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教案6篇.docx
- 文档编号:10408629
- 上传时间:2023-02-11
- 格式:DOCX
- 页数:32
- 大小:36.08KB
曹刿论战教案6篇.docx
《曹刿论战教案6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曹刿论战教案6篇.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曹刿论战教案6篇
曹刿论战教案
曹刿论战教案
(一):
《曹刿论战》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潜力目标: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文章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主旨。
德育目标: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衷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齐鲁长勺之战就是其中的典型战例。
这天我们学习的《曹刿论战》就是谈谈长勺之战的。
透过学习,我们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
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二、解题:
1、《左传》
2、课文谈论的是古代战争故事。
3、课文标题为“曹刿论战”,曹刿是当时奴隶主贵族,为了鲁国的利益,……。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多媒体显示重点字音:
刿(guì)又何间焉(jiàn)鄙(bì)弗敢专也(fú)旗靡(mǐ)
玉帛(bó)小信未孚(fú)公与之乘(chéng)辙(zhé)轼(shì)
2、学生大声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以待讨论交流时解决。
3、选几位同学概述课文大意。
明确:
依两条线索概括:
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奋战——胜战——评战)
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四、合作交流,研讨探究。
阅读课文,小组合作,研讨探究下列问题:
1、曹刿请战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鲁庄公认为战前能作那几方面的准备呢?
曹刿是如何评价的?
-
明确: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能够一战。
3、为什么说“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能够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
鲁庄公借小惠赢得近臣的拥护,揭小信赢得神灵的保护,这两点都被曹刿否定。
在曹刿的启发下,庄公最后认识到人民的重要性,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这突出表现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4、曹刿是如何帮忙庄供选取战机的呢?
明确:
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急于出战;鲁军刚刚获胜,庄公又急于追求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
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务必把握有利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变化做出正确的决定。
5、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曹刿的解释分哪几层意思?
明确:
分两层意思,以江供给的缘故,“彼竭我盈”高度概括了最佳战机;二讲追击的缘故,表现他思考周全,行动谨慎。
五、品读课文,鉴赏《左传》的艺术特色
提问:
请同学们谈谈对人物塑造,情节安排两方面的认识。
并用“从……中能够看出……”的句式说话。
学生自由发言:
1、关于人物塑造
①关于曹刿
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
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了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②关于鲁庄公
课文集中体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期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成,给予攻击,说明他军事上无知。
但鲁庄公不是一个昏君。
鲁庄公与曹刿的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庄公作战用刿,亲自参加大战,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刿,不因胜而自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综合以上,可见鲁庄公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
2、关于对照映衬
作者巧妙地运用比照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
以曹刿与“乡人”的比较突出曹刿抵抗侵略保卫国家的政治热情。
从曹刿与庄公的比较中,与庄公的急躁冒进,反衬曹刿的从容谨慎,一个出身卑微而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跃然纸上。
3、关于详略
课文剪裁详略得当。
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述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则略写。
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六、课堂小结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务必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中的名篇。
七、作业
背诵课文
曹刿论战教案
(二):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曹刿论战》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属于散文作品。
该文记的是齐鲁长勺之战,齐强鲁弱,结果鲁国大获全胜,成为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曹刿对战前、战中、战后都作了很好的论述,指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
【设计理念】
1、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潜力。
2、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3、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整体感知课文资料。
2、欣赏作品资料,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获得自己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3、初步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潜力。
【教学重点】
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资料。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常用字的古今义。
3、掌握阅读文言文的一般规律。
【教学难点】
透过学习,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自己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教学方法】
