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冶市争创全国百强县市的调研报告.docx
- 文档编号:10318061
- 上传时间:2023-02-10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6.08KB
大冶市争创全国百强县市的调研报告.docx
《大冶市争创全国百强县市的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冶市争创全国百强县市的调研报告.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冶市争创全国百强县市的调研报告
在经济转型中率先崛起——关于大冶市争创全国百强县市的调研报告
新闻作者:
省委财经办(省委农办) 新闻来源:
日期:
2011-8-129:
21:
13 浏览次数:
1171
大冶市是我省县域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之一,连续多年位居全省综合实力“十强”县市。
近年来,大冶积极实施经济转型发展战略,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发展后劲显著提升,正在朝全国百强县市的目标而努力。
最近,省委财经办(省委农办)就大冶县域经济发展和争创全国百强县市的有关情况进行了调研。
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大冶争创全国百强县市的基础与条件初步具备
2006年,面对资源日渐枯竭的严峻形势,大冶果断实施经济转型发展战略,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通过几年的探索实践,经济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经济增长逐渐走出了依赖资源的困境,经济转型取得明显成效,县域经济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轨道,为争创全国百强县市打了坚实的基础。
一是综合实力快速提升。
200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0.26亿元,比2006年增长1.67倍。
今年前三季度,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6.1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6.6亿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0.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6%、37.4%和48.3%,多项经济指标位居全省前列。
2007年,大冶市进入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
在今年8月公布的全国第十届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中,大冶名列全国第156位,比2006年前移了106位。
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大冶在实施经济转型中,着力推进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协调发展,三次产业结构逐步得到优化,由2006年的11.8:
53.5:
34.9,调整为2009年的8.1:
54.5:
37.4。
采掘业占工业产值的比重从45%下降到35%;制造业占工业产值的比重从49%增长到59%;养殖业占农业产值的比重从45%增长到5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从30%上升到40%。
这“四个10%”的变化,表明大冶开始进入经济转型发展的快车道。
三是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近年来,大冶通过招商引资和启动民间资本,引进了一批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培育了一批有竞争力的大企业。
一批世界500强、中国500强、行业前三强企业纷纷落户大冶,江苏雨润、中粮集团、华润集团、尖峰集团、武商集团、武汉重冶、山东永大等项目的建成投产,为大冶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
大冶已初步形成了机电制造、新型建材、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四大产业集群,年产值239亿元,占全市经济总量的7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80%。
预计未来3年,四大产业集群产值将突破650亿元。
四是发展潜力显著增强。
目前,大冶各乡镇都建起了工业园区,一批实力强镇正在崛起。
14个乡镇(场)、街办的财政总收入全部过千万元,其中过亿元的有5个,陈贵、灵乡、还地桥的综合实力位居“全省乡镇十强”。
此外,大冶高起点规划、大手笔推进开发区建设,近几年累计投入20亿元建设城北新区,建设面积达到20平方公里,引进项目44个,总投资108亿元。
2009年,在全省113个县市开发区中综合实力考核中,大冶经济开发区名列榜首。
各具特色的镇域经济,充满活力的工业园区,为大冶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五是城乡社会更加和谐。
大冶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是惠及全体大冶人民的发展。
大冶市政府把新增财力的80%的资金,投入到改善民生上。
仅最近两年,用于民生工程建设的投入,累计高达12亿元,有力推进了城乡一体化。
大冶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成功引进了中粮集团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促进了农民增收。
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604元,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1.3个百分点。
大冶争创全国百强县市,面临着许多有利的机遇,并拥有两张国家级和一张省级的“金字招牌”:
2008年3月,大冶被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确定为全国第一批资源枯竭型转型试点城市,几乎能享受国家和地方政府近年来出台的所有政策优惠。
