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docx
- 文档编号:10368950
- 上传时间:2023-02-10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46.15KB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docx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3 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寒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
抓住用得生动的几个字,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第三课《古诗三首》,你们会背《清明》这首古诗吗?
清明的前两天就是寒食节,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寒食》。
2.解诗题:
(课件出示)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
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冷食),故名寒食。
3.知诗人:
(课件出示)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
天宝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集》。
二、读准字音,读通古诗。
1.抽学生读,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学生按节奏读。
(按二二三的节奏读)
3.抽学生多次朗读,直到读准确。
4.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
读准字音,按停顿读准古诗,只有多次朗读,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意。
三、理解诗意,领悟诗情。
1.(课件出示前两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①“春城”指春天里的都城长安。
“飞花”即花瓣纷纷飘落,点明暮春季节。
御柳:
皇城里的柳树。
②诗意:
春天,长安城处处飘飞着落花;寒食节,东风把皇城里的柳树吹斜。
③这两句主要是写景。
这里面有一个字用得特别巧妙——“飞”。
“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
“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
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
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④“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京城,自然也吹入皇城,皇城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
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
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⑤有感情地朗读。
2.(课件出示后两句)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①传蜡烛:
指宫中传赐新火。
虽然寒食节禁火,但公侯之家受赐可以点蜡烛。
“五侯”一般指东汉时,同日封侯的五个宦官。
这里泛指权贵豪门。
这两句是说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
除了皇宫,权贵宠臣也可得到这份恩典。
②译文:
黄昏时,宫中传出御赐的烛火,轻烟散入了新封的王侯之家。
③诗中用“传”与“散”生动地描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
④后两句是讽喻皇宫以及权贵豪门的特权。
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有皇宫和权贵豪门可以燃烛。
⑤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后两句则是写夜晚。
“日暮”则是转折。
⑥有感情地朗读。
四、朗读古诗,感悟诗情。
1.读了这首诗,你会想到些什么?
这是一首讽刺诗。
寒食节禁火,然而权贵豪门却得到皇帝的特赐火烛,享有特权。
这首诗不直接讽刺,而只描摹生活上的特权阶层,含隐巧妙,入木三分。
2.朗读全诗。
3.练习背诵。
设计意图:
通过朗读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板书设计】
寒 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第二课时
《迢迢牵牛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古诗十九首》的相关常识;品味诗歌语言之美、形象塑造之巧。
过程与方法:
有节奏地朗读——理解诗意——领悟诗情——拓展延伸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中蕴含的相思之情。
【教学重点】
借助描写分析,感知织女的相思之情。
【教学难点】
体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你们知道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吗?
(天河阻隔、担子追妻、鹊桥相会)
2.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关于牛郎织女的古诗,题目是《迢迢牵牛星》。
(教师板书)
3.(课件出示)简单介绍:
这首诗选自《古诗十九首》,写作时代大约是东汉末年。
迢迢:
遥远的意思。
设计意图:
因为古诗内容与牛郎织女的故事有关系,所以一开头让学生讨论牛郎织女的传说,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后面做了铺垫。
二、读准字音,有感情地朗读。
1.抽学生读课文,点拨难读的字。
2.引生读出音韵之美。
①教师范读。
②自由练读。
(关注字音的同时,争取读出自己的节奏和理解)
③学生齐读。
(五言诗的诵读节奏,一般是三拍,即“二二一”或“二一二”。
从诗句意思来说,本诗划分为“二三”节奏更为合理)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读准古诗。
三、理解诗意。
1.学生根据注释交流诗意。
2.教师点拨个别词的意思。
(课件出示)
牵牛星:
隔着银河和织女星相对,俗称“牛郎星”,是天鹰星座的主星,在银河南。
皎皎:
明亮。
河汉:
即银河。
河汉女,指织女星,是天琴星座的主星,在银河北。
织女星与牵牛星隔河相对。
擢(zhuó):
伸出。
素:
白皙。
“纤纤擢素手”是说,伸出细长而白皙的手。
札(zhá)札弄机杼:
正摆弄着织机(织着布),发出札札的织布声。
章:
花纹。
终日不成章:
是用《诗经·大东》语意,说织女终日也织不成布。
《诗经》原意是织女徒有虚名,不会织布;这里则是说织女因害相思而无心织布。
涕:
眼泪。
零:
落下。
几许:
多少。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两句是说,织女和牵牛二星彼此只隔着一条银河,相距才有多远!
盈盈:
清澈的样子。
间:
隔。
脉脉(mòmò):
相视无言的样子。
3.(课件出示)古诗意思:
(看那天边)遥远的牵牛星,明亮的织女星。
(织女)伸出细长而白皙的手,正摆弄着织机(织布),发出札札的织布声。
(她思念牛郎,无心织布,因此)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段布,眼泪像下雨一样落下来。
银河又清又浅,相隔又有多远呢?
虽只隔一条清澈的银河,但他们只能含情凝视而不能用话语交谈。
设计意图:
学生交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了解诗意。
四、探究诗歌内容,品味相思之情。
1.通读全诗,这首诗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织女(河汉女)思念牛郎。
织女是全诗的主人公,这是一首相思之作,感情基调较为伤感、哀怨。
2.带着这样的感情,再读诗歌,体会诗歌借助了哪些语句来传递这份相思的伤感与哀怨。
(1)(课件出示)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札札”是象声词,形容织布机工作时的响声,有一种静谧中的杂乱之感。
而“弄”这个字,是玩弄、摆弄、抚弄的意思。
一个动词就泄露了此时织女的心境:
心不在焉、心神不宁。
(2)(课件出示)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①“不成章”三字蕴含着一个“思”字,即织女的内心动态。
②“泣涕零如雨”更是织女悲苦内心世界的表露,因而神思恍惚、心不在焉,
落得个终日勤劳作,终日意悬悬,终日不成章。
“泣”的本义是眼泪,特指无声流泪或低声地哭。
“涕”也是眼泪的意思。
“零”本是指雨缓缓而降,引申为降落、落下。
这里落下的不是雨,而是如雨水一般无法抑制的织女泪。
这是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织女的相思之苦。
(3)(课件出示)盈盈一水间。
仅仅是一水之隔,何谈遥远一说呢!
