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高考语文说明.docx
- 文档编号:10305575
- 上传时间:2023-02-10
- 格式:DOCX
- 页数:72
- 大小:90.07KB
北京市高考语文说明.docx
《北京市高考语文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高考语文说明.docx(7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市高考语文说明
【试题1】(2003年第1题)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鞭笞(tà) 剔(tī)除 庇(bì)护 长歌当(dànɡ)哭
B.角(jué)逐 瞭(liào)望 毗(pí)邻 睚眦(zì)必报
C.粗犷(ɡuǎnɡ) 歼(qiān)灭 悼(dào)念 恪(kè)守不渝
D.嫉(jì)妒 黜(chù)免 拯(zhěnɡ)救 层见(jiàn)叠出
【答案】B
【说明】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能力。
【解析】本题着重考查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常用多音字及易读错字的读音。
A项的“笞”应读chī。
C项的“歼”应读jiān。
D项的“嫉”应读jí。
本题的十六个词语中,“长歌当哭”、“角逐”、“层见叠出”的加点字是多音字。
其余加点的字属易读错的字,平时使用不规范,考试时就容易落入陷阱。
“鞭笞”与“鞭挞”虽意思相近,平时使用的频率也较高,但辨析不清,就可能张冠李戴。
【试题2】(2010年第1题)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摩擦力 供认不悔 对称(chèn) 穷源溯(shuò)流
B.一拉罐 转弯抹角 隽(jùn)永 令人发(fà)指
C.纪传体 多难兴邦 叨(tāo)扰 一气呵(hē)成
D.化装品 整齐划一 倾轧(zhà) 囤(tún)积居奇
【答案】C
【说明】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常用词语的能力。
【解析】字形错点主要为误用同音字,推究词义即可辨明。
字音错点为误读形声字和多音字。
每个错误选项都包含两个错点。
A项“供认不悔”应为“供认不讳”,“溯”应读“sù”;B项“一拉罐”应为“易拉罐”,“隽”应读“juàn”;D项“化装品”应为“化妆品”,“轧”应读“yà”。
【试题3】(2007年第1题)
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精粹 精络 精疲力竭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B.赠予 授予 予人口实 同甘共苦,祸福予共
C.即将 立即 若即若离 一言即出,驷马难追
D.挥毫 毫发 毫无二致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答案】D
【说明】考查识记现代汉语常用词语的能力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汉语常用词语的识记。
每个选项中大部分词语含有一个相同语素,错点均为误用音近字,推究词义即可辨明。
A项“精络”应为“经络”,B项“祸福予共”应为“祸福与共”,C项“一言即出”应为“一言既出”,D项全部正确,为本题正确选项。
【试题4】(2006年第3题)
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为英雄金训华守墓37年的陈健,获得了“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的称号。
评委会给他的颁奖词是:
一个生者对一个死者的承诺,只是良心的自我 ,但是他却为此坚守37年,放弃了梦想、幸福和骨肉亲情。
火红的时代背景,他身上有古典意识的 ……
A.约束 淡去 风范 B.制约 淡忘 风范
C.约束 淡忘 风尚 D.制约 淡去 风尚
【答案】A
【说明】考查在语境中运用词语的能力
【解析】本题考查对词语的正确理解和运用。
“约束”意思为“限制使不越出范围”;“制约”意思为“甲事物本身的存在和变化以乙事物的存在和变化为条件,则甲事物为乙事物所制约”。
根据句意可知,此处强调的是“良心”约束“金训华”的行为不越出某一范围,而不是“金训华”自身的行为以“良心”的存在和变化为条件。
“淡去”意思为“淡化,退去”;“淡忘”意思为“印象逐渐淡漠以至于忘记”。
此处与所选实词搭配的宾语是“背景”。
显然,背景只能“淡化、退去”,而不能与“淡忘”相搭配。
