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对孩子的人格发展究竟有没有影响.docx
- 文档编号:10271913
- 上传时间:2023-02-09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2.92KB
父母对孩子的人格发展究竟有没有影响.docx
《父母对孩子的人格发展究竟有没有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父母对孩子的人格发展究竟有没有影响.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父母对孩子的人格发展究竟有没有影响
父母对孩子的人格发展究竟有没有影响?
——读《教养的迷思》的细思碎想
李镇西
一
《教养的迷思》是美国知名心理学家、作家朱迪斯·哈里斯的一部“惊世骇俗”之作。
作者从教养、环境、基因、时代、地域、文化、性别、学校、社区等方面,全方位地“论证”了她的观点——
父母的教养方式并不能决定孩子的人格发展。
作者在第一版前言中旗帜鲜明地说:
“这本书有两个目的:
第一,改变你认为孩子的人格是由父母塑造而成的看法;第二,告诉你孩子的人格是怎样塑造而成的。
父母对孩子的人格发展有长久的影响吗?
本文在考察了相关证据后得出的结论是:
没有。
”
本书主要是对“父母教养”提出挑战。
在她的论证语境中,所谓“父母教养”的含义,即父母对孩子的哺育、抚养、感染、教化等后天的影响。
她认为这些教养都不足以决定孩子的人格,而传统观念认为可以,那不过是“假想”——她把这种“假想”称作“教养假说”。
传统观点不是不可以挑战甚至颠覆,“日心说”不就是对“地心说”的一个伟大挑战和颠覆吗?
问题是,哈里斯的挑战与颠覆是否成功?
尽管作者说她是“考察了相关证据后得出的结论”,但我读了全书,感到她的“相关证据”并不足以支撑其自以为具有挑战性的结论。
二
虽然作者也呈现了个别数据——比如吃花椰菜与健康的关系,但纵观全书,作者主要还是采用事例证明的方式阐述其观点的。
任何人要证明自己坚持的观点都不可能穷尽所有事例,这就面临一个困境:
无法尽可能多地举例,就很难“百分之百”雄辩证明自己的观点。
可这个困境也属于论敌,比如我反对她的观点,我也无法穷尽所有“父母对孩子的人格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的例子。
但是,许多真理或者常识,是不需要穷尽世界上所有例子来证明的,甚至是无需证明的。
比如,吸烟有害健康,多吃而不运动会导致发胖,淋了雨往往会感冒,成功需要勤奋(当然不仅仅是勤奋),“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还有——父母的教养影响着孩子的人格。
我不认为哈里斯是在哗众取宠。
应该说,她是一位严肃认真的研究者。
她花了大量精力搜集了许多实例,从环境、禀赋、时代、地域、文化、性别、规则等等方面,洋洋洒洒写了近30万字来证明——
好父母和好孩子没有必然联系。
然而,这也并不能说明父母对孩子就完全没有影响。
三
福禄贝尔说:
“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母亲的手中。
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启发母亲——人类的教育者。
”
马克思说:
“为了孩子,我的举动必须非常温和而慎重。
”
苏霍姆林斯基说:
“学校里的一切问题都会在家庭里反映出来;学校的复杂的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一切困难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家庭;人的全面发展取决于母亲和父亲在儿童面前是怎样的人,取决于儿童从父母的榜样中怎样认识人与人的关系和社会环境。
”
马卡连科说:
“你们自身的行为在教育上具有决定意义。
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同孩子谈话,或者教导孩子、命令孩子的时候才是在教育孩子。
在你们生活的每一瞬间,甚至当你们不在家的时候,都在教育着孩子。
你们怎样穿衣服,怎样跟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其他的人,你们怎样表示欢欣和不快,怎样对待朋友和仇敌,怎样笑,怎样读报,——所有这一切对儿童都有很大的意义。
你们的态度神色上的少许变化,孩子们都能看到和感觉到。
你们思想上的一切转变,无形之中都会影响到孩子,不过你没有注意到罢了。
”
其实,我还可以继续罗列下去,“卢梭说”“蒙台梭利说”“弗洛伊德说”……
四
我知道这些引用是无法让哈里斯服气的,说到弗洛伊德她可能更来气。
因为《教养的迷思》一开始便是以弗洛伊德为靶子,提出她的“挑战”的——
弗洛伊德在大致背景下精心地描绘了这样一个场景,从成年人的心理疾患都可以追溯到幼年时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情,他们的父母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既然连弗洛伊德都可以否定,那么其他名家理论更“不在话下”。
她索性用一句话就把话说尽并说绝——
“专家们”是错的,父母的教养并不能决定孩子的成长。
不是说专家的话就是绝对真理,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权威是不可以质疑的。
但问题是你要拿得出有分量有说服力的论据。
那么,哈里斯的论据是什么呢?