(4)(课件出示)脉脉不得语。
脉脉,是凝视的样子,后来形容默默用眼神表达情意,形容含有感情、默默表露的样子。
只是深情地凝望着对方,却不能说出话来。
脉脉含情遥相望,此时无声胜有声,有时,眺望也是一种语言。
3.再读诗歌,让我们体会一下这首诗歌的语言之美。
设计意图:
抓住几个句子,体会织女对牛郎的相思之苦,并多次有感情地朗读。
五、叠词的妙用。
1.这篇文章多处运用了叠词,读起来音节优美,增强节奏感。
(课件出示)迢迢,是星空的距离;皎皎,是星空的光线;纤纤,是织女手的形态;札札,是织布机的声音;脉脉,是织女凝望的神情。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设计意图:
叠词运用,朗朗上口,再次引导背诵。
六、拓展《鹊桥仙》。
1.(课件出示)《鹊桥仙》 宋代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2.“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众人大多感慨牛郎织女相见太难,羡慕他们有坚贞的爱情。
设计意图:
拓展与牛郎织女有关的诗词,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板书设计】
迢迢牵牛星
牵牛星
盈盈一水
河汉女
相思
第三课时
《十五夜望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习朗读诗歌并能背诵。
过程与方法:
理解诗歌、读中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孤寂、惆怅的心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浓浓的“秋思”,感受这首诗的意境美。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课件出示一轮圆月挂在夜空的画面)同学们,中秋是举家团聚的日子,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与家人团聚呢?
哪些人在这一天是不能和家人团聚的?
有戍守边疆的战士,有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有在海外留学的莘莘学子。
在古代也有很多人不能和家人团聚,今天我们一起跟随王建回到唐朝,看一看他们不能与亲人团聚时用什么方法去表达思念之情。
2.(课件出示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王建,字仲初,许州人,唐代宗大历十年进士,曾任昭应县丞,渭南尉。
穆宗长庆初,由太府寺丞转秘书郎。
大和中,出为陕州司马,后归居咸阳原上。
一生困顿,晚景尤其凄凉。
早年以宫词著称,中年后,诗风转变,其乐府诗多方面地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揭露统治阶级的暴行。
语言通俗明晰,凝练精悍,风格简括爽利,善用七言歌行体。
此诗是诗人十五夜望月思友而写。
设计意图:
课堂一开始就让同学们沉浸在深深的惆怅和惋惜之中,为体会作者的情感做铺垫。
二、读准古诗,理解诗意。
1.读准字音,读准古诗。
2.指名读,全班正音,注意“栖”字,念“qī”。
3.再指名读,注意读出诗的韵脚和节奏。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读准古诗,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
三、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交流古诗意思。
2.(课件出示诗的前两句)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①中庭:
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
指月光照在庭院地上的样子。
栖:
歇,休息。
冷露:
清冷的露珠。
②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枝上安歇着乌鸦。
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
3.(课件出示诗的后两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①秋思:
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②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的家。
4.再读古诗,理解朗读。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理解古诗意思。
四、感悟诗情。
1.读读前两句,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地白”“树栖鸦”“冷露”“桂花”。
2.你能从这些景物中感受到什么?
(1)感受月之明。
①抓住“地白”呈现出一轮明亮、清澈而清美的月亮。
②难怪李白将月光写成“地上霜”。
③指名读出这种意境。
(2)感受夜之静。
①“树栖鸦”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②“无声”也表现了夜深人静。
③指名读出皓月当空、万籁俱寂的感觉。
(3)感受秋之凉。
“冷露”让人感觉到了丝丝凉意不断袭来。
(4)感受花之香。
①在月华如水的夜晚,丝丝寒意不断袭来,仿佛还闻到了桂花的香味。
②诗人想起了桂花树,桂花也被冷露浸湿了。
3.这时作者抬头看看那一轮明月,是什么心情呢?
冷清的中秋之夜,表现了作者在异乡孤寂、惆怅的心情。
4.“不知秋思落谁家”明明是自己怀人,偏说“秋思落谁家”,表现手法委婉蕴藉。
5.最后一句中的“落”能不能改为“在”?
为什么?
不能。
因为“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6.整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整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凄清的中秋月夜图,渲染了一种清幽、寂静、凄凉的气氛,表达了作者中秋望月思远、想念好友的情感。
7.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设计意图:
抓住景物,体会作者的浓浓“秋思”。
五、比较欣赏,延伸拓展。
1.激发兴趣,中秋之月还有其他诗人写过,如苏轼的《阳关曲·中秋月》也很有名。
请同学们自己朗读积累。
(课件出示)
《阳关曲·中秋月》 宋代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2.你还知道哪些写月亮的古诗词名句?
学生回忆学过的关于月亮的古诗词名句。
如: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3.课下同学们还可以找出其他写月亮的诗词来读一读,背一背。
设计意图:
课外拓展其他古诗词,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积累的好习惯。
【板书设计】
十五夜望月
写景:
“地白”“树栖鸦”“冷露”“桂花”
寄情:
秋思 孤寂、惆怅的心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诗三首 新人 六年级 语文 下册 古诗 教学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