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国外叙事学研究范式的转移 精品.docx
- 文档编号:10262544
- 上传时间:2023-02-09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3.35KB
最新国外叙事学研究范式的转移 精品.docx
《最新国外叙事学研究范式的转移 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国外叙事学研究范式的转移 精品.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国外叙事学研究范式的转移精品
国外叙事学研究范式的转移
尽管叙事学一词在1969年才由托多罗夫正式提出,但人们对叙事的讨论却早就开始了。
柏拉图对叙事进行的模仿/叙事的著名二分说可以被看成是这些讨论的发端。
18世纪小说正式登入文学殿堂后,对叙事尤其是小说的讨论更加充分全面从小说的内容到小说的形式,再到小说的功能和读者的地位等。
今天人们热衷讨论的一些叙事学范畴,如叙述视点、声音、距离等,也早有人讨论过。
如李斯特于1832年就利用叙述视点来分析小说作品,同时期的另一位学者洛克哈特更是使用这一术语来探讨如何使作者与自己的作品保持恰当的距离[1]。
后来经过亨利·詹姆斯[2]的全面讨论,福斯特[3]和马克·肖尔[4]等的深入发挥,叙述视点成为小说批评自然也包括叙事学中最为重要的术语之一。
然而,作为一门学科,叙事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结构主义大背景下,同时受俄国形式主义影响才得以正式确立。
它研究所有形式叙事中的共同叙事特征和个体差异特征,旨在描述控制叙事及叙事过程中与叙事相关的规则系统[5]3。
虽然叙事学确立只有短短不到半个世纪,但叙事学的研究范式已经发生了重大的转移从关注故事/话语的经典叙事学转移到上世纪90年代初的多元叙事学。
应该看到,不同研究范式中同时存在着研究层面和研究方法的显著差别。
为方便论述,我们将经典叙事研究范式分为以故事为对象的研究层面和以话语为对象的研究层面。
一、以故事为对象的研究层面
俄国形式主义区分了叙事作品中的情节和故事,大致相当于叙事学中区分的话语和故事。
早期叙事学家在结构主义的影响下,选择故事作为叙事学的研究对象。
事实上,托多罗夫首次提出叙事学一词时,给""的定义是
叙事学关于叙事结构的理论。
为了发现结构或描写结构,叙事学研究者将叙事现象分解成组件,然后努力确定它们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6]
很明显,这一定义带有浓厚的结构主义色彩,其重心在于确定叙事中的行为,然后描写行为的功能和序列关系,以便从中找到支配叙事的结构。
托多罗夫之前,法国人类学家兼结构主义者列维-斯特劳斯对神话进行研究之后,发现在浩如烟海的神话底下隐藏着某些永恒的普遍结构,任何特定的神话都可以被浓缩成这些结构,这就是叙事中所谓的深层结构,其中的变项是一些普遍的文化对立如生/死、天堂/尘世等和处于这些对立项之间的象征符号。
在不同的文化中,这些深层结构将演变出具有不同价值的表层结构。
[7]可以看出,作为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并不关心叙事序列,他关心的重点是赋予神话意义的结构模式。
[8]59与之相反,俄国形式主义者普罗普依据对俄罗斯民间故事的研究,对事件的功能进行了明确分类,同时提出与这些功能相对应的人物类型。
格雷马斯继承并发展了普罗普的分析模式。
他将后者对民间故事的分析方法扩展到所有叙事,提出与行动相关的三对共六种行动元概念,即与愿望、探求和目标相对应的主体和客体;与交流相对应的发送者和接收者;与辅助支持或阻碍相对应的帮助者和阻挠者。
同时,格雷马斯压缩了普罗普提出的功能种类,并将它们归入三种序列结构契约型结构、完成型结构和离合型结构。
如契约型结构中,叙事可能采取两种模式来进行
契约——违背契约——惩罚
缺乏契约秩序——重建契约秩序[8]59
