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9 岳麓版必修2.docx
- 文档编号:10330465
- 上传时间:2023-02-10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37.58KB
高中历史 《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9 岳麓版必修2.docx
《高中历史 《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9 岳麓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9 岳麓版必修2.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9岳麓版必修2
2019-2020年高中历史《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9岳麓版必修2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必修(Ⅱ)第三单元最后一课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与第15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首尾呼应,介绍了苏联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到苏联解体所历经的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具体过程为:
俄国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后,世界历史进入了探索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苏维埃俄国通过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巩固了新生政权。
通过实施新经济政策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最终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但它本身的严重缺点和弊端成为后来苏联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后几经改革,但积重难返,收效不大,苏联模式失败。
本课即苏联三个主要领导人的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起到了承上的作用。
苏联的经济改革也为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起到了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本课知识线索清晰,便于学生从整体把握苏联的经济改革,但本课内容理论性强,与政治学科中的计划经济、价值规律等知识联系比较密切,高一年学生还无法从学科渗透的角度运动政治中某些知识来认识历史问题,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这方面的学习和认识。
同时本课内容较为枯燥,为调动学生积极性并达到课标要求的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贯彻落实“创设历史情境,掌握基本知识,理清历史线索,探究解决问题思路”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探究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熟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内容、作用、教训;理解历次改革的成效及局限性。
(2)通过比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点,提高归纳历史问题和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简评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学会评价历史事物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情境法:
教学过程中展示一些图片,营造历史情境,提高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学习积极性。
(2)比较法:
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归纳比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在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和结果等方面的异同。
(3)问题探究法:
提出问题,如“苏联改革过程中的教训给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带来什么深刻的借鉴呢?
”展示课堂讨论,让学生在探究中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苏联几次改革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2)通过对苏联改革经验教训的学习和总结,明确经济体制改革必须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突破传统束缚是经济体制调整和创新的前提,只有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活力。
(3)探索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成功原因,坚定改革创新和求真务实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及作用、失败原因
(2)难点:
归纳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
五、课时设计
1课时
六、教法学法:
(1)教法:
情境法、比较法、分析归纳法、问题探究法
(2)学法:
比较法、分析归纳法
七、教学设计
课前探究:
组织学生预习苏联的经济改革的过程,制作一张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表格,包括背景、内容、作用、评价。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背景
措
施
农业
工业
评
价
积极
局限
设计意图:
本课内容较为庞杂和枯燥,因此必须做好课前预习工作,以便教师讲解时学生能充分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
教学
要点
教师活动(含多媒体课件展示)
学生活动
目的意义
导
入
新
课
展示:
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
“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
每个领导人都已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
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到:
‘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
”
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听老师介绍这则笑话,对即将学习的三位领导人的改革充满好奇,是否他们的改革方式和失败原因和笑话的寓意相同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吸引注意力
赫
鲁
晓
夫
改
革
复习提问: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
体制何时建立的?
有何特点?
存在什么弊端阻碍苏联经济的发展?
介绍改革背景为:
斯大林体制弊端造成农业发展滞后,影响工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多媒体课件展示赫鲁晓夫图片及个人简介
赫鲁晓夫的墓碑用黑白相间的大理石雕塑而成,中间镶着赫鲁晓夫的铜质头像。
黑白相间的构图,使人联想到赫鲁晓夫复杂的性格和矛盾的一生。
他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中不能自拔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如何理解材料中划线部分对赫鲁晓夫的评价?
教师归纳评价:
对赫鲁晓夫的这种评价主要是通过他的改革体现出来的。
一方面赫鲁晓夫改革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一定成效(展示苏联1953—1963年取得成就的材料及苏联宇航员加加林图片);另一方面,没有突破旧体制、脱离实际、盲目性大、个人问题导致改革归于失败
学生回答:
斯大林上台之后,通过施行农业集体化、工业化和五年计划后在20世纪30年代建立斯大林体制。
特点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弊端:
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的作用,用行政性强制性手段管理经济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赫鲁晓夫改革内容,进行评价
自由发言
使学生温故知新,了解赫鲁晓夫改革背景
提高学生归纳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勃
列
日
涅
夫
改
革
多媒体展示:
勃列日涅夫图片及个人简介,他通过发动政变,推翻赫鲁晓夫,继续进行经济改革。
勃列日涅夫由于沉迷于各种各样的荣誉之中,被苏联人民讥讽为“有给自己发勋章的怪癖”。
正是在胸前挂满勋章的勃列日涅夫的统治下,号称“世界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如一个病入膏肓的老人浑身浮肿、跌跌撞撞、步履蹒跚地跨进了80年代。
请回答:
为何会发生划线句子所描述的那种状况?