“风范”意思为“风度,气派”;“风尚”意思为“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
此词在该处用来形容“金训华”个人身上的某一特点,显然与个人相搭配的应是“风范”,而“风尚”只能与一定社会群体相搭配。
【试题5】(2009年第2题)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逐步推广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减少使用污染环境的能源,是 环境恶化的正确选择。
②随着人们自律程度的不断提高,过去有些需要用铁栏杆来维持 的地方,现在只要拉绳或画线就行了。
③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画大师张大千,人物、花鸟、鱼虫、走兽无一不精,尤其 画山水。
A.遏制 次序 善于 B.遏制 秩序擅长
C.遏止 秩序 擅长 D.遏止 次序善于
【答案】B
【说明】考查在语境中运用词语的能力。
【解析】考查词语的使用。
首先,这三组词皆为常用词。
第二,对这三组词的辨析,均符合一般的运用原则,比如语素侧重(遏制/遏止),比如搭配关系(秩序/次序;擅长/善于)等。
总之,在对语境的整合中领略常用词语的生命力乃本题的考查理念。
尽管本题的难度系数仅为0.74,低于07、08年的同类试题(难度系数分别为0.81、0.95),但词语运用的基本规范是“永恒不变”的,而考生离这个“规范”还存在明显的距离。
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三组词语分别侧重考查辨析词语含义、使用习惯、搭配对象。
“遏制”是制止;控制。
“遏止”是阻止。
两个词都是动词,都指人的行为。
“逐步推广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减少使用污染环境的能源”是人在能源使用方面控制环境恶化的方法,根据后面接的“环境恶化”这个词,可以看出“环境”是指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恶化不是人可以阻止的,人只能有条件地控制,故为“遏制”。
“次序”是事物在空间或时间上排列的先后,“秩序”是有条理、不混乱的情况,两个词都是名词,都有有条理、不混乱的意思,但“次序”重在先后顺序,“秩序”重点在不混乱,不在先后,而维持秩序是习惯用法,故选“秩序”。
“善于”,“善”是“擅长”,“于”是“在”。
“善于”是在(某一方面)擅长,后面往往要接名词,如善于辞令。
“擅长”,“擅”是“长于、专长”,“长”是(对某事)做得特别好,后面可以接动词,如擅长烹饪。
“善于”和“擅长”都指在某方面有特长,都是动词,意思上没太大区别。
但“善于”含有在某一方面好一点的意思,并不含有特别精通之意,“擅长”表示在某一专业方面特别精通。
根据语境,张大千是中国画大师,人物、花鸟、鱼虫、走兽、山水是画的题材,山水画是这些题材里他特别精通的,所以本句应选“擅长”。
三组词都是生活中出现频率高的词,句子的内容时代感强,语境明显,难度不大。
【试题6】(2006年第4题)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大英博物馆近来因财力吃紧,裁减工作人员,与中国文物有关的职位首当其冲,这样,中国文物的巡展活动自然难以开展。
B.有的国家靠“采购”外籍运动员提高在国际赛事中的名次,使本土选手减少了在更高舞台上历练的机会,这真是买椟还珠。
C.有些地方的球迷,对主队的平庸表现绝不漫骂,而是将大家耳熟能详的老歌即兴换上新词,齐声歌唱,委婉地表达不满。
D.有的专家认为,能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想法而且面对困难不胆怯的孩子,往往具有领导者的潜质。
【答案】B
【说明】考查在语境中运用成语的能力。
【解析】本题考查对常用成语的理解和运用。
A项中的“首当其冲”意为“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用来形容员工被裁,语境恰当,运用合理。
B项中“买椟还珠”,用来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根据本句的表意,此处使用的词语应该用来批判国家采取的措施过于急功近利,而不是取舍不当。
“买椟还珠”与具体语境不合,属于误用。
C项中“耳熟能详”意为“听的次数多了,熟悉的能详尽地说出来”,本句中用来形容老歌,与语境相合。
D项中“无所顾忌”意为“没有任何顾虑”,用来形容孩子表达自己看法时的态度是可以的。
【试题7】(2008年第3题)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许多分析人士认为,微软收购雅虎这场角逐,可谓两败俱伤,而让他们强大的对手谷歌渔翁得利。
