵。
(3)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三个基本原则。
[核心归纳]
可持续的发展观
我们要从内容、基本思路、基本原则等方面对可持续发展进行理解,具体表解如下:
概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内
容
要发展
要满足人类发展的需求
可持续
不能损害自然界支持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生存能力
基本思路
鼓励经济增长(经济持续发展)
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持续发展)
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社会持续发展)
基本原则
公平性原则
持续性原则
共同性原则
[跟踪训练]
可持续发展思想是人类对人地关系思想更高层次的深化。
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是( )
A.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B.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作用的,人类活动只能适应地理环境
C.人类是自然环境的主宰,人定胜天
D.人类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利用自然环境提供的资源发展经济
2.下列符合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行为是( )
A.用塑料袋购物,用后丢掉
B.玩具、书籍用完后及时放入垃圾箱,保持环境整洁
C.只选购价格便宜的食品,注意节约
D.在家里注意水的重复使用
解析:
第1题,人地关系要和谐发展,在利用自然环境、自然资源时不能超过其承载量。
第2题,循环用水、节约用水符合可持续发展观念。
旧书籍应赠送他人,应购买绿色食品、不乱扔塑料袋。
答案:
1.D 2.D
一、选择题
环境观是世界观的一部分,决定了人们对环境的态度,并制约着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行为。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新的环境观与下列哪种人地观吻合( )
A.依赖自然而生存的观点
B.改造自然求发展的观点
C.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观点
D.人定胜天的观点
2.下列言行,反映新的环境观的是( )
A.“只有一个地球”的公益广告
B.鼓励购买私家车,促进汽车工业发展
C.提倡使用塑料袋购物
D.提倡高消费,促进生产发展
解析:
第1题,新的环境观认为,人类只有同自然界保持协调才能生存和发展。
第2题,“只有一个地球”强调保护我们所生存的地理环境,符合新的环境观;为了保护环境,应该提倡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应提倡适度消费,不鼓励高消费;塑料袋的使用对环境影响很大,所以应尽量少使用塑料袋购物。
答案:
1.C 2.A
下图为循环经济模式图。
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行为能较好体现新的环境观的是( )
①消费者选用具有环保标识的产品 ②城市垃圾焚烧发电、集中填埋 ③生产企业减少商品的过度包装 ④加强对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监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4.有关a过程的结果,说法正确的是( )
A.提供新自然资源B.产生新的废弃物
C.减少污染D.节约资源
解析:
第3题,对城市垃圾应分类处理、回收利用,焚烧或填埋都会造成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
第4题,图中显示a过程是废弃物经过分类处理再排放到环境中,此过程能减少污染。
答案:
3.C 4.C
下图表示辽宁西北部某地土地利用的变化。
将该区域分为25个方格,每个方格中的两个数字按左右顺序分别代表1979年和2005年土地利用类型。
完成5~6题。
5.图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会导致( )
A.土地次生盐渍化加剧B.空气湿度明显增加
C.干旱、洪涝频率减小D.水生生物物种增加
6.目前有利于促进图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举措是( )
A.推广蔗基鱼塘B.推广水稻种植
C.发展节水灌溉农业D.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解析:
第5题,根据题干和图可看出,该地存在围湖造田的现象,会导致空气湿度减小,旱、涝频率增加,水生生物物种减少。
第6题,辽宁省位于我国北方湿润、半湿润地区,不能推广蔗基鱼塘、水稻种植和大牧场放牧业,应因地制宜地发展节水灌溉农业,防止土地次生盐渍化。
答案:
5.A 6.C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永顺创造了国内手工伐木的最高纪录,被授予全国特等劳动模范。
马永顺退休后,由“砍树人”变为“种树人”,他带领全家在16年里共计种树46500棵,获得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颁发的全球生态建设“500佳”的殊荣。
据此回答7~8题。
7.与马永顺早期的“砍树人”思想相似的是( )
A.轮作,间种,生态种养
B.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
C.封山育林,定期开禁
D.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8.下列选项符合马永顺最终对人地关系认识的是( )
A.人类只有保持同自然界的平衡与协调,才能生存与发展
B.自然环境对人类发展起决定作用
C.人类可以成为自然界的主宰,无休止地向环境索取资源
D.发展经济必然产生环境问题
解析:
第7题,D选项与“砍树人”思想都体现了“人定胜天”的观点。
第8题,A选项符合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思想。
答案:
7.D 8.A
如今,波罗的海的海洋生物正面临巨大威胁:
海洋中微型藻类的大量繁殖不仅威胁到其他海洋生物的生存,而且藻类还在波罗的海地区创造出了一片片面积巨大的海洋“死亡地带”,并有逐渐扩散的趋势,欧洲渔民日日空手而归。
据此完成9~10题。
9.造成波罗的海“死亡地带”最主要的原因是( )
A.近海城市倾倒的生活垃圾
B.全球气候变暖
C.工农业生产向海中排放了大量含磷和氮的废水
D.石油及石油制成品的注入
10.下列措施有利于减缓波罗的海“死亡地带”发展趋势的是( )
①减少工业、农业用水向海洋中排放 ②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③减少酸性气体的排放 ④将藻类捞出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
第9题,由材料可知,波罗的海“死亡地带”就是一种水体的富营养化,与周边地区排入废水含有大量的氮、磷有关。
第10题,减少酸性气体的排放可防治酸雨,但对波罗的海的“死亡地带”没有影响,其他都对“死亡地带”的发展起到减缓作用。
答案:
9.C 10.B
二、综合题
11.榆林市位于陕西省北部,煤炭、天然气等矿产能源丰富。
读图回答问题。
(1)红碱淖是中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近年来湖水水量减少,水质明显变差。
试分析引起红碱淖湖水变差的原因。
(2)榆林市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为促进榆林市的生态可持续发展,应采取哪些生物措施?
