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Word版.docx
- 文档编号:10373442
- 上传时间:2023-02-10
- 格式:DOCX
- 页数:38
- 大小:44.81KB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Word版.docx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Word版.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Word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Word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
1.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乙】
成王封伯禽于鲁。
周公诫之曰:
“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
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
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
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
(《周公诫子》)
(1)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3处)
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遂成枯落________
②静以修身________
③一饭三吐哺________
④又相天子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
(4)这两篇短文都是告诫儿子的文章,但中心内容不同,请分别写出两篇文章的中心。
【甲】文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
________;
【乙】文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
________。
【答案】
(1)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2)最终;介词表目的,来;吃饭;辅佐
(3)①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②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人才。
(4)要立德、修身;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
【解析】【分析】
(1)本题根据句意:
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身亡的人,桀、纣就是这样。
(你)能不慎重吗?
故句子划分为:
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2)此题注意古今异义词,如“相”:
辅佐。
“饭”,动词。
吃饭。
(3)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修身:
个人的品德修养养德:
培养品德。
子:
你。
(4)《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周公诫子》通过周公对前往鲁国的儿子的告诫,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来揭示守业之难以及礼贤下士是守业的根本保证。
故答案为:
⑴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⑵①最终;②介词表目的,来;③吃饭;④辅佐
⑶①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②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人才。
⑷要立德、修身;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
结合语句的内容来划分即可。
划分节奏主要依据句子的结构,一般是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之间、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要停顿。
⑵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⑶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
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
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⑷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附参考译文】
【甲】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
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乙】周成王将鲁国土地封给周公姬旦的儿子伯禽。
周公姬旦告诫儿子说:
“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人才。
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算轻的了。
可是洗一次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接待宾客,(即使这样)还怕因怠慢而失去人才。
我听说,品行高尚仍常怀恭敬之心的人,必享荣耀;封地辽阔,物产丰富,仍能保持勤俭的人,他的生活必定安定;官职位高势盛,仍然保持谦卑的人,是真正高贵的人;人口众多、军队强大,仍能常怀敬畏之心,防备外患的人,必是胜利的人;自身聪慧、明智但仍觉得自己愚笨的人,是富有哲思的人;见闻广博,记忆力强,但仍觉得自己见识浅陋的人,是一个有智慧的人。
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
即使尊贵如天子,富裕得拥有天下,便是因为奉行尊崇这些品德。
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身亡的人,桀、纣就是这样。
(你)能不慎重吗?
”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学而》)
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
“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子曰: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子曰: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
子曰: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1)下面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B.诲女知之乎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词义不相同的一项(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以为己任
B.不知为不知/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C.温故而知新/故善学者假人之长
D.吾日三省吾身/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解释下列划横线词语的意思。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________
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________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________、________
④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________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简答。
请从文中提炼出四个成语:
【答案】
(1)A
(2)C
(3)通“悦”,愉快;生气,发怒,恼怒;却;有害;凭什么
(4)①温习旧知识,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②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只思考却不学习也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5)择善而从;温故知新;任重道远;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解析】【分析】
(1)B女通“汝”C.知:
通“智”D.说通“悦”。
(2)A项:
自己。
B项:
了解,知道。
C项:
旧知识;所以。
D项:
反省。
(3)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
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注意“说、女”的通假。
(4)此题考注意①句中“故”“为”的意思,②句中“罔”“殆”的意思。
(5)题目要求写出四个出自《<论语>十则》的成语,从不亦乐乎;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温故知新;死而后已;任重道远这些成语中任意写出四个就可以了。
故答案为:
⑴A;⑵ C;
⑶通“悦”,愉快;生气,发怒,恼怒;却;有害;凭什么;
⑷①温习旧知识,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②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只思考却不学习也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⑸择善而从;温故知新;任重道远;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通假字的辨析能力。
解答此类问题,主要依靠平时的积累。
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指出句中通假字以及所通的字,并进行解释;
⑵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⑶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
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⑷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⑸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
既可作答。
3.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荀巨伯①远看友人疾,值②胡贼攻郡③,友人语巨伯曰:
“吾今死矣,子可去。
”巨伯曰:
“远来,子令吾去,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贼既至,谓巨伯曰:
“大军至,郡尽空。
汝何男子,而敢独止?
”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贼相视④谓曰:
“我辈败⑤义之人,而入有义国。
”遂班军⑥而还,一郡并获全。
【注释】①荀巨伯:
人名。
②值:
适逢。
③郡:
城。
④相视:
看望。
⑤败:
毁坏。
⑥班军:
调回军队。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吾今死矣,子可去/去后乃至。
B.有疾不忍委之/相委而去。
C.而入有义国/与儿女讲论文义。
D.而敢独止?
