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动力中药的研究进展4.docx
- 文档编号:10284200
- 上传时间:2023-02-09
- 格式:DOCX
- 页数:5
- 大小:19.70KB
胃肠动力中药的研究进展4.docx
《胃肠动力中药的研究进展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胃肠动力中药的研究进展4.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胃肠动力中药的研究进展4
胃肠动力中药的研究进展4
胃肠动力中药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很常见,除了功能性胃肠病、器质性胃肠病外,全身性疾病如一些代谢、内分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也常引起胃肠运动功能障碍。
胃肠运动功能障碍的表现形式多样,既有胃肠功能减弱、胃肠功能亢进,也有胃肠功能紊乱,针对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药物是治疗的关键,而目前治疗这些疾病的主要措施是调节胃肠动力,促胃肠动力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多年的临床应用表明,这些药物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副反应,临床应用受到限制[1、2]。
胃肠运动是极为复杂、高度协调的神经肌肉活动,受神经和内分泌激素网络的整体调控。
中枢神经、自主神经以及被称为“肠脑”的肠神经系统均参与支配胃肠运动。
因此如何从整体上调节胃肠运动是治疗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关键。
而目前的促胃肠动力药都是针对特定受体的,很难达到整体调节的作用,中医注重整体调节、辨证论治,中药具有多靶点、多系统的作用优势,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进行促胃肠动力中药的研究,对于治疗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和重要的临床意义 中药治疗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疗效可靠,副作用较小。
中医学虽无“胃肠动力”概念,但实际上已有不少方剂被广泛而有效地用于治疗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3、4、5]。
近年来随着对胃肠动力研究的深入,关于中药对胃肠动力的影响也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研究显示某些中药包括单味药和中药复方对胃肠蠕动有较好的调节作用,但也存在不少影响疗效的因素,作用机制尚不明了,并提出了“胃肠动力中药”这一概念。
指出胃肠动力中药是指能增强蠕动,促进排空,具有降逆止呕、消痞除满、疏肝利胆、健脾化湿和胃及攻积导滞等作用的一类中药[6]。
“胃肠动力中药”概念的提出明确了中医治疗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研究方向,但目前的研究范围及深度有限,还无法揭示中医药的奥妙,有待于进一步深入,以便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一、胃肠动力的中医认识 中医脏象学说常以“脾升胃降”来概括整个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
早在《素问·经脉别论》中就有: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之说。
此可见脾胃功能正常与否不仅关系到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而且与全身脏腑功能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脾 主运化,以升为顺;胃主受纳,以通为用,以降为顺。
脾胃居中,为升降之枢纽。
升降之机者,在乎脾土之健运。
中焦脾土失运,当升不升,当降不降,是以上吐下泄”。
因此胃肠动力紊乱而出现的各种症状大多数与脾胃功能异常有关。
中医认为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的运动(气化)又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