作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组成部分,大冶可享受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和综改试验区的政策措施。
今年,大冶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省城乡一体化扩大试点城市,享受许多优惠政策。
目前,我省“两圈一带”发展战略框架已经形成,“十二五”时期湖北经济将实现大发展,战略支点地位和作用将更加突出,大冶还将面临更多的发展机遇。
多重利好叠加,为大冶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乘势而上,加快崛起,在湖北率先进入全国百强县市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大冶争创全国百强县市存在的主要差距与不足
全国百强县市,是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科学发展评价的重要内容,开始于2001年,由国家统计局组织评价和发布。
2007年之后由北京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牵头,并会同有关部门和权威专家学者,对全国县域经济单位进行评价。
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总量、均量和速度等3类12个指标。
2010年8月,根据第十届全国县域经济强县(包括全国百强县市、西部百强县市、中部百强县市和东北三十强县市)公布的排名,大冶在全国位次有较大幅度前移,居全国第156位、中部第19位。
大冶与全国百强县市的差距正在缩小。
——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平均水平。
人口83.49万人,地区生产总值407.1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2.93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5435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197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约9240元,其分别比上年增长0.76%、14.15%(当年价比,下同)、20.86%、13.31%、12.57%、10.99%。
全国百强县市分布在19个省(区市),其中苏、鲁、浙三省数量最多、发展最快,比重占到80%,江苏省28个全国百强县市的各项经济指标均领先全国平均水平。
中部地区只有16个县市进入全国百强。
——全国百强县市后十位的平均水平。
人口75.32万人,地区生产总值211.35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41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为2860元1515元,城镇化率46.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9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777元。
其中,地区生产总值最高的为排名第93位的河南省永城市(269.00亿元),最低的是排名第91位的陕西省府谷县(162.57亿元)。
——全国百强最后一位主要经济指标。
排名全国第100位的建湖县,是8个新进入第十届全国百强的县市之一,位于江苏县苏北地区,隶属盐城市。
2009年,建湖县总人口为80.57万人,城镇化率42.4%,地区生产总值200.5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1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8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615元。
大冶与建湖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比较
指标
大冶市
建湖县
总量
70%
人口(万人)
80.84
80.57
城镇化率(%)
46.0
42.4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190.26
200.50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
7.01
13.13
均量
20%
经济均量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23535
24885
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元)
867
1630
居民收入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5604
761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2035
13984
速度
10%
经济增长速度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
12.1
14.0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速度(%)
12.5
46.9
居民收入增长速度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
12.2
11.4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
10.7
13.3
通过上述主要经济指标可以看,大冶与全国百强县市相比,差距逐渐在缩小。
与排名后十位的县市平均水平,以及江苏省建湖县相比,部分指标略有超出或者一定的优势。
因此,经过一个时期的努力,完全能够达到或者超过全国百强后十位的发展水平,实现由中部强县向全国强县的跨越。
但是,大冶与其他先进发达县市相比,仍然存在许多不足。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综合实力的差距。
进入全国百强的县市,均是当地发展最快、经济实力最强的地区。
大冶经济总量2009年有较大进步,到达190亿元的规模,却只是全国百强县市平均水平的46.7%,人均GDP为43.3%,GDP总量略高于排名91位的陕西省府谷县(162.57亿元)和97位的山东省博兴县(174.00亿元)。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是评价县市经济基本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从全国百强县市情况看,均在10亿元以上。
