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教学反思.docx
- 文档编号:10332361
- 上传时间:2023-02-10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6.63KB
七上教学反思.docx
《七上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上教学反思.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上教学反思
《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
冶河镇中学刘爱红
“同学们,不停翻山,不停战胜失望,最终达到成功,这是本小节的主要内容。
请同学们以生活中熟悉或熟知的凡人、名人的例子,以简单的小故事形式来阐释这段话,好吗?
”
我发现:
原先课堂晦暗艰涩之气一扫而空,同学们的热情一下子被点燃。
为了充分理解,为了同伴合作,给各小组三分钟的时间交流。
丰富多彩的答案流泻而出:
1、童第周历经生活艰难,追寻“海”诱惑,最终成为大科学家。
2、王献之练黑了一墨池水终成大书法家。
3、李时珍历经27年艰苦钻研,终于成就了《本草纲目》。
4、唐僧师徒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回真经,功德圆满。
5、一部《西游记》拍摄历时17年,终于以经典之作拍摄成功。
6、张海迪高位截瘫坚持自习外文,最终精通七国文字。
7、爱迪生实验失败数千次终于有了近千项发明。
8、居里夫人历经种种艰难险阻终于提炼出了镭元素。
赞可夫曾:
“教师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时刻谨记着,每一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智慧的个体,我们要点一颗个性种子,让他发芽。
只要我们精心的呵护学生在阅读中形成的蓓蕾,尽可能单独给他们以阳光的温暖,雨露的滋润,总有一天,这些小小的蓓蕾就会绽放出迷人的花朵,散发出醉人的馨香来。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后反思
冶河镇中学刘爱红
因为这是初一语文学习的第二课,也是贯彻“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战胜困难尽快适应初中生活的一个有利契机。
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我的思路是让学生合作研究,自主学习,路让学生自己走,我只起到一个指路人的作用,目的是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研究性的好习惯。
于是一改我以往长期主宰课堂长篇大论的习惯,换成学生当主角,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45分钟的课堂上,我一会是参与者,一会是引导者,一会又是点拨者,和学生共同探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人生话题;一会又是提问者,再一次把学生引领到课文中来;一会又是设计者,为学生创设思考的环境氛围……我也随之不断变化角色,不断变换思路:
一会是旁观者,为小主人公着急;一会又是文中的小主人公,身临其境体会当时的心境;一会又是主人公的伙伴,为他出谋划策……学生的兴趣完全被调动出来,整个课堂气氛热闹而无喧哗,紧凑而不紧张,有张有驰,于是在轻松的教学中达到了目标。
最后的5分钟,我设计了一个口语训练内容,倾听了孩子们的心声。
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一节课下来,我的话的时间不到15分钟,大多数时间都是学生讨论,交流,发言和练笔,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各个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从对本课教学中,使我真正领悟到了生活中大困难只要走一步,再走一步,将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看云识天气》教学反思
冶河镇中学刘爱红
刚刚上完《看云识天气》一文后,感触颇多。
在这里我谈一谈我的教学反思:
云的形状,光彩与天气的关系用图表的形式来完成。
这样把云的各种开头各种光彩与天气的关系展现得一目了然,脉络清晰。
可以通过表格设计,帮助学生理清头绪,明确概念。
上完课后,我才明白了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
我在“看云识天气”这一方面就做不好。
比如从云的形状来判定云的种类,我就在现实生活中做不好,怎么能很好地教给学生呢?
下去后,多找一下关于“看云识天气”的云的开头光彩的图片,多分析,多比较,充实自己,适当的机会,在班上办一个云的形状,光彩的图片展览,成立一个气象预报小组,使本节课的外延更广泛,更美好。
多补充一些“看云识天气”的谚语。
千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根据云的形状,来向,厚薄,颜色,移速等变化,总结了丰富的“看云识天气”的经验,并将这些经验编成谚语。
这些谚语蕴含着丰富的物候知识,是他们心血和智慧的结晶。
让学生多积累一些谚语,是很有好处的。
可以引导学生积累这些谚语:
“天上钩勾云,地下雨淋淋”,“炮台云,雨淋淋”,“云交云,雨快临”等朗朗上口的谚语,丰富了学生知识,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一切教学过程最终都必须以学生获得知识,增长能力为目的。
随着时代的前进,科学不断发展,它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形式也越来越多样。
如何使说明文说得更科学,更有时代的气息,这就要求教师以主导作用之火,去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在本文教学中怎样表现它的时代气息?
