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水资源保护规划技术大纲.docx
- 文档编号:10401517
- 上传时间:2023-02-10
- 格式:DOCX
- 页数:37
- 大小:34.77KB
全国水资源保护规划技术大纲.docx
《全国水资源保护规划技术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水资源保护规划技术大纲.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水资源保护规划技术大纲
全国水资源保护规划技术大纲
地下水部分
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
二〇一二年十二月
一、总则
(一)目标与任务
规划近期(2020年)目标:
到2020年,地下水超采和区域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的态势基本得到遏制,地下水资源储备能力显著提高;受损的重要地下水生态系统得到初步修复,水生态恶化的趋势得到遏制。
规划远期(2030年)目标:
到2030年,集中式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重点地区地下水水质显著改善;地下水超采得到全面遏制;受损的重要地下水生态系统基本得到修复。
根据规划目标要求,本次规划的主要任务如下:
1.开展地下水资源状况及其开发利用现状调查评价,分析地下水不合理开发利用引发的环境地质问题,复核地下水超采区和超采量;开展地下水水质现状调查评价,进行地下水污染分析。
2.开展区域浅层地下水脆弱性评价工作,根据评价成果,分析地下水功能属性和流域及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需要,完善浅层地下水功能区划体系。
3.确定各规划分区地下水水量、水位控制目标、水质保护目标,合理制定地下水水量、水位控制方案、水质保护方案。
4.提出地下水超采治理和水质保护工程及非工程措施,完善地下水资源保护管理制度框架。
5.分析规划实施效果,提出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二)基本规定
1.规划范围。
地下水资源保护规划范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未含台湾省、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将平原区、开发利用程度较高或有开发利用和保护意义的山丘区作为地下水资源保护规划的重点区域。
2.本次规划水平年:
现状(基准)年为2010年,近期水平年为2020年,远期水平年为2030年;规划重点为2020年。
3.基本规划分区。
浅层地下水基本规划分区为地下水二级功能区;深层承压水基本规划单元为水资源二级区套地级行政区。
全国层面上要求按照基本规划单元进行协调汇总,各流域机构及省区可根据区域地下水特点和实际工作需要,对基本规划单元进一步细化。
4.相关规划协调。
本次地下水资源保护规划成果要与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全国地下水利用与保护规划等已有规划成果相协调、衔接。
5.浅层地下水是指与当地大气降水和地表水体有直接水力联系的潜水以及与潜水有密切水力联系的承压水。
深层承压水是指埋藏相对较深,与当地大气降水和地表水体没有密切水力联系且难以补给的承压水。
二、资料收集与现状调查
(一)地下水资源状况
本次规划采用《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中地下水资源量评价成果。
对于2000年以来水资源量变化较大的地区,以《中国水资源公报》为基础,结合现有规划成果及相关资料,收集2001~2010年期间的地下水资源状况最新数据,分析地下水资源数量最新变化情况,整理出地下水资源评价类型区分布图,地下水总补给量、资源量、可开采量及其模数分区图,将浅层地下水年均可开采量填入附表2-4-1,并绘制平原区地下水可开采量模数分区图。
(二)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
调查统计各水资源三级区套地级行政区2010年地下水实际开采量及分别用于城镇生活、农村生活、工业和农业的开采量,绘制2010年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实际开采量模数分区图。