并非所有叙事学者都认同上面的分析模式,比如布雷蒙认为格雷马斯关于叙事序列的分析不能囊括所有叙事现象。
他在肯定普罗普的功能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叙事的基本序列由下列三个功能组合而成
1表示可能发生变化的功能;
2表示是否实施这种变化的功能;
3表示变化是否实现的功能。
由这三个功能组成的基本序列互相结合产生复合序列,布雷蒙列举了首尾接续式、中间包含式和左右并连式等几种常见类型。
[9]
罗兰·巴特区分了核心和催化两种功能,核心功能以其依据的行为为故事打开或结束一个未定局面,而催化功能表示的行为则只起连接作用。
[10]
托多罗夫综合各家论述,借用语言学中的关键术语,对最小叙事单元、序列和文本进行了描述。
他认为,叙事中的最小单位是一些基本命题,可以是表示行动元的命题,如是国王,也可以是表示动作的命题,如娶了。
五个命题构成一个序列表示初始平衡的命题——表示外力侵入的命题——表示失去平衡的命题——表示恢复平衡力量的命题——表示新平衡的命题。
而序列按照嵌入、接续、交替等方式结合起来就构成完整的叙事文本。
[8]60-61
总之,以故事为对象的研究层面下,叙事中的行为因素受到高度关注,而不同程度地忽略了对人物和叙事文本意义的研究,同时由于叙事学仍在初创之中,所以大量地借鉴了语言学中的术语和概念,如行动、功能、序列、结构、语法等。
按照这一思路进行叙事分析,首先需要在某特定叙事或某类叙事中寻找出深层结构可能是二项对立的结构,也可能是其他类型的结构,然后确定体现这一结构的行为,将行为按功能进行分类,同时也对完成功能的人物进行归类,再分析功能的系列结构,最后在文本的高度上分析这些基本序列的组合方式。
这一时期几乎所有叙事学家都声称要找到适用于所有叙事的普遍语法,但在实践中,将他们的方法用于分析单个叙事或某类叙事如民间故事、侦探故事、狄更斯叙事等,往往能够得到更为有效、也更令人信服的结论。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托多罗夫还是罗兰·巴特,后来都改变了最初的研究方向,从对故事语法的研究分别转向叙事的文化层面和符号层面研究。
有些批评家,如范·迪克认为,故事中的诸活动之间存在由社会习俗决定的秩序,所以很多动作序列实际上是受惯例支配的如出发意味着返回;许诺意味着去完成它们的意向等。
因此,他们建议把叙事作为行为哲学和话语分析这些更广阔的领域中的一个特殊区域,这样叙事才能获得更好的研究[11]。
应该说,这为以故事为中心的叙事学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方向。
二、以话语为对象的研究层面
只在故事层面进行叙事研究有很多缺陷,尤其不能解释同样一组行动可以用不同方法来叙述这一事实,使叙事学家开始关注叙事的话语层面,即故事的表述方式,主要包括叙事时态、时间、语态、语式、人物描写、人物话语表达方式等。
这一研究范式的代表人物包括后期的托多罗夫、热拉尔·热奈特、查特曼、普林斯等。
经典叙事学对时态和时间的研究通过对照它们在故事和话语中的不同表现形式来进行,从而确定话语在何种程度上对故事进行了变异处理,以及这样处理带来的效果。
叙事时态分现在时和过去时两种,现在时态又分故事现在时和话语现在时。
根据话语和故事之间的时态关系,可将叙述分为三类回顾叙述、同步叙述、预示叙述,而这三类叙述都有各自不同的时态、体式和情态系统。
[12]
对时间的考察分三个子系统时序、时距和频率。
如果叙事话语中的时序与故事中的时序不同,则说明话语中出现了时间倒错现象,如倒叙、预叙、中间叙等。
故事时距和话语时距的关系可能体现为等距如对话体的场景叙事、故事时距大于话语时距如概述或全景式叙事、省略或停顿以及故事时距小于话语时距比较少见,主要用于主观心理叙事。
频率用来比较故事发生的次数和话语中发生的次数,分单一叙述故事中发生次,话语中也讲
述次、重复叙述故事中发生一次,话语中讲述次、反复叙述故事中发生次,话语中讲述一次。
[13]125-126
语态和语式也是从语言学中借用的概念,分别解决叙事中谁说和谁看的问题。
语态研究中的关键术语是叙述者,指叙事话语的发出者或声音。
