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备忘录第一.docx
- 文档编号:10423046
- 上传时间:2023-02-11
- 格式:DOCX
- 页数:27
- 大小:35.07KB
前行备忘录第一.docx
《前行备忘录第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前行备忘录第一.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前行备忘录第一
大圆满龙钦宁提前行备忘录
之三殊胜实修引导
纽西龙多尊者 讲授
阿格旺波尊者 记录
益西彭措堪布 译讲
我们要发心摄持一切众生入到三殊胜的妙道里,发无上菩提心。
也就是自己想:
遍虚空界有无数众生,每个众生都在颠倒道里,我一定要把握住三殊胜,自己行好了以后,把一切众生都安置在三殊胜的妙道里。
我们要以这样无比虔诚的心,来受取纽西龙多大圣者所传的三殊胜法。
对于这里的每一分都看成无价之宝,把每一分都无比殷重地刻在心里,而且从今天开始就按照三殊胜来修行。
这样的话,从前行的第一步到最后一步,乃至趣入正行一直到成佛为止,每一个修法、每一种行善全部以三殊胜摄持,
一切佛道的精要全部摄在三殊胜里,
我们要视它为显密一切佛道的根本。
为此,首先通过听闻接受引导,然后在自心上一步一步地实行。
有了这样的发心,下面开始学习三殊胜。
1、对于暇满难得,引导听闻轨理等中,
此引导听闻轨理,是闻时听闻轨理、
行时行持轨理、
修时修习轨理故,
于彼广大意乐菩提心之等起、
广大方便等的等起及行为,【一切等觀清淨】
其中前者以意乐为主,后者以身语作业和行为为主之故。
【意樂自在則身語自如】
前面讲完了礼敬等,这里正式进入龙钦宁体前行的实修引导,这又要从听闻轨理等进入。
在暇满难得以及后面的每一分实修里,都必须按照听闻轨理来实行。
也就是对于所传授的引导法,听闻应当按照正确的轨理,才能进入实修的缘起。
这个轨理在一开始的听闻轨理中已全面地指示了。
也就是,
在闻时如何进入正听闻——意乐上怎么调整,行为上怎么行持,
而且在闻时引导师已经给你宣说了如何修习的轨理。
以这个缘故,在传授听闻轨理时,首先对于往后一切修持必须发起的两大等起和行为,做一个总的引导。
就显教波罗蜜多乘为主而言,我们必须在心中建立起广大意乐的菩提心的等起。
所谓“广大”,就是发起一个超胜世间庸凡的意乐、无记的意乐,以及入道以后下士、中士的意乐,要的是广大菩提心的意乐。
也就是开始不是为一个人,而是为了把尽法界的一切众生安置在无上佛果,而发起“我要求取无上佛果”的心,这才叫“广大意乐”。
在境上,从为自己一人,扩展到为法界一切众生;
在求果上,从求现世利益发展到求来世利益,进而求解脱利益乃至求无上佛果的利益,
这些都要达到最广大。
只有在世俗中发起广大意乐的菩提心,所修的善根才成为成佛的资粮。
由于本法是要在一生中速疾成就,所以必须采取最上乘的做法,而且一开始入道就要以它来贯彻、摄持,不能偏到别的道里。
其次,入了金刚乘以后,要有广大方便等的等起。
也就是观一切都是清净的,以五圆满的观行方式来作发起。
譬如师是普贤王,处是法界宫,眷属是五部佛,法是清净了义法,时是常相续轮等。
像这样一切普观清净,由此来契合实相。
有了这两种等起作为最前起动的心,随着就要转起行为。
住在断器三过、五不取等应遮的行为,
