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法复习资料.docx
- 文档编号:10299962
- 上传时间:2023-02-09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1.81KB
预算法复习资料.docx
《预算法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预算法复习资料.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预算法复习资料
预算法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预算编制要求实行量入为出、收支平衡原则,关于这一原则要求,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
()
A.《预算法》要求中央政府公共预算不列赤字
B.中央预算中必需的建设投资的部分资金,可以通过举借国内和国外债务等方式筹措,但是借债应当有合理的规模和结构
C.地方各级预算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可列赤字
D.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
2.各级政府预算应当按照本级政府预算支出额的一定比例设置预备费,用于当年预算执行中的自然灾害救灾开支及其他难以预见的特殊开支,根据我国相关的预算法律规定,这个比例是多少?
()
A.1%至2%B.1%至3%
C.2%至4%D.3%至5%
3.预算草案需要经过特定的机构批准生效,才能成为正式的国家预算,并具有法律约束力,而且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变更。
根据我国《预算法》的规定,下列哪个机构负责审查和批准中央预算?
()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C.国务院D.财政部
4.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决定》,明确规定了预算外资金管理的职能部门,这个部门是下列哪一个?
()
A.权力部门B.行政部门C.财政部门D.审计部门
5.以预算的级次为标准,可以把预算分为哪些种类?
A.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B.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
C.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D.经济预算和绩效预算
6.下列哪一部法规是我国建国后的第一个预算法规?
A.《国家预算管理条例》B.《预算法》
C.《预算规则》D.《预算决算暂行条例》
7.我国第一部《预算法》是哪一年颁布的?
A.1991年B.1992年C.1993年D.1994年
8.预算收入应当统筹安排使用,如果确实需要设立专用基金项目的,由下列哪个部门批准?
()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C.国务院D.财政部
9.一般来说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预算年度,即在一定的时间界度内,全面反映该年度的财政收支活动。
但是各国预算年度的起止日期并不一样。
我国预算年度起止期限是从何时到何时?
()
A.每年1月1日起至同年12月31日止
B.每年4月1日起至次年3月31日止
C.每年6月1日起至次年5月31日止
D.每年10月1日起至次年9月30日止
10.我国从哪一年起由单式预算编制改为复式预算编制?
A.1989年B.1990年C.1991年D.1992年
11.我国是哪一年开始实行中央和地方分税制度的?
A.1993年B.1990年C.1994年D.1992年
12.各级政府一般都有预算预备费,对该预算预备费的动用方案,由本级政府财政部门提出,但必须要报经批准决定,这个决定机关是下列哪一个?
()
A.上级政府B.本级政府C.上级人民代表大会
D.本级人民代表大会E.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二、多项选择题
1.预算管理体制的建立和调整,是根据预算管理的原则,围绕如何确定预算管理职权,如何划分中央和地方的收支范围进行的,目的是使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明晰,加强预算管理与宏观调控,保障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我国先后实行过不同类型的预算管理体制,下列哪些属于我国实行过的预算管理体制?
()
A.统收统支体制B.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体制
C.划分收支、分级包干体制D.中央和地方分税制体制
2.目前世界各国主要采用两种预算年度,请问是哪两种?
()
A.历年制预算年度B.半年制预算年度
C.跨年制预算年度D.多年制预算年度
3.关于预算,下列哪些说法是错误的?
()
A.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对中央和地方预算、决算进行监督,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对本级和下级政府预算、决算进行监督
B.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政府预算的调整方案必须提请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
C.各级政府应当在每一预算年度内至少三次向本级人大或者人大常委会作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D.各级政府财政部门负责监督检查本级各部门及其各单位预算的执行,并向本级政府和上一级政府财政部门报告预算执行情况
4.下列哪些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预算管理职权?
()
A.审查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及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B.组织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
C.批准中央预算和中央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D.改变或者撤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议
5.预算管理职权,也称预算权,简言之,就是确定和支配国家预算的权力。
下列哪些属于预算管理职权的法律特征?
A.预算权的主体只能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和列入部门的预算的其他国家机关
B.预算权是一种纯粹的行政权,它具有很强的行政性
C.预算权的确定具有严格的法律规定性,不能由当事人约定
D.预算权与预算年度紧密相联系,具有严格的周期性
6.下列哪些属于地方各级政府的预算管理职权?