叙述者可以在叙事中表明身份,也可以隐藏身份;叙述者若出现在叙事行动中,该叙事为同故事叙事如很多第一人称叙事,若没有出现在叙事行动中,该叙事为异故事叙事如很多第三人称叙事。
在第一人称叙事中,通常出现两个自我叙事自我和经验自我,两者常常交互作用以完成叙事功能。
[14]
声音本指叙述者的声音,但在巴赫金的影响下,叙事学者将这个概念扩大至包括叙事文本产生的所有声音,包括文本内声音叙述者声音及人物声音和文本外声音指作者的声音,并进一步探讨各种声音的辨认及产生的复调效果。
[15]45
苏姗·兰瑟将声音作为意识形态的表达形式,探讨叙述声音和女性作家写作的关系[16];詹姆斯·费伦则将声音看成是叙事为达到特殊效果而采取的修辞手段,探讨声音在叙事交流中所起的作用[17]。
这些研究都继承并突破了经典叙事学中声音的范畴。
语式用来描述叙事信息调节,热奈特区分了两种调节方式,即距离控制即叙事信息数量控制和投影控制即叙事角度控制。
这儿的关键术语是聚焦者,指充当叙事视角的眼光。
叙事可以采取叙述者聚焦如全知型三人称叙事,也可以采取人物聚焦如一人称叙事或三人称有限视角叙事。
值得注意的是,多数叙事都混合采用两种聚焦方式。
[15]57热奈特在分析叙事聚焦之后进一步指出,选择了某类叙事聚焦,也就选择了信息数量和叙事角度,因为特定的聚焦只能感知到某些信息,如果叙事超越了这些信息,则被视为视角越界。
但他同时指出,很多情况下视角越界并不影响读者的阅读和判断,读者的认知策略可以帮助他们合理地排除这些越界可能带来的阅读困难。
[13]143-147
另一位颇有影响的叙事学家则没有区分语态和语式,而是提出了一个叙事情景的概念。
斯坦泽尔将叙事情景分为三种第一人称的叙事情景、叙述者的叙述情景,人物的叙述情景,并描述了每一叙述情景中的典型特征,包括叙述者的参与程度、距离、知晓范围、目的、可靠性、声音和聚焦情况等。
[18]
叙事中人物描写可以由叙述者或人物来完成;可以直接描写,可以间接描写;可以自我描写,可以由他人描写;可以在公开场合下描写,也可在私下描写等。
但每一种描写的可靠程度并不相同。
另外,叙述者作为作者虚构的主体之一在叙事中体现出来的特征也受到了高度关注,尤其是叙述者的可靠性和叙事意识。
可靠的叙述者让读者相信并接受他对事件的报道、理解和评价,不可靠叙述者则由于知识的缺乏、对事件参与不足或有问题的价值判断系统,让读者对其报道、理解和评价产生怀疑。
叙事意识是指叙述者进行叙事时的心理状态。
[19]
热奈特根据叙述者的干预程度对人物话语和思想的不同表达方式进行了区分叙述体叙述者行使最大干预、间接体叙述者实施部分干预、直接体叙述者实施最小干预,同时在间接体中特别分析了自由间接体,在直接体中分析了自由直接体。
[13]125-128同样,对人物意识的表达方式也有心理叙述方式、戏剧独白、内心独白、思维风格等几种。
[15]92-95
以上的分析其实已经表明,把叙事作为话语进行研究的范式也包含对故事的研究,只不过研究重心不在于对故事行动功能及序列进行描写。
而在于故事转化为话语中的种种方式,属于俄国形式主义所谓技巧范畴,从而使研究成果更贴近文本现实,在批评实践中也更具操作性,缺陷是研究总停留在形式描写层面上,缺乏对叙事运作机制更全面的探讨。
三、整合、开放的研究范式
将经典叙事学中的两种研究范式进行有机整合,是近年来叙事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其中的代表人物包括米克·巴尔、查特曼、普林斯等。
经过整合,叙事学家试图重建完整的叙事语法,主要包括以下四个相互关联的组成部分句法由一套有限的规则生成所有故事的宏观和微观结构;语义对这些结构进行阐释,包括叙事内容的宏观和微观结构;话语结合上述结构,由另一套有限的规则来解释叙事话语,如叙述时序、叙述速度、叙述者干预等;语用影响前三部分分析进程的认知和交际因素。
[5]7可以看出,整合后的叙事研究范式有如下几个重要变化
1从静态走向动态。
无论是列维-斯特劳斯还是普罗普,以及早期的叙事研究都忽视了叙事的句法层面,热衷于分析故事的最小单元及其功能普罗普甚至强调叙事中各功能事件的序列是固定不变的,而没有关注故事中各因素的动态配置规律,所以他们的研究无法解释推动叙事进程的动力所在。
