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第十一高中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 文档编号:10244918
- 上传时间:2023-02-09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468.97KB
吉林省长春市第十一高中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吉林省长春市第十一高中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长春市第十一高中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吉林省长春市第十一高中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长春市十一高中2015---2016学年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生物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和答题纸的指定位置;
2.第一卷选择题的答案,请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标号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3.第二卷非选择题的答案,请用黑色中性笔将答案填在规定框格内对应题号的相应位置;答案填写串位或在规定框格外无效;
一、选择题:
(请把答案涂在答题卡上,每小题1分,共50分)
1.下图表示能量流经某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示意图(单位J/cm2•a),据图分析,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该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是80
B.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100
C.能量由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20%
D.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至少为500
2.右图代表肌细胞与内环境的物质交换关系。
X、Y、Z表示三种细胞外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若饮食过咸,则Y中渗透压会升高
B.Z中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
C.肌细胞的代谢产物可能导致X的pH降低
D.X、Y、Z理化性质的稳定依赖于神经调节
3.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失调的叙述,错误的是
A.淋巴管阻塞引起下肢水肿B。
血液中钙盐过多引起肌无力
C.再次接触同种过敏原会引起过敏反应D。
腹泻引起体液中水和蛋白质大量丢失
4.Ca2+能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荷,利于突触小泡和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
若瞬间增大突触前膜对组织液中Ca2+的通透性,将引起的效应是
A.加速神经冲动的传递B。
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C.减缓神经冲动的传递D。
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5.下丘脑在人体内环境的稳定与调节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于下丘脑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下丘脑分
泌的抗利尿激素可引起尿量增加
B.下丘脑的活动会受到其他相关内分泌腺分泌激素的调节
C.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发出的神经可支配肾上腺的活动
D.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可引起机体产热量增加
6.下图①②③表示人体细胞间信息传递的三种主要方式。
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方式①②的信息传递缓慢,方式③信息传递迅速
B.方式③的信息传递不通过体液
C.体温调节可能涉及①②③三种传递方式
D.方式①②的信息传递都经过血液循环,存在反馈调节
7.在人体中,由某些细胞合成与释放,并影响其他细胞生理功能的一组物质是
A.信使RNA、必
需氨基酸B。
激素、递质
C.淀粉酶、解旋酶D。
肝糖元、丙酮酸
8.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
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
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
B.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重现森林
C.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
D.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
9.如图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A装置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
B.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
C.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趋湿、避高温的习性采集
D.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
10.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支架,支架的材料托中,放置了6块已编号的相同琼脂块。
相邻两个琼脂块之间用不透水的云母片完全隔开。
他将3个胚芽鞘尖端分别放置在实验支架材料托的琼脂块上(如图),将实验支架在黑暗条件下的水平地面上放置一段时间后移走胚芽鞘尖端。
下列有关移走胚芽鞘尖端后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的比较,正确的是
A.a1<a2
B.a3>a2
C.a3=A3
D.A3>a1
11.稻田生态系统是重要的农田生态系统,卷叶螟和褐飞虱是稻田中两种主要害虫,拟水狼蛛是这两种害虫的天敌。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B.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C.精耕稻田和弃耕稻田的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有差异
D.用性外激素专一诱捕卷叶螟,短期内褐飞虱种群密度会下降
12.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
某研究小组在4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200只蝌蚪(甲、乙、丙各400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
池塘编号
捕食者数量/只
蝌蚪存活率
甲
乙
丙
1
0
87
7
40
2
2
58
30
25
3
4
42
32
11
4
8
20
37
10
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B.蝌蚪的种间斗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
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斗争可能导致乙消失
D.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
13.
