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礼中国开发区成长轨迹探寻发展创新之道.docx
- 文档编号:10426921
- 上传时间:2023-02-11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97.29KB
巡礼中国开发区成长轨迹探寻发展创新之道.docx
《巡礼中国开发区成长轨迹探寻发展创新之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巡礼中国开发区成长轨迹探寻发展创新之道.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巡礼中国开发区成长轨迹探寻发展创新之道
新研究
本期主题:
巡礼中国开发区成长轨迹,探寻发展创新之道
本期主题
中国开发区创新发展道路研究
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我国开发区的成长历程见证了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
可以说,开发区的发展历程就是中国对外开放的过程。
中国的对外开放是一个梯次发展的过程,是从建立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到沿海、沿江、沿边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的过程。
开发区承载了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发挥了窗口、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成为中国经济实现腾飞的重要引擎。
第一章中国开发区发展回顾
1.1产业转移的承接地
国际产业转移是指发达国家或地区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等多种方式,将产业(早期主要是制造业或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从而带动移入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现象。
迄今为止,历史上已发生了5次大规模的国际产业转移,最近的一次就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制造业向中国的转移,使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制造业基地。
在此过程中,开发区以其相对低廉的劳动力、土地等资源成本与税收等综合性商务成本,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健全的法律法制、优惠的政策及较少的政府干预等优势,成为产业转移的首选之地。
开发区已成为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以及我国引进外资的重点区域和对外贸易的重要基地。
近年来,我国开发区通过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聚集了一批现代制造业集中、产业聚集效应突出的城市新功能区和开放型综合产业园区。
产业集聚进一步加快,众多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航空航天、环境保护、海洋技术等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群迅速崛起,逐步形成了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
截至2007年底,国家级开发区共吸引外商投资企业2.42万家,世界500强公司投资兴办项目1470个。
在这片欣欣向荣的沃土上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
2007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GDP达12696亿元,增长25.84%,比全国增幅高14.02个百分点;实现税收收入2037亿元,增长29.73%,占全国税收收入的4%以上。
2007年,全国54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企业总数超过4.8万家,营业总收入达到52840.2亿元,工业增加值达10629亿元,出口创汇1878.9亿美元,实现净利润2733.9亿元。
1.2技术创新的孵化地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将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当前中国的国家发展战略。
推动经济发展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
技术创新资源的优势逐步取代了交通、成本、劳动力等自然资源的优势,成为促进开发区发展的核心动力因素。
一些研究导向型的大学或研究机构集中地成为开发区技术创新的摇篮,如美国的硅谷和128公路技术带,中国的中关村科技园等。
开发区作为我国自主创新前沿阵地的地位日益突显,已成为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
2007年,全国54家国家级高新区企业创新活动更加活跃,科技活动人员和经费大幅增长,科技活动成果丰硕。
高新区企业全年R&D经费支出为1348.8亿元,比上年增加294.8亿元。
高新区全年申请专利数量为55252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29166件,占全国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的18%。
2007年,高新区专利授权量达到了24552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为7658件,占全国企业授权总量的16%。