以及具足六度等应行的行为里。
【器三过】法器三过,即闻法弟子的三种缺点。
耳不闻,如器口下覆,不能注入;心不记,器底穿漏,终归流失;具烦恼,如容器不洁,终变污秽,不堪使用。
【五不取】又叫五不持,持文不持义,持义不持文,未领会而持,上下错谬而持,颠倒而持。
学闻法轨理时,必须了解等起和行为两个重点。
其中前者以意乐为主。
意思是等起包括身口意的启动状态,但意乐是它的核心,所以主要宣说意乐如何。
同样,行为也包括身语意各方面,但主要是身语的作业和行为。
我们应当如是地理解。
前者是,当你在等起上把握到了意乐,一切自然会随顺它而起。
后者指,在意乐起了以后,能把握住身语的作业和行为,也就自然趣入清净道中。
这就是“为主”的意思。
也就是说,我们要抓重点,
在修等起时以意乐为重点,
在修行为时,在前者意乐的驱使下要注重身语的作业和各种行为方式。
一定要合到法道的缘起,秉持清净的行为,才能得到法的利益。
这上要断除一切法器的垢染、行为不端正,各种下劣、庸俗的心态和做法。
同时,清净方面必须具足六度,信心恭敬等。
这样发起尊重法和法师的行为,这相当重要。
只有这样相合了以后,我们才能和大圆满龙钦心髓法的前行相应。
因为它是由传承下来的,
如果我们的心没有跟法和上师相应的话,自己就会遭到很大的过患和果报,
所以在这一点上首先做具体的提醒。
1、所谓“等起”,即是在众多的分别中,引起特别的分别。
于彼分三:
不善之等起、无记之等起、善之等起。
我们学三殊胜,关键要把握心上的法相,为什么要这样操作,每一个殊胜都要在自己心上认识。
法相掌握得精确,就容易起定解,一旦有了定解,就很容易操作。
为什么修三殊胜不得力
很多人说:
学了三殊胜,但还是不好操作,心里是模糊的。
问题关键在于对法相掌握得不精确,意义不明了、定解没得到。
法相就是指内心法道的相。
【心中的法道】
它是怎样的机制?
怎么发起才叫做殊胜?
这在内心等起的相上有各种差别。
首先要认识等起方方面面的线路。
一开始起动的状态如何影响后续的缘起进程?
不同的等起会达到什么样的结果?
自心上为什么要以等起为主?
它起动后会带到第二刹那,之后同等而流,后面都会受到它的影响。
也就是它决定了缘起的方向,无论修什么法,都是由等起来决定它趣向何方。
在等起上看到各条线路后,才知道什么是没利益的,什么是有过患的,什么是有利益的。
在利益里面,什么是下士的利益,什么是中士的利益,什么是上士的利益。
这才知道,首先发动状态是最主要的。
等起是什么
等起的意思是,在很多分别里引一个特别的分别,或者说以分别作为发起行为的前因。
从状态来看,它是一种起动,所以叫“起”。
它起来后,随着就转到了第二刹那,后面全都同等而流。
行为的方向和结果都由它来决定,就像射箭,往哪边发射,力量就往哪边实现。
现在我们要看到两点:
首先,第一起动状态叫做等起,它会影响一切后续的心。
譬如我让某人赶紧过来。
他听后就起了一个特别的分别:
我一定要赶紧往那边走。
由于他的第一状态很着急,所以在赶路这段时间里一直处在紧张、着急的状态。
或者一个小偷,他第一念引了一个特别的分别:
我一定要偷到保险箱里的金条。
这个等起一发,就驱使着他的身体发起行动,后面的一切行为走向就由第一个等起决定了,随着就出现了偷盗的行为以及它的结果。
像这样,我们如果发了善心去做,所起的善心分别会带到第二刹那,后续的状态全部会被善心摄持,所做的一切就都成为善。
