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选修语言文字应用习题第1课第2节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docx
- 文档编号:10377904
- 上传时间:2023-02-10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109.85KB
高中语文人教选修语言文字应用习题第1课第2节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docx
《高中语文人教选修语言文字应用习题第1课第2节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人教选修语言文字应用习题第1课第2节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人教选修语言文字应用习题第1课第2节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
第二节 古今言殊
——汉语的昨天和今天
►人文掌故
借 马
一富翁不通文。
有借马者,致信于富翁云:
“偶欲他出,祈假骏足一乘。
”翁大怒曰:
“我只有两只脚,如何借得人?
我的朋友最多,都要借起来,还要把我大卸八块呢!
”友在旁解曰:
“所谓骏足者,马足也。
”翁益怒曰:
“我的足是马足,他的腿是驴腿,他的头还是狗头呢!
”友大笑而去。
►名句有约
1.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3.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李白《把酒问月》)
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5.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曹操《观沧海》)
7.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过故人庄》)
8.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无名氏《争报恩》)
9.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木兰诗》)
10.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素材积累
威尔逊校长替逃课学生开窗
美国史密斯女子大学有个女学生,有一次因赴男朋友约会而迟归宿舍,只得爬窗户进去。
可是窗户太重,她的力气抬不起来,忽然窗内有人来帮她忙,还轻声对她说:
不要让旁人看到。
爬进一看,正是笑容满面的威尔逊校长。
1.下列关于汉语词汇的演变,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
B.随着社会的进步,新事物不断涌现,现代汉语词汇的数量将越来越多
C.古代汉语中的很多词语由于种种社会原因,都为现代汉语词汇所代替,如:
人风——民风
D.古代汉语词汇相对于现代汉语词汇,词语意义的引申变化有三种情况:
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
2.下列关于汉语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古代汉语中的词类常常可以活用,而现代汉语中根本不存在这种现象
B.古代汉语常常用“……者……也”来表示判断语气,而现代汉语中是用动词“是”来表达的
C.古代汉语中疑问句和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通常要放在动词前,而现代汉语的动宾结构中宾语都是放在动词后面
D.“甚矣,汝之不惠!
”是个倒装句,现代汉语的意思是:
你太不聪明了!
3.古代汉语中表示“行走”的词因使用场合和方式的不同而有区别:
在堂上中步走叫“行”,在堂上举足徐行叫___步_____,在门外快走叫____趋____,在大路上疾行叫___奔_____,在草丛山林中走叫____跋____,在水中走叫____跋____。
4.观念的改变是古今汉语出现词语替换变化的原因之一,原来的“车夫”,现在叫司机;原来的“戏子”,现在叫____演员____。
5.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长乐王回深父。
( )
(2)皆为龙虎,成五采。
( )
(3)外连衡而斗诸侯。
( )
(4)莫春者,春服既成。
( )
(5)距关,毋内诸侯。
( )
(6)君子生非异也。
( )
(7)徐公来,孰视之。
( )
(8)或师焉,或不焉。
( )
(9)北乡自刭。
( )
(10)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 )
答案:
(1)“父”通“甫”
(2)“采”通“彩” (3)“衡”通“横”
(4)“莫”通“暮” (5)“距”通“拒” “内”通“纳”
(6)“生”通“性” (7)“孰”通“熟” (8)“不”通“否”
(9)“乡”通“向” (10)“取”通“娶”
6.解释下列加点词的词义。
(1)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 )
(2)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 )
(3)吾得兄事之。
( )
(4)春风不度玉门关。
( )
(5)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 )
(6)今公子故过之。
( )
(7)于是废先生之道。
( )
(8)动以朝廷为辞。
( )
(9)蜀之鄙有二僧。
( )
(10)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 )