某农场面积为140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很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来研究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
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
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
D.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第三营养级含能量少
14.少数人注射青霉素后出现胸闷、气急和呼吸困难等过敏(超敏)反应症状,严重者发生休克。
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青霉素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是机体免疫防御功能低下
B.青霉素引起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
C.机体初次接触青霉素后,活化的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
D.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后会发生自身免疫反应
15.科学家温特做了如下实验:
把切下的燕麦尖端放在琼脂块上,几小时后,移去胚芽鞘尖端,将琼脂块切成小块。
再将经处理过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燕麦胚芽鞘一侧,结果胚芽鞘会朝对侧弯曲生长。
但是,如果放上的是没有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胚芽鞘则既不生长也不弯曲。
该实验证明了
A.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
B.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某种化学物质
C.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
D.胚芽鞘会弯向光源生长
16.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型曲线。
下列有关种群“S”型曲线的正确叙述是
A.“S”型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
B.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
C.“S”型曲线表明种群数量和时间无关
D.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17.关于下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右图中所有生物组成一个群落
B.图中植物的能量大约有10%~20%流入鼠
C一条蛇吞食了一只鼠
,其能量传递效率远远大于10%~20%
D.若突然蛇数量锐减,在系统恢复相对稳定后,鹰的数量会较之前有所下降
18.分析以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简图,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各级消费者的能量总和一定小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B.生物圈的物质是自给自足的,能量是需要不断补充的
C.D中包含的生物可能处于食物链的最高营养级
D.碳以CO2形式进入生物群落,又以CO2的形式离开生物群落返回到无机环境
19.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研究和分析中,正确的是
A.田鼠在被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得到的种群密度比实际数值要低
B.对培养液中酵母菌进行计数采用的是抽样检测法
C.对土壤小动物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时,不能采用标志重捕法,一定要采用样方法
D.某同学决定以校园内的池塘为对象进行物种丰富度调查,应在同一水层取样
20.下列对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过敏反应的实质是过敏原再次与组织细胞特别是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过程
B.器官移植中,器官植入后发生的排斥反应是人体免疫功能异常所产生的反应
C.免疫缺陷病是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发病时免疫系统成为抗原
D.自身免疫反应是人体的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反应,自身成分成为抗原
21.给健康状况相同的甲、乙两家兔同时免疫,接种方式、疫苗及其剂量等均相同。
一定时间后,对家兔甲抽血制备抗体(含抗体的血清),同时补充正常血液(不含抗原),乙兔不作处理。
定期检测体内的抗体浓度,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抗体的存在对抗体的产生有反馈抑制作用
B.抗体可以在家兔体内永久存留
C.换血是对甲兔的再次免疫,免疫反应更强
D.换血后抗体
浓度暂时降低是抗体抗原特异性结合的结果
22.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年龄组成能反映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B.建立自然保护区,可提高该区域珍稀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C.建立人工群落可将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调控之下
D.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分别是调查群落中植物和动物丰富度的常用方法
2
3.下图表示人体通过体液免疫消灭破伤风杆菌外毒素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2、细胞3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B.仅细胞4中含有合成物质a的基因
C.②、③过程与细胞膜上蛋白质有关D.细胞5属于保留分裂能力的细胞
24.在人工控制的不同光照条件下测定燕麦胚芽鞘中(尖端以下)生长素含量的相对浓度(如右图所示),测定结果可以说明
A.光照抑制生长素的合成B.光照促使生长素向下运输
C.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D.光照可破坏已合成的生长素
25.关于植物激素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长素可用于果实催熟B.脱落酸能够促进种子萌发
C.赤霉素能够促进茎的伸长D.乙烯可用于诱导产生无籽果实
26.右图是某研究小组进行的“某除草剂对玉米幼苗及玉米地杂草生长影响
研究”的结果图。
根据该实验结果你认
为该除草剂建议使用的最佳浓度是
A.aB.
b
C.cD.d
27.右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根、芽和茎生长的影响,此图给你的信息是
A.
不同的生长素浓度对同一器官影响不同,A点促进芽
