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教研材料.docx
- 文档编号:10251217
- 上传时间:2023-02-09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32.91KB
9教研材料.docx
《9教研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9教研材料.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9教研材料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材研读
侯镇中心小学王娟2014.9.3
一、教材编写体例
本册共有课文28篇,其中精读课文14篇,略读课文14篇;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总共32篇。
这些课文从精读、略读到选读,按三个层次编排,体现由扶到放的设计思路。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八个专题其中第一单元“我爱阅读”和第五单元“遨游汉字王国”还安排有不同呈现形式的综合性学习内容,使学习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每个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口语交际?
习作和回顾?
拓展四大部分, 口语交际?
习作独立成一个栏目,并在有的单元中提供多个角度供教师和学生选择。
回顾?
拓展由3个栏目组成,其中有2个固定栏目:
“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另有“展示台”“成语故事”“课外书屋”“趣味语文”穿插安排,其中“展示台”“成语故事”“课外书屋”各两次,“趣味语文”一次。
本册要求认识200个字,会写150个字。
为了便于复习检测,每组课文后安排有“词语盘点”栏目,包括“读读写写”“读读记记”两栏。
另外,教材后附有两个生字表。
生字表
(一)是要求认识的字,200个;生字表
(二)是要求会写的字,150个,以供复习、检测之用。
二、 教材的主要特点
(一)专题组元的角度更加灵活多样
(二)加强整合的编写目的更加明确
三)课文既保留传统的优秀篇目,又增加了富有时代感的新课文,教材体裁多样。
(四)强化导学功能,引导学生思考
教科书的很多地方都提示学生要注意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反思、自我评价。
把语文学习的过程变成学生的思维过程,这是实现学习方式变革的重要途径
(五)改进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实践综合实践能力
独成单元的“综合性学习”,突破了以课文为主体的单元结构,改为围绕专题、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
(六)拓展学习资源,加强课内外语文学习的联系
三 教学目标
(一)认字200个,会写150个,会使用字典、词典,有一定独立识字的能力。
(二)能用钢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并有一定的速度。
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并体会汉字的优美。
三)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并能抓住文章的大意。
(五)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六)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
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七)学习浏览,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八)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5万字
。
(九)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学习辩论、演讲的一些基本方法。
(十)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能修改自己的习作,书写规范、整洁。
(十一)学写简单的读书笔记、学写内容梗概。
(十二)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能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方法。
并能策划简单的社会活动,学写活动计划。
四 教学重难点
1明白阅读意义,激起阅读兴趣,逐步养成阅读习惯
2让学生了解说明的方法,体会作者怎样准确地用词、形象地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3学习“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4搜集、整理、运用相关资料了解中华民族的屈辱史,领悟课文表达的方法。
5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
6品味文本的语言,揣摩写法,丰富语言积累
五 教材处理建议
(一)全面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
(二) 识字、写字教学要更加放手,
(三)在阅读教学中,应充分考虑课文与各部分之间的密切联系,统筹安排,树立“大教材”观念。
“大教材”观念。
解读教材,既要注意整体把握,又要重视文本细读,抓住文本精妙之处;
(四)教材中保留了一些传统篇目,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保留的课文在本册教材中因为被编入了新的单元,体现了新的教学功能,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用新的教学理念重新设计。
(五)本册要求的写读书笔记、读后感、梗概,这些习作形式都是首次出现,教师可以先行示范。
教师通过示范,给学生讲清楚写这类文章的基本要求
(六)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综合性活动时要努力体现其“语文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材研读
侯镇中心小学温兰君2014.9.3
一、教材的基本结构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依次是:
感受自然,祖国在我心中,心灵之歌,珍爱我们的家园,初识鲁迅,轻叩诗歌的大门,人与动物,艺术的魅力。
本册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二组“祖国在我心中”和第六组“轻叩诗歌的大门”。
其中,“轻叩诗歌的大门”这个专题,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二、教材的主要特点
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并从这个基本理念出发,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样三个维度提出了语文教学目标,而且提出了总目标和阶段目标。
这是我们把握教学目标的依据。
加强整合,使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
本册教材继续按专题分组编写,注意加强整合。
每一个专题从导语到课后思考题,从口语交际?
习作到回顾?
