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教案人教版文化生活教案全册 1.docx
- 文档编号:10280171
- 上传时间:2023-02-09
- 格式:DOCX
- 页数:167
- 大小:964.67KB
高二政治教案人教版文化生活教案全册 1.docx
《高二政治教案人教版文化生活教案全册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政治教案人教版文化生活教案全册 1.docx(16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政治教案人教版文化生活教案全册1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第一框体味文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文化的内涵,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懂得文化素养的培养与体现。
2、了解文化形式的多样性,懂得文化现象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3、阐释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
2、学会分析文化的价值,提高学生文化欣赏和主动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感受文化的力量,从而懂得文化建设,发展先进文化的意义。
2、参加积极向上的文化运动,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与力量
【教学难点】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教学方法】引导学习先自学,然后有重点地讲解,夯实基础的同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归纳总结,并当堂演练、点评,切记“先学后教”,“授之以渔”,打造高效课堂。
【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
一、体味文化
(一)文化“万花筒”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表明文化现象具有普遍性,前者从时间上讲(古代→现代);后者从空间上讲(校园文化、社区文化、网络文化)。
2、文化现象各具特色,丰富多彩
表明文化现象具有特殊性,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人们有不同的文化生活。
※文化现象是文化本质和规律的外部表现,我们知道了文化现象是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那么文化的内涵是什么呢?
(二)文化是什么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做填空题。
1、文化的内涵:
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意识形态性质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文字等非意识形态部分。
把握这一概念,需注意以下几点:
(1)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
文化现象本质上是一种精神现象,而不是经济现象和政治现象,文化是一种精神活动,而非经济、政治活动。
(2)人是文化的主体。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3)文化包括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动态:
精神活动;静态:
精神产品。
(4)文化有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之分。
意识形态文化有鲜明的阶级性,非意识形态文化则没有阶级性。
(5)还要注意区分“文化生活”中的“文化”与广义的文化和狭义的文化。
广义的文化:
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与文明相近,用区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区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人的运动。
例如考古学中的文化。
狭义的文化:
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文化生活”的“文化”既不同于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狭义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是中特社义文化中的“文化”。
[处理练习题]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①西双版纳的植物王国②九寨沟的自然风光
③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④大汶口文化遗址
⑤宗教活动、宗教教义和宗教建筑⑥克隆技术
⑦伦理道德观念⑧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制度
⑨乡镇企业⑩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机器
A.①②③④⑤ B.⑥⑦⑧⑨⑩ C.③④⑤⑥⑦ D.③⑤⑦⑨⑩
2、文化的特征
(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有了人类社会才会有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之为文化。
(处理P6探究四,知道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
(2)人的文化素养是逐步培养出来的
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后天自然而然形成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运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3)文化必须以物质为载体(不是纯粹的精神活动)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即精神离不开物质,文化必须以物质为载体。
例如一个时代的文化、审美,必然表现在这一时代的文学艺术、影视作品中,甚至表现在这一时代的雕塑、建筑、时装等各种文化艺术形式中。
因此,我们阅读书籍,欣赏艺术品,参观历史文物,都可以看到历史上和现实中的文化,认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处理P7探究五,知道文化素养就体现在日常行为中,人们的一举一动都能反映其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三)文化的力量
1、文化的形式
非常丰富。
静态角度:
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
动态角度:
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处理P4探究一,知道艺术是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而非全部内容,文化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
)
2、文化的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注意文化作用的两重性:
先进、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落后、腐朽的文化则阻碍社会的发展,把人们引向歧途。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处理P8探究六,知道马义是科学、先进的文化,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
【课堂小结】
内涵:
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文化的含义以及力量,知道了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而不是经济现象、政治现象;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成长、社会发展有深刻的影响。
特别注意文化作用的两重性。
辩证分析:
文化有先进健康文化和落后腐朽文化之分。
前者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有促进作用,后者有阻碍作用。
对文化有一个总的了解,理解其内涵,了解其外延,感受其力量,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教育和熏陶。
【课堂练习】《第二教材》上的例题和选择题。
【书面作业】根据上述材料简述文化的力量(《第二教材》P38)。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较为陌生,再者文科特长班和普通班以及理科班在课前准备也不一样,因此课堂教学方式也应不完全相同,要有预备方案才行。
在教学内容上,基本知识点一定要强调准确,重点知识要讲精讲细,最好能当堂运用练习一下,本节课原本设计的课堂探究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展开,今后在设计课堂教学上时还要多注意课堂的高效。
第二框文化与经济、政治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知道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对经济、政治有反作用。
2、明确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2、说明现代社会中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意义,培养学生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不同性质的文化对政治、经济的作用不同,我们要自觉掌握先进健康的文化,抵制落后、腐朽的文化。
2、懂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学习,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自己的力量。
3、树立反对文化霸权主义、保护中华民族文化的意识。
【教学重点】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联系,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教学方法】
本框理论性较强,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案例的作用。
第一目,用“学案”导学;第二目,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按照体验感悟事实材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一起体会了文化的魅力,(简单复习,回忆文化的内涵、特征及作用)我们知道,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文化有别于经济、政治,同时三者又密不可分。
那么,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本课时,我们就来研究这一问题。
探究:
P9归纳:
有的内容难以归类,正是因为经济、政治和文化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关系,现实生活中,我们常有这样的感觉,经济越发展,政治越进步,越离不开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二、文化与经济、政治
(一)相互影响:
在经济的基础上
