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三 近代中国解放的潮流考点解析教学文档.docx
- 文档编号:10362830
- 上传时间:2023-02-10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71.44KB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三 近代中国解放的潮流考点解析教学文档.docx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三 近代中国解放的潮流考点解析教学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三 近代中国解放的潮流考点解析教学文档.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三近代中国解放的潮流考点解析教学文档
十八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要练说,得练听。
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
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
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
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单元综述:
鸦片战争以前,清朝统治者极力提倡程朱理学,让人们埋头读经,不问政治,禁锢着人们的思想。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
”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
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者的坚船利炮,使林则徐、魏源等清朝爱国官员,从”天朝上国”的梦幻里惊醒。
他们开始开眼看世界,关注时局,探索新知,萌发了“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想。
从此,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浪高过一浪。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
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
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到维新变法、追求民主共和、提倡民主和科学、接受马克思主义,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不断探求强国之路。
这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
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
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总体概述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
”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
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一个主题——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的紧密结合
自鸦片战争以来到20世纪初期这一历史阶段中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为了追求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富强与繁荣,向西方学习,寻求思想变革的心路历程.
一个方向——向西方学习
三个层面(阶段)——器物、制度、思想文化(特点:
逐步深入、由表及里、由浅到深)
陈旭麓:
近代民主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
三个阶段:
1、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地主阶级学习器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挽救民族危机
2、从戊戌变法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政治制度,挽救民族危机,但没有对封建文化彻底批判。
3、从1915—1919,资产阶级学习思想文化,前期彻底否定封建传统,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进入思想的核心阶段。
但前期存在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偏向,也没有与工农群众运动相结合。
4、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中共从“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
一、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课程标准: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国所起的作用。
考试说明:
新思潮的萌发:
魏源与《海国图志》、林则徐开眼看世界。
维新思想:
严复、康有为、梁启超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进程中的作用。
知识要点归纳: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提出,标志着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开始向西方学习。
●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把“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
●维新变法思想传播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一)“开眼看世界”——地主阶级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
1.背景:
①鸦片战争以前,清朝封建统治危机四伏。
统治者极力提倡程朱理学,禁锢着人们的思想。
晚清时期总体的社会状况:
政治上——专制主义统治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衰落
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对外关系上——闭关锁国。
虚骄自大,闭目塞听,对世界一无所知。
思想文化上——传统思想的束缚,思想专制。
综上说明封建统治危机加深
②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开展,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
③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深重,先进知识分子开始觉醒。
英国侵略者的坚船利炮,使林则徐、魏源等清朝爱国官员,从”天朝上国”的梦幻里惊醒。
他们开始开眼看世界,关注时局,探索新知,倡导“经世致用”,萌发了“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想。
西学东渐、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
2.概况
(1)林则徐:
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①重视收集西方信息,打探西方情报;
②设译馆,编译外国书籍和报刊如《华事夷言》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和《四洲志》(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2)魏源:
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成《海国图志》
①性质:
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
②思想:
“师夷长技以制夷”(认为夷之长技有三:
战艇、火器、养兵练兵之法)。
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以抵御外侮,使国家富强。
3.意义:
①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
②“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口号,同时也是对几千年传统心态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4.特点:
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而不变革封建专制制度。
没有付诸实践
5、意义:
启迪人们挣脱闭关锁国的牢笼,开始关注世界形势,探索救国之路,向西方学习逐渐成为中国近代思想的主流。
局限:
他们都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没有也不可能冲破封建主义的藩篱。
向西方学习是肤浅。
(二)中体西用——地主阶级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走出国门看世界”
1、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外国列强侵略特别是经济侵略加剧;太平天国运动严重威胁清朝统治)。
2、代表人物及思想:
(1)代表人物:
奕昕、李鸿章、曾国藩、张之洞……
(2)思想: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
即洋务派(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它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目的是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
3、实质:
是在不触动封建专制制度的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维护封建统治。
4、实践:
19世纪60—90年代开展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迈出了中国进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5、思想影响:
为西学传播奠定了基础;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近代民主思想的传播。
同时也促进了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
(三)“仿洋改制看世界”:
资产阶级维新派——维新变法
1、早期维新思想
(1)背景:
①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加深,民族危机深重②洋务运动的兴起发展;③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2)代表及其主张:
王韬、郑观应、薛福成
①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②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③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3)局限:
早期维新派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付诸行动。
而康梁维新思想不仅提供了具体改革的方案,使变法思想形成较完整的理论,且与挽救民族危亡结合,发展为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
2、维新思想的发展
(1)背景:
①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侵略加剧(资本输出和瓜分中国),民族危机加深;
②19世纪末,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成为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
③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
世界形势:
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垄断和垄断组织出现,资本、原料和市场的争夺更趋激烈,新兴工业国家加入世界争夺的行列,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争夺的主要手段,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狂潮。
(2)代表及其主张:
①康有为维新变法第一人:
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将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A思想主张:
a.宣传变法思想(《新学伪经考》:
将封建统治者奉为儒学正统的古文经典斥为伪书。
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
《孔子改制考》:
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
);
b.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借用进化论观点,论证君主立宪制符合历史潮流。
(把儒家今文经学中的“三世说”和西方的进化论结合起来)。
B思想的特点:
①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结合起来。
②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
③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活动,最终推动了戊戌变法的实践。
C特点的原因
①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不敢也不能够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
②维新派对自己的理论认识肤浅。
③西学特别是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在中国的传播水平低,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
与康有为的个人经历、学问素养也有一定的关系
D评价:
反映了其向西方学习,主张变法革新,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暴露了康有为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②梁启超维新思想主要宣传者:
《变法通议》《新民说》
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③严复:
中国启蒙思想第一人
a.批判君权论。
指出封建君主皆为“大盗窃国”,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
用近代民主思想阐明民主君仆、主权在民的道理。
b.翻译《天演论》。
提出“物竟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点。
谭嗣同:
代表作:
《仁学》
主要思想:
以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观念,批判专制君权、宗法等级制度及纲常礼教,倡导男女平等。
地位:
是冲决纲常礼教网罗的维新勇士。
过渡语:
我们现在可以总结一下,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基本主张是什么?