拓展,各个部分都力求从内容和形式上凸显本单元的学习重点:
前面有布置,中间有练习、应用,后面有总结、拓展,整组教材乃至于全册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
加强导学功能,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本册教材,在编写时既考虑有利于教师的教,又考虑有利于学生的学,努力使教科书既成为教师的“教本”,又成为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学本”。
主要体现在:
一是导语提示单元学习内容;二是精读课文的课后题,略读课文前的连接语,注意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和独立思考;三是每组课文后的“词语盘点”便于学生自查自测;四是“回顾?
拓展”中的“交流平台”为学生讨论问题、交流认识提供了平台。
“口语交际·习作”的编排,加强指导,明确要求
延续五年级教材的编写思路,本册中口语交际?
习作依然单列。
编排形式亦比较灵活,有先说后写的,有先写后说的,有把两部分内容合在一起的,也有分开的。
教材中的提示性文字,注意提供多个角度,拓宽话题范围,增加选择性,为学生回归常态进行口语交际、自主进行习作,留有较大的创造空间。
习作的编排注意兼顾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也安排了一定数量的应用文。
记实作文主要安排在第三组、第五组、第八组,分别是“体现人们相互关爱的事情”“用一两件事介绍小伙伴”“学习艺术过程中发生的故事和感受”或写“一件艺术品”、“一次艺术欣赏活动”。
想象作文有:
第一组,把自己想象成大自然中的一员或听音响讲想象到的、感受到的;第四组,借助漫画写感受或编故事;第五组,根据材料扩写;第七组,根据图片报道写故事。
应用文分别安排了写演讲稿或读后感,写建议书以及写简单的活动总结。
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尽量做到有明确的指导和要求。
“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本册教材安排两次“综合性学习”,一次是在“祖国在我心中”专题中,与课文的学习同步进行,要求学生开展调查访问、搜集资料等活动,交流收获和展示成果。
三、加强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语文学习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材注意把语文学习引向生活。
本着这样的思想,教材编写注意把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拓宽语文学习的途径。
首先表现在精心编排“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
其次表现在:
一是引导学生用生活中的实例,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如,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课文的重点语句,结合生活实际交流读了课文后的感想。
二是从生活的实际需要中提炼“口语交际?
习作”的话题,小练笔、选做题的安排也注意引向生活。
三是结合课文的学习引导课外阅读,“课外书屋”中重点推荐了《绿山墙的安妮》和《我的野生动物朋友》,引导学生读整本的书。
这样的编排,拓宽了语文学习的渠道,加强了课内外语文学习的联系。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
侯镇中心小学魏进玲2014.9.29
中央电视台曾多次播放过这样一则广告:
一位年轻的妈妈在安抚好自己的宝宝入睡后,端一盆水给年迈的婆婆洗脚。
正在这时,小孩见自己的妈妈不见了,好奇的寻找。
结果发现这样的情景:
小孩转身走了,不一会儿,他踉踉跄跄地端着一满盆水说是给妈妈洗脚。
我不由得被这则广告触动和感动。
小小的手,大大的盆,满满的水,装载着的是浓浓的亲情和留给我无限的深思。
我想以此为素材让学生写一篇习作,相信能让学生联想到很多记忆犹新的画面。
许多萦绕耳旁的轻声细语。
这是一次心灵的洗涤又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好素材。
现在的小学生一见到写作文就头痛,觉得无话可说,无话可写,无头绪可理请,无章可循,总之是剪不断,理还乱,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纵然是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写出来的文章也是空话大话成堆,套话固定模式屡见不鲜。
老师们也犯愁:
为什么学生们的水平就这么难提高呢?
为什么学生的作文模式都千篇一律呢?
为什么学生们的心里话表达出来都一样呢?
是巧合吗?
陷入沉思和反思中的我在看到这则广告后不禁茅塞顿开,我想这则广告也不是作者刻意编造出来的,它来源于生活,从真实平淡的生活中来,又真实地反映平淡的生活,二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缺一不可。
生活中处处都有这样的镜头,生活之美每时每刻都存在,我们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微小镜头,以小见大,从一粒沙中见世界。
从平凡中见不平凡,从平常中见特别,要用发现的眼光去观察生活,要知道平平淡淡才是真,生活中哪有那么多的惊天动地和激情飞跃呢?