1、文化由经济、政治决定,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经济、政治对文化的决定作用)
对此,要把握以下几点:
(1)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中,经济处于基础和中心的地位,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
(2)经济和政治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由我国以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所决定的,并反映着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制度。
(3)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绝对同步。
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
那种认为只要物质物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会好起来了,物质条件差一点,精神文化就不能搞好的观点不符合历史发展的事实,是不正确的。
(4)文化不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
2、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文化对政治、经济的反作用)
(1)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从地域上看)
举例:
中国的发展一直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而西方的发展则深受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
今天,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从性质上看)
思维拓展:
P10专家点评二
结论:
不同的社会形态具有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不同的社会文化;这些文化都对该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过渡):
文化不但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而且相互交融。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
这一特点日益显著。
(二)相互交融:
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当今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代特点)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采用材料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
材料一:
2000年,我国25至54岁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97年,而美国为12.7年,日本为12.3年,英国为11.9年,德国为13.5年。
统计表明,25至54岁的从业人口中,我国75%的人是初中和小学水平,而美国86%的人是高中和高中以上水平。
材料二:
美国的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20年前还居于第12位,现已上升到第4位,美国的影视业,已成为全美居于前列的创汇产业,与其航天航空业和现代电子业并驾齐驱。
在美国400家实力最强的公司中,有1/4是文化企业。
问:
上述材料说明什么问题?
结论:
(1)在经济发展中,教育、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从经济发展)
(2)文化产业的迅速崛起,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从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
注释:
文化生产力和文化产业
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材料:
美国通过好莱坞电影等大众传媒和大众文化产品大肆推销其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法国为了保卫法兰西文化,非常重视在世界上传播法兰西文化;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建立文化发达国家”的战略构想,意图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文化基地。
问:
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结论)
结论:
(1)国内民主政治方面:
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2)国际政治斗争方面:
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过渡):
文化不仅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同时,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的地位、作用越来越突出。
(三)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
(处理P12探究,知道:
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1、文化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2、我国的策略:
(1)加强文化建设,提高文化软实力;
(2)发展先进文化,弘扬民道精神。
【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也比较复杂、难懂。
因此教学过程中采用“学案”和“材料分析”相结合,有效地弥补了学生知识储备较少的不足,但是效果还不是很好,主要还是时间安排不妥当,今后尽量能在上一节下课后布置下一节的预习任务。
这样做也许效果会好些。
再者,课前提问情况反映了课下落实不够,这些都是在今后教学中要注意调整的,在课堂教学设计上还要多考虑,精准备,力争打造高效课堂。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
文化影响人们交往行为和交行方式,文化影响人们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2)识记文化的来源
(3)理解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2、能力目标
结合文化对人的影响,理解和感悟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从而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培养自己正确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更加自觉地接受健康向上文化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
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
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教学难点:
区分文化对人影响的两个特点
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探究、讨论,教师进行引导总结。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1、怎样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2、2、怎样理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及我国的应对之策
(导入):
通过第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个人与社会的发展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尤其是通过学习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了文化对社会的影响,那么文化对人的影响具体又是怎样的呢?
在接下来的第二课中,我们一起来感受文化对人的影响。
今天先来学习第一框:
感受文化影响。
(讲授新课)
一、感受文化影响(板书)
牛顿是我们都非常熟悉的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18岁进入剑桥大学学习,26岁就成为剑桥大学的教授,29岁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创立了微积分,发现了万有引力,创建了经典力学,被誉为人类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但是,他的成就基本上都是在前半生取得的,晚年在科学上却再无建树,大家知道是为什么吗?
牛顿晚年由于深受宗教神学的影响,沉迷于宗教世界,这使他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变化,再不能象以前那样正确的认识事物和思考问题。
牛顿的事例也正说明了文化对人的影响之大。
那么,文化对人产生影响来自于哪里呢?
1、文化影响人的来源:
文化环境、文化活动(板书)
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之中,不同的文化环境下,有不同的文化活动。
一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使人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打上特定文化的烙印。
比如:
为什么藏族同胞一般都能歌善舞、精于骑术?
因为他们生长于那样的文化环境,经常参与那样的文化活动。
因此,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过渡:
文化影响人的来源我们知道了,那么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对人都有哪些方面的影响呢?
2.文化对人有那些影响(板书)
(1)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板书)-------浅层次
人们在相互交往中,总要采取一定的方法和形式。
而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以及不同阶级、阶层的人们,进行各种社会交往的方式,都带有各自的文化印记。
比如:
在我国封建社会里,人们深受“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的影响,在交往的活动中首先要看双方社会地位的高低,先君臣、再父子。
所以在《红楼梦》中,当元妃回贾府省亲时,贾母要先向元春参拜,行君臣之礼,然后元春再向贾母行母子之礼。
而在我们现代社会里则没有这种情况。
另外如在受到别人称赞时。
中国人和西方人的反应就各不相同。
以上这些都说明了文化对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的影响。
此外,文化对人的影响还表现在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上。
(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板书)-----深层次
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知识素养、不同的价值观念,都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事物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
教材p13情景问答:
为什么不同的人看到兵马俑的时候会有不同的感慨?