B.环境专家试图用向湖里放鱼的方法治理湖水污染,因为这里的渔业资源已经到了竭泽而渔的地步。
C.一些老师担心,如果学生满足于网上搜索素材,很容易使写作流于复制和拼贴,这并非杞人忧天。
D.上山路上,我们常打开等高线图察看,有的同学还用军事望远镜煞有介事地东张西望,引来不少人围观。
【答案】B
【说明】考查在语境中运用成语的能力。
【解析】本题考查成语的理解和运用。
A项“渔翁得利”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让第三方趁机占了便宜”,与“两败俱伤”、“让对手趁机得到好处”的语境相符,使用恰当。
B项“竭泽而渔”意为“排尽湖中或池中的水捕鱼,比喻取利只顾眼前,不做长远打算”,不能用来表示“渔业资源已近枯竭”,使用有误,为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C项“杞人忧天”意为“比喻不必要的或荒谬的担忧”,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D项“煞有介事”意为“装模作样,好像真有那么一回事”,从语境中“同学”“东张西望”“引来不少人围观”等处可以看出,这里有调侃意味,使用恰当。
【试题8】(2008年第4题)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我国水墨画的主要成分是墨,加以清水,在宣纸上渲染,互渗,通过不同浓淡反映不同审美趣味,被国人称为“墨宝”。
B.一名韩国官员透露,有关成员国已达成一致意见,同意建立该项基金,以防止1997年那样的金融危机不要再次发生。
C.由于环境污染,常继发厌氧细菌的严重感染,极易发生破伤风,致使在当地或运送外地途中救治不及而死亡。
D.世界卫生组织这份一年一度的报告,提供了儿童与成人的死亡率、疾病谱以及吸烟饮酒等健康风险因素增加的最新资料。
【答案】D
【说明】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
【解析】A项多处表述不准确。
“墨”不是“水墨画”的“主要成分”,而是“所用颜料”;“加以”一般用于抽象事物;“水墨画”不能用作“在宣纸上渲染,互渗”的主语;“墨宝”是敬词,用于称别人的书画作品,不是“水墨画”的统称。
B项“防止……不要再次发生”表述有误,应将“不要”去掉。
C项缺少主语。
D项语句表述准确规范,为本题正确选项。
【试题9】(2010年第3题)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记者近日发现,公园晨练的老年人中流行一种由松树精华做成的“神仙茶”,对这种带点儿树皮味的绿色茶剂赞不绝口。
B.挪威国宝级乐队“神秘园”将再度来京演出,实现了外国演出团在京演出超过7次的纪录,在其演出的艺术历程中也是唯一的一次。
C.连年亏损的美国《新闻周刊》正待价而沽,境内外华人都鼓动中国人出手收购,将这份引以为豪的美国期刊经营权收入囊中。
D.报告指出,中国及印度的一些跨国公司眼下正不遗余力地开拓国际市场,新加坡、俄罗斯等则紧随其后,国际市场的竞争格局在发生变化。
【答案】D
【说明】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
【解析】A项表意不明,语句有歧义。
语句的后半部分“对这种带点儿树皮味的绿色茶剂赞不绝口”的主语不明,是谁对这“神仙茶”赞不绝口,是记者,还是公园里晨练的老年人?
语句未能明确出来。
B项第二个分句提主干是“神秘园实现纪录”,动宾搭配不当,应将“实现”改为“打破“更合适。
但即便改成“打破超过7次的纪录”也是存在语病的,因为“纪录”应该是指一个准确的数字,而不能像“超过7次”这样,有可能指8次、9次、10次……再有,在语句的最后“唯一的一次”这个表述也是明显的赘余。
C项种属关系不当。
因为“境内外华人”就包括“中国人”,而语句所表达的是“境内外华人都鼓动中国人出手收购”,从语意上将“境内外华人”与“中国人”毫不相干的剥离开来,可见对这两个词的种属关系没能表述清楚。
再有,语句的最后一个分句表意不明,未能明确出:
是“谁”将这份“谁”引以为豪的美国期刊经营权收入囊中。
【试题10】(2003年第6题)
把后面的句子填到两段话的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是
寂寞未必就是不幸,倒可能是一种磨炼,甚至能使人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大凡有成就的人,
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谈得到生活。
动物生存,而人则生活。
①往往是最有才华的人,又都是耐得住寂寞的人。
②不一定是最有才华的人,而往往是耐得住寂寞的人。
③你要了解生存与生活的不同吗?