将浅层地下水开发利用状况调查统计数据填入附表2-4-1,深层承压水开发利用状况调查统计分析数据填入附表2-4-2。
(三)地下水水位
收集整理2010年浅层地下水水位监测资料,绘制2010年平原区浅层地下水水位等值线图。
调查分析近期深层承压水水头动态变化特征,包括地下水水头持续下降区域的空间分布面积,最低水头及其发生的地理位置等。
分析重点地区2001年至2010年地下水水位变化情况。
(四)地下水超采状况
在原有地下水超采区划分成果的基础上,依据《地下水超采区评价导则》,分析2001年至2010年地下水开采量和水位变化情况,选取2001年至2010年多年平均或典型年地下水开采量作为基准年开采量,进行地下水超采区复核。
内容包括地下水超采区分布情况、超采区面积、超采量、超采程度等。
绘制平原区浅层地下水现状超采区分布图和平原区深层承压水超采区分布图,并填写附表2-4-3。
(五)地下水超采引发的环境地质问题
根据水资源调查评价成果复核近期因开发利用地下水引发的海水入侵、咸水入侵、土地沙化、水质恶化、地面塌陷、地裂缝、湿地退化等生态与环境恶化状况(包括描述相应的灾害程度要素及空间分布)。
调查因超采地下水引发的地面沉降状况,包括:
收集整理累计地面沉降量等值线图,分析地面沉降区的面积及空间分布,最大累计地面沉降量及其发生的地理位置,近期年均地面沉降速率,以及因地面沉降造成的建筑物毁坏等灾害情况。
填写附表2-4-3。
(六)地下水水质
收集2010年地下水水质监测资料,对地下水水质状况进行分析。
在无2010年水质监测资料的地区,可以选取近1~2年的水质监测资料代替,或进行补测。
绘制浅层地下水矿化度分区图、2010年浅层地下水水质类别分布图和2010年深层承压水水质类别分布图,并将浅层地下水水质状况填入附表2-4-1,深层承压水水质状况填入附表2-4-2。
要求按照《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对地下水水质进行分类。
(七)地下水污染
收集整理有关地下水污染源调查资料,分析污染源种类、物质组成和地理分布特征,结合地下水水质状况分析成果,综合分析地下水污染状况,圈定地下水污染范围。
地下水污染分析的重点区域是污染源附近,尤其是位于污染源附近的地下水水源地。
调查海水、地下咸水入侵淡水含水层的情况,并分析其变化趋势。
(八)集中式地下水供水水源地
收集整理集中式地下水供水水源地的地下水类型、现状实际开采量、供水能力、水质类别、供水行业、供水人口以及管理情况等。
填写附表2-4-4。
三、浅层地下水功能区划分
(一)完善浅层地下水功能区划分
开展区域浅层地下水脆弱性评价,绘制浅层地下水脆弱性评价分区图。
在已有地下水功能分区成果和区域浅层地下水污染脆弱性评价成果(本次规划专题研究成果)以及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调查评价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浅层地下水功能区划分成果,绘制浅层地下水功能区划图。
(二)浅层地下水功能区基本情况
根据基础资料,确定各地下水功能区的地下水年均总补给量、年均地下水资源量和年均可开采量。
将浅层地下水年均总补给量模数分区图和浅层地下水功能区分区图相互切割,量算切割后各区域的面积和总补给量模数;各功能区内被切割的面积乘以相应的总补给量模数,再求加和,即得该地下水功能区近期地下水年均总补给量。
年均地下水资源量和年均可开采量和地下水资源量确定方法与年均总补给量的确定方法相似。
填写地下水功能区基本情况表(附表9-1)
四、地下水各规划单元现状及保护目标
根据基础资料,评价各基本规划单元的地下水开发利用、水质和与地下水相关的生态与环境状况等,合理确定地下水规划单元保护目标。
(一)浅层地下水功能区开发利用现状及保护目标
1.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
各地下水功能区2010年实际开采量、超采区面积及现状超采量。
其确定方法与年均总补给量的确定方法相似。
填报附表9-2。
2.地下水平均水位埋深。
应用2010年浅层地下水水位埋深等值线图,采用面积加权法计算各单元的地下水平均水位埋深。
填入附表9-2。
3.地下水水质和污染状况。
包括水质类别、水质超标项目及其超标率、矿化度、污染区面积、污染项目及其监测值、污染指数等。
当同一个单元内有多个超标项目时,应将这些超标项目的名称和超标率全部列出。
填入附表9-3。
4.与地下水相关的生态与环境问题。
包括海水入侵、咸水入侵、土地沙化、地面塌陷、地裂缝、湿地萎缩等。