就是她自己说的“相关证据”。
然而这些证据能够支持她“反对旧的看法,提倡新的观点”吗?
《教养的迷思》一直贯穿着一个“主旋律”,就是所有专家所谓“父母的教养决定孩子的成长”是自以为是的假想——即她所认为的“教养假设”。
既然是“假设”,那就是不真实的存在;既然仅仅是“假设”而不是现实,那么“父母教养影响孩子”云云,自然就“不攻自破”。
这就是哈里斯的“逻辑”。
五
其实,哪怕没有一个专家或名人说“父母教养对孩子成长的决定性意义”,我依然相信这是真理。
因为这不但被我自己的孩子的成长所证明,也被我近40年教育生涯中一届又一届学生的成长所证明,更被古今中外无数正面和反面的例子所证明。
它因此成了常识。
所以我就不想多举例了——前面说了,我也无法穷尽所有的事例,但这不影响这一常识的真理性。
针对有不少家长把教育孩子的责任一味推给学校的情况,我曾专门撰文强调过家庭教育的极端重要性——
如果一个孩子举止文雅,善良有礼,文质彬彬,富有教养,我们很自然地会想,这孩子的家庭教养真好!
而不会问:
“这孩子的班主任是谁呀?
”同样,一个孩子举止粗俗,言行不一,满口脏话,不讲卫生,懈怠懒惰……不能说和学校一点关系都没有,但关系实在不太大,反倒是和他的家庭教养太糟糕有着重要的关系。
著名美籍华人学者严文蕃曾做过一项调查:
在学生成长中,学生自身背景因素占80%,教师的作用占13.34%,学校的作用占6.66%。
而学生背景中家庭收入、父母教育水平、父母职业等占60%,学生原来的知识和兴趣等占40%。
六
这些说法,在哈里斯看来当然是“苍白无力”的,因为她一再断定“专家们错了”。
当然,哈里斯不仅仅是“破”,她也有“立”。
她用“群体社会化理论”取代“教养假设”——
我的理论是,群体意识使孩子社会化,使他们的人格在环境中不断得到完善。
是社区而不是家庭在影响孩子。
研究结果表明,孩子从父母那里学到的道德准则仅仅适用于家里,出了门就不管用了。
孩子生下来就具有某种特质,他们的基因是他们倾向于发展某种人格。
但环境可以改变他们,这个环境不是父母提供的教养环境,而是家庭以外的环境,是孩子与同龄人共享的环境。
群体意识使他们想与父母和教师有所不同,他们迫不及待地想与上一辈人不一样。
这些差异,甚至不用改变他们采用不同的行为和不同的生活理念。
无论是在狩猎采集社会中,还是在发达社会中,孩子都是在群体中得到社会化,他们从群体中学到规范行为的准则、标准和信念等。
我把我的理论叫做群体社会化理论,然而它不仅仅关注社会化,它还关注孩子成长的经历是如何塑造和改变他们的人格的,我要用该理论取代教养假设。
以上论述是否有说服力呢?
