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理》学生手册参考答案.docx
- 文档编号:10337182
- 上传时间:2023-02-10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19.70KB
《马克思主义原理》学生手册参考答案.docx
《《马克思主义原理》学生手册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原理》学生手册参考答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原理》学生手册参考答案
作业参考答案
作业一
一、单选
1—5BDCAA6—10ABCDA11—15ACBCC
二、多选
1.ABCDE2.ABCDE3.ABC4.ABE5.ABCDE
6.ABCDE7.ABCDE8.ABCDE9.ABCDE10.BCE
三、辨析题
1.错误。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既要紧密联系我国社会的客观实际,又要紧密联系自身的主观实际。
2.正确。
3.错误。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并不是抽象的、先验的,而是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并在这种实践中实现。
4.正确。
5.错误。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在于是否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
四、材料分析题
上述材料说明:
一种预言资本主义必将灭亡的学说,却得到资本主义国家公众的广泛认可;西方人对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本质的揭露和批判是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并没有过时,是永葆青春活力的。
五、原著解读题
哲学从实践(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需要哲学的指导。
哲学要实现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必须通过无产阶级的活动,而无产阶级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必须借助哲学的力量。
一个人没有头脑不行,没有心脏也不行;整个社会没有哲学不行,没有无产阶级也不行。
要实现人的解放,哲学和无产阶级这两个因素缺一不可。
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改造的对象。
哪一天哲学把这个阶级消灭了,就实现了共产主义,哲学自身的意义就实现了,也就变成现实了,哲学的合理性就在此。
而无产阶级如果不运用哲学改造自身、改造世界,就不可能消灭不合理的阶级关系,也就不可能消灭自身。
作业二
一、单选
1-5ACACD6-10CBCDD11-15DDAAA
二、多选
1.BCD2.AB3.BC4.CD5.ABCE
6.ABCD7.BCD8.AB9.BCDE10.AB
三、辨析题
1.错误。
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的根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关系的问题,这个问题又分为两部分:
①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谁决定谁;②思维和存在是否同一,即思维和存在能否相通(意识能否反映或决定事物)。
对于①来说,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是唯物主义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是唯心主义。
对于②来说,认为思维与存在相通的是可知论者,认为不相通的是不可知论者。
全部唯物论者都是可知论者,唯心论者多数是可知论者,但也有少部分是不可知论者。
唯心主义并不一定否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所以唯心主义否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错误的。
2.错误。
恩格斯指出,存在是一个摸棱两可的命题,因为不仅物质是存在,精神也同样是存在。
但是,精神是物质世界的反映。
所以,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而不是存在。
认为世界统一于存在其实是杜林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坚决批判的。
3.错误。
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这种理解包括以下两层含义:
第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可见,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世界运动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别的什么地方,而就在物质世界本身,否认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的形而上学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第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运动必然有它的物质主体,从简单的机械运动到复杂的社会运动和思维运动,都离不开物质主体。
总之,各种运动形式的承担者都是物质,世界上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
任何领域中的任何形式的运动,都以物质为其现实基础。
4.错误。
唯物主义都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则是“半截子”唯物主义:
它们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了唯心主义,认为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确指出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5.正确。
①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发源地,实践创造了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全部社会关系。
②实践构成了人类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本质内容,人类全部生活都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的。
③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没有实践活动,人类社会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④社会规律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它是“社会行动的规律”,即实践的规律。
⑤这一科学命题指明并论述了“物质实践决定观念”,说明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本质区别,实践是人和人类社会的存在和运动方式,深刻揭露了旧历史观的根本错误,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科学的历史观,即唯物史观。
四、材料分析题
1.
(1)材料1、2、3的观点相同吗?
并加以评述。
材料1、2、3的观点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点。
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坚持世界是统一的。
不同之点则在于:
材料1、3都表现为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把世界统一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泰勒斯归结为火,王充归结为气,但都是用物质的东西作为世界的本原。
材料2表现的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他们把世界归结为数,归结为某种客观的精神、理性因素。
(2)材料4说明了什么原理,坚持这一原理有何意义?
材料4说明的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本质上是物质的。
坚持这一原理的意义在于:
第一,这一原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它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起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切原理的根本立脚点和出发点。
它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科学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第二,这一原理是反对二元论、宗教神学、唯心主义的锐利武器。
它证明了:
否认世界统一性的二元论不能成立,宗教神学所谓“上帝创造世界”的虚幻和荒谬。
唯心主义一元论关于世界统一于精神的根本错误,并给予其根本性的摧毁和打击。
第三,这一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实践意义。
它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理论基础;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2.
(1)材料1和材料2的观点有何异同?
材料1和材料2都承认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但是材料1认为运动变化是客观事物自身具有的,世界发生变化,事物就要变化,事物变了,各种规律、办法、功能也就会发生变化。
材料2慧能的观点则不是从事物自身来谈变化,而是认为人的心理、人的思想、意志是变化发展的源泉、动力,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运动观,割裂了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2)材料2和材料3的主要分歧是什么?
