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廊与艺术合作.docx
- 文档编号:10335724
- 上传时间:2023-02-10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447.62KB
画廊与艺术合作.docx
《画廊与艺术合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画廊与艺术合作.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画廊与艺术合作
艺术学院实践活动
考察报告
画廊与艺术合作
专业:
美术学
班级:
A12**
学号:
11207****02
姓名:
***
指导老师:
得分:
第一部分专业应用与就业方向考察(30)得分:
1、结合考察内容谈一谈本专业的应用领域、就业方向以及具体的职业岗位
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培养具备科学和人文基本素养,掌握美术学和教育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强美术创作能力的,能够广泛胜任各类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研究和管理等工作的新型美术专门应用人才.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中国画、设计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美术概论、中外美术史、美术鉴赏、解剖与透视、书法、油画、版画、中学美术教材教法、美术创作、美术市场、艺术设计史、中外美术比较。
:
就业方向:
本专业为教育部试点专业。
毕业生适合从事普通中小学新课标的推行以及各类美术教学单位从事美术教育工作;适合到各文化站点从事美术研究与活动策划工作;适合到其他各类事业单位、城乡社区、从事各种文化产业以及美术文化普及的相关领域工作。
2、就一感兴趣的职业岗位进行全面细致的了解和调查,描述其工作方式、工作内容和工作特点。
2003年国家出台了《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面对极具时代理念的新的教学目标和二十一世纪新型学习主体,美术教师要积极主动地迎接挑战,完成自身知识结构的转型和重塑,在教学中形成审美性、人文性、综合性的特点。
审美性美术教育作为审美教育首先要培养学生美的观念和敏锐的视觉美感能力,这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能力,是完善人格、完美人性的重要途径。
以往美术教师的教学观念多注重技能、轻审美,而新的《美术课程标准》降低了对学生的技能要求,突出了美术教育中的综合审美因素,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基本美术素养,形成敏锐的视觉意识、独特的审美趣味和美感的良性发展空间,这就要求美术教师的知识结构要具有审美性。
第一,美术教师要超越狭义“美术”的概念,建立“大美术”观。
从传统“美术”界域进入到更加宏瞻的视觉艺术含义中,将生活中鲜活的视觉审美现象也纳入美术教育的领域,这使美术教育的内涵彰显时代品格,也更加关注了学生的感性生成和情感体验,体现了美术教育的教育旨归。
第二,要切实提高自身审美能力,重视泛视觉时代文化主因影响下的新型学习主体,做到既尊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的视觉美感经验,又能对各种复杂审美现......(
美术教师工作职责
1、依照“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完成所教年级的教学任务,并结合美术学科的特点进行思想教育。
2、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文艺理论,养成较宽泛的多学科知识和多样的爱好,按照教学规律进行教学,贯彻《大纲》和教材意图,教学有计划。
善于依据教学要求,用通俗而生动的教学语言操作和演示,把知识和技能准确无误地传授给学生。
不断总结积累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课堂教学要求科学规范,轻松愉快。
3、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提高绘画、制作、鉴赏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善于启发和诱导学生了解美、认识美、发现美和创造美,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使学生能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转变成能力。
4、积极参与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创造性组织和开展好课外美术活动,扩大课堂美术教学的空间和深度,丰富学校美育的领域,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兴趣和爱好。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各类书画竞赛,并取得省市以上竞赛优秀成绩。
5、严格管理学生坚持引导说理,对立良好的教师形象,通过一系列的审美活动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达到美术教学目的。
6、按时完成教学计划、工作总结,自觉接受教务处美术教学的检查与考核。