可在教学中设计要学生修改,加工文章结尾的训练──“看云识天气”的局限性。
这样的设计,可以发展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开阔视野。
总之,从本节课教学中,我看到了不足,但很庆幸的是,我找到了针对不足而采取的方法措施。
让我们共勉吧!
《理想》教学反思
冶河镇中学刘爱红
《理想》是一篇诗歌,听前辈们讲在中考时这类文章一般是无足轻重的,不用多费笔墨和口舌。
的确,诗歌这一独特文体,较难出题,尤其对于初中层面的学生来说,能通过朗诵了解文章大意,体会作者情感就已达到目标了。
然而,这篇课文的教案我却重备了两次。
第一次,因为不够重视,翻阅了点资料就草草了事了,自以为能够胜任。
还好,上新课前去听了其他老师的课,才猛然醒悟,原来诗歌还可以这样上。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讲此诗的各章节,教师再稍作总结和强调。
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教师上课也倍觉轻松。
我不得不颠覆自己原先的教学设计。
这样放手让学生去做、去讲解,实际上对老师以及老师的备课要求更高。
没有充分而全面的备课,预设不出讲解时会出现的情况及解决方案,是难以架驭课堂的。
这对我是一种挑战。
但还好,初中的教材较浅,似乎也有章可寻。
今天,拿着重新备好的课走上讲台,40分钟的课似乎转瞬即逝。
但还有欠缺的地方。
虽然此课备了两次,又提前去听了课,但第二遍备课的时间较短,总觉得准备不够充分。
在讲解一些知识点时不能完全脱离教案,讲课时甚至语言不畅,产生了较多局限性。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冶河镇中学刘爱红
那天去上课,学生都问我,加了星号的文章我们该怎么学呢?
我对学生说这些是选学课文。
既然给了我们选的权力,我们就有权力按照自己喜好来选择。
啊,我们的权力这么大啊。
学生们一下轻松起来。
他们讨论了一下,选中了《山中访友》。
“今天我们就聊下朋友的话题吧,大家都数数自己有多少个好朋友吧!
”然后我把学生的思维从自己的朋友引到人类的朋友引到地球的朋友,又总结出,要学会发现另类的朋友,再具体的问同学“如果我们去山上游玩,会发现哪些另类的朋友呢?
”
这就是我情景模式导入的尝试,散文是轻松,活泼的文学,上散文课也应该是轻松活泼的。
而且同学们对于山是那么的熟悉,轻轻一点,便引来同学们多少的共鸣啊!
散文当然少不了读,一篇优美的散文更是能在读中吸引学生,于是我引导学生们,倾诉性的,深情的读,轻快活泼的读,在读中想象,在想象中读。
看着学生们投入的读,我非常明显的体会到了,让学生好读不如乐读的教学理念。
读是感情最好的流露,是内心和课文最有效的交流。
然后我让学生上来把自己读中想象到的景物画出来,一时间教室就沸腾了。
我于是就有选择的抽了一些学生上来,画老桥、树林、白云、流水、小鸟、悬崖、雷阵雨、小花、树叶等。
没抽上来的学生参照书中对这些景物的拟人和比喻手法,自己再仿写句子。
一堂课需要兴奋点,就像一盘菜需要味精,而有创新的那点内容就是兴奋点。
美术和散文的结合,引起了学生特别的兴趣。
《童趣》教学反思
冶河镇中学焦珂
《童趣》,是一篇文言文,也是初中的第一篇文言文。
关于文言文的教学一直都存在着争议,有的认为要依然要侧重基础知识的传授,有的则认为应该弱化基础知识,而要侧重让学生去体验课文。
关于这些争议可以从各个渠道获知,这里就不再多说。
还是讲讲我上课时的一些情况。
因为有多媒体的协助,所以课上的较为轻松,而且也能调动学生的想象,整体上效果还是可以的。
但是,通过这次《童趣》的教学,我发现了很多问题:
一.我这次采用的教学方式依然是以老师的讲授为主。
这种方式的弊端大家已经有目共睹,但还是作为一种主要的教学方式在实行,这与新课改的精神是违背的,也是不科学的。
我问学生们:
“你们觉得文言文好学吗?
