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人美版七年级上第13册美术教案.docx
- 文档编号:10347793
- 上传时间:2023-02-10
- 格式:DOCX
- 页数:51
- 大小:51.70KB
新版人美版七年级上第13册美术教案.docx
《新版人美版七年级上第13册美术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版人美版七年级上第13册美术教案.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版人美版七年级上第13册美术教案
1.敦煌莫高窟
课型:
欣赏﹒评述、综合探索
教材分析:
人美版美术教科书第十六册以《敦煌莫高窟》为教学的出发点,并联系我国其他的著名石窟,从石窟艺术追溯佛教的起源,对雕塑、壁画艺术的欣赏,引申到对当时社会历史、文化的了解,对宗教文化的了解。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可以打破了以往单纯介绍作品的美术特征的局限,把敦煌艺术放在特定的文化和历史情境中,以便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敦煌艺术,升华学生的爱国情感。
同时通过敦煌石窟藏经洞遭遇外国所谓探险家的掠夺,致使大批国宝四处流散的事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懂得艺术珍品的价值。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敦煌艺术所处的地理位置,初步认识敦煌艺术是由石窟建筑、彩塑艺术和壁画艺术共同组成的佛教艺术的宝库。
2、能力目标:
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佛教传入与敦煌石窟的兴建。
能对敦煌石窟有代表性的形象塑造与艺术效果进行分析。
3、情感目标:
充分感受我国石窟艺术的伟大成就及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和艺术价值。
同时渗透德育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教学重点:
认识敦煌艺术中彩塑、壁画的艺术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探索兴致和爱国热忱。
教学难点:
感悟石窟艺术作品所传达的审美、理想与情感。
教学手段采用:
1、倡导“表现性学习”,以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2、多媒体辅助教学丰富课堂容量,加强课堂的直观性与趣味性。
3、采用欣赏优秀作品与德育渗透相结合的教学策略来组织教学。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
1、组织教学,诱导提问学生是否知道中国的四大石窟艺术。
2、学生回答后播放幻灯片,让学生对石窟中彩塑和壁画作品有一个初步的直观感受。
教师提问:
你看了以上作品后谈谈你对它们初步感受(考查直观感悟的能力)、欣赏、评述。
学生回答:
纷纷对彩塑的外在形象谈看法。
如身姿显得较丰腴。
耳垂都较大,神色都较慈祥等,壁画色彩鲜艳,线条比较流畅。
3、幻灯出示课题——敦煌莫高窟
二、新授
1、学生自主探究敦煌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发展过程和艺术特色。
(通过学生自主的整理归纳,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感悟佛教与石窟艺术的关系,以及石窟艺术的时代背景及发展过程。
)
此环节学生掌握敦煌莫高窟如下知识信息:
A、地理位置:
敦煌在今甘肃省西北角,莫高窟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前临宕泉河,南北长1680米,高50米。
B、发展过程:
始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引入乐傅和尚的故事),莫高窟现存有壁画和雕塑的492个,石窟大体可分为四个时期:
北朝、隋唐、五代和宋、西夏和元。
C、艺术特色:
莫高窟是一座融绘画、雕塑和建筑艺术于一体,以壁画为主、塑像为辅的大型石窟寺。
学生活动:
结合教材与准备材料,进行探讨交流和总结。
教师活动: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验证学生们的探究结果。
2、分析讨论:
敦煌艺术中建筑、壁画、雕塑的整体特点,升华对传统艺术的情感。
(师生互动完成)
【幻灯链接】:
(辅助资料)
建筑:
它的石窟形制主要有禅窟、中心塔柱窟、殿堂窟、中心佛坛窟、四壁三龛窟、大像窟、涅磐窟等。
壁画:
莫高窟壁画绘于洞窟的四壁、窟顶和佛龛内,内容博大精深,主要有佛像、佛教故事、佛教史迹、经变、神怪、供养人、装饰图案等七类题材。
这些画有的雄浑宽广,有的瑰丽华艳,体现了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和特色。
雕塑:
莫高窟的造像除四座大佛为石胎泥塑外,其余均为木骨泥塑。
塑像都为佛教的神佛人物。
彩塑形式有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
