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阿弥陀经》白话解释.docx
- 文档编号:10317054
- 上传时间:2023-02-10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27.39KB
《佛说阿弥陀经》白话解释.docx
《《佛说阿弥陀经》白话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佛说阿弥陀经》白话解释.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佛说阿弥陀经》白话解释
《佛说阿弥陀经》白话解释
《佛说阿弥陀经》白话解释
归依第子黄智海居士演述
《佛说阿弥陀经》白话解释
(1)
佛
(1)说阿弥陀经
(2)
【解】释迦牟尼佛说的一部经,叫做《阿弥陀经》。
(这一句是这一部经的名目。
)
【释】
(1)佛:
就是释迦牟尼佛。
这释迦牟尼佛,本来早就已经成了佛的,因为要劝化这个世界上的人,所以特地来投胎做人。
在中印度迦毗罗卫国,那个国王的名号叫净饭王。
他的夫人叫摩耶夫人。
释迦牟尼佛投胎到摩耶夫人的肚子里,在中国周朝的昭王26年,是甲寅年份的四月初八日,从摩耶夫人的右边胁骨中间生出来的,就是堂堂皇皇的太子。
后来长大成人了,看见世界上的人,受种种的苦恼,觉得在这个世界上做人,一点没有甚么好,就一切都看破了,情愿不做太子,出家修行。
从19岁起,修到30岁就得了道、成了佛。
后来就在各处地方说佛法,劝化世界上的人。
到79岁,就入涅盘。
(2)阿弥陀经:
为什么为一部经叫《阿弥陀经》呢?
因为有一尊佛,名叫“阿弥陀佛”从前他发心修行的时候,也是一个国王。
他父亲名号叫“月上转轮圣王”,母亲叫:
“殊胜妙颜夫人”。
在那个时候,他的国里出了一尊佛,名号叫“世自在王佛”。
他听了佛说的法,觉得学佛法,有种种的好处,在世界上做人,有种种的苦恼,所以就抛弃了王位,出家去修行,法名叫“法藏”,并且还立了重誓,情愿修成了佛,现出一个清净的世界来,好让众生都投生到那里去,享受种种的快乐。
现在这部经里的西方极乐世界,就是阿弥陀佛经过了好多劫数,修福修慧,修成就了所现出来的世界。
他在修行的时候,他还在“世自在王佛”的面前,发了四十八大愿心(24),在这四十八个大愿心中的第十八心说:
若是我成了佛,十方世界一切的众生,若是诚心相信,并且愿意生到我的国里去,只要念我的名号,就一定可以去的。
倘若念我名号的众生,不能生到我的国里去,我就不愿成佛了。
阿弥陀佛有了这样大的愿心,才能成佛的。
这部经所说的,都是说的西方极乐世界的种种好处,和往生到那里去的方法。
所以这部经叫做《阿弥陀经》。
但是我们这些人,本来不晓得有西方极乐世界,也不晓得西方极乐世界有说不尽、讲不完的好处,更加不晓得用什么方法可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
释迦牟尼佛的心,慈悲的很,哀怜我们这些人苦恼,所以特地说这一部《阿弥陀经》。
把西方极乐世界种种的好处,和修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去的最容易、最简便的方法,都在这部《阿弥陀经》里,说给我们听,教我们依了这种方法去修,就决定能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
在这《阿弥陀经》四字上面,加上“佛说”两个字,是要我们晓得这一部《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金口说的,不是旁人假造出来的,佛是决不会说假话的。