解析:
(1)从图中可以看出,流入红碱淖的河流上游修筑了水库,使湖泊补给水量减少,湖水自净能力降低;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红碱淖附近煤矿开采加剧,使地下水流发生改变,形成新的暗河,导致红碱淖水系进入煤矿采空区而使水量减少。
因此红碱淖水质明显变差。
(2)榆林市位于陕西省北部,煤炭、天然气等矿产资源丰富,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为促进榆林市的环境可持续发展,可采取的生物措施有:
(煤矿区)煤炭开采中注意地表植被的保护;对废弃矿区进行生态恢复、复植复垦;(风沙草滩区)退牧还草,扩大草地面积;(黄土高原沟壑区)植树种草,固沟护坡。
答案:
(1)入湖的河流上游修筑了水库,使湖泊补给水量减少,湖水自净能力降低;沿河沿湖煤矿开采、加工等对水质产生污染。
(2)(煤矿区)煤炭开采中注意地表植被的保护;对废弃矿区进行生态恢复、复植复垦;(风沙草滩区)退牧还草,扩大草地面积;(黄土高原沟壑区)植树种草,固沟护坡。
12.我国是一个耕地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比较不同区域的耕地资源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对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读图表,完成下列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苏州、徐州经济发展水平比较
项目
1990年
2000年
2006年
苏州
徐州
苏州
徐州
苏州
徐州
GDP(亿元)
202.14
112.84
1540.68
616.95
4820.26
1428.80
人均GDP(元)
3617
1438
26692
6948
78801
15363
GDP每增加亿元占用的耕地面积(万m2)
111.41
318.92
85.27
76.43
54.25
8.93
(1)读图比较1990-2006年苏州和徐州耕地面积总体变化的共同性和差异性。
(2)读20世纪90年代以来苏州、徐州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表,比较两地“GDP和GDP每增加亿元占用的耕地面积”变化的共同性和差异性。
(3)运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就两地“协调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提出合理建议。
解析:
(1)
(2)两问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可以从所给材料的数值变化得出,注意问题中的关键词“变化”,即答案要体现的是变化的特征。
(3)注意题干给出的前提是“可持续发展”,因此建议中需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要发展,即区域经济水平要提高;其次要可持续,即生态环境要维护。
答案:
(1)共同性:
1990-2006年两地耕地面积总体均呈减少的趋势。
差异性:
苏州耕地面积减少快,徐州耕地面积减少相对缓慢。
(2)共同性:
苏州和徐州GDP都呈上升趋势,但苏州GDP始终高于徐州。
差异性:
苏州和徐州“GDP每增加亿元占用的耕地面积”均在下降,但下降幅度徐州大于苏州。
(3)①苏州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努力降低每增加亿元产值占用的耕地面积。
②徐州在保护好耕地的同时,要依靠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的发展。
13.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山区有关环境问题产生的示意图,读图并回答有关问题。
(1)给这幅图加上适当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
(2)产生图中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结合该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提出合理的建议,以帮助其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解析:
(1)明确图中环境问题产生的过程。
(2)结合图中信息予以作答。
(3)根据南方山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充分发挥当地优势,发展多种经营,改变生产结构,促进经济发展。
答案:
(1)人口增长和开荒扩种引起的恶性循环示意图
(2)人口增长过快,人口素质低。
(3)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加强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积极开展多种经营,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走立体化农业道路,开发当地优势资源;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如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政府给予必要的经济和技术支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年高中地理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三节 学年 高中地理 环境 问题 三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