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联盟届高三高考第一次适应与模拟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
- 文档编号:10255705
- 上传时间:2023-02-09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236.96KB
名校联盟届高三高考第一次适应与模拟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
《名校联盟届高三高考第一次适应与模拟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校联盟届高三高考第一次适应与模拟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名校联盟届高三高考第一次适应与模拟语文试题原卷版
2018年高考第一次适应与模拟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农历已过丁酉年,迎来戊戌年,十二时中与戌对应的是“犬”,因此今年按属相是“狗年”。
“戊戌”是依照中国古代文化特有的传统纪年方法,用干支来排序。
在中国古代,以干支纪年月日时,源流久远,至少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同样长久。
在商代甲骨卜辞中,已经以干支纪日。
著名的西周青铜“利簋”铭文中有“武王征商,唯甲子朝”。
这与文献中记载的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是开始于甲子日的早晨相吻合。
也说明当时是使用干支纪日的。
至于用地支来纪一日中的时辰,可能迟到汉代。
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重定历法,称为“太初历”,明确将一日夜分为十二时,而以地支为纪,以后一直沿用,所以十二地支又习称“十二时”。
十二时开始都用文字表述。
汉代流行的“四神十二时”纹铜镜上,“四神”(即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是用图像表示,而十二时一般还是用文字。
但是就在汉代,也许是为了一般人易于记忆等原因,民间开始出现用十二种动物来代表十二时的习惯。
在古文献中,最早见于东汉时王充所著《论衡》一书的《物势篇》,其中记述了当时社会上已流行用动物来代表十二时的事实,这证明东汉时期,已存在与十二对应的动物。
汉时与十二时对应的动物形象,此后传之后世,又与纪年干支相联系,铺衍成“属相”的概念,人们以代表自己生年干支的动物,作为自己的属相,一直流传至今。
到了南北朝时期,代表十二时的动物形象,开始出现于古代墓葬的墓室壁画和随葬的陶俑群之中。
例如在发掘山东临淄北朝时期崔氏家族墓群时,曾在北魏时的10号墓中,发现了“十二时”陶俑,这是目前出土文物中时期最早的十二时俑。
就在隋代,十二时的艺术造型开始出现新的变化,由动物原形,增加了拟人化的神异色彩——将十二时像身躯塑造成身穿袍服的人身,但头部是兽形,最初是拱手端坐的形貌,如湖北武汉东湖岳家嘴隋墓出土的陶十二时俑。
到了唐代,在都城长安地区的墓葬中流行随葬十二时俑,它们都已改为拱手端立的姿态,在袍服人躯衣领伸出的脖颈上,长着一张兽脸。
在东北亚的一些古代国家,深受中国古文化影响,也有以动物象征十二时的习俗。
例如在古代日本,在著名的正仓院所珍藏的文物中,还保留有绘有十二时像的布幕,为麻布彩绘十二时像,现在残存的还有龙尾、鸡头、犬足、猪尻和云气,原用于悬于宫殿檐下的“帽额”,应是圣武天皇葬仪时所使用的。
圣武天皇卒于756年,即唐玄宗天宝末年。
这也是古代中日文化交流的见证。
(摘编自杨弘《喜迎戊戌年》,人名日白2018年2月16日第08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依照中国古代文化特有的传统纪年方法,用干支来排序的话,2018年是狗年。
B.古代的中国,以干支纪年月日时的传统源远流长,从—些史料中可以得到佐证。
C.十二时开始都用文字表述,东汉民间最早出现用十二种动物象征代表十二时的习惯。
D.深受中国古文化影响,古代亚洲其他国家,也都有以动物象征十二时的习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按朝代顺序,对中国古代以干支纪年月日时,尤其是十二时的历史进行了梳理。
B.文章以考据和推测相结合,对作者的一些观点加以论证,善用具体例子来作为佐证。
C.文章内容详略得当,如第四段简介十二时动物形象南北朝时开始摆在墓室和陶俑中。
D.文章最后一段将视野由国内扩展到国外,更加有力地说明了十二时文化的巨大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个古人如果出生在秦朝,那么其意识中不太可能有其属相为某种动物的概念。
B.从文中看,司马迁在修订《史记》的过程中,是有使用十二时概念的可能性的。
C.在唐代的昭陵及其随葬墓穴中,是有可能出土兽首人身,拱手端立的十二时俑的。
D.十二时像在唐代时传入了日本,卒于天宝末年的圣武天皇葬仪时便使用十二时像。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月,阙也
张晓风
“月,阙也。
”那是一本二千年前的文学专书的解释。
阙,就是“缺”的意思。
那解释使我着迷。
曾国藩把自己的住所题作“求阙斋”,求阙?
