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县一中高二文科实验班年度第一学期文科综合测试能力历史部分解析版.docx
- 文档编号:10257514
- 上传时间:2023-02-09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124.77KB
岳阳县一中高二文科实验班年度第一学期文科综合测试能力历史部分解析版.docx
《岳阳县一中高二文科实验班年度第一学期文科综合测试能力历史部分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阳县一中高二文科实验班年度第一学期文科综合测试能力历史部分解析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岳阳县一中高二文科实验班年度第一学期文科综合测试能力历史部分解析版
湖南省岳阳县一中高二文科实验班2016-2017年度第一学期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一】
历史部分【解析版】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n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24.史载,进士郭稹改嫁的母亲边氏去世了,他请求服丧三年,得到宋仁宗的准
许;明初,进士王希曾再嫁的母亲任氏去世了,他请求服丧三年,明太祖令臣下讨
论,最后只同意他服一年。
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妇女再嫁得到尊重B科举取士注重人品
C•君主专制不断加强D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25.历史发展既有传承又有创新。
下表所列信息,全都属于同一个朝代的是
A
博士弟子、贤良方正、起绒锦、九品官人法
B
宣政院、赵孟頫、转轮排字盘、
《农书》
C
司礼监、董其昌、心外无物、
《古今图书集成》
D
提点刑狱司、水转翻车、皮黄、
《东京梦华录》
26.下面漫画所要表达的意图是
27.
康德认为:
“启蒙运动这样一件大好事,它必定会把人类从其统治者的自私自利的扩张计划之下拯救出来……随之而来的启蒙了的人们对于自己已经充分理解到的好处所不可避免地要采取的一种衷心的同情,就必定会一步步地上升到王座上
来,并且甚至于会对他们的政体原则发生影响的。
”这一言论说明
A•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B.启蒙思想必定动摇君主统治
C.思想的启蒙是政治变革的前奏D.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核心
28•“希腊文化昉(起始)于周初,有瞽(盲人)者贺梅尔擅绝世之才,歌咏诸邦战迹……至周末时,性理之学大兴,分门别类,列为百家,交相论说,渐入虚无。
惟索格底、布拉多、额里斯多三人有圣贤之目。
”京师同文馆总教习、美国传教士
丁韪良的这一论述
A.旨在说明东西方文化同出一源
B.本质上表达了其西方文化优越论的立场
C.突出了智者运动在西方文化史上的精神价值
D.试图化解东西方的认知心理障碍,传播西学
29.下表为我国1902〜1904年译书统计简表。
据此判断这一阶段译书内容所具有的特点是
-、、、,国别译书类别
英
美
日
其他
总计
百分比
哲学宗教
10
2
23
2
37
7.0
文学艺术
8
3
4
11
26
4.9
史地
8
10
90
20
128
24.0
社会科学
13
3
83
37
136
25.5
自然科学
10
9
73
20
112
21.0
应用科学
3
3
24
26
56
10.5
据左玉河《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
A.甲午战争失败的深刻反省B重视翻译日本相关著作
C.重视翻译应用科学的著作D向西方学习的进程加快
30.针对洋务派的“中体西用”,严复主张“体用不二”,提出“中学有中学之体
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
此主张的目的是
A.反对学习西方技术B完整系统引入西学
C.建立君主立宪政体D中西体用完全对立
31.1865年,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在《局外旁观论》中说道:
“通
经原为致用,而今之士人,书籍非不熟读,诗文非不精通,使之出仕,而于人之应晓之事,问之辄不能答,一旦身居民上,安能剔弊厘奸?