1、认读法(解说:
目的是培养语感,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2、品读法(解说:
学生能读中有品,品中有悟)
3、探究法(解说: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互助合作的习惯)
4、归纳法(解说:
学习需要方法,方法源于归纳,归纳益于拓展)
【教学手段】
课件、多媒体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学生列举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引入课题,参照课文注解①简介《左传》。
《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设计意图: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文化常识。
]
二、诵读课文
(一)认读课文要求:
读准字音,读出语气和停顿。
1、辨读字词,检查学生预习效果。
(出示课件)
曹刿小信未孚小惠未��(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望其旗靡(
2、朗读课文
(1)教师背诵
(2)学生齐读
注意下列句子的语气和停顿。
(出示课件)
又何间焉(反问语气)民弗从也(否定语气)
忠之属也(肯定语气)夫战,勇气也(发议论)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3、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
纠正学生的误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潜力。
教师“下水”背诵让学生受到感染和影响,体现教师的指导和示范作用。
]
(二)品读课文要求:
理解文意,体会文情
1、自读质疑,合作探究
(1)学生自读,要求:
a、自由散读,对照课文注解理解文章大意。
b、对疑难词句进行圈点并质疑。
(2)教师活动:
点拨、引导,适时评点。
提示学生积累文言词汇,按字词句分类,掌握文言文学习规律。
(出示课件)
a、词的古今义
间、鄙、牺牲、狱、加、情、能够、忠
b、与战争(战车)有关的词
如:
“鼓”、“败绩”、“驰”、“辙”、“轼”
c、特殊句式的理解
如:
夫战,勇气也。
(决定句)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省略句)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利用教材和教师点拨带给的信息,进行自主、合作学习,提高语文学习的潜力。
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势,增加信息量,着眼于指导学生学习文言字词的方法,提高文言文的阅读潜力。
]
(3)在学生质疑、教师点拨的基础上,指名学生当小老师,翻译课文。
2、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
(1)教师引导学生抓住第一段的“何以战”,第二段的“鼓”“逐”,第三段的“公问其故”,理解段意,理清文章的结构。
(出示课件)
公将战……请见
求见
论何以战
乡人劝……何间
衣食分人……小惠……民弗从
分析祭祀弗加……小信……神弗福
断狱以情……忠之属……取信于民
从战指挥
鼓……未可……齐人三鼓……可……齐师败绩
驰……未可……下视…而望……可……遂逐齐师
一鼓作气……彼竭我盈……故克
论战胜故
大国难测……辙乱旗靡……故逐
(2)学生讨论
(出示课件)
a、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一共回答了三次,曹刿对他的回答满意吗鲁庄公把战争的胜利寄托在哪里
b、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
c、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鲁庄公的“鄙”
(3)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
(出示课件)
衣食分人(大臣的支持)
鲁庄公论何以战祭神弗加(神灵的保佑)
断狱以情(百姓的拥护)
战前:
衣食分人、祭神弗加……政治上无能
鲁庄公的“鄙”战中:
“将鼓”、“将驰”……急躁冒进
战后:
既克,问其故……军事上无知
战前:
取信于民
曹刿的“远谋”战中:
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战后:
后发制人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资料,初步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潜力。
]
3、学生探究,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1)联系全文,请学生说说鲁庄公是一个怎样的人
归纳小结:
鲁庄公是一个政治上无能、急躁冒进、军事上无知的国君。
教师追问:
难道鲁庄公身上没有优点吗
学生合作探究:
作为国君,国难当头,能持续清醒头脑,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并且不耻下问,虚心听取曹刿的指挥,甘愿扮好配角。
(2)联系全文,请学生说说从本文人物的言行中,我们获得了哪些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a、从曹刿“请见”、“入见”、“请从”角度分析。
(位卑不能够忘忧国,艺高还需胆大,有谋还需有勇,要有用心的参与意识,并善于主动展示自己的才华。
)
b、从乡人劝阻曹刿“请见”,鲁庄公准备“衣食分人”角度分析。
(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也枉然。
)
c、从鲁庄公“将鼓”而未鼓,“将驰”而未驰,曹刿两次“未可”和“能够”角度分析。
(忍耐是金,大丈夫相时而动。
成功者善于捕捉机遇,凡事不能留下蛛丝马迹。
)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
(三)创造性阅读要求:
积累运用,创造延伸
1、学生齐读课文第二段,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齐鲁长勺之战的场面。
2、教师归纳小结,文言文三步诵读法。
(出示课件)
认读……辨读文词,读出语感
品读……理解文意,体会文情
创读……积累运用,创造延伸
3、拓展延伸
运用三步诵读法(认读——品读——创读),自读短文《曹沫劫齐桓公》。
短文略。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口头表达潜力,巩固所学的文言文读书方法。
]
三、布置作业
题目:
〈〈我看鲁庄公〉〉,写一篇300字的小论文。
[设计意图:
阅读和写作相结合,学生能鉴赏作品,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逐步构成用心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
曹刿论战教案(三):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实验中学舒利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潜力:
1.积累掌握重要文言文词句和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了解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在学生练读中,在学生合作探究中学习本文运用人物对话推动事件发展,透过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学习本文在比较中刻划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方法]:
1.诵读法2.品读法、演读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三国时众多的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役,比如:
“赤壁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为什么弱者反而能够在战争中取胜呢?
也许是人心所向吧?
正义永远会战胜邪恶的。
但是有这么一场战役比这几场还要早,曾受到毛泽东同志的称赞的战争,也许同学们已经明白了,那就是长勺之战。
鲁国一个弱小的国家,为什么能够战胜如此强大的齐国呢?