当同一个单元内有多项生态与环境恶化项目时,应将这些生态与环境恶化项目的名称及其灾情描述全部列出,并列出定量成果。
填入附表9-4。
在分析现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确定浅层地下水功能区水量、水位控制目标和水质保护目标,填入附表9-1。
(二)深层承压水规划单元开发利用现状及保护目标
深层承压水规划单元开发利用现状见附表2-4-2。
鉴于深层承压水不宜作为常规供水水源,并规划到2030年全面禁采。
因此,水量控制目标为禁止开采。
在禁采的同时,水位控制目标也就达到了。
由于深层承压水埋藏深,与外界极难进行物质交换,因此,其水质保护目标为维持现状。
五、地下水保护总体方案
(一)地下水开采总量控制
针对我国不同类型地区地下水的特点和存在问题,根据地下水功能定位,以《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确定的强化节水措施和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条件下的水资源配置成果为基础,按照地下水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要求,统筹考虑、综合平衡各规划单元地下水可开采量和天然水质状况、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地下水开发与保护的需求、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等,以实现分区地下水采补平衡和可持续利用为目标,以流域、区域以及地下水规划单元为控制单元,合理确定地下水开采控制总量控制方案。
填写附表9-5和9-6。
(二)地下水水质保护
结合目前各区域地下水的水质现状及其功能要求,提出地下水水质保护的总体方案。
对实际水质状况好于其功能标准要求的区域,要按照高标准要求继续予以保持;对于目前已经处于临界边缘的,要加强保护力度,防止出现影响其功能发挥的水质恶化趋势;对于由于超采和污染等原因导致地下水水质恶化,而使其功能不能正常发挥的地区,要考虑需要与可能加以治理,逐步改善地下水水质;受技术经济等条件影响,通过各种措施也难以达到水质目标要求的区域,必要时要调整其使用功能,避免对人民健康造成危害。
(三)地下水水位控制
根据地下水的环境地质功能保护、地表生态保护和开发利用对地下水水位控制的要求,制定地下水水位控制总体方案。
六、地下水超采治理与修复方案
为治理地下水超采,修复地下水环境,需要在强化节水的前提下,合理配置各类水源,统筹考虑当地地表水、地下水、外调水和其他水源的利用,加强替代水源工程建设,将替代水源输送到需要压采的地下水用水户,减少地下水开采量,削减地下水超采量,使地下水含水层逐步达到采补平衡。
在强化节水的条件下,需要利用可能取得的外调水、当地地表水、再生水、微咸水等各种水源来替代超采区地下水开采,逐步实现地下水的采补平衡,实现地下水超采治理目标。
将用于替代地下水开采的替代水源量填入附表9-5、附表9-6。
七、地下水资源保护方案
本着预防为主的原则,从生态水位控制、地下水污染防护分区、现有和新建集中式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与管理等方面提出地下水资源保护方案。
(一)区域地下水生态系统保护
地下水生态水位是维护与地下水有关的生态及环境地质功能需要而确定的地下水水位阈值。
结合已有相关规划成果,针对不同类型规划单元,与相应分区地下水开采控制量相衔接,分别确定其地下水水位控制阈值,作为分区地下水水位控制目标。
相应的工程措施对应于超采治理措施。
填写附表9-5和9-6。
(二)区域地下水水质保护
根据地下水污染脆弱性评价成果,结合规划单元以及各地区对地下水资源利用的重要性,进行规划单元防污性能评价,划分级别为:
地下水污染特别敏感区、地下水污染敏感区、地下水污染一般防护区、非防护区。
分区提出地下水水质保护目标要求,作为区域地下水水质保护监管工作基础。
填写附表9-5和9-6。
针对不同防污性能的分区,分别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三)集中式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保护
地下水是我国城乡居民重要的饮用水水源,尤其是集中式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更是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