”赫德的这段话
A.嘲笑清朝官员愚昧无知B干涉中国内政,推行奴化教育
C.指出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D.认为中国必须推行政治改革
32.1903年,清政府制定“癸卯学制”,基本照搬当时的日本学制,但对来自日本的学科名称进行了彻底改换,如将“经济学”改称“理财学”、“古文书学”改称“金
石文字学”、“理科”改称“格致科”等等。
这反映了清政府
A•借鉴日本学制,复兴传统教育B.回应改革诉求,兼顾文化尊严
C.不辨名实之分,追求全盘西化D.坚持中体西用,抗拒制度变革
33.有学者指出:
“新文化运动关心的问题大都不是国家和民族的问题。
他们关心的是人,因而常用的词汇也是‘吃人的礼教'‘奴隶的国度'‘非人的道德',他们
努力创造的新文学也定位于‘人的文学'。
”对这段话的最佳理解是
A.新文化运动注重追求人的个性解放
B.新文化运动有利于传统文化的普及
C.新文化运动彻底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
D.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奠定基础
34.“只要假定物体的辐射能不是连续变化,而是以一定的整数倍跳跃式地变化,
就可以对该公式做出合理的解释。
”这一假设的提出
35.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
想矣。
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
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
对以上材料分析最准确的是
A中国古代社会有民本思想而无民权思想
B欧美等西方国家是民权思想的发源地
C此时的孙中山主张“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享”
D古今中外的思想有相通可借鉴之处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7世纪末叶以后,一批开明的思想家开始对圣经和天主教神甫的著作表示怀疑,甚至对希腊罗马古典文明的优越性也提出异议。
在这个新旧思想交替的时期,恰好传来了中国文化的信息,使一些学者加强了摆脱传统观念的信心和依
据。
……孟德斯鸠承认中国的专制君主比较有节制,承认传教士和伏尔泰交口称赞
的皇帝提倡耕织、兴修水利、实行科举考试、设置谏官具有限制暴政的作用。
伏尔泰对中国政治几乎完全持推崇态度。
他提倡以农为本,宣称只有农业能够增加财富、贬低货币和商业资本的作用,盛赞中国君主以农为本重视农业的政策与措施,建议法王也效法中国皇帝举行春耕“籍田”的仪式。
材料二大约从18世纪中后期开始,德国著名历史学家兰克(1795—1886)
认为国人是永远静止的人民,因而他对英国以强权打开中国抱着一种欣赏与喝彩的态度。
其他德国文化人也几乎都小觑中国,蔑视儒学,“孔夫子”在德文中竟然常
被人们有意与“糊涂虫”谐音混用。
英国散文家汤姆斯•德•昆西(1785—1859)在
他的作品《一个服鸦片的英国人的自述》中则带着更加厌恶的口吻描述中国。
他说:
“我经常想,如果被迫离开英国而住到中国去,生活在中国的社会和景物里,我一
定会发疯。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张海林《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世纪欧洲学者对中国文化的基本观点,并
说明其形成的历史背景。
(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18世纪中后期开始欧洲人对中国的态度
所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谈谈你对17世纪以来欧洲人的中国观所发生
变化的看法。
(15分)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学者认为:
“中华文化的创新精神贯穿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最能体现
中华文化的生命力。
”右面图示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中华文化的创新精神。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观点进行探讨。
(说明:
可以就图示中的一个
或多个角度进行探讨,也可以对图示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
42.(15分)新文化运动中的思想先驱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尖锐地批评了传统儒学的有关内容,但是他们并未全盘否定儒学。
中国的文化、社会和历史,是一个较之传统儒家意义更为广大的传统。
在对待这个大传统的态度问题上,新文化运动没有“全部摒弃”“彻底否定”
的看法。
陈独秀认为,中国文明,包括儒家学说中所包含的许多积极有益的内容,实际上与人类文化的普遍价值相联系相一致。
上海某报批评北京大学设立“元曲”的课目,指元曲为“亡国之音”,认为不当讲授。
陈独秀反对这一看法。
他还公开承认,钱玄同废除汉字的主张过于急切,是对传统语言文字用了“用石条压驼背的
医法”。
――摘编自李良玉《思想启蒙与文化重建》材料二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本身都是非常激烈的。
他们不承认任何传统的权威和因袭的教条,礼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乃至汉字、中医、京剧等传统文化,都遭到无情的批判。