七
哈里斯的观点,简单地说,就是认为儿童身处的家庭以外的环境,包括社区和学校,尤其是他们所结交的同伴,这些因素对他们的人格形成及行为规范影响更大。
这个观点无疑是有一定道理的。
虽然所谓“群体社会化理论”并非是哈里斯首创,在许多教育家的著作里都可以找到类似的相关论述,但哈里斯重申环境对儿童人格的影响,这是没有错的。
在书中,作者用了大量的事例来证明,环境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是多么重要。
其实,无需这么繁琐的论证。
中国早就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古训,而且还有“孟母三迁”的佳话,都证明了一个人身处的环境和他的结交,将影响其人格。
当今中国家长的“择校热”,其实也不仅仅是对“应试”的选择,也是对“风气”的选择。
我尊敬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儿童成长所接受的“六大教育力量”时,也把“学生集体”和“街头结交”列入其中。
我在谈“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补充”时,也特别谈到,儿童的成长还需要人际交往、团队合作,需要类似于社会环境的那样一种文化氛围和气息,于是学校为你的孩子提供这方面的资源和背景……
八
客观地说,家庭教育和环境(包括同伴)影响对儿童的人格形成都很重要,但二者的作用并非“半斤八两”。
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的研究,无数普通父母的家庭教育实践,以及千千万万孩子的成长感受都证明,在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前,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起决定性的作用。
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同伴的影响逐步增大,随着孩子年龄的继续增长,社群的影响渐渐增大,父母的影响渐渐减弱。
所以,龙应台说:
“孩子在小的时候,父母对他们来说是万能的,是完全可以依靠的。
这就是父母对孩子教育的黄金时期。
等孩子一到了青少年时期,父母的‘有效期限’就快到了。
”
所以,同为台湾作家的张晓风感叹道:
“母子一场,只能看做一把借来的琴弦,能弹多久,便弹多久,但借来的岁月毕竟是有其归还期限的。
”
哈里斯在书中旁征博引,列举了许多“环境(同伴)影响人”的事例,但那主要是在父母教育“有效期”过了之后发生的。
你不能以青春期所受的影响力来覆盖幼年童年的成长,进而否定在青春期前孩子接受父母影响。
而童年所受的教育的确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和基础。
九
为了避免读者误解,我不得不强调一下我要表达的观点——
纵观儿童的成长过程,家庭影响和环境影响都很重要,但不同的成长阶段二者各有侧重。
大致以进入青春期为界,之前更多的受父母影响,但或多或少同样存在着环境影响;之后主要是来自同伴、社群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但父母的影响也同样存在。
许多家长都有体会,孩子读小学时特别乖,但进入高中后,“说什么他都不听了”。
然而,父母影响孩子,童年决定未来。
无论是身体发育,还是精神成长,幼儿和少年时代来自父母的教养将影响其一生的发展。
这是人成长的客观规律。
哈里斯说:
“孩子认同他们的同伴,并依据所在群体的行为规范来调整自己的行为,而群体对照是他们采取其他群体不同的行为。
”如果她指的是孩子某一阶段的成长,那么这话没错,但如果因此认为孩子的整个人格形成阶段都是这样,则大谬。
有人说:
“‘孟母三迁’的故事,恰好证明了哈里斯社群影响胜过父母教养这个观点。
”
其实不然。
之所以要“三迁”,不还是“孟母”的自主抉择吗?
这里的逻辑是,父母决定环境的选择,或者说对环境的选择体现了父母的教育智慧。
十
哈里斯特别看重遗传基因的作用。
她说:
“如果父母对孩子真的有影响的话,那么对每一个孩子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因为一旦剔除共同基因的成分,你会发现即使是同一父母带大的孩子都不一样。
”
在讲了许多同卵双生子的故事后,她说:
“这些故事证明了基因的力量,说明基因使同卵双生子在人格特质方面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即使他们的生活环境有天壤之别。
”
哈里斯断言:
“父母无法改变孩子与生俱来的人格,至少在孩子长大以后,看不出父母对孩子有什么影响。
”
先天的基因是任何人很难改变的,因此哈里斯强调基因对人格形成的作用是正确的。
不过,难以改变(当然也不是绝对不能改变)的是性格特征,比如外向或内敛、活泼或文静、喜笑或爱哭、健谈或寡言、敏捷或迟钝、多愁善感或豪放豁达、心思细密或粗心大意、柔顺温和或刚愎暴躁,等等。
而我们说的家庭教育针对的是孩子品质,即人的行为和作风所显示的思想、品性、认识等实质,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品德、修养、气质等等。
一个人的性格更多是基因决定,其品质则更多的由后天教养所致。
遗憾的是,哈里斯将先天性格和后天品质混为一谈,抹杀了二者的区别。
十一
哈里斯最“雄辩”的例证,就是双胞胎孩子被实验者放在两个完全不同的家庭里,两个孩子行为习惯却有着惊人的相似性;而在同一家庭中,许多双胞胎孩子却表现出不同的人格。
她由此认为,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实在是微乎其微。
任何普遍性中都包括着特殊性。
一般来说,女性才能怀孕,可《参考消息》上却登过男性怀孕的怪事,但这个特例并不能否认“女性才能怀孕”的常识。
体育锻炼有益健康,可季羡林的“三不养生法”第一条就是“不锻炼”,他也活了近百岁;但一个或几个甚至几十个不锻炼而高寿的“季羡林”,并不能推翻“生命在于运动”的真理性。
哈里斯正犯了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
广元范家小学比较特殊。
小学生们被动远离父母,想要“父母教养”都不可能。
于是,“社群”便承担起教育的全部任务。
“父母教养”本身是一个中性的概念,既包括积极的教育,也包括消极的影响。
范家小学的孩子们缺失了前者,但同时也避免了后者。
所以,无论如何,不能由此得出“家庭教育无用”的结论。
十二
当然,我也注意到哈里斯在书中有这么一句话——
请不要误会,我并没有低估母子关系的重要性,我认为早期关系很重要,它不仅对正常的社会发展起重要作用,对正常的大脑发育也起重要作用。
如果说读者有“误会”,那也是因为她更多的是这样的绝对的判断——
即使那些最赞成教养假设的人也承认青少年受父母的影响比较小,受朋友的影响比较大。
(太武断了吧?
