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综合能力笔记整理中级.docx
- 文档编号:10343280
- 上传时间:2023-02-10
- 格式:DOCX
- 页数:47
- 大小:40.95KB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笔记整理中级.docx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笔记整理中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工作综合能力笔记整理中级.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笔记整理中级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笔记整理
第一章社会工作的目标、要素及主要领域
第一节社会工作含义、目标与功能
一、社会工作的含义
非营利的、服务于他人和社会的职业活动,是一种职业的、专业化的助人活动,也是一个学科。
特点:
1、在一定的福利制度框架内;2、以帮助他人(服务对象)为目的的活动。
3、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的活动。
4、是一套科学的助人方法。
5、是职业化的助人服务活动。
分类:
普通社会工作、行政性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
二、社会工作的目标
1、服务对象层面的目标:
解救危难、缓解困难、激发潜能、促进发展。
2、社会层面的目标:
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
3、文化层面的目标:
弘扬人道主义、促进社会团结。
三、社会工作的功能
1、对服务对象的功能:
促进服务对象的正常生活、恢复弱化的功能、促进人的发展、促进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
2、对社会的功能
维持社会秩序、建构社会资本、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进步
第二节社会工作的发展(自学、了解)
第三节社会工作的构成要素
一、对社会工作过程的基本理解
1、社会工作的基本过程模式
←表达需要并回应对方的服务←
社会工作者————理解————帮助和协助————服务对象
→考虑到对方角色和需要的服务→
服务对象也是行动的主体。
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互动过程。
首先,它是一个渐进的、不断促使服务对象改变、逐渐达到目标的过程。
其次,社会工作者的服务过程是双方互动的过程。
2、社会工作是协同达到目标的过程
持续互动,帮助、协助和协同服务对象改变的过程,也是社会工作者动员和连接各种资源对服务对象的支持过程,还是社会工作者帮助服务对象调适其与生存环境关系的过程。
助人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
二、社会工作的基本要素
服务对象(基本前提)、社会工作者(助人行动的主题)、价值观(核心:
利他主义)、助人活动、专业方法(个案、小组、社区)。
第四节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一、社会工作者的一般特征
认同并遵循社会工作价值准则、从事社会福利服务、掌握一定的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在一定的组织框架内开展活动。
2、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的关系
区别:
活动方式不同、专业技术能力不同、处理问题的难以程度不同、社会约束不同。
二、社会工作者的主要角色
三种服务类型:
直接服务、间接服务、合并服务
1、直接服务角色
服务提供者:
首要职责
治疗者:
服务对象出了问题,有行为偏差。
有系统地影响服务对象的人际互动或内在心理功能,控制或减轻问题症状。
支持者:
鼓励其自强自立、克服困难
使能者:
激发潜能
倡导者:
倡导某种合理行为,指导其成功
关系协调者:
缓和、解决矛盾
2、间接服务角色
行政管理者、资源筹措者、政策影响者、研究者
三、社会工作者的基本素养
1、价值观:
人类公共意识、帮助社会弱者、乐观看待变迁、追求社会公正
2、知识素养:
学科知识、文化知识、心理素质、政策知识、技术知识
3、能力要求:
沟通与建立关系的能力、促进和使能的能力、评估和计划的能力、提供服务和干预能力、在组织中工作的能力、发展专业的能力
第五节社会工作的领域
一、主要服务领域
儿童及青少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残疾人社会工作、矫正社会工作、优抚安置社会工作、社会救助社会工作、家庭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医务社会工作、企业社会工作。