教师归纳总结:
(指导学生阅读小字部分)
(1)他的改革由于新经济体制的作用,前期取得一定成效,但后期趋于保守改革停滞
(2)没有突破传统体制束缚
(3)与美国军备竞赛
这种种原因导致苏联到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
学生通过阅读勃列日涅夫改革内容,思考并回答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使学生通过材料分析历史事件之间联系,了解勃列日涅夫改革背景
提高学生归纳分析历史问题能力,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戈
尔
巴
乔
夫
改
革
多媒体展示:
他是一位苏联政治家,从1985年至1991年他是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他在职时期的政策导致了冷战的结束,他于199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他的改革政策也使得苏联解体。
指导学生阅读戈尔巴乔夫改革内容,提问:
他的改革分为几方面?
为何会失败并导致苏联解体?
教师归纳总结内容及失败原因:
经济体制改革:
(1)“加速发展战略”指导思想错误
(2)“加速发展战略”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使经济结构更加失调(3)经济改革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配套措施(4)严格的间接控制使企业自主权无法真正实现
经济改革失败后转向政治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学生阅读归纳教材并回答问题
通过问题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自主探究:
由同学展示课前探究的表格,分析三者改革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提示:
同:
(1)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弊端;
(2)都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
(3)改革过程脱离了苏联实际;结果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
异:
(1)赫氏改革侧重农业,勃氏改革侧重重工业,戈氏侧重所有制和商品经济入手
(2)前两者都取得一定成效,而后者未见成效转向政治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
体;
(3)前两者失败是因为未改变原有体制,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后者肃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却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综合探究:
(1)苏联经济改革为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提供哪些经验教训?
(2)苏联经济改革带来哪些启示?
学法指导:
我们应该如何客观地评价历史事件?
应该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原则:
(1)客观原则:
把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评价;
(2)全面的原则:
从正反两方面分析历史事件,但要把握主次;
(3)史论结合的原则:
评价时要有史有论,史实有典型,有说服力,结论要客观、准确。
2、标准:
(1)生产力标准。
生产关系的调整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2)实践的标准。
改革要实事求是,从国情出发。
课堂小结:
本课内容地位重要,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上承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下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探索留下宝贵的经验教训。
因此本课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把握整体线索,要系统性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曲折性,社会主义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要系统性地掌握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不断自我完善和调整的过程、内容和意义与教训。
为使学生由关于改革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理论水平,本课要注意渗透正确评价历史问题的方法,即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2019-2020年高中历史《英国的制度创新》教案1岳麓版必修1
一、课标要求
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内阁制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
1.熟悉近代英国君主立宪制民主政体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脉络,记忆重要历史人物、重要政治文件的名称及主要内容。
2.认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本特点和渐进式政治改革的特征。
3.了解英国代议制形成的历史原因和经济原因。
4.正确分析英国代议制在其政治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三、学生分析
高一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及能力,只是知识还不够丰富、能力还不够强,但高中学生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历史资料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方法,以及概括能力。
四、教材分析
关于英国的政治制度的有关知识,学生比较陌生,而且本课的知识时间跨度大、理论抽象程度高、政治性强,所以本课主要结合有关历史资料,采取教师讲析为主,师生讨论为辅。
教学重点:
《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和普选权的广泛性。
教学难点:
英国代议制的形成与发展。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平台、图片展示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
英国是现代西方的资本主义强国之一,同学们知道现在是谁在统治着英国吗?
(由学生回答,再投影出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首相布莱尔的相片),为什么英国是由女王和首相共同掌权?
英国究竟实行的是什么政治制度?
