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九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练习题及答案.docx
- 文档编号:10394503
- 上传时间:2023-02-10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3.13KB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九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练习题及答案.docx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九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练习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九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练习题及答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九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练习题及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九课《两宋政治与军事》练习题及答案
1.在唐末五代藩镇割据阴影下建立的赵宋王朝,采取了通过控制地方官员,以控制地方财政、司法和军事大权的策略。
宋朝采取了这一策略的主要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B.根除地方腐败
B.提高行政效率D.解决唐末弊端
2.宋太宗将全国州郡划分为十五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司、提点刑狱司、安抚司、提举常平司四司,合称“四监司”。
“四监司”的设立()
A.强化了君主专制B.加强了中央集权
C.提高了行政效率D.杜绝了政治腐败
3.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规定:
“自今中书、密院执行官,非休假日,私第不得见客。
”据此可知()
A.宰相权力被严重削弱B.中央机构间矛盾尖锐
B.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D.军政两府间制衡加强
4.密使职一在五代被武臣掌握,为适应连年战争的局面,枢密使的职权范围逐渐扩大。
宋代枢密使任职者由武将转为文官,职权范围也逐渐缩小。
材料反映了宋代君主()
A.防止武将专权B.重视分割宰相之权
C.注重监察地方D.掌握国家经济命脉
5.“大宋皇帝谨致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
共遵成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般送至雄州交割。
”这反映的是()
A.北宋与辽的友好往来B.北宋向契丹送纳贡金
C.宋辽之间的贸易往来D.北宋向辽交纳“岁币”
6.下表是某学者统计的辽金、宋政权建都情况。
辽
上京(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南)、中京(今内蒙古自治区赤
峰市)、东京(今辽宁辽阳)、南京(今北京)西京(今山西大同)
金
上京(今黑龙江哈尔滨)、东京(今辽宁辽阳)、西京(今山西大同)南京(今河南开封)、北京(今内蒙古自治区宁城)、中都(今北京)
宋
东京(今河南开封)、西京(今河南洛阳)、南京(今河南商丘)、北京(今河北大名县)、南宋迁都临安(今杭州)
由上表可推知,当时()
A.各民族之间的交往相当频繁B.北方仍具有较大经济优势
C.区域经济格局发生根本转变D.政治中心逐步向北部迁移
7.“荆公(王安石)欲举财权悉集于国家,然后由国家酌盈剂虚,以均诸全国之民,使各有所藉以从事于生产...期公之政策,其于财政上所收之效虽颇丰,而于国民经济上所收之效滋啬,良以此也。
”据此可知王安石变法()
A.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B.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C.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D.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8.王安石变法之前,监察官员主要由皇帝挑选任命。
变法开始后,王安石打破惯例,着手参与监察官员的挑选工作。
王安石的主要目的是()
A.掌控监察机构B.推进变法实施
C.打击守旧势力D.改革科举制度
9.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
“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为政府敛……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还带有急刻的心理。
”作者认为王安石变法()
A.加重人民的负担B.实现了富国强兵
C.使北宋走向衰亡D.加强了社会管控
10.据史料记载,神宗去世的元丰八年(1085年),国家财政总收入达到8249.63万贯石,比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的6513.8万贯石多出1700多万贯石。
这说明()
A.宋代冗官问题得到解决
B.宋代“积贫”“积弱”局面不复存在
C.王安石变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人
D.北宋财政收人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11.南宋初期,岳家军战功卓著,岳飞威望大增。
宋高宗忧内之心甚于忧外,士大夫也难以容忍武人力量的崛起,终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
据此可知,岳飞被害主要是由于()
A.南宋统治者崇文抑武政策B.士大夫对武将打压诋毁
C.岳飞抗金不利于国计民生D.岳飞反对宋廷与金媾和
12.“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该诗反映的时代背景是()
A.宋辽对抗B.南宋与金对峙
C.宋夏和议D.北宋与金对峙
13.王安石变法期间,创立太学三舍法,将太学分为外、内、上三舍。
上舍生毕业成绩为优等的直接免试授官,中等的须参加殿试,下等的经吏部考试再经殿试后可授官。
这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培养变法需要的人才B.推动学校教育的完善