二、社会工作领域的扩展
从困难人群到有需要人群、从关注社会问题到关注社会和谐发展
第二章社会工作价值观与专业伦理
第一节文化传统与社会福利思想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影响(自学、了解)
第二节社会工作价值观
一、社会工作价值观的作用
保护服务对象的权益、促进专业的健康发展、促进社会服务机构的能力建设、维护社会正义。
二、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内容
服务大众、践行社会公正、强调服务对象个人的尊严和价值、注重服务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性、待人真诚和守信、注重能力培养和再学习。
社会价值观的操作原则:
基本信念:
尊重、独特性、相信人能改变
实践原则:
接纳、非评判、个别化、保密、服务对象的自我决定、知情同意
第三节社会工作专业伦理
一、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作用
评判专业服务是否适当、保障服务对象的权利、减轻社会工作者伦理抉择上的压力及两难、帮助社会工作者自我反思及价值澄清、奠定社会对社会工作信任的基础。
二、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特点
优先考虑服务对象的礼仪、专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约束和鼓励并重、系统性和权威性。
三、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内容
1、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伦理责任
尊重并保护服务对象最佳礼仪、尊重服务对象的自决、保密原则、公平合理的收费。
2、社会工作对同事的伦理责任
秉持忠实与忠诚的态度、团队内相互协助
3、社会工作者对服务机构的伦理责任
遵守机构规定、落实机构服务宗旨、负责管理个案。
4、社会工作者作为专业人员的伦理责任
适当的工作任职、专业能力的表现、提供专业服务、维持服务品质、公正与服务、专业知识的拓展。
5、社会工作设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伦理责任
保障专业的完整性、遵循专业的评估和研究。
社会工作者对全社会的伦理责任
促进整体社会福祉、鼓励公民参与、倡导社会与政治行动。
四、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伦理难题
保密问题、人情与法制及规定的冲突问题、价值介入与客观性的矛盾、社会工作者的个人利益满足与职业的社会责任之间的冲突、自我决定问题。
五、伦理难题处理的基本原则及步骤
保护生命原则、差别平等原则、自由自主原则、最小伤害原则、生命质量原则、隐私保密原则、真诚原则。
第四节社会工作专业伦理守则
社会工作专业伦理守则内容:
服务、社会正义、人的尊严和价值、人类关系的重要性、整治、能力。
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伦理守则的内容:
尊重服务对象全心全意服务
信任支持同事促进共同成长
践行专业使命促进机构发展
提升专业能力维护专业形象
承担社会责任增进社会福祉
第三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第一节人类行为
一、人类需要的层次和类型
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只有基本满足了低级需要后才会产生高级需要,最占优势的需要将支配一个人的意识和行为,高级需要出现之后,低级需要仍然存在,但对行为的影响减弱了。
人与动物在需要方面的区别:
低级需要是人与动物共有的,而高级需要则是人类所特有的。
2、阿尔德弗尔的ERG理论
生存→关系→成长
特点:
并不强调需要层次的顺序,认为某种需要得到满足后,可能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受挫后也可能降而求其次。
某种需要在得到基本满足后,其强烈程度不仅不会减弱,还可能增强。
3、莱恩·多亚尔和伊恩·高夫的需要理论
基本需要(身体健康和自主)、中介需要
人类需要的类型
按起源分,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按内容分,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对需要的迫切程度分,生存性需要和发展性需要
二、人类行为的类型和特点
B=f(P,E)B代表行为,P代表个人,E代表环境
类型:
按行为的起源分,本能行为和习得行为
按行为对社会的作用是积极还是消极分,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