这些塑像精巧逼真、想象力丰富、造诣高深,而且与壁画相融相衬,相得益彰。
学生活动:
结合课前预习,进一步认识和研究敦煌艺术特点,谈出自己认识和感受。
教师活动:
结合学生的谈话,进行补充讲解。
同时渗透和强化我国优秀美术传统的历史渊源和成就,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3、结合欣赏归纳几个重要时期的主要艺术特色,理解敦煌艺术,全面认识和学习石窟艺术。
(强化对祖国优秀传统美术作品的热爱,深化爱国思想。
)
教师活动:
用幻灯片出示不同历史时期的同一类敦煌艺术形式(以壁画、雕塑为主),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并尝试归纳其艺术特色。
学生活动:
讨论、探究不同时期敦煌艺术的特色。
【幻灯链接】:
(辅助资料)
a、北朝时期:
共有36个,窟形主要是禅窟、中心塔柱窟和殿堂窟,彩塑有圆塑和影塑两种,壁画内容有佛像、佛经故事、神怪、供养人等。
塑像体态健硕,神情端庄宁静,风格朴实厚重。
b、隋唐时期(重点探究分析):
现存洞窟有300多个。
塑像都为圆塑,造型浓丽丰肥,风格更加中原化,并出现了前代所没有的高大塑像。
群像组合多为七尊或者九尊,壁画题材丰富、场面宏伟、色彩瑰丽,美术技巧达到空前的水平,内容主要有佛像、经变、佛教史迹、佛教故事和供养人等。
c、五代和宋:
这一时期的洞窟现存有100多个,多为改建、重绘的前朝窟室,形制主要是佛坛窟和殿堂窟。
d、西夏和元代:
莫高窟现存西夏和元代的洞窟有85个。
西夏修窟77个,多为改造和修缮的前朝洞窟,洞窟形制和壁画雕塑基本都沿袭了前朝的风格。
教师活动:
结合以上内容对学生讨论进行点评和补充。
学生活动:
分组探究,交流成果。
4、敦煌艺术中彩塑艺术及壁画艺术的赏析。
(丰富学生认识,进一步加强对美术传统的艺术特色的理解。
结合讲解有关故事,创设互动机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九色鹿”“尸毗王”、“经变”、“本身”“佛传”故事。
)
教师可通过课堂调查的形式引导个别学生给大家将与之相关的故事,但要注意把握时间。
教师在讲述中要注意选择造型生动、故事性、趣味性较强的作品,使学生易于接受,且易于比较,避免面面具到。
教师活动:
幻灯展示典型图片,讲解升华。
答惑。
学生活动:
讲自己知道的相关故事或聆听他人讲故事,并把自己不懂得或者不理解的地方与大家分享。
5、藏经阁的发现和失窃历程。
(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和传承美术文化的责任感。
)
【幻灯链接】:
莫高窟被盗事件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道士王圆箓发现"藏经洞",洞内藏有写经、文书和文物四万多件。
此后莫高窟更为引人注目。
1907、1914年英国的斯坦因两次掠走遗书、文物一万多件。
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从藏经洞中拣选文书中的精品,掠走约5000件。
1910年藏经洞中的劫余写经,大部分运至北京,交京师图书馆收藏。
1911年日本人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从王道士处,弄走约600件经卷。
1914年俄国人奥尔登堡又从敦煌拿走一批经卷写本,并进行洞窟测绘,还盗走了第263窟的壁画。
1924年美国人华尔纳用特制的化学胶液,粘揭盗走莫高窟壁画26块。
教师活动:
幻灯展示以上内容,引导学生列举与之相似的例子,同时进行德育渗透:
爱国爱传统。
学生活动:
例举、谈感受,并谈一谈自己今后应该怎样做。
三、教师小结:
敦煌莫高窟是我国古代美术的重要宝藏之一,也是世界佛教的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早在1987年12月,甘肃敦煌莫高窟就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相信在历史的长河中,它将会一直闪烁着绚丽夺目的光彩。
作为中学生,我们不仅要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还要珍爱和学习我国传统艺术,并立志保护和发扬我国传统艺术。
让我们从现在做起,刻苦学习,为振兴我们伟大祖国而努力奋斗。
【课外拓展】:
1、通过不同途径和方法,在课外搜集有关敦煌艺术的图片、视频、资料和相关事件等,并将你的收获和感受与大家分享。
2、对有关敦煌莫高窟中文物的流失状况做一调查,并以总结或报告的形式呈现出来。
【教学反思】:
第1课在美术世界中遨游
教学目标:
知识点:
什么决定了美术门类的不同。
能力点:
培养学生用探究性学习方式学习 。
情感目标:
不断更新审美观念。
教学重点:
分析美术作品的制作材料
教学难点:
能独立地、正确地从美术作品的材料的角度认识美术作品的门类。
解决方法:
针对重点, 难点运用直观的教学方式向学生展示大量的不同种类的美术作品。
教学用具;资料、课本、光盘、图片
教学方法:
探究式、自主学习等
一.美术的分类
1.绘画2.雕塑3工艺4.建筑5.现代艺术
二.分类的原因——原材料的不同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批注教师放映幻灯
教师引导 听取学生讨论意见
一:
课前准备:
把图片、资料准备好
二:
上课过程
1.问题:
同学们以前都看到过那些种类的
美术作品?
