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词语运用.docx
- 文档编号:10407432
- 上传时间:2023-02-11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27.89KB
1词语运用.docx
《1词语运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词语运用.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词语运用
词语运用
(一):
成语、关联词语、叠音词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中考考点:
1.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恰当使用常见的成语。
2.了解关联词语的作用和常见的关联词语的类型,正确使用关联词语。
3.了解并正确使用叠音词。
内容概要
一、了解和正确使用成语
1.什么是成语
2.成语运用九注意
(1)弄清成语的来源,准确理解成语的意义,切忌望文生义。
(2)弄清成语的构造。
(3)正确辨析成语中的字音和字形。
(4)弄懂成语的意义。
(5)注意成语的感情色彩。
(6)注意成语运用对象的范围。
(7)应避免意思重复和矛盾。
(8)注意区分同义成语。
(9)注意某些成语只能用于肯定句或否定句中。
3.了解成语误用的主要类型。
成语误用的原因有很多,现总结几点如下:
(1)望文生义。
(2)褒贬颠倒。
(3)适用对象不当。
(4)不合语境。
(5)误用谦辞敬语。
(6)比喻不当。
(7)重复用语。
(8)误用典故。
(9)使用范围不当。
(10)生搬硬套,牵强附会。
4.答题技巧
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不能望文生义;
第二、体会成语的感情彩色;
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和搭配的对象;
第四、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住处。
二、关联词语的运用
1.什么是关联词语
2.几种常见类型的关联词
常见的关联词语,有的是单用的,如:
“才”、“就”、“便”、“因为”等;有的是成对使用的,如:
(1)并列关系:
(2)承接关系:
(3)因果关系:
(4)条件关系:
(5)转折关系:
(6)假设关系:
(7)选择关系:
(8)递进关系:
3.正确使用关联词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弄清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再从已知的关联词语中选取相适应的一类。
(2)弄清整个句子要表达的意思,关联词语应该选用对表达句意起辅助作用的一类。
(3)关联词语在句子里的位置是有讲究的,有一类关联词语既可以放在句子的开头,又可以放在“谁”的后面;另一种关联词语的位置则相当固定,不能随意调整。
关联词语的位置如果放得不对,就会使句子通顺,意思不清楚。
(4)句子中用上关联词语后,要连起来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
因为有时候表示同一种关系的关联词语,并不一定都适用于一个句子。
三、叠音词及其作用
1.什么是叠音词
2.叠音词的各类
3.叠音词的作用
内容详解
一、了解和正确使用成语
1.什么是成语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
它结构凝练而定于表现力。
成语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它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提炼出来的。
在汉语中多数由四个字组成。
它具有形成的历史性、意义整体性和结构的凝固性,不能随便拆开或改变说法。
2.成语运用九注意
(1)弄清成语的来源,准确理解成语的意义,切忌望文生义。
成语的来源主要有:
①由古代寓言故事凝缩成。
这类成语和寓言一样,常用假托的故事或者拟人的手法来说明某种道理,常带有劝解或者讽刺的意味。
如:
滥竽充数、狐假虎威、螳臂当车、鹬蚌(yùbànɡ)相争、与虎谋皮、杞人忧天等。
②由历史事件或历史故事凝缩而成。
这类成语经常用来说明某种道理、某种认识或者某种境遇。
如:
卧薪尝胆、毛遂自荐、风声鹤唳(lì)、三顾茅庐、完璧归赵、请君入瓮等。
③古代作品中的语句习用为成语。
这类成语,有的是作品中的原话,有的是经过加工,经过简缩而成的。
如:
一鼓作气、舍生取义、知己知彼、庞然大物、扑朔迷离、诲人不倦、见贤思齐、任重道远等。
④来自群众的口头语。
语言本来就是约定俗成的产物,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类成语会不断出现,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如:
三长两短、十拿九稳、人山人海、有气无力、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指手画脚等。
(2)弄清成语的构造。
成语以“四字格”为基本格式,如“守株待兔”“德高望重”“张灯结彩”等。
也有“非四字格”,如“莫须有”“迅雷不及掩耳”“牛头不对马嘴”等。
(3)正确辨析成语中的字音和字形。
因为成语具有形成的历史性和意义和整体性,所以在成语中很多字的读音和字形上有自己的特点,不能随意更动。
如“三省吾身(‘省’读‘xǐng’,不能读成‘shěng’)、“仙露琼浆(‘琼’读‘qióng’,不能读成‘jīng’)”、“苦心孤诣(‘诣’读‘yì’,不能读成‘zhǐ’)”;“谈笑风生(‘生’不能写成‘声’)”、“可望不可即(‘即’不能写成‘既’)”、“获益匪浅(‘匪’不能写成‘非’)”。
中考中,考查成语的读音和字形的试题很多,常以判断题和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考查内容多是成语中易读错和写错的字。
(4)弄懂成语的意义。
有的成语所表示的意思与字面意义是一致的,只要了解它的字面意义及相互关系,就能理解其整体意义。
如“头晕目眩”“灰心丧气”“肃然起敬”“生老病死”等。
有的成语实际意义跟字面意义不一致,用的是比喻义或引申义。
如“红灯绿酒”,字面意思是“红色的灯,绿色的酒”,成语意思是“形容繁华热闹的夜生活”,这里采用它的引申义。
“缘木求鱼”字面意思是“抓到树上求鱼”,其比喻义是“做事情的方向、方法正确”。
有的成语中的字,古今意义不一样,不能用今义去解释,如“三省吾身”中,“省”是“反省”的意思,不是“省份”或“省略”的意思。
有些成语,懂得了字面的意思,还要特别注意它的习惯用法。
例如:
“一个巴掌拍不响”和“孤掌难鸣”这两个成语,只从字面上看,好像一个是白话,一个是文言,意思没有什么两样,可是仔细想想,“一个巴掌拍不响”,是说事情的发生不是由于单方面引起来的,使用这个成语,有各打五十大板的意味。
“孤掌难鸣”是说只有一个人的力量很难成事,对如此处境的人,有同情的意味。
两个成语的意思区别相当大,可见,要正确理解成语的意义,就必须彻底弄清楚成语的这些习惯用法。
(5)注意成语的感情色彩。
成语的感情色彩可谓褒贬分明,我们在运用时,要因目的、场合、对象的不同而异,用于赞扬、夸奖的使用褒义成语,用于贬斥、批评的使用贬义成语。
否则,成语运用就不恰当了。
如:
战士们虎视眈眈地守卫着祖国边疆。
“虎视眈眈”的意思是像老虎那样凶狠地注视着,多用于贬义,显然有在此处不当。
再如:
他们响应四家号召,见异思迁,毅然放弃都市的优越条件,扎根西部建功立业。
“见异思迁”的意思是看见不同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
多用于贬义,此处形容扎根西部建功立业的人们显然是一对的。
还有“明目张胆”,古代形容不畏权势,敢作敢为,有胆略,有气概,含褒义,到现代,指人公开干坏事,成了贬义词。
这一类的成语,还有“明哲保身”“好为人师”等。
(6)注意成语运用对象的范围。
有一些成语的运用有特定的对象,如“炙手可热”只能用于权势,“美轮美奂”只形容建筑,“磬竹难书”只形容罪恶,“不瘟不火”只形容戏剧表演,“匪夷所思”只形容言谈举止。
运用时要十分注意,否则就会出错。
