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 26《鸿门宴》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
- 文档编号:10336402
- 上传时间:2023-02-10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32.61KB
高一语文 26《鸿门宴》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
《高一语文 26《鸿门宴》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 26《鸿门宴》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语文26《鸿门宴》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一语文2.6《鸿门宴》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古今义及特殊句式的用法。
(2)了解《史记》和司马迁
2、过程与方法:
学习在矛盾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品味精炼生动的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对项羽悲剧性格命运的揭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公正客观地评价人物形象。
在以上教学目标中,知识与技能目标,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过程与方法目标,做到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个性特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则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正确引导。
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古今义及特殊句式的用法。
(三)教学难点:
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古今义及特殊句式的用法
2、理解对项羽悲剧性格命运的揭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公正客观地评价人物形象。
(四)课前预习:
1、通读课文,自行疏通课文 2、标出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与尾声
3、复习司马迁及《史记》的文学常识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播放《垓下歌》,大屏幕显示项羽歌唱片断及歌词;或背景用项羽垓下悲歌的图片,旁边显示歌词,抽生读,生齐读:
师:
大家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在怎样的情况下写的?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是楚霸王项羽在进行必死战斗的前夕所作的绝命词。
在这首诗中,既洋溢着与伦比的豪气,又蕴含着满腔深情;既显示出罕见的自信,却又为人的渺小而沉重地叹息。
以短短的四句,表现出如此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感情,真可说是个奇迹。
)
二、检查预习情况:
文学常识:
《史记》,司马迁
背景知识
三、运用点拨手段,引导学生分析文章重点字词句:
1、课文疏通:
师: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惊心动魄的鸿门宴。
抽同学朗读课文第一段,正音。
然后全班齐读。
师:
请一同学梳理重点字词的意义及用法,其余同学及教师补充讲解。
(1)军( )霸上
(2) 王( )关中 (3)说( )项羽 (4)成五采()
(5)此其志不在小()
师:
重点句子翻译:
(1)珍宝尽有之(被动句)
(2)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
急击勿失!
师:
课文第一段记叙了哪几件事,对情节展开起了什么作用?
提示:
第一件事:
曹无伤告密”。
矛盾挑开,故事开端;第二件事:
范增进言。
矛盾进一步激化,推波助澜,情节迅速发展。
师:
项羽为什么大怒?
提示:
巨鹿之战的胜利极大地提高了项羽的政治地位,使项羽高居诸侯上将军的位置。
此时的项羽已经习惯了把自己看做是秦末大起义中的最大功臣,也习惯了天下诸侯对他的尊崇和敬畏。
但是,他没有料到刘邦竟然抢先一步,先行入关。
按照事先与刘邦的约定,无论项羽有多大功劳,关中王都应该给刘邦。
这是项羽心中最难咽的一口气!
师:
范增的进言说明了什么?
提示:
范增发现,贪财好色的刘邦,入关之后竟然“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刘邦这种做法显然是在收买人心,志存高远。
就这一点而言,范增比项羽高明,他看出了刘邦远大的政治志向,力劝项羽尽早解决刘邦的问题。
师:
全班齐读第一段。
矛盾激化,我们已经了解了故事的开端,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事态又将会如何继续发展。
师:
抽同学朗读课文第二段,正音。
然后全班齐读。
毋()从俱死也
(2) 鲰()生说我曰 (3)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4)要()项伯 (5) 沛公奉卮()酒为寿 (6)毋内()诸侯
师:
梳理重点字词的意义及用法。
(1)素善()留侯张良
(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3)具()告以事 (4)沛公今事有急(),亡(古今义)去不义 (5)不可不语() (6) 所以(……的原因)遣将守关者 (7)备他盗之出入(偏义副词)与非常也 (8) 非常(古今义) (9)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10)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师:
提问重点句子:
(1)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
“毋从俱死也。
”
(2)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者在疑问句末相当于“吗”)?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师:
课文第二段写了哪几件事?
对故事的发展有何作用?
提示:
第一件事“项伯夜访”,矛盾出现转机;二是“张良献策”,三是“刘项约婚”是情节发展的关键。
师:
张良与项伯皆谈到“义”,他们两人的“义”有和不同?