为什么?
为什么不求完美?
那斋名也使我着迷。
“阙”,有什么好呢?
“阙”,简直有点像古中国性格中的一部分,我渐渐爱上了“阙”的境界。
我不再爱花好月圆了吗?
不是的,我只是开始了解花开是一种偶然,但我同时学会了爱它们月不圆化不开的“常态”。
在中国的传统里,“天残地缺”或“天聋地哑”的说法几乎毫无疑问地被一般人所接受。
也许由于长期的患难困顿,中国神话对天地的解释常是令人惊讶的。
在《淮南子》里,我们发现中国的天空和中国的大地都是曾经受伤的。
女娲以其柔和的慈手补缀抚平了一切残破。
当时,天穿了,女娲炼五色石补了天,地摇了,女娲折断了神鳖的脚爪垫稳了四极(多像老祖母叠起报纸垫桌子腿)。
她又像一个能干的主妇,扫了一堆芦灰,止住了洪水。
中国人一直相信天地也有其残缺。
我非常喜欢中国西南部一个少数民族的神话。
他们说,天地是男神女神合造的。
当时男神负责造天,女神负责造地。
等他们各自分头完成了天地而打算合在一起的时候,可怕的事情发生了:
女神太勤快,把地造得太大,以至于跟天没办法合得起来。
但是,他们终于想到一个好办法,他们把地折叠了起来,形成高山低谷,然后,天地才结合起来了。
是不是西南的崇山峻岭给他们灵感,使他们想起这则神话呢?
天地是有缺陷的,但缺陷造成了褶皱,褶皱造成了奇峰幽谷之美。
月亮是不能常圆的,人生不如意事十八九,当我们心平气和地承认这一切缺陷的时候,我们忽然发觉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接受的。
在另一则汉民族的神话里,说到大地曾被共工氏撞不周山时撞歪了——从此“地陷东南”,长江黄河便一路浩浩淼淼地向东流去,流出几千里的惊心动魄的风景。
而天空也在当时被一起撞歪了,不过歪的方向相反,是歪向西北,据说日月星辰因此哗啦一声大部分都倒到那个方向去了。
如果某个夏夜我们抬头而看,忽然发现群星灼灼的方向,就让我们相信,属于中国的天空是“天倾西北”的吧!
五千年来,汉民族便在这歪倒倾斜的天地之间挺直脊背生活着。
只因为我们相信残缺不但四可以接受的,而且是美丽的。
而月亮,到底曾经真正圆过吗?
人生世上其实也没有看过真正圆的东西,一张葱油饼不够圆,一块镍币也不够圆,即使是圆规画的圆,如果用高度显微镜来看也不可能圆得很完美。
真正的圆存在于理念之中,而不在现实世界里。
在现实世界里,我们只能做圆的“复制品”。
就现实的操作而言,一截圆规上的铅笔芯在画圆的起点和终点时,已经粗细不一样了。
所有的天体远看都呈球形,但不是绝对的圆,地球是约略近于椭圆形。
就算我们承认月亮约略的圆也算圆,那也是“方其圆时,即其缺时”。
有如十二点整的钟声,当你听到钟声时,已经不是十二点了。
此外,我们更可以换个角度看。
我们说月圆月阙其实是受我们有限的视觉所欺骗。
有盈虚变化的月光,而不是月球本身。
月何尝圆,又何尝缺,它只不过像地球一样不增不减的兀自圆着——以它那不十分圆的圆。
花朝月夕,固然是好的,只是真正的看花人哪一刻不能赏花?
