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docx
- 文档编号:10294752
- 上传时间:2023-02-09
- 格式:DOCX
- 页数:61
- 大小:74.73KB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docx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范仲淹《岳阳楼记》节选)
【乙】
游之日,风日清和,湖平于熨,时有小舫往来,如蝇头细字,着鹅溪练上。
取酒共酌,意致闲淡。
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
千帆结阵而来,亦甚雄快。
日暮,炮车云生,猛风大起,湖浪奔腾,雪山汹涌,震撼城郭。
予始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已也。
(袁中道《游岳阳楼记》节选)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连月不开 开:
________
②至若春和景明 景:
________
③则有去国怀乡 去:
________
④则有心旷神怡 旷:
________
⑤亦甚雄快 甚:
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①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②时有小舫往来。
(3)从修辞角度,赏析【甲】文中“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的妙处。
(4)“迁客骚人”和袁中道都没有达到范仲淹所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试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原因。
【答案】
(1)放晴;日光;离开;开阔;很,非常
(2)①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
②时常有小船来来往往。
(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亮在水中的倒影比作静静地沉在水中的璧玉,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水清月圆的特点。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指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迁客骚人”是带着自己的情感去看眼前的景物,袁中道是由景生情,因此都未能达到此种境界。
【解析】【分析】
(1)“开”,古今异义,今义为“打开”,这里的意思为“放晴”;“景”,古今异义,今义为“景色”,古义为“日光”;“去”,古今异义,今义为“由自己一方到另一方,与‘来’相对”,古义为“离开”;“旷”,本义即为“开阔”;“甚”,本义即为“很,非常”。
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2)此句中重点的词有:
①曜,光辉;潜,隐没。
②时,时常;舫,船。
(3)“静影沉璧”,把月亮在水中的倒影比作静静地沉在水中的璧玉,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回答其作用,答题模板“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的写出了xx事物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情感”。
这里要写的对象是“月亮”,结合上下文“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可知,突出了水清月圆的特点。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指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古代的仁人,有坚定的意志,不为外界条件的变化动摇。
表现了一种宽阔的胸襟,而“迁客骚人”是感物而动,因物悲喜,袁中道也是由景生情,由洞庭湖上风景变幻而引发自己的联想和感慨。
“迁客骚人”和袁中道都属于“以物喜,以己悲”。
故答案为:
⑴①放晴;②日光;③离开;④开阔;⑤很,非常
⑵①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
②时常有小船来来往往。
⑶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亮在水中的倒影比作静静地沉在水中的璧玉,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水清月圆的特点。
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指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迁客骚人”是带着自己的情感去看眼前的景物,袁中道是由景生情,因此都未能达到此种境界。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
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注意明确所用修辞,分析写出的内容。
⑷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把握,注意抓住表明主旨的句子作答。
【附参考译文】
【甲】像那连绵细雨纷纷而下,整月不放晴的时候,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波浪冲向天空;日月星辰隐藏起光辉,山岳也隐没了形迹;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时分天色昏暗,只听到老虎的吼叫和猿猴的悲啼。
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官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讥讽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冷落的景象,一定会感慨万千而十分悲伤了。
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时,湖面波平浪静,天色与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或浮或沉;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
有时湖面上的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有时湖面上微波荡漾,浮动的月光闪着金色;有时湖面波澜不起,静静的月影像沉在水中的玉璧。
渔夫的歌声响起了,一唱一和,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
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杯痛饮,那心情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乙】我们出游的这一天,风和日丽,湖面像被熨烫过一样平坦。
时常有小船来来往往,像蝇头小字,附着在白练似的溪流上。
举酒同饮,意趣闲淡。
中午时分,风渐渐大起来,湖水有汩汩的声音。
很多船只排阵而来,景色雄壮让人愉快。
傍晚时分,状如炮车般的云升腾起来,狂风大作,湖面波浪奔腾,白色的波浪如雪山汹涌起伏,震撼城郭。
我这时环顾四周一片惨淡,放下筷子站立起来,忧惧悲伤,伤心流泪而且不能自制了。
2.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________) 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________)
③树林阴翳 (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②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本文第一段由峰而山,由山而泉,由泉而亭,由亭而人,由人而酒,由酒而醉翁,再由“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出“山水之乐”这一全文的核心命意。
B. 文中多用陈述句,二十一个“也”和二十五个“而”字运用也恰到好处,节奏富于变化,文章舒缓从容,不显得呆板。
C. 文章一开始写道: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但太守又“名之者谁”暂按不表,埋下伏笔,催人卒读。
直到文章刹尾处,才端示:
“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奏到首尾相照之效。
D. 文章结尾处,作者为了突出“太守之乐”,用层层烘托的笔法。
用禽鸟之乐,反衬众人之乐,再用众人之乐,反衬出太守之乐。
【答案】
(1)居高面下;秀丽;遮盖
(2)①野花开放,散发清幽的香气,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
②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
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行人,是滁州人在游玩。
(3)A
【解析】【分析】
(1)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句意是:
有一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
“临”的意思就是:
高居面下;“望之蔚然而深秀者”句意是:
远远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
“秀”的意思就是秀丽;“树林阴翳”的句意是:
树林里浓荫遮盖。
“翳”的意思就是遮盖。
(2)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第①句重点词有:
野芳、发、秀;第②句重点词有:
伛偻、提携、绝。
(3)A.《醉翁亭记》一课全文的核心命意应该是“太守之乐”,即与民同乐。
故选A。
故答案为:
⑴居高面下;秀丽;遮盖
⑵①野花开放,散发清幽的香气,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
②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
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行人,是滁州人在游玩。
⑶A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仔细的辨析。
【附参考译文】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
它西南方的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
远远望过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
沿着山上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是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是酿泉。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亭子,是醉翁亭。
建造这个亭子的人是谁?
