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实施方案.docx
- 文档编号:10267987
- 上传时间:2023-02-09
- 格式:DOCX
- 页数:30
- 大小:72.26KB
新课程实施方案.docx
《新课程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实施方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程实施方案
银川唐徕回中新课程实施工作方案
〔草案〕
新课程改革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与管理等多方面较原来的课程都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这场改革给我校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
为了积极开展新课程改革试点工作,推动我校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根据《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订2004年高一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本课程计划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遵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制订。
扎实有效地开展课程改革实验,推进素质教育,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打好基础。
二、实验基本目标和主要任务
1、全面实施并验证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与实验教材,为课程方案和标准的修订和完善提供建设性意见。
2、立足我校实际,探索新课程实施的有效方式和途径,开展包括教材、教法、学法、管理、评价诸多方面的改革,整体推进实验工作,为新课程方案在全区、全国推广提供有益经验。
3、提高学校研发与管理课程的能力,开发多样的课程资源,逐步建立以校为本、联校开发与共享课程资源的机制,形成充满活力、与时俱进的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
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家庭、学校、社区各种课程资源,形成与学校特色相适应的校本课程。
通过实验,进一步凸现我校办学特色,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再上一个新台阶。
4、改革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和评价内容方式单一的现状,构建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能有效改良教学实践的评价体系。
大力开展以校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推进基于模块的课堂教学改革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加强教学管理的研究,构建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和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
5、探索和建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发展性评价制度与教学水平监测体系,为我区制定2007年新的高校招生政策提供建议,
6、全面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提高我校教师的素质和水平,建立一支符合新课程要求的优秀师资队伍
7、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实验,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转变学习方式,构建课程教学新模式。
8、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形成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会学习,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实验工作的基本原则
1、实事求是的原则。
我校作为自治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重点学校,既要全面实施并验证新课程方案、各学科课程标准与实验教材,又要为全区、全国新课程的推广提供经验。
因此,要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反映实验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有的放矢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开拓创新的原则。
新课程实验是一项需要边实践边探索的工作,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样板可以参照,必须坚持开拓创新的原则,要充分发挥学校在实验工作中的自主权和首创精神,切实做到“以校为本”,在实践中大胆改革,积极进取,勇于创造和探索先进经验。
3、科研引领的原则。
新课程实验是一项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工作,需要坚实的教育科研支撑。
学校要在充分借鉴教育研究部门及我区新课程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激发和调动广阔教职工实验新课程、研究新课程的积极性,形成以校为本的研究机制,积极探索我校实施新课程的有效途径和形式。
4、通力合作的原则。
