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绿色建筑研究院成立的背景和目的.docx
- 文档编号:10287004
- 上传时间:2023-02-09
- 格式:DOCX
- 页数:26
- 大小:47.97KB
1绿色建筑研究院成立的背景和目的.docx
《1绿色建筑研究院成立的背景和目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绿色建筑研究院成立的背景和目的.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绿色建筑研究院成立的背景和目的
1绿色建筑研究院成立的背景和目的
1.1绿色建筑研究院成立的背景
1.1.1绿色建筑是未来建筑领域的发展趋势
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给建筑业以巨大的市场空间,同时建筑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也越来越大。
有关资料表明,全社会5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要通过建筑业才能形成新的生产能力或使用价值,建筑业增加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
建筑业的技术进步和节地节能节水节材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决定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未来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的速度与质量。
建筑业接纳了农村近1/3的富余劳动力就业。
更为重要的是,建筑业在相当一些地区成为本地财政的支柱性力量,税收贡献突出,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就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因此,建筑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经济高速增长给我们带来就业、财富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生态环境危机。
能源危机、生态危机、温室效应等能源和环境问题正在影响着我们的地球和生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已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紧迫任务,作为能耗占全部能耗1/3的建筑业,很早就将可持续发展列入核心发展目标,绿色建筑在这种环境下应运而生。
20世纪60年代,保罗把生态经济学和建筑学合并为Arology,提出了著名的生态建筑(绿色建筑)的理念,20世纪70年代,两次世界能源危机,兴起了建筑界的节能设计运动,太阳能、潜层地热、风能、节能维护结构等技术相继涌现,同时也引发了“低能源建筑”、“诱导式太阳能住宅”、“生态建筑”、“风土建筑”的热潮。
最近更是在地球环境危机声中,产生“生命周期评估”、“CO2减量”、“生物多样性设计”等全面性的地球环保设计理念。
绿色建筑由早期的被动式建筑、高效节能建筑发展到如今的健康建筑、可持续建筑。
绿色建筑研究发展的基本脉络可以概括为:
“从长期存在的地域性建筑或是气候设计,到能源危机后的以被动太阳能设计为代表的节能建筑,再延展到以追求自然系统原则为诉求的生态建筑,到现今可持续理念的发展使环境的议程增加了社会、文和经济的维度。
”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发展时期,现有建筑总面积400多亿平方米,预计到2020年还将新增建筑面积约300亿平方米。
建筑业的物质消耗占全国物质消耗总量的15%左右,直接消耗的能源占全国总能耗接近30%,建筑用水占可饮用水资源的80%左右,建材生产、与建筑活动有关的光污染、空气污染、电磁污染占全部污染的34%,建筑垃圾占垃圾总量的40%。
中国建筑业正面临着巨大的资源和环境压力,通过发展节约能源、资源、环保的绿色建筑,来减少建筑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对于解决中国能源问题和改善环境有着重要意义。
近年来,中国高度重视建筑业的环境问题、积极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2006年5月,中国首次制定科技中长期战略发展规划,确定60项战略发展项目,“绿色建筑”即为其中之一。
同年10月,“绿色建筑”作为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列于“十一五”规划。
2008年10月发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中提出“积极推广节能省地环保型建筑和绿色建筑,新建建筑严格执行强制性节能标准,加快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随着国家高度重视,中国绿色建筑标准也渐成体系,2006年6月1日,《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正式颁布实施,2007年11月,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正式启动,2008年10月1日,《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和《公共机构节能条例》。
标准和条例的完善进一步推动了绿色建筑的发展。
由于建筑行业是能耗、用水、占地和造成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的大户,因此,只有减少甚至消除建筑给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才能成为可能。
所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需要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的绿色建筑,需要生态建筑和可持续发展建筑。
中国既有建筑量大面广、能耗高、具有巨大的节能潜力,因此,在中国发展绿色建筑是一项意义重大而十分迫切的任务。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执行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反映建筑领域可持续发展理念,对积极引导人力发展绿色建筑,促进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发展,具由十分重要的意义。