我们念这部阿弥陀经的人,都不可以有一点疑惑心的,一定要切切实实的相信。
(3)涅盘:
涅盘是梵语,就是现在的印度话。
涅字的解释是不生,不生就是没有生相。
盘字的解释是不灭,不灭就是没有灭相。
佛因为要教化众生,所以现出投胎、出世形相来。
到了教化事情完毕了,仍旧归到他本来没有生没有灭的真如实相去,这就叫涅盘。
那些不知道的人,看见佛入涅盘,就算佛死了。
哪里晓得佛就是永远不会死的。
这种道理,很深很深。
不说明白,恐怕人家倒反要起疑惑。
但是要拿白话来说明白,实在不容易。
(4)生相:
觉得有生出来的形相叫做生相。
(5)灭相:
觉得有消灭去的形相叫做灭相。
《佛说阿弥陀经》白话解释
(2)
(6)真如实相:
没有生的形相,也没有灭的形相,就是佛所证的真如实相。
证是得到的意思。
真如实相就是自己本性的清净心。
因为没有虚假,所以说是“真”;因为完全平等,所以说是“如”。
这是真实的心相,所以说是“实相”。
(7)清净心:
清净心也可以叫真实心;本性的清净心也说可以叫“真性”,是看不见的,虽然看不见,但是永远不会改变、永远不会消灭的,不论什么东西,凡是会改变的、会消灭的,就是虚的、假的,这种种永远不改变、永远不消灭的“真性”才可以说是真的,并且从佛起,一直到地狱的众生都有的、都是一样的,所以叫“完全平等”。
在各种佛书里,常常说到“众生就是佛”,就是这个缘故。
(8)众生:
众生两个字,除了佛,从菩萨起一直地狱的众生都有的、都是一样的,在下面解释“其国众生”一句时,会详细说明白的。
(9)常住不变:
常常是这个样子,永远没有变动,所以叫“常住不变”。
(10)佛的三身:
法身、报身、应身。
先把佛的三种身体约略说几句,使得大家可以知道佛的“涅盘”,比凡人的“死”,是大不相同的。
怎么说佛的三种身体呢?
凡是一个人,修到成了佛,都是有三种身体的。
哪三种身体呢?
一种是“法身”,一种叫“报身”,一种叫“应身”。
大家不要听我说了佛有三种身体,就疑惑一尊佛三种身体,不是就变成了三尊佛么?
要晓得虽然说起来有三种身体,实在仍旧只是一尊佛,并且所说的“只是一尊佛”,还是就“法身、报身”说的。
若是讲到“应身”,那么一尊佛就可以变化出无穷无尽的佛来了。
譬如天上月亮的影子,印地各种水里,不论是江、是河、是海,就是很小的水缸里,也都有一个月的影子现出来的。
这许多影子,究竟还是有许多的月呢?
还是只有一个月呢?
自然只有一个月了。
佛的“应身”就是从这个“法身”上显现出来的。
“法身”就譬如月,“应身”就譬如月的影子。
所以“应身”虽然多得很,“法身”实在只有一个,就同这一个月可以在各处水里都印到的道理是一样的。
月碰到了清净的水,就能够显现出月的影子来。
佛碰到了有根机缘分的众生,就现出“应身”来给有根机缘分的众生看。
等到可以度脱的众生度完了,佛就现这种入涅盘相了。
譬如水干了,月的影子也没有了,但是水干了后,月的影子虽然看不见了,但是月还是好好地在那里,一点也没有变动,不可以说没有月了。
况且水干的地方,即使看不见月的影子,但那些有水的地方,仍旧都可以看见这月的影子的。
从这个道理想起来,就可以晓得佛入了涅盘,不可以说佛没有了,不过,我们这个地方看不见罢了。
或者我们这些人,同佛没有缘分,所以看不见的,并不是佛没有了。
况且佛有三种身体,就有三种名号:
现在所说的释迦牟尼佛,他的法身名号,梵语叫“毗卢遮那”;他的报身佛名号叫“卢舍那”;他的应身佛名号,就是现在所说的“释迦牟尼”,也是梵语,释迦两字,就是中国文的“能仁”两个字。
我们到寺院里去,看见大雄宝殿上,中间塑的一尊很大的佛,就是“释迦牟尼佛”。
各种佛经都是释迦牟尼佛说的。