喜欢学吗?
”结果全班异口同声地告诉我“不好学,不喜欢”。
我想这是学生心里真正的呼声,但是我们教师却是经常忽略了他们的心声,依然按照我们自己的意念来教学。
这里面可能有很多复杂的原因,但我觉得如何让学生爱上文言文才是最关键的,要让他们从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学习,这样我们教学就算是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在课堂上,我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导语的设计,图片的展示,提出一些问题,讲一些故事,对学生的回答积极肯定等等。
但还是觉得这样不够,因为一旦涉及到知识点的时候,我就觉得有些力不从心,因为我无法让知识点的讲授变得更为生动,更为形象,我想这是我个人的问题。
二.这是一篇充满趣味和想象的文章,应该可以让学生成为主角,让学生去体验文章里面的乐趣,因为他们才刚刚度过自己的童年,对于自己童年时的一些趣事还记忆犹新。
如果能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趣事谈谈童年的一些感受,再让他们去体验作者当年的乐趣,或许效果会更好。
但是实际上这堂课我们大都是在传授文言知识,而忽视了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觉。
这实际上也违背了新课改的精神。
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只是起到一个主导的作用。
所以我们的课堂应该尽量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我的信念》教学反思
冶河镇中学焦珂
我贯彻新课程的理念,强调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在备课与教学过程中都努力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给学生创造一种自主学习的环境,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让他们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思考。
并且强调合作与探究,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倡导集体智慧的互助与合作。
使学生喜欢学习,勤于动脑。
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我的信念》是一篇译文,在字词上有一些难点,针对这一特点,我让学生在课前做了充分的预习,把一些自己可以解决的问题在课前就解决好。
并且要求他们认真阅读课文,带着自己的问题来听课。
学生经过充分的预习,而且带着问题来听课,就比较有兴趣。
他们预习到了的内容,在老师讲课提及时,他们就很兴奋,因为已经会了,就很愿意在课堂上表现自己,表现自己预习的充分和胸有成竹,学生也因此很有成就感。
字词部分的重点与难点,学生已经在预习时有了比较好的掌握,而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以及品位平实而富于哲理的语言这三个方面,都以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解决。
事实证明,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前提下,完全有能力自己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且经过合作对一些难点做出比较完美的回答。
我在讲这堂课的时候,几乎没有提出具体问题,而是引导学生自己思考。
学生表现得非常出色,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运用集体的力量把三个教学目标完成得很好,而且是主动的,积极地,兴高采烈的。
对于学生的发言,我注意倾听。
充分保护学生独特的视角,个性化的体验,不以老师的经验和所谓的“标准答案”来扼杀学生思维的火花。
尊重学生的发言,从中发现闪光点并予以肯定。
对于回答得非常出色的同学,还有一定的加分鼓励。
所以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质量都非常高。
有的时候,两个小组的意见起了冲突,形成了激烈的辩论,我并没有对哪一方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是让学生充分发表各自的看法,训练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的敏锐度。
我在课堂上一再强调,除了字有标准读音和写法,词有固定的意思之外,很多问题都是没有标准和固定的答案。
每个学生都能从自己的发言中获得信心,有了信心又促使他更有勇气而且更善于思考,形成良性循环。
在课后的反思中,我也意识到了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例如,如何结合学生基础普遍较差的实际情况来体现新课程的全新理念。
是否真正所到了让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思考。
课堂上教师讲授与学生小组合作的时间分配比例是否合适。
如何使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更有效率和价值等等。
我会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摸索,虚心向前辈们学习教学经验,努力提高自己上课的水平。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
冶河镇中学焦珂
这是一篇写景散文,为了上这篇课文,我曾经反复思考,但是到今天为止,仍然没有个明确的结果,不知道该怎么样才能让学生喜欢,并且上好。
一班先上,先按部就班的介绍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接着回归文本,学生朗读课文,一遍结束后,我说,请几为同学把课文再朗读一遍,一共三位同学把课文读了一遍,读完后,我说,你喜欢济南的冬天吗?