整合后的模式则注重研究故事中的动态因素。
如帕维在情节的研究中,既突出了事件和转化的重要性,又勾勒了情节中的动力、张力和阻抗因素。
[20]还有研究者从叙述者对叙事信息的控制出发,研究读者在将话语还原成故事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断点现象,再结合认知学相关理论,探讨这些断点对读者确定事件功能的影响,这等于强调了功能的动态性。
[21]
2从规则走向语境。
经典叙事学从结构主义发展而来,宗旨是将叙事研究系统化和科学化,客观上使其难以与语用、语境融合。
但近年来由于社会语言学不断强调语境的重要性,叙事学界也越来越倾向于将叙事看成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产品。
……从文本中心模式或形式模式转到形式与功能并重的模式,即既重视故事的文本,也重视故事的语境。
[22]8也就是说,叙事研究不应只注重形式,还应该注重叙事形式与叙事阐释语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如叙述者与事件的位置推断、叙述者的可靠性推断、哪些主题在故事中处于优先地位的推断、哪些叙事结构可能引起不同性别的特殊反应,以及读者如何回应叙事技巧再现出的价值观等。
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不能依靠规则的描述,而是依靠对作者、叙述者、文本、读者之间的语境关系的分析和判断。
3从作者走向读者。
经典叙事学在进行形式描述时,常常预设了叙事的意义,如普罗普给功能的定义功能是人物的一种行为,由它对行动进程所具有的意义来界定中,就预设了作者赋予叙事的意义,其结果是,对形式进行预先阐释后再对形式进行描述。
整合研究模式也研究叙事的形式,但将其放在读者的阅读语境中,叙事形式的意义只有在读者的阐释框架中才能体现出意义,从而将叙事意义的确定权交给了读者。
[22]12-13
叙事学不断从其他研究领域汲取养分,同时丰富其他研究领域,从而形成了众多的跨学科叙事学分支,成为近年来叙事学研究的一大景观,使叙事学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数变成复数。
美国知名的叙事学者杰恩评价道,今天的叙事学是‘叙事学+’的研究模式,这里的""无论是女性主义还是性别研究,是文化研究还是后殖民研究,他觉得都很有研究价值[15]。
事实上,后经典叙事学延伸出的分支远不止杰思所述。
综合已有资料,可以举其要者如下心理分析叙事学、历史纪撰叙事学、可然世界叙事学、法律叙事学、女性主义叙事学、认知叙事学、后现代主义叙事学、修辞叙事学及文化叙事学等。
复数叙事学强调该学科的开放性,尤其是与语言学、认知科学、人工智能和语用学等学科的对接。
四、国内叙事学研究现状
不久前,笔者对近三年中国叙事学研究状况进行了统计研究,结果发现,从1999~2019年,国内重点文学评论刊物上刊登的叙述学研究文章数量呈明显上升之势
,其中2001年比2000年增长了50,而2019年上半年比2001年同期增长了近100,这说明中国叙事学研究的热情正在逐渐高涨。
但研究中笔者也发现了目前中国叙事学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
1理论研究角度不新,国外理论介绍范围不广。
理论研究的选材范围基本上还处于经典叙事学的范畴,如对话语/故事、叙述者的研究;对国外叙事理论的介绍数量相当有限,没有覆盖叙事学的最新发展方向。
总体来说,这一时期的叙事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够,难以形成方法论,导致从事叙事批评实践的研究人员不能跟上国外最新发展,使叙事批评实践不能走向深入。
最令人不解的是,这一时期甚至没有出版国外叙事学研究的最新译著直到2019年5月,北京大学出版社才翻译出版了一套《新叙事理论译丛》注本套丛书由申丹主编,从解构主义叙事理论、女性主义叙事理论、修辞性叙事理论、后现代叙事理论和跨学科叙事理论等5个方面介绍了国外叙事学研究的最新方向。