如果起动的时候没有善也没有恶,仅仅是一种习惯,它就叫做“无记”。
无记不是像白痴一样脑海里空空一片,而是说心起动的时候没有善和恶的体性。
这样几乎得不到法上的利益,顶多是种一点种子。
譬如去闻法,已经养成了习惯,心里起动的状态没有善也没有恶,跟每天上班一样,到点了就拿好法本往经堂里奔。
这时心里并没有想,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我要成佛而去闻法。
这样最多种一点微乎其微的种子,因为心的起动态里既没有善也没有恶,只是习惯性地去做。
我们很多行为都是这种状态,这叫做无记。
我们作任何法行都要首先检查等起。
认识了等起后,你就会非常用心在自心里引一个趣向佛果的分别:
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我要成佛,为了成佛我现在修这个善心。
以这种善分别摄持,心就会流到第二状态,和身口意的造作和合在一起,这样后续造的一切善就都成了成佛的因。
像这样,我们要知道等起的涵义。
总说三种等起
接着我们要在心上判别不善、无记和善三种等起。
首先要了解什么是不善、善和无记。
这里是就真实行者而言,
非行者的等起叫做不善的等起;
是行者的等起叫做善的等起;
不能记别或判别为不善和善的习惯性等起叫做无记的等起,也就是心里没有什么希求,只是习惯性地做一种外相的佛法行为,这叫做无记的等起。
首先要认得无记。
譬如磕头没有任何希求,只是动动手脚,做个运动,这就是无记。
或者听法没有任何希求,跟到点上班一样,这是无记。
或者供香已经成了习惯,反正就是划火柴点香,点完了插香炉里,心里没有任何善心和恶心的状态,这也是无记。
又好比一头猪绕着塔转了几圈,这也是无记,它心里没希求。
接着我们就要判别不善和善。
不善和善这一对有很多层面的涵义,用这两个词就是要使人的内心有所超越。
譬如,对今生来世有损无益的叫做不善,对今生来世有益无损的叫做善,
以这一对词,就把人心引到趣入对于今生来世有益的法道里。
或者,只求一己之利是恶,为众生谋利是善,以这样的善恶观念就把人引入大乘道。
或者说著相是恶,离相是善,以这样的善恶分判就把人进一步引到般若妙道里。
如是等等安立善恶的各种差别。
总而言之,是要把人心引入到更殊胜的道里。
这里善恶观念是就行者与非行者所行之道而言。
行者是献身法道的人。
【非行者】如果心著在现世法里,那肯定不是献身法道的人。
只有一心为来世以上长远的利益,常常起动这样的心来做善,才是真正善的等起。
【最低等】
现在要追问:
什么是修行人?
那就是一心以法为业的人。
如果我们的心被搅在现世法里,那就是不善。
譬如一个商人,他的心一直粘在商业上,不可能抽出心来缘着佛法修持,他一起心就是:
我要谋求现世利益,远离现世灾祸,这样的心全部属于不善。
只有摆脱了对现世的耽著,能够基本把全副心力投入到法道以后,才称为行者。
也就是他是以法为业的人,一心想要行法,这种人才是真正的行者。
现在的很多冒牌修行人,口里吹嘘我学无上大法,做什么样殊胜的功德,实际是沽名钓誉,赢求现世的恭敬名利。
他把佛法当成迅速实现现世名利财富的途径,或者避开现世的灾祸、魔扰、疾病等的保护伞,一心想以佛法作为这一世成功、不招失败的工具。
他内心的主旨是要获取现世法,有的是不往法道上走的等起。
换句话说,他求这个法、修那个法,心里念念叨叨都在想:
我这样做了能发财吗?
我这样做是不是能避开海关的追捕?