答案:
(1)困苦不堪
(2)兵器 (3)应该 (4)过
(5)担心 (6)拜访 (7)思想 (8)借口 (9)边境
(10)授予官职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句中的意义。
(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古之学者必有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答案:
(1)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
(2)意外的变故 (3)妻子儿女;与世隔绝的地方 (4)不用说,更不必说 (5)因为思想 (6)它的果实 (7)学习的人 (8)旧事
(9)年龄大了 (10)跟从,并且
8.解释下面古文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并跟现代汉语中这个词语的意义作比较。
分析它们的词义是扩大了、缩小还是转移了。
(1)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儿涕而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能谤讥于市朝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行为偏僻性乖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太史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东家有好女,可怜体无比。
答案:
(1)三年,词义缩小
(2)有志于建立功业的人,词义转移 (3)流着泪,词义转移 (4)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词义转移
(5)偏激,词义转移 (6)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词义转移
(7)大腿,词义转移 (8)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词义转移 (9)男子,词义缩小 (10)可爱,词义扩大
9.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此其志不在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齐彭殇为妄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范增数目项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答案:
(1)名词作动词,游水
(2)名词作状语,像席子一样 (3)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那样 (4)使动用法,使……跳舞,使……哭泣 (5)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 (6)形容词作动词,与……相同 (7)名词作动词,做帝王 (8)名词作动词,用眼睛示意 (9)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美 (10)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10.分析下列句子的句式类型。
(1)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刘备,天下枭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答案:
1)判断句“……,……也”表判断
(2)判断句,句意表判断
(3)被动句,“于”表被动 (4)被动句,“于”表被动
(5)状语后置,状语“以事”后置,“……以事具告”
(6)宾语前置,“句读不知之,惑不解之”
(7)定语后置,“太子及知其事宾客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魏德深,本巨鹿人也。
祖冲,仕周,为刑部大夫、建州刺史,因家弘农。
父毗,郁林令。
德深初为隋文帝挽郎,后历冯翊书佐、武阳郡司户,书佐,以能迁贵乡长。
为政清净,不严而肃。
会兴辽东之役,征税百端,使人往来,责成郡县。
于时王纲弛紊,吏多赃贿,所在征敛,人不堪命。
唯德深一县,有无相通,不竭其力,所求皆给,而百姓不扰。
于时盗贼群起,武阳诸城多被沦陷,唯贵乡独全。
郡丞元宝藏受诏逐捕盗贼,每战不利,则器械必尽,辄征发于人,动以军法从事,如此者数矣。
其邻城营造,皆聚于听事,吏人递相督责,昼夜喧嚣,犹不能济。
德深各问其所欲,任随便修营,官府寂然,恒若无事。
唯约束长吏,所修不须过胜余县,使百姓劳苦。
然在下各自竭心,常为诸县之最。
寻转馆陶长,贵乡吏人闻之,相与言及其事,皆歔欷流涕,语不成声。
及将赴任,倾城送之,号泣之声,道路不绝。
既至馆陶,阖境老幼,皆如见其父母。
有猾人员外郎赵君实,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
自德深至县,君实屏处于室,未尝辄敢出门。
逃窜之徒,归来如市。
贵乡父老,冒涉艰险,诣阙请留德深,有诏许之。
馆陶父老,复诣郡相讼,以贵乡文书为诈。
郡不能决。
会持节使者韦霁、杜整等至,两县诣使讼之,乃断从贵乡。
贵乡吏人,歌呼满道,互相称庆。
馆陶众庶,合境悲泣,因从而居住者数百家。
宝藏深害其能。
会越王侗征兵于郡,宝藏遂令德深率兵千人赴东都。
俄而宝藏以武阳归李密。
德深所领皆武阳人也,念其亲戚,辄出都门,东向恸哭而反。
人或谓之曰:
“李密兵马,近在金墉,去此二十余里。
汝必欲归,谁能相禁,何为自苦如此!
”其人皆垂泣曰:
“我与魏明府同来,不忍弃去,岂以道路艰难乎!