3、谈一谈这一职位岗位需要具备的职业技能和相关条件。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联系教学内容,用艺术品和现实生活中美的形象来感染学生,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和鉴别美丑的能力,陶冶高尚的情操,同时,使学生掌握美术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艺术创造才能。
为此,美术教师应该视从艺、授艺为一体,在艺术实践中提高审美能力、美术创作能力和艺术教育能力。
一、美术教师能力的要求
(一)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包括美感受力、审美理解力、审美鉴别力、审美想象了和审美创造力
(二)美术创作能力
美术教师的创作能力是指教师的眼、手、脑协同完成美术创作的本领。
它是区别于美术专业画家而具有美术教育内涵的创作能力。
它应在美术教师的知觉、智力素质基础上,经过美术基本功的训练,在美术实践活动中吸取前人与他人的经验、智慧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本领,是完成美术创作所必备的一种能力。
美术教师的创作能力一般包括造型表现能力、色彩表达能力和构思、构图能力。
从证书角度讲:
要普通话证书、教师资格证。
4、结合目前个人学习生活的状态谈一谈存在的差距和问题,并提出在今后的学习中加以改进的具体措施。
差距对专业的教育的知识了解和对当下的社会的教育不理解还有西方美术史的理解不全面。
积极的了解社会的教育问题,我对现在的大学知识的认真学习,吧现在的知识运用到以后的职业里面去。
第二部分专业技能、创作经验和综合素质考察(30)分得分:
一、作品实例分析
作品图片
艺术家资料和相关评论
《向日葵》是梵高在法国南部画的同一题材的系列作品.他画《向日葵》时,精神异常激动,向日葵金黄色的花瓣,给他一种温暖的感觉,使他内心充满激情地去画那些面朝太阳而生的花朵.花蕊画得火红火红,就像一团炽热的火球;黄色的花瓣就像太阳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一般.厚重的笔触使画面带有雕塑感,耀眼的黄颜色充斥整个画面,引起人们精神上的极大振奋。
作画时梵高像闪烁着熊熊的火焰,满怀炽热的、运动感的和仿佛旋转不停的笔触是那样粗厚有力,色彩的对比也是单纯强烈的。
然而,在这种单纯和粗厚中却又充满了灵气和智慧。
观者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感应,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也喷薄而出,共同融入到梵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
作品风格、语言、观念、主题、分析
他早期画作爱用荷兰传画的褐色调,但他天性中火一般的热情使他抛弃荷兰画派的暗淡和沉寂,并迅速远离印象派———印象派对外部世界瞬间真实性的追求和他充满主体意识的精神状态相去甚远。
梵高对向日葵的喜爱和到阿尔追求阳光,是对旋转、炎热的天体的一种憧憬。
《向日葵》有着单纯的色面和明确的造型,是凡高同类作品中的优秀之作。
它以黄色调为主,加上一点青色和绿色,奏响了一支黄和绿的交响曲。
这些花在画面上有一种装饰性的安排,由于笔触有力,显得富有生命力。
他画他看到的东西,画他的感受,他用自己的方式解释大自然,利用他的表现手段来表达他极其强烈的思想感情
凡高作画时,怀着极狂热的冲动,追逐着猛烈的即兴而作,这幅流芳百世的《向日葵》就是在阳光明媚灿烂的法国南部所作的。
画家像闪烁着熊熊的火焰,是那样艳丽,华美,同时又是和谐,优雅甚至细腻,那富有运动感的和仿佛旋转不停的笔触是那样粗厚有力,色彩的对比也是单纯强烈的。
然而,在这种粗厚和单纯中却又充满了智慧和灵气。
观者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感应,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也喷薄而出,无不跃跃欲试,共同融入到凡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
总之,凡高笔下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
凡高是一位生活在法国的荷兰画家,具有强烈的个性和坎坷的人生经历,因此,他的艺术语言既有奔放而热烈的狂躁情绪,也有孤独和抑郁的悲剧意识。
他特别强调在绘画中表现人的感情与精神,他对色彩和线条有内在的敏悟。
自然物象在他的眼中,只是表达主观情绪的载体和
象征,伴随着自如而流畅的笔触,他的色彩充满着紧张而激动的情绪和饱满而富生气的活力。
他用色彩来揭示人的精神,来表现人的生命,如被世人熟知的《向日葵》就具有这种艺术特征。
作品以饱满而纯净的黄色调,展示了画家内心中似乎永远沸腾着的热情与活力,那一团团如火焰般的向日葵,不仅散发着秋天的成熟,而且更狂放地表现出画家对生活的热烈渴望与顽强追求,那一块块炽热的黄色,不仅融集着自然的光彩,而且宣泄着画家对生命的尽情体验与永久激动。
凡高虽然只活了37岁,但他的生活和艺术却始终保持着旺盛状态,即使穷困潦倒,也未扔掉那维系生命与精神的画笔。
他画的向日葵不是自然的真实写照,而是他生命与精神的自我流露,是他以火一般的热情为生活高唱的赞歌。
凡高的艺术中那种狂放不羁的风格,那种充满激情的色彩,那种畅神达意的线条,脱却了自然物象的束缚,而进入了颇为自觉的艺术状态,尽管凡高的艺术在其生前未能得到社会的承认,但却受到了20世纪现代艺术家们的青睐,尤其对野兽主义绘画产生了极大影响。
作品图片
作品风格、语言、观念、主题、分析
1889年5月8日,凡高来到离阿尔25公里的圣雷米,在精神病院治疗.他是自愿的,那时,医生允许他白天外出写生.这幅画中的村庄就是圣雷米.6月,也就是他住院一个月后,画了这幅画.这幅画现存于纽约现代艺术馆.