按行为是否符合正常模式和社会规范分,正常行为和偏差行为
特点:
对应性、多样性、发展性、可控性、整合性
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
生理、心理、社会
第二节社会环境
一、社会环境的含义和特点
社会环境,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单位、群体、社区、文化等子系统。
特点:
多样性、复杂性、层次性、稳定性、变动性。
二、社会环境的主要构成要素
1、家庭:
社会最基本单位
模式:
骄纵型、支配型、专制型、放任型、冲突型、民主型
2、同辈群体
3、学校
4、工作单位
5、社区
6、文化
7、大众传媒
三、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基本关系
人的行为要适应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影响人的行为、社会环境和生物遗传共同对人类行为产生影响、人类能够改变社会环境、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关系的非平衡性。
(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要大一些)。
第三节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基础
一、人类行为的生物学理论(自学)
二、人类行为的心理学理论
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人格发展分五个时期:
口唇期、肛门器、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
会出现“停滞”和“退行”现象。
如遇到挫折会抽烟、酗酒等行为表示退行到口唇期。
2、埃里克森的人类发展阶段论
将人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
发展阶段
主要冲突与任务
重要的联系
婴儿期(0-1岁)
信任或不信任
照护者
幼儿期(1-3岁)
自主或羞怯
父母
儿童早期(3-6岁)
主动或内疚
家庭
儿童中期(6-12岁)
勤奋或自卑
学校和同伴
青少年期(12-20岁)
同一性或角色混乱
同辈群体
成年早期(20-40岁)
亲密或孤独
爱人、伴侣、亲密朋友
成年中期(40-65岁)
繁殖或停滞
家族、同事、社会规范
成年晚期(老年)
自我整合或绝望
所有人类
埃里克森认为,个体在每个发展阶段都面临特殊的发展任务,个体只有尝试面对并解决这一冲突之后,才能顺利进入下一阶段。
如果冲突无法圆满解决,那么个体自我的发展就会出现困扰乃至停滞。
埃里克森强调青少年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认为这是自我发展的最关键环节。
3、皮亚杰的认知理论阶段
四个阶段:
感知运算期(0-2岁)儿童主要靠感觉和动作来认识周围世界;
前运算期(2-7岁)儿童能凭借语言和各种示意手段来表征事物
具体运算期(7-12岁)儿童在一定程度上可作出推论
形式运算期(12岁以上)能对抽象的和表征性的材料进行逻辑运算
个体主要运通图式、同化和顺应3种原则来认识世界。
图式是最基本一环。
4、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前习俗水平(0-9岁)
第一阶段:
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第二阶段:
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2)习俗水平(9-15岁)
第一阶段:
寻求认可定向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第二阶段:
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
第一阶段:
社会契约定向阶段,第二阶段:
普遍性伦理准则阶段
5、行为主义理论
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
认为心理的本质是行为,强调甚至夸大环境和教育作用。
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类所学习到的社会行为绝大多是由强化引起,可分为正强化或负强化。
正强化有助于形成某种行为,负强化有助于消退某种行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行为是内部因素和外部影响之间复杂相互作用的产物;既承认直接经验的学习,更强调观察学习的重要性;三种强化因素(外部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6、依恋理论(针对婴儿)
四个阶段:
前依恋关系、形成中的依恋关系、鲜明清晰的依恋关系、纠正目标的依恋关系。
三种类型:
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
拥有安全型依恋的婴儿往往有更多的探索行为。
三、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社会学理论
1、符号互动论:
人们之间的互动主要由沟通组成。
通过语言、手势和行动,人们实现了互相之间的沟通。
米德:
模仿阶段、游戏阶段、概化他人阶段
托马斯:
一个人对情境的主观解释(或定义)会直接影响他的行为。
2、标签理论
标签是人们对自我形象的界定与产生,自我形象是通过与他人互动产生的,而他人的标签则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第四节人生发展阶段及其主要特征
发展阶段
面临问题
婴幼儿阶段
哺乳问题、母爱剥夺、弃婴问题
学龄前阶段
挑食偏食、攻击行为、电视依赖、自闭症
学龄阶段
儿童意外伤害、校园欺负、儿童性伤害
青少年阶段
网络成瘾、青少年犯罪、青少年性行为
青年阶段
婚恋问题、性别歧视、就业问题
中年阶段
早衰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婚外恋、家庭暴力
老年阶段
失智和失能、精神健康问题、死亡问题、老年歧视和被虐待
第四章社会工作理论
第一节社会工作理论的含义与类型(自学)
第二节精神分析取向的社会工作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发展史
二、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
1、意识层次理论
不同的意识层次包括意识、前意识、潜(无)意识三个层次。
意识即为能随意想到、清楚觉察到的主观经验。
前意识为虽不能立刻回想,但经过努力可以进入意识领域的主观经验,潜意识是原始的冲动和各种板能。
核心观点:
人的任何精神活动根源就是潜意识,它对人行为的影响是无所不在的,要解决服务对象的问题就必须探寻潜意识的意义。
2、人格结构理论
本我、自我、超我
3、焦虑与防卫机制
自我普遍的防卫机制
表现
内涵
否认
拒绝相信或感知现实状况
替代
将感受与行为转化到另一个替代对象
认同
有意识或部分有意识地接受另一人的特质,以降低自我贬抑的感受
投射
将自己无法接受的特质归诸他人
合理化
为自己无法接受的行为寻找表面但合理的解释以维持
反作用
压抑自己或社会无法接受的冲动并替代以相反的感受,如以爱代替恨
退化
采用前一阶段的行为
压抑
将对自我构成威胁的冲动和想法放入潜意识中
升华
一种正常且非导致压抑的替代行为方式,如将性冲动转化为可接受的释放方式
三、精神分析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
1、在实务中运用的原则:
精神分析治疗的目标在于揭示内在冲突的根源,使个人获得自我了解并能洞察和顿悟。
遵循以下原则:
在治疗过程中坚持个别化原则;强调要与服务福相签订治疗契约;为服务对象提供一个安全与支持的环境;采用的基本方法是自由联想;在治疗过程中治疗者要倾听和理解服务对象的想法与感受,要给予支持和接纳。
2、在社会工作服务过程中的应用
治疗情境
治疗关系(同理是精神分析治疗过程的最主要特征,也是建立良好治疗关系的重要技巧)
治疗性对话:
自由联想、治疗性倾听、诠释过程。
第三节认知行为理论
一、认知行为理论的由来及基本观念
由来:
阿德勒:
认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影响人的行为,更会影响个人整个生活形态的形成。
班杜拉:
社会学习理论:
人的行为特别是人的复杂行为主要是后天习得的,经由观察其他人或从事学习得来的。
贝克:
认知治疗模式。
基本观念:
人的行为大多都是心理、行为与环境互动的结果;人的行动都是情绪、认知和行动互动的结果;认知可以改变行为,行为也可以改变认知。
二、认知行为理论的主要观点
艾利斯:
“ABC”情绪理论框架
A是真实发生的事件,B是人们对真实发生事件的认知,C是人们的情绪反应。
B对事件的认知导致了C情绪反应。
认知行为理论讲认知用于行为修正上,强调认知在解决问题过程的重要性,强调内在认知与外在环境之间的互动,认为外在的行为改变与内在的认知改变都会最终影响个人行为的改变。
三、认知行为理论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应用
实务原则:
1、界定服务对象问题的原则:
服务对象的问题不是固有的;问题的外在性与内在性;服务对象及其处境的差异性。
2、确定主任目标的原则:
改变错误的认知或不切实际的期待以及其他偏颇和不理性的想法;修正不理想的自我对话;加强解决问题和决策的能力;加强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3、辅导过程中运用的原则:
尊重个人的自主决定和信念;帮助服务对象改变错误的认知;在正确认知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