其实英国的这种政治制度在近代已经确立,并沿用至今。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追溯英国这种政治制度是如何确立、发展、完善的。
板书课题,讲授新课:
第9课渐进的制度创新
教师:
这课的课标要求是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内阁制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用多媒体放映)
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过程(用多媒体放映)
(教师先解释君主立宪制是资本主义国家用宪法限制君主权力的政治制度。
在这种政体下,一切都要由法律决定,君主没有实权,而且本身也要遵循法令。
立法权则归议会所有。
)(用多媒体放映)
(一)君主立宪制的开始形成——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政治权力:
国王——议会)(用多媒体放映)
1、《大宪章》的签署--限制王权的开始(用多媒体放映)
教师:
先用多媒体放映《大宪章》签署的背景,然后设问:
《大宪章》这个文件是什么矛盾斗争的结果?
作用是什么?
从中可以看出英王的权力发展趋势是如何的?
(用多媒体放映)
学生:
看书思考,并回答。
教师:
《大宪章》签署的背景——中世纪的英国是一个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英国国王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国王把国家的土地分赐给贵族,贵族必须向国王提供劳役和赋役。
13世纪初,英国国王在对法兰西的战争中失利,为了夺回失地,英王向贵族进一步征税征兵,加重了贵族的负担,如果有贵族拒绝的,就会遭到国王的秘密杀害。
在这种背景下,1215年,贵族起兵,迫使英王签署了《大宪章》。
(1)原因:
英王因加强王权与贵族矛盾斗争的结果(用多媒体放映)
教师:
让学生阅读课本32页有关《大宪章》片段内容,结合背景,分析《大宪章》主要表达的思想,教师强调这是英国第一次明确国王也必须服从法律,没有人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
这是后来《权利法案》的先声。
(2)作用:
限制王权,保障贵族特权和部分骑士与市民的利益
(用多媒体放映)
(2)影响:
从国王专权——有限王权
贵族权利——宪法权利(用多媒体放映)
教师:
约翰王死后,继任的亨利三世撕毁了《大宪章》。
1264年,孟福尔领导一部分贵族,依靠骑士和市民的支持,击败了国王。
第二年,召集有僧侣、骑士和市民代表参加的大会议,创立了英国议会的雏形。
以后逐渐形成召开议会决定重大事宜的制度。
2.议会制度逐渐形成(组成、职责)(用多媒体放映)
教师:
议会制度的组成、职责如何?
学生:
(思考并回答)议会由国王和贵族院(上院)、平民院(下院)组成。
至此,英国形成了早期的议会政治传统,为近代君主立宪制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用多媒体放映英国议院、现代美国议会)
教师:
(此处边问边讲)17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逐渐形成并壮大。
英国处在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之下,斯图亚特王朝的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信奉“君权神授”,厉行君主专制,经常触犯资产阶级的利益。
英国议会中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代表,对国王推行的政策和专横行为不断进行指责,在议会中形成了反对派,他们支持《大宪章》,积极要求限制王权。
从1640年,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到1688年的“光荣革命”(用多媒体放映)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
那么,“光荣革命”后国王的权力与之前相比有何明显区别?
(国王丧失了最高权力,受到议会限制)哪一文件最能体现这种变化?
(《权利法案》)(用多媒体放映)
可见,国王是被议会“邀请”来的,国王权力的来源已不是上帝而是议会了,并制定了《权利法案》作为国王登基的条件。
3.《权利法案》--开始建立君主立宪制(用多媒体放映)
(1)背景: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用多媒体放映)
让学生看《权利法案》部分内容,完成53页思考题:
《权利法案》吸取了《大宪章》的什么思想?
同时又有何发展?