并加以评述。
材料2和材料3的主要分歧在于是否认为事物因内在的矛盾,引起运动变化。
材料3强调事物内在的矛盾性,事物内在的对立统一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
而材料2否认事物自身存在运动变化的源泉,而把运动变化看作是由精神因素,特别是由人的主观因素作用的结果,这样就否认了事物运动变化的客观性,因而不能正确地把握运动,不能科学地说明运动变化。
五、原著解读题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依赖于物质;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包括两个方面:
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其二、思维能否认是或者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意义:
①理论上,是划分唯物主义与维新主义的标准。
②这是回答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基础③也是人类实践中的基本问题。
作业三
一、单选
1-5CBABA6-10DBCBD11-15DACBB
二、多选
1.ABCDE2.AB3.ABCDE4.ACE5.ABC
6.ABDE7.BCDE8.ABCDE9.AB10.ABCDE
三、辨析题
1、错2、错3、错4、错5错
四、材料分析题
1、答:
在人的认识过程中,除了有理性因素的作用外,还有非理性因素的参与;在艺术活动中,由于人的认识活动中的想象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使2+5=10000成为可能;非理性因素对认识活动能起动力、诱导、激发等作用;科学创新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答:
材料1认为知识的来源有两个,一是“生而知之”即先天自生的,二是“学而知之”即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材料2的哲学倾向是唯心主义的观点,认为认识是头脑自生的;材料3孙中山先生的知行观包含了唯物、辩证观点的合理因素。
五、原著解读题
1、答: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相对的;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答:
从生理学构造上,人的眼睛确实不如蚂蚁,生理上的局限性,并不是人类进行认识的绝对界限,人之所以成就比蚂蚁大得多,在于能够通过辩证思维、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这种自觉能动性是人所特有的,而动物则是一种本能的活动。
作业四
一、单选
1-5DCDAC6-10BCCAD11-15AAABD
二、多选
1.AB2.ABC3.ABE4.ABC5.CD
6.BCD7.ABCD8.ACD9.BCD10.ABDE
三、辨析题
1.对2.对3.错4.错5.对
四、材料分析题
1.这是一种科学至上论。
这种观点把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归结为科学,认为科学技术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夸大了科学技术的作用,忽视了掌握科学技术的人。
2.孟德斯鸠用地理位置和气候状况等物质因素去解释民族的差别和社会制度的差别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这种观点不是从社会内部而是从社会外部的自然条件去说明的,是非科学的地理环境决定论。
这种“地理环境决定论”夸大了地理环境在人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贬低了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忽视了人的实践的作用
五、原著解读题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唯心史观错误的根源在于从思想、理性而不是从物质生产出发寻找社会变革的动因。
2.一定的社会形态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之上的。
社会形态更替归根结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
其中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最终的决定意义。
社会革命的爆发需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
资本主义当下的存在,并不意味着它是永存的,而只能说明它被社会主义所替代的条件还没有成熟,一旦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主义就必然出现。
作业五
一、单选
1-5ACCAD6-10BDCBB11-15DCBCD16-20CADCC
二、多选
1.ADE2.ABCD3.ACDE4.AB5.BC
6.ACD7.ABC8.ABC9.ABCD10.AC
11.AC12.CD13.CDE14.CDE15.ABCE
16.ABDE17.ACD18.ABCD19.BCD20.ABCD
三、辨析题
1.错2.错3.错4.对5.错
作业六
一、单选
1-5CCAAA6-10DBDDA11-15BDACD
二、多选
1.ABCDE2.ABD3.ACD4.ABCE5.CD
6.ABDE7.BCD8.BCDE9.ABCDE10.ABCDE
三、辨析题
1.对2.错3.错4.错5.错
四、材料分析题
1.答: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曾经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成就,极大地改变了俄国(前苏联)的社会面貌和国际地位,证明了社会主义的合理性与优越性,显示了蓬勃的生命力。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失败不等于社会主义的失败;社会主义需要自我完善和不断发展,不能离开社会主义讲发展,也不能保守僵化;要把经济建设和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首位。
2.答:
第一,不要把商品生产等同于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总是与一定的社会制度联系在一起的,没有抽象的商品生产;第二,在最终建成共产主义之前商品生产及其价值规律具有历史合理性,需要加以利用而不是人为取消;第三,生产决定交换(流通),只有生产充分发展了才能逐步取消交换。
五、原著解读题
答:
第一,共产主义社会主要是相对于资本主义社会而言的,它本身有一个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之分,低级阶段指的是通常所说的社会主义社会,一般所说的共产主义指的是高级阶段;第二,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工人与农民、城市与乡村、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这三大差别将不复存在;第三,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生活资料按需分配。
第四,共产主义社会中劳动成为人们的第一需求,成为自我发展的手段,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马克思主义原理 马克思主义 原理 学生 手册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