[凡高说]:
凡高在圣雷米期间,对柏树产生了兴趣"我不断的想起丝柏树,我很诧异竟然没有为这些树作画,我想要以描绘向日葵的手法描绘它们.丝柏树的线条与比例像极了埃及的金字塔."
当时的凡高已舍弃对传统基督教的信仰,但..."宗教,可以说是我非常需要的.于是,夜晚我出去画星星."
[馆长]:
这幅画恐怕是凡高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了.我试图评论她,但要说的太多太多,一时不知从何说起了...画面左侧是柏树,一棵燃烧的柏树!
天空中有星星,她们翻滚着...小镇似乎笼罩在某种不安之中...圣雷米的那一夜果真如凡高笔下的那般扭曲,翻滚...吗?
正忍受精神病折磨的凡高用这幅画要告诉我们什么?
他要选择死亡?
还是...
每当我观察这幅画时,总有一种奇怪的感觉:
她的线条那么的粗糙,整个画面如此的混乱,但她的效果却是震撼的!
我想也只有用震撼来形容了.也许当你了解了当时凡高所处的困境,你会很自然的感到一种情绪,也许是消沉,也许是郁闷,但我更相信是一种激愤!
有一点我要澄清,凡高是个很易激动的人,但他绝不是个疯子!
在作画时他极为清醒.他画画很快,但绝不是胡画,就像这幅"星月夜",构图就十分的讲究.
[关于此画]:
经典民谣曲"vincent"(StarryStarryNight)就是根据这幅画创作的,
[评论]:
这幅星月之夜是凡高深埋在灵魂深处的世界(宇宙进化)感受...星云与棱线宛如一条巨龙不停的蠕动着.暗绿褐色的柏树像一股巨形的火焰,由大地的深处向上旋冒...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在回旋,转动,烦闷,动摇,在夜空中放射绚丽的色彩......--"世界名画与巨匠-凡高"
荷兰自古以来即有画月光风景的题材,但是能够像凡高般,把对宇宙庄严与神秘的敬畏之心表现在夜空的画家,却前所未有...一方面表达高亢压抑的感情,另一方面画面构图又经过精确的计算.画中以树木衬托天空,以获得构图上微妙的平衡,从这点来看,就可明白绝非是光靠激情即可画出来的.--"
二、作品实例分析
作品图片
艺术家资料和相关评论
陈逸飞陈逸飞“既英雄又浪漫”———陈逸飞《黄河颂》的故事
油画《黄河颂》是陈逸飞早年成名作品中第一幅独立创造的巨幅宽银幕式油画。
1972年,作为当时上海市组织创作的“黄河”组画中的一幅,时任上海油画雕塑创作室油画组负责人、年仅25岁的陈逸飞成功地创作了此画。
《黄河颂》是陈逸飞最为得意的作品之一,而他也为此付出了常人想象不到的热情和心血
作品风格、语言、观念、主题、分析
1972年,陈逸飞创作《黄河颂》这件巨幅宽银幕式油画(143.5×297厘米)时,年方二十五、六岁,正是血气方刚、梦想成真的年纪。
作为当时上海油画雕塑创作室的骨干—油画组负责人—陈逸飞在70年代初几乎一气画出了《开路先锋》(1971年,与魏景山合作,中国美术馆藏)、《黄河颂》以及《红旗》(1972年,有文章称之为《红旗颂》,原由作者自藏)三幅作品问鼎画坛。
其中,《开路先锋》入选了1972年全国美展,得以在首都公开亮相,而《黄河颂》和《红旗》则因形势变动、“极左”思想束缚等各种原因被搁置起来。
据说,《黄河颂》迟至1977年才被全军美展接纳,而《红旗》则要到1996年才出现在“新中国现实主义油画经典作品展”(上海美术馆)的大厅。
然而不管怎样,这三张画给陈逸飞在上海乃至全国美术界博得了声誉,以致于20多年后王琦、蔡若虹等老前辈在《美术》撰文祝贺陈逸飞举办个人回顾展(1997年,中国美术馆)时,依然对他早年的代表作念念不忘[1]。
1972年后,陈逸飞的创作势头一发不可收拾,相继完成了以《占领总统府》(又称《蒋家王朝的覆灭》)为代表的一批主题作品[2],直至1980年跨洋赴美,走完了他在国内美术界的成长崛起之路。
对此,陈逸飞在日后接受记者采访、回顾这一段经历时也曾说:
我学画时候受到了严格的苏联教学体系训练,当时我就想成为一个好画家。
1971年的全国美展时,我画了《开路先锋》、《黄河颂》,为国内同行很多人知道。