A.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政府编制本级预算、决算草案,并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作关于本级总预算草案的报告
B.审查本级总预算草案及本级总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C.组织本级政府总预算的执行
D.撤销本级政府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
E.改变或者撤销本级各部门和下级政府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定、命令
7.关于预算,下列哪些说法是错误的?
A.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对中央和地方预算、决算进行监督,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对本级和下级政府预算、决算进行监督
B.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政府预算的调整方案必须提请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
C.各级政府应当在每一预算年度内至少三次向本级人大或者人大常委会作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D.各级政府财政部门负责监督检查本级各部门及其各单位预算的执行,并向本级政府和上一级政府财政部门报告预算执行情况
8.关于预算外资金,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预算外资金不属于财政性资金范围
B.预算外资金要依法设置
C.预算外资金也应该纳入国家预算
D.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各级政府、各部门和各单位应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和监督
9.国务院于1996年颁布了《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决定》,标志着我国对预算外资金管理进入了规范化的阶段。
根据该决定,下列哪些不再作为预算外资金管理?
A.国有企业提取的各项基金
B.地方财政部门按国家规定收取的作为地方财政固定收入,并已经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的各项税费附加
C.乡自筹和乡统筹资金
D.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通过市场获得的并不体现政府职能的经营服务收入
三、填空题
1.各级预算应当做到收支平衡。
2.地方预算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总预算组成
3.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以人民币为计算单位。
4.预算收入包括税收收入、依照规定应当上缴的国有资产收益、专项收入、其他收入。
5.中央预算和地方各级政府预算按照复式预算编制。
6.各级预算收入的编制,应当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相适应。
7.各级预算支出的编制,应当贯彻厉行节约、勤俭建国的方针。
8.各级政府预算应当按照国务院的规定设置。
9.中央预算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和批准。
地方各级政府预算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和批准。
10.县级以上各级预算必须设立国库。
11.中央国库业务有中国人民银行经理。
12.各级政府决算经批复后,财政部门应当向本级各部门批复决算。
13.各级政府应当在每一预算年度内至少二次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作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四.名词解释
1.预算
2.预算法
3.预算编制
4.预算外资金
5.决算
6.政府公共预算
7.预算调整
五、简答题
1.预算管理职权,即预算权,是确定和支配国家预算的一种权力。
请简要叙述预算管理职权的法律特征?
2.简要叙述国家预算原则
3.什么是预算调整?
预算调整的程序是怎样的?
4.我国《预算法》专章规定了对中央和地方预算、决算进行监督的内容。
请简要叙述该预算监督程序。
5.我国《预算法》规定的法定收支范围是什么?
6.什么是预算管理体制?
我国先后采用过哪些预算管理体制?
六、论述
1.预算外资金的管理非常复杂,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为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的管理,我国曾颁布了一系列的规定。
依据这些规定,请概述预算外资金管理规则的主要内容。
2.国家预算通过生效以后,就具有法律上的执行力,非经法定程序,不得改变。
但是现实中对预算的随意变动仍很普遍。
为控制随意变动预算,你有什么样的意见或建议?