高新区已成为知识创新的“核心区”,为自主创新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1.3自主品牌的发育地
随着开发区积极落实自主创新战略,推进品牌战略,鼓励加工制造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由OEM代工生产向自有品牌产品生产转变,发展品牌连锁等新型组织形式,建立多层次的品牌销售渠道,加强品牌价值维护和提升。
目前,开发区已诞生出我国拥有自有品牌、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产品,涌现出一批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名牌产品和驰名、著名商标称号的企业,例如联想、华为、中兴、用友、清华紫光、方正科技、浪潮软件等一批高新技术产品品牌,以及家电、汽车及零部件、纺织服装、食品饮料等传统行业的一批传统优势产业品牌,如海尔、海信、科龙、奇瑞、东风、双星等。
企业品牌与园区品牌相映呈辉。
近年来,开发区在大力推进企业品牌发展的同时,也不断加强园区自身品牌建设。
近日,2008年度“上海品牌园区”推选活动正式启动,将从国家级、市级开发区、物流园区、特色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以及园区内的企业,推选产生首批“上海品牌园区”、“上海品牌建设优秀园区”、“上海园区自主品牌企业”。
在张江高科技园区、金桥出口加工区、漕河泾开发区、上海化工区等国家级及市级开发区,产业集聚效应和品牌效应已经凸现。
1.4新兴企业的成长地
开发区承担着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企业孵化的重要功能,始终围绕产业发展需求,积极构建中小企业孵化服务体系,努力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办公、生产、技术研发、资本运作、人才开发、信息交流的开发环境,在不同阶段满足企业的不同需求。
1987年,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者服务中心的诞生,拉开了我国科技创业服务事业的序幕。
目前,全国54个高新区都建立了自己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它们通过提供场地、中介、咨询等全方位的服务,吸引了大批科技人员到高新区创新创业。
到2006年,全国共有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548个,在孵企业41434家,吸纳了1.3万留学回国人员、46万科技人员和众多大学生从事创新创业活动。
截止2006年底,累计毕业企业19896家,培育出569家年收入过亿元的科技企业和53家上市公司,涌现出厦门弘信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成都国腾实业集团、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等大批高成长性科技企业。
与此同时,科技企业孵化器这种有效形式已经走出高新区,开始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广开来,并且出现了创业服务中心、大学科技园、留创园等新的形式。
开发区作为创新创业的重要基地,加快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较好地解决了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矛盾,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国家创新体系。
1.5高级人才的培养地
人才是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
开发区的发展历程同时也是集聚人才共同创业的历程。
开发区作为各类创新要素汇聚结合的热土,依靠良好的创业环境,为高层次人才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舞台。
2006年,高新区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超过98.6万人,占到高新区从业人员总数的17.2%。
其中研发人员达到59.8万人,占到科技活动人员总数的60.7%。
其中仅国家级高新区就具有本科毕业生103.8万人、硕士毕业生16.8万人、博士毕业生2.5万人,并且吸引了近2.2万名留学归国人员回国创业,为开发区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第二章产业创新:
开发区产业升级路径研究
展望世界,产业升级已呈加速发展之势。
同时,在国家宏观调控力度加强的情况下,我国各地开发区发展面临着土地资源紧张、劳动力价格上升、人民币升值、能源浪费严重、流动人口大量涌入等多方面的挑战。
这些内因、外因都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迫切的要求。
可以说,切实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加快优化产业结构和提升产业能级已成为我国发展的当务之急。
所谓产业升级,是以“两型社会”建设为起点,改善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素质与效率。
产业结构的改善表现为产业的协调发展和结构的提升;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升表现为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以及产品质量的提高。
开发区的产业升级,其工作目标就是要把既定的工业化进程由以工业资本的形成、产业规模的扩张和大量人口的非农化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中级阶段,推进到以产业技术的提升、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人口素质的改善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高级阶段。