答:
确立了议会主权,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明确限制,运用法律的方式限制国王的权力,这是《权利法案》吸取了《大宪章》的重要部分。
发展:
王权受议会限制;国家由国王个人统治发展为集体统治;由人治发展到法治
(2)影响:
议会权力开始超越王权(用多媒体放映)
教师总结讲述:
《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确立的君主立宪制(用多媒体放映),也就是确立了英国沿用至今的政体,英国的统治方式从人治转向法治。
可见,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过渡的历史就是政治权力进一步从国王向议会转移的历史(用多媒体放映)。
过渡:
《权利法案》限制了王权,加强了议会的权力,议会具有立法权、司法权、财政权,但《权利法案》还没有解决国家的行政的决策和执行问题,这是《权利法案》的一个局限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内阁逐渐独立出来,英王逐渐成为一个“统而不治”的君主,责任内阁制逐渐发展成熟。
(二)君主立宪制的发展--责任内阁制的形成(行政权力:
国王——内阁)(用多媒体放映)
1.形成(时间、表现)(用多媒体放映)
时间:
光荣革命后(用多媒体放映)
表现:
国王退出内阁,统而不治,行政权力转移到内阁(用多媒体放映)
教师:
国王召集咨询会议本是英国的传统,革命后内阁作为国王的私人会议的成分减少了,而从议会多数党领袖中来遴选内阁成员也渐成惯例。
乔治一世让内阁自行处理国事,沃尔波尔就成了实际上的首相,全面主持政府工作。
2、特点(用多媒体放映)
内阁职责(用多媒体放映)
内阁与议会关系(用多媒体放映)
教师:
(引导学生看完课本相应内容后活学活用)伊拉克战争爆发后,英国首相布莱尔追随美国出兵伊拉克。
你认为:
(1)内阁成员大体上是赞同还是反对?
为什么?
(赞同。
集体负责,共同进退。
)
(2)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如果反对,布莱尔会不会为此而撤兵?
为什么?
(不会。
首相掌握行政大权,不对国王负责。
)(3)议会中大多数议员极力反对,结果又会如何?
(议会可以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要求内阁下台;内阁要么下台,要么宣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用多媒体放映)
3、发展(用多媒体放映)
时间:
19世纪中期(用多媒体放映)
原因:
选举权扩大和两党制发展(用多媒体放映)
表现:
两党轮番执政,互相监督、促进
内阁由占议会多数的党组成(用多媒体放映)
教师:
引导学生结合课本“阅读与思考”
1882年,英国著名歌剧《劳兰斯》中的一段唱词,流传很广:
我时常感到可爱滑稽,人间万事是这样离奇:
降临到人世间的每个活生生的男孩和女孩,
要么是一个小自由党,要么是一名“小托利”。
思考这段唱词反映了英国19世纪下半叶政治生活的什么状况?
(民主化趋势的发展,人民选举权扩大;两党制逐渐完善,在政治生活中日益发挥决定性作用。
)(用多媒体放映)
教师:
随着议会在光荣革命中的胜利,辉格党和托利党的地位更突出了。
首相和内阁必须从多数党选出,两党制逐渐形成。
展示英国政府的权利结构图:
多数党组织任命
选举
列举英国出兵伊拉克的例子:
内阁首相布莱尔是由下议院多数党选举产生,所以他要出兵伊拉克,一般是很轻易就在下议院获得多数票数通过,但也有120多名工党议员对政府动议投出的反对票使首相布莱尔蒙受了打击。
那反对的那部分议员怎么办呢?
他就需要首相为自己的决策进行辩护,但是无论辩论结果如何,只要下议院是多数票数通过了,最后英国就可以出兵伊拉克。
讲述这个例子,让学生讨论分析:
在责任内阁制下,英国的议会和政府的关系是如何体现的?
学生讨论完后,教师总结:
在责任内阁制下,英国的议会与政府的关系体现为:
内阁必须得到下议院议员的支持,内阁设首相必须是下议院多数党的领袖。
如果议会通过了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下台,或者宣布解散议会,重新进行选举。
这样,内阁制的建立使英国的立法机关得以控制行政,但又不减低后者的行政效率,调节了议会与政府的关系。
此外,也可以看得出:
英国的内阁是对议会负责的。
综上,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即是行政能力由国王向内阁转移(用多媒体放映)
的过程。
通过学习英国的责任内阁制,我们了解了英国的内阁。
在中国的古代的明朝,明成祖也设了内阁,那么我们比较一下:
明代的内阁与英国的内阁有什么区别?