3.请结合工作实际,谈谈学习《预算法》的重要性。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2.B,3.A,4.C,5.B,6.D,7.D,8.C,9.A, 10.D,11.C,12.B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2.AC,3.BC,4.ACD,5.ACD,6.ACE,7.BC
8.BD,9.ABD
三、填空题
1.收支,2.总预算,3.人民币,4.税收收入、依照规定应当上缴的国有资产收益、专项收入,5.复式,6.国民生产总值,7.厉行节约、勤俭建国,8.国务院,9.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本级人民代表大会,10.国库,11中国人民银行,12.财政部门,13.二次。
四、名词解释
1.预算是经法定程序批准的国家各级人民政府和实行预算管理的各部门、各单位一定期间的财政或财务收支计划。
预算可分为国家预算和单位预算。
2.预算法可分为实质上的预算法和形式上的预算法。
实质上的预算法是指调整预算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财政法的主要组成部分。
形式上的预算法,指预算法律规范借以表现的外在形式。
3.预算编制是指各级政府、各部门、各预算单位制订筹集和分配预算资金年度预算的预算活动,是预算法必须规范的主要内容。
预算编制应当遵守国家编制预算的原则,按照编制程序进行。
4.预算外资金是指地方财政部门和由预算拨款的行政事业单位根据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财政规章制度规定,自行提取、自行收取、自行安排使用的不纳入国家预算的一种财政性资金。
5.决算是指对年度预算收支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是预算执行的总结,是国家管理预算活动的最后一道程序。
决算必须按照规定编制决算草案,提请国家权力机关审查和批准后方可生效。
6.政府公共预算是指国家以社会管理者身份取得的收入和用于维持政府活动,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发展各项社会公益事业支出的预算。
7.预算调整是指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中央预算和经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本级预算,在执行中因特殊情况需要增加支出或者减少收入,使原批准的收支平衡的预算的总支出超过总收入,或者使原批准的预算中举借债务的数额增加的部分变更。
五、简答题
1.预算管理职权,即预算权,是指确定和支配国家预算的权力和对于国家预算的编制、审查、批准、执行、调整、监督权力的总称。
预算管理职权具有以下法律特征:
(1)预算权发生于国家预算收支管理领域,体现国家的财政分配关系,是国家财政权的主要组成部分。
(2)预算权的主体只能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和列入部门的预算的其他国家机关。
社会团体和其他单位,任何公民或非预算单位都不得享有预算权。
(3)预算权是一种经济权力,而不是一种纯粹的行政权,它具有经济内容。
(4)预算权的确定具有严格的法律规定性,不能由当事人约定。
(5)预算权与预算年度紧密相联系,具有严格的周期性。
如我国预算年度自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
(6)预算权所体现的利益归于国家、归于全体人民。
2.国家预算的原则是指国家选择预算形式和体系应遵循的指导思想,是制定政府财政收支计划的根本准则。
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原则包括:
(1)公开性原则,是指全部预算收支必须经过权力机关审查批准,并以一定形式向社会公布,使政府的预算收支活动置于社会监督之下。
(2)可靠性原则,是指国家预算收支数字必须真实、准确,符合实际,国家预算的编制、审批、执行都应以各级政府的情况报告为依据。
(3)完整性原则,是指该列入国家预算的一切财政收支都要反映在预算中,不得造假账,预算外另列预算。
国家允许的预算外收支,也应在预算中有所反映。
(4)统一性原则,是指各级预算收支要按照统一的口径、程序来计算和编制,任何机构的收支都要以总额列入预算。
(5)年度性原则,是指政府必须按照法定预算年度编制国家预算,既要全面反映该年度的财政收支活动,又不能将不属于本年度财政收支的内容列入本年度的国家预算之中。
3.预算调整,是指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中央预算和经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本级预算,在执行中因特殊情况需要增加支出或者减少收入,使原批准的收支平衡的预算的总支出超过总收入,或者使原批准的预算中举借债务的数额增加的部分变更。
预算调整必须依法进行。
根据我国《预算法》的规定,中央预算的调整方案必须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政府预算的调整方案必须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乡、民族乡、镇政府预算的调整方案必须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和批准。
未经批准,不得调整预算。
未经批准调整预算,各级政府不得作出任何使原来批准的收支平衡的预算的总支出超过总收入或者使原批准的预算中举借债务的数额增加的决定。
对违反上述规定作出的决定,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或者上级政府应当责令其改变或者撤销。
4.根据我国《预算法》的规定,我国预算监督程序如下: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对中央和地方预算、决算进行监督。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对本级和下级政府预算、决算进行监督。
乡、民族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对本级预算、决算进行监督。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县级以上人大常委会有权就预算、决算中的重大事项或者特定问题组织调查,有关的政府、部门、单位和个人应当如实反映情况和提供必要的材料。