在新课程实验过程中,学校要采取有力措施,通过多种渠道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争取家长及社会各界的关心、理解和支持,共同推进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实验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1、创造性的编排课程,形成科学的、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层次多、选择空间大的课程编排方案。
课程编排既要符合国家课程要求又要表达学校实际和学校特色。
2、重视课程建设、课程资源开发管理工作,尤其是选修Ⅱ(校本教材)课程的开发与设置。
提高学校建设课程、实施课程和管理课程的能力,建立符合实际、灵活多样的课程体系。
3、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和开展。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的八大领域之一,是课程改革的结构性突破,共23个必修学分,占20%的总必修学分。
综合实践课相对于学科课程在活动管理上和落实上难度较大,因此要重视研究,加强落实,着力开展好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活动、社区服务及相关学分认定工作。
4、重视基于模块的课堂教学改革研究和教学管理制度的形成。
改革课程实施方式,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大力改革教学常规,制订实施基于模块的个性化学校课程设置方案和教学计划,建立学生个性化选课和选课指导制度,形成有效反映学生课程修习状况的学分管理制度。
5、探索行政班与教学班相结合的新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逐步建立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普通高中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6、建设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与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
重视和加快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组织和鼓励广阔教师密切结合教学实践,积极开展富有针对性的教学研究,不断提高教研能力与水平,使新课程的实验过程成为教师自身不断成长的过程。
7、创建发展性评价体系和教学监测机制。
研究开发切实可行的高中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案和教学监测方法,构建发展性的评价制度与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测体系,特别是关于学生成长记录评价的操作与管理方法,保证学生成长记录的真实性与可信性。
五、组织机构
〔一〕、课改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孙武平
具体任务:
1、高中新课程的领导、组织与推进。
2、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背景的理解与新课程理念的转变。
3、高中新课程的落实与监督。
4、高中新课程实施的协调与支持。
副组长:
王玉山
组员:
杜殿川
具体任务:
1、高中新课程组织与制度的建立。
2、新课程的社会传播与理解。
3、基于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评价制度的改革。
4、新课程改革下发展性学校评价目标确实立。
副组长:
于全高
组员:
霍文光、喻有朝
具体任务:
1、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的制定。
2、高中新课程实施的评估与督导。
3、高中新课程的教师培训及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
4、高中新课程中模块课程的课堂教学的评价。
5、高中新课程中课程设置的有效调控。
6、高中新课程中选课指导手册的形成。
7、学生成长记录管理与学生毕业资格认定。
副组长:
田红霞
组员:
申小平、彭鸿
具体任务:
1、高中新课程下德育目标确实立。
2、高中新课程下德育方法、途径的研究。
3、高中新课程中学生素养评价体系的形成。
4、高中新课程下学生素养评定管理制度的形成。
5、综合实践活动中社区资源的开发与社区服务的组织与管理。
副组长:
黄建明
具体任务:
1、综合实践活动中研究性学习的方案与制度确实立。
2、新课程中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
3、学分制学生学业管理方案的开发与制定。
4、新课程下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研究。
5、新课程下教师校本教研方案的研究。
副组长:
谭学忠
具体任务:
1、新课程下学校现有硬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硬件资源的统筹安排与新型资源的配置。
〔二〕、 课程实施工作小组:
分管教学副校长担任组长,教务处、教育处、教研室、团委、总务处处室主任、副主任与各教研组、备课组负责人任成员。
负责教师的培训、课程的编制、教学过程的管理,带领全体教师最大限度地参与新课程实验。
〔三〕、课程实施研究小组
校长担任组长,分管教学副校长任副组长,成员校外受聘专家、各学科组骨干教师,早期对新课程有较深入研究的部分教师等。
研究小组要通过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项目研究和项目样本校的工作,组织好对实验推进工作中难点和重点问题的研究。
六、实验措施
1、前期准备:
①从2003年开始,我校就建立了新课程改革领导班子,并在全校教职工大会上进行了发动。
之后,我们为相关教师订购了《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学科课程标准》、《学科资源库》等资料,我们利用教科研组活动对新课程方案进行了大量的学习研究,要求每位教师从去年寒假和今年暑假对选修课进行进一步的研修,并做好开设1—2门选修课的准备工作。
②对所有教研组长和即将从事高一教学的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