④生活与生存这两个概念迥然不同,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B
【说明】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解析】本题实质上考查的是表达连贯的语言运用能力。
第一句话,前半句的话题是“寂寞”的意义,①句的表述不但与上文话题脱节,而且语义不合事理。
第二句话,空缺处的语句既要对应上句中先说生存再谈生活的顺序,同时要照应“动物生存,而人则生活”的前后关系,因此③句更恰当。
【试题11】(2010年第5题)
下列依次在①②③处填入的词语和句子,语意和衔接都最恰当的一项是
白莲水库是群山中的一座大型水库,最大的一条干渠通向山脚下的白莲浦, ① 着那里的苍生万物。
白莲水库的水是绿蓝绿蓝的, ② ,触须沿途四散, ③ 着白莲浦方圆几十里的农田。
A.①滋养 ②流到渠里就一路变成白色游龙 ③浸润
B.①养育 ②变成白色游龙就一路流到渠里 ③浸渍
C.①养育 ②流到渠里就一路变成白色游龙 ③浸润
D.①滋养 ②变成白色游龙就一路流到渠里 ③浸渍
【答案】A
【说明】考查词语运用和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解析】文段主要是讲“白莲水库的水通过干渠到达白莲浦滋养那里的苍生万物。
”养育是抚养和教育的意思。
滋养是供给养分、补养的意思。
而“白莲水库的水”不具备“抚养和教育”的功能,所以用“滋养”更贴切些。
第二个选择点要想准确选定,就要“瞻前顾后”做到合理衔接。
其实依据就近原则,是第二个选择点后的“触须沿途四散”决定了“流到渠里就一路变成白色游龙”更适合放在第二个选择点上。
第三个选择点只要注意“浸渍”不过是用液体泡,而不像“浸润”那样有(液体)渐渐渗入,滋养的意思,学生就可以很轻松的选出浸润一词。
【试题12】(2002年春季第6题)
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个手术我来给你做,希望你能配合。
”话语轻得像一团云,一团雾。
不像一团松软的棉球,轻轻地擦着疼痛的伤口。
(“棉球”这个喻体贴切,不仅符合医生职业的特点,而且切合患者当时的心态。
)
B.哦!
我突然感觉到,我是看到了一个更是巴金的巴金。
文静、温和、诚挚的外表里,却有一颗无比坚强的心。
(后一个“巴金”指代巴金的风格和精神,突出了描述对象的特征,给人印象鲜明深刻。
)
C.目前,我正兴致勃勃地对自已的作品进行“减肥”,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绝不吝惜。
(将作品拟人化,把删削冗繁说成是“减肥”,生动幽默。
)
D.小雪和妹妹常常不吃晚饭,就跑到海边,把自已焊在礁石上,听潮起潮落,看日沉日升。
(用拟物的方法夸大听潮观海的痴迷程度,形象生动,有感染力。
)
【答案】B
【说明】考查了解常见修辞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
【解析】后一个“巴金”应是“我”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到的巴金本人,前一个“巴金”应是“我”从巴金作品的风格和精神中感受到的巴金。
后一个“巴金”是指生活中的巴金,前一个才是指代巴金的风格和精神。
后一个“巴金”是具体的,前一个“巴金”是抽象的。
【试题13】(2008年第5题)
下列语句画线处所指的文学家,依次是
①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②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③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④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人寰
A.李清照 李 白 苏 轼 欧阳修
B.白居易 曹 植 辛弃疾 司马迁
C.白居易 李 白 辛弃疾 欧阳修
D.李清照 曹 植 苏 轼 司马迁
【答案】B
【说明】考查对重要作家和作品基本常识的了解。
【解析】本题考查重要作家和作品的基本了解。
①句出自《西厢记》中《长亭送别》,句中“司马”典出白居易《琵琶行》: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江州司马”为白居易自指。
②句出自《将进酒》,典出曹植《名都篇》:
“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
”“陈王”是曹植的封号。
③句出自郭沫若题济南辛稼轩祠联,下联为“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继东坡”的“继”字表明,继承了东坡“大江东去”的豪迈词风,应为辛弃疾。
④句出自陕西韩城太史祠题联,上联为“刚正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
“幽愁发愤”是对司马迁《报任安书》中自诉的总结,从下句“著成信史照人寰”也可联想到“史家之绝唱”,以此可以判定是司马迁。
B项为本题正确选项。
【试题14】(2010年第4题)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楚辞》是屈原、宋玉等人作品的总集,这些作品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屈原的长诗《离骚》是其中的代表作。
B.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是具有感伤色彩的叙事诗,他的《新乐府》则反映了较强的批判现实的精神。
C.《堂吉诃德》是意大利小说家塞万提斯创作的长篇小说,堂吉诃德这个人物形象既是滑稽的又是发人深省的。
D.举世公认的文学经典《哈姆莱特》,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复仇的故事,该剧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
【答案】C
【说明】考查对中外重要作家和作品基本常识的了解。
【解析】本题考查对重要作家和作品的基本了解。
四个选项内容涉及重要作家的国籍、代表作,作品的体裁、主人公。
C项的《堂吉诃德》的确是塞万提斯创作的长篇小说,但塞万提斯不是意大利的小说家,而是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的小说家。
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18题。
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
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
“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
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
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
荆人畏鬼,而越人信禨。
可长有者,其唯此也。
”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
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
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五员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曰:
“盖是国也,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
”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
许公不应,东南向而唾。
五员再拜受赐,曰:
“吾知所之矣。
”因如吴。
过于荆,至江上,欲涉,见一丈人,刺小船,方将渔,从而请焉。
丈人度之,绝江。
问其名族,则不肯告,解其剑以予丈人,曰:
“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
”丈人不肯受,曰:
“荆国之法,得五员者,爵执圭,禄万檐,金千镒。
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
”五员过于吴,使人求之江上,则不能得也。
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
每食必祭之,祝曰:
“江上之丈人!