(11)法身:
是拿所有一切法平等的“真实性”来做的“本体”,不可以把形色来拘泥的。
(12)报身:
产因为所修的种种功德,修得长久了,积得多了现出这个极庄严的形相来,享受快乐的报应。
这种报身,只有大菩萨能够看的见,凡夫是看不到的。
(13)应身:
因为众生的根机缘分感应了佛,所以变化出这种身体的形相,到世界上来专门度脱众生的。
(14)法:
“法”字在佛经里解释起来,不论什么东西、不论什么事情、不论什么境界,凡是有名目可以叫得出的、有形相可以看得见的,都叫“法”。
“一切法平等”,就是不论随便什么都是一样的、没有分别的,这就是佛的“本体”,也就是佛的身体的根本,所以叫拿这个真实性来做“本体”。
这个道理实在是佛法真正的道理。
但是很深、很不容易懂的,又没有法子把浅的话来解释明白。
所以,若看了不懂,可以暂时不去管他,只要记牢了佛的法身不是同人一样有形色相貌的就是了。
(15)本体:
本体的“体”字,实在就是从佛起,一直到“地狱”的众生本来有的那个“真实性”,也实在就是身体的根本,但是并不是我们这种血肉的身体,千万不可弄错的。
(16)庄严:
庄严二字有端正、尊重的意思。
在下面解释“池中莲华”一节的小注里会说明的。
(17)毗卢遮那:
中国文叫“遍一切处”。
就是无论什么地方,没有不周遍的意思。
(18)卢舍那:
中国文叫“光明遍照”。
就是身上的光明,广大得很,无论什么地方,都可以照到的意思。
(19)能仁:
“能”是能干。
“仁”是慈悲。
(20)牟尼:
“牟尼”两个字就是中国文的“寂默”两个字。
“寂”就是寂静不动的意思。
“默”是符合本性的意思。
(21)誓:
就是俗话说产赌咒,有决定要做到的意思。
(22)劫:
就是记年代的大数目,在下面解释“无量无边阿僧祗劫”一句里会详细讲明白的。
(23)慧:
“慧”是明白真实的道理,不起一丝一毫的妄想的念头。
“妄想”就是乱转念头。
(24)四十八大愿心:
在《无量寿经》里有详细的说明。
(25)十方:
指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东南方、东北方、西南方、西北方、上方、和下方,叫做“十方”
《佛说阿弥陀经》白话解释(3)
姚秦
(1)法师
(2)鸠摩罗什(7)译
【解】这部《阿弥陀经》本来是西域(就是现在的印度国)的梵语(印度国的文字)。
在从前南北朝的时候,姚秦国有一位精通各种经书的大法师,名字叫鸠摩罗什翻译成就中国文字的。
(这一句说明这一部《阿弥陀经》是某人翻译的。
在念这部《阿弥陀经》的时候,这“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的一句,是不要念的。
)
【释】
(1)姚秦:
我们中国,在南北朝的时候,乱的很,分了好几国,都是自己称皇帝的。
那人时候,前后两个秦国,一个秦国的皇帝姓符,名字叫坚,所以大家称他做“符秦”,也称“前秦”;后来被姚苌夺了皇帝,虽然仍然叫秦国,但是皇帝改了姓姚的,所以大家称他做“姚秦”,也称“后秦”。
因为这位法师是姚秦时候的人,所以称他做“姚秦三藏法师”。
(2)三藏法师:
三藏是指“经、律、论”三种。
藏字是包藏的意思。
因为“经、律、论”三处都包藏着许多的道理在内,所以叫“三藏”:
就是“经藏、律藏、和论藏”三种。
这位法师是精通这三种学问的,所以称他做“三藏法师”。
法师是精通佛法的出家人,能够把佛法来教导世人的。
(3)经藏:
是佛说的各种经。
“戒”、“定”、“慧”的道理在经藏里都讲到的,有过讲“定”的地方最多。
(4)律藏:
是讲应该守的各种戒。
譬如我们世间的法律一样的。
律藏是专门讲一种“戒”的道理。
(5)论藏:
是专门讲许多佛法的道理的。
论藏是专门讲一种“慧”的道理。
(6)戒、定、慧:
“戒”是自己禁戒自己,不但是不做种种恶事,就是恶劣的念头也一点不转。
“定”是一心一意,专诚用功佛法,不去转一丝一毫别种念头。
已经讲明白进的。
戒、定、慧三种道理,实在是佛经里要紧修的,能够在这三种道理上用功夫,才可以把一个人的种种坏处渐渐去掉。
(7)鸠摩罗什:
是法师的名字。
法师是印度地方中天竺国人,生在葱岭东的龟兹国(qiuci)。
他的父亲,名字叫鸠摩罗琰,做过宰相的,他七岁的时候就明白佛法的道理,后来就专心功,精通佛法。
符坚听到了他的大声名,就派一名将军,叫吕光的,去攻打龟兹国,接法师来,等到吕光接到了法师,回到凉州地方,姚苌已夺了皇帝的位,所以在凉州住了几年。
后来姚苌的儿子姚兴做了皇帝,才把法师迎接来,就拜他做了“国师”。
(8)国师:
是皇帝拜他做师父的尊称。
皇帝拜了他师父,就请他在全国各地传扬佛法了。
(9)译:
译是翻译的意思。
中国所有的佛经,本来是许多很高明的大法师把梵文翻译成中国文字的。
这部《阿弥陀经》就是鸠摩罗什翻译出来的。
他所翻译的佛经,总共有390多卷。
差不多要死的前几天,对了许多人说道:
我翻译的佛经,若是没有翻译错,那么我死后,烧起我的身体来,我的舌头不会烂的。
后来他死了,就照佛教的规矩,把他的身体火化了,身体烧得一点没有了,独有一条舌头还是好好的没有烧去。
所以可见得他所翻译的这部《阿弥陀经》是决定没有错的。
如是我闻。
一时
(2)。
佛在舍卫国(4)。
祗树给孤独园(5)。
【解】我亲自听得佛陀这样说的。
有一个时候,释迦牟尼佛(以后简称佛)在舍卫国的一个花园里,这个花园叫祗树给孤独园。
(这一句说明佛在什么地方。
)
【释】
(1)如是我闻:
这一部《阿弥陀经》虽然是释迦牟尼佛说提的,但是佛说过了,当时并没有记下来。
后来佛的堂弟,就是佛的弟子,名叫阿难的,恐怕日期长久了,大家都记不得,所以特地把佛所说过的佛法,一句一句的都编集起来。
“如是我闻”的“如是”两字,是“这个样子”的意思,就是总指这部经。
“我”字是阿难自己称呼。
佛差不多要入涅盘的时候,阿难问佛:
“将来编集起佛经来,开始第一句怎么样说法?
”佛回答阿难道:
“佛旨第一句一定要有用‘如是我闻’四个字才可以证明这部经都是你阿难自己亲听佛说的,不是从旁人那里听来的。
”因为佛这样吩咐过阿难的,所以阿难编集的各种佛经,开头第一句都有“如是我闻”四个字的。
(2)一时:
是有这么一个时候的意思。
因为“时候”各处不同的,所以不能够说定某年某月。
譬如说我们现在用的阳历正月初一,在阴历还是十一月。
又像夏朝的十一月到周朝就算是正月了;又像忉利天的一昼一夜,在我们这外世界已经是一百年了;夜摩天的一昼一夜。
在人间已经是二百年了;所以佛经上讲到佛法的时候,都浑说一个时候,不能够就定是在什么年份、月份,就为这个缘故。
(3)忉利天、夜摩天:
在后面解释“无量诸天大众俱”一句里会详细讲明白的。
(4)舍卫国:
舍卫国“是一个大国的名,就是现在印度的地方。
(5)祗树给孤独园:
是舍卫国内的一个花园。
舍卫国有一位有财、有势、有学问、有道德的人,名叫“须达多”。
他时常周济穷苦的人,所以都叫他“给孤独长者”。
那个时候,舍卫国的国王有一个太子,名叫“祗陀”。
他有一个花园,叫“逝多园”,园内有很多的树木,这位长者想问祗陀太子买下这个花园,在园内造一点房屋,请佛来说法。
太子假意不肯,说要把金子铺满这个花园的地,才肯卖给你。
给孤独长者听了,就拿出自己家中提金子来,铺在花园的地上。
那太子看他诚心的很,就把这个花园送给他了。
后来就把他们两个人的名字做了这个花园的名字,所以叫做“祗树给孤独园”。
《佛说阿弥陀经》白话解释(4)