在初生的绿芽嫩嫩怯怯地探头出土时,花已暗藏在那里;当柔软的枝条试探地在大气中舒手舒脚时,花隐在那里;当蓓蕾悄然结胎时,花在那里;当花瓣怒张时,花在那里;当香销红黯委地成泥的时候,花仍在那里;当一场雨后只见满丛绿肥的时候,花还在那里;当果实成熟时,花还在那里;甚至当果核深埋地下时,花依然在那里。
或见或不见,花总在那里。
或盈或缺,月总在那里。
不要做一朝的看花人吧!
不要做一夕的赏月人吧!
人生在世哪一刻不美好完美?
哪一刹那不该顶礼膜拜感激欢欣呢?
因为我们爱过圆月,让我们也爱缺月吧——它们原是同一个月亮啊!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三自然段写曾国藩给自己住所题名一事,一方面引发一系列的议论,另一方面也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作者以“也许由于长期的患难困顿”这种对原因的推测,表达了其对中国神话中对天地解释的惊讶。
C.“或盈或缺,月总在那里”很容易让人想起苏轼的“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里边都包含着变与不变的哲理。
D.文章由对月缺月圆这种自然现象的思考,引发了对于人生在世态度的思考,提醒人们应该热爱生活中的每一个时刻。
5.作者在文中问月亮“到底曾经真正圆过吗”,有哪些理由?
6.文章标题为“月,阙也”,却用了近一半的篇幅写中国神话对天地的解释,这样写有何作用?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全球有七成电子垃圾倾倒到中国,中国正在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电子垃圾场!
而电子洋垃圾所含的有毒物质在经过简单拆解后,产生的废水废气及二次废物给环境造成的污染,是“100年也恢复不了的”!
2017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要求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
本月,中国正式启动洋垃圾入境新规,停止进口包括废塑料、未分类的废纸、废纺织原料等垃圾在内的24种洋垃圾,到2019年年底前,逐步停止进口国内资源可以替代的固体废物。
方案一出台,引发国人普遍称赞.
虽然“洋垃圾”的进口禁令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垃圾对我国环境的破坏,但是归根结底,我国还需提高自身的垃圾处理能力,才能更完善彻底保护国内的蓝天绿水。
从全世界的“垃圾场”到逐步建立起我国自主的垃圾处理体系,中国人走过了一段艰辛踏实的环保旅程!
(改编自《中国之声》)
材料二
中国的一纸禁令,把过去几十年拼命涌入中国的“洋垃圾”都拦截在国门之外,这让长期依赖中国“处理垃圾”的西方国家叫苦不迭,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家开始出现垃圾无法处理的尴尬情况,甚至引发“垃圾骚乱”。
尽管最近多次传出东南亚地区将成西方国家的新“垃圾场”的言论,但从西方国家的态度上看来,东南亚国家对于垃圾的处理能力仍然无法填补中国撤出后留下的巨大窟窿。
近日,一批重达2.7万吨的“铁矿石”引起了广东珠海拱北海关的注意。
经查,这批货物其实是国家禁止进口的“洋垃圾”,通过伪报成“铁矿石”想浑水摸鱼进入中国,不料被海关查获。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西方媒体多次宣称中国如今已改变垃圾贸易,垃圾出口国应顺势改变观念;而从当前的情况来看,他们口中的“观念”怕是指从“正当出口垃圾”变成“偷偷摸摸将垃圾送出国”吧。
从“禁令”颁布至今,中国的态度一直很明确:
本国的垃圾请自行处理,中国已经承担了几十年“垃圾处理”的责任,没义务更没有责任继续成为全球的垃圾场。
(改编自搜狐网)
材料三
“我得强调,固废和洋垃圾不是一回事。
”中国再生资源交易网总监齐斌对记者说。
通常被舆论以洋垃圾指责的进口固废也是如此,沿海电子垃圾拆解造成的潜在污染一直吸引着公众的高度关注。
洋垃圾是社会上的俗称,它有时指进口固体废物,有时又特指以走私、夹带等方式进口国家禁止进口或限制进口的固体废物。
虽然概念并不清晰,但是在揭示某些固体废物危害方面确实生动而形象。
在固体废物涵盖下,垃圾也会变身为再生资源。
“中国一向有废品回收的传统,一来是因为中国人向来节俭,二来因为中国矿产资源缺乏。
”聂永丰分析说。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副会长刘强在一篇文章中称,大量使用再生资源作为工业原料,可替代部分矿产资源,比如使用废钢铁和废有色金属,可节省大量成品矿石,使用废塑料可节省大量石油
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
(改编自中国网)
7.下列关于固体废物与洋垃圾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能将固体废物和洋垃圾等同,国家要求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不是不能进口任何固废。
B.洋垃圾是社会上的俗称,其所指内容有时有一定不确定性,但概念也有其生动形象处。
C.2017年我国再生塑料进口量大幅度下滑,说明之前进口的再生塑料都属于有害洋垃圾。
D.从中投顾问的预测看,洋垃圾被禁止入境未必会影响废弃资源综合利用行业的销售额。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围绕着中国出台政策一事展开,材料二则体现了依赖中国“处理垃圾”的西方国家的态度和做法,展示出中国对“洋垃圾”的坚决态度。
B.中国消化了全球大部分的电子垃圾,这些垃圾数量巨大而且简单拆解中会造成严重污染,所以必须马上终止进口国内资源可以替代的固体废物。
C.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家打算将东南亚地区变成西方国家的新“垃圾场”,但苦于东南亚国家对于垃圾的处理能力仍然不足。
D.西方媒体多次宣称中国如今已改变垃圾贸易,垃圾出口国应顺势改变观念,但事实表明,一些西方国家恐怕还未真正转变,仍想将垃圾输出他国。
E.中国矿产资源缺乏,所以中国一向有废品回收的传统。
大量使用再生资源作为工业原料,可替代部分矿产资源,我国应提升废弃资源综合利用能力。
9.针对“洋垃圾”,我们除了出台政策,还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张贞观,字惟诚,沛人。
万历十一年进士。
除益都知县,擢兵科给事中。
出阅山西边务。
五台奸人张守清招亡命三千余人,擅开银矿,又缔姻潞城、新宁二王。
帝纳巡按御史言,敕守清解散徒党,谕二王绝姻。
守清乞输课于官,开矿如故。
贞观力争,乃已。
前巡抚沈子木、李采菲皆贪。
子木夤缘为兵部侍郎,贞观并追劾之。
子木坐贬,采菲夺职。
还,进工科右给事中。
泗州淮水大溢,几啮祖陵。
贞观往视,定分黄道淮之策。
再迁礼科都给事中。
三王并封制下,贞观率同列力争。
沈王珵尧由郡王进封,其诸弟止应为将军,珵尧为营得郡王。
贞观及礼部尚书罗万化守故事极谏。
不纳。
时郊庙祭享率遣官代行,贞观力请帝亲祀。
俄秋享,复将遣官。
贞观再谏,不报。
明年正月,有诏皇长子出阁讲读。
而兵部请护卫,工部奏仪仗,礼部进仪注,皆留中。
又止令预告奉先殿,朝谒两宫,他礼皆废。
于是贞观等上言:
“礼官议,御门受贺、皇长子见群臣之礼,载在旧仪;即诸王加冠,亦以成礼而贺,贺毕谒见。
元子初出,乃不当诸王一冠乎?