如“他把这理论批驳得遍体鳞伤”,“遍体鳞伤”只能用于人,这里应用“体无完肤”。
这一类的成语还有“不胫而走”“不翼而飞”“巧夺天工”“青梅竹马”等。
(7)应避免意思重复和矛盾。
如“我们学校有许多莘(shēn)莘学子”,“莘莘”含有众多的意思,与“许多”重复;如“他有难言之隐的苦衷”,“难言之隐”中“隐”就是“苦衷”的意思,“苦衷”与“隐”重复;如“玩具店里挂满了各种形形色色的玩具,像轮船、飞机、坦克等”,“形形色色”指各种各样,各类多,与“各种”重复;如“对于我们这些平凡普通的芸芸众生来说,生命也可以闪光”,“芸芸众生”原指世间一切生灵,后指平凡普通的人,句中“平凡普通”与之重复。
这一类的成语还有“忍俊不禁”等。
(8)注意区分同义成语。
有些成语意思大致相同,但在程度轻重、意义侧重方面有所不同。
如“惨无人道”与“惨绝人寰”都指极残酷、极狠毒,但后者指世上没有过的惨事,手段之残酷、情形之凄惨到了极点,程度比前者重。
“信口开河”与“信口雌黄”都有“随口乱说”的意思,但后者有“歪曲事实”、随意掩盖真相,进行诽谤污蔑之意,语义比前者重。
“朝三暮四”与“朝秦暮楚”都有反复无常的意思,但侧重点不同,“朝秦暮楚”多指在的原则方面的反复,比喻不讲原则反复无常。
例:
“中国现代史上的军阀都要依靠一个外国势力,但他们朝秦暮楚,没有一个准后台。
”“朝三暮四”则比喻经常改变主意,如“他研究学问朝三暮四。
”
再如“画饼充饥”与“望梅止渴”意思相近,前者侧重徒有虚名而毫无实际,犹如镜花水月一般,虚幻而不能捉摸;后者指以物示人而不落实,望梅虽不真正解渴,但有梅可望总比虚幻不可捉摸实在一些。
所以“画饼充饥”比喻有根本不能兑现的办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望梅止渴”则比喻有对前途的预想来慰藉人们。
这一类的成语还有“另眼相看”与“刮目相看”、“光明磊落”与“光明正大”、“迫不及待”与“刻不容缓”等。
(9)注意某些成语只能用于肯定句或否定句中。
一些成语只能用于肯定句或否定句中,如“不容置疑”只用于肯定句,例:
“这个观点不容置疑。
”“望其项背”只用于否定句,例:
“他的雄厚实力令他人难以望其项背。
”“同日而语”也只用于否定句,例:
“你和他不可同日而语。
”
3.了解成语误用的主要类型。
成语误用的原因有很多,现总结几点如下:
(1)望文生义。
如:
他穿的衣服太小了,很不合身,真是捉襟见肘。
(捉襟见肘,形容衣服破烂,也形容顾此失彼,穷于应付。
用来形容衣服不合身是错的。
)
(2)褒贬颠倒。
如:
南京大屠杀铁证如山,有口皆碑,不容抹杀。
(有口皆碑,比喻到处受到赞扬,是褒义词,有在这里意义颠倒了。
)
(3)适用对象不当。
如:
老王虽说已经退休了,但他精力充沛,在许多事情上都显示出他是个年富力强的人。
(年富力强,形容年纪轻,精力旺盛。
不能用于老人。
)
(4)不合语境。
如:
新组建的这支足球队训练抓得很紧,但上场对垒到底怎样,还不得而知,我们将刮目相看。
(刮目相看,指别人有进步,不能再有老眼光去看待。
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
(5)误用谦辞敬语。
如:
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阔明亮,只是摆设略显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
(蓬荜生辉,是谦辞,只能用于自述,不能用于他人,否则于人不敬。
)
(6)比喻不当。
如:
好一幅“梅花闹春”图,这妙手回春之作,把人们带到了融融春光之中。
(妙手回春,指称赞医生医术高明,能把病人治好。
用在此处来比喻艺术高明,显然不妥。
)
(7)重复用语。
如:
看到他这种滑稽的表情,坐在身旁的一名外国记者忍俊不禁扑哧一声笑起来。
(忍俊不禁,是“忍不住笑”的意思,而句中“扑哧一声笑起来”与“忍俊”的意思一样,因而造成重复。
)
(8)误用典故。
如:
随着双边关系的改善,中俄两国终于结为秦晋之好。
(秦晋之好,指两姓联姻,并非指两国关系友好。
)
(9)使用范围不当。
如:
大家齐聚一堂,欢迎这位从海外归来的莘莘学子。
(莘莘学子,指众多的学生。
而“这位”并不等于“众多”学子。
)
(10)生搬硬套,牵强附会。
如:
在那蹉跎岁月,我们的革命先辈爬雪山,过草地,吃了多少苦啊!