思考:
概括维新派的基本主张——变法图强;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
(3)维新思想的宣传与实践
①维新派与封建顽固派的论战:
焦点:
变法维新;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②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1背景:
(1)国际局势:
发展资本主义已是大势所趋。
19世纪下半叶起世界历史经历两大变局。
A两大变局:
a经济上:
欧美列强先后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入电气时代。
b政治上:
英国议会改革民众获得选举权和参政权;英美建立文官制度,完善资本主义运行机制。
B说明问题:
变革旧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已成为世界潮流,也为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提供示范。
(2)国内形势
A政治:
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严重;
B经济: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C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发展壮大,登上政治舞台;掀起救亡图存的维新运动
D思想: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和发展。
2过程:
A公车上书:
(兴起)1895年4月,康有为、梁启超两次上书——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成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康有为1898年上书:
《应诏统筹全局折》
原采汉朝时封建政府用车马接送被征举的读书人,后采,人们就用“公车”作为举人入京应试的代称。
1895年春,康有为、梁启超同各省举人云集北京参加会试。
期间,传来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举人们大为震惊。
各省举人先后到都察院请愿,反对签约。
康有为抓住这个机会,立即起草了上皇帝方言书,联合十八省在北京会试的举人1300多人签名,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三项主张,请求都察院将上书代呈光绪皇帝,但遭到拒绝。
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虽然没有成功,康有为、梁后超等人却将它印发全国,引起了各阶层人士的广泛关注,促进了维新运动的发展。
1895年康有为领导的“公车上书”,标志着维新思想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B光绪帝百日维新:
(高潮)
●标志: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也是变法的宣言书),实行变法,史称“戊戌变法”。
●时间:
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共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内容:
政治:
裁撤冗官,精简机构,任用维新人士;
进步:
有利于资产阶级参政;精简机构,提高效率
局限:
没有涉及实行君主立宪等政治主张
经济:
奖励实业,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进步:
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
局限:
没有触动到封建土地所有制
文化教育: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设立译书局,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进步:
有利于西学的传播,有利于培养维新人才
军事:
裁减旧式军队,训练和装备新式海、陆军
进步:
有利于加强军队战斗力,抵抗外来侵略
3、失败及其原因:
(1)主观:
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广大人民群众,依靠无实权的皇帝;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企图用和平合法手段进行自上而下形式。
(2)客观:
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中国成为列,强瓜分对象,国际环境不利。
(3)认识: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改良主义的道路是走不通的,中国近代化的路程是漫长而又坎坷的。
4、影响:
性质:
是一场资产阶级性持的改良运动
①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它要求实行有利 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实行君主立宪制,在当时是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的,具有进步意义。
②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提出的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 主义,对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
③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它提倡新学、兴民权,在 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探究一:
思考:
19世纪末中国维新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与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相比,两者在促进社会变革的作用上有何不同?
其原因何在?
(1)内容:
主张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主张变法图强.