且谒谢止两宫,而缺然于陛下及中宫母妃之前,非所以教孝;贺靳于二皇子,而漠然于兄弟长幼之间,非所以序别。
”疏入,忤旨,夺俸一年。
工科给事中黎道照上言:
“元子初就外傅,陛下宜示之身教。
乃采办珠玉珍宝,费至三十六万有奇,又取太仆银十万充赏,非作法于初之意。
且贞观等秉礼直谏,职也,不宜罚治。
”给事中赵完璧等亦言之。
帝怒,夺诸臣俸,谪贞观杂职。
大学士王锡爵等切救,乃贬三秩。
顷之,都给事中许弘纲、御史陈惟芝等连章申论,帝竟除贞观名,言官亦停俸。
中外交荐,卒不起。
天启中卒,赠太常少卿。
(选自《明史》)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前巡抚沈子木/李采菲/皆贪子木夤缘/为兵部侍郎/贞观并追劾之/子木坐贬/采菲夺职还/进工科右给事中/
B.前巡抚沈子木/李采菲皆贪/子木夤缘为兵部侍郎/贞观并追劾之/子木坐贬/采菲夺职/还/进工科右给事中/
C.前巡抚沈子木/李采菲/皆贪子木黃缘/为兵部/侍郎贞观并追劾之/子木坐贬/采菲夺职/还/进工科右给事中/
D.前巡抚沈子木/李采菲皆贪/子木夤缘为兵部/侍郎贞观并追劾之/子木坐贬/采菲夺职还/进工科右给事中/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历”是明神宗的年号。
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种名号,—般由皇帝发起。
先秦时期没有年号,秦始皇首创年号。
B.“出阁讲读,,是指皇子出就藩封,朝廷为之设置讲读之官。
明朝太子的培养中出阁读书是太子专享的,出阁读书即代表承认太子地位。
C.隋代始设立“工部”,掌管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各项政令,与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并称为六部。
D.“加冠”是古代男子二十岁的成年礼,多在宗庙中进行,依次授缁布冠、皮弁、和爵弁,每次加冠毕,一般由大宾读祝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贞观敢于犯上,仗义执言。
他出任兵科给事中,巡査山西边务时,敢于对己经离职的前山西巡抚、现在已经髙居兵部侍郎的沈子木贪墨之事进行追查弹劾。
B.张贞观嫉恶如仇,不怕越职言事。
奸人张守清试图以缴税换取开矿权,张贞观作为兵科给事中,职责是巡査山西边务,但他越职上书力争,挫败了张守清的图谋。
C.张贞观维护礼制,敢于触犯龙颜。
对皇上己经认可的事他都敢于极力进谏,比如皇长子出阁讲读,皇上要废除一些礼仪,他上疏请皇上依礼而行,最后被夺俸一年。
D.张贞观尽职尽责,获得朝中大臣支持。
黎道照、赵完璧、王锡爵、许弘纲、陈惟芝等人都上书为他申辩,但他最终还是被皇上弃置,不过死后还是获得了追赠。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泗州淮水大溢,几啮祖陵。
贞观往视,定分黄道淮之策。
(2)俄秋享,复将遣官。
贞观再谏,不报。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满江红•饯郑衡州厚卿席上再赋①
辛弃疾
莫折荼蘼,且留取一分春色。
还记得,青梅如豆,共伊同摘。
少日对花浑醉梦,而今醒眼看风月。
恨牡丹笑我倚东风,头如雪。
榆荚阵,菖蒲叶。
时节换,繁华歇。
算怎禁风雨,怎禁鹈鴂②!
老冉冉兮花共柳,是抽栖者蜂和蝶。
也不因春去有闲愁,因离别。
【注】①作者力主抗金,但由于投降派把持朝政,他遭到百般打击。
淳熙八年(1181)末,任江南西路安抚使的他被罢官,不得不闲居带湖(在今江西上饶)十年之久。
据考证,本词作于淳熙十五年。
②鹈(tí)鴂(jué):
即杜鸦。
14.下列关于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开篇以劝阻的口气写道“莫折荼蘼”,好象有人要折,而且一折就立刻会产生严重的后果,正是要“留住”最后“一分春色”。
B.上阕未明写送人,实则点出送人的季节,接着又以“还记得”领起,追溯“青梅如豆柳,共伊同摘”的往事,拓展了意境。
C.“恨牡丹笑我倚东风,头如雪”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牡丹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牡丹花的洁白和迎风得意的姿态。
D.这首词虽然是饯别之作,却一直不提离别,直到结尾,作者突然笔锋一转,写了“因离别”,即戛然而止,艺术效果更佳。
E.这首词触景生情,比兴并用,寓意深远。
国家的现状与前途,个人的希望与失望,俱见于言外,正体现了辛词豪放的特点。
15.“愁”字是这首词的词眼,请简析作者抒发了哪些“愁”。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说:
从师与年纪无关,比自己年纪大的人,闻道本来在自己之先,要以之为师;但是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呢?