所以小学生要放亮眼睛去看,放大脑袋去想,放稳笔去写,下面是我对小学生作文教学方面的一些肤浅的思考:
一.用眼观察生活收集写作素材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一个又一个的镜头组合在一起可以成一部电视剧,生活中一个又一个的小片段围绕一个中心也可以练就成一篇文章。
重要的是我们要引导学生去留心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品味生活.用独特的眼光从不同的角度品平常的生活,谈真实的想法,不拘一格,只要有真情流露即为好文章.如果说一篇文章的内容是它的躯体,那么真挚的情感就是它的灵魂。
平时我最喜欢批改学生的周记,也许很多人会说我傻,但我不这么认为,因为每当这时,我仿佛在与他们交谈,与他们进行心灵沟通.周记是训练学生写作的重要方式,更是师生心灵交汇的一种重要渠道。
每改完一篇周记,我的心情都是快乐的放松的。
因为他们开始学会用发现的眼光去留意生活的美,为写作收集素材,同时不断丰富了自己的阅历,为写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水。
很多学生并不是完全没有话可说,而是羞于表达。
课间我留意到几个男生聚在一起,兴致勃勃地谈论<<三国演义>>中的精彩故事情节,佩服其中的某人足智多谋,神机妙算,英勇善战等。
不同班女生在一起比较谁的语文老师漂亮,严格,更关心学生等.每个人都有十分充足的理由证明自己的观点。
这时,老师要鼓励他们把这些话记录下来,再拓宽思维有条理的叙述,相信其中不乏好文章。
二.亲自体验生活,创设写作的情境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小学生的生活经历毕竟是有限的,作为老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机会,丰富他们的生活,让他们有更多的生活体验。
老师要尽可能的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趣积极健康的活动或知识竞赛等,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乐,激发他们写作的激情和欲望。
教完《走向生活》一文后,我组织学生可后收集资料,在课堂中开展一次小记者采访活动。
本次活动中,学生表现真是积极主动,个个振振有辞,个个采访都有收获,场面更是热闹。
此后,一篇篇流露真情的习作跃然纸上。
有了真实的生活就会有真实的内心感受,也就能流露真情的文章。
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实践,通过亲身体验去感受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实践出真知。
三.用心感悟生活,升华情感
白居易说:
“感人心者,莫先于情。
”不同的学生对生活有不同的思考和感受。
在习作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同一件事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维方式去思考,从而得到对生活的不同见解。
因为学生具有自己独具个性的眼睛,耳朵,心灵感悟和表达方式。
我在授<<七步诗>>中,让学生分别扮演曹丕和曹植,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句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让学生体会到曹植对曹丕悲愤填鹰的感情和谴责劝戒的语气。
学生开始觉得很可笑,但两三次演下来,教室里空气凝重,同学们的表情异常严肃,目光严厉。
我知道他们体会到了这些情感。
又如,我在授《草船借箭》时,学到“周瑜很高兴”时,让学生想他高兴的同时想了些什么。
有的说:
“诸葛亮中计了。
”有的说:
“诸葛亮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啊.这回恐怕凶多吉少了。
”有的说:
“诸葛亮这个大笨蛋中计了,这回看他怎么在三天之内造十万多枝箭,这回他必死无疑,我可以去除这个心腹大患了,除去这个眼中钉了。
哈!
”我再叫学生以小练笔的形式写入本子中,就是一段很好的写作素材了。
不仅如此,我还鼓励学生写读后感,让每个学生勇于写出自己个性化的想法。
老师在习作中要理解,尊重,珍视学生对生活的独特感受。
四.用笔描绘生活,吐出真情.
学生看到了,听到了,想到了,怎样让学生乐于表达呢?
教师要引导鼓励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达情感,让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充分尊重他们的表达方式和情感体验以及深沉的内心世界。
那么他们的习作离真实和精彩就并不遥远了。
总之,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多在生活中去看,去听,去想,欣赏他们的一切想法,为他们写出富有个性化的真实作文创造宽松的环境,激发写作欲望和灵感!