所谓“那些最赞成教养假设的人”是哪些?
有多少?
在这里,别说数据,连例子作者都没举一个。
)
父母并不是孩子生活的全部,除了家庭环境之外,孩子还有其他的生活环境,这些环境对孩子来说可能更重要。
(去掉最后一句话,这个观点当然是正确的。
但一个“更”拉开了我和哈里斯的认识距离。
“更重要”指的是什么时候?
)
父母无法改变孩子与生俱来的人格,至少在孩子长大以后,看不出父母对孩子有什么影响。
(如果“孩子与生俱来的人格”指的是遗传基因引起的性格特征,那别说父母,任何人都无法改变。
我们说的“人格”指的是后天通过教育而形成的品质。
在这里,哈里斯的逻辑很不严密。
)
……
十三
“一个孩子的目标不是成为一个成功的成年人,孩子的目标就是成为一个成功的孩子。
”孤立地地看,这句话有道理,因为孩子正处在做梦的年龄,就让他做梦吧!
平时我们常说的“把孩子当孩子”就是这个意思。
但孩子毕竟时刻处于成长中,每一秒钟都向着“成功的成年人”迈进,谁都阻挡不了孩子的成长。
然而,我们却可以通过“教育”让孩子成长得更自然、更顺利、更健康。
因此,在一般情况下,父母自身的人格示范以及对孩子的主动引导,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孩子成长的幼年期和童年期。
孩子在这个阶段所受到的影响,将决定他渐渐进入社群后,对来自同伴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也就是说,社群影响其实或隐或显、或多或少也折射出家庭教育的“底色”。
换句话说,小学生进入中学后,和哪位同学做朋友,当然有着自然而然的环境使然,但也并不完全是纯粹的被动接受“偶然的相遇”,而是有着自己的判断和选择。
不然,在同一个班里,为什么会呈现不同的“小圈子”呢?
因为“人以群分,物以类聚”。
十四
“我们以为自己可以让孩子成为我们理想中的人,这完全是一种错觉。
放弃吧!
孩子不是一张空白的画布,父母可以在上面描绘自己的梦想。
”
这话没错,我也反对无视孩子心灵而强迫让他成为父母的“复制品”。
但这和父母的人格教育是两码事。
很遗憾,哈里斯在本书中多次混淆概念。
哈里斯明确表示,她希望“能让家长的压力小一些”——
人们认为对孩子有重要影响的事情,其实对孩子没有什么影响,父母有没有工作,读不读书,酗不酗酒,打不打架,结婚还是离婚,这些我们看来对孩子来说一定是很重要的事情,结果发现他们的孩子没有什么影响。
有时候,优秀的父母不一定有好孩子,但这不是他们的错。
通常为了免除孩子的罪过,我们就将责任推到父母的身上。
嗯,我相信,那些“孩子不成器”的家长们读了哈里斯,感觉会非常爽。
他们将如释重负——
原来并不是我没把孩子教育好,而是因为家庭以外的环境不好。
以前我总认为是自己的不对,现在看来不是,我对孩子的影响本来就不大。
我无需为孩子任何错误乃至将来的犯罪感到不安和自责!
……
如果有些父母这样想,那会是家长的悲哀。
如果所有家长这样想,那将是国家的灾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父母 孩子 人格 发展 究竟 没有 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