为此,我们先后选派了两批教师到北京进行新课程培训,并选派所有高一教师参加了教育厅组织的所有培训,为新课程改革的进行作了充分的准备。
2、课程设置
新课程改革不仅仅局限在教材内容的更新,更在于课程设置的变化。
在国家规定课时中构建“学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方和校本课程”在内的课程体系,以此作为课程改革的切入点。
学科课程:
普通高中必修课设有思想政治、语文、数学、信息技术、外语〔英语、俄语日语等语种〕、物理、化学。
生物、历史、地理、体育和保健、艺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
选修课设有数学、信息技术、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7门学科,以及地方和学校根据学生兴趣要求和发展需要所开设的课程。
3、课程安排
①.必修课程按行政班级上课,主要安排在高一年级。
有利于班集体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对高中学习的适应,符合新课程先必修再选修的思想。
②.必修课程先文后理,文理相容。
符合新课改并行科目减少,有利于学生集中一个阶段学习某一学科。
考虑到文理科的特点,文科相对难度较小,先开文再开理、先易后难,同时又保证理化课程不间断,有利于学生及时稳固理科知识突破难点。
③.文理分科时间相对推迟,有文科倾向或理科倾向的学生要到高二年级中期开始分选,以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符合新课改理念。
④.选修课有限选模块与自选模块
选修课从高一第一学期开始一直持续到高三。
首先保证限选模块的选修,其次保证自选模块的选修。
自选模块可重复开设多次,以保证学生的选课空间。
⑤.高三上学期所有课程开满。
因为学生每学年在每一领域都要修学分,高三下学期学生要转入升学复习阶段,所以必须开足课程供学生选修,各学习领域应该在高三上学期设置一些难度较小的公共选修模块。
⑥.在具体排课时,应考虑到多种学科连排,不排除个别科目做微调。
〔见附件1、2〕
4、选课方案〔见附件3、4〕
5、学分管理〔见附件5〕
6、师资培训
〔1〕上级培训:
选派教师参加教育部及区、市级各类课程跟踪培训学习。
〔2〕校本培训。
培训内容:
①各学科课程标准及解读;②新课程与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变革;③新课程与评价改革;④新课程新理念等。
培训形式:
专题讲座,集体研讨,个人自学。
培训时间:
教职工大会、教研会和节假日。
7、教学研讨:
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师教学理念的真正表达在教学过程,开展多种形式教学研讨活动无疑是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1〕集体备课:
重点探讨教材教法,新课程教学设计。
〔2〕公开教学:
重点探讨新课程教学实施,新理念在课堂中的表达。
〔3〕评优活动:
组织课改案例、优秀教学设计评比,探索高效的新课程课堂教学,及时总结推广课改经验。
8、开发校本课程
学校在严格贯彻执行教育部有关制度的同时,根据学校、家庭、社区各种课程资源及优势,以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开发一系列课题探究活动、社会实践学习、德育实践活动、体艺活动以及生活技能训练等,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要,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进一步凸现学校的办学特色。
我校现已开发了“唐徕灌区多学科综合科学考察”教材,并获国家一等奖。
今后我们还要进一步完善这一教材,并根据教学和实际需要及教师资源开发更多的校本课程,如桥牌,围棋等。
9、校本教研
建立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要素,以理论学习、案例分析、教学反思、结对帮扶、校本论坛、专题讨论、专业会谈、协作教学、经验交流、专家指导等为基本形式的校本教研制度,并通过教学观摩、教学开放日等活动,为教师参与校本教研搭建平台,创造条件,促进教师尽快成长。
10、课题研究:
坚持实验与课题研究相结合,面对新课程改革实验大课题,必须边学边干,边干边研究,把实验工作建立在科研上,用课题研究来推进实验工作。
各学科实验小组或教师个人,以课改实验中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确定2―3课题,开展专题研究,解决课改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11、交流合作:
加强与兄弟课改试点学校的协作交流,学习、借鉴兄弟学校的成功做法,交流教学经验,共享课改经验,共享教育资源,共同探讨课改中出现新问题。
七、学校管理制度的调整和改革方案
新课程方案对学校管理制度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为此,我校在学校领导机构、教师管理与评价、学生管理与评价等方面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
〔一〕建立课程委员会、学分认定委员会、选课指导中心
1.课程委员会
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赋予学校充分的课程自主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校在课程开发与实施上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改变传统课程管理集权化而造成的千校一面、千人一面局面,促进特色办学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因此,学校特成立课程委员会,负责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审定学校课程的设置,创造性地落实国家普通高中课程实验方案和实施学校新课程实验方案,并对新课程的实施做出科学地检测与评价。
课程委员会由校长负责,成员由副校长、副书记,、办公室、教务处、团委负责人、校内外受聘专家及各学科教研组组组长组成。
2.学分认定委员会
新课程实验用学分计量学生的学习量、学业过程,并对学生在课程方面的发展水平作出评价。