这个勇猛的、也是简单而绝对的批判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虽不可避免地具有一些形式主义的偏向。
摘编自李新《中华民国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分析这些认识产生的原因。
(6分)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9分)(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答案详解
24.【答案】D【解析】材料正表明妇女因再嫁受到社会的轻视,而非尊重,故A项错误;虽然材料中郭稹和王希都是科举进士,但是题目与科举取士是否注重人品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君主专制的加强,故C项错误;宋明理学成为统治思想后,理学的对人思想的禁锢逐步强化,存天理灭人欲,不提倡寡妇再嫁,故D项正确。
25.【答案】B【解析】博士子弟即汉博士教授的学生、贤良方正是汉代选拔统治人才的科目之一、起绒锦是汉代、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故A项错误;宣政院是元代管理西藏事务的、赵孟頫是元代书法家、转轮排字盘是元代王祯设计发明的,用于排放活字字模、《农书》是元代王祯的,故B项正确;司礼监,官署名,明置、董其昌是明代书画家、“心外无物”属于明代的心学、《古今图书集成》是清康熙帝时期的,故C项错误;提点刑狱司是宋代的、水转翻车是宋代的、“皮黄”京剧的别称,是清代,《东京梦华录》是宋代孟元老的笔记体散记文,故D项错误。
26.【答案】D【解析】本题解答关键是对漫画意图的正确解读,漫画中对古诗随意改动是一种语言上的污染,内容比较单调,不太健康。
分析各选项,AC项说法明显与材料不符,应是反映了传统文化的庸俗化。
27.【答案】C【解析】社会进步原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故A项错误;B项表述
过于绝对化,故B项错误;材料中提到“甚至于会对他们的政体原则发生影响的”,说明思想启蒙影响了政治变革,故C项正确;理性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
28.【答案】D【解析】按照雅斯贝斯的观点,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古希腊和古中国之间有千山万水的阻隔,文化起源是各有来源,不是同出一源,故A项错误;材料侧重说明希腊文化开化较早,相继而兴,侧重性理之学,注重哲学思辨,并未表达西方文化优越论的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中贺梅尔即荷马,索格底即苏格拉底,布拉多即柏拉图,额里斯多即亚里斯多德,他们都不是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故C项错误;19世纪后期,中国的西方古典学处于开始引进阶段,传教士所作的西方古典学引介传播工作是为了化解东西方的认知障碍,进而传播西学,故D项正确。
29.【答案】B【解析】甲午战败国人的深刻反省主要表现在开始重视政治制度的学习上,而题干展示的不仅仅是政治制度方面的学习,还有科学方面的,故A项错误;无论是政治制度方面,还是其它方面,日本的书籍都是最多,这说明了对日本相关著作的重视,故B项正确;题干不仅仅是由应用科学方面的书籍,还有社会科学方面的书籍,而且比重不小,因而不能说重视翻译应用科学的著作,故C
项错误;所谓进程加快,需要纵向对比,而题干并没有展示纵向的比较成果,故D
项错误。
30.【答案】B【解析】据材料中“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可知严复并非反对学习西方,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若要以西学为用,则必需同时接受西
学之体,“体”“用”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与不可随意嫁接的道理,故B项正确;材料说的是严复提出的对“体”与“用”的看法,而并非明确建立君主立宪政体,故C项错误;中西体用完全对立,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31.【答案】C【解析】题干表述的是当时的士人诗书精通,但不懂庶务,故不会很好处理政务,从中可以得出是当时中国只重书本不重实用的教育体制导致的,故
C项正确;A项不符合题中“今之士人,书籍非不熟读,诗文非不精通”,故A项
错误;B.D项题中没有体现,故B.D项错误。
32.【答案】B【解析】据材料“基本照搬当时的日本学制,但对来自日本的学科名称进行了彻底改换”可知清政府借鉴日本学制,与复兴传统教育无关,故A项
错误;据材料“清政府制定‘癸卯学制'”,基本照搬当时的日本学制,但对来自日本的学科名称进行了彻底改换”可知清政府回应改革诉求,兼顾文化尊严,故B
项正确;C项与材料“对来自日本的学科名称进行了彻底改换,如将’经济学’改称’理财学’……”不符,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清政府制定’癸卯学制’,
基本照搬当时的日本学制”不符,故D项错误。
33.【答案】A【解析】新文化运动抨击“’吃人的礼教’……’非人的道德’”以人为核心,体现出对人的重视,故A项正确;新文化运动抨击传统文化,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新文化运动对人的个性而非对国家、社会层面的意义,故C项错