助人过程:
①确定评估重点:
重点应在服务对象的思想、情绪和行为
②专业关系的建立
③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教育者和陪伴者
3、助人的步骤:
确定不正确的、扭曲的思维方式或想法;要求受助人自我监控自己的错误思维方式或者进行自我对话;探索受助人错误思维方式与潜在感觉或信念之间的关系;尝试运用不同的、具有正面功能的、正常的思维方式,检验受助人新建立的对自我、师姐和未来的基本假定在调整行为和适应环境上的有效性。
4、结案和跟进(独特之处)
第四节系统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
一、系统理论
主要观点:
结构:
知个人所面对并能够认知的外环境,包括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
人都生活在系统中,一个人能否与其所生活的系统形成积极的互动关系,直接决定着一个人的生活状态。
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在于发现环境中的有利和不利因素,调整人与环境的关系。
系统取向的社会工作将人与环境纳入系统的整体。
社会工作的干预就是对整体系统的干预。
过程:
助人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包括输入、流程、产出、反馈、生存或终止。
行动:
行动系统分为中介系统、服务对象系统、目标系统、行动系统。
机能:
服务对象的问题来自于其所在的系统,而不是单纯的个人问题。
个人所面对的问题来自于环境支持的薄弱、社会分配不均,乃至社会环境与社会制度的限制。
问题本身以及各层次的系统都是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的。
社会工作者需要将服务对象的问题和提供的服务放在动态的系统之中进行考察。
系统理论在社会工作应用中的原则与过程
实务原则:
1、助人过程必须将服务对象放到其所在的系统之中去才能真正为他们提供有效的帮助;2、评估问题的焦点包括从生理、心理到微观、中观、宏观社会结构的各个系统。
重点在于个体与环境的互动环节。
3、个人的问题及其与环境的互动关系是动态的,社会工作者必须不断对服务对象的需求进行在评估;4、为服务对象提供帮助必须是针对整个系统而非局部。
应用:
专业关系的界定、服务目标、专业人员的角色
二、生态系统理论
发展:
重视人的生活经验、发展时期、生活空间与生态资源分布等有关个人与环境的交流活动;从生活变迁、环境特性与调和度三个层面的互动中考量社会工作的实施;把人的发展看作是持续地适应环境;要理解个人必须将其置于所生长的环境中去。
主要观点:
1、生命周期:
用时间线方法重现影响个人发展的相关社会结构和生活事件的意义。
2、人际关联:
个人拥有与他人联结而建立关系的能力;
3、胜任能力:
通过个人与环境间的成功交流经验,建立个人有效掌控环境的能力。
4、角色表现:
个人在社会层面的一种互惠性社会期待
5、生态地位:
个人所在某种环境区域的特征
6、适应力:
个人与环境间相互影响和回应以达到最佳调和度。
基本原则:
1、从服务对象的处境出发
2、充分认识情境的重要性
3、采用积极视角
4、辨识行为模式
5、重视过程
6、强调与他人一起工作
第五节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理论
一、人本主义社会工作的主要观点及应用
观点:
相信人的理想,认为具有例行的人可以自主选择行动,相信人有能力运用自己的理性控制自己的命运。
基本原则:
诚实和真诚,温暖、尊重和接纳,同理。
应用:
一是强调人的内在价值和能力。
二是社会生活中,人们彼此负有责任。
三是个人具有归属与被包容的权利。
四是人们具有参与和被聆听的权力。
五是人们具有自由表达的权利。
六是群体成员之间是有差别的,差别应得到尊重。
七是人们具有质疑和挑战专业人员的权利。
二、存在主义社会工作的观点及其应用
观点:
存在主义的核心是人的存在,个人具有选择的自由。
人的自由表现在选择和行动两个方面。
在实践中强调个人的自由与责任,服务对象的行为是可以改变的,社会工作者的作用在于帮助服务对象选择他们的目标,克服实现目标的限制。
社会工作者要关注服务对象的主观经验。
应用重点:
肯定服务对象有独特的生活方式,有选择的能力与自由,社会工作者只是起到协助的作用,协助服务对象肯定自己的本质。
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为社会工作提供了最为基本的价值基础和思想基础。
第六节增强权能理论
增强权能理论强调社会工作者要帮助处于弱势地位的个人和群体增强他们的权能。
基本假设:
1、个人的无力感是由于环境的压迫而产生的。
2、社会环境中存在直接或间接障碍,但障碍是可以改变的。
3、每个人都不缺少权能,个人的能力可以通过与环境的积极互动而提升。
4、受助人是有能力、有价值的。
5、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关系是一种合作性的伙伴关系。
