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docx
- 文档编号:10242916
- 上传时间:2023-02-09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23.67KB
安徽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docx
《安徽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安徽师范大学
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名称(代码)
纳米化学(0703Z1)
所属一级学科名称(代码)
化学(0703)
授予博士学位门类(代码)
理学(07)
安徽师范大学研究生学院制表
填表日期:
2012年7月15日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一定造诣的纳米化学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掌握坚实宽广的基本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掌握现代纳米化学实验技能,及时了解该学科国际前沿领域和发展动态、能够适应我国经济、科技、教育发展需要,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独立从事纳米学科的专业科学研究、教学或担负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在科学研究中能够做出创造性成果。
二、研究方向
序号
研究方向名称
简介(主要研究内容、特色与意义)
博导
方向课程
01
纳米材料的化学合成与组装
本方向主要研究“自下而上”方法构筑纳米结构,对其尺寸、形貌和组分进行调控,并通过有机小分子修饰和生物分子导向等手段对其进行可控组装。
纳米材料化学合成与组装是纳米材料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际器件构建的基础环节,意义重大。
耿保友
倪永红
纳米化学
02
纳米催化与能源材料化学
纳米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催化和能源领域带来新的契机。
本方向旨在构筑廉价高效的金属及其与半导体复合材料,力求解决太阳能利用、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以及有机催化领域的若干关键科学问题。
耿保友
张武
材料化学与物理
03
环境及生物纳米化学
本方向重在合成和利用纳米材料,为有机污染物的快速检测和有效吸附(分解)提供技术支持,同时开展相关纳米材料在生物标记、药物运输以及靶向治疗等生物医学领域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高峰
耿保友
纳米化学
三、学制及学习年限
全日制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至5年。
课程学习半年,其它为论文研究和撰写时间。
如确需延长学习年限的,可适当延长1-2年。
博士研究生在规定的学制内原则上不允许提前毕业。
若不能按时完成学位论文或不能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将按结业办理,硕博连读的研究生按照研究生学院规定执行。
四、培养方式与方法
1.博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学分制,在指导方法上,采用导师负责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应充分发挥导师指导博士研究生的主导作用以及博士研究生个人的特长与才能,努力体现“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积极调动博士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培养博士研究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帮助博士研究生按时制定好个人培养计划。
2.博士研究生课程讲授方式要有针对性,更多地采用研讨式、专题式、报告式、评价式的教学方式,规定博士研究生参加必要的学术讲座、学术报告、讨论班、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等学术活动,加强研究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3.导师和导师组要做好博士研究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安全稳定工作,协助院系、职能部门处理博士研究生的突发事件。
五、培养流程与要求
1、制定培养计划
2、开题报告
3、中期考核
4、学位论文中期检查(列出时间、具体组织形式等)
5、完成学位论文(或毕业论文)答辩、毕业资格审核、学位申请条件审核。
六、课程设置及学分分布
1.课程设置分为6类:
①公共必修课②公共选修课③专业基础课(必修)④专业方向课(必修)⑤选修课⑥补修课。
2.总学分为22-25学分,分配如下:
①公共必修课为2门(5学分):
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36学时,2学分)、第一外国语(学术交流英语)(54学时,3学分)。
②公共选修课1门以上(不少于1学分)(每门18学时,1学分)。
目前开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作为公共选修课,与“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教学同步安排。
③专业基础课(必修)2-3门(6-9学分)(每门课54学时,3学分),原则上要按一级学科设置。
④专业方向课(必修)2门(6学分)(每门课54学时,3学分),按研究方向设置;
⑤专业选修课1门以上(不少于2学分)(每门课36学时,2学分);选择其它研究方向的专业方向课作为选修课的,按3学分计。
⑥学术活动1学分
⑦社会实践1学分
3.补修课:
同等学力与跨专业博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确定2-3门本学科的硕士生主干课程作为补修课。
补修课程列入培养方案和博士生个人培养计划,计成绩,不计学分。