把低知识含量、低附加值、商业模式陈旧的传统服务业推进到以高人力资本含量、高附加值和低消耗低污染为主要特征的现代服务业。
2.1产业升级模式
产业升级的主要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
雁行升级模式、同时开发升级模式和跳跃式升级模式。
2.1.1雁行升级模式
雁行升级模式由日本学者赤松提出,它主要说明了“进口-国内生产-出口”的更替是后进国家或区域参与国际分工、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基本途径。
图1雁行发展模式图
资料来源:
赛迪顾问2008,11
在图中,从左至右,第一只雁是进口浪潮,第二只雁是进口引发的国内生产浪潮,第三只雁是国内生产促进出口浪潮。
也就是说,产业发展不仅是产品的循环,也是消费重点发生转移的过程,即消费重点依次从轻工业-重工业-重化工业产品转移,从而形成产业雁行发展中的生产-消费循环。
雁行模式又有两种变形发展:
一是产业发展的秩序,一般是从消费资料产业到生产资料产业,从农业到轻工业再到重工业的不断升级过程;二是消费资料产业的生产不断从生产传统产品向精制品转化,从而使产业结构得到不断升级。
2.1.2同时开发升级模式
这一模式是后期的经济发达国家在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中所采用的一种产业升级模式。
图2同时开发升级模式图
资料来源:
赛迪顾问2008,11
随着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产业基础不断更新,新兴产业逐步取代传统产业的主导产业。
在产业结构面临这种技术变革的情况下,为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发达国家投入巨资,努力抢占技术制高点,开发高新技术产品,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加速产业结构升级。
对此,后起的新兴经济体与先行的发达国家基本上是同期进行的,处于相同的水平上。
从开发区层面讲,产业升级并非要按部就班进行,也可通过自身的产业积累,通过重点扶持,推动若干产业达到同期领先水平。
2.1.3跳跃式升级模式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大部分开发区在发展过程中,通过移植先进国家成熟的技术,能够省略或缩短经济发展的某一阶段,加速产业结构的转换,使国民经济在相对短的时期内完成先进国家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才能完成的产业升级任务,赶上甚至超过发达国家的先进园区。
日本、韩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借助国际资本的力量,普遍采取了跳跃式的产业升级模式。
跳跃式产业升级模式最显著的优势在于,借助外国资本和直接利用成熟的技术,借鉴先进的产业组织形式发展本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避免了本国自我开发技术所要走的许多弯路,降低了技术开发和大规模资本投入的风险。
这对于技术后起和资本短缺的开发区,无疑是最经济、最快捷的发展方式。
跳跃式发展模式也存在许多问题,最突出的就是如果这类开发区放弃自主开发,而引进的技术往往落后于发达国家,造成这类开发区在技术层次上始终落后于先进国家,从而容易出现“后发劣势”。
上述三种产业升级模式表明,产业升级是多种形式的复合体,开发区在不同阶段经历上述相应的产业升级模式,也可以在同一阶段实施不同的升级模式。
其中,有两方面要素是共同的:
一是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是产业升级的前提;二是发达国家或者先进园区虽然一直走在产业升级的前面,但对于一些新兴产业,后起园区与先进园区具有同样的发展机遇,在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后起园区实施同时开发战略,可以实现与先进园区的产业升级同步进行。
2.2产业升级方向:
产业间升级带动产业内升级
谈及产业升级的方向,一直以来,产业间升级与产业内升级之间优先关系的讨论从来没有停止过。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争论,是因为产业升级路径的方向是非线性的,即不是单一产业内部从一而终的升级过程,在产业内升级的过程中因为要牵涉到其他相关产业的升级与转型,所以就出现了产业升级方向的战略抉择,产业间升级与产业内升级的优先选择问题。
随着产业内分工的出现,产业链概念的日益流行,产业内升级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一种从工艺升级到产品升级到功能升级,再到跨产业升级的线性升级框架开始主导我国的产业升级实践。
如果仅将此作为一种企业战略则无可厚非,但作为现阶段的国家或地区战略,则十分值得商榷。
从OEA、OEM到ODM,再到OBM,再到跨产业升级完全可以是非直线式的,在产业内升级还没有完成时可以由产业内升级转为产业间升级。
产业间升级反过来可以带动产业内升级。
这种产业间优先升级战略,长期以来是支撑我国经济和出口高速增长的重要力量。
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开发区仍然要采取产业间升级优先战略。
这并不取决于我们的主观意识,而是现阶段我国实施产业间升级的收益大于产业内升级收益的客观要求。
企业从事OEA、OEM、ODM、OBM等活动,可以视为企业向市场提供了不同的产品。
通过对我国产业发展的大量研究表明,产业内实现从事OEA到ODM,特别是OBM升级,其难度并不低于实现跨产业升级。
如在汽车行业要从产业内实现从OEA到ODM,特别是OBM升级,其难度远远大于从汽车行业的OEA到电子行业的OEA。
国外专家对从OEM到ODM再到OBM的转换作了全面分析,结果发现从OEM转向ODM的证据比从ODM转向OBM的证据更多,成功的案例也更多。
全球鞋业价值链的研究表明,中国、印度和巴西的制造商在发展它们的设计和营销能力时遇到了壁垒。