保护好集中式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是解决城市饮水安全问题的重要保障,地下水资源保护的重点之一。
根据《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划分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然后在保护区建设必要的围护工程,包括围墙、栅栏、植被建设等。
同时要清除水源地周边的各类污染源,包括垃圾堆放场、加油站、违规建筑等的拆除和清运。
对集中式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附近存在的排污口和渗坑、渗井等提出治理措施。
八、地下水保护工程措施
按照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和不同规划水平年地下水保护目标要求,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水资源条件,提出地下水保护修复的工程措施。
(一)地下水超采治理工程
1.替代水源工程。
以各规划单元为基本单元,根据超采区的种类和保护目标要求,提出地下水超采治理的具体工程措施,主要包括治理地下水超采的替代水源工程(外流域调水、当地地表水、再生水、微咸水等水源利用工程)、封填井工程和人工回灌工程等。
因外流域调水工程规模大、投资多、涉及面广,需要专门论证立项建设,在此不再列入。
替代水源工程内容填入附表9-7、附表9-8、附表9-9和附表9-10。
2.开采井封填工程。
在具备替代水源条件及替代水源工程建成通水的前提下,对纳入压采范围的地下水开采井,科学规划地下水开采井的封填工作,保证替代水源工程发挥预期效果。
对成井条件差的井永久封填;对成井条件好的井封存备用起来,并建立封存备用井的登记、建档、管理、维护和监督制度,按照规定程序启用,发挥应急供水作用。
将开采井封填工程填入附表9-11、附表9-12。
3.人工回灌工程。
建设地下水人工回灌补源工程,如地下水回渗场、拦蓄坝、引水渠、回灌井等,将地表余水、集蓄的雨水、拦截的当地洪水以及经处理后达到回灌标准的再生水等回灌补给地下含水层。
填写附表9-13。
(二)地下水水质保护工程
根据不同规划水平年各规划单元水质保护目标,结合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补给特点,立足于地下水污染预防,提出包括地下水集中式供水水源地、地下水补给带等污染预防措施,如圈定水源地保护区、保护区围护、污染源清理,在保护区内禁止污染物排放,甚至居民搬迁等。
填写附表9-14。
针对控制点源污染、减轻面源污染,从保护地下水水质的角度提出有关建议。
九、地下水保护非工程措施
非工程措施是地下水有效保护的重要手段,从加强对地下水保护的监督管理角度出发,提出相应的非工程措施。
(一)地下水监控系统建设
地下水监控体系包括地下水水位和水质动态监测网、地下水开采计量体系和地下水监控管理平台等。
城市公共供水水源井、企事业单位自备井、农村集中供水水源井,要实行在线计量;规模以上农业灌溉机电井实行一井一表,逐步实现全国所有规模以上的机电井实行全覆盖式计量;结合国家水资源管理系统建设,逐步建立水利部、流域、地方多级集成的地下水监控系统,实现对地下水水位、水质、开发利用情况、超采状况等的动态监控,对地下水资源及其采补平衡情况进行动态评估,对地下水开采与压采进行计划管理,全面支撑地下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和有效保护。
填报附表12-5。
(二)建立健全地下水保护管理法规体系
根据地下水管理的需求,研究提出地下水保护修复方面的法规体系建设框架。
(三)完善地下水保护管理制度
根据地下水功能区保护目标要求,针对当前地下水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因地制宜地提出加强地下水管理的措施,包括总量控制制度、地下水控制水位管理、取水许可、地下水水源地保护区准入制度等。
(四)提出地下水保护的政策建议
完善地下水调控的政策措施,提出关于地下水资源费征收、水源涵养、治理修复、生态补偿、污染预防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十、规划实施意见与效果分析
(一)投资估算
1.依据国家和行业现行颁布的有关规定、估算办法和估算标准以及单项工程规划设计文件等,进行规划安排的各类工程的投资估算。
说明投资估算编制的依据、方法及采用的价格水平年。
