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广东省潮州市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 文档编号:10263081
- 上传时间:2023-02-09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40.74KB
学年广东省潮州市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广东省潮州市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广东省潮州市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广东省潮州市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潮州市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高一级教学质量检测卷语文
满分为100分。
考试用时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和试室座位号分别填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
2.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不能写在试卷上,应填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或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古代诗文阅读(30分)
(一)文言文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梁惠王曰: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
孟子对曰:
“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
曰:
“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
曰: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弃甲曳兵而走兵:
兵器
B.数罟不入洿池数:
数量
C.斧斤以时入山林斤:
斧子
D.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
穿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B.弃甲曳兵而走
C.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邻国之民不加少②申之以孝悌之义
B.①弃甲曳兵而走②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C.①河东凶亦然②填然鼓之,兵刃相接
D.①则移其民于河东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
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惠王认为自己在治理国家方面已经费尽心力了。
因为他在饥荒年能迁徙灾民,调运粮食,及时救荒。
B.孟子借“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说明了如果能解决战时士兵争相逃跑的问题,就可以使自己的国民增多。
C.“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一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揭露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暴政。
D.在孟子看来,行王道必须大力发展农业生产,还要注重发展文化教育,使百姓接受教育,懂得礼义。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孟子对曰:
“王好战,请以战喻。
”
(2)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答案】1.B2.D3.A4.B
5.⑴孟子回答说:
“大王喜欢战争,请允许我用战争来打个比喻吧。
”
⑵大王假若不去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到您这里来了(别的国家的老百姓就会来投奔了)。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
解答本题,考生可以根据实词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断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断它的词义。
B项,“数,数量”,错误,“数罟”意思是“细密的渔网”,“数”应为形容词,而“数量”是名词,此处的“数”,细密,稠密。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这是文言实词中的古今异义现象设题,然后把加点词的现代意思代入句中,看能否讲得通。
A项,“河”是“黄河”的意思,今意是“一种自然形成的水道,一种水体形式”。
B项,“走”古意指“逃跑”,今意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
C项,“养生”古意指“养活生者”,今意根据人的生命过程规律主动进行物质与精神的身心养护活动。
D项,“道路”的意思,跟现代汉语意思和用法相同。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这是考查虚词的用法,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
本题中,A项,两个“之”都是助词,的。
B项,第一个“而”,表修饰的连词;第二个“而”为表转折的连词,“却”。
C项,第一个“然”,这样;第二个“然”,……的样子;D项,两个“于”,都是介词,前者解释为“到”,后者解释为“与,和”。
故选B项。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本题中,C项,“说明了如果能解决战时士兵争相逃跑的问题”错误,是为了说明梁惠民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
故选C项。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本题中,第一句中,“对”,回答;“以”,用;“喻”,打比方。
第二句中,“罪”,名词作动词,归罪;“岁”,年成;“斯”,那么;至,到来,投奔。
【点睛】参考译文:
梁惠王说:
“我治理梁国,真是费尽心力了。
河内地方遭了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同时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
河东遭了饥荒,也这样办。
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
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加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
孟子回答说:
“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请让我用战争打个比喻吧。
战鼓冬冬敲响,枪尖刀锋刚一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
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
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可以吗?
”
惠王说:
“不可以。
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
”
孟子说:
“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
如果兵役徭役不妨害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如果细密的鱼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如果按季节拿着斧头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
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
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
“分给百姓五亩大的宅园,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丝绸了。
鸡狗和猪等家畜,百姓能够适时饲养,那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
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官府不去妨碍他们的生产季节,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饿了。
认真地办好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老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
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实行王道,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
“现在的梁国呢,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
老百姓死了,竟然说:
‘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
’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
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投奔到梁国来了。
”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
陈与义①
沙岸残春雨,茅檐古镇官。
一时花带泪,万里客凭栏。
日晚蔷薇重,楼高燕子寒。
惜无陶谢②手,尽力破忧端。
【注】①此诗作于宣和七年(1125),当时诗人因奸相王黼被罢官而受到牵连,被贬为陈留(今河南杞县)酒税。
②陶谢,即陶渊明和谢灵运。
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的首联对仗工整,上半句停顿应为“沙岸/残春/雨”,“残春”意为晚春。
B.“花带泪”用拟人手法写经雨之后花瓣上残留着雨滴的景象,蕴含着诗人的感伤之情。
C.“万里”一句用夸张手法极写诗人凭栏远眺视野之开阔,侧面表现出雨后空气清新。
D.颈联中的“寒”字是作者的身心感受,表现了雨后天气的寒凉和诗人心中的悲凉。
7.结合诗歌内容和作者的遭遇来看,尾联中“忧”的具体内涵有哪些?