(用多媒体放映)
先由学生讨论分析,最后教师完善答案:
英国的内阁制是资产阶级政治制度,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产物,其内阁制下的内阁是独立于国王之外的机构。
而中国的内阁制是封建制度之一,是皇帝强化封建统治的产物。
过渡:
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政体后,责任内阁制得到不断发展完善,但是,最初议会的权力基本上掌握在资本阶级化的大贵族手中,其他阶层根本无法参政,于是,各个阶层都为争取普选权而斗争,终于使政治民主化得到实现。
(三)君主立宪制的逐步完善
--1832年的改革法案(扩大普选权)
设两个问题:
1.英国民主化的趋势是如何发展的?
2.普选权的广泛性能否说明民主化的程度?
由学生阅读课本,分小组讨论后归纳以上问题的答案。
教师参考:
1、
(1)光荣革命后,英国议会的权力掌握在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手中
(2)1832年,在英国第一次选举制度改革中,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代表首次获得进入议会的权力。
(3)在19世纪后半期的两次议会改革中,成年男子获得普选权,20世纪初,非贵族出身的议员在院中首次超过半数。
(4)20世纪,女子逐步获得普选权。
2、答案是肯定的。
在人口不多、经济发达、教育普及的国家里,广泛的普选权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明民主化的程度比较高。
二、君主立宪制的基本特点
基础:
代议制民主
核心:
责任内阁制—
政党政治职权分配:
国王、
首相与内阁(组成政府)、
议会.
教师:
用多媒体放映英国议会制君主立宪制的基本特点示意图后一边演示一边讲解。
学生:
一边看演示一边听讲解。
三、英国政治制度发展的特点。
教师:
引导学生分析:
1、连续性。
近现代英国的主要国家机构和政治制度几乎无一不是从中世纪继承下来的历史遗产。
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从英王的内阁到责任内阁制。
2、渐进性。
英国制度的发展变化都是徐缓渐进式的,英国君主立宪制在17世纪末形成,以后逐渐发展完善,实现了全面的民主化。
3、创新性。
如内阁本是国王召集的咨询行政机构,革命后内阁作为国王的私人会议的成分减弱,内阁逐渐独立行事,于是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责任内阁制。
结课
以设计问题的形式结课。
投影问题:
一位英国的宪法权威人士曾说:
“上下两院如果作出决定,就是把女王本人的死刑判决书送到她面前,她也不得不签字。
”这句话说明了英王的什么地位?
结合17世纪有关史实扼要说明英王地位的变化。
参考:
(1)说明了英王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没有实权,处于“统而不治”的地
位。
(2)资产阶级革命前,英王实行封建专制统治,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的君主制,革命后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总结:
可见,英国政治发展的历史,就是国家权力由英王移转于议会,议会政治、政党政治不断发展,内阁制逐渐形成,民主范围不断扩大,具有英国特色的代议制度逐步形成与确立。
它为美国、法国、德国等后起的国家的民主政治体制的建立提供了范本。
板书设计:
第九课渐进的制度创新
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过程
(一)开始形成——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政治权力:
国王——议会)
1、《大宪章》的签署--限制王权的开始
(1)原因:
英王因加强王权与贵族矛盾斗争的结果
(2)作用:
限制王权,保障贵族特权和部分骑士与市民的利
(2)影响:
A、从国王专权——有限王权;B、贵族权利——宪法权利
2.议会制度逐渐形成(组成、职责)
3.《权利法案》--开始建立君主立宪制
(1)背景: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
(2)影响:
议会权力开始超越王权
(二)发展--责任内阁制的形成(行政权力:
国王——内阁)
1.形成
(1)时间:
光荣革命后
(2)表现:
国王退出内阁,统而不治,行政权力转移到内阁
2、特点
(1)内阁职责
(2)内阁与议会关系
3、发展
(1)时间:
19世纪中期
(2)原因:
选举权扩大和两党制发展
(3)表现:
两党轮番执政,互相监督、促进;内阁由占议会多数的党组成
(三)君主立宪制的逐步完善--1832年的改革法案(扩大普选权)
二、君主立宪制的基本特点
三、
基础:
代议制民主
核心:
责任内阁制—
政党政治
职权分配:
国王
首相与内阁(组成政府)
议会.
三、、英国政治制度发展的特点
1、连续性
2、渐进性
3、创新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苏联的经济改革 高中历史 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9 岳麓版必修2 苏联 经济改革 教案 岳麓版 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