C.防止大官僚控制教育D.强化儒家思想的影响
14.有学者指出:
王安石的经济改革意在扶持处于社会金字塔底端的农民、商人和工匠。
他确信,只有当普通百姓的生活和福祉得到保障、整个社会繁荣时,国家才能强盛。
以下措施与材料对应的是()
A.保甲法、保马法、均输法B.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
C.保甲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
D.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
15.商映变法与王安石变法虽然是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改革,但都促进了历史的发展,商映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
A.维护封建土地私有制B.改变了土地所有制形式
C.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D.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16.宋代皇帝的意见须经宰相同意才能写进国书(外交文书),淳照年间,范至能使北,宋孝宗命令他当面向金主口奏一事,遭到宰相坚决反对。
尽管孝宗坚持自己的意见,最后其意见依然未能写进国书。
同意才能写进国书(外交文书),淳熙年间,范至能使北,宋孝宗命令他当面向金主口奏事,遭到宰相坚决反对。
尽管孝宗坚持自己的意见,最后其意见依然未能写进国书。
这表明当时()
A.体制僵化导致官员因循规制B.相权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C.中央政府决策实现了民主化D.君权削弱降低了行政效率
17.宋代大臣文彦博概当朝政治的特点是皇帝“与士大夫治天下”,王夫之也谈到“宋之世,文人无欧刀之辟”。
这说明宋代()
A.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基本解决B.实现了儒家君民共治的理想
C.君权弱化促使官僚政治成熟D.治国方略调整影响政治生态
18.对以下大事年表解读正确的是()
960年
北宋建立
1125年
金灭辽
1005年
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1127年
金灭北宋
1038年
西夏建立
1140年
南宋取得郾城大捷
1047年
宋夏达成和议
1141年
南宋与金签订和约
A.各民族政权始终处于战争状态B.北宋政权存在不超过一百年
C.辽与南宋维持相对和平的局面D.各民族政权并立与力量消长
19.王安石提出:
“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这说明王安石()
A.继承了古代墨家的思想B.主张读书人要以天下为已任
C.具有注重实用的教育思想D.反对诗赋取士和经义策论
20.下表为北宋部分武将的官职及其事迹。
由此可知北宋()
人物
官职
事迹
郭进
登州刺史、卫州刺史
会群盗攻劫居民,进率镇兵平之,部内清肃。
刘福
蔚州刺史
为政简易、人甚德之。
高化
知事诸州(具体不详)
虽起身行伍,然颇知民事。
马知节
登州刺史
时州有银坑,岁久矿竭,课额弗除,主吏破产……知节请蠲之,章三上,乃允。
A.武将担任地方长官较为普遍B.武将在更治中发挥重要作用
21.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古代两次著名的改革。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商鞅把法作为树立国家权力的最重要的手段来强调,关于惩罚方面,对犯罪集体负责的原则得到了强调。
他还明令禁止父亲与成年之子或成年的弟兄在一户同居。
这种为了控制的目的而把民众分成小单位的基本思想在以后的帝国时代,甚至晚至民国时代,仍行之不辍。
商鞅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一个以勤劳的农民和有纪律的军队为基础的统一而强大的国家,军队的士兵实际上征自农民。
材料二商鞅变法,废孝弟(悌)仁义,秦先强而后促;王安石变法,专务剥民,宋因以致乱,此变而失者也。
商王之失在残酷剥民,非不可变也,法非其法也。
--张之洞《劝学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及其对待民众的举措。
(2)材料二中张之洞分别评价了商鞅变法及王安石变法。
你如何看待他的评价,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C.统治者改变崇文抑武的方针D.地方百姓更加拥戴武将主政
参考答案
1.答案:
A宋朝采取了重文抑武的国策,任用大量文官担任地方长官,是为了更好控制地方加强中央集权,故选A;宋朝采取此项措施只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根除地方腐败表述绝对,故B错;“在唐末五代藩镇割据阴影下建立的赵宋王朝”,提高行政效率并非政府建立初期的重点工作,排除C;解决唐末弊端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所以D不对。
2宋初在州县之上设立路,并陆续在各路设立“四监司”,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B项;对相权的削弱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而题干涉及的是对地方的管理,排除A;增设机构并未提高行政效率,排除C项;“杜绝了”说法绝对,D错。
3.答案C,根据材料可知,宋仁宗时加强对中书、门下、枢密院的控制,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故选C项;材料设及对相权的控制,并非削弱相权,A排除;材料主要皇权与相权等的矛盾,B、D两项表达错误。
4.A,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宋代君主意图防止武将专权,故A正确;材
料没有涉及分割宰相权力,故B项错误:
枢密使在北宋是中央官员,
且主要管理军事,故C、D两项错误。
5.答案D解析:
材料为北宋向辽交纳“岁币”的官方文书,不属于经贸往来,故D项正确,A、C两项错误。
B项“送纳贡金”与材料中“大宋皇帝谨致书于大契丹皇帝”不符,混淆了“岁币”与“岁贡”。
6.A根据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和金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根据辽、金、宋政权建都的地点可推知当时各民族之间的交往相当频繁故A项正确。
都城的建立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根据材料不能