大冶2009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只有7.01亿元,仅是排名第100位江苏省建湖县(13.13亿元)的53.4%。
因此,努力提升经济综合实力,是大冶争创全国百强县市面临的最突出和最紧迫的问题。
二是城乡收入的差距。
强县富民,是全国百强县市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在浙江省进入全国百强的25个县市中,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为25740元和11870元。
大冶同期水平分别为12035元和5604元,均只有全国百强县市的6成左右。
与最后一位建湖县比较,城乡居收入相差在2000元左右。
发展经济的目的,是要提高人民收入水平,改善人民的生活。
经济发展要与收入增长同步协调发展,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和发展为了人民的思想。
在这个方面,大冶仍然需要进一步努力,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同时,还要积极发展一批带动作用强、能够吸引更多劳动力的产业,促进人民群众就业。
三是增长速度的差距。
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不仅对总量和均量有要求,而且发展速度也是重要的评价指标。
从总体上说,大冶近年来经济发展明显加快,从排名位次上看,2006—2010年在全国排名前进了106位,发展趋势有利于向全国百强县市冲刺。
从增长速度看,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幅13%左右。
但是,相对全国百强县市14%的平均增速而言,就明显暴露出发展不够快的弱点。
江苏是县域经济发展最快的省份,其全国百强县市的GDP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率分别为17.6%和24.9%。
只有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大冶才有希望进入全国百强县市的行列。
四是发展后劲的差距。
争创全国百强县市,不仅要比经济综合实力,更要比发展潜力和后劲。
与全国百强县市相比,大冶规模以上企业的数量的质量有明显差距。
以河南省进入全国百强的偃师市、巩义市、新密市荥阳市为例,2008年各类工业企业总数分别为7000、7000、7700和8100个,规模以上的分别为416、405、394和402个,而大冶仅为1200和189个。
全国百强后十位县市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平均年产值在1亿元以上,大冶平均规模(不含21家大中型企业)只有6000万元。
从城镇化率上看,全国百强县市后十位平均水平为46.5%,虽然仅高出大冶市0.5个百分点,但是有4个县市城镇化率超过50%,其中排名第95位的陕西省靖边县达到58.9%。
大冶要争创全国百强县市,在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上要下大气力。
三、大冶争创全国百强县市的总体思路和主要措施
大冶工业基础扎实,产业体系完整,矿产资源丰富,区位优势突出,是我省经济发展较快的县市之一。
尤其是2006年开始实施经济转型以来,经济社会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综合实力位居全省县域经济的前列。
2009年,大冶市在全面分析和比较发展实力、发展优势、发展潜力的基础上,提出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争取用4年左右的时间,在全省率先进入全国百强县市的行列。
总体目标是,到201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375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8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0亿元,城乡居民收入达到25200元和10900元,年均增长分别为16%、25%、30%、25%、25%、18%和16%。
目前,大冶市正在全力推进“四大支撑体系”建设。
一是全力推进产业发展支撑体系建设。
坚持工业兴市发展战略,把培育发展多元支柱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主攻方向,努力寻求切合实际、富有特色的发展模式,突出发展第二产业,优化发展第一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通过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地方特色,做大做强传统支柱产业,发展壮大新兴接续产业。
优化资源配置,延伸产业链条,加速生产要素集聚和产业升级,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重点培育具有产业竞争优势的机电制造、饮品食品、新型建材、纺织服装四大产业集群。
支持重点龙头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和兼并重组,提高技术档次和产业规模,加快发展上、中、下游关联产业和配套产业,提高产业带动力和辐射力。
力争2013年有2—3家企业上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过300家,总产值超过560亿元。
机电制造业集群总产值达到300亿元以上,饮品食品产业集群总产值达到100亿元,新型建材产业集群的总产值达到105亿元,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产值达到55亿元。
二是全力推进发展平台支撑体系建设。
重点打造城北新区和灵成工业园两个发展平台。
目前,城北新区10平方公里道路框架和其它基础设施已基本建成。
要继续加大对新区投入力度,全面完成东连西扩、南北贯通的道路建设工程、项目扩大园工程、园区亮化、绿化、城西北污水处理、还建楼建设等12大项基建工程。
到2012年,将城西北新区打造成包括一个物流园、六大产业园(冶金、建材、纺织医药、机械制造、农副产品、高新技术和综合产业)的现代工业新区。
灵成工业园是湖北省特钢模具装备制造特色工业园区,规划面积3.84平方公里。
要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能力。
通过招商引资,吸引产业链中带动力强的企业及配套企业入驻,优先安排大中型工业项目进驻,形成完善的产业链。
同时,支持乡镇建设特色工业小区。
三是全力推进项目建设支撑体系建设。
争创全国百强县市,关键在发展经济。
发展经济,必须要有项目建设作为支撑和提供动力。