绿色建筑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社会民生的需求,是建筑节能的进一步拓展和优化。
绿色建筑在中国的兴起,既顺应了世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潮流,又是中国建立创新型国家的必然组成部分,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绿色建筑势必成为我国建筑领域的发展方向。
1.1.2绿色建筑是中新天津生态城的主要标志之一
中新天津生态城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国家间合作开发建设的生态城市,将为中国乃至世界其他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样板;为生态理论创新、节能环保技术使用和展示先进的生态文明提供国际平台;为中国今后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提供示范。
中新天津生态城作为中国天津滨海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独有的亮点,将充分利用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改革创新的政策优势,借鉴国际先进生态城市的建设理念和成功经验,通过十年左右的建设,使之成为展示滨海新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的重要载体和形象标志。
中新天津生态城是中新两国政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节约资源能源、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合作项目。
生态城将致力于建设成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蓬勃、社会和谐”的新型城市,为中国其他同类地区提供借鉴和参考。
为实现上述目标,生态城认真借鉴新加坡等先进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结合选址区域的实际,围绕生态环境健康、社会和谐进步、经济蓬勃高效和区域协调融合四个方面,确定了22项控制性指标和4项引导性指标。
指标体系的制定为生态城的规划建设提供了依据。
中新天津生态城运用生态经济、生态人居、生态文化、和谐社区和科学管理的规划理念,聚合国际先进的生态、环保、节能技术,造就自然、和谐、宜居的生活环境,致力于建设经济蓬勃、社会和谐、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生态城市。
全面贯彻循环经济理念,推进清洁生产,优化能源结构,大力促进清洁能源、可再生资源和能源的利用,实现经济高效循环。
提倡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逐步形成有特色的生态文化;建设基础设施功能完善、管理机制健全的生态人居系统;注重与周边区域在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协调,实现区域协调与融合。
中新天津生态城的建设目标具体包括:
建设环境生态良好、充满活力的地方经济,为企业创新提供机会,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就业岗位;促进社会和谐和广泛包容的社区的形成,社区居民有很强的主人意识和归属感;建设一个有吸引力的、高生活品质的宜居城市;采用良好的环境技术和做法,促进可持续发展;更好地利用资源,产生更少的废弃物;探索未来城市开发建设的新模式,为中国城市生态保护与建设提供管理、技术、政策等方面的参考。
中新天津生态城的特点是:
一、第一个国家间合作开发建设的生态城市;二、选择在资源约束条件下建设;三、以生态修复和保护为目标,建设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共熔共生的生态系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四、以绿色交通为支撑的紧凑型城市布局;五、以指标体系作为城市规划依据,指导城市开发和建设;六、以生态谷、生态细胞构成城市基本构架;七、以城市直接饮用水为标志,在水质性缺水地区建立中水回用、雨水收集、水体修复为重点的生态循环水系统;八、以可再生能源利用为标志,加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根据规划,到2020年,中新生态城建筑节能达到75%以上,绿色建筑占所有建筑的100%;大力开发风力、光电、光热、地热等可再生能源,使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不低于20%。
由此可以看出绿色建筑是中新生态城的主要标志之一,直接关系到生态城建设目标的实现,绿色建筑研究院的成立,正是抓住了这一契机,为未来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1.1.3绿色建筑涉及产业范围广阔
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明确了绿色建筑的定义:
即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财)、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包括规划、设计、验收、检测、运营管理,从决策阶段到实施阶段到投入使用阶段涉及到的产业范围众多,可以带动的上游产业包括建筑材料、节能产品、清洁能源、建筑设计、软件、金融等行业,可以推动的下游产业涉及到高端商业、各类生态园区产业、物业管理、节能服务、垃圾清运等行业。
从下游产业看,除了一切服务于提升居住品质的产业外,绿色建筑也将成为各类高品质企业入驻的首选,因此对当地产业结构的改善也有很强的推动作用。
上游产业方面,绿色建筑与传统房地产一样,都具有很长的产业链,所不同的是一个“新”字,包括新材料、新能源、新设备和新服务等等。
但是“新”不等于高成本和高科技,而是强调因地制宜的“适用性”,适用性是这些支撑产业的企业能否赢得竞争的关键。
绿色建筑相关产业商机巨大,这就为绿色建筑研究院的业务开展提供了条件。
绿色建筑研究院的业务功能模块最初涉及绿色建筑审查与评价、科技研发;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会相继推出教育培训、成果转化、检验检测、咨询评估等业务功能模块。