有同学说喜欢,有同学说不喜欢,对于反对的声音我置之不理,然后我说请拿出笔记本,以“我喜欢济南冬天的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句式写出你对济南的印象,五分钟后,我让学生读一读自己写的句子,有喜欢小山的,有喜欢日光的,有喜欢水的,基本上反映了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阐述的原因用的基本也是从文本上摘录的语句,自己的感受和加工较少,做了简单的评价之后,进入了第三个环节,我说:
老舍是个语言大师,济南的山水的在大师的笔下充满了诗情画意,因此本文的语言很值的我们欣赏品味,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
对于描写优美的句子,学生基本能找出来,而且对于修辞的运用也基本能说出来,但不够深刻和到位。
一堂课在沉闷的气氛中结束了,相比以前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我自认为这堂课特别失败。
下课后我调整了自己的情绪,希望下一节课会有所改变。
上课后,我照例介绍了作者及写作背景,接着让学生自己把课文读了一遍,一遍结束后问学生:
读了本文后,你有什么要说的?
有学生说,我特别佩服老舍,他把并不怎么样的济南的冬天的景色写的这么美;有学生说,这篇文章的语言很美;有学生说,济南的冬天的水很美……很多学生都说了自己读完文章后的初步印象。
听得出来,学生是喜欢这篇文章的。
我顺势就问,你们喜欢这篇文章吗?
大家都回答,喜欢。
那么接下来我们能不能带着喜欢的感情再去把课文读一遍呢?
于是所有的学生都放开嗓子又把课文读了一遍,读完后我问:
你们在读的时候,有没有哪些句子和语段的语气是特别处理过的,你是怎么读的?
短暂的平静后,有学生举手了,说:
我觉的第一段应该用比较平缓的语气来读。
你可以示范一下吗?
我问。
他把第一段读了一遍,读的确实很到位,相信他已经走进老舍的感情了。
然后有学生说第二节应该用缓慢的语气,轻轻的读,于是他也示范读了几句,结果其他同学哈哈大笑,抓住这个契机,我说你们觉的他的理解对吗?
到底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
在大家的讨论和几位学生的示范朗读后,同学们都明确了应该用愉快,温馨的语气去朗读。
又有学生说第三节应该用轻快的语气来读,于是他读了一遍,读出了欢喜和愉快的感情,理解的非常到位,同学们也表示认同,在确定了各自的朗读基调后,我说,现在请大家用我们刚才探讨过的语气把课文再读一遍好吗?
结果所有的学生都非常愉快的把课文再读了一遍,最后我让学生完成那个句式,并当堂展示,结果大部分学生阐述的理由除了引用了课文内容,同时还加进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比一班学生的理解要深入和透彻的多,下课铃声响了,还有很多同学跃跃欲试。
一堂课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了,我和学生们都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比较这两堂课的得失,我发现调动学生的兴趣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第一堂课我没有为调动学生的兴趣做任何铺垫和引导,所以学生可以说是很被动的把课文读了三遍,在被动的情况下阅读文本,得到的启发和感受几乎等于零,所以后面的环节完成的都不成功。
而在第二堂课上我比较注重学生的感受,所以每一个环节的设置都是在学生感受的基础上随机生成的,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的基础,学生的兴趣也就随之而来,这堂课就是在学生的牵引下变成了一堂朗读课,而朗读的到位和成功,又促成了下个环节的成功,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行。
而“花不开”和“柳成行”的关键就在于兴趣这块土壤。
《羚羊木雕》教学反思
冶河镇中学焦珂
《羚羊木雕》这篇课文很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且和现在社会中孩子如何与父母沟通的热点话题紧密联系,学生对它很是感兴趣。
因此,根据本教材的特点和本年级的教学目标,我选择了从人物入手的方式,将朗读、情节分析和主题的感悟作为此文主要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方式上,将更大的自由给学生,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家庭生活和成长经验,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去体验人物的思想情感,从而欣赏文中的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认识,学会如何与他人、家人沟通。
我在教学实践中注意了以下几个教学策略的实施:
1、基于此文讲述的是作者成长过程中和学生同龄时所发生的一些事情,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大多也都经历过类似的事情,于是,我让学生在日记中谈谈自己上初中后在家中的变化,并且让他们写了一篇周记《我和我的父母》,说说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和父母之间的一件事情。
这次的课前准备,学生很感兴趣,也做得很认真,很多同学通过这次的日记和周记向我说了许多的心里话。
通过这次的课前准备,我更加了解了学生,和他们的距离也拉得更近了,这让我对课文有了更深的感悟,对我的教学帮助很大。
学生通过这次的课前准备,对此文也更加感兴趣了,对课文的理解也更进一步了。
2、分角色朗读,让学生融入课文,演一演文中的故事,更进一步地贴近人物,理解内容。
现代的语文教学提倡自主学习,而且语言的学习实际上是个将外部的语言文字不断内化的过程,而实现这种内化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朗读。
因此,朗读应该说是现代语文课堂的主旋律。
所以,在这次的教学中,我把朗读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子上,强调“以读为本,以读带讲,以讲助读。
”课前,先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认为最适合的角色,然后每六人为一组,进行各组间的朗读比赛,让学生自读、自评、自讲,并评选出最佳的一组。
通过这种比赛的形式,学生读得异常的认真,也很快、很准地总结出了各个人物的语气和性格,对课文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3、主题思想、作者创作意图的把握,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对此事的一些看法,谈谈自己从中获得的启示。
学生在前面的分析中获得了很多的感触,因此,在这个环节上表现得很活跃,提出了很多可以很好地避免这次争执的方式,也说出了自己很多的真知灼见,很多观点甚至是很精辟的,我都没能考虑到。
通过以上的各个环节,这篇课文我感觉上得很灵活,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做到了讲课以学生为主的原则。
学生的积极性也很高,课前课后都十分活跃,思维得到了很好的开发。
但此文的教学也存在很多的缺陷,有些地方感到有些遗憾,最大的不足就在课文的复述的环节上,学生对课文的复述不到位,他们仍旧没能把握复述的必要环节和正确的方式,复述能力有待提高。
另外,有些学生的朗读能力很不行,无法融入文字,没能读出感情,对文字的表现能力也有待提高。
《看云识天气》教学反思
冶河镇中学焦珂
刚刚上完《看云识天气》一文后,感触颇多。
在这里我谈一谈我的教学反思:
云的形状,光彩与天气的关系用图表的形式来完成。
这样把云的各种开头各种光彩与天气的关系展现得一目了然,脉络清晰。
可以通过表格设计,帮助学生理清头绪,明确概念。
上完课后,我才明白了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
我在“看云识天气”这一方面就做不好。
比如从云的形状来判定云的种类,我就在现实生活中做不好,怎么能很好地教给学生呢?
下去后,多找一下关于“看云识天气”的云的开头光彩的图片,多分析,多比较,充实自己,适当的机会,在班上办一个云的形状,光彩的图片展览,成立一个气象预报小组,使本节课的外延更广泛,更美好。
多补充一些“看云识天气”的谚语。
千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根据云的形状,来向,厚薄,颜色,移速等变化,总结了丰富的“看云识天气”的经验,并将这些经验编成谚语。
这些谚语蕴含着丰富的物候知识,是他们心血和智慧的结晶。
让学生多积累一些谚语,是很有好处的。
可以引导学生积累这些谚语:
“天上钩勾云,地下雨淋淋”,“炮台云,雨淋淋”,“云交云,雨快临”等朗朗上口的谚语,丰富了学生知识,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一切教学过程最终都必须以学生获得知识,增长能力为目的。
随着时代的前进,科学不断发展,它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形式也越来越多样。
如何使说明文说得更科学,更有时代的气息,这就要求教师以主导作用之火,去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在本文教学中怎样表现它的时代气息?
可在教学中设计要学生修改,加工文章结尾的训练──“看云识天气”的局限性。
这样的设计,可以发展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开阔视野。
总之,从本节课教学中,我看到了不足,但很庆幸的是,我找到了针对不足而采取的方法措施。
让我们共勉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学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