”其得人心如此。
后没于阵,贵乡、馆陶人庶,至今怀之。
(节选自《北史魏德深传》)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政清静,不严而肃 肃:
恭敬
B.会兴辽东之役会:
适逢
C.所在征敛,人不堪命堪:
忍受
D.动之军法从事动:
招致
解析:
动:
总是、常常。
答案:
D
12.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魏德深深受百姓拥戴的一组是( )
①常为诸县之最 ②皆歔欷流涕,语不成声
③未尝辄敢出门 ④诣阙请留德深
⑤以贵乡文书为诈 ⑥诣使讼之,乃断从贵乡
A.①③④B.①⑤⑥
C.②③⑥D.②④⑤
解析:
采用排除法,③“未尝辄敢出门”是表明奸猾之人赵君实害怕魏德深,故排除A和C,而④“请阙留德深”显然是表明百姓爱戴,且⑥“乃断从贵乡”的主语是两使,不能说明百姓爱戴。
答案:
D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德深很有才干,历任多种职务后升职主持贵乡政务。
其时朝廷纲纪败坏,官吏贪污受贿,民不聊生;只有贵乡生产生活一切照常进行,百姓没有受到骚扰
B.魏德深善于人性化管理,体恤下情。
邻城打造兵器,聚集在官府,官吏督责,尚不能成功;而贵乡则约束官吏,避免百姓劳苦,官府安静,一直像无事一样
C.魏德深深受百姓欢迎,又能震慑奸猾之人。
他到馆陶,百姓见他如见父母;而奸人赵君实与逃窜之徒,只能躲藏流亡。
他后来将回贵乡,贵乡吏民互相庆贺
D.郡丞元宝藏忌妒魏德深的才能,令他率领武阳籍士兵在家乡附近作战,想利用军士的恋家情绪使军队溃散。
但魏德深极得人心,士兵们全都不忍离他而去
解析:
“逃窜之徒”是指四处流亡的人,而不是指与赵君实之流。
答案:
C
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馆陶众庶,合境悲泣,因从而居住者数百家。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赵君实和郡丞元宝藏互相勾结,前前后后的县令县长,没有不受到他指挥的。
(2)馆陶整个境内的百姓都悲哭,因此跟随去安家的有几百户。
【译文】
魏德深,本来是巨鹿人。
祖父是魏冲,在周做过刑部大夫、建州刺史,于是就安家在弘农。
父亲名为魏毗,做过郁林令。
德深最初当作文帝的挽郎,后来当过冯翊书佐、武阳司户书佐,因为才能卓著升任贵乡县令。
为政清净,不采用严厉的办法治理县政。
正好赶上辽东作战,朝廷想出各种办法征税,派人到各个郡县责成催办。
当时,朝纲废弛,法治紊乱,官吏贪赃贿赂成风,横征暴敛,老百姓不堪以命。
只有德深所在的贵乡县,贫富相通,不竭尽老百姓的全力,上面要求的全部满足了,却没有惊扰百姓,所以被称为“大治”。
当时盗贼群起,武阳等城大多被攻陷,唯独贵乡得以保全。
郡丞元宝藏受诏逐捕盗贼,经常进剿失败,每次都丢盔弃甲,军械丢得干干净净,于是就又从老百姓那里征集,并且以军法要挟百姓,像这样已经多次了。
临近的城池在建造,大家聚集在一起,官员民众互相指责,日夜喧哗,还是不能完成。
德深问众人想做什么工作,安排并让人们便宜从事,官府安静了,就像什么也没发生一样。
只不过约束负责的官员,修造的城池也无需超过别的县,而使百姓辛劳困苦。
但是他的属下办事尽力,为各县中最好的。
很快他又调任馆陶县令,贵乡官员百姓听说这个消息后,互相谈论这件事,都感慨流泪,说不出话来。
到了去任职那天,全城的人都去送他,哭号的声音传遍整条道路。
魏德深到了馆陶,全县的百姓都像见到父母一样。
有一个叫赵君实的狡猾的员外郎,和郡丞元宝藏互相勾结,前后任的县令没有不被赵君实左右的。
自德深到县任职以来,君实待在家中不敢出门。
逃犯纷纷来自首。
贵乡百姓冒着危险到城里请求德深留任,上级下令答应了。
馆陶的百姓也去向郡守投诉,称贵乡的任命文书是假的。
郡守不能决断。
正好有持节使者韦霁、杜整等到了,两县的百姓拜见使者并诉讼,才判给贵乡.贵乡官员百姓在路上歌舞庆祝。
而馆陶的全县人民都悲伤痛哭,规模达到了几百家之多。
元宝藏对魏德深很厌恶,正好越王杨侗在郡中征兵,元宝藏就令魏德深带一千士兵去东都洛阳。
不久元宝藏以武阳归顺李密。
德深所带领的士兵都是武阳人,因为家乡已被敌人占领,想到亲人,都出洛阳向东痛哭,然后又回洛阳了。
有人对士兵们说:
“李密的军队在金墉,离此仅二十多里地。
你们要是去投靠李密,又有谁能够阻挡呢?