【答案】6.C7.“忧”具体包括①被贬偏远之地的感伤;②客居万里之外的忧愁;③残春寒雨中的落寞、悲凉(伤春之感)。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
C项,“万里”不是形容视野开阔,而是说诗人离家万里之遥;“侧面表现出雨后空气清新”错误,无中生有。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
尾联意为可惜自己没有陶渊明、谢灵运那样的诗才,不能借吟咏来消除忧愁烦闷。
“忧”的具体内容需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诗中的“一时”与“万里”表明了诗人被贬偏远之地的无奈,““万里”是说诗人离家万里之遥,蔷薇的“重”和燕子的“寒”则渲染了诗人在雨中的落寞与孤独。
末二句点题,用“陶谢手”的寓意反衬自己的乡愁是无法解脱的。
结合以上内容,概括答题。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
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
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
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的《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的《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结论,说明君子拥有超过一般人才德的原因,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来好好学习。
(3)刘裕是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赞颂的英雄,当初他“曾住”的地方却“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与刘禹锡《乌衣巷》的“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的意境有几分相似。
【答案】
(1).无边落木萧萧下
(2).不尽长江滚滚来(3).君子生非异也(4).善假于物也(5).斜阳草树(6).寻常巷陌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
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
如“萧萧”“尽”“生”“巷陌”,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人与井
夏一刀
掌灯时分,瞎伯划拉着他那根光亮的导盲棍摸到黑牛家里。
瞎伯有事没事最喜欢到黑牛家里去,拉拉家常、谈谈天,喝一杯黑牛采制的清茶。
瞎伯说,黑牛,你晓得吧,我们村里以前有一口老井的,叫善卷古井。
黑牛说,晓得晓得,我小时候听爷爷讲过,说是一个叫善卷的古人,他看到春夏天枉水河河水浑浊,人们喝了就生病,就带领大家挖了一口井。
是吧?
瞎伯说,善卷是神仙下凡呢,什么都懂。
他对乡里的人像兄弟姐妹一样好,和气得很。
本事很大,皇帝都要向他求助,问他治理国家的办法!
黑牛笑道,瞎伯,你讲得神气活现,好像见过他一样。
瞎伯说,我没见过善卷,我见过他挖的井呀,那时的井台用桃花石砌的,周围又用桃花石铺了地面。
我和小伙伴们在孤峰岭上砍柴,口渴了就跑到井边,趴在井边咕噜咕噜喝水,那水真甜呀。
黑牛说,瞎伯,你今天总讲井呀井呀干什么呢?
瞎伯不做声,从怀里摸索出一个布包,黑牛,我这里有一万多块钱,你帮我请人打一口井吧!
黑牛急了,瞎伯!
你攒几个钱容易吗?
花光了以后的日子怎么过?
你要打一口井干什么呢!
吃水还是我来帮你挑呀!
你别管,黑牛,我就想再尝尝古井里的水,我要你打你就打。
瞎伯把话说得很坚决,怎么劝阻都没用。
黑牛只好说,那好吧,瞎伯。
第二天就开始打井了。
瞎伯用导盲棍点点戳戳到一个地方说,黑牛,这地方就是老井的位置,就在这儿掏吧。
挖了三天,就传来了黑牛兴奋的喊叫声,瞎伯,真如你讲的,一下就挖到了老井,才下去不到二十米,就出了水呢。
瞎伯急急忙忙敲着棍子来到井边,黑牛,快舀一瓢给我尝尝。
黑牛舀了一瓢水给瞎伯。
瞎伯喝了一口,含在嘴里,久久地品着。
瞎伯摇了摇头,黑牛,你欺我是暗子是不是。
这是孤峰岭上的山泉水。
黑牛说,我骗你干什么?
不信你丢一个石子下井试试。
瞎伯果真摸了一个小石子丢下了井。
听到扑通一声水响,瞎伯笑了。
瞎伯说,黑牛,你帮我把其他的乡邻都喊过来一起吃晚饭吧,要庆祝呢!