与
(1)大比丘僧
(2)(3)。
千二百五十人俱。
【解】在祗树给孤独园内,同佛常常在一起的有出家的1250人。
(这一句是同佛在一处的人数。
)
【释】
(1)与:
是“同”的意思。
(2)比丘:
比丘是梵语。
出家的男子,受了“具足戒”的,叫“比丘”。
就是俗人称他们为“和尚”的男子。
出家的男子受的“具足戒”,总共有250条,受了这250条“具足戒”的男子,才可以算是“比丘”。
凡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的人都是男身。
就是妇女们,倘然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也都会变成男身的。
这是阿弥陀佛四十八外大愿,其中有一个愿说道:
“我若是成了佛,倘然生到我国里来的女人,仍旧是女身的,我就不愿成佛。
”阿弥陀佛发过这样的大愿心,所以西方极乐世界只有男身、没有女身的。
所以只有“比丘”没有“比丘尼”。
(3)大比丘:
在这一句经里,“比丘”前加一个“大”字,可见得这些比丘都是道行很高的,并不是初出家的人能够比的上的。
(4)大比丘僧:
在这部经里所说的“大比丘”,那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在舍卫国听佛说法的,并不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人。
佛得道后,最先度脱他们的。
(5)僧:
是许多人和合在一处的意思,因为出家人都是许多人和合在一处修行的,所以“出家人”叫“僧”。
又“僧”字,从菩萨起直到初出家受过具足戒的,都可以称“僧”。
(6)具足戒:
“具足”两个字是完全的意思。
“戒”是防备做不了规矩的事情和禁止做恶事情的方法。
“戒”有好几种,有多有少的。
受“具足戒”就是受“全戒”,没有比这种戒再多的了。
受过了戒不可以再犯了。
譬如受了“杀戒”,就不可以杀活的东西了。
(7)比丘尼:
出家的女人,受了戒的叫“比丘尼”。
就是俗人称她们为“尼姑”的女人。
出家的女人受的“具足戒”总共有500条,受了这500条具足戒的女人,才可以算是“比丘尼”。
皆是大阿罗汉
(1)。
众所知识。
【解】上面所说的1250人,都不是平常的出家人、都是大阿罗汉。
大众人都知道他们、认识他们的。
(这两句话是说同佛在一处的许多人是怎么样的一等人)
【释】
(1)阿罗汉:
就是俗人叫做“罗汉”的。
(2)修行:
一个人修行,将来就会得到好报应。
一个人造业将来就会得到苦报应。
修行到样样完全、样样圆满,就成佛了。
修六度万行的,就是菩萨。
修十二因缘的,就是缘觉,也叫辟支佛。
修四谛的,就是声闻。
修上品十善业的,生在天道,就是生到天上,做天上的人。
修中品十善业的,生到人道。
还有一种说法,是守五戒的,生在人道。
修下品十善业的,生在阿修罗道。
犯下品十恶业的的,生在畜生道。
犯中品十恶业的,生在饿鬼道。
犯上品十恶业的,生在地狱道。
以上是先把修行、造业的各种人所受的报应,所以不相同的缘故,大略说一点,在下面再把一种一种的说清楚。
(3)业:
凡是所持的念头、所做的事情,不论善的、恶的,都叫做“业”。
(4)善业:
转善念头、做善事情,就叫“善业”。
(5)恶业:
转恶念头、做恶事情,就叫“恶业”。
(6)上品、中品、下品:
修得最认真的叫做“修上品”,差一点的叫做“修中品”,再差一点的叫做“修下品”。
十恶业犯的最重、最多的叫做“犯上品”,差一点的叫做“犯中品”,再差一点的叫做“犯下品”。
(7)六道:
若是一个人不修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就总在这六道里出出进进,逃也逃不出。
六道有“三善道”、“三恶道”二种。
(8)三善道:
善的就生在“天道”、“人道”、“阿修罗道”,叫做“三善道”。
(9)三恶道:
恶的就堕落到“畜生道”、“饿鬼道”和“地狱道”,叫做“三恶道”。
(10)六度:
又叫“六波罗蜜”。
第一是“布施”,梵语叫“檀那波罗蜜”。
布施有两种:
一种叫“法施”,就是拿佛法来劝化人;一种叫“财施”就是拿钱财、物件来周济、苦人。
第二是“持戒”,梵语叫“尸罗波罗蜜”,就是守住佛的禁戒,不造各种恶业。
第三是“忍辱”,梵语叫“羼提波罗蜜”,就是忍耐一切苦痛,受了旁人欺负,不同他争闹。
第四是“精进”,梵语叫“毗梨波罗蜜”。
就是各种善事肯发狠去做,各种恶事肯发狠去禁止。
第五是“禅定”,梵语叫“禅那波罗蜜”。
就是把这个心,安住在“真如实相”的道理上,不放他散开来想杂乱的念头。
第六是“智慧”,梵语叫“般若波罗蜜”。
就是能够分别真正的道理,破除种种的迷惑。
(12)十二因缘:
第一是“无明”。
就是不明白真正的道理产意思。
因为不明白道理,就会生出种种烦恼来,所以又叫做“烦恼的根本”。
第二是“行”。
行字意思就是没有停歇。
因为种种的烦恼没有停歇的时候,常常动起心来,就造出种种的“业”来了。
第三是“识”。
识是“业识”,就是妄想分别心。
因为一个人前世有了种种的“业”,就被这种种的“业”感动了这个“识”,看见了可以投胎的地方,就去投胎了。
第三是“名色”。
就是投了胎,“识”和身体都渐渐的长大起来了。
第五是“六入”。
又叫“六根”就是眼、耳、鼻、身、口、意(即念头)。
完全成就了,要出胞胎了。
第六是“触”。
就是初生出来,年纪二、三岁的时候,对于各种的东西、各种的事情,还不很会分别它的好的、坏的、苦的、乐的。
第七是“受”。
就是年纪到了六、七岁的时候,对于各种的东西、各种的事情,渐渐的会分别起好坏来。
就觉得的有时受着乐,有时受着苦了。
第八是“爱”。
就是年纪到了十几岁的时候,就会生出种种爱的心、贪的心来了,并且生得很厉害的。
第九是“取”。
就是到了成人的时候,这种种的爱心、贪心更加厉害。
想到什么,就一定要得到手了。
第十是“有”。
有字,就是“业”字的意思。
因为有了“要”的心,就会生出烦恼来了。
有烦恼,就会造出种种业来了。
既然造了业,就会有将来的报应了。
第十一是“生”。
就是按照现在所造的善业、恶业,将来就要受生生死死的苦,并且还不知道生到什么地方去。
第十二是“老死”。
就是既然有了“生”的苦,就一定有“老”的苦、“死”的苦了。
第一种的“无明”,最是迷惑人的东西。
有了这种“无明”,一个人就糊糊涂涂的随便造业;造了业,就要受报应了;受报应,就是在这个人生生死死里,出了又进,进了又出;或是投人身、或是投畜生,总归逃不出这个关头。
所以,这个“无明”实在是一个人生生死死的根本。
有了这个根,就是会生出第二种的“行”,一直生出第十二种的各种因缘来了。
一个人死了去,死的是躯壳,他的灵性仍旧还在的、不会死的。
他的“无明”也仍旧没有破去,所以免不得还要投生做人。
(13)因缘:
“因”字是种子的意思。
“缘”字是帮助成就的意思。
譬如种稻,一粒谷是“因”。
地土、雨水和种田人是“缘”。
不论什么事情,都要有“因”、有“缘”才会成就,一个人所以生了又生、死了又死,逃不了这个生死的苦,就因为有了这十二种“因缘”的缘故。
(14)缘觉:
“缘觉”晓得生生死死的苦,所以就在这十二种因缘上用功,自己开悟了、得了道,就成就了一个不生不死的身体。
因为他们觉悟了这十二种的“因缘”,所以称他们做“缘觉”。
(15)分别:
不论什么事情、什么东西、都去分别他好的、坏的、喜欢的、不喜欢的。