向学生展示美术世界的丰富多彩,为学生创设置身于美术作品中的氛围引发学习兴趣。
学生观察作品的细部:
(1)不同画种的效果看出不同的材质
具体分析教材中的范图材质的不同。
将《父亲》和《秋瑾》对照,
同是人物画,他们有何不同?
(可从光线、色彩、立体感等方面对照)
2.自学:
解决美术作品的分类原因是什么?
美术因材质的不同分为以下种类:
绘画、雕塑、工艺、建筑及现代艺术。
绘画按材质分为:
油画?
?
油画颜料、油画布,
中国画?
?
纸、墨、笔、砚,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仔细观察资料图片并讨论,发言。
学生结合手中的资料和教师发的资料自主学习。
通过讨论加深对作品分类的理解。
在自学的过程中,使其明白美术作品属于那一类别
听取学生讨论意见
教师展示一些绘画实物。
教师展示作品
评价
总评
版画?
?
石版画、木刻版画、铜版画、丝网版画等,
水彩、素描等。
雕塑分为:
浮雕和圆雕
固体材料
工艺:
传统工艺?
?
铜、木、石、陶、布、丝、琉璃
现代工艺?
?
塑料、不锈钢、聚合材料、光导纤维等。
建筑:
古代?
?
石、木、瓦
现代?
?
水泥、钢材、玻璃、铝合金等
现代艺术:
金属、废弃物、灯光等。
教师给学生传看一些画种的材料实物,增强直观感受。
三.练习
曼陀铃和吉他 素描
玉兰黄鹂 雕塑
磨镰刀 油画
血衣 国画
山东长清灵岩寺罗汉像 版画
评价
总评:
在美术世界里绘画种类的不同,根本是源与材料的不同。
但不论是何种质地的材料都
能反映出艺术家的真实的思想感情。
自学:
学生结合手中
的资料和教师发的资料
自主学习
学生感受实物
观察并发言
观察并发言
在实践的过程中,理解艺术材料不是随便选择的。
小结表扬积极发言的同学及表现突出的小组
附:
相关资料
法国修建凯旋门的原因:
由于发生法奥战事,法国势力弱,国王又禁止人民反击在内外压力
下,不屈得法国人民到处成立起义队勇敢保卫巴黎两万名志愿军开赴前线与奥国侵略着战斗,
马赛人高唱〈马赛进行曲〉挺进。
9月22日宣布成立法兰西为“共和国”国王路易十六后被处
死。
法国著名雕塑家吕德,在这件雕塑作品中热情歌颂了法兰西人民的革命热情和战斗精神。
作品中只有七个人,却给人以浩浩荡荡的千军万马之感。
亨利-摩尔?
?