/人不知而不愠。
(2)请用三条“/”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
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3)你从荀巨伯的身上学到了些什么?
请写出两三点来。
【答案】
(1)C
(2)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3)坚守信义,对友忠诚,舍生取义等
【解析】【分析】
(1)A项的“去”解释为:
离开;B项的“委”解释为:
丢弃;C项的“义”解释为:
正义,情义/含义;D项的“而”解释为:
表转折关系。
故选C。
(2)句子翻译为:
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弃他,我想用我的死来换取朋友的生。
故断句为:
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3)结合“远来,子令吾去,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分析得出:
对友忠诚;结合“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分析得出:
舍生取义;结合“我辈败义之人,而入有义国。
”分析得出:
坚守信义。
故答案为:
⑴C
⑵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⑶坚守信义,对友忠诚,舍生取义等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字词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理解一词多义。
⑵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
结合语句的内容来划分即可。
划分节奏主要依据句子的结构,一般是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之间、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要停顿。
⑶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荀巨伯从远方来探望重病的朋友,正好赶上胡贼攻打城池。
荀巨伯的朋友对荀巨伯说:
“我如今就要死去了,你赶紧离开!
“荀巨伯说:
“我从远方来探望你,你却让我离开,为了苟且偷生而毁掉道义,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应该做的吗?
“这时胡人已经到了,问荀巨伯:
“大军到了,整个城都空了,你是怎样的一个男子,却敢一个人留下来?
“荀巨伯说:
“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弃他,我想用我的死来换取朋友的生。
“胡人听了说:
“我们这些不懂道义的人,却侵入了这么有仁义的国家!
“于是调回外出打仗的军队,使整个城都因此获救。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今有三人焉:
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一人怯。
有与之临乎渊谷者,且告之曰:
“能跳而越此,谓之勇,不然为怯。
”彼勇者耻怯,必跳而越焉;其勇怯半者与怯者则不能也。
又告之曰“跳而越者与千金,不然则否。
”彼勇怯半者奔利,必跳而越焉;其怯者犹未能也。
须臾①,顾见猛虎暴然向逼则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庄②矣。
然则,人岂有勇怯哉?
要者以势驱之耳。
注:
①须臾:
很短的时间。
②康庄:
平坦的大道。
(1)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跳而越者与千金/借旁近与之
B.彼勇者耻怯/不耻下问
C.今有三人焉/吾日三省吾身
D.顾见猛虎/左顾右盼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顾见猛虎暴然向逼则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庄矣。
(3)本文认为人没有勇和怯之分,关键是形势驱使他罢了。
你是怎样认为的呢?
【答案】
(1)C
(2)顾见猛虎/暴然向逼/则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庄矣。
(3)示例:
①这种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说明形势对人的思想的制约作用。
②人有勇敢和怯弱之分,当遇到不正义行为时,有人挺身而出,不怕牺牲,有人选择逃避。
【解析】【分析】
(1)A.给;B.以……为耻;C.三个/泛指多次;D.看。
故选C。
(2)根据句意“回头看见一只凶猛的老虎向他逼来,这个怯懦的人还不等别人告诉他就立即跳起,像走宽阔平坦大道一样跨过了深谷”来划分即可。
(3)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设想合理即可。
谈看法谈启示的题,注意一定要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抓住要点加以发挥。
示例:
人是有勇敢和怯懦之分的,见义勇为、舍生取义的人总是将信仰正义放在首位;有的人受到环境的制约,而有的人敢于挑战环境,不能一概而论。
故答案为:
(1)C;
(2)顾见猛虎/暴然向逼/则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庄矣;
(3)示例:
①这种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说明形势对人的思想的制约作用。
②人有勇敢和怯弱之分,当遇到不正义行为时,有人挺身而出,不怕牺牲,有人选择逃避。
【点评】
(1)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
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虚词,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读出含义,然后断句;
(3)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
既可作答。
【参考译文】
现在有三个人:
一个勇敢,一个一半勇敢一半怯懦,一个怯懦。
有人同他们一道走到深谷边,并且告诉他们说:
“能够跳起跨越这深谷的,就是勇者;不能跨越的就是怯懦。
”那个勇敢的人以怯懦为耻,一定会跨过深谷;那一半勇敢一半怯懦的人和怯懦的人就不能。
又告诉他们说:
“能够跳过去的,给他千两银子;不能跳过去就不给。
”那个一半勇敢一半怯懦的人追逐金钱利益,也一定能跳过去;那个怯懦的人还是不能过去。
一会儿,回头看见一只凶猛的老虎向他逼来,这个怯懦的人还不等别人告诉他就立即跳起,像走宽阔平坦大道一样跨过了深谷。
那么,人难道有勇敢、怯懦的区分吗?