他们有着不同的知识素养、价值观念不同,所以思维方式不同,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所以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思维方式是人们在认识和实践的过程中,在一定知识、观念、情感和习惯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体现各种文化影响的思维方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反过来又影响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
比如:
看到有两个异性在拥抱,我们中国人首先想到的他们是什么关系?
要么是恋人,要么是夫妇。
而美国人就不这么想,他们会认为两人的关系可能性太多了。
为什么?
我们中国人的传统文化里有“男女授受不亲”的伦理观念,虽然已是现代社会,但这种传统观念仍然在影响着我们,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从而制约着我们的认识活动,进而指导着我们的实践活动。
文化影响与思维方式、认识活动、实践活动之间的关系:
文化→思维方式
↑↓
实践←认识活动
课本P15情景问答
“互换礼物”属于交往方式,
“名字的写法”,反映思维方式;中国人家族观念较强,强调对祖辈的敬重,所以姓在名前,而欧洲人则更注重自己的独特性,所以名在姓前。
写信封两者都有。
过渡:
上面我们讲了文化对人的影响,其中对交往活动和交往方式的影响属于浅层次的影响,对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的影响属于深层次的影响。
文化影响的来源和表现我们知道了,那么文化对我们产生的影响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3、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板书)
如果你在路上碰到一个熟人,打招呼时你会怎么说?
一般就是:
吃饭没有?
或者干啥去呀?
你有没有想过自己为什么要这样问?
自己什么时候学会这样和人打招呼的?
估计很少有人能回答出这两个问题的。
为什么不好回答?
因为我们所受的文化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1)、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板书)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板书)
所谓潜移默化,是指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
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
耳濡目染、润物细无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等都体现了文化影响的这一特点。
过渡:
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墨化的特点。
人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就被影响了,而文化对人的影响又具有两重性,即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人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对人的发展则具有阻碍作用,会把人引向歧途。
人的大脑就好像一个阵地,正确的思想不去占领,错误的思想就会去占领。
所以我们平时要注意自觉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
②人们应主动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
(板书)
注意:
主动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与文化影响潜移默化的特点并不矛盾。
因为潜移默化≠消极被动、无目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自主地选择文化,比如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去游览名山大川,或者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在游览、阅读的过程中接受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
事实上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以上我们学习了文化影响的第一个特点,除此之外,文化对人的影响还具有什么特点呢?
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中写道: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为什么诗人在外漂泊多年却依然乡音无改?
因为经年累月形成的文化习俗对人的影响是难以抹去的。
无论在外多少年,中国人都要过春节,西方人都要过圣诞节,阿拉伯人都要过开斋节等等,这些都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这正是文化对人影响的第二个特点。
(2)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特点(板书)
①文化对人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板书)
文化对人的影响,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的其他各个方面,都是深远而持久的。
P16情景问答2
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大家都非常熟悉,最起码对其中的这段话非常熟悉。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
回首往事时,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
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
这部著作曾深深影响了几代革命青年的成长,它是通过什么影响人的成长的?
通过影响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影响人的成长的。
②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板书)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决定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生观是人们对于人生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
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有无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一种认识和评价。
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注意: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但并不是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无法改变。
如:
为什么一些党员、干部一开始能够保持清正廉洁,勤政为民,但是后来却被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所腐蚀,经不起金钱、权力和美色的诱惑而腐化变质,最终走向自我毁灭?
究其原因,都是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被打开缺口而迷失方向,走向堕落的。
所以我们不仅要注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更要注意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免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方向,误入歧途。
结合本节内容,思考p17问题
(2)通过阅读这段话,可以感受到,一段丰富的人生经历、一份令人心动的情感、一种远大的理想、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会深深地影响着人的发展。
丰富的人生经历、令人心动的情感、远大的理想、催人奋进的力量实际上都是文化的力量,精神的力量,对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对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这种影响有时是潜移默化的,有时是激烈深刻的。
它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的多方面表现和特点。
通过学习讨论,我们知道了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影响人们的交往活动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
我们应当提高识别先进与落后文化的能力,自觉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抵制落后和腐朽文化的侵蚀,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本节课讲述了文化对人有哪些影响,着重探讨了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这节课对于学生来说,不难理解,同学们大多对里面的事例有亲身体验或者比较熟悉。
关键是通过对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先进文化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人的成长、发展和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自觉接受先进文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知识结构:
第二框文化塑造人生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优秀文化对人的精神世界的丰富过程和对健全人格的塑造过程
2.理解优秀文化对增强人的精神力量的作用和对人产生的感染力和感召力
3.理解优秀文化在人全面发展中起到的不可替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二政治教案人教版文化生活教案全册 政治 教案 人教版 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