得出北方仍具有较大经济优势,也不能得出区域经济格局发生根本
转变,B、C两项错误。
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7.答案A解析:
根据材料“荆公之政策,其于财政上所收之效虽颇丰”可知,王安石变法确实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无可确证的材料信息。
8.B材料“变法开始后,王安石打破惯例,着手参与监察官员的挑选
工作”反映了王安石通过挑选监察官员来为变法服务,故B项正确;
王安石的主要目的是推进变法,不是掌控监察机构,故A项错误;监
察官员的职责并不是打击守旧势力,故C项错误;挑选监察官员与改
革科举制度无关,故D项错误。
9.答案A,解析:
材料“安石之开源政策”说明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迹近为政府敛财”说明对人民近乎压榨,“急刻”说明对百姓短时间内危害大,故选A项;富国强兵是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但材料并无相应信息,排除B项;北宋走向衰亡的重要原因是政治腐败,排除C项;题干材料并无加强社会管控的信息,排除D项。
10.C从材料数据来看,宋神宗末年的政府财政收入比宋真宗末年明显要高,这说明王安石变法明显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故选C项。
11.答案A,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岳飞被害主要是由于军功太大、威望太盛,这不符合“祖宗家法”崇文抑武政策,故A项正确;士大夫对武将打压诋毁并非岳飞被害的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在材料中并未涉及,排除。
12.B这首诗是南宋诗人林升因朝廷偏安江左、不思进取而作,杭州是南宋都城,当时南宋与金对峙,故选B项。
13.答案A解析:
王安石创立太学三舍法,使学校教育与仕途的结合更加紧密,其主要目的是为变法培养人才,故A项正确:
推动学校教育的完善是王安石教育改革措施的影响,不是目的,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王安石教育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变法需要的人才,没有体现大官僚控制教育问题,故C项错误;王安石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变法服务,不是强化儒家思想的影响,故D项错误。
14.B根据材料“王安石的经济改革意在扶持处于社会金字塔底端的
农民、商人和工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青苗法有利于限制高利贷对农民的盘剥,农田水利法有利于农业的发
展,免役法有利于减轻普通百姓的负担,故选B项。
15.答案B,解析前款变法应除并回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社有,而王安石宣法永改变土地所有制形式,故B项正确。
16.B材料强调的是皇权与相权的关系,而不是体制僵化,故A项错
误:
材料“宋孝宗命令他当面向金主口奏一事,遭到宰相坚决反对”
“最后其意见依然未能写进国书”说明当时相权对皇权有一定的制
约作用故B项正确;C项与史实不符;材料并未涉及行政效率问题,
故D项错误。
17.答案D,分析:
宋代皇帝“与士大夫治天下”并不是君民共治,而是指君主依靠文官治理天下,由于宋代崇文抑武,才会有“终宋之世,文人无欧刀之辟”的现象,故D项正确,B、C两项错误;A项不符合宋代史实,排除。
18.通过表格可以看出各政权之间既有战争又有和平、各民族政权
力量消长互见,故选D项,排除A项。
北来在960年建立1127年灭亡,实际存在超过一百年,B项错误:
南宋建立时,辽已经被金所灭,C项错误。
19.C材料“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有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说明王安石主张教育应为“国家之用”,即注重实用,故C项正确;A、B、D三项材料无法体现。
20.B根据材料中郭进、刘福等人的事迹可知,武将在吏治中发挥重要作用,B项符合题意。
北宋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多派文官担任地
方长官,AC两项错误。
D项材料体现不出来。
21.解析:
第
(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商鞅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一个
以勤劳的农民和有纪律的军队为基础的统一而强大的国家,军队的
士兵实际上征自农民”可以得出控制民众,强化集权,实现富国强
兵。
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对犯罪集体负责的原则得到了强调’禁止父亲与成年之子或成年的弟兄在一户同居”“把民众分成小单位的基本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的举措是严刑峻法,什伍连坐,实行小家庭制,奖励耕战。
第
(2)问,根据材料二的内容,结合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史实可知,张之洞在评价商鞅变法时,既看到了商鞅变法在增强秦国综合国力方面的积极作用,也看到了
商鞅变法压榨民众的一面;张之洞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较为片面,只看到了王安石变法剥夺民众导致社会动乱的一面,没有看到王安石变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军事力量,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答案:
(1)目的:
控制民众,强化集权,实现富国强兵。
举措:
严刑峻
法;什伍连坐;实行小家庭制;奖励耕战。
(2)张之洞对商鞅变法的评价较为全面,既看到了商鞅变法在增强
秦国综合国力方面的积极作用;也看到了商鞅变法压榨民众的一面。
张之洞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较为片面,只看到了王安石变法剥夺民众导致社会动乱的一面;没有看到王安石变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人,加强了国家军事力量,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高中历史 必修 第九 政治 军事 练习题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