当然在通过新产品引入实现实施产业间升级优先战略时,政府或企业就必须事先知道新产品应该为何,但对发展中国家的开发区来说这个问题并不构成严重的障碍,因为这类开发区完全可以采取跟随战略,沿着发达国家开发区的产业升级路线实现产业间升级。
因此,对于我国来讲,开发区产业升级的方向应该是产业间升级带动产业内升级。
因为产业间升级相比产业内升级更容易成功。
新产业的引入则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而且有利于形成新的成长性较高的产业内升级。
2.3产业升级路径:
产业价值链优化是根本
所谓产业价值链优化,是指产业价值链由低附加值环节向高附加值环节移动。
产业可持续发展视角下,产业链优化包括产业链、价值链的延伸与协调。
2.3.1产业价值链延伸
产业链是指以有市场、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的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为链核,以产品技术为联系,以资本为纽带所形成的上下游连接的产业链条。
产业链的本质是一条价值链,它是由具有上下游关系的企业所构成,它们共同创造价值,服务于某种特定需求或进行特定产品生产。
产业链具备延伸性,特别是向具有高附加值环节延伸的能力。
这种延伸表现在两个维度上:
纵向延伸与横向延伸。
前者是指产业链向产业上下游的延长,从而构成一个完整产业的上、中、下游环节,即从技术的原创、到产品的设计、产业化,到规模制造,进而延伸至采购、物流、销售和服务;后者是指产业链中的环节向相关产业环节的拓展从而形成配套产品、延伸产品或服务等。
纵向延伸一方面有利于产业链价值的提高和经济利益的增加,另一方面有利于构建完整的产业链,使其具备利益共享、风险公担的整体性功能。
横向延伸则有助于延长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生命周期,扩大产品开发的领域和空间,同时有助于衍生新兴链环(新兴产业)。
产业链的延伸性强调从全球分工、区域分工的角度看待区内结构和区外结构的动态的、演进的经济和技术联系,产业链条的横向和纵向延伸是产业结构国际化发展和结构动态演进的重要方面,是实现结构优化的重要内容。
我国开发区的建设在近30年为中国经济的腾飞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开发区集聚着新材料、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但是从全球范围来看,我国开发区在产业发展方面,特别是产业链布局方面,依然处于制造、加工等低附加值的环节,而研发、设计、品牌等较为薄弱,落后于发到国家,大部分开发区的产业链建设并不完善,缺乏完整性。
在产业升级被提上日程的今天,我国开发区只有不断的加强“链核”建设,以链核为中心向上下游延伸,逐步嵌入高附加值的产业链环节,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升级。
以某高新区玻璃产业链延伸为例,该高新区玻璃产业一直以来,更多的专注于平板产品的生产,这不仅能源消耗率高、环境污染严重,而且产品的附加值非常低。
但是经过产业链延伸之后,产品业态的种类增加,终端产品的附加值也提升了。
见下图:
图3产业价值链延伸图
资料来源:
赛迪顾问2008,11
2.3.2产业价值链协调
产业链条的协调与否决定着整个产业价值的大小和产业链竞争优势的强弱。
这体现在几个方面:
第一,“链核”功能发挥,主要是指处在链核位置的产品和企业是否有足够大的市场、足够高的科技含量、足够大的产业关联度,能否在整个链条中形成“扳机效应”和“联动效应”。
第二,链核与链条其他环节之间是否上下链接、相互协调,其围绕链核所形成各个环节的附加值是否高度化。
第三,产业链与环境和资源之间的协调性,应重点发展产业链中那些有利于降低消耗和环保的产业环节,同时摒弃那些对环境不利的产业环节。
第四,产业链条之间的协调性。
主要表现为具有投入产出关系的环节之间的资源共享的协调和经济利益的协调。
以某开发区玻璃产业为例,该开发区玻璃产业特别是功能玻璃产业整体实力位居国内前列,但由于没有较好的解决产业链协调发展的问题,特别是产业链与资源、环境以及其他产业链环节之间的协调问题,发展始终难以提速。
经过规划,该开发区认清了产业链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并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建设的目标下,构建了良好的产业链协调发展体系。
图4产业链协调发展图
资料来源:
赛迪顾问2008,11
2.4产业升级战略:
三大提升与三大扎根
世界是平的,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迅猛推进,我国高新区在发展战略选择上应立足自身优势,关注全球视野,实现三大提升、三大扎根,即提升技术竞争力、市场竞争力以及品牌竞争力,扎根园区人才链、服务链、产品链。
在不断提升与扎根中推进高新区快速稳步发展,增强高新区核心竞争力。
2.4.1向上提升:
提升技术竞争力、市场竞争力、品牌竞争力
2.4.1.1提升技术竞争力
纵观国际国内高新区的发展,技术竞争力的提升与否是关系存亡的关键。
美国硅谷能够发展到今天的高度,源于其世界顶级的技术力量;原苏联的西伯利亚科学城在成立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发展十分缓慢,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其固步自封,不重视技术创新,由此可见提升技术竞争力的重要性。
高新区是高新技术企业集聚的核心地,技术创新是高新技术企业生存并逐渐强大的命脉,谁掌握技术优势就等于掌握了市场先机。
因此,高新区在提升区内企业技术竞争力方面更是责无旁贷。
为了提升技术竞争力,高新区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如:
建立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加强与周边院校合作关系、设立技术研发基金、开展国际技术交流研讨会等。
2.4.1.2提升品牌竞争力
品牌竞争力的提升包括高新区的品牌竞争力提升和区内企业核心产品品牌竞争力的提升。