1.2绿色建筑研究院成立的目的
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对建筑的要求已不仅局限于遮风避雨的层面上。
人类对于居住环境舒适度的追求以及对建筑环境不加节制的开发与建设,使现代建筑不仅疏离了人与自然的天然联系和交流,也给环境和资源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上个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的爆发,使人们清醒地意识到,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高速文明发展史是难以为继的。
耗用自然资源最多的建筑产业必须改变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于是节能建筑作为绿色建筑的前身应运而生。
经过几次革命性的发展后,发达国家的节能建筑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于是人们又把目光扩展到建筑全过程的资源节约、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提高居住舒适性、安全性等更广阔的领域。
在这期间,各类有关绿色建筑的活动在世界各地风起云涌,各种新建筑名称也繁花似锦般地涌现。
直到1992年巴西的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召开,使“可持续发展”这一重要思想在世界范围达成共识,绿色建筑才渐成体系,并在不少国家实践推广,成为世界建筑发展的方向。
中新生态城要求100%绿色建筑,成立绿色建筑研究院正是为了抓住这一契机,以绿色建筑审查评价为主业,为生态城的绿色建筑提供服务,随后逐步拓宽业务范围与服务区域,形成一套可复制的绿色建筑全过程服务模式。
1.3绿色建筑研究院现状
绿色建筑研究院由生态城管委会、中国建筑材料科学总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天津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天津市御道咨询公司5家单位共同出资组建,其中生态城管委会出资300万,其余四家单位各出资100万,总注册资本700万。
同时,绿色建筑研究院已经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城市科学研究会、天津市天友设计公司达成了合作意向,其业务功能逐渐开展绿色建筑审查与评价、科技研发、教育培训、成果转化、检验检测、咨询评价等业务,其业务范围目前主要在中新天津生态城内,随着绿色建筑研究院规模的不断扩大,其业务范围和服务区域将逐步向华北地区拓展,最终争取拓展到全国的绿色建筑咨询与评估业务,并形成一套可复制的绿色建筑全过程服务模式。
2绿色建筑研究院的外部环境分析
2.1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
2.1.1政治法律因素
(1)国家提出建立“两型”社会和“低碳经济”的目标
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节约资源,即在生产、流通、消费等各领域各环节,通过采取技术和管理等综合措施,厉行节约,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尽可能的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发展模式。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
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全社会都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
反过来,良好的环境也会促进生产、改善生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准则,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节约、环保、文明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让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成为每个企业、村庄、单位和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也就是说,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之上。
那么这样的“综改区”,也就是以节能降耗、保护环境为核心要素的改革试验区。
建设“两型社会”,要求我们坚持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共同发展的道路,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建设“两型社会”融合了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理念,是科学发展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具体体现。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资源利用的效率依然十分低下。
据统计,中国的GDP占全球4%,而煤、铁、铝等的消耗占世界的30%以上。
而近年来,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带给地方环境的压力相当大。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在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是从我国国情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决策。
“两型社会”的定义于房地产行业而言,同样意味着几个发展方向的衍生:
住宅节能标准将被加强,节能建筑将成为楼市发展主流;七成用地集中于民生的土地政策,或将得以有效推进,即包括经济适用房、廉租房、限价房(限面积房)、普通商品房等开发速度和比重将逐步加快、加大;高档别墅用地将受到一定限制,高档别墅供应将逐步放缓;土地浪费等问题将被摆上政策战略性位置;住宅配套设施建设标准将从严,建筑成本或将随之上涨。