或者想:
我现在要好好念经,让生意马上好起来。
由于他一心要实现现世法,认为佛法能帮他达到这个目的,这样的话,心态上一点法的气味也没有,完全是非法道的一种心行状态,所以全都是不善。
凡是非法道的等起,不属于修法状态,就全部判为不善。
只有远离不善和无记两种起动状态,心识起的时候并不是想谋求现世利益,远离现世的衰损失败,也不是没有希求的一种习惯性行为,而是真心地起码是为了求后世利益来行法,这才叫做“善”。
进而言之,有一心求解脱的心态,就是更好的善。
再往上,不是为一己求解脱,而是要把所有法界有情安置在无上的佛果,为此而行这个善法,来求得成佛的因,这是最好的善的等起,它叫做“广大意乐的菩提心”。
由于我们行的是大乘道,要修的是大圆满道,要即身成就,所以一开始必须要以广大意乐摄持。
否则说的是大圆满,但心却极其下劣,直接往现世法里面流,这样的话,即使修大圆满法,最多成了实现现世法的因,如果以修大圆满来获取名利,那全都成了恶趣的因。
等起十分重要。
我们必须注意到,唯一是以等起来决定得什么果。
因此,自己一心要在心里起一个广大善的菩提心,这种分别一引起就会等流到第二刹那,以它来推动再投入到善法里面,一切就都成了成佛的因。
当然很多人对此不解,说:
我们就是为了现世得健康、财富、名誉、快乐,为了远离疾病、苦恼、魔障等,就是为了现世活得好才来学佛,这难道都是恶吗?
我们现在一定要深明大义,必须了解到,对于真正行法而言,一切求现世利的等起全部是往法道以外的方向走,得到的最多是现世利益,后世以上的利益丝毫不能成办。
心著在现世法上就不称为献身于法道的人,连“士”的名称都没有。
西藏佛法安立的三士道的“士”尤其契合汉地文化。
士”是有志于道、以道为生命的人,最起码是奉行人天道的行者,才称为“士”。
孔孟属于人天乘教法,真正的儒者都是立身行道,一生献身法道的人,只不过见解颇低,局限在人天范畴里。
譬如《论语》说:
“朝闻道,夕死可矣。
”这就是士的精神。
或者“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
“弘毅”,就是为了实现所愿,有一种坚持行道的毅力。
“任重而道远”就表明,他身上肩负的是很重大的事,起码是为了寻求来世长久的利益而献身法道。
在这以上还要发展出为了寻求解脱而献身法道,再之上要发展为,为了法界一切众生都得到无上菩提的利益而献身法道。
有这样的内涵才是“士”。
【唯此為善的等起】
此外,如果把佛法作为赢取现世名利的工具,罪过是极大的。
如果只是求一点现世的爱情、名利、享乐,各种一己之私的快乐,或者远离疾病、心理困扰等等,这些都是庸俗的等起,不是法道人的内涵。
这样的话,既然是讲实修法,那就没什么人情可言,所以,在座的各位不要感觉这些话扫你的面子,如果你的内心世界就是这样的,那的确应该幡然醒悟。
以上直接指示了什么是“士”,什么是“行者”,或者献身法道的人。
只有起了这样的心,一心为来世以上的利益而兢兢业业地修法,一起来的时候就怀着一种很大的志愿,
常常以这个志愿摄持来行法的人,才叫做有志于道的人,才是真正的“士”。
有这以上的内涵才叫做善的等起。
1、于彼不善之等起又有救怖畏之等起、求名利之等起。
其一救怖畏之等起者,
即只是为了救护今生疾病的怖畏、魔障的怖畏、国王惩罚的怖畏、饥荒的怖畏等而修法的话,
从下面的声闻乘到上面的光明大圆满之间,无论修持任何法,然而,除了救这些怖畏之外,于彼无有任何具利益果故,需要断除。
对于不善的等起,我们现在要观察自身上有没有救怖畏和求名利两种。
我修法是不是为了求现世?
如果只是求现世,那就只能得一点现世利益,此外不会实现任何果。
这是什么原因呢?
修的法那么高,怎么才得这么一点好处呢?