关键是因情势驱使他们罢了。
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管庄子刺虎
有两虎争人而斗者,管庄子将刺之。
管与止之曰:
“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
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
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
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
”
(选自《战国策﹒秦策二》)
【注】①争人而斗:
争吃一个人而打斗。
②戾:
凶暴。
③甘:
美。
(1)请选出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 )
A.坐山观虎斗
B.狐假虎威
C.虎口拔牙
D.为虎作伥
(2)请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
(3)管与认为刺虎的最佳时机是什么时候?
请用原文回答。
【答案】
(1)A
(2)不用刺杀一只虎的辛劳。
就可以得到杀死两只虎的名声。
(3)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
【解析】【分析】
(1)中国传统文化给我们留下了大量优美的文章,不但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而且是提炼成语与名言的宝库。
首先要读懂文句的大意,然后根据文句中的重点词语联想到平时积累的成语。
根据文句的个别字眼去推断应是哪个成语。
这要看学生平时的积累。
对成语含义的把握,对成语字眼的记忆。
如从“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
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一句分析,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应该是“坐山观虎斗”。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劳”:
辛劳。
“有”:
获得、得到。
“名”:
名声。
(3)文言文要点的理解提取。
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提取关键信息的前提和基础。
如管与认为刺虎的最佳时机可提取“子待伤虎而刺之”作为答案。
故答案为:
⑴A
⑵ 不用刺杀一只虎的辛劳。
就可以得到杀死两只虎的名声。
(3)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内容的理解和成语的运用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文章。
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平时对成语的积累进行理解。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3)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找准答题区域和语句。
【附参考译文】
有两只因为争吃一个人而打斗的老虎,管庄想要刺死它们。
管与阻止他说:
“老虎,是凶暴的动物;人,是(它们)美味的食物。
现在两只老虎因争吃人而互相争斗,小的一定会死,大的一定会受伤。
你等这两只老虎死的死、伤的伤,后再刺死它们,一次就同时杀死两只老虎。
不用费一点儿力气,就一下子获得杀死两只老虎的名声!
”
6.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________
②相委而去________
③下车引之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太丘与友期行》一文,作者的写作意图是借元方责备客人的语言,从正面强调“信”与“礼”的重要性。
B.“期行”是指陈太丘与他的朋友约好一起出行,交代了故事的起因。
C.“怒”与“惭”写客人被陈元方反驳前后的神态变化,不仅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同时也表明客人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
D.这个故事表明守信对于处世立身的重要性,告诫人们要做一个守信之人。
【答案】
(1)约定;舍弃,丢下;牵,拉
(2)①正午过后客人还没有来,太守便丢下他而离开了,走后客人才到。
②正午时您没来,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3)A
【解析】【分析】
(1)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期”:
约定。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舍”:
丢下。
“去”:
离开。
“乃”:
才。
“日中”:
正午。
“对”:
面对,对着。
(3)A“从正面强调”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
应该是从反面强调。
故答案为:
⑴ ①约定;②舍弃,丢下;③牵,拉
⑵①正午过后客人还没有来,太守便丢下他而离开了,走后客人才到。
②正午时您没来,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⑶A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
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
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附参考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
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
“你的父亲在吗?
”元方回答道:
“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生气地说道:
“真不是人啊!
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元方说:
“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7.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甲】核舟记
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嘻,技亦灵怪矣哉!
【乙】口技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甲】文与【乙】文都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________》一书。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划线词的含义。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段选文突显了核舟雕刻人物繁多而又逼真。
B.【乙】段选文表现了各种口技声音繁多而又逼真。
C.【甲】段选文写视觉物品,【乙】段选文写听觉声音。
D.两段选文都表现了我国古代艺人精湛的技艺。
【答案】
(1)虞初新志
(2)中间夹杂着劈哩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
(3)A
【解析】【分析】
(1)《核舟记》是明朝文学家魏学洢创作的散文。
《口技》是清朝初年林嗣环写的散文。
两篇文章都选自《虞初新志》,这本书是清朝的张潮编选的一部书。
(2)此句中重点的词有:
间,夹杂;之,的。
(3)A项,有误。
“繁多”是错误的,应是突显了核舟雕刻人物的逼真形象。
故答案为:
⑴虞初新志;
⑵中间夹杂着劈哩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
⑶ A。
【点评】⑴文学常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中外的作家、作品、文学流派、文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人教版七 年级 语文 上册 文言文 阅读 练习题 答案 Wo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