品牌即是形象,品牌知名度就是在业内的被认可度。
目前我国高新区都在走特色化产业发展之路,打造体现自身优势的产业发展基地,如陶瓷产业基地、新材料产业基地、精细化工产业基地等等。
这类园区依托自身原料优势、整合原有产业发展基础,培育业内龙头精英企业,区内核心产品在国内市场上具有一定品牌优势。
但是放眼全球,随着跨国大型企业集团对中国市场的逐步侵蚀,国内企业将面临巨大挑战。
首先,跨国企业实力雄厚,品牌知名度往往比国内大部分企业更高,其产品在国内更容易推广;其次,国内企业自主品牌产品相对较少,而一般的高新区在培育自主品牌产品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有限,与跨国企业产品所形成的品牌竞争力相比,还有不少差距。
因此,提升品牌竞争力既是高新区特色化发展之路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实现自主创新、自主品牌,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的必然趋势。
2.4.1.3提升市场竞争力
市场竞争力的提升是技术竞争力与品牌竞争力提升的综合效应。
技术竞争力的提升决定了企业产品的潜在市场,品牌竞争力的提升将该产品的市场潜力充分挖掘,并进一步形成品牌价值。
高新区提升市场竞争力的本质就是提升区内企业核心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从企业的角度来讲,如果说以往的市场还停留在单纯的产品竞争,那么当前市场的竞争则已经升级为综合实力的较量,这包括了产品、服务与品牌等诸多要素;从高新区的角度来讲,如果说以往的主要角色在于为企业发展提供政策优惠、配套设施等基础服务平台,那么当前的高新区应实现角色转变,从企业发展的客体转变为企业发展的主体,主动为企业发展排忧解难,在做好自身职能工作的同时,应努力为企业的市场开拓提供各种服务平台与渠道,因为从全球各类园区发展的大势来看,园区与企业不再是相互独立的个体,而呈现出相互融合,相互推进的趋势。
2.4.2向下扎根:
扎根人才链、服务链、产品链
2.4.2.1扎根人才链
目前,我国对于人才链的建设往往重视不够,很多地区出现严重的人才链断裂情况,最突出的表现在于高级技能人才的缺失。
这源于我国对于人才的一种偏见,即高级技工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往往不如管理人员。
人才是创新的源泉,但只有合理的人才结构搭配才能够发挥出最大效用。
合理的人才链梯队建设具备空间集聚与时间集聚两个特征。
人才链的空间集聚正是硅谷与班加罗尔等地得以腾飞的重要条件,它取决于当地的教育体制、科技政策、经济结构及社会文化条件;而人才链的时间集聚,主要反映出人才链的传承累积机制,使得各种科技知识、人文知识、管理知识在不断累积过程中得以创新、发展,并通过商品化、市场化、国际化的竞争淘汰机制最终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链”。
高新区发展需要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链,一手抓高层次人才培育与引进,一手抓职业技术工人队伍建设,努力打造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高地。
同时也要努力营造人才的成长环境,即给人才提供满意的生活条件、工作条件,更重要的是对各类人才的尊重。
2.4.2.2扎根服务链
服务是高新区最重要的一个职能,只有服务好了,才能吸引高新技术企业入驻,才有高新区的发展。
扎根服务链就是在高新区建设一套完善的帮助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配套服务体系,包括基础服务链、创新服务链、物流服务链等。
基础服务链是指为区内企业发展提供必备的电力供应、自来水供应、银行、医院、学校等基础配套设施以及各类审批等职能服务。
创新服务链是指建立健全市场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通过政府财政资助、贷款贴息和融资担保等多种途径,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建立多样化的风险资本进入和退出机制,扩大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努力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的运行机制和社会氛围。
物流服务链是指引进大物流、大仓储、大货代公司,进一步完善区内物流配套功能;以客户为中心,积极构建兼具仓储、运输、信息、加工、配送、商务、展示等功能的国际供应商基地,为工商企业提供更为完善的物流增值服务。
2.4.2.3扎根产品链
产品链的完善与延伸是现代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它是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当前,跨国公司利用发展中国家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以及丰富的原材料资源,将产品的初级加工等能耗高、附加值低的生产活动转移到发展中国家,随着国际产业转移步伐的加快,国内相关产业借势取得了飞速发展。
但与此同时,我国技术研发实力增强,自主品牌产品增多,产品初级加工已经逐步转型为产品深层加工,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将成为我国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
我国已经逐渐由国际产业转移的承接地转型为国际产业成果的输出地。
高新区要扎根产品链,首先要发展产业集群,组建主导产业与配套产业、支撑产业的合理搭配与组合,实现高新区内部产品资源的纵向整合与横向辐射,避免重复建设,构建可持续发展模式。
欲了解更多信息,请联系赛迪顾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巡礼 中国 开发区 成长 轨迹 探寻 发展 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