说课《最后一头战象》
侯镇中心小学张兰玉2014.12.18
一、说教材
《最后一头战象》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材书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3课。
这是一篇悲壮、感人、发人深省的动物小说。
课文记述了曾经在抗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大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来到打洛江畔缅怀往事,凭吊战场,最后在埋葬着战友们的“百象冢”旁刨开一个坑,庄严地把自己埋葬的故事。
赞颂了战象嘎羧的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也表现了人与动物之间的深情厚意。
二、说学情
六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有了独立学习的能力,他们会凭借自己所积累的经验和知识,来认识了解事物。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其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促成学生在知识上、能力上、思想上、情感上的生成和升华。
四、说教学目标
1.选择令人感动的场景,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讲述;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
3.抓住文章重点段落, 聆听战象嘎羧的心声, 感悟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的深厚友情;
4.拓展写话,为战象嘎羧题写碑文,倾诉自己的情感。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品读课文,感受课文饱含深情的语言,体会战象的高尚情怀;
难点:
通过朗读感悟,领略作者的表达方法,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五、说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教学中将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转换成同战象嘎羧对话的过程,辅以音乐,图像等课程资源,给学生的内心以猛烈的撞击,深深的震撼,进而学生必然读出情感,诉出情感,写出情感。
六、说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讲述战象嘎羧的故事
出示字幕:
“西双版纳曾经有过这样一头战想,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回到了曾经浴血拼杀的战场和曾经并肩战斗的同伴们躺在了一起。
”读后,教师质疑:
“读了这样的文字,你的心情怎样?
”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曾经”一词启动学生内心的情感,为后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在学生进入情境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用较快速度选读课文,然后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自己感受最深的片断。
这一训练为学生学习语言提供了实践的机会,培养了表达能力,又提高了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
在娓娓道来中,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文章的内容,继续浸润在情意浓浓的学习环境中。
聆听心声,感悟战象嘎羧的情怀
阅读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一个平等对话的环境,教师与学生展开谈话:
“学习课文就是与文中人物、动物、景物交流、谈话,在这里我们就是同谁交谈呢?
(嘎羧)使学生意识到战象嘎羧就是一个有高尚情怀的“人”,它也和我们一样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情感,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教师适时抛出一个提纲挈领的问题:
快速读文,看看哪拨动了你的心弦,在这样的文字下划出真挚的情感线,用心听听战象嘎所在和你说什么呢?
“这一问题,直接文章主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片断,重点词句来感悟战象的高尚品质。
教学过程中配合多媒体课件,进一步创设教学情境。
在情境中,学生畅所欲言,由感而发,由感而读。
教师或情感诱导,或方法指导,或鼓励肯定,保证学生的动态生成,对话也就成为一种思维碰撞,心灵共振的过程。
倾诉真情,体现战象嘎羧的碑文。
出示字幕:
“西双版纳没有了那头叫嘎羧的战象但它那双凝望清波荡漾的眼神,和那只睁得老大的眼睛却久久令人回味,令人深思……“与课前的导入遥相呼应,形成强烈的对比,近一步突出了故事的悲壮色彩。
此时学生的情感之潮,奔涌而来,达到了“不吐不快,非吐不可”的状态,教师适时为学生提供一个情感宣泄的平台:
“村民们为了纪念战象嘎羧,为它立了一个墓碑,请你以村民的身份,为战象嘎羧写一段碑文。
”
拓展阅读,深化单元的主题思想
语文的阅读教学: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课的结尾,推荐学生课后阅读动物小说家沈石溪的其他动物小说,如《第七条猎狗》、《一只猎雕的遭遇》、《斑羚飞渡》等优秀作品。
既全面、深刻的了解动物的内心世界,又培养了学生好读书,读好书的阅读习惯。
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方法
侯镇中心小学方会玲2014.11.5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因课文题材、体裁的不同,教学目的的不同,设计出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
如:
精读课文: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抓住重点,深入领悟;品读赏读,揣摩写法;积累语言,尝试运用在这个基本式的基础上,又可以有许多变式。
对于景美情深的课文(包括诗歌),可以用到设情境,激情导读,反复诵读,穿插评读的思路组织教学。
对于托物言志的课文,如《白杨》,教学的重点应是借物喻人的语言,先理解字面的意思,再体会文字背后含着的意思,在读、思、议中知其志,抒其情,明其法。
对于以事喻理的课文,如,《画杨桃》《钓鱼的启示》,可在事与理之间设计重点问题,引导学生研读、品读重点句、段,讨论交流,既了解事件,又悟出道理。
略读课文:
更需整体把握,不宜肢解课文。
建议采取几遍读的方法。
如,一读,读对读通,口诵心惟;二读,画画批比,粗知大意;三读,交流收获(可以是受到教育启发的,可以是好词佳句的,可以是文章写法的,可以是读书方法的),积累语言。
还有一种课型,侧重在学习方法的指导上。
教学过程中贯穿学法的渗透、学法的运用以及学法的归纳。
如,诗歌的教学,说明文章的教学等。
既然学生与教材之间存在知识、认知、情感等方面存在基本矛盾,既然语文实践能力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语文实践活动才能培养起来,所以,自读自悟,静下心来读书、思考,是必不可少的。
学生自学,至少要解决两个问题:
一个是对课文有个初步的但是整体的把握;另一个是能提出不懂的或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不仅是内容方面的,而且要有语言方面的,诸如,这儿为什么用这个词?