当时我还有一张大画《红旗》(1972年)。
当时有人说我把解放军的脸画的脏脏的,那时我才22岁,血气方刚,很不服气。
这是我的第一个重要阶段。
后来文革结束,我又画了《踱步》、《占领总统府》。
《占领总统府》……这个作品到今天看来都还是一个不错的作品。
……《踱步》画于1978年,……我自己认为这是我的一张重要的画。
这就是出国前的两个阶段。
[3]就以上综述来看,在陈逸飞油画创作的第一阶段里,尽管《开路先锋》使他跻身全国美展的行列,却并非是他的独立创作;《红旗》尽管是一件与《黄河颂》差不多同期的独立创作,可是完成后20余年不能面世。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讲,《黄河颂》才真正是一件将美术界的目光完全聚焦到“陈逸飞”这三个字上的油画作品。
关于《黄河颂》这件作品的创作缘起,陈逸飞本人其实倒没有留下什么回忆性的文字资料,1997年元旦他在《新民晚报》上发表的那篇文章《既英雄又浪漫》,主要是回忆《黄河颂》的创作构思,并未提及为何要创作《黄河颂》。
而有关这个问题,倒是当年对沪上油画精英一举一动都心驰神往的小阿弟陈丹青,在2004年第5期《艺术世界》上发表了一篇名曰《向上海美专致敬—回忆上世纪70年代沪上油画精英》的文章,兼及回忆了当时的情况,后来此文收录在陈丹青的《退步集》里,感动了许多过来人和后继者,流传甚广。
陈丹青说:
1971年,我已经是一介知青,从赣南山沟流窜回沪,立即得知上海滩头条“油画新闻”:
根据1969年创作的钢琴协奏曲《黄河》,由张春桥姚文元主政的“上海市革命委员会”重点组织创作同名油画系列,严国基画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陈逸飞画第二乐章“黄河颂”、夏葆元画第四乐章“黄河愤”……消息确凿:
“黄河”系列的创作地点就在外滩附近的《解放日报》社。
…… 忽一日,经由大师兄徐纯中慷慨引领,我做梦似的登上《解放日报》老式建筑的石砌楼梯,站在“黄河”系列大画布前……那年我将年届十八岁,心中唯有一念:
我也要画大油画!
[4] 显然,陈逸飞画《黄河颂》是组织分配的一个政治任务,并不是自己选择的一个创作题材。
这样的情况在“文革”司空见惯,有不少画家就是通过完成分配给自己的创作任务而在当时扬名立万,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刘春华作《毛主席去安源》。
想当年,刘春华画《毛主席去安源》才23岁,陈逸飞画《黄河颂》才26岁,其实都还是半大毛头小子,真是年轻。
他们创作这些作品其实不可能也不敢奢望什么一夜成名,是历史把他们推到了前台。
所以,陈逸飞既没有想过一旦任务取消,作品失去展示和发表的机会该怎么办,也没有想到通过这样的集体创作承担什么对美术爱好者的技术教育功能,他所能想的就是怎样把组织交给的任务完成好。
怎样把《黄河颂》的歌词琴声转化为视觉图像,陈逸飞曾动了一番脑筋,他后来回忆说:
《黄河颂》最初的构想,是画一个羊倌,扎着羊肚子头巾,扛着镢头,仰天高唱信天游。
反复思量后,发觉这种表现方式几乎是在诠释《黄河大合唱》的歌词,便毅然舍弃。
转而改成一个红军战士,站在山巅,笑傲山河。
创作过程中,我把山顶明亮如炽的光感复还到画布上,渲染成一片耀眼的白芒;我在红军战士肩挎的步枪枪眼里,画了一小团红巾,形同一朵盛开的鲜艳的小花,还在他的脚下,画上一行斜飞南行的大雁。
我自以为很美,既英雄又浪漫。
将画面中心人物由羊倌转变为战士,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调整。
之所以这样说,并不是因为这样的调整达到了陈逸飞意欲摆脱的诠释模式,相反,在笔者看来,这样的调整依然不出这一模式范围,甚至更接近歌词本身传达的意象。
若将画面和《黄河颂》歌词对照一下,不难看出歌词描绘的形象部分和画面基本是叠合的。
歌中唱道:
我站在高山之巅 望黄河滚滚 奔向东南 金涛澎湃 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宛转 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 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 劈成南北两面 在这里,关键是将那个抽象的“我”怎样具象化,而将羊倌调整为战士之所以重要,就在于战士形象不仅使画面中的革命含义骤然被强化出来,同时又便于对其进行“高大全”的英雄主义塑造与描绘,而这种“即英雄又浪漫”的对象置换又完全符合“文革”时期指导文艺创作的“三突出”、“两结合”原则。
假设中心人物依然是吼唱信天游的羊倌不变,那么可以想象,无论画面多么雄阔壮丽,人物形象多么拔高,它所传达出的含义只与百姓翻身解放、民族精神歌咏这样的内容有关,而一旦转变为持枪的战士,这个形象就不仅包含以上的象征含义,而且会进一步凸现“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无产阶级政权的思想,而这一点恰恰是图像给与歌词“时代”升华的地方。
当然形象构思只是创作的开始,要将构思转化为创作需要从造型技巧、构图经营各方面去落实,就此主要从这两方面谈谈《黄河颂》的特色。
正如陈逸飞自己说的那样,他学画的时候受到苏联教学体系的训练,这种说法倒不仅是他个人对当时文化、教学氛围的描述和记忆,就他本人来说,则主要是对其大学业师俞云阶的联系与强调。
俞云阶早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徐悲鸿门下,五十年代中期据说由江丰介绍进入中央美术学院苏联专家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学习。
这个班的素描教学非常强调“结构”、色彩教学尤其关注“外光”、创作教学则特别致力调动学生对个体生活经验和情感的概括与把握。
结合《黄河颂》来看,这几块主干内容经由俞云阶都传导给了陈逸飞并被其消化和吸收了。
《黄河颂》的形象塑造注重造型的块面处理和笔触表现;战士的腿部及其立足的岩石等受光面,笔刀兼用,积色较厚,刻画既结实又潇洒;色彩相当明亮,光芒万丈的金光感很强—而这种所谓“印象主义”倾向正是该画当时被尘封的“罪名”。
上海人吸收各种影响的那种敏捷和聪颖似乎都跳动在陈逸飞的一笔一画里,而这种善于吸取和转化的地域文化特点在《黄河颂》的构图经营上也有所体现。
工具、材料分析
油画工具等
三、作品实例分析
作品图片
《圣维克多山》是塞尚家乡埃克斯附近的风景。
围绕这一主题,画家孜孜不倦地探索了近20年,留下了许多同一题材的变体画。
这幅作品是塞尚晚年的杰作,也是他艺术思想的集中体现。
画中的景物飘浮在色彩之中,景物的远近关系、空间关系完全被几何形体所替代。
如同一曲层次丰富而和谐的交响诗。
作品风格、语言、观念、主题、分析
在画的中部,有一棵高大的冷杉树,把画分成了两半,但这棵树并不是笔直的,而是微微向右倾斜,使它看起来象是在随风摇摆一般,这样画面才不至于太过呆板。
在画的中部,有一条高架桥,从左至右,向下微微倾斜。
为了平衡画面,塞尚在左边画了另一组冷杉树,笔直的线条,象一根楔子打进了画的左边。
在画的下部,也就是多岩石的丘陵上采用淡灰和桃红,用深浅不同的绿色来描绘松树。
屋顶上用了橙色和灰色,小池塘里是一片天蓝色。
在平原上,塞尚用一块块深浅不同的绿色和橙色来展现屋子、蔬菜地和收割完的小麦地。
往上看,在青翠的冷杉树冠边,是圣维克多山,山的左边部分,是淡红色的,看起来山是光秃秃的,而右边部分则是一片很冷的蓝色,那里应该是茂密的森林吧。
山的上面是暖洋洋的蓝天,有一些淡淡的白云在飘着。
塞尚的用笔是那样的稳定坚实,看着这幅画,我们会觉得,这些景色是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明媚的阳光下。
他让我们体会到了秩序中的美。
塞尚在1890年以后笔触变变化很大,更具有抽象表现性。