提示:
项伯完全低估了张良。
张良是何许人也?
他是刘邦手下的“三杰”之一,也是楚汉战争中一等一的谋士。
他一眼就看穿了项伯的人性弱点:
将个人义气置于集团利益之上。
所以,他紧紧抓住“义”这个字做足了文章。
他说:
“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意思是说:
我是替韩王护送刘邦的,如今刘邦有了危难,我却逃走了,这恐怕不够义气,我不能不告诉他。
张良这番话是要让项伯明白:
你来救我是出于“义”,我去救刘邦也是为了“义”。
正是这个“义”,迫使项伯不得不同意张良把这一绝密军情告诉刘邦。
师:
刘邦追问张良的两个问题,可以看出其性格有怎样的特点?
提示:
刘邦连续向张良问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
君安与项伯有故?
刘邦在理解了张良传授的计谋之后,对张良和项伯非同一般的关系立即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这表明刘邦的政治警觉性极高。
刘邦在解除了疑虑之后,马上提出第二个问题:
孰与君少长?
刘邦的这两个问题大不一样,前一问是表达他心中对张良的疑虑,后一问是解除了疑虑之后所采取的行动。
在张良的指导下,刘邦立即实施了哄骗张良的行动。
这又是刘邦善纳意见的一方面。
为什么要哄骗项伯呢?
因为项伯是此时唯一能够给项羽传话的人,而且又是一个政治糊涂虫。
所以,争取项伯、哄骗项伯成为刘邦的第一要务。
师:
刘邦与项伯的会面与谈话,又可以看出其性格有怎样的特点?
提示:
项伯一入帐,刘邦立即敬酒,并马上与项伯订为儿女亲家。
这是刘邦既实用又高明的一手,此计并非出自张良,张良仅仅是告诉刘邦要哄骗项伯,说你自己不敢背叛项王,并没有要他和项伯订为儿女亲家;但是,刘邦想到了,并且一见面就订成了。
刘邦的世故,可由此见出。
素昧平生的两个人初次见面,往往有一种陌生感,但是,刘邦却有这样的天赋,他能够在第一次见面时,迅速击碎两个人之间的陌生感,这是一种非常强的危机公关能力。
这使刘邦能与项伯一见面就结为儿女亲家。
此时刘邦一心想的是拉拢项伯,至于这门婚事是否会给自己的子女带来幸福,自然不在考虑之列。
(刘邦的薄情寡义)故事:
那是在彭城之战失败之后,刘邦在逃亡的路上遇见自己和吕后生的一儿一女。
刘邦看见项羽的追兵离得近了,为了逃命,一次又一次地将亲生儿子、女儿从车上踹下来。
后经夏侯婴苦苦劝告,才让儿子和女儿和他一同乘车逃命。
师:
大家自读课文一、二段,教师巡视,释疑解难。
师:
这两段记叙了几件事,由矛盾挑起,形势一触即发到出现转机,情节逐步展开,为后来事态演变作铺垫,留下必要的伏笔。
师:
抽同学朗读课文第三段,正音。
然后全班齐读。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2)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3)令将军与臣有郤 (4)不()者 (5)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6) 范增数()目项王
师:
请一同学梳理重点字词的意义及用法,其余同学及教师补充讲解。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2)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3)令将军与臣有郤() (4)不然() (5)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6) 范增数目()项王 (7) 因击沛公于坐() (8) 不()者, 若属(为……所 :
表被动)皆且为所虏 (9) 翼()蔽沛公
师:
提问重点句子:
(1)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师:
指名讲述第三段的内容,要求明确交代所记之事。
提示:
一是“刘邦谢罪”;二是“项王设宴”;三是“范增举珏”;四是“项庄舞剑。
师:
刘邦与项羽的对话,分别看出二人怎样的性格特点?