这天我们就来共同探险个究竟吧!
请看课文《曹刿论战》。
2、解题:
《左传》:
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解说《春秋》的一部著作。
其中记载着春秋时代各国的内政、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
原书名为《左氏春秋》,汉以后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这部书既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相当精彩的散文著作。
3、背景:
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
公元前685年刘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先赶回齐国,想做国君。
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了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
齐桓公起兵迎击。
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
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
二、读
1、个体自读。
结合注释,读得准,读得畅,教师根据朗读实况正音。
如“间、帛、孚、勺、辙、靡”等可能在正音之列;虚词停顿要鲜明;要再现故事的氛围。
2、小组竞读。
要读得齐,读得响,读得有滋味。
(能够四人一组,一人一段,一人评。
)
教师根据朗读实况纠正语调。
如: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D�D应读出“反对”的语气。
②小惠未,民弗从也。
�D�D应读出“否定”的语气。
③忠之属也,能够一战。
�D�D应读出“肯定”的语气。
④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D�D应读出“议论”的语气。
⑤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D�D应读出“解说”的语气。
3、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
4、学生齐读课文。
二、译
1、学生个体自译。
(对照注释,疏通文意,质疑问难,解难。
)
对与以下的重点难点字词句学生与学生之间,也能够与老师之间互动解决。
(1)加点词的古今义:
肉食者鄙,又何间焉,牺牲玉帛,大小之狱
(2)决定句式:
忠之属也
(3)省略句式:
能够一战
(4)倒装句式:
“何以战?
”战于长勺(倒装)
(5)重点句子:
①肉食者谋,未能远谋。
②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④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2、同桌互译。
同桌互评互补,互助互进,培养伙伴关系,构成共学优势。
老师做点拨调控。
3、学生对照注释对照自己的理解找差距。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查
利用大屏幕中的题目来检查学生对课文重点词句是否真正理解。
1、古今异义;2、词类活用;3、一词多义;4、通假字;5、重点虚词;6、重点文言句式
二、演
1、小组合作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寻找故事中能够想象的地方,增补情节,用白话文再现文中情景。
大屏幕中出示提示:
三个场景,人物,人物活动
乡下,曹刿,乡人,一次对话
宫廷,曹刿,鲁庄公,战前对话
长勺,曹刿,鲁庄公,战时指挥;战后对话
2、选取小组中三个同学上台来创造性地展现当时情景。
三、评
自由评说台上表演的同学,是否演出了人物的特点和当时的气氛。
四、探
学生根据对文本与课本剧的理解与感受来探究以下三个问题。
1、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文中哪个地方能够看出?
鲁庄公是个什么的人,文中哪个地方能够看出?
2、本文中写人与写事上采用什么手法?
3、长勺之战胜利了给我们什么启示?
五、课堂小结谈收获。
曹刿论战教案(四):
教学目标:
1、把握本文基础知识,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及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掌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取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3、解释“牺牲”“狱”“间”等古今异义的词;初步了解决定句、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用法。
教学重点:
略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在我国古代有许多优秀的史书,不仅仅是史学著作,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史记》是这样,《左传》也是这样,这天我们学习《左传》中的一段著名文章《曹刿论战》。
这段文章,毛主席在他的重要著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书中曾全文引介,并作了精辟的评析。
这段文章很值得我们一学。
《左传》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编年体”,即按年代顺序记事)。
这是一部十分珍贵的史书,当中保存了我国春秋时期许多重要的史料。
这部书个性长于记述战争,本篇记述的是春秋时期齐国鲁国在长勺进行的一次战争。
这次战争,弱小的鲁国打败了强大的齐国,其原因是什么,其奥妙何在,本篇作了简洁而生动的记述,学完后大家会对之有个了解。
二、基础知识与相关背景
1.老师先示范读一遍。
2.学生朗读课文。
注意字音准确。
句读正确。
3.纠正字音
刿(guì)间(jiàn)弗(fú)偏(biàn)帛(bǒ)
孚(fú)辙(zhé)轼(shì)竭(jié)靡(mǐ)
4.作者介绍
5.时代背景:
背景。
《曹刿论战》所写的故事,是齐鲁长勺之战。
春秋时代,齐国是个大国,鲁国是个中等国,齐强鲁弱,齐大鲁小。
齐鲁两国都在此刻的山东省境内,齐在北,鲁在南。
在齐鲁两国之间,靠近黄海,还有一个小国叫做莒国。
齐国有个国君叫齐襄公,荒淫无道。
他的两个弟弟逃到国外避难,公子小白逃到莒国,公子纠逃到鲁国。
鲁庄公八年和九年,齐国两个国君齐襄公和公孙毋知相继被杀,国内无君。
这时鲁国派兵护送公子纠,莒国也派兵护送公子小白赶回齐国。
结果是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做了国君,他就是齐桓公(春秋时有名的五霸之长)。
他立即出兵打败鲁军,并迫使鲁国杀死同他争夺君位的公子纠。
但齐桓公还不甘心,第二年,即鲁庄公十年,又出兵攻打鲁国。
鲁军在曹刿的出色指挥下,在长勺把强大的齐军打得大败,赶出了鲁国的国境。
这就是《曹刿论战》所记叙的齐鲁长勺之战。
三、课文分析。
第一段
1.字词解释:
2.齐读。
思考回答“第一段主要写什么?