轮廓线也变得更破碎、更松弛。
色彩飘浮在物体上,以保持独立于对象之外的自身的特征。
这些倾向,导致了他临终前几年的那些奇妙的自由绘画。
《圣维克多山》就是这样一类绘画的杰作之一。
笔触在这里起了优秀交响乐团里独奏家的作用。
每个笔触都根据自身的作用,很得当存在于画面之中,但又服从于整体的和谐。
这幅画里既有结构又有抒情味,人们可以看到,艺术家达到了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结构和色彩、自然和绘画的综合。
它属于文艺复兴和巴洛克风景画的伟大传统,然而,又象眼睛所看到的那样,它又被看成是个人知觉的极大积累。
画家将这些分解成抽象的成分,重新组织成新型的绘画的真实。
工具、材料分析
油画工具等
技法分析
他也画过风景,同样一个角度画过好多,他在眼里所有的景物就是诠释颜色的结构、空间的结构,所以他画的山也是这样。
第三部分:
艺术品市场考察(30)分得分:
艺术学院实践活动
考察报告
题目:
画廊与艺术合作
专业:
美术学
班级:
A1211
学号:
11207010102
姓名:
成思
指导老师:
张钰琪
画廊与艺术合作
1、画廊规模持续发展
根据《芭莎艺术》“中国画廊排行榜”调查发现,中国画廊市场普遍呈现小规模持续发展的特征。
这一特征的具体表现在职员人数和经营面积上。
按照企业标准来看,画廊行业大多处于小型或者微型企业范畴,就职员人数而言,63%的画廊都集中在5-10名职员;20名以上职员的画廊仅占到5%。
这与中国画廊市场的发展时间短相关。
大部分画廊都是近年来随着中国艺术品市场的飞速成长而成立的,其运营模式和管理方式、团队建设都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发展成规模。
与此同时,画廊经营面积的分布也比较分散。
在本次《芭莎艺术》对中国画廊的调研中,画廊面积在500-999平米之间的画廊有33%,画廊面积在200-499平米的画廊占29%,还有24%的画廊经营面积在1000平米以上。
而面积在199平米之下的画廊数量最少,只占到14%。
在经营面积这一硬件条件上,中国画廊都有不小的投入,即便如北京798艺术区这种租金、地段、知名度都直接挂钩的区域,拥有数百平方米甚至上千平方米运营面积的画廊比比皆是。
然而,经营空间的租金成本也成为中国画廊市场的一大生存压力。
这一现象在北京、上海等地表现最为明显,其他城市画廊拥有经营场所产权的比重相对较高,同时不同城市存在的租金差异,也造成中国画廊市场生存压力的差异。
2、签约代理机制逐步完善
签约代理制,是当代意义画廊的重要运营机制。
从现有签约艺术家数量和签约年限来看,中国画廊市场还处在逐步完善的发展阶段。
在《芭莎艺术》画廊调查中我们发现,有5%的画廊没有签约艺术家,尤其是在重要艺术集聚区之外的画廊中,签约机制还有所欠缺。
而就采用签约代理机制的画廊而言,签约艺术家数量的分布则比较均匀,其中签约10-20位艺术家的画廊占到30%,签约5位以下艺术家的画廊占到27%,签约5-10位艺术家的画廊占到24%,而签约艺术家数量在20人以上的也占到14%的比例。
相比2007年AMRC艺术市场分析研究中心所做的调研来看,签约10-20位艺术家的画廊比例明显上升,从22.2%增长到目前的30%。
这也是中国画廊市场发展逐渐成熟的表现之一。
而在签约年限上,中国画廊主要集中在3年上,其次是1-2年。
从这方面来看,中国画廊市场中签约年限普遍为中短期,这一选择与近年来中国艺术市场飞速发展变化的现状关系密切。
此外,画廊与非签约艺术家也存在普遍合作。
有81%的画廊有10位以上合作艺术家,合作艺术家在20位以上的画廊更有半数之多。
仅有1%的画廊合作艺术家数量在5位以下。
3、画廊品牌推广力度提升
随着越多越人对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画廊 艺术 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