1898~1986英国著名现代雕塑家,矿工的儿子。
年轻时在伦敦皇家艺术学院学习
。
早期作品特征有古拙、沉稳、充满生命力。
后期发展出两种技法:
一种是在实体中挖出空洞
,以显露内在的形体,另一种汇集不同的形体来组成一件作品。
2000年在我国举办展览引起轰动。
反响强烈。
罗中立:
著名油画家四川美院教授。
秦始皇兵马俑:
位于陕西临潼下河村,目前挖掘出三个坑,面积有两万多平米内有兵佣数千件陶佣马佣战车
千多件,青铜器万件。
号称世界第八大奇迹。
教学后记:
第二课手绘线条图像-会说话的图画
【课 型】 造型·表现
【教学内容和目标】
1、显性内容和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应使学生能够运用线条大胆、果断、自信而有个性地去表达物象,并能抓住物象的基本特征。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2、隐性内容和目标: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终身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及独立思考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
培养创新精神,发展个性,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重 点】对手绘线条图像表达的意义、功能的理解。
体会手绘线条图像表达的乐趣,培养、发展观察力、想象力、表现力。
【难 点】能迅速、大胆有个性地对物象特征的把握和表达。
能运用丰富的想象和手法,对复杂的物象综合处理,抓住关键,创造性的表达。
【教具准备】课件,范作,常见产品安装说明图,茶杯等实物。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以电影《李双双》中,李双双在门上画图,说明钥匙、孩子寄存处的事例为例,引起学生兴趣,说明手绘线条图像的存在性、实效性和大众性,解除学生思想压力。
或创设某一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用手绘线条图像的方法解决,并找一学生上台板画,师生评析后,教师说明“作用”,得出“第三语言”的结论,引入新课。
二、教学活动
●设问思索:
师:
提问,哪些地方接触过手绘线条图像?
生:
回答。
师:
出示各种图片,
生:
分析各自内容和作用。
师:
总结手绘线条图像“可视性强”,“快速方便”等特点。
●欣赏、明确知识
师:
引导学生观赏教材中和课件中的图例,初步认识手绘线条图像的普遍存在。
出示《贺兰山岩画》、“儿童画”作品,让学生欣赏,并让一生读教材中的第一段文字,知其伴随人类的成长而发展,且早于文字的产生,各行各业、方方面面都能用到。
生:
读教材第二段,讨论回答,
师:
板书小标题。
功能:
叙事、说明、交流、抒情、记事等。
地位:
人类的第三语言(除口语、文字外的)
实用性:
不受时间、地点限制,不受工具技法约束。
应用范围广:
示意图、路线图、交流图,教学板画图、地质地貌图、侦察图、布置图、叙事图、说明图、美术专业创作等。
教师出示生活中常见的产品安装说明图、使用说明图等实例,让学生观赏,进一步认识其重要性,加深学习兴趣。
●热身练习
让学生根据个人程度,按“建议”中要求,或自选内容,也可临摹,感受手绘线条图像的乐趣。
评价
展示观赏优秀学生作品,先由学生评价,再由教师总结,指出不足的地方,并即时示范,或与范作对比。
三、学生练习,作业
根据“学习建议”要求或以上热身练习中遇到的问题,让学习有针对性的练习。
教师可根据学习的程度提出不同的要求,并创设情境,规定时间,并让学生彩用游戏、竞赛等多种手段进行。
四、作业评析
选择较典型的作业收交。
从表达明确、大胆果断、生动流畅、有创造力、新颖独特等方面进行评析。
适时鼓励,少作横向比较。
五、小结
通过学习本课,使我们了解了手绘线条图像的功能和用途,知其是人类除语言、文字之外的“第三语言”,简便易行,用途十分广泛。
已能用手绘线条图像的形式对事物进行简练的描绘,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及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打下了基础。
教学后记:
第3课大家动手做条龙
一、教学目标
了解龙的来历发展与造型特点,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和积极参与文化传承的意识,并在欣赏中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激发爱国热情。
在课堂教学中应更注重学生的制作过程,和分组活动之中的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强调集体主义精神的体现。
并在展示作品的过程中展现集体的智慧和才华,突出集体竞争的气氛。
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使学生逐步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学习构成知识,并把它应用到设计和制作中。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的重点:
调动同学情绪,使大家能热情、积极地参与到做龙的活动中来。
(二)教学的难点:
如何把构成知识应用到设计和制作中,使龙的造型和结构有新的创意。
三、课前准备
(一)学习材料
1、可利用的废旧材料:
易拉罐、胶卷盒、牙膏盒、土豆片筒、装羽毛球的筒、药盒、药瓶、矿泉水瓶及其他饮料瓶。
2、可以替代的材料:
去了粒的玉米芯、高粱、玉米的秸秆、木棍及树枝、竹子、可利用的蔬菜(黄瓜、茄子、萝卜等)。
3、自制材料:
课前或课上用比较硬的纸作成纸筒,把它作为做龙的材料。
四、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激发兴趣、讲授制作方法。
学习制作方法,分组合作、锻炼协作能力。
展示、体验、交流。
学生活动:
分组合作,与同学交流自己对龙文化的了解。
学生从教学中展示的各种龙的资料中汲取养分丰富自己制作的龙。
学生们在制作过程中分工合作完成插接、装饰龙体的任务,锻炼协作能力。
学生以各种方式展示自己做的龙,并发挥想象讲述小故事或民间传闻,强化对龙的感受。
在共同创作和动手制作过程中,注意协作精神,培养集体主义
教师活动:
把《龙的传人》的乐曲作为课的开始,用来烘托气氛,以达到突出主题的目的。
教师通过讲授利用龙的来历、演变和发展,以及图片介绍龙的形象特点和与龙有关的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同时鼓励同学集体创作分组完成龙的制作,体现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
在集体创作和动手制作过程中,注意协作精神,同时,体现合作学习方式的重要性,以及对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
五、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活动的方式与教学方法
1.把《龙的传人》的乐曲作为课的开始,用来烘托气氛,以达到突出主题的目的。
同时用音乐来导出课的内容,帮助学生很快地进入情绪,引人《大家动手做条龙》的具体内容和方法中,使学生的情绪一直处在兴奋的状态下,便于课程进展得更顺利、更流畅,也容易激发同学们的创作热情,以及制作的欲望。
在制作的过程中可以一直播放着《龙的传人》的乐曲,以增强效果。
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完成龙的制作。
2.利用龙的来历、演变和发展,以及图片介绍龙的形象特点和与龙有关的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从而产生亲自动手制作一条龙的欲望。
3.学生的活动,鼓励同学集体创作分组完成一条龙的制作,体现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
在集体创作和动手制作过程中,注意协作精神,同时体现合作学习方式的重要性,以及对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
六、教学点评
本课程属于设计应用课。
在教学设计上更注重学生的体验,教师要尊重学生自主兴趣,情感的表达。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
通过对美术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熟悉美术的媒材和形式,理解和运用视觉语言,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并对文化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本课程在学习构成知识、设计和制作龙的过程中,同时要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方式,培养协作精神、集体主义精神。
七、教学评价
1、教学评价方法:
通过各组介绍和评价自己小组的作品,师生共同考察教学效果。
2、教学评价点:
(1)对龙这一艺术形象是否喜爱?
是否了解其思想文化内涵?
(2)是否积极参与龙的制作活动?
在造型上有无独创性?
(3)能不能与同学密切协作共同完成品?
教学后记:
第4课生肖的联想
教学目标:
情感与态度目标:
增加同学的自然常识,培养同学维护十二生肖的环保意识,体验合作探究精神,激发同学热爱生活的情感。
知识与能力目标:
在让同学了解十二生肖的生活习性和外形特征的同时,感受十二生肖的美,研讨如何运用各种资料,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画一幅有趣的十二生肖图画,培养同学综合学习的能力。
教具:
水彩笔、色卡纸、剪刀、图画纸、油画棒、范画
学具:
水彩笔、色卡纸、剪刀、图画纸、油画棒
活动一
描述自身喜爱的十二生肖特征,观察十二生肖的花纹图案。
尝试运用语言描述各种不同的十二生肖形象。
激发同学参与学习的兴趣。
同学分组讨论。
用故事的形式与同学们进行讨论。
活动二
议论、比较每幅作品优势,与同学交流谈话。
创设情景,让同学感悟各种十二生肖图片和绘画作品或摄影作品的美,激发同学的创作欲望。
你们真会收集资料,为我们大家带了一个好头,大家已经学会了运用各种方法去收集资料,誰能来说一说,你收集到的是什么呢?