提示: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这段话出自刘邦之口,更是不容易。
《史记》中刘邦有三种身份,一是沛公,二是汉王,三是高祖;因此,《史记》写刘邦说话,最多的是“沛公骂曰”“汉王骂曰”“高祖骂曰”。
但是,这个动辄“骂曰”的刘邦,此时对项羽却是卑躬屈膝,小心翼翼,一句骂人话都没有。
可以说,对刘邦一生来说,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而项羽听着这些舒心,使他又找回骄傲与自信的话,竟然将自己的内奸和盘托出,毫无一点政治警觉性。
刘邦权谋善变,项羽粗鲁直爽,项羽自然不是刘邦的对手。
师:
座位安排又表明了什么?
提示:
战国秦汉时习俗,面向东的座位最尊贵,其次是面向南,再次是面向北,最后是面向西。
鸿门宴上,项羽面向东坐,是最尊贵的位次;范增面向南坐,是次尊贵的位次;刘邦面向北坐,是第三的位次;张良面向西坐,是最下一等的位次。
项羽坐在最为尊贵的面向东的位置,表现了项羽以诸侯总盟主自诩的心情;刘邦坐在位次第三的面向北的位置,让项羽、范增坐上位,从行动上有意表现对项羽的尊崇。
刘邦的做秀谦恭,项羽的自负自得,在位次的安排上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谋士范增的地位还不及告密的项伯,群臣隔膜,是不可谋,已初见端倪。
师:
项羽留饮,情节本来已经缓和,“舞剑”发生,大家都知道后世流传的成语。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便是出自于此。
形势再度紧张,从而引出”樊哙闯帐“,故事推向高潮。
师:
抽同学朗读课文第四段,正音。
然后全班齐读。
(1)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
(2)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3) 瞋()目视项王 (4) 目眦()尽裂 (5) 项王按剑而跽()曰 (6) 拔剑切而啖()之 (7)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8)刑人如恐不胜()
师:
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情感与心态。
师:
请一同学梳理重点字词的意义及用法,其余同学及教师补充讲解。
(1)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2)头发上()指 (3)哙拜谢() (4)臣死且()不避 (5)刑()人如恐不胜() (6) 而听细说()
师:
提问重点句子:
(1)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2)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师:
“樊哙闯帐”是故事的高潮。
课文从哪几方面刻画樊哙这一人物?
提示:
课文对樊哙这一形象的刻画可谓浓墨重彩,形神兼备。
语言描写:
“此迫矣!
臣请入,与之同命”。
语句短促急迫,紧张的形势,急迫的心态,忠勇的性格跃然纸上。
行动描写:
“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啖之”,无所顾忌,无所畏惧,何等英武。
外貌描写:
“瞑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着墨不多,却极为传神。
师:
樊哙与项羽的对话,我们可以看出些什么?
提示:
樊哙闯帐后,借题发挥,慷慨陈词,与刘邦前后呼应。
一是以亡秦作比。
二是拈出怀王之约。
三是与刘邦前后呼应。
四是出自武夫之口。
(有勇有谋)明明是满口谎言,樊哙却说得振振有词,煞有介事;明明是被人欺骗,项羽却似乎真的感到自己是一个有过之人!
刘邦集团的团结一心,项羽本人的政治幼稚,昭然若揭。
师:
樊哙闯帐后,项羽不但不治其罪,反而称其为壮士,赐以卮酒,这里可以看出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
提示:
重义重信,豪爽耿直,颇有与樊哙“惺惺相惜”之感,是将帅之才,却不是君王之料。
师:
大家自由朗读三.四自然段课文。
师:
鸿门宴上刘邦与项羽的斗争从刘邦谢罪,矛盾缓解到范增举珏,危机四伏,项庄舞剑,险象环生最后樊哙闯帐,达到高潮。
项羽惟恐担“不义”名,损其“威”,伤其“信”,不用范计,终放虎归山,铸成大错。
师:
抽同学朗读课文第五,六段,正音。
然后全班齐读。
(1)如今人方为刀俎()
(2)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 (3) 道芷阳间()行 (4) 度()我至军中 (5)沛公不胜杯杓()
师:
梳理重点字词的意义及用法。
(1)会()其怒
(2)相去()四十里 (3)道()芷阳间()行 (4)度()我至军中 (5)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6)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师:
提问重点句子。
(1)良问曰:
“大王来何操?
”
(2)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3) 项王曰:
“沛公安在?
”
师:
这三段讲述了哪几个情节故事?