,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对经典叙事学的翻译引进和评介热潮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2叙事批评实践中,研究范式过度集中在叙事话语方面80以上,其中又以叙述者、叙述视角、叙述人称和叙述时间的研究为主,对叙事话语中叙述声音、叙事层次、叙述接收者等方面的研究较少。
鲜有将叙事话语和故事结合并提炼出有效叙事规律的研究;同时研究角度不深,常常浅尝辄止,没有将语境真正纳入到文本解读中。
如认为通过论证《简·爱》中使用了女性第一人称叙述方式就可以与女权主义结合起来[23],而没有考虑通过这种方式传达出来的声音,或这种女性叙述方式与当时的文学传统和文化传统的相互作用来表现作者对社会主体意识进行了反叛和解构,使论述显得极其仓促而缺乏深度。
同时,这一时期的叙事批评实践还缺乏对亚文类、不同时代小说及不同作家小说如侦探小说、浪漫小说、古代小说、现代小说、后现代小说、狄更斯小说等叙事共性的研究,而多从一文出发,将叙事研究变成了单纯的文学技巧欣赏。
总之,尽管过去三年中国叙事学的研究数量并不少,但由于缺乏与国外最新研究模式的有效呼应,使我们的研究范式显得陈旧,研究角度显得狭窄,这种形势使引进和研究国外最新叙事理论的工作变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收稿日期2019-09-11【参考文献】
[1]
殷企平等英国小说批评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78
[2]
,[]朱雯等译小说的艺术[]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3]
,[],,198535-43
[4]
,[]20[][],199726-40
[5]
,[],1987
[6]
,é[],196969
[7]
-,[][],1955
[8]
,[],1986
[9]
布雷蒙叙事可能之逻辑[]张寅德选编叙事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153-176
[10]
巴特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张寅德选编,叙事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2-42
[11]
,,,[],1975,6273-294
[12]
玛戈琳过去之事,现在之事,将来之事时态、体式、情态和文学叙事的性质[]马海良译新叙事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89-113
[13]
,[],1980
[14]
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23
[15]
,,,[],2019
[16]
,[],199217
[17]
,,,,[],199622
>
[18]
,[],1984
[19]
-,[],1983100
[20]
,[],1985
[21]
卡法勒诺斯似知未知叙事里的信息延宕和压制的认识论效果[]马海良译新叙事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3-35
[22]
赫尔曼引言[]马海良译新叙事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
[23]
李利试析《简·爱》的女性叙事方式[]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19,1114-117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国外叙事学研究范式的转移 精品 最新 国外 叙事 研究 范式 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