这观待你的心当时起的分别念,
比如希求现世脱开怖畏来修这个法,由于你的心只有这么一点,结果就只实现这么一点。
你的心想求一点名利,最多也只能成就一点名利。
就像无论开大车、小车,或者高速车、低速车, 往哪边开最后一定到那里,
到达的目的地只观待他开的方向,跟开什么车没关系。
同样,心一直往现世的利益奔,修再高的法,也只会往那边奔,不会奔到别的地方。
要知道,心的路线全部由等起决定。
心起了这样的分别,就决定往那个方向走,它的果会一直往那边实现,
除此之外再没有其他决定果的因素。
修九乘法,从下到上有各种功效的差别。
如果心里只是希求现世,那乘着九乘的车子全部是往实现现世法上走。
如果想利用法实现非法的利益,那乘着九乘的车子就直接往恶趣里奔。
修法的性质不是由所修的法决定,而是由自心的等起决定,所以等起极其重要。
用法来谋利,它就只成为实现现世利益的因。
如果你不是真心修法的行者,光是想求得现世离开怖畏和求得现世的名利,起了这样的心或分别,那你的心就直接往这条路上走。
无论修什么法,除了能实现你心中想的那个以外,再也不会有任何结果。
搞得不好,以非法手段来赢取的话,连你想要得到的都不可能实现,因为不顺因果的道,只会成恶趣的因。
我们首先必须了解这个原理。
现在我们要检查自己的心。
无论修声闻乘到光明大圆满之间哪一个法,要看自己心里是不是起了这样的分别:
我这么修能够脱掉疾病的怖畏,或者离开非人的困扰、魔障的怖畏。
在受到国王的惩罚,被关进监狱,或者遭遇饥荒,生活困苦等时想:
现在没有别的办法,佛法里好像特别灵,我修这个法能解决问题。
之后一心修法,拼命地想解脱疾病、生活困难等。
如果只有这点心,那么修法除了救这些怖畏以外,不会得到任何有利益的果。
这时候你的心是正的、符合因的话,就会起到疾病减轻或者脱离等的作用。
但是,用极殊胜的圣法换一点离怖的果就很不值得,好像用无价宝珠换一颗糖吃一样。
我们现在要修持极殊胜的法,所要达到的目标是成佛,因此从一开始,你的心就要往成佛上走。
如果只是求现世,那就等于开着极殊胜的高速车去求一颗糖吃,那就没有大的利益,它不叫做殊胜。
其二求名利之等起者,即从最初就计划贩卖正法而想:
听闻某一个法,得一些灌顶、传承后,闭关作一些近修的话,我能得到一些财利及赞誉、名称,以财利赞誉名称三者在现世当中得可意事——衣食等之快乐共为四,及彼之违品——衰、毁、讥、苦四种不悦意,如此八者是世间八法故,以圣法成办现世后,赚的好的话,得到牛、马,赚的不好的话,下至得破旧的毛、粗毛,以珍贵的圣教法换世间的衣食等物后以法成办世间,和一个俗人家拿着一支又细又长的枪来成办财物,这两者比较起来,以正法成办世间的话,比这个更为恶劣的世间中没有了。
如无等塔波云:
“若法如法而不行,以法作往后走恶趣之因。
”
第二是求现世名利的等起,心想:
我想早一点实现名利,怎么得到呢?