进行学分认定是新课程实验的重要环节,为确保学分认定的科学性、真实性、标准性,学校成立学分认定委员会。
学分认定委员会是学生学分认定的最终机构。
学分认定委员会要制定学分认定标准,统一学分认定程序,要认真监督学分认定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以确保学分认定的公正、公平、公开。
学分认定委员会要为每个学生组建学分档案。
学分认定基本程序:
〔1〕监督检查学分产生的全过程。
包括学生出勤、检测考试命题、监考、阅卷、评分待等。
〔2〕公示学分。
接受公众的监督举报并负责调查处理。
〔3〕认定学分并注册〔学分认定登记表见附件6〕。
〔4〕建立学生学分档案。
学分认定委员会实行校长负责制,委员会其他成员由学校其他领导人员、学科负责人、部分专家组成。
3.选课指导中心
学生自主选课是新课程实验的重要环节。
为指导与帮助学生形成符合个人特点的、合理的课程修习计划,防止学生选课的盲目性,特成立选课指导中心。
选课指导中心负责制定全校统一的学生选课的各种具体政策。
指导中心要提供学校详细的课程安排,并对学生的选课提供建议和咨询;要通过心理测试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发展趋向,为学生科学选课提供客观依据;教研组负责本学科选课指导、咨询。
由教科研室各学科教研组长、各学科任课教师、班主任组成。
〔二〕教师管理与评价
教师是实现新课程从理论到实践、从理想到现实转换的关键,对新课改的成效起着主导和决定性作用。
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师评价与管理制度,是新课程实验的重要环节。
1.建立教师的评价体系
新课程改变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要形式的评价方法,建立多元化、新型的评价体系,对教师实施发展性评价。
新的教师评价要包括教师对学生选课指导的力度与实效,教学效果,选修课开设情况,校本教材的开发能力与水平,课题研究成果与业务进修,职业道德水平以及学生、家长、社会的反馈与评价。
2.课堂教学管理与评价
为表达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特征,根据新课程对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的要求,制定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
〔1〕课堂教学管理的原则
①导向性原则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有明确的导向性,通过评价使教师课堂教学的思想和行为不断地向评价标准靠拢。
②有效性原则
所确立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符合课堂教学的特点,能够表达新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的内在要求,并为从事具体课堂教学的人员所认可。
③开放性原则
课堂教学本身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不可能用一个整齐划一的标准来框定教师和学生的行为,一个标准不可能涵盖众多复杂的教学行为,因此现代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该具有开放性。
④自主性原则
教师通过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
〔2〕课堂教学评价的步骤:
①建立评价小组
评价小组挑选业务水平高、评议能力强、有责任感的人员参加,人数5~10人为宜。
组长由教育理论水平高,课堂教学评价能力强,工作认真负责的人员担任。
②学习标准进行试评
评议前要组织评价小组成员学习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和评价记分方法,看优秀教师的录相课,进行试评,试评中发现标准要求不恰当处,经讨论可以修改。
标准、要求和方法一经讨论确定,在评价进行中就不能随意改动。
③观课评议
观课前评价小组全体人员要事先研究课程标准、课本和授课教师的教学设计,熟悉教材内容和应到达的教学目标。
课堂上评议人员要按标准要求观察记录好授课教师和学生的实际表现。
评议人员要按评价标准要求和师生在课堂上的实际表现评定给分,算出评价小组的平均分,不宜打分的项目应给出写实性评语。
④教师的自评
任课教师填写《课堂教学评价教师自评表》,进行自评,以促使教师不断的自我反思、自我教育,从而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
⑤学生的评价
选取部分学生填写《课堂教学评价学生简答表》,让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
⑥综合评议
参与观课的人员召开评议会,根据评价小组和学生的评价,结合教师自评,给授课教师提出课堂教学改良的建议、基本素质的提高方向和教学技能的训练要求,从而真正表达评价的发展性、引导性和促进性。
3.教学研究管理
学校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鼓励教师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开展教学研究,重视不同学科教师交流与研讨,建设有利于引导教师创造性实施课程的环境,使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新课程教学研究管理的主要内容是:
(1)校为本课程研发为载体进行校本课程研究;
〔2〕以公开课、示范课、优质课、形式引导教师开展校本教研,开展说课、评课活动,通过具体课程的分析、讨论和交流促进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3〕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定期进行教研活动;
〔4〕组织理论学习,通过专家讲座、教师进修等形式提高教师教育理论水平;
〔5〕以教研评价奖励制度激励教师参加校本校研的积极性。
4.教研组的建设
教研组是新课程实施的最基本单位。
教研组要促进基于模块的课堂教学改革,切实转换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建立学生个性化的选课指导制度,形成有效反映学生课程修习状况的学分制度,要加强对教学班的管理,探讨行政班与教学班相结合的新的教学组织形式。