其中,气的升降运动是胃肠动力的具体的体现与反映,两者之间直接或间接存在着生理与病理的密切联系。
中医学的气机升降理论与现代医学的胃肠动力有许多类似之处。
脾胃升降失常可导致胃肠动力障碍。
中医理论认为,脾、胃、小肠、大肠是人体饮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脏器,在生理情况下,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主要依赖胃的受纳和腐熟、脾的运化和输布、小肠的受盛化物和分清泌浊、大肠的传化糟粕功能来完成,同时又受肝的疏泄、肾的温养、肺之宣降的调节,化生人体所需的水谷精微和气血津液,以充养五腑六腑,四肢百骸,故称“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各个脏腑以经络气血为媒介相互联系和传递信息,在生理上相互依存和彼此为用,形成一个协调统一的整体,维持机体的正常功能活动。
若饮食不节、感受外邪、情志所伤、脏腑功能失调导致气机不畅、寒热失调、脾胃失和,则可出现一系列病理变化:
胃失和降则胃不受纳,浊气上逆,引起食欲减退、胃脘疼痛、脘腹胀闷、嗳气呃逆、恶心呕吐;脾失健运则脾失健运,水谷不化,引起神疲乏力、腹胀泄泻、水湿留滞、久泻脱肛;小肠欠顺达,则清气不上,浊气不下,引起腹部胀痛、恶心呕吐、便秘泄泻;大肠传导失司,则糟粕不利,引起肠鸣腹痛、大便溏泄或里急后重、大便秘结;肝失疏泄则肝脾不和,土壅木郁,引起胸胁胀满、腹痛不适、呃逆反酸、抑郁不舒;肾失关约,则火不生土,水湿泛滥,引起腹中冷痛,下利清谷、四肢水肿;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失宣降,腑气不通,则引起腹胀、便秘。
以上诸症都是胃肠动力障碍的具体表现,进一步说明中医的脾胃气机升降理论对胃肠动力障碍的诊治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因此从脾胃升降的角度来研究整个消化系统的病理生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将胃肠动力功能障碍大致归纳为肝郁气滞型、脾虚胃弱型、湿热蕴结型、气滞血瘀型等证型。
其中以肝郁气滞型为疾病初发时期的基本证型。
随着病情发展,则可以衍生出其他证型,或为兼证,或为并病,一般多为本虚标实、寒热错杂证多见。
其病位在脾、胃,涉及肝、肾、肺、大小肠。
病情的发展多气及血, 实而虚。
中医治疗胃肠动力功能障碍着眼于整体,应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收到较好的疗效。
现降其治法概括如下:
㈠理气解郁法 肝郁气滞的治疗原则是理气解郁。
适用于气机不畅的胸胁胀满、腹痛不适、呃逆反酸、抑郁不舒的症状。
其代表方剂有枳实导滞丸、六味安消丸、木香顺气丸、越鞠丸、气滞胃痛冲剂等。
根据近年来的药理学实验研究证实,理气药对胃肠道的运动功能有调节作用。
兴奋胃肠道、增强肌张力、促进胃排空、增强肠蠕动的中药有:
枳实、厚朴、木香、大腹皮、槟榔、柴胡、川楝子、苏叶等。
此类药物能加强胃肠道收缩,提高其紧张性,治疗脘腹胀痛、纳呆早饱、恶心呕吐、便秘燥结等消化功能低下和胃肠运动减弱等症。
抑制胃肠道运动的药物有陈皮、香附、吴萸等,降低肠道紧张性,收缩幅度减弱和解除胃肠痉挛等。
其药理作用可缓解迷走神经兴奋现象,可治疗呃逆、溏泄、绞痛等症。
促进胃液分泌的药物有陈皮、枳实、桔皮、佛手、沉香等。
此类药物皆具有挥发油类物质,有缓和的局部刺激作用,也有排气通便作用。
具有兴奋和抑制双向作用有的药物有枳实、厚朴、木香等,此为中药作用的特色之一。
㈡健脾和胃法 肝脾不和的治疗原则是健脾和胃法,该法具有健脾助运,和胃降逆的功能,主治脾虚胃弱的病证,适用于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而产生的腹泻便溏、脘腹胀满、纳呆食少、全身无力、四肢疲惫的症状。
其代表方剂有半夏泻心汤、四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异功散、参苓白术散、黄芪建中汤、吴茱萸汤、旋覆代赭汤、理中汤、丁香柿蒂汤、桔皮竹茹汤、香砂养胃汤和建中汤等,其药理作用能兴奋消化功能,排除胃肠积气,反射性地促进胃功能,增强蠕动,止呕镇吐。
健脾药中人参、党参、白术能补中益气,三药均能增强平滑肌的张力,白术作用平和,低浓度时有缓和胃肠运动的作用,可治疗慢性泄泻,但在较大浓度时,又能增强胃肠推送能力而帮助消化。
和胃降逆药有干姜、吴茱萸、肉桂、丁香、荜拔、小茴香等,温胃舒是代表方剂之一,临床观察,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胀痛症,效果良好。