听说得一些灌顶和传承,之后闭关做一点静修,别人会非常崇拜我。
人们会认为:
那是闭了三年、九年关的人,头发长长的,得了多少灌顶、多少传承。
这样大家就蜂拥而上地献供养,不明就里,不知道他的内在如何。
于是想:
这个发财快,而且会得很大的名声,有很多恭敬。
有了财力、赞誉、名声,我在这一世就会得到可意的衣食等的快乐。
很多人到汉地跑了一圈后意识到:
这么搞的话,很快就能有房子、小车、电脑,一屋子的贵重物品,居士们常常作供养。
于是想:
他那么好,我也要这么做。
这样的人就是求现世名利。
这种等起比前面离怖畏的等起还恶劣,这是一种经商谋利的心态。
商人做生意是为了得到更大的利益,这种人做的是正法的生意,他想:
我现在得一些灌顶、传承,闭关修一点,将来传给别人,就能换很多利益。
据说传一次就有几十万块,要是碰到了幼稚的老板、居士,马上就能供养我一辆车,供养我一套房子。
或者到了哪个地方可以大范围地摄受徒众等等。
像这样的心都是把高贵的正法变成了换取现世名利的工具。
过去藏地由于经济不发达,一般人只是想,把圣法传给信众,或者念经做一些法事,好的话可以得一些牛羊,最差至少可以得一些破旧的羊毛、牛毛。
像这样就是拿珍贵的圣教法换世间衣食等的财利。
跟俗人拿着一支又细又长的枪来成办财物相比,以正法来换取世间利的做法,这个世上再没有比这更恶劣的了。
就像无等塔波仁波切所说:
对于法如果没有如法而行,这个法就做了往后走恶趣的因。
我们要很如法地按照法的轨道去做。
圣法都是教人修好自心,断掉一切苦因苦果,进而能够实现乐因乐果,而且利益到一切众生,这是正法的目的。
然而你不按照法道走,利用法来换取名利的话,这个法就成了你往后走恶趣的因。
因此,我们在一切闻法、修法、受法等的时候,一定要检查自己的等起。
如果起的分别是:
我现在听一些法,将来能当法师、当方丈、当居士领导、当佛教领袖等等。
等我学得多了就可以给别人传,就会有很高的地位,能得到名声,很多人会供养我,生活会很好等等。
这一类全是求现世的心,都很危险。
如果我们心里起念头说:
我现在学这个法、传这个法,将来会有很多居士护持我。
“护持”就是自己什么也不用干,他们会很恭敬地服侍我,好吃、好穿、好用的全部给我,还有很多恭敬,这样子活得很舒服。
这样想就是求现世名利的心。
若没有消化存亡二财,需要感受法衣燃烧、钵盂燃烧、铁锤燃烧、铁液燃烧等故,需要断除彼等起。
萨迦的《离四著》云:
“若著现世非行者。
”如是说故,于如此的人取什么名呢?
就是出卖佛法灵魂者、三宝的败类,僧众的败家子故,如毒品般彼需要断。
有人说:
这样有什么果报?
“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
”
丛林的斋堂里都有这个对联。
一粒米都难消化,何况那么多财物!
如果没有好好修法,不在法道上行持,滥用信施,认为无所谓,受用多少都不害怕,这样就消不了存亡两财,必定会欠很大的债。
这样的话,法根本修不起来,而且由于业债特别大,临终时会把你直接拽到恶趣里。
所谓“地狱门前僧道多”,在地狱里感受法衣燃烧、钵盂燃烧、铁锤燃烧、铁液燃烧等等。
我们要这样思维,知道求现世利益非常可怕,它是堕落的因。
尤其以非法的等起,用正法求取现世利益的话,堕落就更快了。
所以,我们学任何法、做任何事,一开始就要检查自己起的是什么样的心,这叫做检查等起。
凡夫的心最危险,它就是喜欢名利、恭敬、地位,很容易迷在这里。
而且会越来越贪婪,一点不够还要更多,一般的不行还要很高级的,这样会导致非常大的堕落。
有的人毫不在意,认为享用信施理所应当,任何人都必须供养我。
供养差了心里还起分别,起各种贪嗔,这些都是下堕的因。
久而久之,这个人一点修行也没有,整天贪著世间名利。
还有很多所谓的居士头,做任何事都是以名利心推动,根本不是求解脱的心。
他为什么积极肯干,肯做这些法上的事呢?
他其实是想:
我是居士头,我要有脸面,事情必须由我来做等等。
他的动力就是名利。
以这类发心组织佛教活动,搞放生,在道场聚会等等。
他心里并不是想我要为佛法、为众生做事,这些根本不必谈,连求后世、求解脱的心都没有。
为什么他喜欢这么干呢?