的生长,D点抑制芽的生长
B.A、B、C点对应的浓度分别是根、芽、茎生长的最
适浓度,其中茎对生长素最敏感
C.D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茎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却
抑制了根的生长
D.幼嫩的细胞对生长素反应灵敏,成熟的细胞对生长素反应不太灵敏
28.右图为血糖调节模型,下列判断中正确的
是
A.激素甲的分泌细胞是胰岛A细胞
B.激素乙的分泌细胞是胰岛B细胞
C.激素乙是胰岛素
D.缺乏激素甲可能患糖尿病
29.一个正常人从35℃的环境进入一室温只有18℃的空调房间,机体发生的变化是
A.散热减少,产热随后增加B.散热增加,产热随后减少
C.散热减少,产热随后减少D.散热增加,产热随后增加
30.右图为水平衡调节机理,请据图判断A、B、C依次是
A.抗利尿激素、渴觉中枢、肾小管
B.渴觉中枢、抗利尿激素、肾小管
C.抗利尿激素、肾小管、渴觉中枢
D.渴觉中枢、抗利尿激素、肾小管
31.若在图甲所示神经的右侧给予一适当的刺激,则电流表偏转的顺序依次是
A.②→①→②→③B.②→③→②→①
C.③→②→①→②D.③→②→①
32.下列关于抗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A.抗体的化学本质主要是蛋白质,少部分是RNA
B.人体的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在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也有
C.抗体既能作用于细胞外的抗原,又能作用于细胞内的抗原
D.浆细胞和记忆细胞都能分泌抗体
33.如图是人体内部分激素的产生部位和生理作用,下列连线和叙述内容全部正确的一
组是
34.右图用来表示田鼠种群的理想增长曲线和在某自然环境
中的实际增长曲线,关于曲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食物最可能成为鼠群繁殖速度的限制因素是de段
B.X区域(图中阴影部分)可以代表环境阻力的大小
C.严密封储粮食,保护田鼠天敌等措施可以使e点向下
移动
D.人工灭鼠时要将田鼠数量控制在c点
35.在右图食物网中a表示动物性食物所占比例,若要使鸟体
重增加y,最多需要生产者量为x,那么x与y的关系可表
示为
A.y=90ax+10xB.y=x/(25a+5)
C.y=x/(20a+5)D.y=x/(90a+10)
36.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去向不包括()
A.部分被分解者利用B.部分用于自身的生命活动
C.第二营养级的粪便D.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
37.右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
是
A.甲为分解者,乙为消费者,丙为生产者
B.碳元素以无机物形式在丙→乙→甲所示的渠道流动
C.④表示大气中CO2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
D.①②③表示CO2通过甲、丙、乙的作用进入大气中
38.下列食物链,能成立的是
A.阳光→草→兔→狐B.田鼠→蛇→山鹰
C.植物→鹿→狮子→细菌D.植物→鼠→蛇→山鹰
39.在草原上,当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了可食的信息;森林中,狼能依
据兔留下的气味来猎捕后者,兔同样能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躲避追捕,说明
A.生命活动的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B.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C.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
息的传递
D.生命活动的进行、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40.天然森林很少发生松毛虫害,近几年来,某人工马尾松林常发生严重松毛虫害,
其主要原因是
A.人工林内松毛虫繁殖能力强B.该地区气侯适宜于松毛虫生长
C.人工林成分单一,营养结构简单D.马尾松适应性差
41.下图为南极某海域的食物网。
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A.此食物网共有6条食物链
B.硅藻既是生产者,又是分解者
C.磷虾在不同食物链上都属于同一营
养级
D.严禁过度捕杀蓝
鲸由于其对该食物网影响最大
42.下列有关种群说法不正确的是
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
B.雪松种子常落在母株附近而形成集群,属于集群型分布
C.对自然环境中的种群而言,环境容纳量总是固定不变的
D.预测一个地区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现有居住人口的年龄结构
43.下图是调查小组的同学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第1~5年间种群呈“J”型增长
B.第20~30年间种群增长率为0
C.到20年时种群的数量最大
D.第15~20年间种群数量不断减少
44.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试管中进行培养(如下图),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
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A.4个试管内的种群同时达到K值
B.4个试管内种群的增长速率都是先增大后减小到零
C.试管Ⅲ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Ⅱ不同
D.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内的开始
下降
45.资源的合理使用是使产量最大化,又不影响资源的
持久利用。
自然种群增长呈“S”型曲线。
假设种群的最大值K=200,N表示种群数量水平,根据下表,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曲线上的点
种群大小
(K-N)/K
种群的增长量
S1
20
0.90
18
S2
50
0.75
38
S3
100
0.50
50
S4
150
0.25
38
S5
180
0.10
18
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S4点之后
B.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S3点时进行
C.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
D.若此表示酵母菌生长状况,则有害代谢产物在S1时期大量积累
46.下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经调查在第5年时该种群的种群数量为200只。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由图可知,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其种群数量一直呈“J”型增长
B.导致第5年到第9年这段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下降、种群数量减少的原因主要包括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等