(具体课程设置、选修方式与考核由各学院自行安排。
)
4.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如下表所列:
类型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考核方式
公共课
公共必修课
1005001
第一外国语(基础英语)
54
3
1
考试
1001001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36
2
1
考试
公共选修课
1001002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18
1
1
考查
专业课
专业基础课(必修)
1011001
现代化学基础理论
54
3
1
考试
1011002
现代表征方法与技术
54
3
1
考试
专业方向课(必修)
1011028
纳米化学前沿与进展
54
3
1
考查
1011029
材料化学与物理前沿
54
3
1
考查
1011030
高等无机化学
54
3
2
考查
专业选修课
1011031
催化作用原理
36
2
2
考查
1011032
纳米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36
2
2
考查
补修课
中级无机化学
考查
有机合成化学
考查
注:
课程编号采用7位阿拉伯数字编排,第1位“1”为类别(博士),第2-4为开课学院如001为政法学院,最后三位为顺序号001—999。
七、学术活动
博士生从事科研和做论文的时间一般不少于二年半。
博士研究生应参加一定的学术活动,每位研究生至少要向指导小组报告研究进展5次,并至少参加国内学术会议1次。
应经常参加专业或跨专业的学术研讨会,积极汲取其他学者的有益经验;也应该定期在一定范围内报告博士论文的阶段性成果,申请预答辩前,至少做一次面向硕士生和本科生的公开学术报告(或学术会议报告)。
学术活动记1学分。
八、社会实践
博士生应能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开设本科生课程的讲授工作,至少完成20课时的教学任务(含实验教学),或协助指导硕士生的毕业论文,或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等其它教学环节工作。
社会实践记1学分。
九、科学研究
博士论文的选题力求与国家、省部级基金项目、国家攻关项目、高科技项目及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研究项目相衔接。
鼓励开展跨学科、交叉学科与新兴学科的研究工作。
学位论文在导师指导下由博士生独立完成。
1、选题。
研究生入学后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通过广泛查阅、收集和调查研究,于第一学年确定具体研究课题。
研究课题必须在学术性上有所创新。
2、开题。
研究生按研究课题,提出学位论文题目和相应工作计划,并在本学科或相关学科范围内作开题报告,全面阐述课题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现状分析;课题研究目标、研究的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其可行性研究;课题的创新性;计划进度、预期进展和预期成果;与本课题有关的工作积累、已有的研究工作成绩等。
由学科组织博士指导小组为主的有关专家对开题报告和研究工作计划进行审议,形成结论性书面意见。
3、进展汇报和中期考核。
博士生每月至少向导师(或指导小组)汇报一次论文研究的进展情况。
在开题后的一年以内,由学科点有关博士生导师组成考核小组,对研究生进行中期考核。
主要考核研究生的思想品德与课程学习情况、毕业论文的进展情况、对本学科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的掌握情况等进行全面的综合检查和考核。
以同等学力入学者必须在完成补修课程且考试合格后方可参加中期考核。
4、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
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或博士指导小组的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
在完成论文过程中,研究生应定期向导师及有关指导教师作阶段性报告。
十、学位论文
1、博士学位论文必须具备系统性和完整性,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
i)综述,介绍该研究方向(课题)的国内外已有工作、最新动态及尚待解决的问题,说明该选题的科学意义。
ii)论文解决的主要问题及取得的成果,该成果的学术价值或实际应用价值。
iii)采用的研究方法,对研究成果的分析和总结概括。
iv)列出重要的参考文献。
学位论文严禁剽窃和抄袭,一旦查出,按照学校相关规定从严从快处理。
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或博士指导小组的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
导师要对论文的内容全面负责,指导小组应对论文初稿提出修改意见。
论文申请答辩前,应进行预答辩以听取专家意见,对论文作必要的修改。
申请答辩时,必须有导师对论文的书面评价。
2、论文答辩与学位申请。
研究生完成所有培养环节后,才能申请论文答辩。
论文评阅、论文答辩、学位申请等环节按学校的有关规定执行。
申请学位时,必须已经获得规定的科研成果,即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正式发表(或录用)与科研题目相关的(或阶段性的)学术论文,应录用或发表SCI收录期刊源科研论文2篇以上(含2篇),其中至少有一篇影响因子在3.0以上或影响因子之和不低于6.0。
硕博连读的研究生在论文答辩之前至少应以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导师第一作者)发表3篇SCI论文,其中2篇影响大于3.0或SCI论文影响因子总和不低于8.0。
附:
课程简介
博士研究生(纳米化学)专业课程简介
《现代化学基础理论》
课程编码:
1011001程负责人:
叶世勇等
课程类别:
专业基础课
学时:
54学分:
3
开课学期:
1开课学院:
化材学院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该课程是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方向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现代化学的一些基本的概念、原理并能用现代化学的相关理论去解决实际的问题。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对现代化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基础理论有系统性的了解。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大学本科物理化学》和《物质结构》等课程。
(四)教学内容安排
略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考试。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作者,《书名》,出版社,出版时间,版次
1.统计力学及其在物理化学中的应用,唐有祺,科学出版社,1979。
2.基础化学动力学,H.艾林等著,王作新等译,科学出版社,1984。
3.基础量子化学,L.F.菲利浦斯著,王克中译,科学出版社,1974。
4.MolecularInteractionsH.Ralajczak,Volume1.1981。
《现代表征方法与技术》
课程编码:
1011002程负责人:
杨高升等
课程类别:
专业基础课
学时:
54学分:
3
开课学期:
1开课学院:
化材学院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使学生了解现代各种表征手段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掌握各种现代表征方法与技术,并能熟练运用各种现代表征手段对物质进行表征与分析。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鉴定分析有机化合物的化学与现代物理方法及原理,并能熟练运用于实际分析谱图及鉴定。
要求学生掌握现代光学分析、电化学分析、固体表征、表面分析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并能熟练运用于实际分析。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大学本科选修教材》、《有机分析》、《分析化学》等课程。
(四)教学内容安排
略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考试。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作者,《书名》,出版社,出版时间,版次
1.R.M.Silverstein,G.C.Bassier,T.CMorrill,SpectrometricIdentificationofOrganicCompounds,(4thEd)JohnWiley.
2.施耀曾,孙祥祯等,有机化合物光谱和化学鉴定,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3.周黛珍,有机光谱分析,华东师大出版社。
4.E.D.Olson,ModernOpticalMethodsofAnalysis,McGraw———Hill1975
5.D.A.Skoog,仪器分析原理(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6.严凤霞、王筱敏,现代光学仪器分析选论,华东师大出版社,1992
7.蒲国刚等编著,电分析化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3
《纳米化学前沿与进展》
课程编码:
1011028课程负责人:
耿保友教授
课程类别:
专业方向课
学时:
54学分:
3
开课学期:
1开课学院:
化材学院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该课程属于纳米化学专业研究生专业方向课,必修。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熟悉纳米化学的发展史、纳米材料和器件的应用价值和前景以及当前发展面临的难题;掌握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的基本制备方法;掌握和深化纳米化学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关键科学问题,激励学生投入到纳米化学的学习和科研中去,为整个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科研工作奠定方向。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熟悉纳米化学的发展史、纳米材料和器件的应用价值以及当前面临的难题;
2.掌握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的基本制备方法;
3.掌握纳米化学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关键科学问题。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无机化学》和《材料化学》等相关课程和知识。
(四)教学内容安排
纳米科学与纳米技术:
纳米物理学;纳米电子学;纳米科技与医学;微型纳米机器制造;微观世界中的纳米结构
纳米材料的结构及物理、化学性质:
物质结构对称新理论;纳米物质结构单元;纳米微粒的基本理论;纳米微粒的物理特性;纳米微粒的化学特性
纳米固体材料的微结构:
纳米固体的结构特点;纳米固体界面的结构模型;纳米固体界面的研究方法
纳米结构组装体系:
人工纳米结构组装体系;纳米结构自组装和分子自组装合成;厚膜模板合成纳米阵列;介孔固体和介孔复合体的合成
纳米微粒的制备与表面修饰:
纳米微粒的气相制备方法;纳米微粒的液相制备方法;纳米微粒的固相制备方法;纳米微粒表面修饰
金属纳米材料晶体学:
纳米晶体;纳米晶体的多面体形态;纳米晶体的自组装;粒子的溶液相自组装;纳米自组装技术;自组装纳米晶体的性能;模板辅助纳米自组装;纳米微粒多重分数维准晶结构模型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考查。
课程结束后由考核委员会(由三名教授或副教授组成)进行考核。
考核合格者,每门课程记相应学分。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张立德、解思深主编:
《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
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新进展》,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陈敬中等编著:
《纳米材料科学导论》,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二版。
《材料化学与物理前沿》
课程编码:
1011029课程负责人:
耿保友教授
课程类别:
专业方向课
学时:
54学分:
3
开课学期:
1开课学院:
化材学院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该课程属于纳米化学专业研究生专业方向课,必修。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加深知识深度,从理论上指导纳米化学和纳米材料的学习和研究,提高从原子、分子尺度上分析、解释和理解纳米尺度上的现象和物理化学行为的能力,为整个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科研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理解和掌握材料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熟练运用材料物理化学理论解释相关的物理化学行为。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无机化学》、《材料化学》和《固体物理学》等相关课程和知识。
(四)教学内容安排
材料的结构:
微观结构;显微结构
晶体结构:
结晶化学基本理论;典型无机化合物晶体结构;硅酸盐晶体结构;材料的结构演变
晶体结构缺陷:
晶体的点缺陷;晶体的线缺陷;晶体的面缺陷;固溶体
熔体和玻璃体:
熔体和玻璃体的结构;熔体的性质;玻璃的形成;玻璃性质
显微结构:
纳米结构;显微结构
热力学应用:
热力学在凝聚态体系中应用的特点;热力学应用计算方法;热力学应用实例;自由能-温度曲线及其应用
表面与界面:
表面能;固体表面结构;表面性质;晶界
相平衡:
相律;单元系统;二元系统;三元系统
扩散:
菲克定律;扩散系数;扩散的影响因素
固相反应:
固相反应机理;固相反应动力学;影响固相反应的因素
相变:
相变的形式;熔体的析晶;Spinodal分解;马氏体相变
烧结:
烧结机理;固相烧结;液相烧结;黏性流动烧结;烧结的影响因素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考查。
课程结束后由考核委员会(由三名教授或副教授组成)进行考核。
考核合格者,每门课程记相应学分。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张志杰主编:
《材料物理化学》,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黄昆编著:
《固体物理学》,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
《高等无机化学》
课程编码:
1011030课程负责人:
魏先文教授
课程类别:
专业必修课
学时:
54学分:
3
开课学期:
1开课学院:
化材学院
课程简介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该课程属于纳米化学专业研究生专业基础课,必修。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无机化学的发展史、发展状况以及面临的科学问题,理解和掌握高等无机化学基本理论;提高运用无机化学基本理论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为整个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理解和掌握高等无机化学基本理论;
2.熟练运用无机化学基本理论解决相关问题;
3.了解现代无机化学的发展趋势和主要问题。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无机化学》、《中级无机化学》以及《结构化学》等相关课程和知识。
(四)教学内容安排
对称性和群论:
对称操作;群论基本概念;分子的点群;群的表示和特征标表;波函数和对称性;群论的应用
无机立体化学:
价层电子对排斥模型;分子轨道方法;价键方法;角重叠模型;振动光谱测定无机分子的结构;分子的流变性
配体场理论和无机物的光谱、磁性:
配体场理论;光谱;电荷迁移光谱;镧系和锕系元素的电子光谱;混合价光谱;无机化合物的磁性
无机反应机理:
基本概念;八面体配合物的取代反应;平面正方表配合物取代反应;电子转揿反应;主族元素的反应;催化反应;在非水溶剂中的反应
有机过渡金属化合物:
有机金属化学基础知识;过渡金属羰基化合物;类似羰基的有机过渡金属化;不饱和链烃配合物;夹心型配合物;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催化硼烷及其衍生物和过渡金属簇合物;无机固体化学;生物无机化学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考查。
课程结束后由考核委员会(由三名教授或副教授组成)进行考核。
考核合格者,每门课程记相应学分。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陈慧兰主编:
《高等无机化学》,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纳米化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审批表
学科点负责人意见及说明:
在全体博士生导师的共同论证下,参照学校相关文件精神制定本培养方案,同时依据研究方向开设上述课程。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学院学位评定分委会审核意见(包括审核方式、内容、意见、结论):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所在学院(所)意见:
负责人签字:
学院盖章年 月 日
学校意见: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安徽 师范大学 化学 材料 科学学院