吴茱萸有镇吐作用,与生姜同服能增强止吐的协同效能,说明古方吴茱萸汤组方的合理性,发挥了全方的增效作用。
健脾化湿药主要用于脾虚湿困证患者,在健脾助运的基础上加上芳香化湿药物,因为脾喜燥恶湿,湿邪易犯脾胃,脾阳为湿所困,则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脘腹胀闷、舌苔厚腻等症状。
常用方剂有藿香正气散、平胃散等。
芳香化湿药如藿香、厚朴、佩兰、豆蔻、草果等,含有芳香挥发油,有驱风排气作用,可刺激胃肠运动,加强其推进性蠕动,有助于胃肠内容物的排空,此即中医所谓的“醒脾”功能,而厚朴、苍术的苦味健胃作用,对促进食欲也有作用。
健脾化食药主要用于脾虚食滞证患者,可以在健脾助运的基础上,加上消积导滞、降逆和胃的药物。
用于宿食不消而引起的脘腹胀满、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症,常用方剂有保和丸、五积散、肥耳丸等。
健脾化食药如鸡内金、山楂、谷芽、麦芽和神曲等。
根据近代药物研究这类药物含有脂肪酶、淀粉酶及多种维生素,确有促进消化、增强食欲的作用。
温中散寒药主要用于脾胃虚寒患者,因脾阳不足,水谷不化,可以出现腹泻便溏、脘腹胀满、全身无力、四肢厥冷、遇寒则发的症候,可以应用温中散寒的方药,代表方剂有附子理中汤和吴茱萸汤。
其中主要药物为附子、肉桂、高良姜、荜拔等,其性味均甚辛辣,能兴奋消化功能,排除胃肠积气,肉桂能刺激嗅觉,反射性促进胃功能增强蠕动,其中桂皮油能促进肠蠕动,使肠管兴奋,为古人认为“肉桂暖脾胃,除积冷”之说提供了科学依据。
㈢清化燥湿 清热燥湿法主要用于脾虚湿困,湿蕴化热,形成湿热蕴结。
其代表方剂香连平胃散、葛根芩连丸、加味香连丸、左金丸等。
方剂中多用黄连、黄柏、苦参、苍术、黄芩、秦皮等。
胃肠湿热证中若是热性呕吐可用左金丸,热性泄泻可用香连丸,黄连、黄柏、黄芩除都有抑菌作用外,黄连还能缓解胃肠紧张性收缩,黄柏则能增强家兔离体肠管的收缩,使收缩幅度增高和促进胰液分泌。
黄芩对犬肠管有明显抑制作用和抗乙酰胆碱作用,亦可抗毛果芸香碱引起的肠运动增强,切断迷走神经,不影响其作用。
说明对平滑肌本身可能也有直接松弛作用,有明显 的解痉作用。
燥湿温化法,具有燥湿温化的功能,主治湿从寒化,寒湿互结,而形成寒湿蕴结证。
其代表方剂有胃苓汤、金不换正气散等。
在健脾温中的基础上,加苍术、藿香、蔻仁、砂仁等药,既能温化寒湿,又能健脾和胃,促进脾升胃降,痛泻自止。
㈣活血祛瘀法 活血祛瘀法具有疏通血液瘀滞,增强血液循环的作用,主治各种病因引起的瘀血证,临床上单纯瘀血证比较少见,多和其他证型并存,故活血祛瘀法也可分为益气祛瘀、行气祛瘀、利湿祛瘀、清热祛瘀等法。
代表方剂有血府逐瘀汤、化痞汤、核桃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等。
方中桃仁、红花、三棱、莪术、元胡、郁金等能比较规律性的引起肠管兴奋,加强收缩,提高张力。
桃仁、红花合用的作用比单用为好,三棱、莪术合用既能提高肠管张力,又能保持一定的收缩幅度,具有两者的优点。
理气活血法是理气药与活血药同用,主治各种气滞血淤证。
药物如枳实与三棱、桃仁结合,既有活血药提高张力的作用,又保持有效收缩的作用;川芎、丹参、赤芍和五灵脂等能对抗乙酰胆碱作用,解除肠肌痉挛性疼痛,乳香、没药、元胡有较强的镇痛作用。
总的来看,活血药大多具有提高肠管张力的作用,而理气药大多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因此对与胃肠运动功能亢进的气滞作痛,多用理气药为宜;对于胃肠运动功能降低的瘀血作痛,宜用行气化瘀药为宜。
在运用上述诸法的同时临床运用“胃以降为顺”的原理,适当加入攻下之品可以加强疗效,但必须注意中病即止,切不可克伐太过,以免损伤正气,当下不下,亦可延误病情,所以临床运用一定要辨证用药,方可效如桴鼓。
临床常用的攻下方剂有:
寒下方:
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润下剂方:
麻子仁丸;攻补兼施方:
黄龙汤、增液承气汤;消食导滞方:
保和丸。
综上所述,中医辨证论治可以根据不同的患者、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疾病的不同性质、不同的地域而采用不同的治法,是提高疗效、治疗胃肠动力功能障碍的最佳选择,值得深入研究。
二、胃肠动力中药的研究概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胃肠 动力 中药 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