C.理论上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400只
D.如果该种群为东方田鼠,则将其数量控制在200只左右可有效防
治鼠患
47.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A.标志重捕法调查褐家鼠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
B.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
D.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和在相邻两边上的菌体
48.下图表示人体神经元的结构。
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发生反射时,神经冲动在Ⅱ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双向传导
B.神经冲动传到Ⅲ部位时,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
C.只有兴奋时,Ⅲ才能合成神经递质
D.突触一般不含有Ⅰ部位的结构
49.蛙的神经元内、外Na+浓度分别是15mmol/L和120mmol/L。
在膜电位由内负外正转变为内正外负过程中有Na+流入细胞,膜电位恢复过程中有Na+排出细胞。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Na+流入是被动运输,排出是主动运输
B.Na+流入是主动运输,排出是被动运输
C.Na+流入和排出都是被动运输
D.Na+流入和排出都是主动运输
50.动作电位的产生与细胞膜离子通透性的变化直接相关。
细胞膜对离子通透性的高低可以用电导率(g)表示,其相互关系为:
电导率大,离子通透性高;电导率小,离子通透性低。
下图表示神经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过程中,则细胞膜电位的变化及对Na+和K+的通透性分别是(gNa+、gK+分别表示Na+、K+的电导情况)
A.①④B.①③C.②③D.②④
二、非选择题(共计40分)
51.(10分)用不带特殊病原体的小鼠进行如下特异性免疫实验,过程如图1,结果如图2。
(1)实验中,对B组小鼠的处理是作为A组小鼠的______处理。
(2)从图2可知,Ⅱ组与Ⅳ组相比,小鼠脾
脏中的活细菌数量的增长趋势_____,说明血清中的_____不能有效抑制脾脏内的细菌繁殖。
注射来自于A组小鼠的T细胞后,在4天内Ⅰ组小鼠脾脏中的活细菌数量___________,说明该组T细胞(活化T细胞)______细菌数量的增长,由此推测该细菌生活在_______。
(3)实验中,Ⅰ~Ⅳ组小鼠感染的是________,感染的时间是在注射T细胞或血清的______________天。
52.(10分)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机处于不同的外界环境或生理状态时,体内的一些组织、器官、系统的功能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但是人体并不会因此而失去稳态.请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正常机体血液中②的含量变化对①、③的分泌起调节作用,此种调控机制为____________调节.
(2)在寒冷环境中,②分泌量增加的同时(填字母)的分泌量也增加,两种激素共同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表现为____________作用.在寒冷条件下皮肤立毛肌收缩起鸡皮疙瘩,该反射活动的中枢位于____________.
(3)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会不断变化,导致该变化的原因是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内____________的结果.
(4)当人处于悲伤、紧张等感知刺激下,易受病毒感染,这一作用机理是:
____________,使人体免疫能力下降.
(5)由图2可知:
稳态的实现是神经、内分泌、免疫三大系统之间通过细胞产生的____________(物质)联系的.
53.(10分)下图表示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解(能量单位为:
J/cm2·a),请据图分析回答:
(1)图中A代表的是__________。
(2)肉食动物从上一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为______J/cm2·a。
能量从该生态系统的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________。
(3)从图中分析可知,肉食性动物仅获得部分植食性动物中的能量,原因有:
①植食性动物体内的部分能量被自身______而消耗;②部分植食
性动物____________________;③植食动物中还有少部分能量被____________利用。
(4)甲图由于某种因素使得生产者短时间内大量减少,一段时间后又恢复到原来水平,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能力。
(5)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在于_______。
54.(15分)某生物技术员对一个小池塘(未受到人类干扰)中几种生物进行了一年的调查,调查情况如下表。
请回答:
(1)采用样方法时,要注意 。
这是为了确保所选择的样方具有代表性,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使估算值更能接近 。
(2)在下面的坐标图中画出甲、乙、丙、丁四种生物的变化曲线。
(3)画出池塘中甲、乙、丙、丁四种生物的食物关系图。
(4)甲与乙的关系是 ;丙与丁的关系是 。
(5)在种群的特征中,预测一个种群未来变化方向的是 ;决定种群大小和密度的是 等。
(6)影响丙种群数
量变化的外部因素有 (至少写出3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A
D
D
A
A
B
B
A
C
D
B
D
C
B
B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D
C
C
B
D
A
D
B
C
C
D
C
D
D
C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A
B
B
D
D
C
B
D
B
C
C
C
C
A
C
46
47
48
49
50
C
C
B
A
C
51.
(1)对照
(2)相同抗体无明显变化(变化很少或增加很少)抑制细胞内
(3)细菌X前1(每空2分)
52.
(1)(负)反馈
(2)b 协同 下丘脑
(3)细胞代谢活动
(4)神经系统分泌的神经递质作用于免疫系统
(5)信号分子(或神经递质、激素和免疫因子)
53.(10分)
(1)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2)2.517.86%(或18%或17.9%)(每空2分)
(3)呼吸作用被贮存并输出(或未利用并输出)分解者
(4)一定的自动调节
(5)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提高对能量的利用率(意思正确即给分)
54.【答案】⑴随机取样 真实情况⑷竞争;竞争与捕食⑸年龄组成 出生率和死亡率⑹光照、温度、食物、天敌和竞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吉林省 长春市 第十一 高中 学年 生物 学期 期末考试 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