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的约束越来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我们国家经济结构要面临转型,即从过去那种“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模式向“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高产出”转变。
中部地区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产出地区,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在全国来说显得更加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在中部的改革试验区提出“两型社会”建设目标,是一种具有全局意义的战略考虑。
两个中部试验区的获批,将成为“两型社会”的重要示范基地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低碳经济的特征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构筑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体系,包括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体系。
低碳能源系统是指通过发展清洁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核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替代煤、石油等化石能源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低碳技术包括清洁煤技术(IGCC)和二氧化碳捕捉及储存技术(CCS)等等。
低碳产业体系包括火电减排、新能源汽车、节能建筑、工业节能与减排、循环经济、资源回收、环保设备、节能材料等等。
具体来讲,低碳经济是指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理念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结构创新、经营创新、新能源开发利用等多种手段,提高能源生产和使用的效率以及增加低碳或非碳燃料的生产和利用的比例、尽可能地减少对于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耗,同时积极探索碳封存技术的研发和利用途径,从而实现减缓大气中CO2浓度增长的目标,最终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局面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
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
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
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
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
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
摒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我国应把“低碳化”作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是:
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40%至60%,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降低50%左右。
(2)中新两国合作协议
2007年4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会见新加坡国务资政吴作栋时,共同提议在中国合作建设一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谐型的城市。
2007年7月,吴仪副总理访问新加坡,与新方进一步探讨了生态城选址和建设原则。
随后,国家有关部委对天津等多个备选城市进行反复比选和科学论证,在征求新加坡国家发展部的意见后,于9月底初步认定生态城选址在天津滨海新区。
2007年11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共同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新加坡共和国政府关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一个生态城的框架协议》。
国家建设部与新加坡国家发展部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新加坡共和国政府关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一个生态城的框架协议的补充协议》。
协议的签订标志着中国――新加坡天津生态城的诞生。
这是两国政府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性合作项目,是继苏州工业园之后两国合作的新亮点,显示了中新两国政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和能源的决心。
按照两国协议,中新天津生态城将借鉴新加坡的先进经验,在城市规划、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循环经济、生态建设、可再生能源利用、中水回用、可持续发展以及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进行广泛合作。
为此,两国政府成立了副总理级的“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和部长级的“中新联合工作委员会”。
中新两国企业分别组成投资财团,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参与生态城的开发建设。
新加坡国家发展部专门设立了天津生态城办事处,天津市政府于2008年1月组建了中新天津生态城管理委员会。
至此,中新天津生态城拉开了开发建设序幕。
建设中新天津生态城,是滨海新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打好开发开放攻坚战、实现“五个争创”的重大举措,是落实中新两国政府合作的重要任务。