要紧紧抓住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改试验区、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城市试点等政策机遇,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充分发挥本地矿产资源和农产品资源优势,着力引进一批带动力强、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的大项目、大企业,积蓄发展后劲,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加快推进大冶对外开放水平,千方百计向外招引项目,力争招商引资年均保持40%左右,未来四年累计招商引资(含民间资本)560亿元,对固定资产投资形成有效支撑。
同时,研究制定鼓励政策,促进民间资本发展,鼓励民营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做大做强,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
四是全力推进镇域经济支撑体系建设。
镇域经济实力较强,是大冶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
要继续因地制宜推进经济开发区、特色乡镇和重点乡镇建设,不断壮大镇域经济,努力实现“保一进三争五”目标。
即陈贵镇确保综合实力全省第一镇的地位,灵乡镇、还地桥镇力争进入前三强,金山店镇、保安镇力争3年内进入十强,使全市有5个乡镇进入全省综合经济实力十强乡镇。
大力培植财政收入过10亿元、5亿元、3亿元和亿元以上乡镇,力争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过亿元的乡镇达到3个,为争创全国百强提供强力支撑。
要以全省城乡一体化扩大试点为契机,积极构建城乡一体空间发展格局,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实现大冶城乡统筹和协调发展,力争2013年,城镇化水平达到50.0%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
四、关于支持大冶等先进县市争创全国百强的建议
各省全国百强县市的数量和排位,已经成为衡量和评价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省域经济发展水平。
我省自第五届(2005年)开始连续6年一片空白,是中部地区中唯一没有全国百强县市的省,这与湖北的总体实力和在全国的地位极不相适应。
我们认为,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县域经济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
从发展阶段上看,我省县域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向更高层次跨越的重要时期,有必要而且有实力向全国百强县市冲刺。
为此,特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一是全力支持大冶等先进县市争创全国百强。
近年来,大冶、宜都、仙桃、潜江等地县域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综合实力得到了明显增强,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高于全省发展水平,保持领先地位,在中部和全国的排名逐渐前移,初步具备向全国百强县市冲刺的基础和条件。
我们认为,在关键时期实现重大突破,需要有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政策支持。
建议省委、省政府将争创全国百强县市作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中一项重要工程来抓,举全省之力支持大冶等先进县市的发展,力争2—3年内实现我省进入全国百强县市零的突破。
要组织省直相关部门和有关县市,到先进发达地区学习考察,认真学习借鉴其发展经验。
在此基础上,就争创全国百强县市研究制定一份具有很强针对性、指导性、可操作性和“含金量”的文件。
创办改革发展试验区试点,是近年来我省一个富有成效的宝贵经验,建议在若干发展较快、结构较优、实力较强的县市,设立“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试验区”,并给予特殊优惠政策,开展先行先试。
同时,选择一批有发展潜力的地区,作为“中部百强县市”进行培育,形成梯队发展态势。
大冶等部分先进县市2009年主要经济指标
指标名称
大冶市
宜都市
仙桃市
潜江市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190.26
144.79
261.93
234.01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亿元)
7.01
6.85
5.05
4.86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
80.18
69.57
91.00
117.2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72.99
41.72
127.67
68.83
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99.97
100.40
120.05
123.96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元)
12035
12589
11783
12613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5604
6516
5856
5531
排位
全国
156
166
179
189
中部
19
22
27
33
二是着力破解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难题。
纵观全国百强县市,无不是生产要素相对集中的区域。
其快速发展的背后,往往伴随着思想观念的大解放、体制机制的大创新、资本资金的大投入、政策项目的大倾斜和发展环境的大改善,尤其是充裕的生产要素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这一方面,我们仍然有许多需要加强和改进的地方,当前最紧迫的,是要围绕建设用地、金融支持、财税分成、体制机制等难题进行突破。
——建设用地。
这是当前制约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
工业园区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和载体,许多百强县市动辄数十、上百平方公里,如全国百强之首的江苏县江阴县,经济技术开发区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