(蹉跎岁月,愿意为“把时间白白地耽误过去”,而句中应理解为“艰苦岁月”,成语运用牵强。
)
4.答题技巧
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不能望文生义;
第二、体会成语的感情彩色;
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和搭配的对象;
第四、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住处。
二、关联词语的运用
1.什么是关联词语
关联词语是指在各级语言单位中起关联作用的词语。
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密切相关的简单句子,合起来构成了复杂句子。
构成复杂句子的简单句子称作分句。
分句与分句之间,一般用关联词连接。
因此,正确掌握关联词,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也有助于更好地表情达意,使句子更加简练,意思更加明确而又富有逻辑性。
2.几种常见类型的关联词
常见的关联词语,有的是单用的,如:
“才”、“就”、“便”、“因为”等;有的是成对使用的,如:
(1)并列关系:
既……又……;不是……而是……;一方面……一方面……。
(2)承接关系:
一……就……;起先……后来……;……于是……;从而……是……。
(3)因果关系:
因为……所以……;既然……就……;之所以……是因为……。
(4)条件关系:
只要……就……;只有……才……;无论……都……;不管……总……。
(5)转折关系:
虽然……但是……;尽管……还是……。
(6)假设关系:
如果……就……;即使……也……;要是……就……。
(7)选择关系:
不是……就是……;是……还是……;与其……不如……;宁可……也不……。
(8)递进关系:
不但……而且……;不仅……还……。
以上几种常见的关联词,在实际运用时有一些是比较容易混淆的,如“尽管……还是……”、“不管……总……”、与“即使……也……”,要认真分辨。
不同的关联词语所表达的分句关系是不同的,同一个句子如果使用不同的关联词语,分句间的关系就不同了,句子所表达的意思也就变了。
如:
“冬天到了,我们换上了冬装。
”如果这句话加上“如果……就……”这组关联词语,就变为“如果冬天到了,我们就换上冬装。
”它表示的是一种假设情况下将要产生的结果,现在冬天并没有到,等到冬天到了,我们就会换上冬装。
而如果加上“因为……所以……”这组关联词语,则成为:
“因为冬天到了,所以我们换上了冬装。
”它表示是一种因果关系,现在已经是冬天了,所以我们换上了冬装。
可见,同样一句话,加上不同的关联词语,其意思也不一样了。
3.正确使用关联词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弄清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再从已知的关联词语中选取相适应的一类。
(2)弄清整个句子要表达的意思,关联词语应该选用对表达句意起辅助作用的一类。
(3)关联词语在句子里的位置是有讲究的,有一类关联词语既可以放在句子的开头,又可以放在“谁”的后面;另一种关联词语的位置则相当固定,不能随意调整。
关联词语的位置如果放得不对,就会使句子通顺,意思不清楚。
(4)句子中用上关联词语后,要连起来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
因为有时候表示同一种关系的关联词语,并不一定都适用于一个句子。
三、叠音词及其作用
1.什么是叠音词
叠音词(即叠词)是一种组词的手法,又叫复字、重言,即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的字叠成一个词组。
如:
蹦蹦跳跳、隐隐约约、活活、擦擦等。
2.叠音词的各类
叠音词有哪些各类呢?
常见的有AA式,AABB式,ABAB式和ABB式。
例如:
缓缓、松松(AA式),曲曲折折、坛坛罐罐、远远近近、高高低低(AABB式),一跳一跳、一层一层(ABAB式),绿油油、白茫茫、一粒粒(ABB式)。
3.叠音词的作用
使用叠音词,将某种含义的字重叠起来,既可创造出双声叠韵的音乐美,又能大大增强对某事、某物、某种情感、某种思想的表达效果,鲜明强烈的构架意境和渲染气氛,最终达到加强作品对读者的艺术感染力与情绪冲击,加深读者对作者及其作品的理解与印象。
一个字在重叠以后就会增添某些附加意义。
比如:
人人——每个人;大大——在或很大;爷、奶、爸、妈——一个字,太生硬,重叠一下,便倍增亲切感,还有的词重叠以后,竟然会改变它的词性和词义。
比如:
翼——鸟的翅膀,名词;小心翼翼——特别小心的样子,成形容词了。
亭——亭子,名词;亭亭——形容高耸的样子,成了形容词;等等。
可见,运用叠词,不仅形式上增添了语言的韵律美,而且内容上更丰富了语言的含义,可谓一箭双雕。
因此,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大量运用这种手法。
一部《诗经》305篇,其中有204篇取用了这种手法。
词语运用
(二):
多义词、同义词、反义词、词语的感情色彩及语体色彩
(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中考考点
1.理解常用词语在具体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并能根据上体语境正确使用词语。