(2)不同:
A法国启蒙思想为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了充分的舆论准备,成为强大的思想武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摧毁了封建制度,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
B中国维新思想促成了戊戌变法,力图改变旧中国落后的现状,以实现独立、进步和富强,但戊戌变法却很快夭折了。
(3)原因:
A、19世纪末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远不如18世纪的法国,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因而使得维新思想缺乏坚实牢固的社会基础,其革命性远逊于法国启蒙思想。
B、同时,法国启蒙思想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而维新思想则是在中国封建专制统治思想根深蒂固和民族危机急剧加深的条件下仓促形成的,因此缺乏比较成熟的理论墓础。
(四)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和革命思想——三民主义
1、背景:
(1)列强侵略——加深。
(2)清政府统治——腐朽。
(3)反帝反封革命运动——高涨。
2、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1)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并在《民报》发刊词中阐释为“三民主义”。
(2)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
实质:
围绕三民主义开展论战,即改良道路与革命道路,君主立宪政体与民主共和政体之争。
3、实践活动:
辛亥革命
4、意义:
三民主义成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在辛亥革命时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成为革命斗争的理论旗帜。
※探究二:
归纳中国近代民主思想萌生的条件。
①历史遗产:
明末清初批判君主专制的新思想的深刻影响和启迪。
②严峻现实:
西方列强的侵略导致民族危机日益严重,迫使有志之士去救亡图存。
③学习方向:
从“开眼看世界”到“中体西用”,学习西方逐步深入。
④推动力量: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
⑤人才培养:
近代教育的发展和派遣留学生出国促进了西学的传播。
二、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课程标准: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考试说明: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知识要点归纳:
●《青年杂志》创刊,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
●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一)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①经济:
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步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要求在中国实行真正的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
——(根本原因)
②政治:
A辛亥革命失败,中国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B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牢笼,实行民主制度;
C袁世凯专制独裁、复辟帝制
D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和军阀专制统治
③思想:
A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及自由、平等思想深入人心;
B而袁世凯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直接原因)。
2.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新文化运动前期1915―1919,后期1919-1920
①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文化,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②代表: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阶级属性:
前期是资产阶级激进派;后期李大钊等转变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
③阵地:
《新青年》
④活动基地:
北大(蔡元培的“兼容并包、百家争鸣”即让各种学派自由发展;实质是让新思想、新文化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
)
指导思想:
民主与科学,宣传马克思主义
3.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前期)
(1)提倡民主科学,反对愚昧(迷信)专制;
A、地位:
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
B、作用:
启迪民智,使民众成为现代有智识的国民;树立起积极、进取的科学精神;崇尚科学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C、代表人物与主张:
陈独秀:
①科学与民主是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两大因素。
②从历史进化观点说明民主制取代君主制是不可抗拒潮流。
李大钊:
①妄想复辟的人都是国家公敌。
②批判尊孔复古就是反复辟。
共同点:
①对专制主义和尊孔复古的思想逆流进行了猛烈批判。
②强调人们要用理性和科学的眼光去衡量一切。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旧礼教)——“打倒孔家店”与鲁迅和《狂人日记》
A新道德:
西方的民主、平等思想
B旧道德:
指以三纲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通常指仁、义、礼、智、信)为中心的孔子之道儒家伦理学说.
“打倒孔家店”
①原因(为什么新文化运动把斗争矛头指向孔教?
):
a.儒家传统道德是维护君主专制的理论基础和精神支柱(根本原因);
b.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又欣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继续用封建意识禁锢人们思想。
(直接原因);
c.随着西方启蒙思想和民主共和观念的进一步传播,资产阶级民族民主意识增强,要求从根本上清除封建主义,实现民主政治。
②代表人物及主张:
a.陈独秀:
三纲五常完全违反了自由、平等、独立的原则。
b.鲁迅:
在《狂人日记》指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③评价:
a.历史作用:
实质上是对统治中国几千年的意识形态、思想体系、文化传统的厘清与扬弃,为后来解放思想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b.消极影响:
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上存在着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的片面性。
④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胡适与白话文和文化平民化
新文学:
白话文和新鲜、平易、明了的文学。
旧文学:
文言文和陈腐、雕琢、迂晦的文学。
A.提倡新文学代表人物:
①代表人物:
胡适:
代表作:
《文学改良刍议》。
主张——文学改革:
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文学形式的改革)
陈独秀:
代表作:
《文学革命论》。
主张——文学革命:
从形式到内容上彻底改革旧文学,建设平易、新鲜、通俗的新文学。
鲁迅:
把反封建内容与白话文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新文学的典范。
——《狂人日记》
②历史作用:
a.为新文化新思想的传播与普及提供了文化载体;
b.推动人们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进—步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c.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酝酿和发动做了文化思想方面的准备
B.文化平民化:
①原因:
新文化运动的不断深入
②表现:
平民教育的发展;白话文不断得到推广
③影响:
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的普及和繁荣;进一步的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4.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和影响
(1)性质:
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属于旧民主主义性质。
也是一场文学革命运动。
(2)影响:
A、进步意义:
a政治方面:
①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
②沉重地打击了封建专制主义。
③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b思想方面:
①是一场伟大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思想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②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
③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得到弘扬,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B局限性:
(犯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错误)
①脱离广大人民群众,没有正面提出反帝任务;
②对东西方文化的某些提法存在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
【探究1】近代前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激进派对待儒家思想有什么不同?
造成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不同点:
维新派将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学相结合,宣传变法。
激进派,对儒家的传统道德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2、原因:
⑴经济基础不同:
初步发展;进一步发展;
⑵代表阶层不同:
维新派代表民族资产阶级上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三 近代中国解放的潮流考点解析教学文档 高中历史 人民 必修 专题 近代中国 解放 潮流 考点 解析 教学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