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可喜变化,一座国际化生态新城已经初具规模。
双方在推进生态城建设中,加强沟通,互相理解,彼此支持,建立健全了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形成了密切合作的良好关系。
当前,我们正以改革的精神,学习借鉴成功经验,从体制机制、生态环境、产业发展和社会管理等方面,全面加快推动生态城的各项工作,不断开拓创新,发挥好样板和示范效应。
希望我们双方按照两国政府的要求,进一步密切配合,进一步加大力度,共同为生态城的开发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中新天津生态城总体规划确定把生态城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生态文明的示范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示范区;建设体现天津地域文化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生态宜居的国际化滨海新城。
规划中确定了生态城要以生态环保科技研发转化产业、绿色建筑产业、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产业;建立绿色交通、邻里单元、生态社区模式,并确定了生态城“一核一链六楔、一轴三心四片”的空间布局结构;此外,规划以节水为核心,注重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循环利用;塑造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地方特色与现代科技文明相交融的城市景观风貌;充分利用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将生态城建设成为高效、便捷、可靠、动态的数字化城市等。
中新生态城管委会副主任崔广志说,"我们的目标,是用10年左右的时间全部建成,那时区内人口将达到35万人,而且全部住上绿色建筑。
"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做到在30平方公里城市内的建筑全部是绿色建筑,而中新生态城的绿色建筑比例将达到100%。
(3)国家对绿色建筑的扶持
在"十一五"期间,我国已经奠定了绿色建筑发展的良好基础。
通过住建部"三百"绿色示范工程,在绿色建筑方面的示范超过了300平方米。
在“十一五”期间,我国新建建筑节能标准的执行率超过了95%,有近三万多亩的大型公共建筑进行了能耗的检测,有700多幢进行了实时的检测,其中还有一批公共建筑进行了节能改造,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十二五"期间,建筑节能工作将走向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首先,新建建筑节能标准向着更高的节能标准发展。
在北方地区,比如在北京、天津,正在研究并准备实施75%的节能标准。
在夏热冬冷的大城市,目前正在研究推广实施95%的节能标准。
我们还要提高设计、施工节能的达标率,提高建筑的能效;通过已有建筑的节能改造,来进行建筑能耗的节约。
我国还将从建筑本体节能向广泛的新能源应用发展,从单体建筑向区域(小区)发展,从城镇的建筑节能向农村的建筑节能发展,以及从节能建筑向绿色建筑全面发展。
绿色建筑评价的基础性工作,也正在开展过程当中;一批标准、细则正在研究和制定过程中,包括已经发布的绿色工程的施工,绿色施工的评价标准,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绿色工业建筑评价导则,绿色办公建筑评价标准等。
下一步完善绿色评价的标准体系,将突出6个方面的技术体系——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室内环境和运营管理。
“在我国"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明确要求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
在住房以及城乡建设领域,由于城镇化和工业化加速发展,带来的能源消耗持续增长,土地资源水资源短缺,更将制约我们的发展。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主任杨榕介绍,所以,在国家的“十二五”规划,第一次把绿色建筑纳入,要求建筑业要推广绿色建筑,绿色施工,同时改造建筑业的固有发展模式。
“国务院领导也非常重视绿色建筑的发展。
温家宝总理就做出批示,要求我们发展绿色建筑,从法规、规划、技术标准设计等方面全面推进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
”杨榕介绍,正是在这样的要求下,住建部配合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制定国家的绿色建筑行动计划。
“现在提出的目标是,首先,新建建筑节能标准向着更高的标准,比如65%、75%的标准去发展,旧建筑的建筑节能改造要在"十二五"期间完成4亿平方米的改造。
可再生能源的建筑应用要在区域形成连片和产业示范。
在建筑运行节能方面,要实现能耗定额来引导建筑运行节能的相关工作。
同时从城镇扩大到农村的建筑节能的发展。
再有就是全面地实施国家的绿色建筑行动计划。
”杨榕表示,在“十二五”期间,我国的建筑节能也会向纵深的方向发展。
十二五期间,国家可能要推广发展十亿平方米或者更多的绿色建筑。
目前的想法是通过突出重点,比如政府办公建筑,比如结合生态城市的建筑、结合国家财政补贴的项目,结合国家、政府投资的工程项目,来强制性推行绿色建筑标准的实施。
同时,通过财政、税收、土地政策等各个方面来引导绿色建筑的发展。
由一星到三星,绿色建筑会增加增量成本。
但是从绿色建筑最后实现的技术要求和目标看,这些增量成本完全可以在后来建筑的运行过程中得到回收,回收期有4、5年,7、8年等,也说明绿色建筑的长期回报率还是非常可观的。
与此同时,国家也正在研究对绿色建筑进行按星级补贴。
在11月8日召开的“中国大型公共建筑绿色节能减排高峰论坛”上,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表示,中国的三星级绿色建筑标准一旦执行,一是可以享受地方政府的优惠;二是可以享受中央财政补贴;三是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绿色 建筑 研究院 成立 背景 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