误;材料未提及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关系,故D项错误。
34.【答案】C【解析】由题干“只要假定物体的辐射能不是连续变化,而是以一定的整数倍跳跃式地变化”等信息可以判断出这一假设属于普朗克的量子理论,
1905年爱因斯坦把量子理论推广到光学中,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故C项正确;
牛顿力学体系是牛顿于17世纪提出,故A项错误,伽利略开创了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科学,故B项错误;达尔文的进化论有力地冲击了封建神学创世学说,故D
项错误。
35.【答案】D【解析】从题干中“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
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的信息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社会有民权思想,西方国家并不是民权思想的发源地,故A.B项错误;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享是新三民主义的内容,题干中孙中山虽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但无法看出“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享”,故C项错误;由题干中“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的信息可以看出古今中外的思想有相通可借鉴之处的,故D
项正确。
13.【答案】
(1)“欧洲中国观”:
欧洲文化界认为古代中国对各种宗教采取容忍态度,崇尚自然,而非敬神;推行开明君主专制、实行科举考试、设置谏官有利于限制暴政;提倡耕织、兴修水利、以农为本,有利于增加财富。
(4分,任答两点即
可)
背景:
欧洲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天主教会推行精神独裁;新航路开辟后商业资本盛行,新兴资产阶级狂热追求货币;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倡导人文主义和
理性主义,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中西文化的交流不断加强,相通之处增多。
(6分,任答三点即可)
(2)变化:
从褒奖、欣赏、推崇到贬低、蔑视、嘲笑。
(6分)
原因:
欧洲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思想解放运动使“欧洲文化优越论”得以发展;工业革命极大解放了生产力,使欧洲实现崛起;近代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广泛建立;明清时期的中国在诸多方面逐渐落后于世界,在被列强侵略后,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6分,任答三点即可)看法:
中国、欧洲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消长影响了欧洲人的中国观;落后就要挨
打,必须增强综合国力,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分)
【解析】
(1)第一小问基本观点,根据材料一“在这个新旧思想交替的时期,恰好传来了中国文化的信息,使一些学者加强了摆脱传统观念的信心和依据”可以得出欧洲的启蒙思想家是站在欧洲转型需要去看中国,故称为“欧洲中国观”。
根据材料一“孟德斯鸠承认中国的专制君主比较有节制……实行科举考试、设置谏官具有
限制暴政的作用”得出推行开明君主专制、实行科举考试、设置谏官有利于限制暴政;根据材料一“承认传教士和伏尔泰交口称赞的皇帝提倡耕织、兴修水利……提倡以农为本,宣称只有农业能够增加财富、贬低货币和商业资本的作用,盛赞中国君主以农为本重视农业的政策与措施”得出提倡耕织、兴修水利、以农为本,有利于增加财富;根据材料一“一批开明的思想家开始对圣经和天主教神甫的著作表示怀疑”得出欧洲文化界认为古代中国对各种宗教采取容忍态度,崇尚自然,而非敬神。
第二小问历史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17世纪欧洲的政治(君主专制强化和天主教的精神独裁)、经济(新航路开辟对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推动)、文化(文艺
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影响)的角度进行作答。
(2)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一“伏尔泰对中国政治几乎完全持推崇态度”到材料二“其他德国文化人也几乎都小觑中国,蔑视儒学,‘孔夫子'在德文中竟然常被人们有意与‘糊涂虫'谐音混用”可以得出从褒奖、欣赏、推崇到贬低、蔑视、嘲笑。
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18世纪欧洲政治(资产阶级革命)、经济(工业革命的推动)、思想科技的进步和中国明清时期的落后的角度进行作答。
第三小问看法,从17世纪欧洲人对中国的推崇和18世纪欧洲人对中国的贬低的变化和原因分析,可以得出综合国力对国际地位的重要性。