这句话为什么这样说?
一般来说,刚刚学习一篇新课文,要安排自学的环节。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解决重点问题之前,也要给学生比较充足的自读自悟和“交头接耳”的时间。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有法”,就是阅读教学的一般规律:
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直接与文本对话,其间教师要启发、诱导、点拨甚至讲解,使学生由不知到知,不懂到懂,不会阅读到逐渐学会阅读。
“无定法”,就是要因文而异,因生而异,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就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教法,直至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中年级阅读四步“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中年级在小学阶段是承前启后的学年段,具有过渡性质。
中年级阅读教学和低年级紧密衔接,扎实地完成中年级的阅读任务,为学生升入高年级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中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离不开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
中年级阅读教学应当注重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和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避免因缺乏科学的阅读方法的指导而导致的“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又要避免因过于注重文本内容的分析而导致的对文本的朗读不到位。
我根据中年级学生认知规律和新课标中年级阅读要求,从优化阅读课课堂教学入手,采用了:
“读通读顺,整体感知;读熟读懂,理解感悟;感情朗读,情感共鸣;诵读积累,迁移运用”四步“曲”,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一步:
读通读顺,整体感知。
㈠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调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去与课题或文本碰撞,从而引发学生对文本的猜想,形成阅读期待。
㈡初读课文,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先放手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1-2遍,要求学生边读边画出生字词,教师出示课文难读的,易错的词语全班指导,扫清读书的障碍。
2.交流朗读课文情况。
一般以指名读书为主,检查中下等学生读书为主要目标,随时纠正学生读错的字,注意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3.指导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自己先想一想,再与同桌商量商量,用一至两句话来描述主要写了什么人、什么事,然后写在课本上,最后交流。
4.再次让学生浏览课文,对全文进行质疑,确定课堂学习的目标。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我发现已经有百分之八十的同学能够掌握这种读书方法。
如:
在讲读人教版三年级上学期第一课《我们的民族小学》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1、谈话引入课文,师生共同板书课题。
师:
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这节课我们开始学习第一课——我们的民族小学。
2、让学生分段读课文,检查预习读书情况。
相机指导学生认识巩固“傣、昌、昂、跤”四个生字。
注意方法的引导和习惯的培养,教学中可提问:
你读得这么好,能说说你是怎么预习的吗?
3、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由读、比赛读等方式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流利。
师:
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每段话分别有几句话,读是时候要注意停顿,把课文读清楚。
(根据学生读书情况适时指导)
4、全班把课文齐读一遍,读后交流。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知道课文写了各民族小学生在民族小学里学习的情景,进而了解每一部分的内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
师:
读完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课文哪里写了孩子们上学路上的情景,哪里写了孩子们学习的情景?
5、师小结:
同学们不仅会读书,把课文读得很正确、很流利,而且会思考,读懂了课文的意思。
这样设计既给予学生自己学的机会,又可以在学生需要帮助时给予及时的帮助,学习效果自然更好了。
第二步:
读熟读懂,理解感悟。
如何做到让学生熟读?
三国时董遇说: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当代教育家叶圣陶更强调无论古文或现代文,均宜熟读,须熟读。
古人治学经验之谈都说明了“熟读”的重要。
在教学过程中我体会到让学生读熟文本有利于掌握字、词、句,了解课文内容。
熟读是在读通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在阅读时做到通顺流畅,有一定的速度。
我通常采用赛读的方式。
1、分成小组赛读。
2、同学之间挑战读。
3、与老师比一比。
围绕话题,选择重点,以多种形式的读为基础,引导学生发现段、词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一步步引导学生熟读课文,把课文语言初步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这一步是阅读教学的重头戏。
在此环节中,我紧扣文本的主题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段,反复研读,调动学生的认知、想像和情感,含英咀华,细细揣摩、体味,不断深化对文本主题的认识。
同时依据课标对不同学段拟订的教学目标,结合文本的特色和学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研 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