2.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辨析同义词和反义词,分析多义词北体会其表情达意的效果。
3.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
4.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恰当使用常见的成语、俗语。
5.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正确使用关联词语。
内容概要
一、正确辨析多义词,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
1.词、词义的概念
2.词义的分类
(1)根据义项的多少分为单义词和多义词。
(2)根据意义分为同义词和反义词。
(3)根据语音有同音词(语音相同而意义不同的词)。
3.单义词和多义词
(1)单义词:
(2)多义词:
①基本义和转义。
②引申义。
③比喻义。
④语境义。
4.如何区分多义词和词的语境义
5.如何正确把握多义词的含义
二、辨析常见的同义词
使用同义词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有些词虽然是同义词,但是在使用上应该注意区别对待。
②有些同义词在某些场合下可以互相换用,但也不能随意调换。
③注意仔细辨别同义词之间的同点。
第一,同义词的词义有轻重差别。
第二.看词语所指范围大小。
第三,可以看和其他词语的搭配习惯。
第四,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
三、正确运用反义词
1.反义词的定义
2.反义词的作用
(1)恰当地运用反义词,可以形成鲜明的对比,把事物的特点表达得更充分,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利用反义词可以构成对比、映衬,达到正话反说的效果。
(3)强调与增强语势。
(4)使语言精辟、寓意深刻。
3.使用反义词要注意
(1)不是所有的词语都有反义词。
形容词里反义词比较多,其次是动词。
(2)如果一个词有几个意义,它就可能有几个不同的反义词。
(3)恰当地使用反义词可以给人以对比鲜明的印象,把事物的特点表达得更充分,便若使用不准确则有可能弄巧成拙。
四、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语体色彩,掌握词的褒贬互用
1.词语的感情色彩
可分为:
①褒义词:
②贬义词:
③中性词:
2.贬义词褒用现象
3.褒义词贬用现象
4.词语的语体色彩
词语按语体色彩可分为:
(1)口语:
(2)书面语:
内容详解
一、正确辨析多义词,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
1.词、词义的概念
词是句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
词义即词的意义,包括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即词的内容(词的形式是语音)。
词汇学讲的词义通常是指词汇意义,即狭义的词义;广义的词义还包括词的语法意义,即词性。
2.词义的分类
(1)根据义项的多少分为单义词和多义词。
(2)根据意义分为同义词和反义词。
(3)根据语音有同音词(语音相同而意义不同的词)。
3.单义词和多义词
(1)意义词:
只有一个义项的词称为意义词。
一般为科学术语、专有名词、常见事物的名称等。
如:
流沙河、灯、珍珠、月亮、汽车、克隆、基因等。
(2)多义词:
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的词就叫多义词。
词的各种义项分类是有层次的,它们的关系是:
词义包括基本义和转义,转义又包括引申义和比喻义。
①基本义和转义。
词语的各义项中,有一个义项是基本的、常用的;其他的义项一般由这个义项直接或间接发展转化而来的。
前者叫基本义,后者叫转义。
词的转义主要是通过引申和比喻两种方法产生的。
例如:
霜:
基本义是“在气温降到摄氏零度以下时,靠近地面空气中所含的水汽在地面物体上凝结成的白色冰晶”。
而“柿霜”“盐霜”“雅霜”“鬓霜”等等,这些词语中的“霜”就不再是本义的“霜”,只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用词的基本义来比喻另一事物所产生的比喻意义,即“霜”的转义。
②引申义。
在基本义的基础上经过推演发展而产生的意义是引申义。
例如:
简单:
a.结构单纯;头绪少;容易理解、使用或处理。
b.(经历、能力等)平凡(多用于否定句)。
c.草率;不细致。
在这里,义项a是基本义,其他是引申义。
③比喻义。
借用一个词的基本义来比喻另一个事物,这里所产生的新的意义是比喻义。
例如:
关门:
a.比喻停止。
b.比喻把话说死,无商量余地。
比喻义和比喻的区别:
修辞上的比喻是临时打比方,而比喻义是词的一种固定用法。
④语境义。
语境义是语言环境,包括上下文语境和情景语境。
“上下文语境”指与该句相关的前后词语,或这句话前后的语句。
“情景语境”指说话人用这个词句的场合、心情、意图以及他的身份、职业、性格习惯等。
语境义就是词语在这些语境下的含义。
例如:
“成绩只能说明过去,谁都没有骄傲的资本,继续努力吧!