工作取向:
1、服务对象与工作人员要建构起协同的伙伴关系;2、重视服务对象的能力而非缺陷;3、注重人与环境;4、确认服务对象是积极的主题;5、有意识地选择长期处于“缺权”状态中的人成为服务对象。
运用:
服务目标:
1、协助服务对象确认自己是改变自己的媒介;2、协助服务对象了解社会工作人员的知识和技巧是可以分享和运用的;3、协助服务对象认识到社会工作者只是帮助其解决问题的伙伴(平等的伙伴关系);4、协助服务对象明确无力感是可以改变的。
第七节社会支持理论
社会支持是由社区、社会网络和亲密伙伴所提供的感知的和实际的工具性或表达性支持。
工具性支持:
引导、协助、有形支持和解决问题的行动
表达性支持:
心理支持、情绪支持、自尊支持、情感支持、认可
影响因素:
发展因素、个人因素、环境因素
社会支持网络可分为正式支持网络与非正式支持网络。
应用:
帮助服务对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重点在于帮助其学习如何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和利用社会支持网络。
第八节优势视角理论
服务焦点:
看到服务对象的内在潜力和可能性。
在创伤、痛苦和困境中帮助服务对象寻找希望并将希望转化为行动,最终走出困境。
主要概念:
1、优势
2、增强权能
3、成员资格
4、抗逆力:
面对磨难的抗争能力
5、治愈和整合
6、对话与合作
7、悬置怀疑:
真正从信任服务对象的角度去构建专业关系
工作原则:
1、每个个人、团体、家庭和社区都是有优势的
2、创伤、虐待、疾病和抗争具有伤害性,但它们也可能是挑战和机遇
3、与服务对象合作,最好地为服务对象服务
4、所有的环境都充满资源。
只有以资源的视角去发掘,这些资源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5、专业关系:
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
第五章个案工作方法
第一节个案工作的基本概念
一、基本要素:
1、服务对象是生活中遇到困难的单个个人或者家庭;2、采用个别化的工作方式;3、服务目标是促进个人与周围环境或者他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二、含义:
运用专业的知识、方法和技巧,通过一连串的专业工作,帮助遭遇困难的单个个人或家庭发掘和运用自身的能力及周围的资源,改善个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适应情况,实现对人的尊重和肯定的过程。
三、本质:
协调服务对象与社会环境之间的适应状况,恢复和增强个人或者家庭的社会功能。
1、社会功能的恢复:
个人或家庭处理困境的能力;个人或家庭的社会环境适应性;个人或家庭与社会环境相互促进
2、社会功能的增强:
对个人或家庭自身能力的关注;个人或家庭运用周围环境资源能力的提高;个人或家庭解决问题和问题预防能力的提高。
第二节个案工作的主要模式
一、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从个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着手,了解两者之间失去平衡的原因,并找到建立新平衡的方法,概括为“人在情境中”,要求社会工作者既需要深入个人的内心,了解他(她)的感受、想法和需求,还需要仔细观察周围环境对他(她)施加的影响,分析个人适应环境的具体过程。
(一)理论假设:
1、对人的成长发展的假设:
人生活在特点的社会环境中,受生理、心理、社会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2、对服务对象问题的假设:
不良的现实生活环境、不成熟或者有缺陷的自我和超我功能以及过分严厉的自我防卫机制和超我功能。
3、对人际沟通的假设:
重视人际沟通交流的状况,是形成个人健康人格的重要条件。
4、对人的价值的假设:
认为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具有自身有待开发的潜能。
(二)治疗技巧
1、直接治疗技巧:
反思性直接治疗:
现实情况反思、心理动力反思、人格发展反思
非反思性直接治疗:
支持、直接影响、探索—描述—宣泄
2、间接治疗技巧:
服务对象的父母、朋友、同事、亲属、邻里和社区管理人员
任务:
发掘和调动服务对象的支持网络,让服务对象的身边人承担起帮助的责任,为服务对象提供及时、稳定的帮助和支持。
(三)特点:
1、注重从人际交往的场景中了解服务对象
2、运用综合的诊断方式确定服务对象问题的成因
3、采用多层面的而介入方式帮助服务对象
二、认知行为治疗模式
(一)内容:
强调认知因素对人的行为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社会工作 综合 能力 笔记 整理 中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