韩愈的回答依然是“________________’’。
(2)《观刈麦》中,白居易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道尽了农人耕种之辛苦。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项是
①过去的中国制造和今天的是无法相提并论的。
比如港珠澳大桥项目中,六七公里长的海底隧道己经被称为迄今为止世界上技术难度最高的沉管隧道工程了。
②毛主席小时候生活在韶山的农村,他热爱那里的一草一木,后来虽然生活在城市,可是情随事迁,他依然对家乡魂牵梦萦。
③虽然父母给他请了—对—的家教老师,但是家中总是“麻友”成群,吵吵闹闹,一傅众咻,能有什么效果?
④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些公司提出了更隐蔽的歧视条款,对来应聘的女士敬谢不敏,损害了女性的权益。
⑤中国轨道交通近年来异军突起,打破了历来为欧美跨国公司所垄断的全球高端市场,连续在多国获得大额订单。
⑥尝鼎一脔,以淘宝的运营状况来观察国内电子商务的发展,我们可以乐观地预测,未来3-5年还会是一个电商们的黄金期。
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④⑤D.③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针对非洲媒体提出的中国生产的“塑料大米”出口到了塞拉利昂,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做出了回应:
“中国的大米是安全的”。
B.他对媒体表示,陈清峰不满日本蛮横作为,蔡英文却软弱以对,才会特地从彰化北上泼漆抗议,也为台湾出一口怨气。
C.入选美国第74届雨果奖提名的中国科幻小说《北京折叠》,围绕生活在第三空间的垃圾工“老刀”为中心展开,讲述了他穿越的故事。
D.中国军队只有在装备水平上追赶上世界其他主要国家,才能带来战术改变和教育训练方式的改变,真正让中国的军力匹配上中国实际国情。
19.下面关于微信中语言表达不得体之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五一假期,某学生因需要照顾同寝生病的同学,无法返回老家参加祖母的百岁大寿庆祝活动,所以在微信中这样向父亲说:
爸爸:
您好!
因同寝同学①新患沉疴,身边无人陪伴,我欲②鼎力相助,故难以③拨冗,无法返回参加祖母④期颐大寿之庆祝活动。
⑤心内不安,祝祖母身体健康,⑥长命百岁。
请您代为转达祝福,⑦切切!
A.错误有两处B.错误有三处C.错误有四处D.错误有五处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社会上习惯于把科学和技术连在一起,统称为“科技”。
实际二者既有密切联系,①____________。
科学解决理论问题,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科学要解决的问题,是发现自然界中确凿的事实与现象之间的关系,并建立理论把事实与现象联系起来;技术的任务则是把科学的成果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②____________,其进展,尤其是重大的突破,是难以预料的;技术是在相对成熟的领域内工作,③____________。
21.嘉靖三十四年,时任兵部员外郎的杨继盛因弹劾严嵩被治罪处死,他书写的绝命联“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至今流传。
这幅对联几经修改,每次都能翻出新意。
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次修改的好处,每句话不超过20字。
①1916年9月,时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的李大钊为友人书写此联将“辣”改成了“妙”而成“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传诵甚广。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1967年9月6日,杨联陞向恩师钱穆“求字”,恳请钱穆先生书写“平肩担道义,庸手著文章”;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而钱穆先生为杨联陞书写时改为“双肩担道义,只手著文章”,两字之改,再出新意,传为佳话。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我们太需要在银幕上看到一个中国的超级英雄了……电影表现的也不是具体的硬汉,而是国家意志的强硬。
”吴京谈到影片《战狼2》时这样对媒体说。
②“如果英雄意味着个人主义,那么我认为不需要。
如果英雄意味着觉醒,意味着伟大,那么我认为迫切需要。
”网友在“知乎”上如是说。
③有失败,有英雄,但没有什么失败的英雄。
文天祥、史可法都是大大的成功的英雄。
英雄从不失败,他在天塌时也会捞到天鹅。
一一李敖
④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周恩来
⑤真正的英雄不是永远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远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
——罗曼•罗兰
⑥内心贫乏和感到自己无用,促使我抓住英雄主义舍不得放下。
一一萨特
有人说,今天是“后英雄时代”。
什么是英雄?
英雄是否还被需要?
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
请从上面材料中选择两到三则材料为基础立意,谈谈你对“英雄”的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名校 联盟 三高 第一次 适应 模拟 语文试题 原卷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