刘邦脱逃 张良留谢 刘邦诛曹
师:
刘邦脱逃之前作了哪些布署?
“
提示:
一是留下张良代为辞谢,一是放弃车骑,只身独骑,只带四个亲信随从,一是叮嘱张良,待其至军中再入内辞谢。
刘邦立即采纳了樊哙的意见。
张良的精明强干已经被刘邦所了解,所以,刘邦特地选张良作为善后人,留下来善后。
项羽与刘邦的驻地相距四十里,但是,刘邦逃席走的是小道,只有二十里。
即使如此,他仍然仔细交代张良,务必等到他回到大营,才能进帐辞行,以免范增再生事端。
刘邦的精细、老到,项羽怎么能比得上?
师:
张良献礼,项羽、范增二人态度为何不同?
提示:
项羽对刘邦借故脱逃仍然麻木不仁,根源在于他迷信武力:
兵力单薄的刘邦不足为患;范增则深知放虎归山,后患无穷,同时也为自己的意见未被采纳,精心策划的阴谋——破产而恼怒。
不仅把玉斗“置之地”,而且“拔剑撞而破之”,更大骂“竖子不足与谋”,可谓气急败坏。
师:
大家熟读第五,六,七自然段,记住重点字词意义及用法。
2、理清文章结构和线索:
师:
惊心动魄的鸿门宴就此结束,下面我们来把文章的结构梳理一遍。
提示:
本文结构: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和尾声。
开端--无伤告密,范增献计 发展--项伯夜访,张良献策,刘项约婚 高潮--刘邦谢罪,范增举玉,项庄舞剑,樊哙闯帐 结局--刘邦脱逃,张良留谢 尾声--刘邦诛曹
师:
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以“杀不杀刘邦”为线索。
矛盾复杂,波澜起伏,虽是《项羽本纪》中的节选部分,而结构却十分严谨,前后呼应,是一个动人的故事。
师:
鸿门宴是为谁设的一场宴会?
最后得利的人又是谁?
为什么会造成这样一种结局?
(引导学生从人物性格方面去谈)
师:
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
刘邦与项羽集团我们可以分作四大类别:
主帅,谋士,武将,内奸。
全班分为八个小组,每一小组分析一人物形象,然后派代表作答。
对比分析刘邦与项羽:
提示:
《史记》有记载,项羽刘邦都曾看到过秦始皇出巡的壮大场面。
项羽说:
“彼可取而代之也。
”刘邦却说:
“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两人觊觎帝位之心相同,但语言一个率真无忌,一个含而不露,两人性格差异可见一斑,何况刘邦大项羽24岁,耍弄心计当然更甚之。
项羽骄傲自大,而刘邦忍辱负重、能屈能伸。
项羽粗疏大意,拙于应变,而刘邦能言善辩、随机应变。
项羽为人不忍,而刘邦果断坚决。
在用人问题上,项羽刚愎自用(固执己见)、任人唯亲,而刘邦知人善任、善纳意见。
项羽养奸遗患、自绝内应,而刘邦有奸必肃、善于拉拢对方阵营的人。
刘邦论成败:
“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
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3、结语:
《鸿门宴》是《史记》中极其精彩的一篇,“史圣”司马迁对这位失败了的英雄倾注了太深厚的感情,使其具有久远的魅力。
可以说巨鹿之战的辉煌胜利使项羽完全丧失了自己的判断能力,也构成了他对战争的一种近乎本能的崇拜,并进一步铸就了他的悲剧性格。
他梦想用他所崇尚的武力去解决一切问题,可现实是无情的,他只有叹息着自刎。
项羽用性格的笔写下了只属于他的人生篇章,算是一种对自己的薄奠。
4、研究性学习: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题乌江项王庙诗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弟子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钱钟书在《管锥篇》第一卷中这样分析:
‘言语呕呕’与‘喑恶叱咤’,‘恭敬慈爱’与‘剽悍滑贼’,‘爱人礼士’与‘妒贤嫉能’,‘妇人之仁’与‘屠坑残灭’,‘分食推饮’与‘玩印不予’,皆若相反相违,而既具在羽一人之身,有似两手分书,一喉异曲,则又莫不同条共贯,科以心理学,犁然有当。
《史记》写人物性格,无复综如此者。
5、作业:
以“我心目中的项羽为”话题谈谈你心中的看法。
2019-2020年高一语文2.7《归园田居》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训练学生欣赏诗歌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3.拓展探究,了解诗人的艺术情趣。
学习方法:
朗读、品读、比较、探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朗读、探究,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1.学生看图像(利用声像技术,展示田园风光图,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环境的幽静与优美。
多媒体1),听诵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入情入境。
3.学生推荐代表朗读诗歌,要求读出感情,并说出依据。
4.分小组研究,推荐代表发言评论,初步感受诗歌内容。
提问:
“归”字是诗眼,标题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值得我们思考呢?