何必这样痛苦。
”士兵们都哭着说:
“我们和魏大人一起来,不忍心丢下大人而逃走,并不是因为道路难走啊!
”魏德深就像这样深得民心。
后来他和敌人作战,牺牲在战场上,贵乡、馆陶的百姓至今仍然怀念魏德深。
本节内容与2014年语文《考试说明》必考内容中“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这一总要求相对接,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考点: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和词类活用等)。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这四条着重考查考生在阅读古代诗文时语言方面的能力。
文言实词意义的推断技巧
一、字形分析推断
这是通过对字形结构的分析来解释词的本义。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百分之八十以上,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
如:
“访复以舟师造湘城”一句中“造”的意义。
“造”的声旁为“辶”,联系下文“湘城”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他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文意不符。
二、字音分析推断
这是通过找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假借义。
如:
“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这句中的“惠”本义为仁爱,在这里显然是讲不通的,可借助字音的联系来推断其通假,“惠”通“慧”。
三、语法分析推断
这是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来推断词义。
在句子中,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根据词语在句子中的位置,来推断词义。
如:
“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这句中的“目”前有状语,后带宾语,用作动词,不能仅理解为“看”,应理解为“用眼睛示意”。
四、结构分析推断
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有相同、相近、相反或相对的特点,以此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
如: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中“跬步”的意义。
“跬步”对“小流”,可以推断“跬步”即为小步、半步的意思。
五、语境分析推断
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所谓内部环境是指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环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
有些句子中的实词义我们可借助这些语境推断。
如: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这句根据前文语境可知,郦道元对石钟山的命名,有自己的看法,只是在观点表述上说得不够详细,由此推知这句中“言”为“叙述”之意。
“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这句联系全篇及背景看,渔工水师虽知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但因文化水平低,不能用文字记载下来,因此这句中的“言”可理解为“记载”。
六、联想推断
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以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中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的实词的意义。
如:
“不以外夷见忽”的“见”,我们可联想课文中“府吏见丁宁”来推断,“见”是第一人称代词“我”的意思,“不以外夷见忽”意思是“不因为我是外夷而轻视我”。
可以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
如:
势拔五岳掩赤城(出类拔萃)。
我们可以看出,括号内成语中加点的词义,我们平时是比较熟悉的,借助这些熟悉的词义,就可以帮助我们推断文言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
赵丽宏
果然,你喜欢那几株腊梅了,我的来自南方的朋友。
你的钦羡的目光久久停留在我的书桌上,停留在那几株刚刚开始吐苞的腊梅上。
你在惊异:
那些看上去瘦削干枯的枝头,何以竟结满密匝匝的花骨朵儿?
那些看上去透明的、娇弱无力的淡黄色小花,何以竞吐出如此高雅的清香?
那清香不是静止的,它无声无息地在飞,在飘,在流动,像是有一位神奇的诗人,正幽幽地吟哦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 选修 语言文字 应用 习题 古今 汉语 昨天 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