太阳一偏西,大家陆陆续续地来了。
来的人都给瞎伯道喜,瞎伯乐得白胡子一抖一抖。
这个黄昏,瞎伯的小屋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菜每家都带来了一些,合在一起,满满一大桌。
男人喝着德山老酒,女人也喝,瞎伯也端起了酒杯。
瞎伯说,黑牛,井打好了,剩下的钱你去买一些管子,一家一家把水抽过去。
大家说,瞎伯,剩下的钱你自己收好,买管子每家自己管吧。
瞎伯说,黑牛,我十几岁就瞎了,这辈子全靠你们这些乡邻照顾,要不,我这瞎老头哪有这么好的日子!
我不能忘本哪,就做这么一点点好事,也算是对大家的报答吧。
我晓得我的日子不多了,我走了,麻烦大家把我埋进土就行,不许用太多的钱,黑牛,你要是不依我的,我就在你梦里来找你。
大家都哈哈地笑起来,一边举杯干酒。
瞎伯也许醉了,睡到第二天中午还没有起来。
黑牛从屋梁上爬了进去。
瞎伯已经睡了过去,脸上挂着满足的笑容。
把瞎伯抬上了山,黑牛用瞎伯留下的钱请了一个专业打井队。
打井的人用洛阳铲在新井三来远的地方探到了老井的位置。
一层一层的土起上来,露出了古老的井壁。
再往下,堵住的泉眼打开了,清亮的水涌上来,水花翻开着,像一朵一朵百合。
黑牛从开始打的井里起上来一只盛水的大木桶,这是蒙骗暗伯的。
然后,从古并里打上来一桶水,小心翼翼地抿了一口,围在井边的乡邻都屏住呼吸,抿了一口。
水甜甜的,润润的,像甘露。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9.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写“掌灯时分,瞎伯划拉着他那根光亮的导盲棍摸到黑牛家里”,看似突兀,但能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
B.小说中安排的善卷古井的故事,既增添了小说的神秘色彩和趣味性,也表明瞎伯希望像善卷一样为村民谋福利。
C.村民们认为瞎伯为他们打了一口井,足以报答他们多年来对瞎伯的照顾之情,所以他们表示买管子的钱各家自己出。
D.黑牛在瞎伯去世后用他留下的钱打井,是为了满足瞎伯的心愿,并让人们记住瞎伯,这体现出黑牛淳朴的人物形象。
10.小说中的瞎伯有哪些形象特点?
请概括并简要分析。
11.小说以“水甜甜的,润润的,像甘露”结尾有何用意?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9.C10.①生活节俭。
自己节衣缩食,积攒了一万多块钱。
②知恩图报。
他知道全村的人对他好,所以他要用自己积攒的钱给大家打一口井,并且用剩下的钱买水管。
③重感情。
与村里人感情很好,爱到黑牛家坐坐,请村里人吃饭等。
④坚定执着。
他攒了很多年的钱,就是想为村里人打井;黑牛不想用他的钱打井时,他坚持自己的想法。
11.①从人物方面来说,甜甜的、润润的井水,既是从老井打出的水的真实味道,也是瞎伯美好精神品质的象征,还包含着乡邻对瞎伯的怀念之情。
②从主题方面来说,以对井水的感受结尾,突出了这里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情感。
③从情节方面来说,收束全文,耐人寻味。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C项,“村民们认为瞎伯为他们打了一口井,足以报答他们多年来对瞎伯的照顾之情”错误,原文中村民没有这样的想法,没有想让瞎伯报答之情,文章的主旨是赞美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感情。
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要到小说中圈出直接描写人物言行举止的内容,还可以圈出对该人物起到衬托作用的内容,最后根据这些内容概括人物特点。
“黑牛,我这里有一万多块钱,你帮我请人打一口井吧!
”可概括出答案①;“瞎伯说,黑牛,我十几岁就瞎了,这辈子全靠你们这些乡邻照顾,要不,我这瞎老头哪有这么好的日子!