2.根据近期重点建设工程及实施安排意见,按照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类别填报项目投资需求,资金筹措可按中央投资、地方(省、市、县)投资、自筹资金(银行贷款、群众集资、外资)等分类测算。
(二)项目实施效果分析
1.分析地下水超采治理、水质保护及生态环境地质修复的效果。
2.对超采治理等工程措施的实施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3.分析地下水资源保护内容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与制约作用。
附表2-4-1___省(自治区、直辖市)浅层地下水年均可开采量和2010年开发利用状况
地下水资源评价类型区1
水资源一级区
水资源二级区
水资源三级区
地级行政区
面积(km2)
年均总补给量(万m3)
年均地下水资源量(万m3)
年均可开采量(万m3)
水质类别
矿化度(g/L)
超采区面积(km2)
基准年开采量(万m3)
2010年浅层地下水实际开采量(万m3)
机电井数量(眼)
备注
城镇生活
农村生活
工业
农业
合计
城镇公共供水井
自备井
农业灌溉井
农村生活井
注:
1、地下水资源评价类型区按山丘区、一般平原区、山间平原区、内陆盆地平原区和荒漠区填写。
附表2-4-2___省(自治区、直辖市)深层承压水开发利用状况(2010年)
地下水资源评价类型区1
水资源一级区
水资源二级区
水资源三级区
地级行政区
面积(km2)
水质类别
矿化度(g/L)
超采区面积(km2)
基准年开采量(万m3)
2010年深层承压水实际开采量
(万m3)
机电井数量(眼)
备注
城镇
生活
农村
生活
工业
农业
合计
城镇公共供水井
自备井
农业灌溉井
农村生活井
注:
1、地下水资源评价类型区按山丘区、一般平原区、山间平原区、内陆盆地平原区和荒漠区填写。
附表2-4-3___省(自治区、直辖市)地下水现状超采及生态与环境恶化状况(2010年)
地下水类型区1
地下水超采区名称2
地下水超采区种类3
地下水类型4
水资源一级区
水资源二级区
水资源三级区
地级行政区
现状超采状况
生态与环境恶化状况
超采区面积(km2)
年均总补给量(万m3)
年均可开采量(万m3)
超采量(万m3)
地下水降落漏斗埋深(m)
平均埋深(m)
年均水位持续下降速率(m/a)
地面沉降
地面塌陷
地裂缝
地面沉降面积(km2)
累计沉降量(mm)
年均沉降速率(mm/a)
面积(km2)
个数(个)
最大深度(m)
面积(km2)
长度(m)
条数(条)
最大深度(m)
注:
1、地下水类型区按山丘区、一般平原区、山间平原区、内陆盆地平原区和荒漠区填写;2、地下水超采区名称按超采区评价时的名称填写;3、地下水超采区种类填写一般超采区或严重超采区;4、地下水类型按浅层地下水、深层承压水填写;5、深层承压水年均可开采量为0。
续附表2-4-3___省(自治区、直辖市)地下水现状超采及生态与环境恶化状况(2010年)
生态与环境恶化状况
海水入侵
咸水入侵面积(km2)
土地沙化面积(km2)
累积面积(km2)
年均入侵速率(m/a)
注:
1、地下水类型区按山丘区、一般平原区、山间平原区、内陆盆地平原区和荒漠区填写;2、地下水超采区名称按超采区评价时的名称填写;3、地下水超采区种类填写一般超采区或严重超采区;4、地下水类型按浅层地下水、深层承压水填写;5、深层承压水年均可开采量为0。
附表2-4-4___省(自治区、直辖市)地下水集中式供水水源地统计(2010年)
水资源一级区
水资源二级区
水资源三级区
水源地名称
所在地级行政区
地下水类型1
年均可开采量(万m3/a)
设计年取水量(万m3/a)
基准年开采量(万m3)
供水人口(万人)
规模以上机电井数量(眼)2
已办理取水许可证的规模以上机电井数量(眼)
已批取水许可水量(m3)
初始中心水位埋深
(m)
现状地下水降落漏斗中心埋深(m)
投产时间
水质类别
2010年供水量
(万m3)
保护区划分情况
备注
城镇生活
农村生活
工业
农业
合计
一级保护区面积(km2)
二级保护区面积(km2)
准保护区面积(km2)
注:
1、地下水类型按浅层地下水、深层承压水填写;2、规模以上机电井指①井口井管内径大于或等于200mm的灌溉机电井,②日取水量大于或等于20m3的供水机电井,一般多为自来水供水企业的水源井、村镇集中供水工程的水源井以及单位自备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全国 水资源保护 规划 技术 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