是山里的和尚智仙。
给它命名的人是谁?
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的。
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了一点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是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
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欣赏山水之间的美景。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又如太阳出来而树林的雾气消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
阴暗明亮交替变化的,是山间早晨和傍晚。
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美好的树木繁茂滋长,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天高气爽,霜色洁白,冬天溪水落下,露出石头,就是山里的四季景象。
早晨进山,傍晚回城。
四季的景色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负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
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出游。
来到溪边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泉水来酿酒,泉水清,酒水甜;野味野菜,错杂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在宴请宾客。
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弹琴奏乐;投壶的人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人们时坐时起,大声喧哗,是宾客在尽情欢乐。
容颜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阳落到山顶,(于是)人的影子散乱一地,这是宾客们跟随着太守归去了。
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阴,鸟儿到处啼鸣,游人离开,鸟儿快乐。
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乐趣,却不知道人们的乐趣。
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叙这乐事的人,是太守。
太守是谁?
是庐陵的欧阳修。
3.解释下列句子加下划线的词。
①至若春和景明________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________
③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________ ④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_
【答案】日光;通“嘱”嘱托;以……为快乐;还
【解析】【分析】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属”属于通假字,“乐”属于词类活用,“景”“更”属于古今异义。
故答案为:
日光;通“嘱”嘱托;以……为快乐;还
【点评】此题考查解释文言实词的能力。
文言实词的解释要求准确并符合语言环境,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时要注意积累、背诵,尤其注意课下注释中出现的词语,必须重点记忆,答题时可按记忆回答。
课下注释中没有的词语可以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还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特殊现象。
4.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方山子传
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
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
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
呜呼!
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
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闾里之侠皆宗之 宗:
尊奉
B. 折节读书 折:
改变
C. 方山子亦矍然 矍然:
欣喜的样子
D. 往往阳狂垢污 阳:
通佯,假装
(2)给句子划出停顿(限断三处):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3)翻译句子
①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②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
(4)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
“隐”字“侠”字乃一篇之主脑。
请选出下面四组中全都是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 )
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⑥晚乃遁于光、黄间
A. ①②④⑤
B. ②④⑤⑥
C. ①③④⑤
D. ②③④⑥
(5)有人说《方山子传》一文是苏轼被贬至黄州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你是否同意这一说法,请结合传记内容以及苏轼当时的处境阐明理由。
【答案】
(1)C
(2)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3)(方山子)住茅草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方山子)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
我把原因告诉了他。
(4)B
(5)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自悲不遇。
作者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
“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有志于用世,却不得赏识任用,仕进无门,隐退以明志,苏轼藉此流露出同为“怀才不遇”的感慨。
当方山子得知苏轼境况时,“俯而不答,仰面笑”“不答”“笑”从无声到有声,从内心痛苦到庆幸自己远离官场,妻子奴婢“自得之意”实是苏轼与方山子产生共鸣所致。
苏轼这篇传记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解析】【分析】
(1)C.矍然:
惊讶睁眼相视貌。
故选C。
(2)根据句意:
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
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是酗酒任性,喜欢使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
故句子划分为: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3)本题注意关键词:
蔬食:
吃素食。
故:
原因。
两句都要补出主语——方山子。
(4)B.①③是描述他的“侠”。
故选B。
(5)考此题很难,围绕“自悲不遇”结合文中一两处内容分析即可。
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自悲“不遇”。
但他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
方山子又与苏轼马上论兵及古今成败得失,且“自谓一世豪士”,气宇轩昂,然而,正是这样一位报国利民的的英雄,竟然落得沉沦于穷乡僻壤,终老于山谷林泉之中。