我不能忘本哪,就做这么一点点好事,也算是对大家的报答吧。
”可概括出答案②;“黑牛,你帮我把其他的乡邻都喊过来一起吃晚饭吧”“瞎伯有事没事最喜欢到黑牛家里去”可概括出答案③;“黑牛,你要是不依我的,我就在你梦里来找你”可概括出答案④。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小说以“水甜甜的,润润的,像甘露”结尾有何用意”,然后明确标题的内容,再看这一内容与小说情节、人物形象、小说主旨之间的关系。
从人物方面来说,甜甜的、润润的井水,表层意思是从老井打出的水的真实味道,深层意思代表着瞎伯美好精神品质也像井水这样甜甜的、润润的,滋润着村民们的心田,也包含着朴实的乡邻对瞎伯纯真的怀念之情。
②从主题方面来说,以对井水的感受结尾,甜甜的润润的,凸显了村民、黑牛与瞎伯之间纯真美好朴实的情感。
③从情节方面来说,以人们对井水的感受来收束全文,没有直接写村民的对瞎伯的感情,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点睛】解答鉴赏人物形象这类题目时,首先要明确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一般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前者主要是对人物进行语言、肖像、心理、动作、细节等进行描写,后者主要是借助其他人或物对人物进行衬托。
从具体的做法来看,考生要从小说中圈出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相关语句,分析展示出的人物的特点,然后再看文中是否写到其他人物,这些人物与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是衬托还是反衬。
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可以分四步走:
一是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扬还是贬低,是颂扬还是讽刺;二是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助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绝非,而是有着翔实的数据支撑。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超过6亿多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
《中国学生近视高发亟待干预》提到的一组数据也令人:
从小学一年级至初中一年级,中国学生的近视比例上升了50%以上。
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原因诸多:
电子产品的伤害,学习负担过重,缺少户外运动……防控孩子近视,已,不容丝毫延宕。
其中,家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据调查,孩子近视,一些家长,认为只要成绩好即可,显然,这是对孩子不负责任。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
当然,不独防治近视,让孩子身心健康,茁壮成长,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不同以往的是,相关制度设计已提出,将儿童青少年近视率纳入政府考核指标。
只要这一制度发力发威,我们就有理由相信,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一定能够得到遏制并扭转。
1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骇人听闻触目惊心刻不容缓不以为然
B.耸人听闻触目惊心迫在眉睫不以为意
C.耸人听闻惊心动魄刻不容缓不以为然
D.骇人听闻惊心动魄迫在眉睫不以为意
1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超过6亿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
B.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至少6亿多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
C.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至少6亿多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
D.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超过6亿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
14.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如果心灵
窗户被“关”上了,或者蒙了尘,这些近视的学生,不仅无法更好地拥有出彩人生,也看不清美丽未来。
B.如果心灵的窗户被“关”上了,或者蒙了尘,这些近视的学生,不仅看不清美丽未来,也无法更好地拥有出彩人生。
C.如果心灵的窗户被“关”上了,以致蒙了尘,这些近视的学生,不仅看不清美丽未来,也无法更好地拥有出彩人生。
D.如果心灵的窗户被“关”上了,以致蒙了尘,这些近视的学生,不仅无法更好地拥有出彩人生,也看不清美丽未来。
【答案】12.B13.D14.B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耸人听闻:
耸,惊动。
夸大或捏造事实,使人听了感到惊异或震动。
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不好的事情)。
第一处,结合“我国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分析,这绝不是夸大事实,选用“耸人听闻”。
触目惊心:
看见某种严重情况而内心震惊。
形容事态严重,引起轰动。
惊心动魄:
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
后常形容使人惊骇紧张到极点。
第二处,结合“《中国学生近视高发亟待干预》提到的一组数据”分析,这数据让人震惊,应选用“触目惊心”。
刻不容缓:
指形势紧迫,一刻也不允许拖延。
迫在眉睫:
比喻事情十分紧急,已到眼前。
第三处,结合“不容丝毫延宕”分析可知,情况十分紧急,应选用“迫在眉睫”。
不以为然:
指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
不以为意:
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对人或事抱轻视态度。
第四处,结合“认为只要成绩好即可,显然,这是对孩子不负责任”分析可知,应是对孩子近视不重视,应选用“不以为意”。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A项、B项,“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结构混乱,句式杂糅,选项把“根据……报告”和“报告……显示”两种句式杂糅到一起,应该单独表达,故AB错误。
C项,“至少6亿多人”不合逻辑,“至少”和“多”矛盾,故C错误。
故选D。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
“‘关’上”和“蒙了尘”两者应是选择关系,而“以致”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结果,而“蒙了尘”不是“关上”的结果,所以“以致蒙了尘”错误,排除CD两项。
“美丽未来”和“出彩人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年 广东省 潮州市 一下 学期 期末 教学质量 检测 语文试题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