你能邀请到哪些十二生肖朋友来参与你的运动会。
小组内同学们分别说出自身是怎样想的,理由充沛的才得第一名。
活动三
导同学通过欣赏、观察、分析、各种十二生肖图片和绘画作品或摄影作品等系列活动,鼓励同学大胆发言
通过引导同学观察、分析、进行比较,在认识十二生肖的基础上进行主题性的创作。
介绍十二生肖的生活习性,引导同学通过欣赏、观察、分析等系列活动,激发同学的创作欲望。
通过记忆联想,利用各种方法和资料,表达自身对十二生肖的情感。
活动四
了解比较不同的美术表示方式和美的多样性,
引导同学抓住十二生肖造型的形与色,进行创作。
教师引导同学在创作的时候,要抓住十二生肖造型的形与色,并体现出有些十二生肖独特的生活方式,介绍各种画法是如何表示十二生肖造型的。
抓住十二生肖造型的形与色,并体现出有些十二生肖独特的生活方式。
活动五
同学分组讨论各自对十二生肖的认识,谈谈自身对十二生肖的情感。
引导同学分组讨论各自对十二生肖的认识。
教师引导同学分组讨论各自对十二生肖的认识
了解十二生肖的形与色,以和十二生肖独特的生活方式。
活动六
教师继续激发同学的学习热情,让同学用画笔或其他资料把对十二生肖运动会的感受表示出来。
师生一起编故事,并进行场景故事绘画。
引导同学用画笔或其他资料把对十二生肖运动会的感受表示出来。
同学用画笔或其他资料把对十二生肖运动会的感受表示出来
教学后记:
第5课发现与创造
教学目标
了解材料的特性,学习利用材料原有的特性,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再创造。
认识发现与创造和变废为美的关系,提高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对材料美感的发现和创造性利用的能力,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
重点
观察、发现材质的美感,运用艺术的手段和丰富的想象力对材料进行合理的利用,创造出具有实用价值和审美特征的新作品。
难点
如何根据材料的特点选择适合的加工工艺进行再创造,如何根据制作用品的需要寻找、发现合适的材料。
教学准备
实物装饰品、原材料、剪刀、双面胶、美工刀
教学方法
欣赏法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以小组为单位,检查学生所带的各种材料和学习用品。
〈二〉、导入新课:
1、欣赏课件,让学生感受各种不同材料所做的艺术装饰品,体会废旧材料的妙用。
2、用手触摸实物范例和自己所带的材料,给你怎样的感觉?
3、结合书本中的图片,让学生深入了解不同材料所做的物体质感都存在不同。
〈三〉、师生共同研讨装饰品制作工艺需注意的事项:
1、图片对比讨论
2、得出结果:
(1)、需注意原材料的本身特性。
(2)、装饰品制作构思要巧妙,注意大方美观。
(3)、制作过程中要运用对比与和谐、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对称与均衡等组合原理。
〈四〉、学生制作,比一比谁的创意具有独特个性。
1、学生根据自己的材料,构思创作具有趣味的装饰品。
2、以绿色环保为主题。
3、独立完成也可小组合作完成。
(教师巡还指导)
〈五〉、作品展示:
学生自评和集体互评,教师点评。
〈六〉、总结:
学生完成
教学后记:
第6课大自然的色彩
教学目标:
(1)知识性目标:
能够了解和感受春天给自然界带来的变化,知道表现春天的常用色彩。
(2)情感性目标:
感受利用各种媒材,大胆表现所带来的乐趣。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
爱生活的情感。
(3)能力性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观察能力,对色彩的感受能力和识别能力。
教学重点:
观察和记忆色彩,利用各种方法进行表现,并体验到活动的乐趣。
教学难点:
表现方法的运用以及整体色彩的把握及创新表现。
教学资源:
(1)教师:
电脑设备、各种颜色彩纸、工具材料、板刷。
(2)学生:
彩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版 人美版七 年级 13 美术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