(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讨论、明确:
⑴从何而归?
⑵为何而归?
⑶归向何处?
⑷归去如何?
朗读课文,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
⑴从何而归?
明确:
“尘网”、“樊笼”。
追问:
“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
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追问:
为什么要如此比喻?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
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
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
“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
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
⑵为何归来?
明确:
A、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
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
“误落尘网中”。
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
(注意炼字“误”)
(养家糊口,大济苍生。
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
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
追问:
据我所知,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
明确:
①矛盾心态:
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
②彻底悔悟。
③也许是一种托词。
追问:
所以“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呢?
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信息。
(提示:
点题句是哪一句?
)
明确:
B、守拙归园田。
提问:
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
为什么要“守拙”?
如何理解?
言外之意是什么?
(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
明确:
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
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结合陶辞官原因: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小结:
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⑶归向何处?
明确:
归向园田
⑷归去如何?
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明确:
“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追问:
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
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小结:
《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
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璞归真”。
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
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5.学生反复吟读“开荒南野际……鸡鸣桑树颠”,体会诗中的意象,构建优美富有情趣的田园意境。
问:
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
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明确:
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概括追问:
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明确:
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
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
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
这里衬托出了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
“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
“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小结:
在这首诗里,我们所接触到的不是互不相关的方宅草屋、榆柳桃李、傍晚的村落、墟里的炊烟、深巷中的狗吠、桑树颠的鸡鸣,而是由这些具体的景物构成的一种宁静安谧、纯朴自然的意境,使人深深体味到作者那淡泊恬静的生活情趣,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至臻完美的艺术境界。
二、品读、探究,学习《归园田居》组诗中的另外四首诗,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了解诗人的艺术情趣。
(课前印发诗歌资料,发给学生阅读学习。
)
1.出示四首诗歌内容(多媒体2)。
2.学生分组研读四首诗歌,准备派代表发言交流学习体会。
(研读重点由学生自己确定,或内容情感、或艺术特色。
)
归园田居(其二)
野外罕人事①,穷巷寡轮鞅②。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③。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④。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⑤。
常恐霜霰至⑥,零落同草莽。
【注释】①野外:
这里指农村。
人事:
人际交往,这里主要指与官场的来往。
②轮鞅(yāng):
鞅是拉车的皮带,这里指车马。
③尘想:
入世做官的想法。
④墟曲:
即指村落。
披草:
拨开野草。
⑤我土日巳广:
我开垦的田地一天天在扩大。
⑥霰(xiàn)小雪珠。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①,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②,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注释】①南山:
指庐山。
②兴:
起床。
理荒秽:
即除杂草。
归园田居(其四)
久去山泽游①,浪莽林野娱②。
试携子侄辈③,披榛步荒墟④。
徘徊丘垄间⑤,依依昔人居⑥。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⑦?
薪者向我言:
死没无复馀。
一世异朝市⑧,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⑨。
【注释】①去:
离开。
②浪莽:
联绵词,广大貌。
③试:
这里作副词用,初也,偶也,转意为“偶尔有一次”。
④榛:
榛莽之榛,泛指丛生的杂草荆棘。
⑤丘垄:
坟墓。
⑥依依:
隐约可辨的样子。
⑦焉:
何。
如:
往。
⑧一世:
三十年为一世。
异朝市:
市朝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鸿门宴 高一语文 26鸿门宴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语文 26 教案 新人 必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