(16)名色:
这个时候,一个人的“识”还没有什么大用处,只有这个“识”的名目,所以叫做“名”。
身体虽然没完全成就,但是已经渐渐的要成就色身了,所以叫“色”。
(17)灵性:
是最灵妙的“知觉性”,并不是大家所说的“灵魂”。
灵魂是常常要变的,灵性是永远不变的。
(18)知觉性:
是众生本来就有的“性”,有了这个“性”才有知觉,没有这个性,就同木石一样了。
所以叫做“知觉性”。
(19)四谛:
第一是“苦谛”。
谛字是见到了真实的道理,一点也没有错的意思。
“苦谛”,就是苦报应。
第二是“集谛”。
集是聚集的意思。
就是“贪、瞋、痴”等种种烦恼和种种的恶业,能够聚集起各种苦报应来。
第三是“灭谛”。
就是灭除生生死死的苦恼。
第四是“道谛”。
就是照真正的道理修行。
因为有了第二种的烦恼恶业,就有了第一种的苦报应。
所以要修真正的道理,才可以灭除生生死死的苦恼。
“声闻”明白了这种道理,所以就在这四种道理上用功夫,修到了不生不灭的地位。
(20)声闻:
“声闻”还有四种分别,叫做“四果”。
“果”字,就是结果的意思。
修到什么功夫,就结成就什么果。
也有叫做“果位”的,加一个“位”字,就是得到什么位子的意思。
第一果叫“须陀恒”,第二果叫“斯陀含”,第三果叫“阿那含”,第四果叫“阿罗汉”。
须陀洹:
这个名字是梵语。
翻译出中国文来,叫做“入流”,也叫“预流”。
意思就是刚刚明白真正的道理,可以进到圣人一类的地位了。
斯陀含:
功夫稍深的一点的叫“斯陀含”。
也是梵语,翻译出中国文来叫“一来”。
意思就这个人死了就生到天上去,做一世的天上的人,再生到我们人的世界上来,做一世的人,就能断尽生死的苦恼,不再受生死了。
阿那含:
功夫更深一点的,叫“阿那含”。
也是梵语,翻译出中国文来,叫做“不来”。
意思就是这个人死了,生色界天上去,有的就在这一层天上,证到第四种果的就“了生死”的;有的要在色界的各层天里,一层一层的升上去,受了几次的生,才“了生死”的;还有的要从“色界天”上,一直生到了“无色界天”去才了生死的。
但是,总归在天上修,一直要修到烦恼都断得清清净净不再生到人的世界上来。
阿罗汉:
在“声闻四果”中,“阿罗汉”的功夫最深。
阿罗汉也是梵语,翻译出中中文来,叫做“无生”。
意思就是一切烦恼都断清清净净,一点也没有,不再受生死的苦恼了。
“罗汉”是“声闻”中最高的一“位”。
(21)小乘——大乘:
“缘觉”和“声闻”只知道自己要逃脱这生生死死的苦,不肯发心度人的,不象“菩萨”一边自己修,一边就专门度尽世上人的苦,所以,“声闻”和“缘觉”叫小乘。
“声闻”和“缘觉”虽然有致于再到我们这个世界上来做人、受生生死死的苦,但是倘然不发度人的大愿心、修菩萨的道,那就终究不过是“声闻”、“缘觉”罢了。
不独是不能成佛,并且也不会成菩萨的。
所以,一个人修行,总是要发大愿心,不可以只管自己、只顾自己的。
但是,“声闻”、“缘觉”即然修到了“阿罗汉”、“辟支佛”的地位,他们不论迟早,决定会回转“小乘”的心来,归向到“大乘”的佛道上去。
发大愿心,学做菩萨,情愿再来世界上来,度脱一切苦恼的众生的,到了这样的地步,就是“菩萨”了。
不过,有的就在这一世里发大心的,有的则要过了许多劫数才发大心的,但是决定没有永远不发大心的。
(22)乘:
“乘”就“车”。
“大乘”譬如大的车,可以装很多东西的。
“小乘”譬如小的车,不能够多装东西的。
这是譬喻菩萨的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佛说阿弥陀经 佛说阿 弥陀 白话 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