14.【答案】示例:
观点:
中华文化创新精神源远流长角度一:
文化理念的达变求新: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各派站在不同角度提出了新的思想,形成了中华传统文化体系;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时期的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角度二:
制度建构的济世经邦:
秦朝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辛亥革命创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角度三:
技术创新的独具匠心:
四大发明是我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对世界文明的进程产生巨大的影响;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施工的第一条铁路;袁隆平研制的杂交水稻,大大提高了中国水稻产量,并且有助于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
角度四:
文明气度的纳新接远:
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与朝鲜、日本等国交流频繁,兼收并蓄,丰富发展了中华文化;面对内忧外患,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启了中国近代化历程;新时期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的格局,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中华文化自古至今富有创新精神,体现中华文化的生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
【解析】本题审题分为三步,首先是结合设问与材料,搞明白材料中的基本观点是“中华文化的创新精神贯穿中国历史”,其中蕴含三个细节,一是“创新”,二是“贯穿”,实际上就是学生答题时要注意尽量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都要考虑到,三是要结合所学;第二步是分析题目说明,注意题目是不限定角度的,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选择题目设定的四个角度的某一个或多个,或者是修改、补充、否定、创新,这一块不求答题角度过度铺开,能够根据考场时间和自己的知识掌握,针对一个角度准确分析是比较理想的,在能力不足以支持深入分析的情况下可以退而求其次,从多角度论述;第三步是具体答题过程中操作的细节,一是观点明确,二是史论结合,既不要空洞地说历史概念没有史实,也不要只列举史实而不知道把史实与主题随时进行结合,三是注意列举的史实要准确,要和准备结合的结论有合理的逻辑关系。
具体来说,如果是按照图示角度来回答,首先表明观点“中华文化创新精神源远流长”;如果按文化理念的求变求新来组织答案,史实可以选择百家争鸣、新文化运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如果按制度建构的济世经邦来组织答案,史实可以选择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中华民国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等;如果按技术创新的独具匠心来组织答案,史实可以选择四大发明、京张铁路、袁隆平等;如果按文明气度的纳新接远来组织答案,史实可以选择唐朝的兼收并蓄、洋务派的学习西方、当代的对外开放等。
15.【答案】
(1)认识:
传统文化中存在积极有益成分,不能全盘否定;传统文化中存在封建落后因素,不能全盘肯定。
原因:
抵制尊孔复古逆流的需要;受到启蒙思想(民主思想)影响。
(2)略
【解析】
(1)第一小问认识,据材料一“没有‘全部摒弃'‘彻底否定'儒家学说中包含许多积极有益的内容”和材料二“不承认任何传统权威和因袭的教条”得出传统文化中存在积极有益成分,不能全盘否定,传统文化中存在封建落后因素,不能全盘肯定;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从社会原因、思想和民主发展的角度得出抵制尊孔复古逆流的需要,受到启蒙思想影响。
(2)小论文首先要明确观点,综合材料一、二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得出观点“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代表人物并没有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然后结合材料中的信息进行论证,要从两方面展开论证,先从正面方面进行论证,结合材料中的史实,他们并没有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当然新文化运动中也存在形式方面的问题,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结合所学进行论证,要注意史论结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岳阳县 一中 文科 实验 年度 第一 学期 综合测试 能力 历史 部分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