朝政黑暗,世道不公,苏轼与方山子的际遇同等,两人同属“不遇”,所以苏轼文中通过这些实例的强烈对比,充分表现了对宋统治者的极端不满和怨恨,虽未直言,但字里行间饱含其意。
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且“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出人意料的是,他却完全摒弃了这些荣华富贵,捐弃功名利禄,决然远离尘嚣,遥迹山林,自愿过起艰苦的隐居生活,原因就是由于对北宋政权极度不满和丧失了信心。
苏轼这篇文章,“醉翁之意不在酒”,表面是为方山子抱不平,骨子里是在发泄对宋朝廷的愤怒,作者通篇无一字一句愤懑之语,可字字句句都凝聚着苏轼对统治者的痛斥。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故答案为:
⑴C
⑵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⑶(方山子)住茅草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方山子)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
我把原因告诉了他。
⑷B
⑸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自悲不遇。
作者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
“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有志于用世,却不得赏识任用,仕进无门,隐退以明志,苏轼藉此流露出同为“怀才不遇”的感慨。
当方山子得知苏轼境况时,“俯而不答,仰面笑”“不答”“笑”从无声到有声,从内心痛苦到庆幸自己远离官场,妻子奴婢“自得之意”实是苏轼与方山子产生共鸣所致。
苏轼这篇传记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注意对选项进行逐项的理解,仔细辨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了解句子的意思,结合句意进行断句,注意括号里的限制条件。
⑶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了解文章内容,结合文章进行判断选择。
⑸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文章的关键语句的理解和分析。
【参考译文】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品行,乡里的游侠之士都推崇他。
(等到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到了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
住茅草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在山里来往,没有人认识他。
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
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
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
我说:
哎,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在这里呢?
方山子也很惊讶,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
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回答,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
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奴仆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
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
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是酗酒任性,喜欢使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
十九年前,我在岐亭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的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
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
方山子拉紧缰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
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
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隐居山中的人呢?
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理应有官做,假如他能置身官场,到现在已得声名显赫了。
他原本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同了。
在河北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
然而他都抛开不去享用,偏偏要来到穷僻的山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
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异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5.文言文阅读
【甲】
楚于陵子终之妻也。
楚王闻于陵子终贤,欲以为相,使使者持金百镒①,往聘迎之,于陵子终日:
“仆有箕帚之妾,请入与计之。
”即入,谓其妻日:
“楚王欲以我为相,遣使者持金来。
今日为相,明日结驷②连骑,食方丈于前,可乎?
”妻日:
“夫子织屦③以为食,非与物无治也。
左琴右书,乐亦在其中矣。
夫结驷连骑,所蚤不过容膝。
食方丈于前,所甘不过一肉。
今以容膝之安、一肉之味而怀楚国之忧,其可乎!
乱世多害,妾恐先生之不保命也。
”于是子终出谢使者而不许也。
遂相与逃,而为人灌因。
一一《列女传·贤明传》
【乙】
接舆躬耕以为食。
楚王使使者持金百镒、车二驷,往聘迎之,日:
“王愿请先生治淮南。
”接舆笑而不应.使者遂不得与语而去。
妻从市来,日:
“先生以而为义,岂将老而遗之哉!
门外车迹,何其深也?
”接舆日:
“王不知吾不肖①也,欲使我治淮南,遣使者持金驷来聘。
”其妻日:
“得无许之平?
”接舆日:
“夫富贵者,人之所欲也,子何恶,我许之矣。
”妻曰:
“义士非礼不动不为贫而易操不为贱而改行。
妾事先生,躬耕以为食,亲绩以为衣,食饱衣暖,据义而动,其乐亦自足矣。
若受人重禄,乘人坚良,食人肥鲜,而将何以待之!
“接舆日:
“吾不许也。
”妻日:
“君使不从,非忠也。
从之又违,非义也。
不如去之。
”夫负釜甑⑤,妻载妊器⑥。
变名易姓而远徒。
莫知所之。
一一《列女传·贤明传》
【注释】①镒:
yì,古代重量单位,合二十两;②驷:
sì,古代同驾一辆车的四匹马:
③屦:
用麻、葛等制成的一种鞋;④不肖:
不才,不正派;品行不好,没有出电等。
在旧时也是被读书人用来表示自谦的词;⑤甑:
zèng,中国古代的蒸食用具;⑥红器:
纺织工具。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的意思。
①请入与计之________
②岂将老丽遗之哉________
③夫负釜甑________
(2)用“/”给【乙】文中画线的文字断句。
(限断两处)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
①楚王欲以我为相,遣使者持金来。
②若受人重禄,乘人坚良,食人肥鲜,而将何以待之!
(4)阅读【甲】【乙】两段文字.结合下面句中加点词,体会于陵子终妻和接舆妻说话时的语气和情感。
①乱世多害,妾恐先生之不保命也。
②得无许之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考 文言文 阅读 专项 训练 详细 答案 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