学校加大对教研组的政策支持,在明确教研组工作标准及组长工作职责的基础上,把课程开发、研究、建设的任务,以及对教师评价、考核、聘用的部分权力下放到教研组,使教研组成为教学实施与研究的主体。
〔三〕学生的管理与评价
1、制定依据: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为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发展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高中三年以行政班为单位进行学生管理,开展教育活动。
同时要求,实行学生学业评价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
据此,要求学校做到在继续加强行政班管理的基础上,重视做好教学班的教育管理工作。
2、调整与改革方法
我校将建立“班主任制”和“导师制”相结合的班级管理模式。
班主任主要承担对学生行政班的管理工作,学科教师〔导师〕承担对教学班的管理。
由班主任协调相关任课教师,相互通报和及时了解学生情况,有针对性的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形成管理学生的有效机制。
〔1〕、以行政班为单位对学生进行管理,班主任的职责不是淡化而是加强。
①目前高一年级必修课基本上以行政班为单位组织教学;学生的自习课、班会等也必须在行政班进行。
②因倾向于理或倾向于文的学生学科选择有所不同,进入高二后,行政班要进行部分调整。
③行政班的管理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学生日常行为管理、教育,开展班团活动,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发展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等外,要注重学生在教学班的表现情况汇报、总结和反馈〔如:
学生在教学班一周学习情况汇报总结〕
④班主任负责本班全体学生选课工作的指导、选择、汇总,为每个学生建立并保存选课档案。
⑤建立班级教育小组。
班级教育小组由班主任、导师、家长、学生代表组成。
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对学生的指导和考核,加强与指导教师和家长的沟通与联系。
⑥加强班干部队伍建设,完善值日班长制度,进一步培养、提高学生自我设计意识,锻炼增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⑦对学生的教育评价,内容上注重学生社会责任感、道德、身心健康以及创新精神等方面,充分表达出学生传统美德的继承、价值判断的取向、人生规则的遵守情况;方式上更加注重个性化奖励。
评价的主要方式除了原来的学生自评互评、班主任评价之外,更加注重导师对学生的评价,充分利用学生的成长记录。
〔2〕教学班实行导师制。
导师承担对学生日常行为管理的部分责任,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全员管理。
①教学班由选修相同模块的学生组成。
②教学班的管理工作由任课教师即导师承担。
导师的职责是一岗两职:
一是教学指导,二是班级管理。
导师传授学科知识,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课程,合理分配学分,指导学生建立选课档案;负责学生该科目的学业评价〔学分、成长记录等〕。
导师承担教学班的班风班貌建设和学生教育、管理、评价。
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管理课堂秩序〔如学生出勤、课堂纪律、课堂表现等〕,导师为每个学生建立管理档案,学段结束时将对学生的操行情况和成长记录与班主任沟通并交班主任留存。
③教学班的制度建设、班级管理可参照行政班执行。
选修科目时间较长、相对稳定的教学班,班干部由学生民主选举或竞聘产生。
选修科目学段较短的教学班,成立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产生临时班委、团委组织。
④教学班的学生在导师和学生干部的带领下从事教学班的班级日常活动。
⑤教学班的学生要主动把自己在教学班的学习、生活和活动情况向行政班班主任汇报。
由班主任把学生情况向班级教育小组汇报,以获得更好的评价、教育和激励。
〔3〕办公室、教导处和团委要加强对行政班和教学班的管理。
①学校要进一步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加大对班主任和导师工作的培训和指导。
②建立班级教育、班级管理考核机制,在继续进行优秀班集体、先进团支部、三好学生、优秀团员及个性化奖励的基础上,对管理优秀的教学班及任课老师进行表彰奖励。
不断调整和完善我校的奖励制度。
③教育处、团委组织的学生主题教育活动〔如:
修身行动、运动会、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等〕仍以行政班为单位参加。
④学校加强对学生会、团委会的工作指导。
对学生的社团组织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
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培养、锻炼和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八、实验工作进度安排
1、6月15日前学校领导、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新课程培训。
学校制定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
2、6月15日—7月3日,学校确定新课程实验起始年级任课教师名单。
根据新课程实验要求,学校在教室、实验室、微机室、现代教育设施等方面做出调整方案,并着手实施。
3、7月4—7月30日,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修订、全体教师新课程实验通识培训、新课程实验起始年级任课教师学科培训。
4、8月1日—8月15日,确定我校新课程实验方案。
编写学生选课指导手册。
组织起始年级任课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课程 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