各级人大和县级以上各级人大常委会举行会议时,人大代表或者常委会组成人员,依照法律规定程序就预算、决算中的有关问题提出询问或者质询,受询问或受质询的有关的政府或者财政部门必须及时给予答复。
各级政府应当在每一预算年度内至少两次向本级人大或者人大常委会作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各级政府监督下级政府的预算执行;下级政府应当定期向上一级政府报告预算执行的情况。
各级政府财政部门负责监督检查本级各部门及其所属各单位预算的执行;并向本级政府和上一级政府财政部门报告预算执行情况。
各级政府审计部门对本级各部门、各单位和下级政府的预算执行、决算实行审计监督。
5.预算收支范围,是国家财力在中央与地方之间进行分配的具体形式。
预算由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组成。
根据我国《预算法》的规定,预算收入包括:
(1)税收收入;
(2)依照规定应当上缴的国有资产收益;(3)专项收入;(4)其他收入。
预算支出包括:
(1)经济建设支出;
(2)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发展支出;(3)国家管理费用支出;(4)国防支出;(5)各项补贴支出;(6)其他支出。
以上是我国《预算法》规定的法定预算收支范围,不得随意改变。
预算收入应当统筹安排使用;确需设立专用基金项目的,须经国务院批准。
上级政府不得在预算之外调用下级政府预算的资金。
下级政府不得挤占或者截留属于上级政府预算的资金。
6.预算管理体制是指通过确定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预算管理职权、划分预算收支范围的方式处理国家财政分配关系的一项财政法律制度,它又称为狭义的财政体制。
预算管理体制的建立和调整,是根据预算管理的原则,围绕如何确定预算管理职权,如何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收支范围进行的,目的是使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明晰,加强预算管理与宏观调控,保障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我国先后实行过的预算管理体制主要包括:
(1)“统收统支体制”;
(2)“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体制”;(3)“划分收支、分级包干体制”;(4)“中央和地方分税制体制”。
我国现行的预算管理体制是分税制预算体制。
我国自1994年起开始实行中央和地方分税制,目的是为了理顺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增强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六、论述
1.预算外资金管理规则的主要内容包括:
(1)重新界定预算外资金范围。
预算外资金是指地方财政部门和由预算拨款的行政事业单位根据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财政规章制度规定,自行提取、自行收取、自行安排使用的不纳入国家预算的一种财政性资金。
(2)将部分预算外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管理。
从1996年起,将13项凭借政府权力取得的、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准”税收性质的政府基金或收费(约1500亿元)纳入财政预算管理,按规定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也不能用于平衡预算。
(3)严格控制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规模。
各部门、各单位必须按规定的审批权限设立收费(基金)项目,不得越权收费和建立基金,否则,按乱收费行为处理。
(4)建立预算外资金收支预决算制度。
各部门和各单位要按规定编制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和决算,报财政部门审批。
财政部门要在银行设立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5)严格规定预算外资金的使用范围。
对于专用于公共工程和公共事业的基金和收费以及其他专项资金、用于工资、奖金、补贴、津贴和福利等方面的支出、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支出、用于购买专项控购商品方面的支出等,都有具体的规定。
2.国家预算通过生效以后,即具有法律上的执行力,非经法定程序,不得改变。
为了增强预算的法律效力,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应当规范预算调整的实体标准和法定程序,并严格其他预算变动的形式和审批。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预算调整在预算执行中的特殊性。
预算法中应当特别强调,预算审批通过以后,除非发生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安全的特别重要的理由,一般情况下不允许调整。
(2)严格预算调整的审批程序。
预算调整方案应当在本级人大常委会全体会议1个月前提交预算委员会进行初步审查,形成初步审查决议。
人大常委会全体会议半个月前必须将预算调整方案及预算委员会的初步审查决议发给各位委员。
人大常委会审批由全体委员的2/3以上的多数投票通过。
审批通过的预算调整方案还需由本级政府行政首长签署命令予以公布方为有效。
(3)取消县级以下政府追加预算的权力,如果发生重大自然灾害而无法通过本级预算自求平衡时,可以通过上级政府转移支付的途径予以解决。
(4)规范预算变更的审批标准和程序。
预算变更虽然不需要权力机关的审批,但在政府机关内部也应该确立明确的标准和程序。
(5)调整预算年度起讫时间消除预算效力真空。
我国预算年度实行历年制,与我国权力机关审批预算的时间无法衔接,以至于造成预算效力的断档和真空,因此必须予以改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预算法 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