而我省县级园区一般不过几平方公里,超过10平方公里的并不多见,许多招商引资来的项目因无土地指标无法落户。
与此同时,部分发展落后的县市因不能招到项目而长期空余。
这种“两难”局面长期难以缓解。
根据目前土地管理有关规定,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实行占补平衡,地方财政压力较大,如大冶市每年用于项目建设用地报批和占补平衡的资金近2亿元。
为解决这一难题,建议省委、省政府对县域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在用地政策上能够予以适当倾斜。
——金融支持。
近年来县域金融状况有所改善,但是许多县市信贷比不足50%,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产品不多,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贷款难现象依然存在。
而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浙江,多年来存贷比始终保持在83%左右,极大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而且,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采取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一旦进行调整,我省县域经济面临的资金压力更加突出。
建议有关部门强化对县域金融工作的考核,切实落实中央关于“县域新增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要求,认真解决好融资难、贷款难等突出问题。
同时,积极探索发展信用贷款和信贷与保险相结合的机制,鼓励金融创新的先行先试,如选择若干金融生态较好的县市,进行县域金融综合创新试点。
——财税分成。
在全国百强县市评价中,地方一般财政预算收入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指标,这正是我省县域经济的软肋。
以我省县域经济二十强为例,2009年地方一般财政预算收入平均只有5.16亿元,与全国百强县市相差甚远,原因之一是财税分成的统计口径所致。
目前,我省将增值税8%、营业税30%,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15%部分集中到省级财政。
而江西、河南等省均未集中县级税收收入,只是年终与县市进行体制结算时集中上划一定比例财力,因此各县市在统计地方一般财政预算收入时,均包含以上比例税收收入。
湖南省做法与此相类似,且分成的比例小于我省。
税收分成比例的差别对全国百强县市考核指标影响较大,建议在不改变现有财力分配利益的前提下,对我省税收收入的省市分成比例进行适当调整。
——体制机制。
争创全国百强县市,在体制机制上要有大胆创新和突破。
要进一步推进省管县体制改革,更加有力地实施“强县扩权”,为县域经济加快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撑。
凡是能够下放的要坚决放,凡是放下去的要坚决放到位,赋予县市更大的自主权、决策权,实行省对县市的项目、信息、资金、计划直达,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运行成本。
对于争创全国百强的重点县市,建议赋予其更大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只要是我省制定和实施的优惠政策均可以享受或者比照享受,只要是我省实施各项改革试点的均可以纳入到其范围。
三是大力发展镇域经济和推进强镇扩权试点。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重点在农村,关键在乡镇。
镇是县域经济的重要载体,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节点,是加速推进县域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发展镇域经济,对于增强经济实力、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从江苏、浙江等省市情况看,镇域经济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当前,我省已经形成“两圈一带”区域经济和“一主三化”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加快镇域经济发展应提到重要日程上来。
建议省委、省政府成立推进镇域经济发展领导小组,由省领导亲自抓,省直相关部门参与,建立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并明确主管工作部门。
要研究制定加强镇域经济发展的文件,使镇域经济在“十二五”时期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形成“区域——县域——镇域”协调发展的格局。
此外,在继各省市开展“强县扩权”之后,浙江、山东、广东、安徽等地已经尝试进行“强镇扩权”,增加经济实力强镇的自主权。
今年中央开始在13个省市25个乡镇启动“强镇扩权”试点。
建议借鉴中央和其他省市的做法,选择若干有实力的乡镇进行改革试点,为我省乡镇改革发展探索和积累经验。
四是改革和完善县域经济综合评价考核体系。
首先,要优化评价考核指标,建立与科学发展观要求相适应、符合湖北发展实际的综合评价考核体系,并与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体系相对接。
建议有关部门学习借鉴其他省市做法,对我省县域经济的统计方法、统计口径完善和改进。
其次,要建立和健全激励约束措施,对于县域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可以适当给予精神、物质和政策奖励。
第三,妥善处理好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
县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绝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更不能把经济增长建立在资源的恶性透支上,以破坏生态环境、社会和谐为代价去搞比拼。
因此,改革和完善综合评价考核体系,还要实行分类和差异化,依据区域经济发展程度和主体功能定位,在设置考核指标上有所侧重。
总之,要通过争创全国百强县市,充分调动各地的发展活力,形成竞相发展、百舸争流的浓厚氛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冶市 争创 全国 百强县市 调研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