”为矣,而无所以为之,其惟江上之丈人乎!
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
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
(取材于《吕氏春秋·异宝》)
【试题15】(2008年试测B卷第1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其所宝者异也。
B.见一丈人,刺小船。
C.吾不受也。
D.去郑而之许。
【答案】C
【说明】考查在具体语境中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
【解析】本题考查古汉语实词,要求区分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中都有的词,在词义上的差别。
A中的“宝”在文中是动词,“看重”的意思,现代汉语中“宝”是名词,指珍贵的东西。
B中的“刺”在文中是动词,“用篙撑”的意思,现代汉语中“刺”指尖的东西进入或穿过物体。
D中的“去”在文中是“离开”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去”指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与古汉语“去”的意思正好相反。
只有C中的“受”古、今汉语都作“接受、承受”讲。
【试题16】(2008年试测B卷第3题)
下列各组句子,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过于荆,至江上。
/苛政猛于虎也。
B.曰:
“吾知所之矣。
”因如吴。
/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C.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宋何罪之有?
D.知不以利为利矣。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答案】B
【说明】考查在具体语境中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
【解析】本题考查古汉语虚词。
B组两句中的“因”都是副词,都作“于是、就”讲。
A中“过于荆”的“于”是介词,作“从”讲;“苛政猛于虎也”的“于”也是介词,但用在形容词“猛”之后的“于”作“比”讲。
C中“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中的“之”是助词,用在主谓句“有道者所以异乎俗”之间,取消该句的独立性。
“宋何罪之有”中的“之”也是助词,用来前置宾语“何罪”。
D中“知不以利为利矣”的“以”是介词,作“把、拿、用”讲。
“以趋于亡”中的“以”是连词,相当于“而”。
【试题17】(2008年试测B卷第4题)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达“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的一组是
①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
②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
③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
④去郑而之许。
⑤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
⑥为矣,而无所以为之。
A.①②⑥ B.③⑤⑥ C.②③④ D.①④⑤
【答案】A
【说明】考查分析和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析】选文第一段提出作者“古之人……所宝者异也”的见解,第4段的评论“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是对作者观点的升华。
2、3两段分别用孙叔敖和江上丈人的事例来证明作者见解的正确。
①②都是表现孙叔敖“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的。
③主要陈述的是郑主见识的短浅,④写伍员的仓皇逃亡,都与“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无涉。
⑤⑥都是对江上丈人无己、无功、无名行为的评价,都是表现江上丈人“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的。
故,全部表达“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的一组是A。
【试题18】(2008年试测B卷第5题)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公害怕走漏消息得罪近邻楚国,故不用语言而用唾之方向为五员指路,五员心领神会。
B.作者赞赏江上丈人为他人做事而不求名利、不求回报的态度。
C.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为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着想,而江上丈人的智慧却在于懂得追求高尚的道德。
D.文章最后一段,用儿子和贤人的例子说明“其所取弥精”,用鄙人的例子说明“其所取弥粗”。
【答案】D
【说明】考查归纳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
【解析】D项说“用儿子和贤人的例子说明‘其所取弥精’”,显然与原文意思相悖。
文中“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是用来证明“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9-23题。
宋清,长安西部药市①人也,居善药。
有自山泽来者,必归宋清氏,清优主之。
长安医工,得清药,辅其方,辄易雠②,咸誉清。
疾病庀疡者,亦皆乐就清求药,冀速已。
清皆乐然响应。
虽不持钱者,皆与善药,积券如山,未尝诣取直③。
或不识,遥与券,清不为辞。
岁终,度不能报,辄焚券,终不复言。
市人以其异,皆笑之,曰:
“清蚩妄人也。
”
或曰:
“清其有道者欤?
”清闻之曰:
“清逐利以活妻子耳,非有道也。
然谓我蚩妄者,亦谬。
”
清居药四十年,所焚券者百数十人,或至大官,或连数州,受俸博,其馈遗清者相属于户。
虽不能立报而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北京市 高考 语文 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