”齐读毕提问一二名同学,以了解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状况。
3.问题探导:
第一段主要写什么?
(要求用一两句话作答)
曹刿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什么?
他否定了鲁庄公的什么看法?
分析:
第一段主要是透过曹刿和庄公的对话,写曹刿对应具备什么条件才能保证战争胜利这个问题的看法。
分析:
曹刿认为要得到“民”(庶民百姓)的支持才能保证战争胜利。
在鲁庄公作出第一个回答后,曹刿就提到了“民”的支持,“小惠未,民弗从也”。
当鲁庄公说到办案子必须合情合理时,曹刿便明确肯定道:
“忠之属也,能够一战。
”
在曹刿看来,办案合情合理,贴合百姓愿望,如此处理政事,能够得到百姓支持,具备这个条件,就有了战胜敌人的保证,因此他明确断言:
“能够一战。
”
曹刿否定了鲁庄公的两个看法:
一是他能得到左右朝臣的支持以取胜,一是他能得到神灵的保佑以取胜。
要注意,曹刿否定鲁庄公的第二个看法是说: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小诚信不能使神真正信任,神不会保佑的,并不是说神的保佑没有用,他不是在否定神的保佑。
第二段
1.字词解释
2.齐读第二段,并思考回答“第二段写什么?
”读毕提问一二名同学。
3.问题探导:
第二段写什么?
(要求用一两句话概括作答)
确认:
第二段写长勺之战的战斗经过,写曹刿是如何指挥鲁军打败齐军的。
第三段
1.字词解释:
地址同上,点击打开
2.抽读,其它同学思考回答“这段主要写什么?
”
3.问题探导:
这段主要写什么?
确认:
这段主要写曹刿谈这次战胜齐军的原因何在。
四、全文分析、小结。
1.全文翻译:
逐句翻译,点击打开
2.这篇文章写出曹刿的什么特点?
分析:
透过这篇文章,我们可能看到曹刿算得上是古代的一位军事人才。
他具有卓越的军事识见和高超的作战指挥才能。
这表此刻两个方面:
一、他十分重视战前要有可靠的政治准备。
他认为,“民从”,得到庶民百姓的拥护、支持,这才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民从”,具备了这个条件,“能够一战”,否则,不能够战。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些人识见鄙陋,就包括思考不到这点。
二、他指挥作战谋虑周密,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
他深知军队士气在战争中的作用(“夫战,勇气也”),他慎重初战,善于选取有利的时机发起反攻(“彼竭我盈,故克之"),他知彼知己,既不畏强敌,又步步谨慎,最后战胜齐军(“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曾写道:
“春秋时候,鲁与齐战”。
“当时的状况是弱国抵抗强国”,“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之后被曹刿阻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
虚词总结
以:
①拿:
依靠。
“何以战?
”②把:
“必以分人。
”③用:
“必以信。
”④按照。
“必以情。
”⑤凭借。
“能够一战。
”
之:
①代词。
“肉食者谋之”(代事);“公与之乘”(代人);“故克之”(代齐军)。
②的。
“小大之狱。
”③助词,无义。
“公将鼓之。
”
省略句式:
“(曹刿)乃人(朝)见(庄公)”(省略主语、宾语);“民弗从(之)也”(省略宾语);“必以(之)分人”、“能够(之)一战”(省略介宾结构的宾语);“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省略谓语、主语)
五、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背诵全文
曹刿论战二则
曹刿论战教案(五):
教学目标:
1、认识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前务必做好政准备——取信于民的道理,在作指挥上,务必重视士气、详察敌情、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掌握有利战机。
2、了解作者及《左传》的有关常识
3、掌握文中重点实虚词的含义及用法
4、了解本文以“论战”为中心,裁剪得当的写作手法
5、分析文中的两个主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战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