”这里的“骄傲”是贬义词,是“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的意思。
再看这一句:
“我们的健儿在奥运会上勇夺金牌,他们是祖国的骄傲。
”这句中的“骄傲”又变成了褒义词,是“值得自豪的人或事物”的意思。
4.如何区分多义词和词的语境义
词的语境义和一词多义是不同的。
多义词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是人们公认的,不以语言环境为转移,在词典等工具书中可以查找到其义项,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全民性和稳定性。
例如:
“机关”,本义是整个机械的关键部分;它的引申义是办理事务的部门或周密而巧妙的计谋;比喻义是秘密。
这些都是大家公认的,可以从工具书中查到。
而语境义则恰恰与此相反,它是不固定的,是在语境中临时赋予的,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其意义便不存在了,因此这种语境义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创造性,具有特殊的表情达意的作用。
例如:
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
(《理想》)
“副产品”的含义是制造某种物品时附带产生的物品。
而这句话是说理想所追求的是社会的温饱、文明、安定、繁荣等,而不是个人荣誉。
理想实现了,社会给你荣誉,而这种荣誉只不过是理想的“副产品”。
这句中的“副产品”是理想实现后的附属东西,是它的语境义。
如果离开了语境,它就没有这个含义了。
5.如何正确把握多义词的含义
学习词语要注意积累、牢固记忆,不要注意结合阅读对词语进行理解,特别是多义词,根据语境理解掌握词义。
一是查阅注释和工具书,弄清词语的本义和转义。
如:
而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通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行道树》)
查字典,“堕”的本义是“落、掉”的意思。
“堕落”义项有两个:
一是沦落、流落;二是指(思想、行为)往坏里变。
结合上文,行道树离开了家,离开了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是大大跌落了,所以,在这里的“堕落”应是“沦落,流落”的意思。
而第二个义项实际是它的比喻义。
二是根据具体语境,灵活准确地理解词义。
如:
“闹钟”的愿意是“能够在预定时间发出铃声的钟”。
而《理想》一文中的句子“理想是闹钟,敲碎你的黄金梦”则不能按愿意理解,“闹钟”在这句里应是指时刻提醒树立理想的人,不要沉醉于黄金梦中,应在人生的道路上朝着更高更远的方向前进。
三是结合特定的修辞方法理解词义。
根据表达需要,文章中常用一些修辞方法,如比喻、拟人、反语、双关、借代等。
它们会使词语的含义更深刻,学习时要注意理解。
如:
理想开花,桃李要结甜果;理想抽芽,榆杨会有浓阴。
(《理想》)
这两句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理想开花”“理想抽芽”是说为理想而做出的努力;“桃李结甜果”“榆杨有浓阴”指理想实现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二、辨析常见的同义词
同义词是指词语表示的意义最相同的。
词语意义完全相同的词并不多,更常见的情况是意义相近,叫近义词,通常也叫同义词。
例如:
意义、意思,这两个词都可以指词语或句子包含的内容。
使用同义词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有些词虽然是同义词,但是在使用上应该注意区别对待。
如:
“生日”“诞辰”,“土豆”“马铃薯”,在这里,因为后一个是书面词语,前一个是口语化词语,所以,在使用上有一定的区别。
有人为了显示自己有“学问”,用“诞辰”造了这样一个句子。
他写道:
今天是小强8岁诞辰,我们去给他贺寿吧。
这样说显然不对,“诞辰”一般用在书面语中,表示对人的尊敬。
8岁的孩子怎能用“诞辰”呢?
而且“贺寿”这个半白半文的词语,更显得不伦不类。
②有些同义词在某些场合下可以互相换用,但也不能随意调换。
例如:
“美丽”“漂亮”都有“好看”的意思,如“这个小姑娘长得很漂亮”可以换成“这个小姑娘长得很美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词语 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