就是出于名利心的动力。
比如建一个精舍招很多人来,这样就能显示出他非常了不起,这是他在求名。
他喜欢组织、喜欢宣传、喜欢搞那些,无非是衬托出他的伟大。
而且他也能得到很多恭敬、很多利益。
像这一类全是求现世的心。
这样来做任何佛事活动,或者学法、修法等,全部落在不善的等起里。
它比前面离怖畏等起的过患还要大,因为这是以法来谋求现世的恶劣行为。
所以塔波仁波切说:
佛法是非常重的境,不是说一遇到佛法就决定很快得利益,这要看你的心。
你的心好,决定得利益;你的心不好,想换取世间名利,那暂时来说绝对是堕三恶趣的因,比没遇到法还要糟糕。
萨迦的《离四著》说:
“若著现世非行者。
”
如果心著在现世法上,就不算是法道的行者。
因为心里最看重的是名利,一颗心都在想:
我怎么脸面好?
得到佛教的名声?
得到高贵的地位?
得到物质享受?
这些全盘是求现世心。
很多人觉得,当了法师、居士领导等很舒服、惬意,能得很多供养,可以坐着飞机到处旅游,一次花上一千、五千都很随便。
还可以得到小车、房子、电脑、手机等等。
但你要想想:
这些不都是钱吗?
一粒米都大如须弥山,那一部手机、一台电脑不是大如几十万个须弥山?
一幢楼大如几十亿个须弥山?
这样修法怎么能修得好呢?
这样怎么叫做行者呢?
他感觉自己在佛教里混得蛮好:
过得很舒服啊,不用工作,别人都侍候我。
平时也不修什么法,心里空空的。
这样的话,他有什么功德消受信施那么沉重的负担呢?
享受多了、贪著多了,心里沉甸甸的,一直往下坠,修法怎么也起不来,不知不觉就堕落了。
到了临终时感觉悔之晚矣,自己想这一生没有注意因果,一直都在散乱、放逸、享受当中混过。
施主的财物有这么容易享受吗?
佛在经教里说:
没有如法地受用,跟吃一个热铁丸一样,顿时会把口腔烧得糜烂,吃到肚子里全身都会烧烂。
为什么地狱里会有这些设施呢?
这就是因为贪著现世法,不认真修法,以法作为谋利的工具而导致堕落。
这里龙多上师说:
萨迦的《离四著》说,
贪著现世不是行者,那这种人叫什么名字呢?
就叫做出卖佛法灵魂者、三宝的败类和僧众的败家子。
以法在自己心中不断地舔食现世的名利就像吃毒一样,这叫“饮苦食毒”,完全腐化自己。
这时候你才谨慎:
哦,这个很可怕!
在面对任何事时你会想:
我首先要截断求现世法的心。
毒品是什么?
吃起来感觉很美、很香,有各种幻觉,但吃完了以后,人的精气就没有了,变得像鬼一样,然后就堕落了。
这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以法求现世名利,正受用的时候感觉非常舒服,迷迷醉醉,似乎已经处在极乐世界,任何人都拥着你,俨然成了信众当中的皇帝,整天云里雾里的,很享受。
但是,一享受完就发现,自己的功德没有了,心正往下堕。
毒品是吃起来很舒服,但吃了以后人就完了。
所以,你要像畏惧毒品一样,畏惧求现世名利的心。
奔公甲格西。
有一天很多施主要来,他就去整理佛堂,清理干净。
当时一念发现:
哦,这是求名利的心,之后马上抓一把灰洒在供台。
所以后来的大德赞叹:
这是西藏最好的供养。
那是什么原因?
他检查到了:
由于贵人要来,心想:
我要做得体面一点,其实这是求名的心。
他能马上检查到自己的等起,看到了自己的发心。
这种东西很隐微,不仔细的话根本检查不出来。
所以,我们要仔细地检查当下的等起:
我起了什么样的心要做这个事?
不行的话马上断掉。
这就知道,不好的等起包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前行 备忘录 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